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协会主席:希望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保持理性与责任感,继续推动对话进程

2025年6月4日

2025年5月2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美国亚洲协会主席兼CEO、韩国原外交部长康京和(H.E. Kyung-wha Kang) 在以“大国竞争时代的中美贸易战叙事:观念与现实”为主题的圆桌上发表如下观点:

非常感谢钱镜和王辉耀举办这样一场精彩的圆桌论坛。坦率说,在所有的圆桌讨论中,我觉得这个话题可能是最引人注目——当然并不是因为我本人参与了——而是因为这正是当下最核心的国际议题:美中关系、贸易关系、以及围绕它们的各种误解与错误叙事。

这其实也延续了几周前亚洲协会和我们的中国中心在纽约所举办的一场对话。我认为这类对话不仅应当持续下去,还应扩展到全球范围,与世界各地的人们深入交流。我们必须直面这些复杂议题。

我的专业背景是“有效沟通”,但我必须承认: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极其困难。它的第一步,实际上就是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倾听者和领导者**。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挑战,即便是最亲密的朋友之间,要实现真正深度的理解也并不容易。

而当我们面对的是政府间对话,事情就更加复杂了。各自的政策机制、领导风格、政治节奏……所有这些都使得“有效沟通”变得更具挑战性。尤其是在当前美中之间这种高度紧张的舆论与政治环境下。

我想指出的是,在美国,关于中国的种种叙事越来越频繁,且很少有人真正去质疑这些叙事的前提是否成立。人们很少停下来问:我们对中国的这些看法是准确的吗?是基于事实的吗?

这正是为什么我认为亚洲协会中国中心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关注的是基于证据的、严谨的中国研究。我们致力于从事实出发理解中国的现实政策与战略选择,而不仅仅依赖于舆论情绪或意识形态偏见。事实上,美国一些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政府内部人士也逐渐意识到,这种建立在证据之上的理解中国的方式,对于避免战略误判极其重要。

关于当前的中美贸易谈判,特别是之前的日内瓦回合,我认为那场谈判本身就是一种正面的信号。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结果比预期要好。更重要的是,双方达成共识,继续在接下来的90天时间里展开进一步对话和磋商。

至于现在,没有更多消息传出——在我看来,“无消息就是好消息”。至少说明局势在维持稳定,而非倒退。我希望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保持理性与责任感,继续推动对话进程。如果我们能够在90天后取得一份有持续性、稳定性的成果,我认为这将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作为思想领袖,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如何推动跨文化交流?我们如何抵制当下政治环境中日益明显的倾向——反科学、反事实的叙事风潮?

我们需要的外交官,必须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双方的利益;我们需要没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学者;我们更需要尊重事实、坚持专业伦理的新闻从业者。这些角色对双方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强化基于证据和现实的公共对话。

同时我想补充一点,也许这一点在今天还没有被充分提及,但我自己特别想强调的:在我们如此专注于中美关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世界上其他地区。全球其他国家同样拥有自主性,也拥有自己的政策制定者、思想者、研究者。他们并不是被动接受美中博弈结果的“旁观者”。

是的,美中是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的主轴,所有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但这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与战略选择。我们应当鼓励更多元的声音,真正开放地倾听和学习其他地区的视角和分析。

我也特别记下了关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我本人完全支持亚洲协会积极参与习主席提出的“五万留学生计划”。但我相信,这不应止步于五万,这是一个起点,一个可以为更大规模交流铺路的起点。

我们期待进入一个更大范围的科学家、学生、研究人员之间深入互动的新时代。这样的交流不仅应发生在中美之间,还应涵盖印度、东南亚国家以及全球其他关键地区。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深化对双边与多边关系的理解,是当前非常迫切的任务。

我还想提醒大家,我们应该时常质疑一些根深蒂固的叙事和假设。比如,如果你阅读西方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分析,往往会发现:美国的一切政策目标似乎都以中国为核心,其他国家被描绘成附属、次要、甚至可忽略的变量。

但这真的是现实吗?美国的贸易政策真的只是关于中国的吗?

我们必须警惕这种孤立主义倾向。比如“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它究竟是一个全新的政治主张,还是某种过去主义的回潮?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层。我们要勇敢地、持续地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

同样地,我们也需要问中国:你们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如何看待特朗普总统提出的全球性倡议?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构想是开放包容的,还是排他中心的?这些问题,不仅是国际战略问题,更是我们理解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

所以,我们有责任,不断地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我们要帮助决策者做出明智、负责任的判断,而这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经过验证的认知基础之上。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与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第11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60国代表近300嘉宾踊跃参会

多极化时代的对话与共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第二日聚焦中欧关系与中东格局

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外宾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历届回顾

从大国竞争到重塑多边,这场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看点拉满

60多国代表踊跃参会,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共建韧性全球化——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聚焦开放融通与国际合作

年度重磅 2020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扩大开放、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互塑和推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全球化新未来 ——“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举行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大咖齐聚CCG论道

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

关键词 康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