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珉: 城镇化关键在人才

2014年9月5日

    近期,在北京国际饭店二楼会议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了“2014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人才三百多万,现在回国一百多万,去年一年海归回来了30多万,迎来了一个海归的归国潮,这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留学归国人员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香港铁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易珉,应邀出席第二场分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发言如下:

  我过去二三十间做了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中国副总,都是很有特点,在印度、美国、英国著名公司都做过。

  今天谈“全球化”,面对海归,面对两个不同层面来讲,我们既要要创业,还要面对市场,还要守业。世界上有很多创业公司,创完这个业,形成公司之后,有很多公司几年之后,烟消云散,世界上生存长的公司并不是很多。伟大的公司,创造的业绩,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公司才能够持续地做下去。我个人现在从事的行业,是城市的轨道交通。我个人认为,“国际化”,比如说拿香港举例子,在国际上最著名的城市,有一个特别重要环节,除了是国际金融,除了最国际化以外,香港市民99%靠公共交通出行,50%以上的人靠地铁出航。香港今天如果没有轨道交通,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国家发改委批准38个城市修地铁,假如说都跟香港一样,具有二百多公里以上的长度,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目前中国修地铁里面,其实最稀缺的是人员、人才。传统行业能够以知识,包括以经验密集型产业,来保证将来城市都进入国际化领域的人才。

  谈到大数据,大智慧。我曾经做过医药行业中国总裁,注重领导团队做健康,而不是做医药。不要等大家生病之后,多做药,治理这些人群。做轨道交通,我们要坐轨道交通最高境界是减少出行,而不是增加修的路和车辆,什么叫“大智慧”,人类出行有目的,假如说能坐在家里,不用出门送孩子、上班买菜,其实我们用不着坐这么多汽车,或者让这么多拥堵。

  我个人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国际化、城镇化概念”。所谓城镇化,我个人理解提高我们生活品质,其实不是盖多少房子,修多少铁路,坐多少车辆,而是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城市提出一个新的理念“TOD理念”。交通先导性的城市发展,《人民日报》有一个文章提到这个理念,我们先修通县,让大家都到那住,再到CBD上班,先有这样的东西,还是先把轨道交通修到一个能够节能减排,能够让大众群体都能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后,再想办法来修。哪里是商场、CBD。世界范围内,现在是这样,全球没有一家公司在轨道交通方面赚钱,只有一家公司赚钱,就是香港铁路,为什么赚钱?它的国际化进程是–现在接管了伦敦地铁150多个,接管了北欧斯德哥尔摩,接管了澳洲地铁,悉尼、墨尔本的,参与北京4号、14号,将来参与16号,参与杭州4号,为什么?引进国际化,帮助中国快速进入城镇化,节能减排,提高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应用效率,香港交通怎么提高效率?用的是“大智慧”,让人们不要多出行,把轨道、物业打包一起发展。我个人认为,有可能用来借鉴一下。现在我国40多个城市,都要修地铁和前提下,是不是要先考虑,我们的出口怎么能够跟建筑物结合到一起,能不能更人性化,能不能用TOD的理念,发展我们的城市规划。

  关于城镇化的问题,举几组数据:香港一千多平方公里,上面承载八百多万人口,香港地区多大,不如我们海淀区大,八百多万人口,但是这么大一片区域,有75%土地是不可用的,山和海,只有25%的土地可以用,在这25可用土地上,香港政府依然预留了另外50%预留地,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来,现代化、国际化、全球化香港城市规划是什么样的规划。反过来想问,在北京这样城市,多大土地承载多少人口,怎么样来规划城市,这可能恰恰是回到刚才刘总提到的问题上,要用大智慧解决城市化新问题。

  第二组数据,香港这么多有钱人,平均11个人才拥有一辆机动车,北京大概两千多万,将近七百多万辆机动车,意味着什么,3个人拥有一辆机动车,为什么?就是我们在过去发展过程当中,并没有好好地借鉴国际上最优的城市国际化。

  (注:以上发言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的2014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