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龙永图:华盛顿严重误判国际贸易大势
理事简介龙永图,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美方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我们国内出现一些担忧声音,但说实话,我对未来形势是持乐观态度的。 思考贸易战问题,首先还是要有对经济全球化走势的基本判断。当前经济全球化确实出现了波折,但不能简单说它遭遇了逆转。决定全球化今后走向的,主要是以下两个要素。 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什么。是市场的力量、政府的力量还是多边体制的力量?过去多年我一直研究这个问题,最后发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虽然其他那些方面也都发挥着作用。 一个典型案例是波音公司,它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向全球化生产方式,主要得益于通信和运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迅速发展,极大降低了成本。要知道,上世纪30年代从美国纽约打电话到英国伦敦,3分钟要224美元,但到了90年代只需3美分。同时,国际航空业的发展也使运力价格大幅下降。上世纪30年代每一公斤货物一公里空运费用大概要68美分,到了90年代只要11美分。正因通信和运输的进步,才使波音等跨国企业整合全球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成为可能。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什么?1998年联合国贸发会的一份报告已给出答案,是跨国公司通过全球性贸易投资,形成庞大的全球生产链和供应链网络体系,进而实现了全球化。 基于以上分析,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但只要科学技术的力量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只要大的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等仍然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经济全球化就不会逆转,这不是哪个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或贸易壁垒就能阻挠的。更何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已不仅局限于大的跨国公司,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卷入跨国经济,跨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这些变化都使我们不该对经济全球化产生怀疑。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全球化前景,我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并不过于悲观。只要全球化继续发展,中美两国的利益就会继续处于交织状态,美国采取极端措施也必然会伤及自身。 经济全球化的前景以及中美利益不可分割的现实,也证明了美方试图通过征收高关税解决贸易逆差,是多么错误的选择。 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关税都曾经是管理贸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当时征收高额关税,一是能提高财政收入,二是保护和鼓励创业。但现在,在数十年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关税作为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早就过时了。 在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化局面下,哪个国家征高关税,它就一定会吃亏,其国内产业就发展不起来。比如对汽车零部件征高关税,就不能使自身以较低成本成为整车生产基地,也很难成为重要的整车出口基地。尤其那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更是如此。比如信息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很高,相应的全球化生产要求也高。相关国家只有实行零关税,才可能成为信息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几十年谈判,国际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关税在整个全球贸易体制中的作用逐渐被淡化。 但美国政府显然严重误判了国际贸易关系和贸易规则,进而认为加征关税就可以保护就业,甚至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但事实却是完全相反。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美国对外加征钢铝关税虽然可使钢铝行业增加3.3万个就业岗位,但同时也将导致依靠钢铝生产原料的企业损失18万个就业岗位。这显然是得不偿失了。 综上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仍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美国政府依靠高关税和打贸易战的方法很难获得预期效果,反而会限制美国国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美国对华贸易战还在进行中,短期内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从中美关系的大局而言,我们要保持足够理性,不把经贸问题扩大化,不要因此使中美关系跌入谷底。在应对美方贸易霸凌过程中,我们也要保持定力,不必过于紧张。对我们而言,美方挑起的贸易战也是一个观察、总结和解决国内问题的机会,是使改革开放上升到新台阶的重要契机。(本文基于作者在首期中国国际商会企业全球化大讲堂上的演讲)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9月3日
2018年9月10日 -
【侨报网】《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发布 跨境电商成华商发展新模式
【侨报网讯】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报告指出,华商谋求经济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华商行业高度集中 资本高度分散 报告显示,海外华商行业高度集中,资本高度分散。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华商企业集中于餐饮和批发零售领域。在欧洲尤其明显,仅在德国就有20多家华人商城。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形势复杂多变、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从事传统行业的华商经营艰难,开始谋求转型升级。”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报告主编王辉耀说,来自留学、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的新生代华商增加,趋于精英化,华商未来将进一步向航空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医疗服务、电信业等领域发展。 报告提到,跨境电商成为华商发展的新模式,海外华商以优势互补性与中国大陆企业开展合作。中国电商可以为海外华商提供产品展示、品牌授权、电商渠道等平台功能,而海外华商的分销网络、零售店面、仓储系统等是中国电商企业全球化运行和落地的重要资源。 “海外华商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作,也是华商转型发展的新方式。”王辉耀认为,华商可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产能合作,围绕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提升开展国际投资和经贸合作,以制造业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为主要领域,以直接投资、工程承包、装备贸易和技术合作为主要形式。 最后,报告建议华商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采取多种途径:一是同一行业的众多小型华商企业实现资本的整合,做大做强;二是向更有生命力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三是根据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特点及自身优势,确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当地经济实现融合发展。华商在非洲投资发展迅速、实力增强 报告还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发展迅速,非洲华商实力逐步增强。 报告提到,闽商赴非洲发展较早、增长迅速。据南非侨社统计,目前在南非的华侨华人已达20余万人,其中福建籍约10万人,主要以商业贸易、服装鞋帽生产与销售,以及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同时涉及制造业、房地产业等。 另外,报告提出,随着欧洲的温商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加上欧洲遭遇多次经济危机的影响,非洲成为温商全球网络布局新的节点。他们一方面开创了木材、矿产等供应市场,另一方面也开辟了潜力巨大的非洲消费品市场。 “中非合作多年来成效显著,与中国企业积极走入非洲、广大华商在非洲的经营建设分不开。相信华商将对中非互利务实合作作出更卓越的贡献。”王辉耀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副主任杨宝荣认为,中非合作未来在于青年,应加大力度培养。2018年6月13日,第十六届东盟华商会上的签约仪式。当日,第十六届东盟华商会在昆明开幕,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华商围绕“新时代、新机遇、新征程、新发展”的主题,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图片来源:中新社)“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海外华商“回流”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日益深入,在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海外先进企业也循着商机纷至沓来,“回流”创业的侨商数量亦不断上升。 在“2018闽商年会”上,今年42岁的缅甸福建商会会长王家雨直言,“一带一路”建设为海外华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对钢铁有很大需求量,我们计划把钢铁生意延伸到东南亚”。 王家雨说,在缅甸的福建华侨华人有近两百万之众,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华文化也在海外引起正向反响,“这两年,缅甸春节过得非常热闹,今年是唐人街有史以来春节最热闹的一年”。 1997年在马来西亚组建四君子古典家具企业,随后,在新加坡设立四君子古典家具的公司,在澳大利亚悉尼设置古典家具合作中心,陈玉树成为闽商“走出去”的一个缩影。如今,陈玉树回到中国,成立福建省莆田四君子古典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探索中国古典家具制作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 陈玉树说,在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闽商“走出去”经历了很多曲折,如今在事业有成后又“走回来”,因为“中国市场体量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度,是海外华人华侨的创业机遇”。 他表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自贸区等多区叠加优势,为福建带来大好的发展机遇,海外华商应该抓住机遇,继续发挥开拓精神,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助力。 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陈天财看来,闽商历史悠久,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做出贡献,随着祖(籍)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闽商愿响应号召,回流桑梓,以海外从商经验为祖(籍)国发展尽力。 爱好古典邮票和收藏的陈天财介绍,他收藏逾10亿枚邮票,计划将过半收藏品带回家乡,计划在福州投建“万国邮票博物馆”,带动当地文创旅游业发展。 回归创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海外华商的热门话题。中央以及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海外华商“回流”。 2015年7月,作为中国的第三家“侨梦苑”,福建“侨梦苑”在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设立。截至2017年6月,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外资企业总数719家,其中有438家是“侨梦苑”挂牌以来新增的,70%以上是侨资企业,侨资企业数量较挂牌前增长了156%。 两年多来,“侨梦苑”先后对接侨商洽谈项目100多个,促成10多个侨商投资意向落地,推动投资达61.46亿元人民币。福建“侨梦苑”正成为侨商产业和海外高端人才聚集区、万侨创新行动核心载体、中国科技创新中心特色园区。文章选自侨报网,2018年9月5日
2018年9月7日 -
【南方日报】90后”成为新生代海归主体,他们回国发展青睐哪儿?
日前,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13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正式发布,重点反映了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对海归就业和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专家观点 “新一线城市”吸引海归还需加强政策创新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使我国海归群体逐渐壮大。教育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19.49万人,313.20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73.87%。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一部总监李庆介绍,从海归群体回国后的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在各省市海归群体迁入数量上名列前茅,增长幅度较大,而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省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大家为什么选择去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快是他们首要的参考。”李庆说,在海归人才的支持上,一线城市表现更好。“因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对于海归的落户是有具体明确政策支持的,而其他省市并没有相应政策的呼应。我们希望‘新一线城市’能作为新的表率,在吸引海归人才和国际人才上有更大的政策推动和创新。” 在海归创业就业方面,李庆说,海归群体多数人在海外具有一定的实习和工作经验,“今年的调查数据让我们为之一振。有61%的海归有海外实习的经验,有71%的海归有海外工作的经验,有16%的海归在海外具有创业的经历。”李庆介绍,与2017年的工作经验数据相比,具有13年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占比提升了5个百分点,3-6年的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也增长了5个百分点,6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海归增长了2个百分点。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18年9月3日
2018年9月6日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ea turtles’ struggle after coming home
Why China’s overseas students find things aren’t always better back homeHaving obtained a dual bachelor’s degree from a US university and climbed to a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s position within two and a half years of working for an American company, Owen Wang was forced to dramatically scale back his salary expectations when he decided to come home to China.Currently working in Kansas City – where the average annual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s salary is US$100,000, according to glassdoor.com – the best offer from a Chinese firm he has received so far is a package from a Shenzhen-based start-up worth around 240,000 yuan (US$35,250).But while he had expected salaries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city to be lower than those on offer in the US – the per capita income in Kansas City is over four times more than the average in Shenzhen – he had been hoping someone would offer him a pay packet worth around 500,000 yuan a year.“We’re still negotiating. I guess I will finally accept a compromise if there’s no better choice, but the quality of my life will drop significantly,” said the 27-year-old.Wang’s plan to return home is not motivated purely by financial considerations – he worries that tighter US immigration policies will make it harder for him to stay and his parents have been hoping that he will be able to come home and visit them more often – but his disappointment is mirrored by many of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who return home from studying and working overseas every year.A recent survey by a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of more than 2,000 Chinese returnees found that about 80 per cent said their salaries were lower than expected, with around 70 per cent saying what they were doing did not match their experience and skills.“The group of overseas returnees are seeing a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ir income and expectations,” said the report issued in mid August by the Centre for China and Globalisation (CCG).While growing number of students are being sent abroad by their increasingly affluent families for what is deemed a better education in the West, a large proportion are being lured back both by personal considerations like Wang’s and the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a quickly growing economy.Last year China sent 608,400 people to study abroad, up by 11 per cent from the previous year and over four times of the number 10 years ago,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same year, 480,000 returned.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 about 5.2 million Chinese have gone abroad to study, more than 80 per cent of whom eventually returned, official data showed.Chu Zhaohui, a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aid tha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perience used to be highly valued because only the best students were able to win places at foreign universities.But now the growing numbers of these haigui or “sea turtles” as they are known colloquially (a word play on two similar sounding phrases) have diluted the value of this experience.“Many of the students are sent abroad because their parents can afford it. They vary a lot in terms of diligence, intelligence, social skills, and so on,” he said.Wang believes he is at a major disadvantage because he has lost touch with the situation in China after being based in Missouri since 2010.“I didn’t know about my industry in China until I started asking my friends there about it half a year ago,” he said.Although he believed his quick progression in a big US company and fluency in English made him more valuabl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similar 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in China, he found that major Chinese tech firms did not put a premium on his experience.“Headhunters told me that the big firms would want to hire former employees of top companies such as Google and Facebook. As for the small ones, they cannot afford haigui,” he said.How Chinese students who return home after studying abroad succeed – and why they don’tIn the CCG’s survey, nearly a third of those questioned reported that their monthly salary was 10,000 yuan (US$1,470) or more, which – excluding any bonuses or other benefits – would equate to an annual salary of US$17,600 or more.A further 40 per cent were paid between 6,000 and 10,000 yuan a month, and the rest were paid less than 6,000 yuan a month – equivalent to a basic salary of less than US$10,700 a year.Though they are already earning more than the average graduate from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y often expect to make more after living in higher income countries, said Nancy Zhou, who completed a one-year postgraduate programm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in England early last year and then moved to Shanghai to work for an internet company.She said although she found a satisfactory job within three months, it took longer than she expected.One major issue for overseas students looking for a job back home is that they graduate at the wrong time of year for the main domestic graduate recruitment season, which begins in May and June for the hi-tech sector.She also said that the lack of internships and the “reverse culture shock” experienced when readjusting to life in China also hampered returnees.“For example, I’m not good at those skills required in a nepotistic society [like China],” Zhou said.She explained some of the expected forms of networking and currying favour with employers made her feel uncomfortable, for example the heavy drinking culture at business dinners.“You know on such occasions people will often be forced to drink and it’s considered rude if you refuse,” she said.But despite their complaints, the growing supply of talent educated overseas is 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society, said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CG.They are playing a key role in Chin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fter joining emerging industries or choosing to start up their own businesses after coming back, he noted.“I would say that those people were a catalyst for innov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For example, because of their contribution, new things have come thick and fast in China’s internet sector,” he said.“With a great number of both people leaving for study overseas and people returning, China is now witnessing a virtuous cycle [in talent supply],” he added.However, the CCG report warned that employers had to do more to address the widespread discontent among haigui – the percentage switching jobs because they were unsatisfied with their salaries rose by around 9 point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year – if they hoped to retain talent.Various local authorities have also set up incentives to lure haigui to their areas, ranging from easier access to residency rights to discounted housing or cash bonuses.But the survey found 60 per cent of those questioned were not fully aware of these incentives and it recommended that more should be done to advertise these.Fro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9-1
2018年9月6日 -
韩国:建设“人才大国”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二十一)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了把这些人才吸引来、留得住,韩国的配套方案是打造适宜各国优秀人才工作的韩国,构建外国人和谐生活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 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加之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成功召开,韩国迎来了全面的人才回流,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产业升级。三星、现代等韩国企业崛起的背后,韩国的文化、时尚、娱乐、影视等创意产业也在崛起,“韩流”滚滚,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经济奇迹过后的十年,韩国遭遇了经济停滞。虽然2004年明确了“科技立国”战略,韩国人才却在外流。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调查的“人才外流指数”当中,韩国1995年获得了7.53分,是排名世界第4的人才流入国,到2006年却只获得4.91分,在58个国家当中跌至第38位。 2007年,李明博当任韩国总统,次年将建设“人才大国”作为新政府5大国家发展目标之一,并提出改革国籍政策以吸引人才,扭转危局。2011年,韩国《国籍法修订案》正式生效,外国国籍人员可以同时拥有韩国籍和外国籍,只是在韩国境内不能使用外国国籍权利。在科学、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外国优秀人才,随时都可以申请韩国国籍,将不再被强制要求需要在韩国居住5年以上,也无须接受入籍考试等。至此,韩国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吸引体系。 在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仅仅有国内顶尖人才是不够的。韩国不像美国,具备全球最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本土甚至培养不出一个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能进入全球百强大学排行榜的大学在亚洲甚至落后于香港。韩国是重要的留学生输出国,2015到2016学年在美留学生6.1万人,占美国吸引海外留学生总数的5.8%;在华留学生约6.7万人,占我国吸引留学生总数的16.8%。所以,要真正成为全球人才大国,获得全球顶尖人才,不能仅吸引海归和韩裔人才,要抛弃重视纯粹血统的单一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 以韩国金融产业全球化为例,汇丰银行主席斯蒂芬·葛霖便曾提议:“韩国要想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就应确保大量全球人才。韩国迫切需要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精通外语、具有对全球化世界的理解和具备礼仪的人才。” 韩国2012年启动“智力回归500人计划”,预计用4到5年时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2014年初,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教育部等正式发布《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大力引进具有创意和企业家精神的外籍人才(包括海外同胞),强化各项支援政策,改善发放签证制度,预计到2017年将海外人才规模增加50%,达到3.65万人,具体包括增加“研究教育型”人才7500名、“企业活动型”人才2.75万人、“未来潜力型”人才1650人。 为了把这些人才吸引来、留得住,韩国的配套方案是打造适宜各国优秀人才工作的韩国,构建外国人和谐生活的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在教育、住宅、文化等方面为优秀海外人才提供国际一流标准的定居条件;并强化各项支援政策,例如,放宽签证颁发条件,将准常住身份F2签证的最长停留时间从3年增至5年,并简化出入境手续等。 近几十年来,韩国总统虽然经常变换,施政主张不一,但他们均致力于为韩国延揽优秀人才。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9月3日【 相关阅读】美国:吸储全球优秀人才 | 北青报开始连载CCG图书(一)美国:吸储全球优秀人才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二)枫叶之国:争夺经济实用型人才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三)枫叶之国:争夺经济实用型人才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四) 袋鼠之国:青睐职业人才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五)袋鼠之国:青睐职业人才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六) 德意志:欢迎来到德国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七)德意志:欢迎来到德国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八)法兰西:人才“现实主义”|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九)法兰西:人才“现实主义”|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大不列颠:最想吸引谁?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一)日本:再出发的选择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二)以色列:国小才多,能量惊世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三)以色列:国小才多,能量惊世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四)印度: “告别人才殖民地”|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五)印度: “告别人才殖民地”|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六)俄罗斯:北极熊的复兴之举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七)俄罗斯:北极熊的复兴之举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八)新加坡:“人才立国”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十九)韩国:建设“人才大国” | 北青报《人才战争》图书连载(二十)
2018年9月6日 -
【中国社会科学报】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及战略互动——访美国政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爱德
2017年11月,韦爱德教授在全球化智库(CCG)中美关系圆桌会上演讲 韦爱德(Edwin Winckler),美国政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曾师从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教授于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担任哥伦比亚大学魏德海东亚研究所教授和研究员达40年之久。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校教授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比较政治、比较政治社会学等,并依托上述学科理论研究中国问题,著有《台湾的政治经济学》(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1988)、《管理中国人口》(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2005)等学术专著,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韦爱德还曾担任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顾问、美国国务院政策咨询专家和原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顾问等职。 他本是一个与中国毫无瓜葛的美国人,却几十年如一日,注视着中国、研究着中国;他是著名的人口问题专家,对于中国人口制度的分析精准深刻,并成功预测了中国政府在人口政策上的某些转变。他亲历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互动性战略调整,他常年在中国调研,与中国政界、学界互动交流频繁。他,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爱德。 在2017年金秋与2018年8月的两次访谈中,韦爱德教授就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40年来的中美关系的变化、未来走向等问题,从战略、历史和政策角度,回答了笔者的提问。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印象 张梅: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关注中国、研究中国,出版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知道您和中国有着绵长而深厚的渊源,记得您第一次访问台湾是在1969年,第一次访问大陆是在1979年,这对当时的西方学者来说,是非常难得也是非常少见的。请问您当时为什么考虑来中国?您眼中的北京当时是什么样子? 韦爱德:我1969年第一次去台湾是为了学习汉语,当然后来也作了一些研究,当时因为“文革”的缘故,我未能去成中国大陆。后来终于如愿以偿:1979年底,我作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代表团的临时成员,应北京城市规划部门的邀请,陪同美国城市规划部门的一个代表团访问了北京等城市。那时的北京与现在很不相同: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不过那时自行车是被大街上的行人骑着,而不是现在这样在人行道上成堆地躺着! 东道主的接待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对我们这些国外来的客人非常友好。当时我惊讶地发现,尽管经历了十年“文革”,人们对公共议题和话题的兴趣却仍然很高,最近我在北京的调研(2017年11月至12月我又到了北京调研)也表明,这种情况依然如此。 张梅:您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吗?这个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韦爱德:我不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成员,尽管我在20世纪70年代曾和他们一起工作过。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成立于1966年,是由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学者、公民、宗教和商业领袖组成的一个广泛的联盟。委员会的创始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公众与中国公民的对话将增进彼此的相互了解,这是稳定和富有成效的中美关系的基石。成立初期,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广泛传播信息及公众教育。可自1972年促成了中国乒乓球队历史性的访美后,委员会开始成为美国对华开展公共政策交流最主要的组织。 委员会成员现由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名美国人以及80多家公司组成,作为一个免税组织,其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国务院、私人基金会、企业、委员会成员和其他感兴趣的公民资助。20世纪80年代,委员会将其在公民事务、教育、表演艺术和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几乎扩展到了美中交流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美中双方在社会治理、媒体、城市规划、国际关系、经济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持续交流。近年来,虽然委员会的很多办事程序已经顺应时势作了改变,但基本宗旨没有改变。 我认为,在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美国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利益摩擦日趋增多的今天,保持类似委员会这样的沟通渠道的畅通,无疑十分重要。 从研究人口问题 到全面解读中美关系 张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您看来,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有代表性的进步?对世界有什么影响?请您用亲历见证的实例加以说明。 韦爱德:改革开放是一件好事情,也为我个人带来了机遇,我得以到中国大陆,见证并了解真实的中国。就我个人的例子而言,最重要的改变是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可以参与到你们生育计划的考察、了解和改革中来——我参与了1988年、1993年、1998—2000年、2002年和2005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并在2002年应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邀请担任该委员会的顾问。 中国是一个生育大国,可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人口出生率突然大幅度下降,这让国际社会很是吃惊,为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于1993年专门派出一个研究团队来中国调查生育率大幅下降的原因,我作为研究专家加入到这个特派团中。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地区在1991—1992年执行计划生育,使得中国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但1995年中国在实现了“低而稳定”的生育率后,停止了此类大规模执行运动。1998—2000年间,我参加了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举行的一系列研讨会,当时中国政府陆续派人口政策代表团前来美国参加与人口管理有关的“高级领导力培训”项目,我的任务是向他们讲清楚中国的计划生育是如何成为美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的。2002年,应当时中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盛情邀请,我还研究了该委员会的改革方案,采访了中国一些中央和省部级官员,并访问了两个改革试点地区,其中一个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靠近俄罗斯边境的偏远县。 在我看来,中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现代历史上最快的,婴儿的性别差距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些变化导致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社会保障危机迫在眉睫,引发国内外关注。中国人口变化背后的政治进程是什么?中国的人口政策对于政权稳定、中国人民的生活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什么政治影响?基于这些思考,我与葛苏珊(Susan Greenhalgh)教授合作写了《管理中国人口》一书,通过对中国人口政策的全面解读,记录了1949年后中国人口的逐步“政府化”(governmentalization),以及政权、行业和个人管理能力的显著增强。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从“强硬的”生育计划方式向“柔性的”管理方式转变,实现了国家的间接监管和公民的自我监管。我的书将政治学与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发展了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不仅展现了对政权能力(regime capacity) “从上到下” 的政治学分析视角,而且包含了人类学“生命权力”(Biopower) “从下到上”的分析视角,更改进了过往研究对于制度形态和大众影响认识的不足,完成了“为制度分析注入情感”的任务。 我认为,中国的人口管理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和政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分析视角,我力图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从收集到的文件、长期的实地调研以及对众多人士的采访——例如我采访了中国人口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宣传者和批评者、守望者和抵抗者等——来讲述这些转变和其中的故事。本研究还揭示了行政对个体生育的深度干预,以及这些干预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人口政策曾经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落后领域,而现在正帮助中国走向更现代化和国际公认的治理形式。未来,中国将更依赖于市场化的变革、公共空间的扩展、广泛社会参与、法治社会与制度化变革,更加注重人口质量、人口政策与卫生等,解决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社会、环境、治安等问题。 张梅:可是,据我所知,后来您的关注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是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移民问题,还是对气候变化、中美关系等,您都发表了很多见解,甚至在财新网开设了个人博客,访问者超过21万。请问您后来关注点有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韦爱德:2010年后,我转向了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主要是应他们的要求,试图向其报告美国学界关于美国政治和美中关系方面的最新见解。我曾在中国各机构发表演讲,主题从时事政治到社会科学理论,这些机构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央编译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每次我到中国来,我都会更新我的PPT。2017年来中国演讲的主题是关于特朗普,因为很多中国学者都想了解他,但是我试图解释的是影响美国政治和美中关系的更多结构性因素。为了回应中国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强调其价值观所作出的努力,我还讲授了美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我特别喜欢与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交流,因为这能帮助我理解中国学者的基本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在我看来,美国意识形态之争主要是温和左派和极右派之间的博弈,也就是民主党进步派和共和党保守右翼之间的博弈,意识形态博弈主要体现在民主党的大政府主张与共和党的小政府主张之争,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有关政府、经济等问题的博弈。尽管美国的政治家在演讲中经常强调自由、民主、人权等基本价值观,但是由于不同党派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实际上很难说美国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前,我还就奥巴马政府在气候控制方面取得的进展发表过演讲和文章。2017年秋季,我曾提交了一篇关于儒学与气候治理的文章。我认为,如果要看人类长期的将来,应该慎重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气候变化存在多种可能性,克服这一难题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要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其次是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幅度,最后是克服或适应气候变化。事实上,中国儒家思想中有很多关于“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和文化资源,应该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推动儒家文化在气候治理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控制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美国的全球大战略基于哪些原则 张梅:美国公众、企业和政府如何看待并回应中国的改革开放? 韦爱德:很明显,你问了我一个大问题,我不能一下子给你满意的回答。总体来说,当前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批评意见颇多,因为美国人认为自己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帮助很大。最初,美国想要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对抗苏联,可是实施之后,美国人差不多忘记了这项政策。然而,中国并没有按照美国人最初预想的方向发展,研究或制定对华政策的美国人越来越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前他们正在设法调整政策,以便更好地保护美国的利益,但是同时他们又不希望对两国关系造成太大伤害。 张梅:对比中国,美国在这40年走的是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中美双方各自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韦爱德:关于美中双方各自的发展战略,我将分享给你一篇我发表在《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15》这部论文集中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根据我2014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整理的,它描绘了美国和中国之间40年来的战略互动。 事实上,从19世纪20 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成为美洲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美国已经成为主要的全球性大国,有许多盟友,已经形成相当清晰的全球大战略,即美国主导美洲,同时防止其他大国主导欧洲或亚洲。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不久,布什政府和随后的克林顿政府就已经开始构想后冷战时期的美国领导地位。其基本理念是,既然美国已不再受苏联钳制,那么应该将其领导地位从“自由世界”向全球扩展,美国不仅应在军事领域,而且应在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也掌握领导权。美国的全球战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阻止竞争性大国(Rival Power)的崛起,诱使上升中的国家与美国合作,如果后者不配合则对其采取限制性措施。我不认同现在有些学者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即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必有一战的逻辑。这个概念源自古希腊,基本意思是斯巴达是守成大国,雅典是正在崛起的国家,两国因安全问题引发战争。但事实是,那时占主导地位的波斯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再举个例子,欧洲大国在过去四五百年间并没有发生权力转移,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间很少直接发生战争。事实上,守成大国为争取更多霸权,总是试图把崛起中的新兴国家整合进已有的国际体系内,而不是孤立或攻击它们。同时,崛起国家通常也想加入已有的大国阵营,而并非想着推翻它们。美国可以接纳新兴大国的崛起,前提是后者拥护和平繁荣的国际秩序,哪怕双方对这一秩序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美国不会接纳一个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新兴大国,也不会接受一个想要支配西欧或东亚的新兴力量。 二是识别并应对重大威胁。其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例如核武器和化学武器)是重大威胁来源之一,现在网络空间和太空也被涵盖在内。而中国在后两个领域内发展迅速,因此重要性日益凸显。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美中两国如果能够在原则上达成共识,那么就可以在实践中解决分歧。 三是通过“民主化”,使得世界上其他国家逐渐向美国靠拢。这一点不仅便于美国行事,同时美国也认为可使其他国家受益。而人权则是这种民主化的附带原则(显然中国强烈抵制西方版本的“民主化”和“人权”概念),不过,现在美国已经不再积极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四是通过市场化,以美国为蓝本逐渐重塑世界。美国认为这一原则同样也有益于其他国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对华战略的基调一直是鼓励中国发展经济和外交,同时通过维持在西太平洋的强大军事存在“劝阻”中国军队进行军事“冒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运用这一原则帮助中国发展经济,中国现已融入全球经济,并且欢迎进一步的国际市场化。可是,中国要求改革全球治理,并推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张梅:那么,在您看来,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战略?中美关系又为此做了哪些“互动式调整”?您怎么看待双方的这种战略互动? 韦爱德:如果说美国长期以全球领导地位作为其战略主题,那么中国则是一直将和平发展作为其战略主题。众所周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不断强调和平原则的重要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将和平视为其发展的先决条件。进入21世纪后,尽管国力不断强大,中国仍不断重申其发展是“和平崛起”。 近来,中国调整了国家战略,将注意力从大国转向周边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和战略盟友(尤其是金砖国家)。因此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中国积极倡议在交通物流与外交方面对亚欧大陆进行整合,明确中国在亚欧大陆的定位,这可以被看作通过进取战略维护中国长远利益的举措。然而,量变(少做变为多做)会带来质变(从双边向地区,从西进向东进,以及从海洋向大陆转移),而质变会为中国此前宣布的战略目标与原则增加新的内涵。 总而言之,自1950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战略主要聚焦于地区层面,关注国家自身以及近邻,维持国家政权稳定,保护中国主权,同时发展经济。在公开场合,中国最为强调对外主权,而其中台湾、西藏和新疆又是重中之重。很明显这意味着,尽管常强调和平解决争端,但是中国保留在上述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使用武力的权利。显而易见的是,不论中国是否将其列为核心利益,在政权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都不会作出让步。美国也力图使中国在上述核心利益领域感到安心。奥巴马一再强调,美国将持续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主权问题上,奥巴马公开重申其2014 年11月与习近平在北京进行的谈话,美国承认台湾是“一个中国”的组成部分,西藏(更不用说新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特朗普上任后,美国的问题特别体现在执行层面,特朗普政府至今没有任命新的外交团队,外交部依然是个空盒子。共和党的战略家科恩(Eliot Cohen)认为,特朗普已经破坏了美国与大多数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外国领导人们正在调整他们与美国的关系,不管是区域和全球,还是政治与经济。即便下届美国总统有新人选,问题也不可能完全得到解决,因为民粹主义选民对美国对外参与过多不满意。美国的知识分子和外交政策精英原本有共同的方向,但现在越来越分裂,尤其是在共和党内。 随着权力的转移,美中两国现在都在调整它们的战略,美国做得少,中国做得多,美国的权力现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占主导地位,它在经济、军事上的优势正出现问题,同盟关系也在减弱,而中国的支持者在增加。中国有繁荣的经济、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精明的战略,如果把美中各自的情形作对比,中国占优势。但仍有不少国家怀疑不断强大的中国将来会怎么做,这一点中国也需注意。 特朗普的粗暴方式不能解决问题 张梅: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请您谈谈对此的理解,以及对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美关系的展望。 韦爱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去年从9月中旬到11月中旬都在中国,通过CCTV13确实听到了很多关于十九大的介绍和评论。10月中旬,我在成都停留了几个星期,看到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报告用时三个半小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十九大为中国在未来30年的发展制定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计划,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好的。 说到美中关系,不管是谁当选美国总统,区别可能不是很大。因为最近几年研究中美关系的学者和分析家都认为,美国应该调整关于中国的政策。1978年以后,美国为了培植对付苏联的盟友,帮助中国发展经济。但是没有谁能猜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如此强大。关于美中贸易摩擦,我对当前两国之间的对峙感到遗憾。当然,正如两国所理解和希望的那样,双方都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但是在我看来,特朗普的这种无知和粗暴的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一名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我非常希望美中关系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发展,不然以后我来中国开展交流和调研都不方便。 可是说到对美中关系的未来展望,我持非常审慎的态度,认为在讨论美中关系时,人们往往会强调两国相对权力的变化以及彼此带给对方的威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从根本上说,美中关系不是这么困难!两国领土相距甚远,很难给对方的生存带来致命威胁;美中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且经济上的竞争也是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尽管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但是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均存有好感。当前,两国的利益分歧在不断增加,某些涉及非传统安全的问题,例如核扩散、太空、网络安全等问题也确实不易处理,但是两国的共同利益在增加,诸如维持全球经济增长,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甚至为海洋安全制定相应的政策等。美中两国在什么情形下可能发生战争?在我看来,军舰意外碰撞、台海冲突、第三方找了麻烦、朝核问题以及经济冲突等,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注意。但是这些都和“修昔底德陷阱”没有太大关系。美中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很可能是通过某些特殊问题的具体合作来实现,尤其是当重要的全球问题只有美中两国协作才能解决的时候。 根据我对改革开放以来美中两国40年的战略互动,可以判断,未来几十年的美中关系将变得更加困难,重大机遇与重大挑战并存。美中两国间可能会发生危机(例如正在升级的贸易战),但是鉴于双方都在测试并且了解对方的极限,危机还是有望可控的。两国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因为这对双方来说都将是一场重大灾难。然而,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双方绝不可能兵戎相见。这种可能性要求美中两国严肃地关注这个问题,以便努力避免战争。关于作者张梅,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校副教授、CCG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30日
2018年9月6日 -
文汇网 | 王辉耀:推动中非自贸区建设 巩固中非关系发展
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资料图 张帅 摄) 【文汇网讯】(大文传媒记者 张帅 北京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4日闭幕。对於如何将峰会成果落地,继续巩固中非关系发展,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对记者表示,支持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今後落实「八大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单边主义盛行的当下,中非自贸区建设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中国要继续同非洲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自由贸易谈判。 王辉耀表示,成立中非自贸区,既可以避免关税壁垒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过,中非自贸区建设也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实现,可以首先考虑与部分国家先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合作,形成范式,逐步形成中非之间的自贸区。 王辉耀指出,电子商务是中国的优势,也是未来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中国可以和非洲诸多国家开展广泛的电子商务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合作机制。 此外,王辉耀还倡议推动双边人才交流与合作教育。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非洲发展的关键。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许多措施,也都是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中国可以帮助非洲开展人才方面的培训,建立符合当地发展水平的各类教育机构,为非洲发展培养急需人才。文章选自文汇网,2018年9月4日
201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