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长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各方努力

2021年12月7日

2021年12月7-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办。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在论坛1“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人文交流:智库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中发表以下观点:

目前,全球化时代,逆全球化或者反全球化、新全球化,大国关系深度调整,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中美之间竞争。拜登上台后,不但延续了特朗普的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而且启动或强化了美国的联盟战略,在世界范围之内围堵中国,全世界分裂倾向越来越严重。

这种情况下,不但需要官方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需要智库NGO更多发挥作用。NGO有独特优势和特殊性,其独立性、自愿性、自主性,开放性,更容易形成网络联系,不受限制,更少受到条条框框限制。这些特性能够使NGO民间智库可以更多在人文交流中间发挥作用。

最近我一直在宣讲十九届六中全会形成的决议,《决议》里有两句话:第一,实现了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全覆盖。第二,实现了周边的局面稳定,中国也能够更好地运筹大国关系。事物均有联系,两国竞争特别激烈时,实际上要看这个竞争的另外一面,一些非竞争领域。或者说除了看国家行为体,还要看到国际社会行为体,智库和民间组织就是国际社会行为体。

为什么周边稳定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那么重要?如果周边稳定,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站在一块,这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人文交流和智库恰恰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更多人文交流、智库交流,可以发出更加健康、开放、自由的声音,能够增强各国人民,普通人民之间的联系。官方因政策僵硬,很难有弹性,民间交流和社会层面交流富有弹性,更容易沟通。所以,要强化民间智库和民间交流。讲人心相通是第一位,可以有更好的渠道,构想出更多办法促进人文交流。

这两年疫情使全世界阻隔,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实现顺畅交流。刚才的对话就是一例,远隔重洋,仍然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互相了解。人类都是相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讲,全世界要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并不是西方有,我们就不可以有,或者说中国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就互项排斥,比如,和平发展、正义、民主、自由,这些我们也要讲。

所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不但是政府领域的事,也是智库,民间组织,甚至高校的事。高校是加强文化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平台,非常关键。

我自己所在学院有100多个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国际关系学院接受教育。我们的学生经常在中央电视台上节目。我们有这样一批人,我们有意识来动员,联系这些人,就能把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声音传达出去。《决议》里有几句话,我们中国共产党讲一百年的经验总共有十条,其中三条和国际相关:1. 坚持独立自主、2. 坚持中国道路、3. 坚持胸怀天下。

胸怀天下,西方可能不太能听明白,可能西方有自由民主的价值。中国的胸怀天下不仅是包含西方所讲的自由民主性质,还有中国智慧。这是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制度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和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不能理解的。

2000多年前《礼记·礼运》里,中国先哲就讲,世界未来要走向大同,要从小康走向大同世界。中国古代思想里,中国哲人从来就有胸怀天下的天下观,并不像现在,西方国际关系、学者或者政治家理解的那样,好像只有国与国之间关系,只有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是权力和利益之间的争夺。这是西方的国际关系。中国的天下观是兼济天下,自己穷的时候,或者条件不好的时候,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事情做好后,要兼济天下,这是中国的天下观和大同观。

如何讲好这样的故事,让西方人理解我们,需要智库专家思考。大同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未来社会都要和中国传统连在一块。

总结一句话,十八大以来的三大理念: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引领参与全球治理,这些都是中国智慧和需要向全世界传达。现在,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而要让全世界了解我们,特别通过不同渠道,学生、留学生,教授,普通人民、企业家讲中国故事,讲胸怀天下,讲中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如何对待我们的合作伙伴,这可能更容易理解接受。

(本文依据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戴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