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宗:美国需要学会与中国共处并且共同协作

2020年11月11日

■ 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初定,全球化未来何去何从?

■ 未来四年内,美国国内政治格局将如何塑造全球化轨迹?

■ 中国和世界将如何应对美国及其在全球化中角色的变化?


2020年11月11日至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11月11日,以“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美国大选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研讨会由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主持,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 (John Thornton),《世界是平的》作者、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 (Thomas Friedman),CCG联席主席、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 (Ronnie Chan),CCG顾问、财政部前副部长朱光耀参与研讨。

 

陈启宗先生在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政治上的逆全球化十分令人担忧,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也存在些许的改变。在逆全球化的过程中,由美国的孤立主义主导的逆全球化尤其令人担忧。美国的孤立主义自建国以来贯穿始终,在苏联解体之后尤为突出。拜登的上台并不会反转逆全球化,可能只会减缓其进程。二战迫使美国暂时放弃孤立主义,但之后70多年里,美国又逐渐回到孤立主义。

美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恃强凌弱。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绝对权力的堕落显而易见,我们承认这是我们当时国内存在的情况,但独裁专制问题事实上是全世界的国家都有的问题。二战之后,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发动了最多的战争,其违反国际规则和法律的次数也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在许多盟友之前,美国已失去信誉和权威。除了美国自身,没有人能削弱美国在二战期间的信誉和它在二战后的经济引擎作用。各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源于其包括选举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美国的制度体系在其国内来说确实有自我修正的作用,但在国际舞台上并非如此,至少在二战之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在这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国际秩序的自我调整从未发生过。

美国在政治上可能进一步撤退,但孤立主义并不意味着美国的衰退。没有人会取代美国作为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拜登的上台可能只会减缓其进程而绝不会停止其进程。

中国的快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的政策,美国不能允许任何国家处于与之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事实上中国是想做世界第二的国家而不是取代美国。中国希望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合作。因此现在最重要是美国需要学会与中国共处并且共同协作。


(本文根据CCG联席主席、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 (Ronnie Chan)在全球化智库(CCG)2020年11月11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的以“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美国大选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陈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