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企业掌舵者:观念的改变和规则的学习

2016年12月30日

赵斌,美国高通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务全球高级副总裁

  法律观念的缺乏

  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对于法律相关的问题从内心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论坛中大家几乎是本能地都奔去听那些跟政治和具体经济问题相关的议题。所以现在对于中国企业全球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缺钱吗?不缺,缺人才吗?不缺,缺的是观念。而观念比较核心的内容就是合规的风险。

  来参加企业全球化论坛,我自己感慨万千。回顾20年前,我刚刚从国外回来,在国际律师事务所。那个时候是外国公司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我记得很清楚,在我们事务所的楼道里排了一个一个的椅子,上面坐满了中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代表,他们在等着签合同。那个时候有大量合资企业的成立,这种壮观的景象今后可能很难能见到了,是一个疯狂和激动人心的时代。那个时候我们的环境很有可能就像现在中国人走出去看某些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的情况是一样的。我记得我买第一个房子的时候,国有的开发商递给我一页纸,说这就是买房的合同,上面写着张三卖给李四多少钱,从卖出之日起不再承担所有的法律风险,就完了。我当时觉得那种感受很奇特。于是我跟开发商一起,我替他起草了30页的合同,当然这里面替他把我们的责任义务都进行了平衡。最后他非常满意,他后来就用我给他起草的这份合同来与其他所有业主签署,他的卖房子以后用的合同都是我给他起草的合同。

  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非常好的高度,但是我们今天走到某些国家,你可能也会看到人家递给你一页纸的合同。如果去高度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你现在去买一所房子,他给你的合同可能还要用纸箱子来装。我们面临的是新的挑战,当然也是新的机遇。我也听说有些企业,比如一个大型的国际企业,他当时进中国做得非常成功,觉得中国人勤劳、努力。他们的订单通常都能够超额、超速度的完成,所以他非常有信心。于是他去欧洲又收购了一个国际的企业,他把所有的风险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到人力的风险。他这个场子永远完不成定额,周末加班和年底加班、节假日加班是不可思议的,他加付很多工资,人家也不会干。这个跟他在中国20年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于是他说我去东南亚,东南亚那里是欠发达地区,我给他付两倍、三倍的工资,可能大家都很喜欢了。但是令他惊异的是那里的人民同样不愿意加班,因为他并不在乎多几个钱。他们更享受自己的生活,认为有一定的工资之后,他就可以去享受了,绝对不会去加班的。这些都会是我们在走向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所以要走出去,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评估。

  专注研究所在的市场

  我所服务的高通公司本身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很好的例子。高通公司本身是高科技的公司,是专注于创新的企业。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高通公司最多的员工是律师,相反,我们绝大多数的员工是工程师,所以他是工程师文化的公司。从进入中国之初,它只是埋头做自己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结果大家知道,我们遭遇到了很大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它也给了我们教训。从那时起,我们就专注于研究我们所在的市场。

  第一,要确保我们未来的发展计划是与我们所在国国家主要发展方向是保持一致的。比如说高通公司在贵州投资成立的新的合资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中国进行研发服务器的芯片,而且它有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把这些重要的技术转让给中国,让中国的同行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具备自己研发的实力。而这正是中国最最需要的,因为它不同于以往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而是我们探索出的新的合作道路,这个让现在的中国政府非常地满意。

  第二,我们加大力度与合作伙伴更加地配合。在这个时代,我们高通公司和其他的外国公司高科技公司一起极力地配合我们中国的同行、伙伴一起来开拓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领域里的标准。在3G、4G的时候,有多个国际标准,所以造成了很多浪费和分歧。现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尽我们最大的所能,去发展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里边人全世界标准统一起来。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可以想象,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其实都是在一起并肩合作,我们希望达到合作共赢的理想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争议、有讨论,最多的当然是合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不是要分出你死我活,不需要针锋相对,我们的目标是要有一个让全世界人民能够共享的高速率、高效率的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

  并肩作战才能应对共同挑战

  帮助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走向世界,这个可能也是给中国企业本身走出国门提供一个启示。你不一定完全需要单打独斗,平时合作的外国合作伙伴有可能会成为你非常好的助力。两星期以前,高通公司在印度获得了中印合作大奖,这是中国政府颁发的,因为它表扬高通公司帮助同行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用自己高尖端的技术和出色的产品来征服国外的市场,让中国的企业能够顺利地走向世界,同时高通有一个比较独特的商业模式,就是我们的知识产权许可体制,这个许可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很多我们的中国同行走向世界,使他们免于诉讼之灾,这也是我们在不断摸索过程中,与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协商以后形成的非常良好的和谐的经营之道,希望以后能够更大地,更好地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同时,外国的企业也是在同样经历着全球化的进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尤其是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我们就认为是中国企业。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大家一起更好地合作,能够达到合作共赢、多赢、共融这样更好的境界,而不是进行刀光血影的拼杀,当然商业竞争本身是很激烈的,但是它并不需要涉及民族主义和国家政治。刚才几位发言人都已经提到,美国的新政府可能也会讲政治,这个也可能会对中国企业进入美国造成新的困扰,同时也给美国企业进一步在中国发展造成困扰,所以国际化对于我们是共同的,我们面临着同样的挑战,有着同样的任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找出共同的解决之道,让中国的企业能够更顺利地走向世界。同时也能够和更多的国际企业共同发展,让人类的生活方式能够发生更深远的变化,让我们的科技产品助力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注意中西文化和规则等细节差异

  最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规则的学习。在全球化中,我们是一个双向的学习过程,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是把自己的全家都搬走了。脱离了中国的本土,你的根还是在这里。走出去是为了向全球辐射,做更广泛的发展。对所有的企业来说最终的目标都是全球一体化。要让你的企业能够站住脚,一定要关注你所进入国家整体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要让自己在本土的文化也不断地提升和改善。只有自己在本土首先做到了国际化,才能够让走出去的团队更适应所在国的文化,才能让整个企业取得成功。

  从公司内部的文化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一直到现在,我们中国的团队和本部之间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磨合和沟通。因为有很多历史性的、文化性的因素是很难在几年时间的商业运营过程中就能够迅速被双方所理解和接受的。比如说你要到总部去开会,进到会议室,有全球的总裁,有全球的CEO,但是你并不需要给他留一个主位。我去参加会议,随便找一个座位坐下就好了,开会过程中,很多人会把脚抬起来放在桌子上,当然不会有人吸烟。但是这个在中国可能就是绝对不可以的。你进入会议室,一定要把最尊贵的位置留给职位最高的人,而且他也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他进来一定会找那个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如果阶级过低的人坐在他旁边,这可能本身是政治不正确。但是这个到美国来说是不存在的,而且可能是美国人在有意识地取消类似这种成俗理念。但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初,这可能会是一个很重大的理念的冲突。你会发现外国员工好像不那么尊重你,但是其实并不是他内心不尊重你,而是他们在有意识地消除阶级之间的观念。这种冲突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

  我们中国的技术人员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在才能上是不比外国人差的,甚至很多方面比他们做得更好,起码是更勤奋。但是可能在报酬上会觉得不对等,这也会给我们中国的团队人才造成很大的冲击。当然很多大型的企业已经通过国际化的过程逐渐在缩小鸿沟,但是对于很多新的走出去的企业来说,这个可能在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存在,也会刺激很多人的神经,会造成工作中不必要的一些冲突。这都需要企业的掌舵者在做决策之初就能够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团队迅速的磨合和他们互相之间的团结。只有你的员工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你的工作才能更有效率,才能让你的国际化过程能更尽快完成,但是如果忽视了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或者这些细节,所造成的振荡可能会是非常巨大的。还有一系列类似的细节,可能都需要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予以考虑。我们现在有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学者,大家可以讨论。有身经百战的大律师,他们已经经历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大家也可以请教。当然我们企业自己也有亲身的经历,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