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美应弃301大棒思维

2017年8月31日

专家简介

徐洪才,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始终给予“特别关注”,多次单方面发布《特别301报告》,无视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与成效。这次祭出所谓“中国有关法律、政策、实践或做法可能不合理或歧视性地损害美国知识产权、创新或技术发展”,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积极努力造成了伤害。经济日报对此发文予以回击:对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效不可熟视无睹。如何看待此次美国再次发起的”301调查”?

  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我觉得美国拿知识产权保护说事,应该说是由来已久了,美国还是抱着一个惯性思维,但实际情况现在已是今非昔比。”

  谈到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及所取得的进步,徐洪才指出,姑且不说搞创新驱动,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国自己本身也有保护知识产权的需求。实际上过去这些年,对国际合作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我们是下了很大的力气,应该说现在的状况比以前好多了。

  谈到这次美国再次挥起”301调查”的大棒,徐洪才认为,坦率地说,美国过去老是拿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封锁,还有知识产权保护,拿这个说事,其实美国是吃亏了。比如说有一些高科技产品,美国对我们封锁,我们就从德国,从韩国,从日本,从法国进口,美国的做法促使我们试出了新的机会,试出了一些新的市场。比如说有一些高科技产品美国要保密,对我们中国实施封锁,严重低估我们,于是逼着我们自己研发出来类似的新产品,这个产品的性价比,性能不一定比美国差。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要从实际出发,咱们要加强合作。当然对于个案当中出现的一些侵害知识产权的问题,应依法惩处,依法保护双方的知识产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够用301条款来吓唬人,打一打,这个搞法不大合适。”徐洪才强调说。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