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澜:如何打造现代化的应急管理系统

2020年8月14日

【在线视频】

 

2020年8月2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CIDEG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薛澜教授作客央视(CCTV2)《中国经济大讲堂》 栏目,为观众带来了题为“如何打造现代化的应急管理系统?”的精彩报告。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目前人类社会正处于风险社会之中。风险社会的特征是风险是内生的,无处不在的。我们关注的风险可以分为三类:损失大、概率小的事件,如空难等事件;损失大、概率大事件,如全球气候变化,也此类事件也包括所谓灰犀牛事件;损失大、概率未知事件即黑天鹅事件。对于各种重大突发事件,薛澜教授分享了五个方面的观点。

 

首先,重大突发事件需要分类、分级去应对。

我国把重大突发事件分成四类,分别是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卫生类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存在高度危险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

第二,重大突发事件催生国家应急管理系统。

美国与日本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演变都与当时的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有关。联合国始终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各国提升应急管理能力,联合国于2015年提出的 “仙台框架”成为了各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

第三,从小到大,我国应急管理系统不断升级。

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2003年,我国没有正式的应急管理体系,而是原有党政管理体系的自然延伸。经过2003年非典事件这一转折点,我国开始了专有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2018年4月,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这是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一大标志性事件。

第四,新时期我国应急管理系统面临新挑战。

(1)我国面临巨灾风险的防范问题;(2)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趋势叠加引发的综合性风险;(3)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挑战;(4)社会安全类的风险,尤其是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如网络信息领域的安全问题等。

最后,如何推进应急管理系统现代化?

在国家层面,应当转变观点,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强体制机制建设,设立跨部门的应急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综合应急管理部门与其他专业部门的分工与合作;发挥市场机制,运用保险等机制改变行为者逻辑;增强社会公众风险意识,提高基层领导应急管理能力。在部门组织层面,应当增强风险研判能力,避免风险传导累积。当危机事件已经产生时,应当启动预案、平战转换:一要权力迅速集中;二要隔离危机;三要采取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四是应急预案的执行应当随机应变;五是资源调配体系高效化,解决峰值需求;六是政治动员体系与社会动员体系有机结合;七要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八要与公众建立有效沟通。善后总结时,应当抓住“六个月改革”原理,对短板加以完善。

文章选自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20年8月7日

关键词 薛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