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裘蒂 | 陈启宗:中美角力下的两岸三地
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9年11月21日
2019年11月22日 -
国际人才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 提升北京国际人才竞争优势
2019年11月15日,北京国际人才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外企服务集团联合举办,围绕“提升北京城市人才竞争力”为主题,邀请了28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国际先进城市的经验方法,交流展示北京人才发展的最新成果,共同研究提升北京城市人才竞争力的措施建议。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桂生和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做了开场致辞。CCG主任王辉耀主持了以“如何提升北京城市人才竞争力”为主题的圆桌研讨会。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全球人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各城市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人才争夺战”不断升级。根据德科集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2019年北京在114个全球城市中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比2018年排名下降了3位。 在此背景下,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全球人才竞争,CCG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主持了以“如何提升北京城市人才竞争力”为主题的圆桌研讨会,并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负责人布鲁诺·朗万(Bruno Lanvin)、德科集团首席执行官阿兰·德海兹(Alain Dehaze)、北京外企服务集团总经理霍连明和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选华就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对北京城市人才竞争力的建议以及对北京在全球和区域智力流动与区域人才合作方面的建议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CCG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人才流动越来越成为世界链接的重要方式,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与人才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吸引、留存对于区域经济发展非常关键。而全球人才竞争力的竞争越来越以城市为中心,城市的工作、基础设施以及人才服务至关重要。城市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城市能够吸引、发展并留住人才。 他认为,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营商环境、国际人才环境在各个层面、各类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也随之增强。“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的论断对未来的人才政策及其战略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局限于当下的北京人才竞争力研究。其次,未来人才工作发展的大趋势将体现在加强区域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人才合作和智力流动。此外,企业作为促进人才发展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会对人才职业发展与人才流动方面产生影响。 他提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年,对于人才需求愈发迫切。北京在国际人才竞争力提升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在提升外籍人口比例上有长远的进步,并且注重环境打造、文化融入、合作交流,为北京人才发展环境提升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北京是世界主要城市中外国人口比例较低的城市之一,相较硅谷,中关村的外籍人口比例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北京城市国际人才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继续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广泛学习其他国家和城市的优秀做法,通过政府、企业、服务机构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打造北京人才发展新生态。 此外,在本次研讨会中,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负责人布鲁诺·朗万(Bruno Lanvin),)以“人才竞争力的全球视野”发表主题演讲,从构建独特生态系统、促进北京与全球智慧循环、平衡人才与技术两个要素等方面,为北京出谋划策。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桂生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北京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北京人才工作成果和创新创业的发展情况,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打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强海内外深度交流合作”。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主席冯栢文(Vaughn Barber)以及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一谔分别以“国际人才流动趋势”和“立足首都竞争优势,服务国际人才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立足首都竞争优势,探讨国际人才流动趋势,提出服务国际人才的有效举措。 2013年开始,德科集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每年会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发布《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以下称《报告》),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城市人才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排名。目前,已有125个国家、114个城市参与排名。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京人才在全球城市中的实际水平,为下一步改进人才工作能提供了一定借鉴与参考。基于此,本次北京国际人才发展研讨会邀请了《报告》项目负责人布鲁诺·朗万、德科集团首席执行官阿兰·德海兹等外国专家前来参加会议,与国内相关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分享其最新研究成果,双方就相关话题展开研讨,旨在为提升北京全球人才竞争力建言献策。 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一直致力于国际人才、全球化、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自成立以来,在人才全球化领域持续深耕,不断拓展相关研究,在出国留学、海归发展、来华留学、国际移民、出入境旅游、华侨华人和国际教育等领域取得丰富研究成果。自2012年起,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旨在推动我国“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在本次研讨会中,CCG再次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全球人才竞争,不断深化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了智库的积极作用。
2019年11月22日 -
首届未来教育创新成果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CCG荣获最有影响力智库奖
2019年11月16日,由人民网·人民视讯和中国教育智库网·白丁智库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智库年会暨首届未来教育创新成果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近三百位教育界人士出席了此次颁奖典礼。全球化智库(CCG)荣获最具影响力智库奖, CCG副秘书长刘宇应邀出席本次颁奖典礼。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人民网·人民视讯总编辑杨晓军为获奖单位颁奖。 最具影响力智库奖项评选了具有独立思想、专业性、传播力的优秀智库,为智库进一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探索新时期智库发展特色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人民网·人民视讯总编辑杨晓军在致辞中表示,本届未来教育创新成果颁奖典礼旨在将过去一年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创新领域有突出特色的学校、机构、企业成果进行一次集中展示,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为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创新发展凝聚力量。中国教育智库网总编辑、中国教育智库联盟秘书长安飞也强调,此次评选初衷就是向教育创新者致敬,引领并创造未来教育,不负教育变革的时代。 作为连续跻身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CCG始终重视人才教育、创新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自2012 年起,CCG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连年由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向社会发布,奠定了CCG 在国际人才、海归创业、出国留学和国际移民等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作为社会智库的创办者和实践者,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和CCG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博士出版的聚焦智库发展与创新探索的著作--《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智库建设的“五力”模型,标志着中国智库人在智库理论探索方面的成熟与发展。 本次CCG荣获最有影响力智库奖,既是对CCG多年来在人才创新发展、智库创新、教育及人才国际化等领域研究的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国际格局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CCG进一步推动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探索智库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的激励。
2019年11月22日 -
周延礼:广东银行业保险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文章选自中国财富网,2019年11月17日
2019年11月21日 -
郭盛:企业家是商业向善的灵魂
郭盛,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智联招聘CEO。 2019年11月12日,“‘益公司’责任力年度论坛”在北京举办。在以“从商业价值创新到可持续价值创新”为主题的对话环节,智联招聘CEO郭盛给出了可持续价值的定义,并分享了“利他就是利己”的商业哲学。 智联招聘凭借“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项目荣获“社会责任实践”杰出企业称号。 企业家是商业向善的灵魂 郭盛认为,企业持续创造社会价值,才会走得更远。要想做好企业,必须做一个向善的企业。而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角是企业家,对于这种“一把手”工程,尤其需要企业带头人引领和推动,他表示:“企业家向善,企业就向善;企业家愿意付诸行动,企业才会努力践行。” 与其他企业先造就商业价值再反哺社会不同,智联招聘本身就有公益的基因,成立以来一直秉持“一份工作就是一个饭碗,一个饭碗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的初心从事社会工作,进而衍生出商业价值。在商业向善的行动中,郭盛希望智联招聘成为一个杠杆一样的存在,撬动平台上的数百万家企业用户共同成为拥有“责任力”的“益公司”。 “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就是这样一个传导责任感的场所,该活动由智联招聘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于2005年共同发起。旨在以独立客观的立场,通过专业科学的调查和评选,发现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逻辑,洞察求职者的需求变化,为企业制定雇主品牌战略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为求职者提供“好雇主”、“好工作”的有效参考。 彰显社会责任力,5万家企业角逐最佳雇主 11月29日,智联招聘2019“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典礼将在广州召开。今年报名企业达到了50096家,最后将有100家企业胜出,是一场1/500的较量,雇主品牌越来越成为企业建立人才忠诚度,构建长效商业价值的首选武器。 今年,新的生存环境倒逼个体主动进化以适应外界变化,企业和员工都将视线聚焦在追求核心价值和意义上,雇佣双方基于互利衍生的依存关系更加紧密,职场演进为企业与个人共同进化的“共生体”。这不仅要求企业对员工付出公平竞争、健康生活、成长发展等责任,还需要通过“向善”的价值观凝聚内部力量实现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智联招聘还连续多年举办“女性领导力论坛”和 “就业有位来” 大学生公益活动,帮助不同群体获得更加平等的职业发展权益;并持续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资源发布就业市场报告,为政府、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决策参考。 文章选自凤凰网,2019年11月13日
2019年11月20日 -
朱光耀:WTO面临停摆威胁,负利率政策全球盛行
专家简介
2019年11月20日 -
【留学生】王辉耀:革故鼎新70年 海归的创新力量
“ 从留学潮到归国潮,中国已然形成了独特的世界级国际人才良性循环。 ” 文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主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的国富民强,中国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70年来,一代又一代海归为推动中国参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历史,从1847年容闳赴美留学至今,中华留学大潮已绵延百余年。一代代留学生肩负“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与梦想,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他们中涌现出无数政治伟人、科学巨匠、文化精英和商界巨子。他们为国家与民族的教育、科技、国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承担了在一穷二白中发展工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促进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体系。 改革开放前,万名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先进技术,归国后参与建设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石。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钱学森、钱三强等专家怀揣着拳拳报国心毅然归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1位都是海归,“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无数海归学子前赴后继,用才华参与绘制祖国发展的锦绣蓝图。 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的留学人员再次显现出强大的先锋精神。他们在科教文卫创新发展,在创业大潮中涌立潮头,引领外资走进国门,打造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他们伴随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开拓中国创新全球化发展的新纪元;他们积极参政议政,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推动科学民主决策;他们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桥梁,推动中国走向全球治理的舞台中心。 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海归群体从思想、政治、科技、实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革故鼎新,全面塑造和改变了现代中国社会面貌,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建设中国到创新中国,从留学潮到归国潮,中国已然形成了独特的世界级国际人才良性循环,对全球化发展起到了创新推动作用。 今天,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中国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红利。中国需要抓住机遇加入新一轮全球化竞争,内外联动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维持已经取得的贸易优势,提升资本优势,建立人才优势,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把百年留学史概括成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高度赞扬留学人员促进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希望新一代海归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绚丽篇章。这也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留学人才的尊重与重视。 发挥融通中西的独特优势,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从全球治理倡议转化为国际多边合作机制,从愿景变为现实。在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声音甚嚣尘上之际,中国提出并积极倡导的“一带一路”无疑为重振全球化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动能,为新兴市场国家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开辟了新方向。广大海归群体可以发挥学贯中西的特点,对外担当好祖国的代言人,对内用自己的真知灼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发展,让“一带一路”在中国创新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国际多元文化的碰撞推动创新,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催化剂和新动力,勇立潮头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广大留学人员应结合全球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拓展创新创业领域,让高科技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尖端行业助推中国发展。 在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广大海归群体可促进社会文化创新,推动多元文化协调融合。海归带回国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更是开放的思想。他们可成为中国在环保、慈善、公益等各类社会组织的创新力量。在中西碰撞中,海归群体将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海内外中华儿女,尤其是广大留学人员,作为中国人才库、智囊团和民间外交生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变革的新时代中迎来了逐梦与报国的宝贵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海归群体既是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发展全球化的主力军,他们将以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为己任,以延续“两弹一星”精神为理想,以创新祖国建设为目标,推动中国全球化创新发展,为实现祖国下一个辉煌70年而不懈奋斗。 文章选自《留学生》,2019年10月刊
2019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