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宸:我们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2020年12月31日

张懿宸,CCG资深副主席,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周围朋友经常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是典型的因为看见所以才会相信,这是和做VC不一样的。比如投资阿里巴巴,一定要看到它赚了钱我们才考虑,直到2012年我们才投进去。”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中,少有人比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更了解如何在与国企的互动中掌握适度分寸,为各方共同创造价值。这不仅需要谨慎和耐心,也要懂得以超越商业的角度看待博弈;他不局限于投资人这一角色,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管理,也为他带来了兼具处理本土与国际化并购交易的丰富经验。

执掌麦当劳中国几年来,张懿宸不仅要面对餐饮连锁行业的共同挑战——消费者口味与潮流的迅猛变化,后台效率仍待提高;更为棘手的,是如何更加贴近中国市场,将这家全球最大的餐饮企业本土化。

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哈药集团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这家老牌东北医药国企大胆地尝试国际化——收购美国保健品生厂商GNC。诚然,这并非一路坦途。

尽管身处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却又身段灵活,游刃有余。可以说,少有PE管理者能够同时处理如此丰富的商业生态。

就投资风格而言,时髦和性感并不是他的标签,甚至可以说有些“old fashioned”,他直言看到现金流比看到故事更为重要。相比“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成长投资路径,他将自己概括为“因为看见所以才相信”。

近期,腾讯新闻《潜望》对话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和他聊了聊什么行业更适合并购基金进入;面对mega-funds(巨型基金)频出的行业趋势,如何在规模之外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近年,新能源汽车、新消费为PE/VC带来了超高回报,背后是以赛道空间为项目估值的风潮日盛,中信资本没有大力押注明星项目,他深刻剖析了内在原因。

以下为对话全文:

《腾讯财经》:您怎么看并购型交易的本质,并购基金的回报模式可能要依靠估值套利。

张懿宸:我们说估值套利更简单的方式事实上是Pre-IPO。在海外以往的并购案例中,有一些并购基金被人诟病的一点主要是杠杆太高,有通过财技赚钱的嫌疑。做并购,尤其在中国做并购绝不是赚快钱的打法。中国市场事实上还不真正具备这种条件,因为依靠杠杆并购这样的形式还不是特别常见,整个银行系统大多数的借贷还是以实物抵押,以资产为基准,不是看现金流。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做并购是要深挖企业的潜力,提高运营的效率,其中包括进一步做好整合。

 

《腾讯财经》:并购这种投资交易模式更适合于哪一类行业?

张懿宸:整体来说,高增长的行业是很难做并购的,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放弃控制权。在欧美市场,并购兴起于80年代的传统行业中。这些传统行业面临发展瓶颈,要提能增效,在这时候并购基金才开始有入主的机会,诸如黑石这样的巨头才应运而生。

但中国的传统行业,相对来讲,不太具备这样的机会。到目前为止,传统行业出现的整合并购第一是政府主导,第二是行业内,不像黑石早期的并购都进入钢铁、煤炭、化工这些行业,在中国,很少听说基金进入这些行业。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估值基准不一样。因为这些行业大多数的国资比重都比较大,所以他们的并购,从估值的角度是很难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来确定交易对价的。

《腾讯财经》:不然会有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张懿宸:对,但是一个周期性的产业,又是重资产的,只要在行业低迷的时候,现金流不行,那么在后面的市场中,很少会有人看企业的净资产,一大堆厂房、机床在里面不产生收益,这个资产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一类行业很难去做并购,在中国做并购,更多的是在相对较长期的、永恒的行业。

《腾讯财经》:什么是永恒的行业?

张懿宸:比如消费品、医疗健康,但医疗健康行业中并购机会也不是那么多。整体相对来讲,可以说是偏传统,但又是在传统中不那么传统、最中间、最基础类的行业。

《腾讯财经》:在具体的并购交易案例中,中信资本如何创造并购的后续价值提升?

张懿宸:目前我们集中做的几类项目中,第一类属于企业分拆,这里面包括国企分拆出来的和跨国企业分拆出来。像麦当劳是很明显的(跨国企业拆分的)例子,因为中信资本更了解国情,所以在战略的制订上会比麦当劳全球总部更贴近市场,贴近市场的趋势和潮流。中国的消费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我们会对市场有非常切身的感知。基于此,在接手麦当劳的三年多,无论是自身业务增长,还是引领外卖潮流、餐饮数字化等变化中,我们都在不断推动变革和本土化。

环球医疗属于参与国企并购的案例,目前已经在香港上市,我现在还兼任董事长。这一类案例更多的是在国企整体框架下,第一,把他的管理层激励与股东利益统一起来;第二,从董事会的高度来把握市场化的战略决策。这两个例子整体是从战略上和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去调节、创造并购价值。

第二类是市场整合。中国有很多非常分散的、碎片化的企业,比如To-B的服务行业,以往的To-B行业相对来讲很难形成规模,因为To-C是直接对消费者的,消费者自己做决策,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平台自然就可以得到发展。但是在在To-B的领域,往往更多看关系,不过这个趋势在过去五、六年应该说有很大的好转,一切都更加公开透明、市场化,所以说,To-B行业也面临一个重组的机会。

举个例子,像楼宇管理行业。在国外,物业管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也可以出非常大的公司,从IT系统、人员调动、培训等方面都能形成规模效应。在中国,目前的楼宇管理就是把一个个楼拿下来,更多是靠关系,于是出现了很多小的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这一类公司的整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三类是上市公司私有化。私有化过程中间,更多的都是和创始人合作,一起私有化,然后做必要的调整再重新上市。这一类交易我们参与的不少,比如早期的分众传媒,近期的豪威科技注入韦尔股份。到目前为止,我们参与的私有化很多都是从美国退市的,从美国退市后,在A股或者香港重新上市,这属于从既有公司治理以及行业重组上去创造的私有化价值。

《腾讯财经》:随着管理规模的增加,如何拓展组织和平台上的能力边界?

张懿宸:对于中信资本而言,管理规模这个坎,不说十年前,最起码七八年前就已经迈过去了。基金增长到一定规模,比如说单一基金过十亿美金,你这个组织架构如果还停留在一亿美金的规模,那么可能会需要加一些人,多一些行业的覆盖。但是整体从管理上是大同小异的,而且投资这个事情是最有规模效应的,同样团队可以投一亿美金一个项目,也可以投五亿美金一个项目,管理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

当然,更大的资金规模肯定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比如说行业方面的专家,行业方面的运营合伙人等等。另一方面,更大的资金规模也会带来更多的管理费,就等于有更多的资源帮助你做更好的投资决策,帮助你做更好的投后管理。

《腾讯财经》:近期一两年,有没有比较遗憾哪些项目错过了?

张懿宸:现在二级市场这么火热的估值,会让投资人恨不得把半年前碰到的项目全部投一遍。但是在我看来,比投中项目更重要的是,在一个项目上是否持续坚守你的方法论和投资策略,以及对风险的好恶和容忍度。我们做并购,所以对于风险的容忍度本身就比VC做成长投资的要低很多。周围朋友经常说,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是典型的因为看见所以才会相信,这是和做VC不一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讲,即使有项目错过了,你可以说“要是投了可以赚多少多少”,但是如果回过头复盘,当时仍然不一定会投。

我认为,不能以结果来论断投资的方法论。比如说投资阿里巴巴,一定要看到它赚了钱我们才会考虑。直到2012年,我们才投进去,因为那个时候是能算出P/E来的。当时按我们的预测,以阿里2013年的盈利来计算,P/E是25倍,并不贵;并且他们还在以每年50%的速度在增长,这才决定投进去。有人说更早投不是更好吗?那按照我们的方法论,就是会错过。目前,我发现很多类似的互联网公司盈利点都在往后推,战线越来越长,当我们看不见赢利点的时候,就没法相信。

《腾讯财经》:这是你们的一套体系和方法论,按照这套体系方法论去投资,就是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张懿宸:对,所以我们的投资策略相对来讲比较传统,就是在能看得见现金流,知道怎么提高现金流的行业。刚才说的风险容忍度,投并购项目的基金,事实上不能有任何一个项目打水漂的。但是如果一个VC基金说没有一个项目打水漂,那说明它太保守了。如果一个VC的成功率很高,那它可能赚钱的倍数就没有那么高。

事实上,我们也在认真地考虑,是不是再有另外的团队和另外的产品专注一些更早期的项目。这些都在综合考虑,因为我们不只有一个基金,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投资风格和风险偏好。

《腾讯财经》:这一年,新能源产业链可以说是一二级最为瞩目的赛道,但估值似乎又不断被投资者透支。

张懿宸:这个行业我们本身就投得比较少。目前新能源在二级市场的火热,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特斯拉带动起来的,一种比价效应。特斯拉是美国公司,中国总得有一个,到底是谁?那就从这几家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市场给出的选择每次都会比美国多。

《腾讯财经》:最近一两年,Mega-fund(巨型基金)频频出现,是流动性宽松带来的还是行业马太效应的结果?投资行业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好的GP会拿到更多的钱。

张懿宸:这背后有几个原因。第一个肯定和流动性有关系,现在是全球史无前例的大放水,利率被压到零,所有资产的相应回报都在降低,而另类投资尤其是PE类的,整体来讲相对回报更高了,加上很多投资中间又利用了杠杆,所以对他们来讲成本相对也低,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投资行业现在有30多年的历史,30多年来,涌现了一些大机构,把他们叫平台型公司也好,也确实通过投资业绩证明了他们内部存在一套机制,让他们能保持比较稳定的回报。对于很多大的LP来讲,尤其是大的养老基金,资金的安全是最重要的,但他们面对的养老负担一直在增加,所以对回报的要求并没有降低,在安全基础上再追求一些回报,因此他们要把更多的钱投在PE里面。对于他们而言,投在另类投资的大平台公司上,相对更安全一些。选中小型的机构就复杂一些,做尽职调查的时候,无论是对GP,还是内部的决策机制等方面,都要做得更深,做更多的判断。

在美国市场,一直存在着所谓中间市场的回报,中小型基金一直是比大基金的回报更好。连续十几年都比大基金要好,大家都去投的话,中小基金就变大了,回报优势也就消失,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还有一点,大平台不容易死,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一定会有人给他钱管理,大平台也不追求特别高的回报,因为回报和风险都是成正比的。

《腾讯财经》:餐饮连锁受到疫情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目前麦当劳的到店消费,跟2019年相比,是完全恢复?还是甚至有同比增长?

张懿宸:进入第四季度之后,和去年同比来看,已经是有增长。在进入第四季度之前,从第一季度末期开始恢复得很快,4月份之后稳步回升一直到6月份,到6月中旬,后来因为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后恢复略有中断,然后到10月份基本追平了去年同期业绩,到11、12月,就开始出现同比增长,整个曲线来看,基本是稳步回升,中间略有波动。

《腾讯财经》:2021年,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扩张规模会不会达到之前设定的目标?

张懿宸:肯定的,今年其实也超出了设定目标。原来计划2020年目标是430家,今年已经开了480家,明年还会超过计划。但即使这样,我们的竞争对手开店速度也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反映出来我们的团队还是比较谨慎,在供应链没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开店,尤其进驻四五线城市,供应链和配送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

《腾讯财经》:门店数量对于麦当劳中国而言,是最核心的增长指标么?

张懿宸:对,因为中国市场空间确实非常大,如果你在市场空间上留白太多,被竞争对手抢占,业务增长的空间就会减少,无论是国际连锁,还是很多本地品牌,他们的开店速度都非常快。究其原因,快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还是便利,消费者想要消费的时候,你最好就在他附近,如果没有这种便利性,品牌再高大上也没有意义。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俱乐部”,2020年12月31日
关键词 张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