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中国需正视人才流失的现状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国家曾计划连续3年拿出中央财政收入1%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资金,这一计划又被称为“985工程”。北大、清华是中国内地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也是最早获得教育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拨款各18亿的高校。然而,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 京大学这一比例则为76%。2006年,清华和北大分别以571名与507名博士输送量,超过美国本土伯克利分校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 留学生出国深造是好事,然而问题是这些中国的大部分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孜孜不倦地走着“在美找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道路。 如据国际经合组织的一份统计,1990 至1999 年间在各国经济发展最急需的科学和工程领域,中国大陆留学生博士滞留比例为87%。因此,2008年美国《科学》杂志就把清华、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2013年2月28日 -
经济危机推动在美留学人员回归
美国的经济现状究竟如何?经济危机深度怎样?在美国的几十万中国留学人员是否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他们现在生活得好吗?或许,这些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目前非常关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文字。
2010年9月15日 -
2009年留学意向调查报告
据介绍,1-3月间,以往鲜少来中国直接招生的法国佩皮尼昂国立音乐舞蹈学院、南锡国家音乐学院、鲁昂音乐学院等顶级艺术院校都有计划访华、招生。与国内的教育机制不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是海外院校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扩招保证财政平稳和维持就业率保证学校声誉之间的抉择,往往是一届校长最重要 的决断。
2010年2月19日 -
政府需用新思路来为新侨服务
北京作为新侨乡,是全国新归侨与归国留学人员人数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面对新归侨与归国留学人员的工作需求,北京市侨联在2004年初,把新归侨工作确立为市侨联工作的一个重点并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09年12月16日 -
推动海外华人与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建议
2005年9月30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发展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座谈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 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与会人的 严望佳、徐昌东、汤敏、赵民、王春岩、毛大庆、陈小悦、徐小平、谢思敏、陈兴动、李兆熙、李雷、喻恒、邹其芳等优秀留学人员代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 留学创业与发展的经验和体会,为留学人员在21世纪如何更好地回国创业与发展一题提出了众多建设性的的构想。现根据会议发言归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00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