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议会代表团访问CCG 探讨中德数字经济的合作共进
2019年8月20日,由议会党团联盟副主席、德国联邦议会议员Nadine Schon带领的德国议员代表团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就中国数字化发展领域的相关政策和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中德数字化发展的互鉴与合作等同与会专家和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研讨会由CCG副主任高志凯博士主持,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龚炯,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中国电子商会秘书长彭李辉,商务部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惠敏,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出席本次会议。 在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竞争中,各国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德国作为“工匠大国”,工业实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先后提出了“工业4.0”和《数字化战略2025》,明确了国家数字化发展的目标。近年来,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与其他国家在数字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的背景下,中德数字化合作正在多领域推进。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智库与德国议员代表团的交流,从政策方面解读中国数字化现状与未来,共同探讨中德数字经济合作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加强中德合作。 议会党团联盟副主席、德国联邦议会议员Nadine Schon女士首先对CCG的邀请表示感谢。她指出,数字化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改善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以科研为基础发展工业是德国的传统,德国非常重视与伙伴国在数字化领域的合作。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数字经济的市场在不断扩大,法律环境也在不断改善,阿里巴巴、滴滴等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德国作为“工匠之国”,保持着产品优良的优势,并且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让社会各阶层都受益。中德两国在工业数字化进程中可以相互学习,以合作促共进。此外,Nadine Schon女士提到,希望了解中国在过去几年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未来的规划,中国政府在政策上为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哪些支持,数字化带来了哪些风险和威胁以及中国如何应对。 高志凯博士表示,数字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之一,最先进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中德在数字化领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数字化时代有四大要素,人、机器、应用程序和连通性,而语言是综合这四个要素的关键。数字化时代并非十全十美,也并非时时危机四伏,关键在于要对数字化的优势和可能带来的风险有清晰的认识,把握机遇,控制风险。他指出,信息革命是一场“破坏性创造”,它会造成很多人失去工作,但同时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这种转变可能会很痛苦,因此中德需要抓住时机,努力去创造数字化的发展动力,或至少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不是被动地被“破坏”。
2019年8月26日 -
霍建国:人民币,当今世界最稳定的货币之一
霍建国,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2019年8月26日 -
【北京青年报】王辉耀:以数字经济推进中欧合作新发展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9年8月25日《 北京青年报》第A02版 在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加强中欧合作成为中国进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发力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欧盟发布数字化单一市场战略,并在监管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中欧优势互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欧合作存在更多发展新机遇。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激发下,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为3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2.9%。不久前,全球化智库(CCG)与韩礼士基金会(Hinrich Foundation )联合发布的《数字革命:中国如何在国内外吸引数字贸易机会》报告显示,数字出口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板块。 据估计,如果充分利用数字贸易,中国2030年的数字出口价值将增长207%,达到人民币5万亿(7260亿美元)。未来,数字经济将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中,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正在朝着新的呈现形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数字经济正在促使传统行业进行“数字转型”,使这些产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发展并进行创新突破,发掘新的行业增长点。 作为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的又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数字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遇和就业机会。对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发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拓展新就业岗位的作用。虽然数字经济对传统行业产生了一些冲击,但随之产生的创业新机遇将激发更大的就业潜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在全球化发展新阶段中,信息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金矿。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人与物和物与物的互联互通,让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美国人将数据比作“未来的石油”,大数据正成为财富的重要来源,驱动着新兴产业向前发展。 然而,数字经济在创造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数据安全是数字经济时代各国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数据的流动就是财富的流动,然而稍有不慎,数据安全问题就可能让财富流到不法分子的口袋。2016年雅虎公司被曝光,因黑客攻击泄露了约5亿用户的个人数据。 数据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信息犯罪上升。对于个体而言,数据安全问题还涉及到个人财产和隐私问题。去年发生的脸书(Facebook)“泄露门”事件,引起了许多社交平台对用户信息隐私的热烈讨论,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问题的深入思考。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对数据安全进行监管,然而这个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复杂、难以理解和概念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可能导致现实执法不确定性较高。 此外,各国在5G基础等数字设施建设方面的争议,也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更多挑战。在解决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种种相关问题时,各国仍需通力合作,运用多边的方式寻找更佳方案。 中欧双方在数字经济发展领域优势互补,为其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与欧盟相比更为领先。现阶段,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全球市值排名前20的科技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相比之下,欧盟较为落后。让欧盟在数字经济时代“拥有姓名”是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中欧双方可鼓励各自的企业在相关领域进行有益合作。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与欧洲企业分享在数字转型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欧洲企业也可利用其在传统经济中的优势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多空间。 在数字经济框架与市场监管方面,尽管欧盟出台的保护条例存在一些缺陷,但仍体现了欧盟在此方面的丰富经验,而这正是中国在发展数字经济时的短板所在。欧盟在数字化单一市场战略中提出了三大支柱,分别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更好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创造有利于数字网络和服务繁荣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最大化实现数字经济的增长潜力,这也契合了中国现阶段对解决数据安全、市场监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需求。中欧双方可在数字经济市场潜力的发掘和秩序维护监管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讨与合作。 中欧优势互补,对达成国际战略合作极为重要。除了双边合作之外,中欧双方还应利用国际多边平台推动相关领域的全球治理发展。今年年初,WTO电子商务谈判已经启动,大阪G20会议发布了《大阪数字经济宣言》,“大阪通道”正式开启。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多边合作已经成为多国共识,作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行者,中欧联手可在国际多边合作中发挥更多推动作用。 领跑数字经济并打造更加安全的市场环境,是信息全球化时代中欧双方的共同目标。中欧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合作机遇,进一步发掘合作互利共赢潜力,大力推进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多边合作新发展。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8月25日
2019年8月26日 -
中美贸易战下中国企业和资本如何应对挑战、发现机遇 CCG上海分会举办理事交流会
近期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牵动科技、金融、汇率、房地产等中国经济增速,中美贸易谈判走向以及中美关系未来等话题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8月20日,全球化智库(CCG)上海分会和普华永道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贸易战背景下,中国企业和资本如何应对挑战、发现机遇”的理事交流会,四十余位CCG上海地区理事代表及江浙地区企业家精英人士出席了本次会议,共同探讨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普华永道经济学家、全球化智库(CCG)上海分会副秘书长赵广彬主持,普华永道中国亚太国际税务部主管合伙人庄树清女士致欢迎辞。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围绕“中美贸易谈判走向及中美关系走向”主题进行了分享。 王辉耀理事长表示,中美存在误区,“误会”需要有力的数据来解释,面对美国“扣帽子”行径中国要澄清事实、解除误会。商品贸易的核算存在较大争议,驳斥“强制转移说”需要数据支撑,用有说服力的事实回应。王辉耀理事长认为中美贸易关系趋于缓和之际,特朗普又出新变动,这种“交易艺术”可能属于极限施压。这适用于企业问题却不适合国家问题处理。美国诋毁中国“强制技术转让”、将华为等企业拉进实体名单、强调中国没有进行采购计划等问题都不利于中美谈判,但是特朗普政府重心不在这里,特朗普更关心的是选举连任问题。中美是经济依存度、关联度很高的大国,中美维持斗而不破关系有重要意义。中美如果深陷贸易战势必两败俱伤,但是中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做好自己的事情。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很重要,全球化智库也做出相关研究并且给予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比如建议中国加入CPTPP等多边贸易机制。 随后,宽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CCG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会长关新就“贸易战对未来融资、创新的影响”等方面发表观点。关新认为,始于贸易逆差的中美贸易战呈扩大趋势,现在已经不是贸易战的问题。美国已将中美贸易战提升到一个新角度,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甚至可以威胁到美国将来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特朗普连任,他采取的政策可能更激进。中美之间的冲突是新势力和旧势力之间的冲突。关新指出,美国对其很多数字化的公司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表示不满,这是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真正开放的原因。关新还指出,中国发展需要聚焦到壮大实体经济上来,中国需要自主创新,同时又要把外国技术利用得更好,互利共赢。中国需要更加开放,扩大中美之间民间商贸。 最后,与会嘉宾围绕“中美贸易战进行中,中国企业和资本如何应对挑战,发现机遇”相关热点话题展开讨论。该理事交流会对中美贸易战的内外动因以及贸易战衍生的科技之争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在这次贸易战中给企业家们带来了关于如何应对挑战、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考。 出席本次交流会的嘉宾还有CCG常务理事,美国CST公司亚太区总裁兼中国公司总经理董增军,CCG常务理事,陶氏化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终端市场总监杨先其,CCG理事、悠悠空间自助式仓储/都市生活物联服务创始人兼CEO陈昱,CCG理事、象仪投资(上海)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兼总经理赵维,CCG上海分会经理吴雪宝,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傅蔚冈,峪沣资本合伙人高丽萍,BeniQing International总裁何清,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项目主管胡洁声,美国国泰证券合伙人蒋志云,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处长李锋,普华永道高级经理李安宇,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副总裁卢勇,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陆丁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麻国安,上海三六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马凡皋,上海绿地斐然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Jose Rico,亚洲艺术品金融商学院教研中心主任盛大鹏,中国领导人才专委会秘书长王鸿羲,SAP全球化负责人吴海宁,伯联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谢钦,上海优则倍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大中华地区高级市场经理徐春花,宁波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徐晓益,欧擎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助理徐郁熙,Lawrence Yen Director , Business Development, Asia Pacific,上海商务委外资促进处张麟,侨盛国际总裁张学恒,以色列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张艺镡以及格林韦德管道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祝陆冲等。
2019年8月26日 -
【北京青年报】王辉耀: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香港青年的逐梦舞台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9年8月18日《 北京青年报》第A02版 香港是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之一,享有“东方之珠”的盛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建设的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可为香港青年提供一个更大的逐梦舞台。 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依赖于其国际自由港和中国对外门户的地位,然而这种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足以推动香港经济更上层楼,香港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已是不争的事实。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为香港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经济,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从“世界工厂”到科技创新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以东京湾、纽约都市圈和旧金山湾区为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正在集结先进思想、高端技术和多元资金链,通过有计划地稳步推进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2022年左右成为世界上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集群。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程中,香港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珠江三角洲区域,香港不仅是货物和资金的流转站,更是一个国际化优秀人才的聚集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可充分发挥其国际化人才中心的作用,为湾区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服务、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连接内地和港澳的广阔平台,湾区意味着香港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将拥有超过7000万消费者的巨大市场。 在全球化发展新阶段,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金矿”,人才则是让“金子”发光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大湾区发展机遇,鼓励来自香港的青年才俊登上湾区发展的逐梦舞台,通过人才流动让整个湾区建设共享“人才红利”。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快捷的交通线路使“一小时经济生活圈”逐渐成为现实,为大湾区内部人员流动提供了优质的硬件支持,对推动企业家、学者、高校学生等人才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 要想最大程度调动人才交流、激发大湾区人才潜力,不仅需要升级基础设施,更需要进行管理创新。由于粤港澳大湾区跨越三个关税区,包含三种流通货币和司法体系,现行管理政策中还存在一些阻碍人才流动的限制,消除这些限制,真正落实对港澳同胞的“国民待遇”,是未来激发大湾区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步。 推动湾区居民公共服务一体化,特别是让港澳特区居民能够在大湾区内享受与内地居民同样的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和教育服务等公共服务。有关部门可开设专属业务窗口,以便利和简化特区公民办理相关业务。 对香港青年来说,住房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负担的根本来源,减轻供房压力,将有效提高广东省对香港青年人才的吸引力。目前,内地居民享受的住房公积金政策不适用于特区人才,内地企业招聘港澳籍人才的成本较高,吸引效果不彰,应当尽快让港澳居民享受“国民待遇”,用住房公积金等政策帮助解除香港人才来内地工作的后顾之忧。 应简化税收征收方式,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税收合作。今年生效的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虽然放宽了对港澳籍人才在内地工作的征税条件,但税收政策仍稍显复杂,难以充分激发湾区内人才流动和高端人才跨境工作的意愿。建议在湾区内开展跨境税收合作,让人才不管在境内工作还是在境外工作都只交一份税,这将极大鼓励特区人才来内地就业和创业。 应统一大湾区对金融、法律和会计等行业的从业资格考试认证标准。目前,内地和港澳对一些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认证标准不统一,特区居民不能参加内地组织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资格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港澳人才在内地工作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应逐步取消这种限制,组织相关行业协会统一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调动港澳人才来内地发展的意愿。 应考虑放宽香港人才在内地国有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限制。放宽港澳人才在内地国有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限制,一方面是对港澳居民应当享有的“国民待遇”的落实,另一方面将为相关企业和单位注入巨大的创新动能。 目前,香港高校与内地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实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当考虑增加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来自香港的高校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前往内地实习,有利于增进香港学生对内地就业情况的了解,增强他们毕业后前往内地就业创业的积极性。若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幅增加这种实习项目,将提高港澳籍高校学生去往广东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湾区人才流动。 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未来香港的转型发展,对香港本身更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将进一步激发湾区建设活力,更多香港青年才俊将登上更加旷阔的逐梦舞台,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也将折射出更加迷人的光芒。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8月18日
2019年8月23日 -
屠新泉:中国一直是WTO中的建设性力量
专家简介
2019年8月23日 -
王辉耀:中美如何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在线观看】
2019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