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中英:G7不再是那个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中心作用的G7?
专家简介庞中英: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G7内部,美欧在相关问题上常无法达成一致,关系不稳定;G7外围,贸易战频发。G7还是那个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中心作用的G7吗? 法国西南、靠近西班牙的海滨胜地比亚里茨( Biarritz, Nouvelle-Aquitaine, France),2018年8月24-26日,第45届G7峰会在这里的宫殿酒店(Hotel du Palais)举行。 先说谁参加G7。七国,即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的领导人都参加G7,为“G7峰会”。G7只是一个名字或者符号而已,并不意味着只有7个成员国。欧盟是G7的成员。这是必须强调的。G7从1977年就邀请欧盟的前身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y)与会,但欧共体在G7中属于“没有名分”的成员(non-enumerated membership)。在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盟条约》(TEU)决定欧洲共同体升级为欧洲联盟后,欧盟在G7中的地位也没有形式上的改变。原来中国把G20翻译为“二十国集团”,但很快就不这样提了,因为G20的20个正式成员中的欧盟不再是“没有名分的成员”。除了G7,欧盟在其他国际组织或者全球谈判(如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都是有名分的。在著名的关于伊朗核武问题的多边框架协议(“伊核协议”)中,欧盟是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常”、德国、伊朗等平行的一方。 法国马克龙政府声称G7讨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关心的,而且是广大的社会关注的,所以,比亚里茨峰会并不仅有七国领导人参加的峰会,而且有成员国部长级、专家级和非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正当性。见下面法国发布的比亚里茨会议结构。 不出所料,这次G7峰会,不是对迫切而重大的全球问题的讨论,而一系列G7领袖之间的双边峰会更引人注目。 在比亚里茨峰会前,来自法国和欧洲等国的国际环保人士推波助澜,巴西亚马逊雨林大火旋即进入马克龙的视线。法国总统认为这是全球紧急事件。巴西大火突然变成G7峰会的首要话题。马克龙力推与会其他领导人在援助巴西灭火和再造雨林上达成一致。 2018年,法国政府从加拿大手中接下G7主席,却不得不应对席卷法国、影响欧洲和地中海地区的“黄背心”社会抗议运动(Mouvement des gilets jaunes)。这一社会危机促使马克龙总统把2019年G7的主题集中在应对“不平等”(inequality)上。不平等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挑战,牵涉包括发展和气候变化等国内和全球问题。全球化与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是尚未解决的重大学术和政策课题。法国社会科学界在研究不平等问题上领先全球。法国G7峰会官网认为,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平等这样的问题。为配合峰会,8月20日,“G7性别平等顾问委员会”(the G7 Gender Equality Advisory Council)发表了减少性别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政策报告。 不平等这个主题无疑也让G7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有兴趣。尽管强烈反对美国民主党政客主张的“社会主义”措施,特朗普也在通过国内减税和国际贸易战解决美国面对的不平等问题。不过,特朗普对不平等的认识与其他人大相径庭,没有也不可能强调在不平等问题上进行全球治理,而是片面指责别国与美国的贸易(全球化)是造成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滥用美国霸权逆转全球化。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是改善还是加剧美国的不平等以及是否带来新的全球不平等,值得研究者进一步观察。 遗憾的是,这次比亚里茨峰会,不平等议题在领导人层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讨论,也没有拿出G7共同的应对不平等的行动纲领。 G7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其自20世纪70年代成立到G20峰会诞生的2008年,一直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其他领域的全球治理中发挥着主要平台的非正式作用。 目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建立起来的、冷战期间形成的、冷战后创建的已有全球制度,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包括G7和G20,都处在碎片化的危机之中。 G7之内的美欧贸易战和G7之外的美中贸易战构成这次G7峰会的最大背景。也就是说,世界三大经济体美欧中相互之间处在贸易战中。贸易战正在摧毁已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峰会上,法、德、欧盟不用说,英国、日本等都反对贸易战,要求结束贸易战。据报道,英国新首相约翰逊告诉特朗普,在过去200年,英国从自由贸易中受益巨大,总的来说,英国反对加关税,英国支持“贸易和平”。 关于伊朗核问题,G7内美欧之间仍然分歧严重,英国的立场与欧盟一致,伊朗在继续接触欧盟,试图孤立特朗普政府。 总之,这次G7峰会,除了让世界知道法国、欧盟和G7正在关注什么样的全球问题外,没有看到关于全球挑战的新G7方案。 G7曾经代表着主导世界秩序的“跨大西洋”合作。遥想当年,世界经济遭受“石油危机”重创的情况下,美国和西欧都想通过G7这样的方式加强“跨大西洋关系”。一般认为,G7最初的观点来自法国总统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和德国(西德)总理施密特 (Helmut Schmidt)。因为在二战后已经成功恢复经济增长的法国和德国,以及日益成功的欧共体需要在管理世界经济上有更大的话语权。也有人认为,美国在组织G7上还是发挥了领导作用。1973年3月25日,当时的美国财长舒尔茨(George Shultz)在华盛顿召集了德国、法国和英国财长参加了四国会议。总之,当时的美国和西欧在这个动议上一拍即合。终于,1975年,德斯坦邀请包括日本站在内的6国领导人到法国聚会。正因为美欧的长期合作,G7才走过了45年的历程。G7还能走下去吗?在G7内外,这个问题在最近几年一直被提出。 2020年轮到美国主办G7。这是特朗普的重要国际机会。2020年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时刻。寻求连任的特朗普会珍惜G7峰会吗? 这些年,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之间互动并不少。2018年7月7日,特朗普到德国参加了汉堡G20峰会。尽管特朗普政府要求德国等北约成员增加防务开支,但是,在北约(NATO)成立70年的2019年4月,美国在华盛顿还是给NATO过了生日。2018年4月,特朗普在白宫接待了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伉俪。2018年11月11日,特朗普在法国巴黎参加了一战《终战协定》(the Armistice)的纪念活动。而2019年6月6日又到法国,特朗普出席了盟军诺曼底登陆75周年纪念活动。 特朗普在2020年怎么接待G7的其他成员?开会的地点是美国哪里?G7在美国开会时,美欧之间的贸易冲突或将结束?仅仅为了助选连任总统,特朗普也该学马克龙,在美国办一场盛大的G7峰会?文章选自华夏时报网,2019年8月26日
2019年8月28日 -
崔洪建:七国集团能稳住西方阵脚吗
专家简介 崔洪建,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比亚里茨是位于法国西南部的旅游胜地,这座小城将在本周末迎来七国集团的第45次领导人会晤。作为当初“七国俱乐部”的首倡者,法国对这一主场外交可谓煞费苦心,但是“愿望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看看上一次七国集团峰会,以及过去两年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关系,再看看欧洲大国各自持续不减的内忧,困局似乎已经写在纸面上。 力求表面团结 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法国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七国集团会议煞费苦心:会晤特意选址在大西洋沿岸,似乎有为“大西洋联盟”续命并期待美国“回归”的考虑;从议题设置和前期部长级会议的成果来看,法国也试图利用地主之利来引导会晤从软议题入手,避免再现西方分裂、美欧对峙的难堪局面。但东道主的种种努力难以掩盖欧美关系嫌隙渐深的现状,也难以挽回七国集团逐渐式微的命运。 根据法国设计的议程,“反对不平等”成为此次会晤的主题,涉及性别、教育和卫生等社会政策领域、气候变化和生态转型、贸易、税收和发展政策以及安全和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从社会领域入手“向不平等宣战”,既体现出法国试图将欧美之间正在出现的地缘政治矛盾转向社会分化问题,也暴露出盟友们对于“弄不过美国又对它无可奈何还得接着过”的尴尬。 为避免美国从多边机制中“任性退出”的惯性蔓延至“七国集团”,欧日加等国不得不对美采取绥靖和羁縻政策,试图以此来留住美国并换取七国的表面团结。从此前的系列部长级会议结果来看,在气候变化、贸易、伊核问题和核不扩散等美欧存在重大分歧的议题上,欧洲国家都对美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妥协,尤其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和中导条约,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升温、核军备竞赛可能卷土重来等重大问题上,七国集团外长会议的声明却将矛头指向了伊朗和俄罗斯,不仅指责伊朗“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还将导致《中导条约》“死亡”的责任几乎完全推到了俄罗斯一方,而对于肇事者美国却连一句抱怨都不提。同时,在美国对华施压的背景下,七国集团还有意提供策应,不仅在南海和中国内政问题上说三道四,在贸易等问题上也将中国作为了其转移内部矛盾的靶子。 但无论法国这位“裱糊匠”做了多大努力,七国集团内部尤其是美欧之间的分歧都难以掩盖。作为双方避免贸易战的权宜之计,美欧自贸谈判一直未中断,但却分歧严重、久拖不决,美国的不耐烦情绪逐渐难以自控,不时放出风声对欧施压。就在峰会前夕,内部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在贸易问题上的巨大矛盾,峰会有可能无法达成最终协议。 互信基础渐失 特朗普执政以来,七国集团领导人会晤的目标从联手“治理世界”变成了联手“应对美国”,从最初的试图影响和改造到正面对峙,美国的油盐不进让它的盟友们意识到,在“美国第一”原则的政策主张下,对其继续妥协羁縻的同时,还必须自谋出路甚至另起炉灶。因此可以看到,七国一方面在讨论开征数字税的问题并声称“已达成部分共识”,另一方面法国根据其国内立法对美国企业开征了数字税。 就在此次会晤前夕,马克龙总统不仅接待了被七国集团开除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欧俄合作“重塑欧洲”的宏大愿景,弄出了声势不小的铺垫,还趁热打铁提出与俄罗斯“重建八国集团”的倡议。法国的目的是:不仅可以通过拉拢俄罗斯来平衡来自美国的压力、提升法国和欧洲在大国之间搞平衡的能力,还可以提前对特朗普政府施加影响,为明年在美国举行的G7领导人会晤预设主题。 七国集团领导人会晤即便还能维持每年一度、相聚一堂的模样,但显然已难以弥补美国和盟友之间日渐消逝的互信基础和难以融洽的相处方式。因此法国人选择比亚里茨作为会晤地点也许还有另一层含义:这一地区盛产法国最好的葡萄酒,法国就是要用它来款待前不久还宣称要对法国葡萄酒加征关税的美国客人。 难逃式微命运? 除了七国集团内部的自乱阵脚,忽视国际形势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势所趋,是七国集团难逃式微命运的最重要原因。 从上世纪70年代成立之初占世界经济总量70%、掌控世界经济命脉并主宰大多数国家命运的“富人俱乐部”,到今天占世界经济总量不到50%、仍顽固维护旧有等级秩序且不尊重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保守俱乐部”,七国集团的封闭狭隘、零和对抗和抱残守缺,使其难以顺应历史潮流并终于自乱阵脚。在自由主义逻辑仍占上风的时期,七国集团还能通过与新兴市场的对话来延缓其封闭;但在当前零和博弈思维重新在西方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七国集团向保守方向退却的步伐正在加快,如果一意孤行,它不足以弥补反而会增大全球治理的赤字,不足以推动反而会扭曲全球化的进程。 因此对七国集团领导人会晤的正确视角应当是,即将在法国海滨上演的,早已不再是少数人决定多数国家命运的权力游戏,而不过是貌合神离的昔日盟友之间如何相互提防和伤害的戏码,尽管那里的确有很好的法国葡萄酒。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8月22日
2019年8月27日 -
周立群:“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文章选自新浪网,2019年8月17日
2019年8月27日 -
施一公:希望学生将科学精神培养成为本能
专家简介
2019年8月27日 -
朱光耀:美国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严重冲击了国际经济金融秩序
专家简介
2019年8月27日 -
深度解析全球人才竞争与中国国际教育,CCG主任王辉耀应邀在第七届WWEC教育者大会演讲
2019年8月20日,以“以热爱拥抱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WWEC教育者大会于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如期盛大开幕。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受邀与外交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赵启正等嘉宾同台在大会做主题演讲,共同探讨如何创新和拥抱中国教育的未来。 在开幕主论坛上,外交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在演讲中表示,“教育事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为祖国、为全人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未来”。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赵启正指出,“中国的自力更生,正是从教育开始的”。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全球人才竞争与中国国际教育”为主题进行演讲,通过对中国国际教育发展情况、相对应的政策的解读,阐述了中国人才吸引政策需要不断推进才能持续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国际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 王辉耀博士首先介绍了国际人才流动图景与趋势,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全球人才竞争策略与政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国际教育成为吸引国际人才的主要方式,提出知识经济变得愈发重要、延揽人才是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中国发展凝聚全球智慧 王博士对比分析了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和国际教育发展现状,解读了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建设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2019),提出享受“留学生红利”、培养和引进国际人才。 建言献策助力人才竞争 王博士建议,可考虑放宽来华留学优秀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政策,允许优秀外国留学毕业生留华工作和生活;增加高校英文学历项目,扩充国际化教师队伍;提高留学产业化程度,给予高校学费定价自主权;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提高教育国际化程度;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为样板,发展高校国际教育项目等五大建议以推动中国教育国际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与外交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交流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与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赵启正交流 据悉,WWEC教育者大会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作为国际知名大型泛教育产业高峰论坛,聚集国内外资本、学术、教育、文艺、政商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人士,以教育为核心,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研讨分享等形式,多层面、多维度展开碰撞和交流。 全球化智库,简称CCG,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社会智库。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外有十余个分支机构和海外代表处,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百余人,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关系、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
2019年8月27日 -
汉雨生:这一代海归要把中国先进的东西输出去
■汉雨生 燃石医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2019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第14届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于8月17日在京举办。燃石医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汉雨生出席并演讲。 汉雨生表示,今天这一代海归,因为同时受到东方和西方双重文化的浸泡,兼容性更强一些。他同时表示,我们总说海归,这代人不是这么感受,以前说海归是把海外比较先进的经验带回来,移为中用的想法。中国发展到这么强大的阶段,再往前看一步,不是单纯地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带出来,而是把中国先进的东西输出去,输出之后大家不要觉得我就不能强大了,而是要全球共享。 以下为文字实录 我们做的是肿瘤精准医疗,狭义解释是用二类基因测试方法,对肿瘤早筛早检和后续精准用药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检测。说到新经济,精准医疗行业,二类测序和各种疾病结合的行业是非常全新的行业,新到什么程度呢?在美国第一台可以应用于商用的,也就是可以用在人身上进行大规模基因测序的二类测序仪器是2011年底才出来的。 21世纪有可能中国和全世界不仅局限于美国,在全世界会有可能拔得头筹的,生命科学绝对算一个行业,因为它在全球的起步时间都是差不多的,目前无论研发结果、产品质量和品牌在美国Top公司都是可比的。 关于海归经历对此的影响,我从大学到研究生,一直是学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毕业之后就没想在实验室里待着,就到生命科学的工业界做了6年,我工作第四年29岁的时候,做到了美国BioTek Instruments在中国的总经理,那个时候感觉比较空虚。其实出国这件事情,是当时纯粹缺乏方向的一个选择,不知道自己职业方向该往哪里发展,就想去看看世界有多大,就申请去哥伦比亚读了MBA。 读MBA对我最大的影响和冲击,并不是顶级商学院教你的硬知识能力,比如学财务、会计、经济学,这都是硬知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软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在哥大这两年,真正打开了我对世界经济的视野,你看到了企业从创业时该怎么样去做,到成长期要跨过哪些坎儿,等它上市之后如何通过并购和资本运作做大,如何结合资本、技术和人才,这些是让我这两年思考非常多的。 回来之后,我想明白了不做什么,打工这个事儿我不想干了,做咨询真的不是我的兴趣,做投行虽然看起来比较年轻,真正和投行比,30多岁已经较老的年纪了。剩下了无非两个事情,一是投资,二是创业。创业,不能方向还没看清楚就去做的,否则扎得越快这行走得越黑。 所以,开始进入北极光创投,邓锋邓总那儿做医疗投资,二者觉得二代测序和肿瘤精准医疗是个非常大的机会,不仅可以帮助已经患肿瘤的晚期病人通过靶向药延长几年生命,通过早筛早检可以把整个人群寿命再延长5-10年,这时候无论是对经济还是社会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所以,当时决定做这个事情。在肿瘤行业,中国这边我们是当之无愧的合规做得最好,市场份额做得也是最大,Topline里面我们也是最强。资本市场对我们也是最为青睐的,今年年初融资的一轮是1.2亿美金的融资额度。 这个技术不仅局限于在中国,我们做的东西不仅仅是在中国填补空白,而是可以和全球医药企业竞争的情况。今年年底到明年,我们整个大的战略是做国际化,要到美国、欧洲、南美洲、东南亚,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一些思想并不是打败美国的企业,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向全球化,你是国际化的企业,而不是打败谁,大家是同台竞争、扁平化竞争的情况。 我们总说海归,我们这代人不是这么感受,以前说海归是把海外比较先进的经验带回来,移为中用的想法。中国发展到这么强大的阶段,再往前看一步,不是单纯地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带出来,而是把中国先进的东西输出去,输出之后大家不要觉得我就不能强大了,而是要全球共享。 今天这一代海归,因为同时受到东方和西方双重文化的浸泡,兼容性更强一些,也不像美国政客的相比特别强权这种,我们认为,更应该在全球文化、技术方面的认同。我们特别想做到,又觉得不太容易做到的,就是你如何影响中国在政府层面,大家全球化思维的接受,还是比较容易以中国为中心,在美国以美国为中心,很容易两方面互不相让,如何求同存异,把事情做得非常有影响力不容易。CCG做的事情让我非常惊讶。技术越来越全球化,而且生命科学两个最大的引擎就是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创新和应用能力都远远不如这两个国家。在科技和文化两个翅膀下心怀天下。 文章选自新浪网,2019年8月17日
2019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