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峰:建筑企业走出去需要创新模式突破融资瓶颈
2015年12月14日
中建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理事王少峰日前出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他在平行论坛6“中国建设: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上表示,建筑企业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是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建筑企业走出去需要创新模式,突破融资瓶颈。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建筑企业需要加强全球化进程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讲两个观点:第一,作为中国的建筑企业集团,我感觉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全球化的进程。第二,“一带一路”是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
首先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全球化进程。我从毕业就一直在中建系统工作,二十多年历史,每年有两个工作会。过去二十多年里面,我感觉每半年一个工作会都是百分之十几的增长,保持了将近二十年。中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我们在五百强的排名已经持续上升到了最新的37名,估计明年会进入前25位,前50位里面只有一家建筑集团。美国有一个建筑企业排名,中建已经连续多年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我们企业的订单出现了一个拐点,出现了一个略微的负增长。中建是世界建筑企业里面的龙头老大,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发展趋势代表了行业的风向标。中国建筑企业过去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这几年发展确实特别快,但是现在从任何一个行业来讲,这个市场是不可能持续往上走的,一定会出现一个拐点。我们以前感觉到拐点是不是要来了,今年看这个拐点真是来了。
建筑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带动的东西是非常多的,中国建筑企业的直接从业人员有五千万,包括开发商、设计师等等,带动的相关产业是非常多的,包括制造业至少要超过一个亿。这样一个行当要是出现拐点怎么办?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走出去。当然中国建筑企业还是走出去比较早,中建也是走过了三十多年海外发展的历史。但是我们现在确实感觉到海外业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
第二,“一带一路”我们感觉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从建筑业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大部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带着人走出去,我们输出劳务,包括去沙特、中东、日韩,这个阶段走了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我们进入第二阶段,不仅带着劳务,还带着我们的设备、材料走出去。我们的制造业到了一定水准,包括我们能够用符合国外标准的原材料,按照国外的制造标准生产出符合他标准的产品。我们现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带着资本走出去,这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表现。我们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我们感觉这个难度、这个挑战更大。刚才崔会长讲的“一带一路”,我个人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这确实是中国及相关国家难得的发展机遇,从战略角度我们一定要有信心,这个事情应该能够成功。但是从战术的角度我们现在应该更加有耐心,更加直面存在的问题,尽快的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从我们个人的体会来讲,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第一,“一带一路”现在锁定的更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很多项目前期的科研、论证甚至设计不到位,两国领导人签了合作备忘录,但是最后落实不下来,这是前期工作做不到位。第二,融资模式。我们以前单纯做EPC,现在我们是F+EPC,不单纯做EPC,还要做融资、投资,甚至BOT、PPP各种类型。现在中国的外经企业冲在了一线,包括中兴、华为跟我们一起,我们更多的在一起经历市场的风险。包括昨天中铁建的三位,我们一起都很熟悉,他们都是中国外经界的年轻精英。我们现在提融资更多的是建立在政府主权担保下、政府接管下的项目。现在很多国外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他的主权借款要是到了IMF控制的上限,不允许他再借款,更多的发达国家他本身就不愿意形成政府借贷,现在更多的是从政府项目到企业项目的转换。印尼有一个项目就完全不是政府借贷了,转为商业借贷。商业借贷的模式存在的范围更广,是一种风险承担的突破。中国的金融企业,我不要政府的担保,我也敢于给这个项目融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要找到一些更有利于产生明确经济效益的项目。这个市场从来不是资金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好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可能周期会很长,就像我亲自操作的毛里求斯的新机场,从我第一次开始见到这个国家的首脑、开始谈这个项目到正式签约三年时间,建完了又用了三年,前后六年的时间。这个机场把毛里求斯一个小岛整体GDP一下拉动了10%,但是如果按照国外完整的项目,光论证到签约就要六年时间。从“一带一路”的角度来讲,不仅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更要有具体的突破才能做好。
创新模式,突破融资瓶颈
刚才讲到融资的瓶颈,发达国家政府不愿意借贷,发展中国家借贷没有信用评级,所以PPP是很好的一个选择。PPP和POP很大的差别在于,不能把运营所有的风险全部交给企业,政府要对运营的风险有一些担保。比如说这个道路的车流量测算一年多少万次,实际运营如果达不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政府要给予补贴,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承担这个风险。如果你完全做POP,很多基础设施项目是落不稳的,因为基础设施项目确实有高风险性,而且很多项目不是产生效益,是连带效益。北京修了那么多环路从来不消费,但是带动了北京城区往外部的发展,这是一个角度。
我们做“一带一路”外延要扩大。首先区域要扩大,最早是从东南亚国家出来,现在我们是只要符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从成熟的模型来看,PPP模型来自于西方,对于我们来说,在西方这些国家推动PPP模式更现实一些。前不久我们随着中国高管团去了印度,我个人感觉非常有实用价值。从伦敦到伯明瀚,政府的官员都出来推荐项目。对于西方国家的系统的稳定性我们会更相信一些,这对于推动PPP或者POP这种长期的项目更有保障一些,但是他的审批过程也比较复杂,要想做成一个项目,需要更早的介入。
我们现在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许多国家我们也在考虑有没有政府的担保,我们也和中资的银行在协同、合作,是不是我们可以拓展更多的市场。比如说谈到印尼的高铁项目,我们采用了新的模式,不是政府对政府的,而是B2B,企业对企业的。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已经改变了原始的模式,在印尼的雅加达我们也采用了其他的项目,我们修建了111层的大厦,也是采用了这种新的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模式。本地的开发商出资50%,我们帮着他们从中资银行获得贷款来覆盖另外50%,帮助他们从中信保获得保险,这是一个新的模式。“一带一路”,使我们尝试新的领域和新的模式,包括新的概念。所以我们也和中资银行,包括中信保和其他的保险公司,我们会有更多这方面深入的沟通和项目合作。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围绕“中国企业全球化:新的历史 新的舞台”这一主题,举行了六场全体大会和十场平行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国内专注中国企业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议论坛,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宏观的政策解读、高度的战略思维为广大与会嘉宾带来思想盛宴。论坛所搭建的高端交流平台,对于已经“走出去”和有意开拓国际商业版图的广大中国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坛自去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好评。未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还将每年举办此论坛,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现实意义的指导。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