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从政研究

2014年2月19日

随着两会临近,中国政府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将会亮相。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和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包括科技创新 和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面,中国必须启用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员,其中包括一大批已经回国的海归。近年 来,中国国内在这个领域有了重大突破,仅仅在2007年一年,就有两位海归直接晋升国家有关部委的部长。

2007年5月,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主持完同济大学的百年校庆后,即赴京上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被擢升为科技部部长,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中国对万钢的任命,是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一次由非中共人士担任中央政府正部级官员。海内外诸多政情观察人士认为,在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前,这一任命具有标 志性意义。它反映着民主理念的转变,反映着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改变。这可能对促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促进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产生广泛影响。

有人说:“如果说万钢是破冰,那么陈竺就是推进”。自2007年4月底万钢接掌科技部长以来,人们关于“第二个万钢”的猜测和期待就没有停止过。陈竺上任卫生部长,为中国式民主进程提供了最好的诠释。

万钢的上任是近30年来第一位在海外旅居16年以上的海归人士荣膺正部级高官。以往各届政府中,留学归国人员出身的部长事实上也有,如教育部长周济,中国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刚卸任的科技部长徐冠华等均是留学归国人员。但他们均是在海外留学后立即归国或者短期工作后归国,基本上属于体制内去体制内回。而万钢 却是在海外留学6年,工作定居10年后才回国工作。这在中国以往的正部级干部任命上几乎没有先例。像万钢这样海外留学和工作多年的海归人士能担任科技部这 样重要行政部门部长,充分说明国家高层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以及对海归人士的高度信任,对许多尚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和海归中占大部分的体制外的海归有极大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影响。

从跨国公司经理到科技部部长

万钢是中国近60年来第一位由跨国公司经理走上中央部委领导岗位的海归人士。1949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海归商界人士在中国国家行政系统鲜有立足之 地。而这在国际上十分常见,如美国前高盛前高管保尔森直接从商界出任美国财务部长,赖斯能从一个大学的教务长直接当上美国国务卿。以往能在中国政坛崭露头 角的多是体制内的科技人员。无论是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副部级以上的官员中,很多都是研究专家出生。但与其他海归高官不同的是,万钢在回国前,从 1991年1月起就职德国奥迪汽车公司,从最基础的工程师干起,历任技术开发部工程师,生产部、总体规划部经理,几乎接触了汽车企业的各个环节,是一位真 正的跨国公司高级经理。这一履历在现任部级高官中很少见到。

这是专家治国路线在21世纪的最新表现。自1978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高决策层始终坚持专家治国路线,中国各级政府机构特别是中央 政府的主要组成人员,几乎主要由各类专家特别是工程技术专家组成,以至于外界有工程师治国之说。进入新世纪后,专家治国路线的内涵有了新的表现,主要体现 在不少文史政经管理类专业出生的精英开始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像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等。对万钢的任命,则从另外一个 角度扩大了专家治国的外延。以往走上领导岗位的专家们,要么是中共党内人士,要么是长期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民主党派人士,要么是海外短期留学或工作的留学归 国人员;像万钢这样,长期在海外学习工作(16年),回国工作仅7年的海归派人士,短时间内获得快速擢升,确实表现了新一代领导人在组织干部路线上的大胆 改革与创新。

目前,中国正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正在和国际接轨,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正在当今世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也应该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有海外长期工作经验的海归回国从政。

无党派人士也能担任部长

从履历来看,新上任的卫生部长陈竺和万钢多有相似之处:知青的经历,海外留学背景,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他们两人都有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北京大 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文章教授表示,“国际化的视野是陈竺和万钢很大的优势”。中国高层已经意识到中国政府需要更多可以与国际社会对话的官员亮相政坛,从这 个意义上讲,拥有国际声誉的陈竺与万钢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并且也符合中央关于在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中配备非党人士的精神。

自1970年4月起,16岁的陈竺下乡到江西省,当了5年多知青。其间,他凭着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并因为表现突出而被推荐到上饶地区卫生学校念书。 1978年,中专生陈竺在6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专业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成为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弟子。 1989年,在和妻子陈赛娟双双获得法国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后,陈竺选择回国工作。

作为知名科学家,陈竺在血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都取得过突破性成果,在白血病和基因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上世纪80年代,陈竺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维甲酸治 疗早幼粒白血病的原理,在国际上填补了白血病研究的空白点。之后,陈竺又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分子机理,给白血病患者带来了希 望。

卫生部被视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关键部门,目前它正在着手进行的医疗改革工作关乎13亿民众的切身利益。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认为,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如何操刀医改,便是陈竺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重大问题。

“我面对的主要挑战,是怎样从科学家成为一个部长。”而目前迟迟未出台的医改方案,就将成为陈竺从科学家到部长角色转变所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而在此之前,陈竺便在不同场合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表达过自己的观点。

关于卫生体制改革,陈竺曾经提出要进行五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即个体的医疗系统、群体的公共卫生系统、卫生筹资系统、与健康相关产品的执法监督系统和医学技 术进步的生命科研系统。陈竺认为,这五个系统相互配合支持,缺一不可。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好卫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卫生执法监督,部分参与医疗、筹资 和科研活动。

此外,陈竺还多次呼吁,在进行卫生体制改革时,不能忽视对民族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的支持。2007年6月16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生物产业大会上, 陈竺表示:“未来20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必将大幅度增加。但这不应该只增强跨国公司的收入,而应该更多的对我们自己的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力,形 成良性循环。”

陈竺认为,中国今后应对医学和健康领域的研究增加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他说:“我们要明白,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战略投资。”

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对陈竺的任命,是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信任的又一体现。”这位负责人说,非中共人士担任国务 院组成部门正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举措。

任命非中共人士出任政府部长,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构建与其他民主党派更加和谐关系的一个重要行动。据中国共产党党内人士透露,继续有党外人士被任命为某些部委的正职是极有可能的。分析人士还说,由党外人士担任部长的部门的内部工作机制很可能会有某些变化。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