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洪才:民营企业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专家简介 徐洪才: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党中央释放出明确信号,给民营企业家实实在在的信心。”近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中国经济网“新时代民营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系列访谈中指出,今年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恢复,中国经济韧劲充分体现,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企业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六方面举措。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定了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民营企业家可以吃下定心丸,一心一意谋发展。”徐洪才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不仅是一个明确积极的信号,也是基于中国国情做出的判断。未来在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下,中国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据不完全统计,座谈会后,22个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54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文件,各省党委政府也纷纷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六方面举措。今年以来,各部门抓紧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效果。 徐洪才表示,“从今年情况来看,民间投资增速明显恢复,在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中国经济韧性充分体现,其中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生态环境今非昔比。” “让民营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给到相应权益、地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条件。”徐洪才建议,重要政策的出台可以主动倾听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切实做到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文章选自中国经济网,2019年10月8日
2019年10月9日 -
范劲松
范劲松,男,1978年出生于安徽滁州,曾留学英国,拥有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学位,湖畔大学四期学员。现任开润股份董事长、90分品牌创始人、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总商会副会长。 范劲松先生于2005年创办开润股份。范劲松先生始终践行“用科技改造传统行业”,在他的带领下,开润股份在2016 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中国箱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2015年,开润股份与小米共同投资成立润米科技。范劲松先生积极地将国际化先进科技引入到出行产品中,与美国杜邦™、美国铝业公司、德国科思创等多家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成功带领企业实现由“中国代工”向“中国品牌”转型的全面升级。短短4年时间,90分已实现中国箱包品牌市场份额第一,并成为全球新兴出行方式品牌的代表,产品远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9月27日 -
庞中英:从“发起建设国际组织”到“新的全球治理
专家简介庞中英: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中国与现有(现存)国际(世界)秩序(包括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演变。本文主要从中国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回顾中国外交的70年。 本文主要使用过去70年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话语”或者“叙事”来分析中国与国际秩序之间关系的演变:第一,从“另起炉灶”到开始加入代表现有国际秩序(1945年后)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联合国体系)。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大约从1949年到1979年;第二,正式地从1978年起,在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国际组织后的21世纪初,“崛起了”的中国却重申“不另起炉灶”,以“不”的方式再次提到“另起炉灶”。这是一个比第一阶段更长的过程;而2013年到今天则属于“新时代”,可以概括为从“发起建设国际组织”(如亚投行、新开发银行、新的全球化——“一带一路”等)到推动“新的全球治理”。 “革命外交”时代的“另起炉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冷战爆发初期诞生的“革命”国家。“另起炉灶”是对外交的“革命”。“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过,说是“另起炉灶”,另一方面,并没有“另起炉灶”,新中国参加了当时的苏联“炉灶”,即“一边倒”。不过,“一边倒”不久,在美苏冷战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之间发起了“和平共处”为主题的亚非会议。亚非会议是中国实际上在冷战时的“另起炉灶”,成为在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时代的“第三世界”的一部分的前奏。不过,在既不属于苏联集团,又与美国敌对的情况下,中国几乎是一个完全缺少起码国际联系的国家,只通过当时的香港和欧洲一些国家维持着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极少贸易。不能与外部接触和循环使中国在当时大体上成为一个封闭系统,而封闭系统往往发生内部的冲突。这就是中国持续了10年的文革。“文革外交”也是受“另起炉灶”的驱使,以“输出革命”——试图以另一种方式改变封闭状态,维持了与一些小国家(亚洲的斯里兰卡、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以及广大的非洲等的合作),却恶化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也缺少基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国际市场联系的支持,一些援非项目,如坦赞铁路,耗资巨大,在当时并没有发挥实际意义。 “ 入世之后”全面融入现有国际秩序 1978年后,中国逐步彻底告别了“另起炉灶”、“革命外交”,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开始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尤其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过,在冷战结束前,中国来不及参加全部的国际经济组织。冷战结束后,中国计划的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的席位——“复关”的努力没有来得及完成,GATT就被世界贸易组织(WTO)全面取代了,中国不得不在1995年变“复关”为“入世”。“入世”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全面融入已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政治意志。这种意志当时是如此的强烈,“另起炉灶”似乎进入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国际上,由于中国坚定“入世”,不再担心中国“另起炉灶”。在国内,中国对参与全球化、搭乘全球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中国成为现有世界秩序的一部分深信不疑。 2002年-2005年期间,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的非正式的国际论述。国际社会旋即广泛注意到这一论述。后来,这一论述改为正式的“和平发展”(字面上以区别于邓小平生前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不管是“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因为都是“和平”的,都意味着中国自改革开放开始参与世界秩序的持续。 “和平崛起”的叙述不算完善,也终于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更进一步说服力的宏观外交理论,但是,其传递出来的中国断然否定自己是改变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的含义是明确的。不过,国际社会,主要是来自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跨太平洋的美国等,表达了对中国另一种担心:已经进入国际秩序的中国还不是国际共同体的“利益攸关方”,承担的国际责任不够。 2009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2010年以后,“另起炉灶”再次成为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当时的中美互动造成的。美国奥巴马政府决定“转向亚洲”——与中国等势力建立新的平衡(“再平衡”),迫使中国不得不“西进”——在亚欧大陆(具体表现为发起和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非洲等开辟新的国际联系,而“西进”很快转化为公开探索新的道路,即“一带一路”。这几乎是21世纪的“另起炉灶”。不过,中国却强烈否定这是“另起炉灶”,不断重申,中国“不另起炉灶”。 本来,由于中国已经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根本无需说明“不另起炉灶”,中国却在“大国崛起”的情况下不得不“不另起炉灶”。也即是说,在已经全面参加了已有国际秩序又在重申“不另起炉灶”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秩序主要维护者 特朗普在美国执政的这3年(2017年1月以来),美国政府对待已有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的态度大变。而英国脱离已经参加了40多年的远超越地区组织的欧洲秩序(脱欧)更是加剧了已有世界秩序的动荡与危机。“去全球化”风起云涌。在这一被描述为“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中国外交在大幅度地推进包括“一带一路”的国际计划,在“新的全球治理”的旗号下从“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以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或者“中国发展知识”的名义,输出“中国发展模式”;中国重申“不干涉别国内政”,却探索“建设性介入”;“不结盟”但结伴,“不称霸”但“引领”。中国前所未有地在世界上发挥“中国作用”,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这些情况,既不是传统的“另起炉灶”——中国成为现有国际秩序(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维护者。 世界的国际秩序向何处去?中国与国际秩序的未来是何种关系?这是最近几年国际上激烈争论的大问题。 中国克服了“另起炉灶”的冲动,在“不另起炉灶”的坚持中,从现有的国际秩序中大大受益,在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的条件下,造就了长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不过,中国面对的危机是,中国曾经受益的这一秩序正在远去。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持续了70多年、在冷战后在经济上包括了中国的开放、包容的“自由国际秩序”可能已经寿终正寝,美国不得不重建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特朗普政府已经提议WTO去掉“差别化”。而“无差别化”的主张如果付诸实施,则等于重建全球贸易治理。 在对付其他重大的全球挑战上,联合国主导、欧盟等带头已经达成了一些全球协议,如对付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但是,美国等已经退出《巴黎协定》。国际集体行动正在遭遇重大挑战。一些国家可能跟随美国(最近继巴西之后,新加坡也宣布不再坚持在WTO中的“发展中地位”),另一些国家(如欧盟国家)则不顾美国缺席而继续追求原来达成的多边协议。 即使中国再重申“不另起炉灶”,未来中国的发展和治理不再如改革开放年代那样受益于既有的、稳定的、有保障的自由国际秩序。世界继续在动荡中,未来无非是有序或者无序两种情况。而中国可能为有序贡献。中国组织的国际组织并不能让一些关键国家(如美国)参加,而美国假如也构建其新的世界秩序,中国将不再被纳入。世界在秩序上可能走向分裂,多个秩序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冲突。 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9年9月24日
2019年9月27日 -
CCG理事长受邀参加淡马锡基金会“2019亚洲领袖联席会议”
2019年9月20日-21日,为期两天的淡马锡基金会2019亚洲领袖联席会议(Temasek Foundation Asia Leaders Connect 2019)于新加坡举办,来自亚洲15个国家的27名高级官员和机构领袖出席会议。本届会议以“当今政府面临的挑战”为主题,共同探讨亚洲国家的治理问题并分享各国经验。作为唯一受邀的中方嘉宾,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应邀参与本次研讨活动,从智库角度分享了对政府治理的研究与建议。 本届会议议程丰富,会议首日围绕政府在当今面临的挑战为议题展开系列主题讨论。新加坡财政部高级顾问、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Civil Service College)高级研究员林素芬(Lim Soo Hoon)与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高级研究员、淡马锡基金会董事邱文晖(Khoo Boon Hui)担任主讲,并着重探讨了“多样和分裂”、“干扰与技术”两大议题。与会嘉宾与主讲人互动交流,共同分享了各自国家政府面对不同挑战的治理经验。翌日,与会嘉宾分别同淡马锡基金会及淡马锡公司展开对话,淡马锡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本尼迪克特·张(Benedict Cheong)和淡马锡公司公共事务主管史蒂芬·福肖(Stephen Forshaw)担任对话嘉宾。下午,会议还举办了F1新加坡大奖赛在落实新加坡“整体政府”(Whole-of-Government)策略中的实践经验与见解,F1首位项目总负责人劳伦斯·梁(Lawrence Leong)受邀分享。 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还有柬埔寨邮电部国务秘书Sok Puthyvuth,缅甸计划与财政部常务秘书 U Tun Tun Naing,老挝人民革命青年团中央书记Alounxai Sounnalath,文莱财政与经济部副部长Ahmaddin Bin Haji Abdul Rahman,孟加拉教育部辅秘Md.Shahjahan Miah,印度奥里萨邦政府首席秘书Shri Asit Kumar Tripathy,印尼卫生部主任Bayu Teja Muliawan,印尼万隆理工学院副校长Irawati教授,蒙古政府内阁秘书处副处长Urgamal Byambasuren,菲律宾劳动和就业部副部长Ana C. Dione,斯里兰卡经济改革和公共分配部秘书 Chandanie Wijayawardhana,斯里兰卡战略发展与国际贸易部秘书 Sisira Tissakumara Kodikara,越南国家行政学院院长 Pham Thi Quynh Hoa,泰国巴差特朴国王研究院(King Prajadhipok’s Institute)秘书长Woothisarn Tanchai以及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副校长Mohd Hamdi Abd Shukor等来自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蒙古、缅甸、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等15各国家的政要、高级官员和政府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 “亚洲领袖联席会议”是淡马锡基金会加强亚洲公共部门领导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淡马锡基金会是新加坡最具实力的投资公司之一淡马锡控股公司建立的一家非盈利性慈善机构,致力通过教育、健康护理、知识和研究,为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社区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王辉耀理事长还出席了于9月20日开幕的新加坡峰会(Singapore Summit),并同众多政要、机构领导以及学者专家对话交流。本届峰会由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Heng Swee Keat)致开幕词。创办于2012年的新加坡峰会是全球各国领导和资深专家学者讨论财经、地缘政治等领域问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 王辉耀理事长在新加坡峰会上同商务部前部长陈德铭(左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左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左三)、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右二)以及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右一)交流 王辉耀理事长同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右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左一)、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左二)等交流 王辉耀理事长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前院长马凯硕(左二)、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立克(左三)等人士交流 在此次新加坡行程中,王辉耀理事长还与Milken Institute主席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见面交流。Milken Institute 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致力于激发创新、改善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智库机构,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其主办的Milken Institute全球论坛被誉为“美版达沃斯”。2006年4月24日至26日,王辉耀博士曾受邀出席Milken Institute全球论坛,同世界各地250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王辉耀理事长同Milken Institute主席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见面 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同新加坡政府以及社会机构保持密切的交流。2019年6月18日,新加坡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Chee Hong Tat)应邀到访CCG北京总部,以“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6月19日,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作为连氏学者出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的国际行政科学学会(IIAS)2019年年会-2019连氏善治国际学术会议(IIAS-Lien 2019 Conference),并就中国的全球化与国际人口流动管理问题进行主旨演讲。 新加坡贸工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CCG演讲 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出席2019连氏善治国际学术会议 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入选南洋理工大学连氏学者
2019年9月27日 -
张益凡荣膺2019CFS”中国金融投资领军人物”奖
张益凡,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深圳市多和美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9年9月26日 -
海闻:用更加开放的思路发展高等教育
文章选自经济网,2019年9月6日
2019年9月26日 -
米雯娟受邀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
米雯娟 CCG常务理事、VIPKID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 2019年9月6-7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主题为“贸易、开放与共享繁荣”。会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 创始人及CEO米雯娟受邀出席研讨会活动并在“架设人文交流的桥梁”分论坛发言。该分论坛由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主持,其他发言嘉宾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知名导演及制片人柯文思(Malcolm Clarke)、福特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高倩倩(Elizabeth Knup)、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杨大利。 米雯娟在发言中表示,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交流是重要的纽带,而全球化在线语言学习为人文交流架起了一座云上的桥梁。 米雯娟认为,全球化在线教育的桥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单向学习转变到双向互动。VIPKID成立之初,主要是帮助孩子找到最合适的外教、跟着外国老师学习。同时,老师们通过他们所教的中国孩子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未来一定会和中国产生联系,意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VIPKID旗下全球青少儿中文平台LingoBus就是应这个需求而创立的,目前已有104个国家的3万多名小朋友注册学习。 二是从线上互动转变到线上线下的交融。除了通过网络在线上进行互动,VIPKID也在线下陆续举办“走出去、请进来”的 人文交流活动。从2018年3月起,VIPKID定期在美国不同城市举办外教老师大会,每次都会有五六百名老师自发参加。在会上,老师们除了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的话题,也会参与“中国文化角”活动。VIPKID每年还会邀请优秀外教老师到中国和小学员们面对面交流,也会组织他们到各地去看看,增进对中国的真实了解,增强人文交流的立体感。 三是从教学相长转变到情感共鸣。从2017年开始,VIPKID连续开展“外教乡村公益课”项目,目前已进入了全国偏远地区学校的1000个班级,500多名优中选优的外教参与。很多外教都和乡村学校的学生们建立了师生感情,经常不远万里自费来到中国,要看看自己教的孩子们。教与学的初心,通过一根跨洋的网线产生了共鸣。 对于新技术带给在线教育的促进作用,米雯娟则认为,VIPKID希望建造一个连接全世界的大课堂(Global Classroom),互联网及科技的新发展,让在线教育拥有更多新机会能去驱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变得更加具有连接性、普惠性和个性化。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每年3月举办的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自2000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20届。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国际形势,自2018年9月起增设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秋季专题研讨会,为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进行开放、务实对话提供更高频次的平台。 文章选自VIPKID党支部,2019年9月10日
2019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