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例如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也会使得本土文化的内涵与自我更新能力逐渐模糊与丧失。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
- 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图片
- CCG世界华商研究所图片
-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图片
- CCG数字经济委员会图片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联系
- 概况介绍
- 兼职研究员
- 未分类
- 概况
- 全球化
- 全球治理
- 美国
- 国际人才政策
- 中美贸易
-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 中国开放指数
- 新闻动态
- CCG品牌论坛
-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主席/理事长
- 中文图书
- 品牌论坛
- 研究合作
- 重点支持智库研究与活动项目
- 概况视频
- 主任
- 香港委员会名誉主席
- 关于
- 团队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
- 加拿大
- 华人华侨
- 国际贸易
- 来华留学
- 区域与城市
- 媒体报道
- 二轨外交
-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 高级研究员
- 资深副主席
- 英文图书
- 圆桌研讨
- 建言献策
- 概况手册
- 副主任
- 理事申请
- 香港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顾问
- 研究
-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 区域合作
- 欧洲
- 中国海归
- 来华投资
- 出国留学
- 大湾区
- 活动预告
- 名家演讲
-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副主席
- 杂志
- 名家演讲
- 媒体采访
- 年报
- 秘书长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主席
- 国际顾问
- 国际贸易与投资
- 一带一路
- 亚洲
- 留学生
- 对外投资
- 国际学校
- 动态
- 名家午餐会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 特邀研究员
- 理事长
- 媒体采访
- 文章投稿
- 副秘书长
- 活动支持
- 香港委员会副主席
- 国际教育
- 非洲
- 数字贸易
- 活动
- 智库圆桌会
- 常务理事
- 智库访谈
- 国际合作
- 总监
-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 研究员
- 研究支持
- 香港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国内政策
- 拉美
- 专家
- 理事
- 直播
- 捐赠支持
- 主管
-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个人捐赠
- 前瞻研究
- 澳洲
- 咨询委员会
- 企业理事
- 其他
- 捐赠联系
- 中东
- 成为理事
- 研究报告
- 建言献策
- 出版物
- 理事申请联系
- 智库研究
- 音视频专区
- 联系我们
- 观点
- 捐赠
- 工作机会
- 香港委员会
-
郑其绪: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专家简介
2016年4月8日 -
储殷:以市场角度审视中泰铁路波折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6年4月8日 -
储殷:蒙古永久中立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专家简介
2016年4月6日 -
储殷:社会精英的理性缘何如此匮乏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6年4月6日 -
高晓松:流放自我,收获辽阔
我是八八级毕业生,也是最后一届公费生,毕业后要服从国家分配,分配到哪儿去哪儿。当时,每班留京名额只有两个,大多数人都被分配到其他省的城市,也有人被分配到边远地区。争取留京名额付出的代价并不比出国小,而且国内外差距明显,所以大家都特别想出去。后来,国家颁布了一个严格的文件,要求公费生为国家做出五年贡献后才能申领护照,有直系华侨亲属或者旁系华侨亲属的除外。直系华侨亲属可以直接出国,旁系华侨亲属要交国家培养费,差不多一年2500元,清华本科是五年,总计交12500元。而毕业后做公务员,每月才赚72元,12500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没有直系或旁系华侨亲属的人想出国就更没有希望了。 那时候出国赚钱很容易,学生刷盘子或做服务员,每年差不多能挣一万美元,当时汇率为八点以上,相当于八万元人民币,而国内的公务员每年才赚八百元。面对这样巨大的差距,大家都拼命想出国,大批的大三学生退学出国。没有直系或旁系华侨亲属背景的人想出国就必须大三退学,因为只要完成学业就必须依照国家规定服务五年才能拿到护照出国。但学校为办理退学的学生保留学籍一年,以确保万一拿不到签证或奖学金可以继续上学。我母亲在德国出生,所以我是直系侨属,不用服务国家五年,而选择退学是随大流,也实在是不想上学了。退学后父母给我办了自费留德,并保留学籍一年。本来就不想读了,结果退学就会使原来五年的本科又变成了六年,那就更不想读了。 出国时,想法很简单,只想学个手艺,赚钱养家。我在清华读的是无线电系,录取分数是最高的,但毕业分配是最惨的,因为当时IT行业还没有兴起。当年我们系的同学毕业后,很少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我读的是雷达专业,更不好找工作了,所以决定转行。其实家人把我的一辈子安排好了,就是完成清华学业,然后出国留学,而我觉得与家人走一样的路,没有一点意思,所以自费留德一直是个备选。我在心里决定不留学,做一些家人不懂的事情,所以才选择不会跟家人沾上半点关系的电影和音乐。 后来决定出国读书,是各方面影响的结果。当时我们全班总共34人,出过国的人数最多时高达17人,缴纳班费时大家都交美元。我一直在国内学习生活,而家里所有人都走留学这条路,自己好像一个土鳖,心里总觉得缺失一块儿。1996年,我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行了自己的作品音乐会,事业发展得很好,但家里没有人到现场看,对他们也没有什么触动。再有就是曾经在清华有一个关于读书无用论的讨论会,家人也参与了,现场有位教授提出:高晓松就是读书无用论的典型代表。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后来决定把这一课补上。 行万里路,流放自我
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