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我们在六个方面的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

2023年4月12日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原副秘书长张宁在以“高等教育如何助力新时代国际青年人才培养与发展”为主题的高等教育对话环节发表以下观点:

第一个问题我们缺乏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改革开放四十五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有700多万人,90%以上各类(国家公派95%以上)完成留学期限的人都回国工作了。如此,好像我们不缺国际化人才了,但事实上目前有六个方面的人才是严重缺乏的。

第一,国际组织人才。至今我们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的代表性是严重不足的。

第二,一带一路等南南合作人才。很多人认为自己会和发达国家打交道,他们不会和发展中国家合作。项目没做好,事情没办好,埋怨别人不按国际规则办事、效率低下等等,总是埋怨别人是发展中国家,他们本来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160多个,发达国家按照UNDP标准,包括波兰、匈牙利也就30多个,而全球有197个国家。

第三,中央政府事业单位能够参与全球交流合作、全球治理工作人才。

第四,中外跨国公司管理人才。在外国跨国公司中能够胜任高级管理工作的中国籍(大陆培养的)人才很少,平常看到的外企高管人员,主要是负责中国区业务或者东亚区业务,很少能够见到有分管非洲事务、拉美事务、北美事务、欧洲事务、中东事务的中国籍高管。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了,同样需要一大批能够胜任跨国项目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第五,“双一流”建设人才。“双一流”建设全称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国际胜任力的人很难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国家希望能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不光是吸引中国人,还要吸引世界上优秀的人才来中国。如果没有跨文化的交流合作能力,不尊重多样性,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第六,国际传媒人才。我们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很多年了,即使有些人外语很强,但是别人根本听不懂他们的话语,不能跨文化有效交流沟通。

这六个方面未来需要上百万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都是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中的弱项,或者说没能培养出足够规模数量的人才。习总书记一再要求,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要有全球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要通晓国际规则。为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关于ChatGPT等AI工具对教育领域以及人才需求结构带来的影响问题,正像主持人说的,这里面的核心是,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会面临到什么样的冲击?我想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ChatGPT会给学生们造成重大的冲击,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到大学、到硕士,主要是作业完成得好的人被选拔上来,而这些学习好的人不需要提出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如何答题,老师也不会布置做不出来的专业题,且布置的问题都有准确答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这么几个不会:

1.不会问问题。好学生不需要问问题,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场合,中国无论是学生还是学者不会问问题。

2.不会讨论。教学中没有讨论环节,学习中没有协作讨论。

3.不会质疑。因为我们的老师将各门专业课都讲得科学、系统、完整。

那么面临着像ChatGPT这样AI对话工具,能不能问出一些系统性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AI给你答案是完全不同层面的内容,只有问出非常深入、系统的问题,才有可能让这个工具系统地给你一个较丰富的结果。所以第一个是要培养学生系统地、有逻辑地问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尊重多样性,要具有全球视野。没有对多样性的尊重,在网上只是简单地批评、诋毁,这种人很难适应ChatGPT。核心的问题在哪儿?要学会识别观点、独立思考。比如一些非常奇葩的英语翻译,实际上那些人也是把它输入到翻译软件里,翻译出来以后就认为软件翻译的是绝对正确的,就把它使用张贴起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因为不能识别它到底对还是不对,出错后他只说这个东西是著名翻译软件翻译的,不是他的错。根本原因是他没有识别能力。所以要培养有识别观点、结果的能力,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今后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阶段,这种能力都是需要的。

再一个就是对中文和英语的掌握,ChatGPT等AI对话工具,用中文问问题和用英文问问题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那么怎么来识别比较?中文和英语都是未来要进一步加强的能力。

另外,你也要培养国际可迁移专业能力,不跨学科、不跨文化、不跨国境,很难具有国际胜任力,甚至连ChatGPT等AI对话工具都不能很好地使用。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原副秘书长张宁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