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人才培养在地国际化要更好体现中国方案,不是排他而是主动融入

2023年4月12日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在以“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新时代国际青年人才培养与发展”为主题的高等教育对话上发表以下观点:

现在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以及中国的青年才俊怎样融入全球视野中的问题。刚才张秘书长说到六个紧缺人才特别重要,我想从另外一个视野和角度出发,来谈怎样在中国大地上培养出来青年才俊和未来领袖。

高等教育在青年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从大的方面来说,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这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现在中国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这三者的融合贯通,既应该有非常好的教育,也应该有很好的科技包括理论人才。青年人才的产生,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是高等教育,当然包括职业教育,如果再往下沿,初中级教育也同样存在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责任,但高等教育在青年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对于高等教育怎样适应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过程,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教育或者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责任和担当,中国的大学、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迈进过程中,应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人才,这既包括培养的学生,也包括教师,当然也应该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团队。

第三,培养全球化青年人才是我国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水平的大学,当然也包括众多的应用型高校,都承担着人才培养工作。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发展,至少有几个方面。

一是有国际教育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全球互学互鉴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全球教育的理念,指引和指导学校定位、整体规划、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

二是应该主动融入到国际教育或者国际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各国都有自己本土的成功实践成果,全球也有相互通行的教育体系,我们应该主动地融入到国际教育体系中。同时,应该主动适应国际教育的评价体系。无论对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学生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有一系列的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主动融入这一评价体系。

三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紧跟前沿技术,紧跟技术创新,紧跟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这是教育科技人才相互协同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我国现在有很多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的企业包括组织,在世界各地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主动融入这一过程中。国际组织和涉外机构应该主动输送或输出中国方案与中国思想,包括中国治国理政的方案。这是我们在高水平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特别给予关注的。

提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提出在地国际化。在地国际化不是不要对外开放和封闭,只是更好地体现中国方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经验,这是在地国际化的一个核心要义。在地国际化不是排他,而是主动地融入。所以,在互学互鉴过程中,应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国方案。

勇于去面对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挑战

对于ChatGPT或者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现在大家都在进行讨论,且观点不一。我个人觉得总的趋势是,我们应该勇于去面对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挑战,而不是去回避它。就我个人体会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ChatGPT会给教育或者说高等教育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教育模式的转变。这是我们肯定能看到的,因为现在学生接受的知识不完全来自于课堂,很多是从众多的数据库、资料库、语料库等采集到的知识点,包括现在大数据的出现。近一两年来,ChatGPT给我们教育行业多年的从业者带来了突如其来的挑战,一下子像风暴一样迅猛,包括在写论文、发表文章等方面。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转变,我们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师,包括社会和家长,都应该去主动适应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二,要主动适应教育评价的转变。过去教育评价关注的就是课堂上的教和学这么一种关系,现在的评价还包括对于教学工具、教育资源再加工的能力。评价学生好坏与教学好坏,不仅包括教学知识点的讲授,而应该教会学生怎么来使用现在的新技术,更好地丰富和完善这些教学内容。所以我想说第二个转变应该是教学评价的转变,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应该主动地融入到新技术中间。

第三,教育生态的转变。过去的教育生态基本上是师生关系、二元关系,即教师和学生,现在至少是三元以上,即教师、学生和平台,或者说技术。所以教育生态的这些变化,给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从业者,包括我们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提出来了一个新的问题:怎么来适应新的教育生态?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二元关系已经无法解决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或者ChatGPT对我们的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问题有:在管理层面和理论层面,首先要进行观念转变,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先导。其次要对于数据或者资源进行再加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重点。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个性化地成长出来,这可能是我们在面对ChatGPT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方法,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记忆性的学习,这可能是我们现在特别要关注的。

在技术层面,ChatGPT对我们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技术提出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是我们高等教育应该主动适应的,怎么能够把人工智能和教育更好地衔接在一起、相互促进,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的教育机构和教育企业主动地来适应这种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间的融合,所以我想说这是我们政府下一步需要引导的方面。

另外一个问题,在ChatGPT对教育产生挑战的初期阶段,就要特别关注我们的规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隐私保护、我们的教育伦理,这可能是ChatGPT后面紧跟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等出现问题了再去讨论当时怎么没有一个规范,在一开始起步阶段怎么没有关注到这些问题。总之,我想说ChatGPT对于教育的挑战在这几个方面,我觉得现在都应该着手去研究。

(本文根据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黄侃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