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郑永年:这次疫情冲击,有3个“史无前例”
01 疫情带给世界的3点影响 面对突发疫情,没有哪个国家是准备好的,难免会有一定的滞后和恐慌。 但这次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整个国家即刻都动起来了。如果换成其他一些国家,难以做到。 中国有一点做得非常明确,无论封城、封路,还是封小区,最终围绕的都是“治病救人”、生命第一位,并非是为了稳定而稳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是把老百姓的生命放在最优先的。 目前疫情在中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却在世界呈现出“大流行病”的态势,许多国家仍处在上升期,仍有许多不确定性。 历史上,瘟疫和战争几乎是孪生兄弟,如果社会恐慌控制不住,民主政府和法西斯政府几乎只有一墙之隔。必须看到,这次是“综合性危机”,是经济危机、社会恐慌、国家治理危机的“三合一”并发症,在西方尤其明显,要非常警惕。 此次疫情对世界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主要有这3点: 1. 经济:重新反思全球化 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我认为会远超2008年,可能会比1929-1933年大萧条时还糟。 从经济层面上来说,疫情使人们对全球化产生了怀疑。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波全球化,毫无疑问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财富只是流到一些国家和极少数人手中,出现了收入差异加大、社会分化、政府税收、就业流失等现象。 全球化原本是为促进资源和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配置、梯次分工。但在疫情笼罩下,一些规则突然不灵了。许多国家发现,产业链一受影响,自己连普通的口罩和防护服都生产不了。国家、政府的经济主权没有了。 他们就重新反思,全球化到底带来了什么?有人就说,疫情可能敲响了全球化的丧钟,是对全球化的最后一击。 但我认为,疫情并不会完全终止全球化,而是会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传统的投资与贸易的形式,是一种“有限的全球化”。 各个国家会重新去争取对自己国家经济主权的掌握,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重要的、与安全民生相关的产业放回自己国家以及交通、沟通都相对方便的国家之中。 2. 政治:种族主义抬头 在政治上,大家能看到这次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种族主义抬头。 尤其是美国,此前一直揪着“新冠病毒到底是哪个国家的呢”这个问题作文章;《华尔街日报》还说中国是“亚洲病夫”。这段时间的中美关系,实际上就是围绕着种族主义和反种族主义展开的。 再举个例子,欧盟原本是作为欧洲区域人类共同体的典范的,但这次疫情一来,欧盟国家又都回到了主权国家的时代。意大利、塞尔维亚急需帮助,但没有哪些欧洲国家可以帮他们。大家又走向了自私。 未来10年,将会是一个民粹主义高涨的时代,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资本可以在全球流动,知识可以在全球流动,但是老百姓不能自由流动,贫困也无法流动,政治权力更是无法流动,所以各国主权意识势必日益强化,民粹主义日益高涨。 3. 国际关系:二战后的国际体系摇摇欲坠 而从国际关系来说,以往国际关系的基石正在慢慢消解,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秩序已经是摇摇欲坠了。疫情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 这不仅是对西方的挑战,也是对中国的挑战。该如何解决?目前为止整个世界都还没有方案。 谁都不知道新的体系是什么样的,由谁来建立,而且也不是说美国主导的世界不行了,中国就可以主导。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再强大,也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国际公共品。 但不管怎么说,“逆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了,中国再怎么努力都很难逆转。它的主要动力来自中美关系的恶化,从科技到意识形态,现在中美在科学技术上的人员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两国意识形态对立。 此次中美贸易摩擦的核心,美国主要是想借机打压中国高端制造,不希望中国在技术层面往上爬,期望通过一场“技术战”拖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所以对未来的中美关系不能那么乐观,中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合作,另一条腿是斗争,后者不可避免。 未来的全球化,或许是“一个世界、两个市场”“一个世界、两个体制”,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市场,另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市场。一些国家跟美国多做些生意,另一些跟中国多做些生意,也有些国家两边的生意都做。 中美两个市场之间也不会完全脱钩,会有一定程度的交往,但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已是不可避免,接下来中美贸易依存度必然会有所下降。这未必是坏事。 中国政府和民间,都不想与美国交恶,但这已经不是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的了。因为美国视中国为“眼中钉”,我们只能“以直报怨”。02 未来10年: 中国要避开陷阱,我的6点建议 所以说,未来10年,中国或许将会面对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时代,前方“陷阱”重重:“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 对此,我有6点建议: 1. 做好制度建设 在这场抗疫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再深思的地方,许多人讨论中央政府足够果断,但早期一些地方政府还比较自我,甚至隐瞒信息“不作为”。然而光是“谴责”地方政府就足够了吗? 一般来说,今天地方的行政机构里,可以发现3类群体:一类是唱赞歌的,热衷讲大政治和大话,“口惠而实不至”;另一类是不作为的,准时上下班,上班读书看报写文件,但没有行动;还有一类是想作为的。 三种群体,三个结果。每天吹牛拍马、唱赞歌的,被上级领导注意到,被提拔了;不作为、也不干活的,他不犯错误,也有机会提拔。那些想作为的却困难重重,一旦做点事情,就容易触动到其他人的利益。利益被触动的人就会变成告状者,就有人来查你。因此,对想作为的干部来说,不作为便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样的情况下,谁来干活呢?大家都学着吹牛拍马,大都学着不干活。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低级红,高级黑”多了起来,要从制度上找原因,从制度上去改进。 就人性来说,不管什么样的体制,总会出现这3类群体。但要想促成领导干部有所作为,就必须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体制的设计就是要克服人性的弱点。最高领导人这几年也反复强调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所以地方政府为什么“不负责任”?你不能光指着某个领导说:你不负责。新冠疫情的扩散就说明了这点:武汉市长辩说他不报也是根据法律和政府规定来的,没有权力把这个公之于众,他也有他的说法。 我多次说过,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就是制度崛起,而外部崛起只是内部崛起的延伸而已。没有一个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所以面对未来的不确定,从体制角度来说,中央、地方还是需要改革,目标就在于如何使得地方政府更具责任感。 不能光从人的角度来说“你不作为”,要从制度上找到不作为的原因。核心是找到“谁来承担责任”,我觉得这一点中央政府要明确,中央政府谁承担责任,地方政府又是谁承担责任,然后从体制上保证他们能承担这个责任,而不是说光去批评。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情况是,有些该集权的地方没有集好权,该放权的地方没有放好权,这样地方政府的权力就不足。所谓“使命型政党”不是说不会犯错误,也是会犯错误,但是他有使命,可以自己去纠正错误。 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 比如不到600万人口的新加坡只有一级政府。武汉市有几级政府?至少三级半。中国哪怕像新加坡这样规模的城市都是三级半政府,需要这么多层级的政府干什么呢?中国从秦朝、汉朝到晚清都是三级政府,现在有这么多级别政府,还是需要改革的。 其次,怎么激发公务员、官员的积极性呢?除了强调意识形态,或许还需要物质。新加坡是世界上公务员工资最高的国家。当然不是说中国公务员的工资都要像新加坡这么高,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务员也是人,也要过体面生活的。 还有一个要法治,要是太讲政治,法治就会受到影响。政治都是比较主观的,不像法治比较客观,依法治国是国家现代性的主要表征。 我一直在说,利益的困局始终是需要利益来突破的。要让责任跟利益正相关。你不能叫我承担无限的责任,而没有利益。有多少利益就有多少责任,我想这个道理整个世界是普适的。 2. 破除“唯GDP主义” 这次疫情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都容易出现社会问题;但如果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积累起来,最终就会造成社会失序的局面。 经验地看,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的问题。我们需要重视起来,防止中国未来陷入到各种陷阱之中。 目前的中国,主要存在着两条政策思路:第一条就是盛行多年的GDP主义。在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时期,GDP主义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但说穿了,GDP主义就是要把中国社会货币化、商品化。可以相信,如果不能改变GDP主义的状况,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领域被商品化、货币化,比如医疗、教育、公共住房等。从这次疫情也能看出,中国现在最主要的不光是追求GDP的增长,还应该搞社会建设。 所以我一直说,中国改革要分三步走,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以后条件够了,中产阶层做大了,再去做政治改革。这几年我觉得最遗憾的就是社会改革比较缓慢。 第二种政策思路就是通过社会政策的改革,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源。和第一种把社会商品化的思路相反,第二种思路就是要通过保护社会,建立消费社会来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未来的核心在哪里?就在于其日渐成长的“消费社会”。这也正是美国、特朗普所害怕的地方。中国成为“消费社会”对美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的“大市场”,也就是经济力量。 真正可以促成中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是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而非其他因素。这些年来,中国开始加速成为区域乃至可以和美国博弈的世界经济重心,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水平。 3. 做大中产阶层 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中产阶层占70%以上,现在已经降到不足50%。美国、欧洲为什么现在不稳定?就是因为中产阶层变小了。 任何一个政党,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要照顾中产阶层的利益,就不会走向极端。像泰国那样,如果50%是穷人、50%是富人,那么农民选出来的总理城里人不接受,城里人选出来的总理农民不接受,永远都会是一个斗争的局面。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少部分人得到了与其劳动不对称的过高收入,而其他人没有得到与其劳动相对称的收入。所以,要做大中产阶层的规模。 但培养中产阶层的关键并不是“杀富济贫”,光是分蛋糕的话,这个蛋糕马上就分完了。所以还是需要做大蛋糕,比较有效的选择是改善“一次分配”,而劳动者工资的提高是一次分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 在这一点上,日本有着丰富的经验。日本是东亚第一个成功的工业化国家。20世纪经济起飞后,日本政府实施了有效的工资倍增计划,再加上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在短短几十年内成功培植了中产阶层社会,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社会之一。 4. 辅助好中小型企业 从汉朝到现在,除了几个很短的历史阶段外,中国呈现出“三层资本”的经济结构:顶层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底层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民营资本,和一个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互动的中间层。 只要这3者的力量是均衡的,经济发展就会是稳定、可持续的;反之,就会出现经济问题。 当下要做好的是扶持好中小型企业。对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目前仍然缺少投资空间。新的空间从哪里来?一方面需要国有企业让渡一些自己不作为、也很难作为的空间;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 第二个问题是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需要金融系统的结构性改革,比如设立大量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中小型银行。 5. 重视社会改革 中国现在最重要的是今后几十年社会制度的建设。因为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有它的制度基础所在。 像在英国,老百姓的存款率很低,有钱主要用于消费。房子很便宜、看病不需要很多钱、读书不需要很多钱,那么存钱干什么用?这就是社会政策在起作用。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发展,而不是说社会分化的发展,比如在一二线城市外,着力发展三四线城市,包括产业、卫生、教育等资源和服务,增强国家综合抗风险能力。 6. 避免陷入“明朝陷阱” 从整个世界史来看,进步需要改革开放。所谓改革就是内部改革、外面开放。 1500年世界海洋时代拉开帷幕,拥有着强大海上力量的明朝却实行了“海禁政策”,中国由此失去了一个时代。但即便是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中国的瓷器也远销欧洲,在当时中国瓷器受追捧的程度超过了今天的iPhone。 中国要吸取这个教训,切勿陷入“明朝陷阱”。改革开放的道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国家领导人这些年宣布的几项重大改革,比如海南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都必须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做起来、发展下去的。 当下,需要社会上每个人负起责任来。当每个人对社会有担当时,这个社会才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就可以减少内耗、增进团结。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文章选自正和岛,2020年4月8日
2020年4月13日 -
【凤凰网】全球战“疫”观察15 | 全球经济系统的生命力
【在线视频】疫情蔓延趋势不减,全球经济短期内受到负面影响已不可避免。但在经济动荡的当下,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些产业似乎迸发出了新的活力!也许我们可以走出沮丧?全球经济系统到底有怎样的生命力?疫情危机下又蕴藏着怎样的创新动力?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卫视推出抗疫特别系列节目,多维度视角解读疫情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字实录 | 全球经济系统的生命力本期嘉宾介绍莫天安(Andy Mok)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CGTN特约时事评论员、前沃顿商学院北京校友会主席凤凰卫视主持人朱梓橦:疫情还在蔓延,全球经济短期内受到负面影响已是不可避免。然而从长期来看,或许我们并不需要那么沮丧,就像我们今天请来的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Andy Mok所说,全球经济系统有其自身的调节性,即便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也会迸发出独特的生命力。we see hotels, airlines, restaurants are closing down. How do you think this is going to impact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long term? How can we try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我们看到酒店、航空公司和餐馆都在关闭。您认为这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我们如何努力减少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if we think about the global economy, like the human body ,that airlines, you know all of these transport systems when they were talking about the movement of people or the movement of goods is the circulatory system. So once that stops, I think the impact will be very very negative. So in the short term, I think we’re still discovering how bad it’s going to be. In the long run, though, I think the global system is incredibly resilient and that adaptations will be made. This is a driver of innovation as well. So what do we look at? The boom and mobile a video conferencing.(如果我们考虑全球经济,就像人类的身体,航线和其它的这些运输系统,我们讨论的这些人员或货物移动都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因此,一旦停止,我认为其影响将非常负面。在短期内,我们还在观察情况究竟会变得有多糟糕。不过,从长远来看,我认为全球体系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弹性,而且会做出调整,这也是创新的驱动力。我们看到什么呢?视频会议的繁荣。)It’s like we’re doing now. Right? Though there will be of course sectors that benefit. But I think also as new procedure rules and measures are taken that the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or at the root economic and there’s too much to be gained from a globalized system. Some countries could opt out. I think the system itself is resilient and will read it out. But we still have to get through this short term pain.(就像我们现在做的一样。有一些行业受益,但我也认为,随着新程序和措施的采取,全球化的力量或根本的经济力量会从全球的体系中获得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必须克服这种短期痛苦。And this reminds me of what jack ma said about the growing alibaba in the early days. He said, today is bad, tomorrow will be worse, the day after will be even worse. But the day after that would be beautiful. And I think that we’ll see something similar. Um, with this pandemic and its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nomy.(这让我想起了马云早年说过的关于阿里巴巴成长的话。他说:“今天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后天会更差,但之后的日子会很美好。”我想这次的疫情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亦是如此。) 主持人:Now you keep a close eye 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How do you think this pandemic is going to affect people’s everyday life going forward?(您一直密切关注技术和创新,您认为这场疫情将如何影响人们未来的日常生活?)Andy Mok:certainly just like anyone that’s lived through any sort of major crisis, whether it was the stock market crash of 29 and the following depression 911, that these really shape a generation’s perceptions, habits, attitudes.This is where China has done an incredible job.(当然,就像任何经历过重大危机的人一样,无论是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还是911之后的大萧条,这些都塑造了一代人的观念、习惯和态度。我觉得这也是中国做得非常好的地方。)What I was impressed by was the level of detailed paid to making sure that this was a well managed process. And a lot of that is related to technology. So there are apps and you have to scan, et cetera. I think that this use of technology for contact tracing are other ways of quickly identifying any kind of outbreak living. South Korea has been a leader in this area as well. So I think we will see these kinds of systemic changes that will be less visible, but perhaps just as important.(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为确保流程顺利的那些细节,其中很多都与技术有关。有一些应用程序,您必须扫描等等,这种在接触者跟踪的技术应用,和其他很多快速识别疫情出现的方法。韩国在这方面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将会看到这类系统性变化,将会不那么明显,但可能同样重要。 主持人:What kind of businesses do you think face the biggest Challenge and what kind of businesses do you think will survive and perhaps do well because of this pandemic?(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会面临最大的挑战?另外,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会生存下来或者因为疫情可能表现良好?)Andy Mok:Right now, the businesses that have been hit the hardest are the ones that directly depend on moving people. airlines, of course, I think have been shut down. I saw that. I think that for instance, US air traffic is down more than 90%. And the hotel industry in general has been very hard hit as well. So I think anything that is reliant on travel has suffered greatly.(目前,受打击最严重的是那些直接依赖流动人口的企业,航空公司的许多航线已经关闭。例如,美国的航空运输量下降了90%以上。那里的酒店也当然受到很大打击,整个酒店业遭受了很大的打击。因此,我认为所有依赖旅行的行业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Any of these businesses that rely on people moving around, whether that’s internationally or across cities, munich within a city have been hurt very badly. The winners so far course have been anything online. the vedio conferencing platforms, I think in China, e-commerce, the take away of food delivery places have done well. But that brings its own challenges.(任何这些依赖人员流动的企业,无论是在国际间还是城市间的甚至是城市内的,都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失。目前为止,赢家当然是所有线上的行业,比如视频会议平台。我想在中国,电子商务、外卖送餐的收效很好。但这也带来了自身的挑战。)Because when you think about all of the people going online that results in network depredation, it might even make systems crash. So it presents operational problems. So that doesn’t mean that this is entirely a positive. But//Now clearly the companies that are in the ppE, the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business. You’d have seen perhaps the opportunity for a kind of windfall profits. Again, if their supply chains are able to be maintained, if they’re able to produce, there is an enormous market.(当你想到所有人上网会导致网络破坏,它甚至可能使系统崩溃,这就出现了操作问题。所以,这并不意味着完全都是积极的,现在明显的是从事个人防护装备的公司会具有获得暴利的机会,如果他们的供应链能够维持,如果他们能够生产,就会有巨大的市场。)I’ve worked in venture capital and private equity and work with startups. Som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 were founded in the most challenging times. So I think that from a longer term cyclical perspective, we ought to see some game changing, world class companies come out of this crisis.(我曾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工作过,也与创业公司合作过。一些最成功的创业公司是在最具挑战性的时期创立的。所以我认为,从长期的周期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会看到一些游戏规则的改变,世界一流的公司走出这场危机。)《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20集)播出日期:3月23日-4月17日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19:15 – 19:20重播 (1):周二至周六:09:40 – 09:45重播 (2):周二至周六:13:55 - 14:00【节目背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与凤凰卫视携手策划针对疫情的国际观察节目。节目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全球化高度,以真实、理性、务实为基点,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访谈或视频连线,深度解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及恢复期的疫情控制、中外关系、全球合作、贸易政策、公共卫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污名化等话题,从多维视角探讨疫情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往期回看】全球战“疫”观察1 | 我们不是孤岛,全球危机如何“破题”?全球战“疫”观察2 | 美股熔断背后的真相?全球战“疫”观察 3 | 美联储救世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4 |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全球战“疫”观察 5 | 疫情下的经济复兴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6 | 疫情下的线上G20【视频地址】:http://t.cn/A6ZJMDoq全球战“疫”观察 7 | 欧洲疫情大流行背后全球战“疫”观察 8 | 美国疫情风暴全球战“疫”观察 9 | 疫情下的澳大利亚全球战“疫”观察10 | 香港经济复苏之路在何方?、全球战“疫”观察11 | 病毒污名化背后的政治角力全球战“疫”观察12 | 疫情下的民粹主义暗流全球战“疫”观察13 | 疫情将中美关系引向何方?全球战“疫”观察14|如何避免全球经济衰退文章选自凤凰卫视《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栏目,2020年4月9日
2020年4月13日 -
[凤凰网]全球战“疫”观察14 | 如何避免全球经济衰退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其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对疫情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心也在愈演愈烈,要想尽快走出危机,各国之间的通力协作势在必行。如何真正实现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卫视推出抗疫特别系列节目,多维度视角解读疫情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字实录 | 如何避免全球经济衰退? 本期嘉宾介绍杜大伟(David dollar),全球化智库特邀嘉宾,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主持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其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对疫情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心也在愈演愈烈,要想尽快走出危机,各国之间的通力协作势在必行。如何真正实现各个经济体之间的有效合作,我们今天请到的专家曾在世界银行工作了二十年,听听看他的观点。【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各国如何合作?】主持人: david, you worked for the world bank for a long time, focusing on world development and equality. How do you evaluate this pandemic? Its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大卫,你为世界银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致力于世界发展和平等。你如何评价这次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杜大伟:So far, most of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in China first. And the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we don’t see much in Africa, for example. We’re only starting to see it in Latin America, but I suspect it’s gonna spread everywhere. Probably some of thes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not testing enough. So the numbers are not really accurate. India does not report a lot of cases, but obviously they’re worried. So they’re shutting down their economy quite dramatically. So unfortunately, I think we’ll probably see a very serious public health crisi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at’s a little speculative, but that seems likely.(到目前为止,疫情的主要传播先是在中国,然后在欧洲和北美,在非洲我们看不到太多。在拉丁美洲才刚刚开始发现到它的传播,但我怀疑它会蔓延到世界各地。可能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进行足够的检测,所以数字并不准确。印度没有报告很多病例,但显然他们很担心,所以他们在大幅度地停止经济活动。不幸的是,我认为我们可能会在发展中国家看到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这有点像猜测,但很有可能。)What we can be sure of is the rec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europe, and china’s been in recession, too. All of that is definitely gonna have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Many of them export petroleum, for example. And that prices, you said, is down to the lowest level in 18 years. Prices of metals are down. So a lo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gonna have both the health crisis and then their economy is gonna be declining, and they’re gonna need financial help to get out of this situation.(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欧洲和中国都陷入了经济衰退,所有这些肯定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石油,(石油)价格已经降到18年来最低水平了。金属价格也在下跌。很多发展中国家将会面临公共卫生危机,他们的经济将会衰退,他们将需要财政援助来摆脱这种情况。) 主持人: How can we avoid the risks of running the world economy into a long term recession? What can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collaborate in order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the pandemic.(我们如何才能避免世界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风险?不同的国家应该如何合作才能从疫情中迅速恢复?)杜大伟:So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 think first, we need better cooperation on the public health side. We haven’t seen great behavior on everybody’s parts. To be frank, if some countries are restricting the export of medical equipment or pharmaceuticals, for example. So I think we need more cooperation on the public health side, the wealthy countries has to help the poor countries with their public health effort.(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首先我们需要在公共卫生方面进行更好的合作。我们没有看到每个国家都表现得很好,一些国家限制医疗设备或药品的出口。所以,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公共卫生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富裕国家必须帮助贫穷国家的公共卫生工作。)And then on the economic side, we definitely need stimulus all around. This is a case where if everybody stimulates their economy and maintains open trade, then we’re all gonna get the maximum benefit out of the stimulus.And you’ve got two risks. First, you could have a Free rider, meaning you could have some economy that doesn’t stimulate. They j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world stimulus, they export more, they build up an export surplus. I think the world would be pretty negative about that kind of mercantilist behavior. And then there’s also a risk that countries will not do such a good job with the stimulus. It’s nice to throw a lot of money at the problem, but you can do it in a way that’s more efficient that targets immediate needs or you can finance. White elephants are very slow developing projects. I think we need large amounts of stimulus and we need to keep an open trading system. Both of those who really important.(在经济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全面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国家都刺激经济并保持开放的贸易,那我们都将从刺激计划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我们面临两个风险。首先,有人可能会趁机搭便车,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一些没有实施刺激计划的经济体,只是利用世界经济刺激计划的好处,他们出口更多,他们积累了出口盈余。我认为世界会对这种重商主义行为持非常负面的态度。此外,还有一种风险是,这些国家在实施刺激计划时可能做得不够好。在这个问题上花很多钱是好的,但可以用一种更有效的方法,致力于解决即时需求,而不是一些发展缓慢、昂贵又无价值的项目投资。我们需要大量的经济刺激,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的贸易体系,两者都很重要。 【全球经济价值链能否重建?】主持人: David, you’ve kept an ey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Now, as people recover from the pandemic, such as in China, now people returning to work factories are resuming production. How can we make sure the smooth running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and what roles does? For example, countries like China, the US and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in the global value chain?(大卫,你一直在关注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和变化。现在随着人们从疫情中恢复过来,比如现在在中国,人们重新开始工作,工厂恢复生产,我们如何确保全球价值链的平稳运行?比如,一些国家像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杜大伟:so even before the virus came, there was quite a bit of talk in the united states about reassuring, meaning bringing production back on to the US mainland. And the virus has increased that talk. Right? Personally, I think this is quite unrealistic. I think it doesn’t show a proper appreciation of how complex value chains are and what the efficiency is. So if you try to produce everything, even the biggest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the US if you try to produce everything in your country, you will reduce people’s income.(甚至在病毒出现之前,在美国就有很多关于恢复信心的讨论,让生产回到美国本土,病毒的出现也加剧了这种讨论。我个人认为,让生产回到美国本土是不现实的,这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价值链的复杂性和价值链的效率。即使是最大的国家,比如中国和美国,如果试图在你的国家生产一切,你会大幅度地减少人们的收入。)Now, it is true a lot of value chains are more regional than global. That’s all been true, all ready for the last 10 years, meaning China has very deep relations with south Korea, Japan, quite a few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US very deep with Canada and Mexico, Germany with all the members of the European union. So a lot of production is within these regional value chains. And then firms bring in international parts, truly global parts of the chain as needed. Plus, there’s a lot of selling back and forth among these reach. So I think we have kind of almost a healthy kind of regionalism at the moment.(确实,现在很多价值链都更加区域化,而不是全球化。比如,在过去10年里这确实发生了,中国与韩国、日本、相当多的东南亚国家,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德国与所有欧盟成员国都有很深的关系。很多生产都在这些区域价值链内,然后公司根据需要引入国际部分,即真正的全球部分。这些区域中存在许多互相交易,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有一种健康的区域主义。)What I worry is that if you try to enforce that, you will be creating inefficiencies. And then there’s a risk that the world will start breaking up into blocks. An Asian walk around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block the European bloc. That’s a very dangerous path because history suggested, once the economy starts breaking up into blocks like that, it’s much more likely we’ll end up having military conflict, or just simply we won’t be able to work on global issues together if we don’t have economic integration. So I think it’s gonna be the big Challenge after the trade war, after the pandemic. Maintaining the open global trading system,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agreements ,all of that is really gonna be a key agenda for the next 10, 20 years.(我担心的是,如果试图这样实施,将会产生低效。然后世界就会面临开始分裂成各个板块的风险,围绕中国的亚洲块,北美块,欧洲块。这是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因为历史表明,一旦经济开始像那样分裂成板块,我们很可能最终会发生军事冲突,或者简单地来说,如果我们没有经济一体化我们就无法共同解决全球问题。所以,在贸易战及疫情之后,维持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国际机构和协议,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有这些将是未来10到20年的一个重要议程。)《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20集)播出日期:3月23日-4月17日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19:15 – 19:20重播 (1):周二至周六:09:40 – 09:45重播 (2):周二至周六:13:55 - 14:00【节目背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与凤凰卫视携手策划针对疫情的国际观察节目。节目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全球化高度,以真实、理性、务实为基点,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访谈或视频连线,深度解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及恢复期的疫情控制、中外关系、全球合作、贸易政策、公共卫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污名化等话题,从多维视角探讨疫情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往期回看】全球战“疫”观察1 | 我们不是孤岛,全球危机如何“破题”?全球战“疫”观察2 | 美股熔断背后的真相?全球战“疫”观察 3 | 美联储救世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4 |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全球战“疫”观察 5 | 疫情下的经济复兴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6 | 疫情下的线上G20【视频地址】:http://t.cn/A6ZJMDoq全球战“疫”观察 7 | 欧洲疫情大流行背后全球战“疫”观察 8 | 美国疫情风暴全球战“疫”观察 9 | 疫情下的澳大利亚全球战“疫”观察10 | 香港经济复苏之路在何方?、全球战“疫”观察11 | 病毒污名化背后的政治角力全球战“疫”观察12 | 疫情下的民粹主义暗流全球战“疫”观察13 | 疫情将中美关系引向何方?文章选自凤凰卫视《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栏目,2020年4月9日
2020年4月10日 -
梁建章:反击境外甩锅,赢得国际声望
专家简介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执行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当疫情发展为全球事件,伴随灾难而来的各种言论也紧随而至,其中不乏对中国的诋毁和误解,已经取得疫情防控阶段性胜利的中国,正在面临另一场战争,对此,我们该如何做?梁建章撰文,提出他的见解和建议。以下为文章全文。最近几周内,国内国际的疫情形势可谓“冰火两重天”。在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的同时,其他各国的数据却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势头。面对新形势,国内各方都忙于评估由此可能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而在评估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一点,那就是保持国内外信息交流的畅通,把握住重新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契机。我们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的全面开放,应当包括商品交流、人员交流、资金交流还有信息交流。而在这几种交流方式中,信息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会直接促进其它几种形式的交流。特别是在目前这个阶段,疫情严重压制了各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商品交流和资金交流也在各种悲观预期下严重受阻,导致信息交流的地位相比以往更高。反过来看,一旦出现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非但有可能在经济上承受一系列的损失,更是有可能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比如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有些境外政治势力无视自身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的不足,将其国内的糟糕局面,当成了借机向中国泼脏水的机会。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公然使用“中国病毒”这样的词语,又比如,在美国、英国还有印度等地,都出现了要向中国提出索赔的行动或者计划。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会觉得上述指责都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很希望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给予坚决的反击。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除了中国外交部少数工作人员在国际社交媒体上进行反驳之外,更多国内民众的真实想法和正义之词没能被传达出去,原因就是国际互联网交流仍然不够通畅。而在国际舆论这个重要的“战场”上,如果中国只有几名官方人士能够发声的话,非但可能显得有点势单力孤,而且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对手污蔑为不足以代表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媒体那些针对中国的恶意负面报道,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有理有据的反驳。这种反驳不仅可以来自官方,也可以来自民间。实际上,无论在抗击疫情这个人类的共同目标面前,还是在热爱祖国的基本立场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跟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在4月4日的“国家公祭日”,很多老百姓非但响应号召停止了公共娱乐活动,而且有不少人主动为烈士和死难者们献花致哀。如果这样一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行动,能够借助于国际互联网被更清晰地展现给全世界,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人到底在想什么和做什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那些“妖魔化中国”舆论的不利影响。坦率地说,欧美很多人对于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盲人摸象的阶段,交流不畅导致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所以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更无法真正了解中国政府的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不足,导致欧美很多国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误判。他们一开始忙于指责中国的“封城”决定,后来又因为中国的疫情好转而掉以轻心,却没意识到中国政府为此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直到病毒侵入到这些国家并且开始蔓延时,他们才真正发现疫情防控的艰难之处,可惜此时已是全世界都为这种认识偏差承受了惨重代价。为了消除这种认识偏差,当然需要欧美各国丢掉他们的有色眼镜,真正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而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对外展示,让全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而在展示的过程中,保持国际互联网畅通则是重要一环。如果有更多的中国人可以出现在国际社交媒体上,非但可能涌现出像李子柒这样的中国文化传播者,同时也能让全世界听到更多中国人的真实想法,让欧美各国人民深入了解中国崛起的内在原因,避免他们受到少数政治势力和政治人物的蛊惑。更长远地看,如果有更多外国人对于中国具有全方位的了解,未来非但有利于中国的商品输出,也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文化输出。目前,中国企业在游戏和流媒体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未来文娱产品完全有机会成为中国出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中国的文创工作者长期远离全球主流社交网络,就无法紧跟世界文化的时尚潮流,导致难以持续创造出令全球消费者喜欢的文化产品。还有,最近几天除疫情之外的最大新闻,就是瑞幸咖啡因财务数据造假而股价暴跌的事情。有人担心,此事是否会影响到未来其他中国公司尝试海外上市的前景。其实,瑞幸咖啡的根本问题还是“信息不对称”,为了验证销售数据是否符合财务报表的显示,浑水公司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调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无论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那么,未来如果要避免再出现瑞幸咖啡这样的情况,尤其要重新唤起海外资本对于中国公司的信心,关键依然是保持对外信息交流的畅通,让更多信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得到真实展现。要想实现这一点,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政策调整。除了要让更多的中国信息被世界看到之外,中国也需要更多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尤其当疫情已成为全人类共同敌人的背景下,各国之间更需要在科研、经济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而信息交流则有可能成为一切合作的基础。比如在疫情防控的问题上,中国曾经取得过宝贵的经验,并且及时对外进行交流与传授。而目前海外的确诊人数已经达到中国的十倍以上,对于病毒的最新变化以及防治措施,海外已经出现了更多值得研究的样本。那么在这个阶段,中国的科研人员格外需要能够及时访问国际互联网上与此有关的内容,好为未来的防治工作进行未雨绸缪的安排。特效药和疫苗也许是确保人类最终战胜疫情的关键所在,而在药物研制方面,中国和世界各国同样处于相互需要的状态,唯有更多科研信息在毫无障碍的情况下实现国际交流,才能更早迎来胜利时刻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美国政府正在千方百计劝诫美国(甚至于全球)的企业和大学对中国实行封锁,试图借此扼杀中国的科技创新。可见,如果不能畅通地对接全球的资源,这对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会形成致命打击。而打破这种封锁的最有效途径,还是强化信息交流,降低中国访问国际互联网的阻碍和成本。我们既需要基于维护国家安全、防止造谣传谣等目的对网络信息进行严格管理,同样需要适当开放国际非政治内容尤其是教育和科研内容的网络管理。以中国目前的强大软件技术能力,应该能够构建起更智能的国际互联网防火墙,既可以杜绝具有危害性的信息,同时又对绝大多数人形成无痛的透明屏障。如果能够建成这样的智能防火墙,就会把对外交流不畅的代价降到最小。本次疫情其实是对世界各国的一次全面考验,站在中国的立场,我们需要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继续贯彻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开放商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交流,尤其在国际舆论环境不断出现变化的背景下,更需要补上对外信息交流不畅的短板,让更多中国人能够以亲身经历反击境外的种种甩锅,帮助中国赢得国际声望,从而为今后发展营造出更加有利的环境。文章选自绕梁说,2020年4月7日
2020年4月9日 -
[凤凰网]全球战“疫”观察13 | 疫情将中美关系引向何方?
【在线视频】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给近年来一直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又添变数,此次疫情将为中美合作提供新契机?还是会加速两国之间的经济脱钩?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卫视推出抗疫特别系列节目,多维度视角解读疫情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字实录 | 疫情将中美关系引向何方? 凤凰卫视主持人朱梓橦: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给近年来一直摩擦不断的中美经贸关系又添变数,此次疫情将为中美合作提供新契机?还是会加速两国之间的经济脱钩?今天我们请到了中美关系专家杜大伟,分享他的洞见。主持人: So david, you’ve been committed to advancing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Do you think this particular pandemic will cause a president trump and the US government to reconsider its trade policies with China?(大卫,你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你认为这一特殊的疫情会导致特朗普总统和美国政府重新考虑对华贸易政策吗?) 全球化智库特邀嘉宾、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Unfortunately, I don’t see that happening so far. Some of the business community in the US have lobbied the white house saying we should reduce the tariffs against China. It would help American businesses and be a goodwill gesture. But up till now, the white house is definitely not been interested in that. I worry that this may all lead to more protectionism. You may get the US increasing its import restrictions, particularly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large stimulus bill, we may get some protectionist measures. I think that would be quite unfortunate. So it would be nice if the US responded by opening up the economy, more getting rid of the protection. But we don’t see that happening so far. So I’m not too optimistic about that. Mhm.(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美国一些商界团体游说白宫,称我们应该降低对中国的关税。这将有助于美国企业,也是一种善意的姿态。但到目前为止,白宫肯定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我担心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美国可能增加进口限制,特别是在这个庞大的刺激法案下,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保护主义措施。我认为那将是非常不幸的。因此,如果美国的回应是开放经济,更多地摆脱这种保护,那将是一件好事。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我对此并不是特别乐观。)主持人: So is it your view that this could perhaps cause more disengagement between the two nations?(所以你是否认为这可能会导致两国之间产生更多的疏离呢?)杜大伟:That seems the most likely outcome in what we call the medium term, meaning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particularly a president trump is reelected. I would expect US China relations to continue to get worse and worse. On the other hand, if president former vice president joe biden is elected, but that’s not gonna change everything. the US and China still have a lot of complicated issues, but under a 5-year administration, the US would rejoin the Paris climate accord, probably rejoined some kind of Iran agreement, be more willing to work multilateral, e WTO and other organizations.(这似乎是所谓的中期阶段最有可能的结果,中期阶段意味着未来三到五年,尤其是特朗普总统连任。我预计美中关系会越来越糟。另一方面,如果前副总统拜登当选,这不会改变一切,美国和中国仍然有许多复杂的问题,但如果是拜登政府执政,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议,可能重新加入某种伊朗协议,更愿意工作的更加多边化,和世贸组织等其他组织合作。)So I think that creates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relations. And even if they don’t miraculously change overnight, I think relations would tend to get better if the US were engag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nstitutions. But I worry that with a second trump administration, probably the US will just keep isolating itself in different dimensions.(所以我认为这为两国关系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即使它不会在一夜之间奇迹般地改变,我认为,如果美国与国际社会和机构进行接触,两国关系也会趋于改善。但我担心,有了第二个特朗普政府,美国可能只会继续在不同层面孤立自己。) 【疫情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主持人:How do you think this pandemic would affect the elections? How do you think this pandemic would affect the elections? Do you think president trump will get re elected? What’s your prediction?(你认为疫情会如何影响选举?你认为特朗普总统会再次当选吗?你的预测是什么?)杜大伟:So that’s a very hard question answer. It’s gonna be a close selection, and it’s gonna come down to two or three states. So you may find that in some of the states that have been hard hit by the virus, that there’s very negative view about the president.(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将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选举,最终会归结到两三个州。所以你可能会发现,在一些遭受病毒重创的州,人们对总统的看法非常负面。) But in the US system, it’s really only a handful of states that matter. So what happens in michigan, pennsylvania, ohio, couple of other stat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like arizona, perhaps florida will be competitive this time. So it’s what happens to the virus in a few key states could very well have a big effect on the outcome of the election.(但在美国的体制里面,其实要紧的只有少数几个州。所以在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还有美国其他一些州,比如亚利桑那州,也许这次佛罗里达州会更有竞争力。所以,几个关键州的疫情状况很可能对选举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中美关系未来】主持人: I think it’s fair to say US and China relation has gone through so much in the last 40 years. There are UPS and downs, and this pandemic is also a test. David, what is your view on the prospects of sino US relations going forward?(我认为,公平地说,中美关系在过去40年里经历了许多,有起有落,这次疫情也是一次考验。大卫,你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有什么看法?)杜大伟:I think China and US relations are at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last 40 years. That’s how we were going into the pandemic. I think the trade war, there seemed to be a temporary truce, but I wasn’t very confident about that temporary truce.(我认为中美关系正处于40年来的最低点。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疫情的。贸易战争似乎暂时休战了,但我对暂时休战不是很有信心。)I’m optimistic about US China relations as we go further out in time, because I think it’s not gonna be possible to protect against future pandemic or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which is gonna be really quite critical or to deal with nuclear non proliferation.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美中关系持乐观态度,因为我认为(不合作)无法防范未来的流行病或应对气候变化,这将是非常关键的,或应对核不扩散。So I’m of the view that China and the US have to work together on global issues. If we have any hope of solving global issues. And as the two biggest economies in the world, we each have a big stake in dealing with these global problems. So I think eventually logic will win out. But it may not happen in the next two or three years. It may take a little longer.(所以我认为中美两国应该在全球问题上合作,如果我们希望解决全球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处理这些全球性问题上我们都利害攸关。所以我认为理智最终会胜出。)Hopefully, the two sides will eventually come back and realize they have to work together on these global issues. I guess I would also I see the Free trade system as a global public good and it’s in the US and china’s interest to reform the WTO and strengthen the open global trading system. These things are the foundation of our prosperity, and we have a mutual interest in supporting these things.(希望双方最终能够重新认识到,他们必须在这些全球性问题上共同努力。我把自由贸易体系看作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改革世贸组织和加强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符合美国和中国的利益。这些都是我们繁荣的基础,支持这些事情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 《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20集)播出日期:3月23日-4月17日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19:15 – 19:20重播 (1):周二至周六:09:40 – 09:45重播 (2):周二至周六:13:55 - 14:00【节目背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与凤凰卫视携手策划针对疫情的国际观察节目。节目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全球化高度,以真实、理性、务实为基点,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对面访谈或视频连线,深度解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期及恢复期的疫情控制、中外关系、全球合作、贸易政策、公共卫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污名化等话题,从多维视角探讨疫情对全球发展的影响。【往期回看】全球战“疫”观察1 | 我们不是孤岛,全球危机如何“破题”?全球战“疫”观察2 | 美股熔断背后的真相?全球战“疫”观察 3 | 美联储救世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4 |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全球战“疫”观察 5 | 疫情下的经济复兴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6 | 疫情下的线上G20【视频地址】:http://t.cn/A6ZJMDoq全球战“疫”观察 7 | 欧洲疫情大流行背后全球战“疫”观察 8 | 美国疫情风暴全球战“疫”观察 9 | 疫情下的澳大利亚全球战“疫”观察10 | 香港经济复苏之路在何方?、全球战“疫”观察11 | 病毒污名化背后的政治角力全球战“疫”观察12 | 疫情下的民粹主义暗流文章选自凤凰卫视《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栏目,2020年4月8日
2020年4月9日 -
【凤凰网】全球战“疫”观察12 | 疫情下的民粹主义暗流
【在线视频】民粹主义往往是和经济动荡相伴相生的。近两年,世界经济阴晴不定,再加上新冠疫情突袭,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民粹主义抬头的趋势也已经显现。我们要如何应对呢?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卫视推出抗疫特别系列节目,多维度视角解读疫情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字实录 | 疫情下的民粹主义暗流 凤凰卫视主持人胡玲:这次G20的会议当中也特别谈到了,特别在这种疫情大流行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应该要避免污名化的这个问题,包括我们看到无论是从美国也好,还是欧洲也好,这种污名化还有民粹主义其实都有一些抬头的趋势。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可能一开始大家谈的比较多的是社会、人的生命,然后是经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大家第一时间忽视的,那就是政治。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传染病本身天然就具有一些容易被政治化的因素。比如说起源问题、最早的感染人群问题等。其实疫情刚刚在中国发生的时候,欧美的舆论和媒体都有这样的倾向。西方舆论之前存在对中国、对黄种人的偏见,疫情的发生给他们的太多偏见加了一个证据。他们会有一个比较习惯的思维路径,把这些东西从偏见甚至会发展到污名化。此外,一些国家出于个人的被动政治考虑,或者一些领导人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而有意使用污名化,把污名化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使用。我们经历了第一阶段以后,我们开始为世界提供帮助。这时,这种污名化或者民粹,其实还会有新的表现。而且我们看到现在欧美这两年政治变化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民粹化。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我们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指望所有人一夜之间就转变对我们的偏见或者说狭隘的认识。 胡玲:其实在这样一个疫情扩散,然后这样的一个关键阶段,因为大家都在看,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美国来说,双方的携手是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共识。这个时候如果中美再不携手,那我们很难想到未来疫情的波及层面会有多大。但似乎双方的携手,有各种障碍,阻力重重,你认为如何能够真正是打破那层藩篱,关键在于什么地方呢? 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令人遗撼的是,在现实当中,美国政府在一个相对比较保守、比较传统,甚至于带着强烈冷战思维的一些官员领导之下。现在美国在处理和中国关系的时候,我觉得不是很乐观。开始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美国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有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 胡玲:对,隔岸观火,甚至冷嘲热讽。 苏浩:幸灾乐祸,某种程度上还要再挑剔我们什么地方管理不好,什么地方有问题。他在一种挑剔的方式来挑刺,以此方式来攻击中国政府。后来随着情况发生变化,美国自己问题也严重了。当时他自己想了,我自己也管理不善,我是不是要找一个甩锅的这么一个方向,来把我的责任推托,所以一看,好像中国可以是甩锅的对象。这样的话,特朗普提出这个“中国病毒”。中国现在的疫情相对来说缓和了,而全球疫情明显在加重,所以中国有一定的能力来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来抗疫,包括美国。3月29号,我们第一批援助物资运到了纽约,实际上中国可以很积极地帮助美国来抗疫。实际上美国,我了解的美国的各个州政府,也希望和中国方面联系,希望得到中国的一些抗疫的援助。但问题是,美国以一种既定的思维方式,一方面担心中国的影响力,好像中国超过了美国,实际上美国在国际上抗疫当中的影响力几乎是零。他觉得好像夺了他的彩了,夺了他的风头了。我觉得这个心态非常不正常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非常自私的,乃至于是以一种非常不理性的一种方式来看待中国。 凤凰卫视主持人朱梓橦:现在,中国已将病毒控制在国内。因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如何实施强有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积极报道。你认为我们如何才能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前美国ABC电视网络副总裁、CGTN特邀评论员Harvey:presidentxi has said, and I also have said that China needs to tell its story better. SoI believe a lot of steps have been taken to do that. If you look at the qualityof China daily or c g t n or some of the Chinese new services, they’re muchbetter now. But in the west, in many ways, they’re still discounted becausethey’re seen as propaganda. In your region of the world, propaganda is a goodword, but in our region it’s a bad word.(习近平主席说过,我也说过,中国需要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相信已经采取了许多步骤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看看《中国日报》或中国国际电视台或其他一些中国的新闻渠道,它们的质量现在好多了。但在西方,在许多方面,这些故事仍然被低估,因为他们被视为政治宣传,在中国,你们认为宣传是个好词,但在西方的观点中,这是个贬义词。) I believe that you need keyopinion leaders who include athletes, actors, actresses, internet celebritiesand so on, that it’s important for them to get china’s story out. And it’s veryimportant for China to build person to person bridges.(我相信你们需要关键的意见领袖,包括运动员、演员、网络大V等等,由他们把中国的故事讲出来很重要。对中国来说,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非常重要。) Now you just taking the virus as an example,We have to be collaborating.We need to work togetherbecause if we don’t we cannot defeat this. And if we don’t, there’s thousandsof viruses that are potential for the future.(这次疫情就是一个例子,我们需要合作。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无法战胜它。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未来的“病毒”隐患可能成千上万。)《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20集)播出日期:3月23日-4月17日播出时间:首播:周一至周五:19:15 – 19:20重播 (1):周二至周六:09:40 – 09:45重播 (2):周二至周六:13:55 - 14:00【往期回看】全球战“疫”观察1 | 我们不是孤岛,全球危机如何“破题”?全球战“疫”观察2 | 美股熔断背后的真相?全球战“疫”观察 3 | 美联储救世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4 |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全球战“疫”观察 5 | 疫情下的经济复兴之路?全球战“疫”观察 6 | 疫情下的线上G20【视频地址】:http://t.cn/A6ZJMDoq全球战“疫”观察 7 | 欧洲疫情大流行背后全球战“疫”观察 8 | 美国疫情风暴全球战“疫”观察 9 | 疫情下的澳大利亚全球战“疫”观察10 | 香港经济复苏之路在何方?全球战“疫”观察11 | 病毒污名化背后的政治角力文章选自凤凰卫视《寰宇同舟—全球战“疫”观察》栏目,2020年4月7日
2020年4月8日 -
王缉思:新冠疫情下的中美关系
专家简介王缉思,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题记:本文根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缉思教授在“国家发展”系列讲座的演讲记录文字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国家发展”系列讲座已举办30多讲,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推出在线版。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中美关系”,主要讲四部分: 一、 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美国对中国做了哪些事情、中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二、 中国对美政策和态度的个人解读;三、 中美关系的现状和走向;四、 世界总体形势以及对中美关系的态度。 一.美国对华政策变化 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可追溯到2017年,特朗普执政以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观察,2009年开始中美关系就逐渐朝不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关系已经开始变化,只不过不像特朗普上台后那么显著。今天中美关系里的各项问题,包括经贸摩擦、香港、台湾、人权、南海、技术脱钩、知识产权等问题,在2017年特朗普上台前就已经开始。 特朗普还没上台,就给台湾领导人蔡英文打电话,引起美国国内很多人反对,中国也强烈抗议。特朗普上台之后在台湾问题上反而没做太多坏事,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华经贸关系,以纠正中美贸易顺差。这符合特朗普本人的执政特点,即主要精力用于振兴美国经济,力图让美国再次强大。 特朗普和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以及身边的其他幕僚,均把中国确定为主要战略对手,即战略“竞争者”和所谓“修正主义国家”。“修正主义国家”的意思是说中国想要修整现在的国际秩序,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不满。然后,美国声称要用全政府的方式同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长期战略竞争。 特朗普执政期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后变成贸易战。今年初,随着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贸易战告一段落。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要在接下来两年里购买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包括油气、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以及金融服务,还有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停止强制技术转让、放松汇率管控等。 特朗普原本打算在今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以后进行第二阶段经贸谈判,但是中美都发生了严重疫情,第二阶段贸易谈判的时间和结果变得更加不确定。也就是说,中美贸易争端暂时熄火,但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美国并没有取消第一阶段协议签订之前对中国加征的很多关税。 第二阶段谈判的重点,应该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市场准入、外商投资审查、网络安全等。 今年1月新冠肺炎爆发,中国本来希望在两国共同对抗新冠肺炎的情况下有更多合作,但是美国的反华言行不仅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变本加厉。 战略方面,美国在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最近特朗普访问印度,含沙射影批评中国,还跟印度总理莫迪发表联合声明,表示要加强在印太地区的战略融合,建立有意义的南海行为准则支持旅游、航行与安全,这也显然是针对中国。美国同时还在努力削弱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他机构的影响力,比如,近期美国就成功阻挠中国代表被提名为参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总干事。还有今年2月初,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全国州长协会上发表演讲,表示美中竞争不仅是联邦政府的事,也是各个州的事情,号召各州听从联邦政府的指示对中国提高警觉。 这次疫情发生以后,美国政府对中国不仅态度多变,表现也前后不一。特朗普刚开始还赞扬中国的抗疫工作透明公开,副总统彭斯也表示中国跟美国是在合作。后来就逐渐发生变化,特朗普在讲话中直接将新冠肺炎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反驳美国军方把病毒传到中国的说法。现在,美国在很多方面对中国造谣摸黑,单是疫情方面也说了很多坏话。 尽管如此,中美还是有一些合作,美国的疫控中心也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并考察了中国代表团,《纽约时报》的记者也肯定了中国的做法,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 总之,中美之间当前外交信息比较混乱,两国关系整体上并没有因为新冠肺炎爆发好转,反而更坏。 未来,特朗普政府和美国国会继续在贸易关系、技术竞争、网络安全、台湾、香港、涉藏、涉疆等很多问题上,出台新的政策和举措,加强部门协调,对中国全面施压。 贸易关系方面,2月底疫情严重之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开始对从中国进口的口罩、医用手套等几十种医疗产品免除关税,这对中国是好事,但是后来美国发现还需要进口中国的药品和药品原料、医疗器械,感觉很不舒服,担心未来受制于中国,决定要自己生产或到世界其他地方购买,减少对中国医疗产品和药品的依赖,想要跟中国脱钩。 技术竞争方面,对华为的打压仍在继续。孟晚舟女士还在加拿大,美国还想把她弄到美国审判。美国动用了外交、司法、行政等多重手段打压和抵制华为,特朗普政府的高级官员在很多场合,比如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强调华为对国家安全、民主政治制度的危害,企图阻挠英国等西方盟国在5G网络建设中使用华为设备。美国国内也在探讨怎样扶植本国5G产业发展,美国财政部对海外投资者加强审查的新规则也在最近生效。还有很多方面的协调政策,目标都是不让美国技术成为帮助中国加强监控能力、军事能力的工具。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也是动作不断。今年1月蔡英文连选连任台湾领导人,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声明,祝贺蔡英文连任,对她在美台和两岸关系上的领导力表示认可,并且强调美台共享的民主价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美国称至少应该让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企图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 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还在施加压力,不仅美国的海军侦察机跑到南海上空侦查,还想要加强印太(即印度-太平洋地区)战略,并鼓动越南、菲律宾等跟中国有南海争端的国家对中国施加新的压力。 在香港问题上,美国去年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提名香港民主运动角逐202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在西藏问题上,美国通过了《2019年西藏政策及支持法案》,公开干涉中国内政,特别是在未来藏传佛教领袖十五世达赖喇嘛的继任权问题上,鼓动无视中国政府意见,由西藏人自己来决定。 在人文交流方面,对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进行很多监视活动,哈佛大学的一位化学教授还被加上罪名,受到联邦调查局指控。2月18日,美国国务院还将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中国日报》社、《人民日报》社这5家中国媒体纳入《外交使团法》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将他们等同于中国政府代表,对他们的活动进行限制。中国2月19日对此予以反制,宣布吊销《华尔街日报》三名外国记者的记者证。美国国务院3月2日进一步要求,这5家中国新闻机构驻美的中国籍员工总数减少到最多100人,并应于3月6前提交详细名单。为此,中国对《华尔街日报》、《纽约日报》、《华盛顿邮报》这三家媒体在中国的记者,以吊销记者证的方式进一步反制。 还有美国的智库等媒体,连续发表涉及中国政策的报告、论文、评论,基调同美国对华政策相呼应,甚至呼吁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更强烈的政策。多位总统候选人也都发表了抨击中国的言论,拜登甚至直言,“一旦当选,我会对中国采取很强硬的措施,特别是我会加强跟美国的同盟关系来共同应对中国”。这意味着美国试图纠集盟友和伙伴共同牵制中国的国际影响。 在今年美国大选过程中,中国也会是一个比过去更加显眼的议题。当然,美国大选还是聚焦美国的国内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缓慢、金融危机闪现,还有社会不平等、移民、医疗卫生、教育等传统问题,而不是对外关系问题。只是一旦谈到对外关系,中国就会变成其中的第一大议题。 目前对于谁会当选美国总统,各方说法不一。2020年3月之前,美国经济状况还不错,民调测试对特朗普竞选比较有利。现在疫情在美国爆发,对特朗普的压力非常大,随着被感染和死亡人数增加,他本人对疫情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反对派为此对他提出批评,纽约州州长就批评特朗普“中国病毒”这个提法不负责任,称纽约州很多华人、华裔和亚洲人已经受到种族歧视,这个提法只会让这些人更受欺负,这对美国和纽约州都不好。伴随疫情发展,特朗普还会遭受更大的压力。虽然特朗普在共和党里没有竞争对手,但是与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会有竞争。 谁当选对中国更有利呢?我认为各有利弊。 如果特朗普连任,在贸易问题上还会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而且,特朗普身边的辅政者对中国均无好感,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国家机构的反华势力也很强大。虽然特朗普称赞中国干得不错,声称跟中国的国家主席是好朋友,但是他任期所做的事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好的影响。对中国来说,特朗普连任肯定还将出台很多政策,2017年特朗普一上台就出台了反华政策报告。相对好一点的是,过去这几年,特朗普主要是在经贸问题上跟中国较劲,不大关注南海、台湾、香港、人权、新疆等问题,甚至压制极端反华势力,提出要把经贸问题处理好了再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拜登上台,在中国内政、南海问题和国际问题上,可能比特朗普做得更过分,特别是很可能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但相对好一点的是,拜登跟中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对中国的了解比特朗普多,他自己也不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另外,拜登身边的辅政成员,很多都是奥巴马执政期间用过的外交官,对中国的了解要比特朗普班子资深得多。 总之,不管谁当选美国总统,对中国各有利弊,但总体上对华关系都不好。美国政府不断强化对华竞争战略,再加上美国朝野对中国既有的负面印象,都让我们对未来几年美国的对华政策难以乐观。 二.中国对美政策和态度 今年3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应约同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通电话,杨洁篪指出,“美国一些政客不断诋毁中国和中方防控努力,对中国进行污名化,激起中国人民强烈愤慨,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予以强烈谴责。中方正告美方,任何诋毁抹黑中国的图谋都不可能得逞,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必将遭到中方坚决反击。中方督促美方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愿出发,与中方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蓬佩奥则称,中国指责美国军方散播了病毒,是对美国进行污名化,美国对此非常不满意。中美双方此次通话其实都很不愉快,互相指责对方损害了中美关系、损害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近两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智库、媒体、民间舆论,对美国的态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都被视为是重中之重,应该坚持对美国韬光养晦原则。如今,这些看法已经从主流舆论平台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对美国应该针锋相对,敢于亮剑。文艺作品以及各种视频、文章中,甚至已经表示对美国不能再抱希望。 在宣传方面,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提升以中国方案引领世界潮流的自信,成为正能量和主旋律。比如中国在这次治理疫情期间的表现,主流宣传总体评价非常成功,称中国给世界立了一个标杆,也开始对世界各国进行支持,包括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家。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和民间对于美国反华言行的容忍度也大大降低。比如去年12月,美国NBA火箭队的总经理莫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不当言论,我们以取消美国NBA诸多节目转播作为制裁。针对美国将5家中国媒体纳入《外交使团法》的适用范围,今年2月中方以吊销《华尔街日报》三名驻北京记者的记者证予以反制。针对美国的“中国病毒”论,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援引美国疾控中心负责人的话予以反击,并称美国欠中国一个解释。 类似事件的处理可能将成为一种模式,即不再容忍美国攻击中国。中美信息战、舆论战、外交战愈演愈烈,正在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惯性。 在经济、技术、人文交流方面,中美双方都在减少对对方的依赖。中国在对美国贸易、投资、金融、技术等领域,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我们不希望中美经贸、技术脱钩,但正在为此做思想和物质的双重准备。中国需要的产品,不管是5G、航空发动机或者其他,应该自己制造。美国人也在警惕,比如美国现在进口中国很多的医疗产品和药品,也想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疫情期间,外交部发言人还严厉批评称,美国第一个从中国撤出使领馆人员,第一个对中国公民采取全面限制措施,不断制造散布惶恐,带了一个坏头。鉴于美方的态度和措施,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月24日提醒中国游客切勿前往美国旅游。中美双方互相之间的意见、反感已经到了如此程度。 整体而言,我们对美国的不信任和反感达到了中美建交41年从未有过的程度。 与此同时,中俄关系已经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政治互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也更加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重新树立“国际统一战线”观念,对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加大了工作力度,也取得成效。在没有美国参加的国际机制中,比如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等,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包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这都表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巨大转变,中国已有清醒认识,并做出了相应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政策上的调整,方向是更加坚决地竞争、斗争。中国总体上强调对美国要丢掉幻想,准备面对惊涛骇浪般的挑战,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增强竞争意识。 对美外交表态目前还保持和缓,即坚持“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通电话,也表示双方需要合作。 三.中美关系的综合判断 近几年来,中美经济、军事实力的对比继续朝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各自国内的政治生态也都出现了明显变化。美国政治极化,即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争论非常激烈,而且身份政治很突出;中国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反腐败斗争等力度更大,意识形态、网络管控也比过去更严厉。中美双方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因此越来越突出。 贸易战只是中美关系恶化的一个征兆,而不是原因。贸易战暂时掩盖了其他领域的冲突。 中方的应战态势初期比较被动,2019年秋季以来,中国更加强调打主动仗,树立斗争观,面对美方紧锣密鼓的反华攻势,不断回击。新冠疫情以来,两国高层交往进一步减少,以“隔洋喊话”为主。疫情防控的客观要求也使双方难以私下沟通,这对缓和冲突不利。 双方的旅游、人文交流、科技合作方面也都处于停滞状态。过去曾经起过一定沟通作用的中美“二轨对话”,即政府官员和政府代表以个人身份,和对方政府官员或代表进行对话,现在已经停止。智库的互访也很少。由于政治顾虑和交通阻隔的双重原因,至少短期内这样的对话都没有再启动的希望。 同中美建交以后发生的历次危机相比,这一阶段的中美关系滑坡时间长、领域广、感情色彩浓、民意基础深。中美关系的这一轮危机不是突发的,是长期下滑的加速。斗争范围涉及军事、贸易、人权、台湾、香港、西藏、新疆,还有这次疫情,几乎囊括所有领域。双方民意的反应也开始向负面发展。 未来,中美朝向矛盾不断、日益紧张的关系发展,妥协的余地和回旋的空间越来越小。中美两国从全面竞争走向全面对抗,陷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首要的战略考虑不是“新冷战”,与当年的美苏关系相比,中美如果全面对抗,将比美苏对抗的代价更高昂。当年美苏相互隔绝,没有经济关系,也没有文化交流,更没有科技合作,只是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的隔空竞争关系,只限于军备竞赛,即发展核武器。如今的中美双方一旦走向全面对抗,双方深度融合的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等不得不强行拆分,即所谓的“脱钩”或“离婚”,关系更复杂,影响更深远,更像是反目成仇。 原来美国对中国抱期望,期望中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化,中国也总觉得中美关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中国有大量留学生、访问学者去美国,双方有大量的技术交流、经贸合作,在政治上也提出努力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其实也意味着中国对中美关系也抱有期待。但现在这种期待已经基本上都消失,振荡效应和心理上的“内伤”开始出现。 相比之下,美苏关系是本来也就不抱期待,压根儿就没打算好。中美双方则互有所求,期待挺高,如今各自失望。这种痛苦比美苏冷战的痛苦更为严重、持久,更让人难受。 现在的美国,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开始显性化,比如对亚裔人的歧视、恐惧。加上政治因素,对美籍华人和华侨,还有中国留学生的隔膜和歧视也变得现实。中国民众中越来越普遍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也令美国人不服气。 疫情之下,中国人戴口罩,西方人不戴口罩,只是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并不是政治问题,但也掺入了民族因素。 近期来看,中美关系不太可能突然翻车。首先,第一阶段经贸协定暂时缓和了经贸冲突。其次,两国各自的国内生态使双方都会努力避免双边关系突发严重事态。中国正全力以赴争取抗疫胜利,实现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现在复工、复产、复课已经提上日程。美国除了应对疫情,政界正忙于大选和两党相互攻击。再次,新冠肺炎正在向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蔓延,疫情发展很难预料,挑动中美关系的势力也很难得逞。所以,中美关系虽然在变差,但也不利于中美断交或全面恶化的突变。当然,未来不能排除这种突变的可能性。 四. 国际态势与其他国家对中美关系的态度 中美关系也是世界大国关系和整体国际关系的重要部分。从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经济动态来看,俄罗斯出现新变化,普京有可能执政到2036年。欧洲各国现在民族主义右翼、民粹主义上升。中东陷入动乱。韩国、日本忙于自己的国内事务。东盟各国也在集中精力处理内部事务,比如马来西亚的总理又要换人。智利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出现动荡局面。 在本来就已经碎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里,又纳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上各个地方都开始出现问题,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甚至有进入衰退的危险。 面对中美关系,其他多数国家都不愿意加入中美任何一方去跟另一方对抗。所以,我不认为当下的世界是两极格局,美国这一极已经削弱,美欧之间的凝聚力在特朗普执政期间也明显缩小。中国通过GDP高增长和外向型经济,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为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如果中国想拉一个国家跟自己牢牢地站在一起对抗美国,也很难。中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上升是现实,但不能奢望组成一个抗争美国的国际战线。 最后小结:新冠疫情对中美关系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双边关系下滑的速度加快,官方关系处在几乎冻结的状态,战略互信缺失日益严重,民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前所未有。未来,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执行难度更大,经济和技术逐步脱钩已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各方面的交流也将进一步压缩。这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中美建交以来最为困难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将持续的时间和下滑的底线均难以预料。文章选自北大国发院,2020年4月6日
2020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