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代敏:解决西部高校人才发展困境,促进西部高端人才发展 |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2017年1月3日

史代敏,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

  就西部高校人才发展的困境以及相关的思考。主要讲两点,第一是西部高端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第二是几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国内各个高校都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竞争很激烈,西部高校高端人才规模小,缺口较大,最近一两年人才流失很严重。针对这样一个现象我们需要着力破解西部高校高端人才发展的困境,这样才能够着力引进、稳定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从而推进西部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当中发挥相关的作用。

  目前西部高校高端人才发展主要面临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缺乏国际级的重大科研平台,高端人才的承载力薄弱。据不完全统计,西部地区的高校当中,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的科研平台总共是127个。博士后流动站是690个,仅为东部的25%和26%。除此之外,整个西部的“985”只有7岁,所以这个平台是非常不足的。国际级重大科研资源先天不足,导致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第二个方面就是人才投入不足,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最近一两年东部地区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比如说上海首轮投入36亿建设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广东省投入120亿专项资金建设高水平大学。佛山、东莞、深圳这样一些城市计划在未来5年内在本市重点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今年四月份我到广东调研,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研究班,发现广东省对高校加大投入,钱主要用于引进领军人才,所以当时考察的时候就感觉它是一个吸星大法,有非常好的资源。我们学校过去十年采取了超常规举措,引进了一大批海归人才,经过了十年我们的年轻人才成长起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也感觉到压力很大。一旦成长起来之后,东部高校就物色住了,在过去一两年里,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断地被一些东部高校挖走,当然我们自己也在想办法反挖,怎样去预防它挖,出来一些政策,但是现在感觉到压力很大。9月份的时候四川省让我们报一个数据,最近两年大家都在统计每个高校,我们学校人才流失的情况,如果是海归博士,除了我们不要的以外,已经溜走的,这一两年还是不少。其中有一个是来自于英国的纯老外,08年就来了,来了6年,来了之后两口子都在我们学校工作,也很能干,经过六七年以后成长很快,但是去年年底离开了。为什么离开?有几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薪酬,因为我们毕竟对海外规模的那种博士收那么多,那个薪酬有一个比价的。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综合服务,比如他的小孩上学很麻烦,买社会保险很困难,买房很困难,就是因为这一系列问题而导致他在这个地方呆下去感觉很难,最后被香港理工大学挖走了,那边给他的年薪是100万,所以这是人才投入不足,高端人才流失严重的典型案例。

  第三个问题是人才竞争态势激烈。人才优势先天不足,特别是在一些紧缺的学科方向上面,引进人才的难度更大。比如国内高校除了去国外引进人才以外,在国内高校之间相互挖。这样的无序竞争可能将来不只在高校之间,还会延续到其他领域。在这个无序竞争里面反映出各个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的迫切愿望。现在据我们了解,对国家级人才,东部高校给予的年薪一般都在80万以上,而且还在相互攀比,要提供数百万的科研平台费。对于西部高校来说如果是得不到有力的经费支持,仅凭高校自身的薪酬机制,很难持续引进和使用海内外的高端人才。而且容易形成西部有限的高端人才向高薪行业、东部高校转移。

  第四是西部高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较弱。具体体现是政府对产学研发展的政策支持有限,资金支持相比东部力度差距较大。科技研发与应用平台功能发挥不佳,一些优势学科正逐步丧失其传统影响力。据我们了解在四川有一个大学,本来它的汽车发动机专业成绩是非常好的,在国内排在比较好的名次,但是在过去十多年来,专业排名在不断地下降,这几年直线下降,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产学研协同能力比较差。两方面,一个是政府对专业方面的投入,第二个是学校和政府的主动联系减弱了。

  第五是人才发展环境还不完善,社会配套政策相对滞后。与高端人才引进、流动、辞退相衔接的工作机制还有极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对外籍高端人才在人才流动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个税保险等方面存在不兼容现象。现在中央提出关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是很好的一个发展机制。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西部高校的压力同东部高校相比更大,更明显。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我们有这样几点思考和建议,也希望借今天这个机会向相关的领导、相关的专家谈一下我们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在以后有一些机会的时候去影响一下政策制定,给西部更多的政策的支持:

  首先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更加贴近西部高校人才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重大平台建设、精准对口支持、培养补偿机制、专项资金资助、学科布局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具体有这样几点,一是加大重大人才平台建设。同时可以设置西部国家级的人才项目,比如“千人计划”(西部项目)、万人计划(西部项目)等,定向自主,并设置最低服务年限,吸引优秀人才在西部高校安心工作。二是探索精准对口支持机制,加强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学科和人才精准的对口支持。西部的省属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是相当落后的,东部高校具有领先优势的学科可以选择一所对应的西部高校来进行学科的对接支持。三是建立健全人才补偿机制。人才流动无序,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花了重金,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好不容易培养起来高端人才,很容易就被东部的高校挖走了,所以应该建立起类似于欧美足球运动员的转回机制,挖人可以,但要有补偿。这个转回机制的建立就要靠政府来,如果完全靠市场就只能是单向流动。我们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区域人才培养补偿办法,实行“人才转会”机制,补偿资金再用于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稳住和培养西部的高端人才。四是实施西部专项资金资助。实施更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同等条件下,西部高校高端人才收入不低于东部高校,差额部分应该由国家专项资助。这样才能体现出向西部倾斜。另外,允许有条件的西部高校集资建设经济适用房,或为优秀人才建设住宅公寓等,切实提升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五是大力推进学科布局优化,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在西部尽管有“985”高校,但发展局限性大。比如说广西、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青海,这些省没有一所是国家直接管的学校,国家不管的话那么这些学校的投入全部要靠地方政府来投,而地方政府财力又弱,在这些地方要建高水平的大学很难。要尽快实施“一省一直属高校”建设。在每个省遴选一批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和特色学科,更好引导西部高校特色发展。

  其次是地方政府层面。一是进一步下放高校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对地方院校在人事分配制度方面进一步放权,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和高校的权限关系。同时,要下放编制管理权,由高校自主开展编制管理。下放岗位设置权,由高校自主确定岗位总量和岗位结构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才财政投入。地方的财力很雄厚,但是在西部很难,很多地方都如此,地方政府的财力很有限,那么投入感觉到还不够,所以应该加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力度。三是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紧紧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需求,另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支持与国内外领先的高校、研究中心合作。加强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在短时期内提升产学研的整体水平,这样可以实现地方和高校双赢。四是着力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办理外籍人员的“绿卡、签证、”税务、支撑申报等方面,给予外国人更多的便利。着力完善高端人才服务的公共体系是重要的,而这一点要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才行,对西部高校来说高端人才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国家层面、西部的各个省市,以及西部的高校应该以“一带一路”大开放为契机,真正做到多重并举,整合资源加强协调,着力解决制约高端人才发展的关键问题,大力营造更有利于吸引人才的发展环境,全面推进西部高校高端人才的发展速度,使西部高校的人才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暨第三届发展与展望圆桌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