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权:“智库+”应成为智库未来发展潮流

2017年2月13日

专家简介

许永权,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全球智库报告2016》看,中国智库的世界排名今年比去年甚至出现了下滑。去年中国排名最高的是在世界第31名,今年是33名。且不说数量的多少,证明我们智库的质量比去年下降了。中国智库的发展很迫切。我们的数量是世界第二,但是质量还远远不足。英国的数量排在我们后面,但它的质量排在我们之前。中国虽然在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中国智库的能力是不是跟得上,是不是达到国家发展需要的水平,确实需要智库人思考和做工作。

  对智库研究本身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同时代的智库需要不同时代的特色。中国现在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即将迈进第二个百年,马上要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第一个年头,中国智库在这里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后面这些年头里,中国智库能做什么事,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中国智库一方面要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否则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练好自己内功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的来源多元化。中国的智库在这方面需要创新,特别是民间智库不要囿于现有体制,要创新和吸收现有世界上智库发展的经验,不一定非要学美国模式,但是一定要制度创新。现在很多新兴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对智库非常感兴趣,也可以和他们结合起来。智库有几个旋转门,人才的旋转门就是把高级人才旋转到智库内,把各方面的需求形成政策信息报给公共政策的制定部门,这是智库的一个重要功能。不只是政府需要的信息,而是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信息都需要。越是弱势群体的信息,越是能够反映中国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信息,这也需要抓住。弱势群体的信息可能是社会的盲点,可能是智库的盲点,也可能是政府决策的盲点,所以,在这方面智库要有责任、要有担当。可能利益没有那么大,可能经济效益没有那么高,但它的社会效应或许更好。所以,智库在这方面要做政府做不到或者是忽略、空白的事情,要有这方面的责任和担当。

  二是智库向政府提供决策建议的时候要解决好最后50米的问题。往往是智库向政府提出了很多理论性非常强,条理性非常好的建议,但往往没有形成决策,这是因为大家前期的调研还是有欠缺,或者说智库只是在自己的范围里做,智库要接触各个阶层,跟各阶层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报告。通过把握需求的了解,才能制定相关的政策,可能更具有针对性。智库的好处是有灵活性,要接触老百姓,接触弱势群体,接触农民工,接触人口的需求是什么,有扎实的调研,政府没有理由拒绝决策建议。

  三是智库要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发挥作用。给中央决策贡献力量,引导社会发展的走向,这也是智库的责任担当。很多事情智库作为专家学者,作为第三方谈观点和想法,引导舆论和民意,从一个侧面的角度助推了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实际上也是推动了社会治理现代的一个重要的推手。虽然现在智库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但感觉特别是民间智库在中国国内治理方面做得非常少,影响也非常小。反倒是做国际问题的智库影响大,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高,这也是问题。如果研究国内治理的智库能够引导社会治理的方向,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智库应该走在国家决策之前,而不是之后。所以,智库一定要有“智库+”的模式,智库+政府,智库+企业,智库+媒体才能产生综合性的效果。

  智库+政府,一是走在政府的前面,二是搭配政府的作用。政府提出了问题,需要智库提供方案去解决,去和政府搭配。还有就是尾随政府,也就是解读工作。因为怕民众误读中央的政策,要走在前面,可能高校、教学做这方面的事情更多一些。

  智库+媒体,这是一种放大的效果。媒体是放大器,智库是舆论源,这两点如果相加产生良好的正效应对国家的发展大有裨益。

  智库+企业,智库就是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很多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智库或者是专门为企业服务的智库。中国智库的数量不少,但它的结构未必很好。有的群体智库供给方是过剩的,有的群体找不到服务的智库,有的群体希望发声,但根本没有智库为它服务,这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这些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思考。

(本文根据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举办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国发布会中的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