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中国“十四五”规划保持开放政策 促进全球治理共同繁荣

2020年12月8日

 

2020年12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大使圆桌会议,会议以“‘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对“十四五”规划中的国际合作新机遇、如何加强中国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合作等进行解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十四五”规划对中国来讲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将讲三个主要领域。

第一,理解或者是了解中国在目前的一些非常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第二,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当然这也会体现在“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当中。

第三,中国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仍然保持开放的政策,并且跟合作伙伴们一起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共同繁荣。

中等收入陷阱、地缘政治不断变化、老龄化问题需重视

首先比较重要的是,需要去理解一些中国和世界面临的主要的改变和挑战,这是中国制定“十四五”计划的基础。主要强调三个要点。第一,中国国内,从原来大概一万美元人均GDP提到更高层面的收入。如果说把中等收入提到高等收入的国家,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改变,对于整个经济架构也是非常重大的改变。今年虽然经济增速减缓了,现在人均GDP第一次达到一万美元,也就意味着能够使中国从原来的中等收入层面不断地往高等收入国家去迈进。根据世界银行、联合国以及其他官方的国际机构定义的标准,这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目标。我们看一下国际上其他相关国家的经验,特别对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进一步提高非常不容易。比如韩国,从原来的一万到两万甚至到三万人均GDP。比如像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30年前这些国家人均GDP都达到了一万美元,在30年之后仍然是人均一万美元GDP,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在一万美元人均GDP之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三千到一万美元人均GDP基本上花了16-18年时间。但是关键从一万美元就开始产生分化了,也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做了相关的比较,从当中吸取相关的教训。经济结构改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灵敏和有效的宏观政策管理也是重要的课题。金融部门需要改革以应对新的挑战。在整个转型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成为驱动力。当我们从今天人均GDP一万到一万二美元,必须要去看一下中国如何应对这样大的挑战,如何能够进一步在将来再往前迈进。我们确实能够看到关键的经济结构转变,比如中国越来越多地从生产行业转向服务业。2013年,中国的生产行业达到顶峰。在过去的七年内,生产行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下降6%。在服务业方面,在未来五到八年里会有3-4%的增长。中小型企业将不断发展。

第二,对中国来说,主要的改变是地缘政治不断变化,特别是国际政治生态环境也改变非常大。目前中国如何去应对,怎么去确保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够保证中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地缘政治方面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在WTO谈判桌上、巴黎气候协定、WHO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上美国离开了。反对全球化的浪潮已经变成了非常大的噪声,我们必须要仔细去考虑,整个世界将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什么样的,全球经济治理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如何维持住这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并且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能够确保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持续保持住。中国是如此开放的全球化的经济体,贸易量上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不仅仅是贸易,人力资源、资本的流动,如何防止“脱钩”发生,将来远景是什么样、解决方案是什么样,需要仔细思考。

第三,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是人口方面的一些改变。主要的挑战是老龄化。今天可以看到中国超过60岁的人有2.5亿,现在有大约10%的人往65岁以上迈进,中国老龄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在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在2050年左右,中国的人口将会损失3300万,对社会整体架构将会改变很大。我们看到30、40岁这些主要劳动力人群的人口数量是下降的。劳动力的缺乏、整个社会的福利、医疗体系等,如何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加适宜生存的环境,怎么确保社区更好地建设,特别是城市各方面基础设施条件都能够更好地适应于中国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因为老龄人的消费品和耐用品更少,他们需要更多的服务。在上述三个关键领域。中国面临主要挑战,而且在未来10-30年里面面临这些挑战,中国如何回应这些挑战?

“十四五”计划聚焦高质量增长、以人民为中心、“双循环”政策、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及数字化

“十四五”计划当中必须要把这些主要的问题和挑战充分考虑在内,让我用这次机会提一下“十四五”计划当中的一些关键的要点。这些计划聚焦于高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而不仅是量的增长。由于没有劳动力红利,资本密集型模式、出口密集型模式、原料密集型模式不再起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生产力增长,这是主要的挑战,也是主要的问题。中国服务业和制造业相比生产力低了30%。

第一,我们要充分强调在质的方面的发展,包括可持续性发展、福利等。

第二,“十四五”计划的特点,是以人民为中心。我们不断往高收入国家迈进,人们的幸福感和健康变的更加重要。人们的幸福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的驱动力,这也是我们从其他的发达国家当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经验。我们将瞄准人民收入的增长,而不是瞄准GDP的增长。比如说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覆盖中国所有公民,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已经有十亿人口有医保覆盖,但是在有些地方医保覆盖则将对较低,我们需要在中国的每个人都能被医保覆盖,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环境保护也至关重要。人们都需要干净的空气和水,新的城市设计、社区设计、公园、教育的设施等等,都让人们变得更加幸福,这一点至关重要。金融部门也需要去改变,应对人们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因为人们财富增加了,需要更好的财富管理。过去十年里面中国中产阶级从原来的一亿增加到四亿人,现在中国中产阶级财富占据了45万亿,这个数据可能会再次的加倍。

第三,要形成一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我们必须要应对很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现在全世界地缘政治方面非常不稳定。我们专门采用了“双循环”的战略。“双循环”的战略也就意味着在基础层面上必须确保国内的经济循环首先要得以保障。国内的循环里面有很多空间可以提升,特别是效率方面。40年前中国刚进行改革开放得时候,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已经结合起来,进出口是主要的问题。中国的进出口在2007年达到10%的GDP,去年这个比例低于1%。今年由于个人保护装备和个人电子设备的增加该比例将有所增加。目前国内的消费成为最主要的经济驱动力,在今天,在不远的将来也是这样。目前循环政策、供应链在中国还不是特别顺畅,比如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进口了大概3400亿的芯片,出口了一千亿的芯片去别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状况,在整个供应链方面必须重新配置,确保国内的供应链、国内的生产,能够有效连接,能够稳定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把国内的生产和海外的生产隔离开来,需要有另外一个循环。另外一个循环是国际的循环。国内的循环和国际的循环能够同时运行,因为中国需要国际合作,中国需要国际市场的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管理等等,我们从过去40年里面学到了相关的经验教训。中国持续地跟世界其它各国在一些基本方面进行合作,中国需要国际的市场,能够更好出口中国的产品。最重要的要点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去刺激和促进中国技术的发展和升级,能够把产品往高附加值的方面去移动和配置。国际的循环也非常关键,中国将会有更加开放的政策去接收外国的资本和服务,持续地出口。

第四,可持续性。中国提出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消费了很多的碳,而且在大气当中释放了很多的二氧化碳,在这方面并不是可持续性发展。绿色发展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真正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环境的美好追求,他们希望有更高质量的水、空气等等。同时在全球层面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更加绿色的、更加清洁的世界,必须要齐心协力。这些都是重大的挑战,因为现在中国70%的能源消费都是煤炭的消费,到2060年要把70%煤炭的消费降到0,将是巨大的挑战和巨大的能源结构转型。对全球的投资者来说,对发展效率的提升也是巨大的机会。我们将逐渐降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我们要增加非化石能源在能源中的占比,逐渐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实现经济发展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目标。太阳能、风能成为新能源的代表,核能利用也是一个重大的议题。关于绿色发展的第二个重大议题就是能效,其实能效是很宽泛的概念,到水泥的生产、到汽车、建筑、冰箱等等。所以能效将会在接下来的五年以及40、50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我们会有大量的投资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投资。第三,环保问题也同样重要。中国已经在荒漠地区大量植树造林,开展绿色行动,去节省更多的能源,同时更有效利用能源。另外希望能够在地球上打造更多的绿色区域,这都是我们的环保策略。

第五,技术创新以及数字化。新冠肺炎疫情大大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已经不能够自由移动了,所以我们许多各种各样的ZOOM会议还有居家工作,大家深刻地意识到了技术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国“十四五”规划当中会非常强调技术创新的重大议题,同时还要强调数字化的问题。

基础设施或者应包括像5G、AI、大数据、云计算。政府和企业一直都在大力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所有公司能够朝着这样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前进。所以五年内我们可以实现5G基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4G的基站是五年内实现的,现在已经有352万的4G基站,大概占到全球4G基站的51%。所以我们有另外五年去建成更多的5G的基站。我们之前规划要建立60万5G基站,现在已经建成了78万个5G基站,超额完成目标。所以有了5G、AI、大数据、云计算、物流网等。现在我们使用IPV6网络的人已经超过美国,而且我们有10万行业的APP,我们不仅仅用我们的手机打游戏、购物、看直播等等,对企业来讲有很多的重型机械的APP,里面有机械如何工作、机械效率、安全以及能源消耗等数据,不用人员介入,机械就可以运转。我们希望到2022年能够形成规模效益。但是这些对于研发机构来讲,他们必须要去提供足够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去鼓励所有的行业把各自自己的行业进行数字化调整,而且数字化的速度会相当快。比如像美的这样的一个公司,之前有很多员工,但是现在每一台空调的人工消费只有10块钱,真的很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的数字化规模越大,就越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

另外在1993年的时候,美国曾经有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包括GPS、互联网,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10-20年会有大发展。也就是说有了现在这些技术,有了技术的创新,有这样的高速公路,我们有望可以看到中国将会变成一个技术大国。现在中国每个普通人每月都会使用9GB数据量,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人每月使用6GB数据量。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每个月要消耗100GB流量。中国今年已经实现了10亿物品接入物联网,未来十年中国会有一百亿物品接入物联网。这五点是今年“十四五”规划重点问题,有质量的增长、以人为本、“双循环”、绿色发展、科技化和数字化。

RCEP、CPTPP将会把中国的国际合作提升到新水平

最后,更多涉及开放的问题,需要全世界提高全球治理,实现全球繁荣。中国正在进行“十四五”规划,中国也在考虑如何和全世界齐头并进,在接下来5-50年实现长远发展,中国也会继续改革开放,我们称之为高质量的开放。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宣布金融开放的措施。金融行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另外现在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也不断地增加,中国的进出口也会进一步增加,同时国际合作更加加强。其次,RCEP把整个亚洲联系起来了,是一个非常动态的亚洲国家的合作机制,将会大大推动资金的流动。亚洲地区区域资金流动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61%。所以有了RCEP,区域的贸易、技术和人才流动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另外中国也在慎重考虑加入CPTPP,将会把中国的国际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现在有一系列的谈判已经启动,包括和欧盟的谈判。如果这些今年也能做成的话,甚至明年做成的话,都会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力。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协定,而是关乎整个区域内的劳动力标准、购买政策、补贴政策方面的商业环境的公平竞争的议题。所以这些都是非常重大的议题,而且也会对中国的开放,对整个地区和全世界的开放产生更大的影响。第三,“一带一路”将会持续进行。不仅仅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会继续推进,同时在行业层面也会更加继续,使这个区域内的标准统一。还有数字化在本地区的实现,以及文化的交流、人的交流,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议题。第四,中国将会更进一步强调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共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改革,还有WTO、WHO以及其它金融机构的改革。同时中国也会更加不遗余力地参与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一些行动,因为中国也已经一直致力于和全世界一起来共克时艰,抗击新冠疫情。中国也正在致力于让疫苗成为公共产品。所以接下来,中国会有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开放,也会持续跟全世界共同努力。

现在全世界在新冠疫情之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需要适时而动,中国和非洲国家,需要新的举措。中国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更好应对这些当前的挑战,能够把中国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收入的国家。中国和全世界各国合作也会持续进行,继续对外开放,以实现共同繁荣。

关于演讲者:

朱民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朱民博士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并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历。从1990年到1996年,他供职于世界银行。回到中国后,朱民博士在中国银行担任多个核心职务。2009年升任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ZHU Min, Former Deputy Managing Direct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Mr. ZHU Min graduated from the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Fudan University and gained his doctoral degree fro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e worked in the World Bank from 1990 to 1996 and went back to China for various positions at the Bank of China where he served as Group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In October of 2009, he joined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s the Deputy Governor. In 2011, IMF appointed ZHU Min as the Deputy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organization.

关于大使圆桌:

2020年12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大使圆桌会议,会议以“‘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对“十四五”规划中的国际合作新机遇、如何加强中国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合作等进行解读。CCG主任王辉耀、非洲联盟驻中国代表拉赫玛特·奥斯曼大使,喀麦隆驻中国大使、非洲驻华使团团长马丁·姆帕纳大使致开幕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介绍了中国“十四五”规划。六十余国大使、公使、参赞等驻华使馆代表就实践中的多边经济合作,跨境贸易和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等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本文根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在全球化智库(CCG)2020年12月8日举办的“大使圆桌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