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中国高等教育暨海外人才论坛
2012年10月6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麦可思研究院和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中国教育论坛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高等教育暨海外人才论坛”在哈佛大学成功举办。论坛紧紧围绕中国高等教育和海归海外人才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分享了他们最新的高等教育和海归人才的研究成果。
2012年10月10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称中国海归回国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调研显示,目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所选择的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占总数的43.2%,而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也有类似的选择。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按单位性质划分,海归就业时,选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的分别有16.1%,另有13.6%选择了国有企业,7.4%选择海归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到政府部门就业的有3.7%。 蓝皮书表示,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仍然把广东、上海、北京、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这表明,海归回国就业仍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较少到内陆省份就业。海归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一方面会提高海归就业难度,另一方面会增加海归间薪资的竞争。 蓝皮书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说明海归人才在科研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 蓝皮书还表示,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蓝皮书指出,从海归整体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就业难”的情况:国内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更理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当其用,而不是海归这个光环;随着留学人员大众化、低龄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海归群体个体能力也参差不齐。 蓝皮书建议说,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最重要的是把心态归“零”。首先,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寻求帮助。其次,在对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7月23日 -
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
2012年6月15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召开,6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共聚一堂,共谋人才发展之策。
2012年6月15日 -
CCG参与协办中印论坛高端学术交流会
2010年5月15日至16日,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中国—印度论坛组委会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中国—印度论坛: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高端学术交流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心参与协办此次论坛。中心主任王辉耀在开幕式上发表“政治与文化教育论坛”的演讲。
2012年5月17日 -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讨会
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经历了规模空前的发展和改革,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为高等教育创造新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共识,提高质量应该成为下一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何把投入转化为效益和质量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制度,在高等教育治理、知识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空间。
2012年4月22日 -
欧美同学会2012年北京论坛在京举行
CCG专题报道:http://www.scgti.org/2012conference/frontpage.html
2012年3月19日 -
CCG参与主办“中加人才流动与合作开发研讨会”
2011年11月2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参与主办的“中加人才流动与合作开发研讨会”在北京亚洲大酒店成功举办。中加人才流动与合作开发研讨会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加拿大亚太基金会、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四家单位联合主办。
201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