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Daily] Overseas study no longer a guarantee of success
Returnees chat with prospective employers at a job fair in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hoto by Xuan Hui/For China Daily)As a record number of graduates prepare to leave China’s universities, many returnees are struggling to make a mark.A degree from a university overseas was once regarded as the calling card for bette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However, graduates returning to China are now realizing that studying abroad no longer guarantees a well-paid job.Many are disappointed with the relatively low salaries and less competitive positions they are being offered as a result of the rising numbers of returnees and a surge in graduates from domestic institutions in recent years.The bad news for them is that competition is set to become even more cutthroat because China’s universities are expected to produce a record 8.2 million graduates this year,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A recent report releas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 think tank in Beijing, shows that about 45 percent of graduate returnees are earning less than 6,000 yuan ($945) a month, while 23 percent make between 6,000 and 8,000 yuan.The salaries are chicken feed compared with the high cost of overseas study, which has risen to an average 300,000 yuan per annum as foreign universities look to earn extra revenue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report said.However, experts believe overseas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viewed pu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because the experience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valuable, nonacademic skills.Alternative approachWhen Guo Shuai, 26, saw the Disney movie High School Musical 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he became determined to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Unlike the high-pressure, test-oriented school system with which he was familiar, the movie presented an alternative: a carefree atmosphere where students were independent and free to speak their minds, and enjoyed a wide range of social activities.So, when he graduated from Zhengzhou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in June 2015, Guo did not hesitate to move to Fort Hays State University in Kansas to study for a master’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hen he arrived, though, his rosy image of the US faded a little; the schedule at the university was much more intense than he had expected, and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blend in and make friends. Moreover, in addition to mid-term and final exams, set papers and tests were scheduled throughout the semester."I was almost fully occupied with the heavy workload at school, so I did not have much time to apply for internships," he said.When he returned to China, Guo found that his overseas degree did not make him stand out in the competitive job market."Since I had not applied for internship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nly thing that made me valuable to employers was my language skills."He spent more than three months unemployed before securing a job as a translator at a financial company in Shanghai, earning about 8,000 yuan a month.Jiang Yuqiong, 25, had also harbored a dream of studying abroad since childhood, looking to broaden her horizons and see the world. She also hoped that an overseas degree would give her an edge in the domestic job market.However, when she finished a master’s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 at Durham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last year, she discovered that her qualification actually made her less competitive than graduates from schools in China.She applied to the auditing departments at the "Big Four" accountancy firms-KPMG, PricewaterhouseCoopers, Deloitte and Ernst & Young-but didn’t receive any replies, let alone job offers."In my opinion, the big four prefer students with bachelor’s degrees for those jobs because they can pay them less," she said.After spending the "longest" four months doubting her abilities and the value of her education, Jiang finally landed a job as a consultant at a multinational management company in Shanghai, earning more than 10,000 yuan a month.Heavy costNeither Guo nor Jiang regrets studying overseas, despite the heavy financial burden-Guo paid 400,000 yuan for his two-year program, while Jiang’s 12 months of study cost 300,000 yuan-because they hoped the experience would help them earn decent salaries in their first jobs.However, for Liu Zeyang, overseas study came at a much higher cost.In 2013, Liu quit his studies at Wuhan University during his sophomore year, because he felt the school was not offering him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e had expected.He persuaded his parents to send him to the US to attend a pre-university language school. Following that, he moved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where he majored in finance, a field his family thought would help him secure a good job.To help fund his studies, his parents sold a property they owned and gave him more than 1 million yuan."Knowing that my parents had sold the property, my feelings were complicated; I told myself that I must study hard to repay their sacrifice," the 24-year-old said.However, he was not interested in finance and found the course too demanding and stressful."After three semesters at the university, I applied to postpone my graduation and returned to Beijing last year."After he returned, Liu worked for two startups, but he quit his jobs to start a business selling healthy meals to people who want to lose weight.A growing trendXiong Bingqi, deputy director of the 21st Century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Beijing, sai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rising household incomes mean more parents are willing to send their children overseas to study."Going abroad to study is no longer just for the elite," he said.According to a survey of 6,217 people who plan to study overseas, conducted by Vision Overseas Consulting Co and Kantar Millward Brown, the students’ main objectives are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gain a wide range of experience.The survey found that 73 percent of respondents plan to return to China after graduation, while 40 percent simply want to enhance their resumes.Ministry of Education data show that in 2007, only 44,000 people returned to China after studying overseas, but last year, the number had risen to 480,900.However, the number of people choosing to study abroa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nly rose from 144,000 to 608,400,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Shi Yan, of the Chivast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in Beijing, said more people are returning to China because they are finding it difficult to land jobs overseas and the domestic employment market is more appealing.However, she added that one of the biggest obstacles to securing a job is that they miss the prime job-seeking season."In China, the job-seeking season for graduates starts in October or November, which is when most employers start accepting resumes and doing interviews," she said."However, most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will only graduate and be ready to apply for jobs in May."Zhao Hongxue, a senior human resources expert at Huicai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in Beijing, said finding a job has not been easy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rising number of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domestic universities.The deeper talent pool means businesses are now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rsonalities and abilities of prospective employees, regardless of academic status or family background, and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they are domestic students, graduates returning from overseas or expats, she said.However, overseas study still provides returnees with one advantage, according to Zhao-their experience tends to make them more independent and equips them with a global mindset and better communication skills, which are all important for future promotion opportunities.From China Daily,2018-5-16
2018年5月17日 -
面对选择,好奇与专注同样重要|钱颖一对话沈南鹏
编者按: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进行了精彩对话。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主持活动。如对话开场时钱颖一院长的介绍:“过去几年的对话嘉宾多数是企业家,今天我们邀请到了第一位风险投资家,而且是世界级的中国风险投资家,之前也是企业家。”沈南鹏不仅是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的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他也是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的创始人。他既是创业者,也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他的言辞中,不仅仅是面对团队时的谦逊与责任、对行业的精准选择、对市场环境的从容分析,更显示出他面对人生始终保持的激情与好奇心。对话对话中,钱颖一院长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投、创业的国际比较”、“学习、成长和责任”三个方面与沈南鹏展开深入探讨。一、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沈南鹏每一份业绩的背后都是一个团队的成绩对话开始,钱颖一院长对沈南鹏获得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2018年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全球第一的排名表示祝贺,并提到沈南鹏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塑造团队精神是商学院教育的重点之一,钱颖一院长因此请沈南鹏就如何塑造团队精神方面的问题做经验分享。沈南鹏说,投资本身就是一份最讲团队合作的职业,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企业文化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业绩是评判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红杉基本中国基金强调扁平式管理架构,将360度内部考评体系与内部导师制度(Mentor-Mentee)相结合,以此公平并综合地评价每个人的权责和成绩。沈南鹏强调:“能够把最好的人才留下来,这是一个基金最重要的成功之道。”第二,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关注整个基金的整体表现,团队成员的利益也是跟基金挂钩,而不是跟某一个项目。“每一份业绩的背后是一个团队的成绩”是红杉坚持的企业文化之一。在正确的方向上保持专注沈南鹏曾总结自己投资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即中国市场的推动、保持专注、不要盲目,钱颖一院长由此问及他怎样保持专注于正确的方向。沈南鹏谈到:“很多人都知道要专注,但是要选择一个正确的领域并始终保持专注,并非易事。”团队能力、资源以及对投资方向的判断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沈南鹏表示,“对基金来讲,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战略,对基金的行业配置、投资组合做出前瞻性的判断。”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四大投资领域未来五年的走势当钱颖一院长问到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四大投资领域——科技/传媒、消费品/服务、医疗健康、工业科技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走势时,沈南鹏表示,信息科技非常重要,因为无论在消费领域、医疗健康还是工业领域,信息科技都在为行业进步持续输出全新的方法论。当下信息科技在消费互联网方向上被充分运用,而在企业服务领域的运用将是下一个方向。医疗健康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该领域在最近五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专注于生命科学方向投资的美国基金近几年表现出色,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发展趋势。随后,沈南鹏还以手机市场和汽车行业市场的对比为例,分析了工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他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对传统交通出行的一次技术革新和冲击,汽车领域处在产业变革的前夜,这也是国内汽车行业弯道超车,产生世界级企业的机会。二、创投、创业的国际比较全球视野,本地决策2005年,沈南鹏和红杉资本共同创办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与红杉资本美国基金以及红杉资本印度基金共同构筑了红杉资本的全球布局,红杉资本一直秉持 “一个红杉”(One Sequoia)的文化理念。钱颖一院长问及红杉资本全球构架下的投资决策权划分与文化共识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沈南鹏回答说,红杉资本的一大特点就是全球视野,本地决策。沈南鹏表示,每个基金都有其内在的独特文化,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很多硅谷企业都相信“世界是平的”。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早年红杉资本美国合伙人把他们之间关系解释为——Peer-To-Peer(平等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他进一步解释说,“Peer-To-Peer是一个最具有前瞻性的认知,正是基于此,我们才能准确定义红杉未来10年、15年、20年怎么走”。中国商业的竞争与机遇作为一位在跨中美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并获得成功的企业家,沈南鹏从商业竞争的视角出发,在商业机会、产品差异化、业务延伸性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中美差异的感知。他表示,中国的创业企业家与硅谷的企业家越来越像,大家处在同一片信息科技环境里,参与其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但沈南鹏也同时指出,中国的商业竞争比美国更激烈,“中国的创业者会孜孜不倦地去抓住每一个机会,很多今天已经相当成功的公司,也比美国企业有更大的雄心去扩展。”钱颖一院长继而提出,很多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家在业务领域选择上不那么聚焦,沈南鹏对此认为,中国公司非常善于延展,并且延展的业务往往来自于强大的主业基础,而并非是分散的状态。足够长线的投资给你足够从容的空间钱颖一院长描述了当前风险投资的状况——无论是风险投资的规模,还是所投企业中“独角兽”、“十角兽”和潜在“百角兽”的数量,中国和美国几乎都是对半分。被问及在这一趋势下中国与美国对比的优劣势时,沈南鹏提出,当前国内优秀的人才库成为了中国面对竞争的优势,然而在一些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里,中国企业家需要更加有耐心。而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在全球几十年的品牌积累构成的优势是有足够长的基金周期,能够进行更长期的投资。三、学习、成长和责任钱颖一院长与沈南鹏共话学习、成长和责任缜密思维背后保持好奇心和热情谈到求学轨迹,钱颖一院长问及数学背景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沈南鹏说,数学训练出推理建模的能力,的确影响了对很多投资的判断。但沈南鹏坦言,自己也有感性的一面,在自身所谓的缜密思维背后,还保持着好奇心和热情。在谈到从投行到创业这中间巨大的转变时,他说,人必须有热情才能让你度过比较艰苦的时期,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真谛,即对风险有一定的判断和感知,但依然愿意承担风险。人生关键节点上的正确选择在谈及成长和选择时,沈南鹏回顾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分享道:大学给了他机会去开拓眼界,提高学识,比如大学时期,他阅读了很多文学、历史类书籍,也曾在暑期去甘肃省贫困县定西县参加过社会考察,而这些知识与见识又给他打开了另一个空间。他认为“教育是教会你在每个点上进行选择”。而谈及如何评判在这些关键的选择点上是否正确时,沈南鹏说:“用一句非常通俗的话说,跟随你心(Follow your heart)。”选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8-5-14
2018年5月16日 -
曹德旺:厂可以在大洋彼岸,但根是福建福清
理事简介曹德旺,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福耀集团董事长。 他是了不起的企业家,坚持实业兴邦;他是令人敬重的榜样,做慈善花了100多亿元。2018年5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专访董事会”栏目来到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福耀集团总部,独家采访了“玻璃大王”——曹德旺。 虽已年逾古稀,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德旺依旧精神矍铄,所谈内容从公司经营发展,到对资本市场建设的思考,以及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理解,其间金句频出。 在专访结束后,曹德旺为《每日经济新闻》题词:“祝中国经济更上一层楼”。 福清人曹德旺今年72岁了。但他并没有退休的计划。作为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每日6点起床,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全年无休。 5月4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本命年的曹德旺穿着水红色衬衣,外套黑色西装,这一经典搭配似乎已成为他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多年未变。 就如同其掌舵下的福耀玻璃,几十年来始终拒绝多元化的诱惑,专注于汽车玻璃主业。 面对层出不穷、看似有着美好前景的市场热点,曹德旺始终心静如水:“我不会去拥抱独角兽,一看‘兽’字就怕了,被咬一口怎么办?”坚守 汽车玻璃本业 “我已经70多岁了,我不会去冒险。”“我们确实也看了很多项目,但真正感到满意的很少。” 对于“曹德旺要跑”的传闻,曹德旺从来嗤之以鼻。 他甚至没有离开福清,一个距离福州市约一小时车程的县级市——福耀玻璃的总部至今依然在这里。 这家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供应商,虽然生产基地已遍布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它的核心却不在北京上海,甚至不在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或是省内另一大知名城市厦门。 年逾古稀的曹德旺,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家乡,一如其坚守于汽车玻璃行业。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一家亏损的玻璃厂,自此进入了玻璃生产领域。一次旅行中,曹德旺从司机口中得知,汽车玻璃要“几千块钱一块”,这让已对玻璃生产成本了如指掌的他感到震惊。 旅途归来,曹德旺随即走访了福州的数家汽车修理厂。发现司机所言不虚的他,就此找到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当时,国内的汽车玻璃市场份额几乎完全被日本及欧美国家的公司所瓜分,企业家曹德旺的使命感就此油然而生——“为中国人做一片汽车玻璃”。 一头扎进汽车玻璃生产制造销售领域的他,此后几十年再未转换跑道。 “我已经70多岁了,我不会去冒险。”曹德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语气平淡地说,“我们确实也看了很多项目,但真正感到满意的很少。” 1946年出生的曹德旺,似已过了冒进行事的阶段。但事实上,即使退回数十年前,“激进”一词也从来不是他的作风标签。 1993年,福耀玻璃在上交所上市后曾以配股形式募资,其中一笔募资投向“福耀工业村”开发建设项目。这是一次跨界房地产业务的尝试,但却以失败告终,“结果就是做了以后发现钱不够了。”曹德旺说,“做玻璃赚回来的钱还不够付那边的利息。” 项目很快被叫停。这是福耀玻璃第一次尝试多元化,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 此后的几十年间,曹德旺始终专注于汽车玻璃主业。对本业的敬重,铸就了福耀玻璃的今天。抨击 资本市场乱象 “(资本市场)那些弄虚作假的,和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呢?你弄虚作假,股东倾家荡产去买,最后血本无归,你好过吗?” 曹德旺执掌的福耀玻璃,不蹭热点、主业单一,恪守于传统制造业、业务模式清晰简单到一览无余,也多少显得与如今的资本市场“格格不入”。 这正是曹德旺自身性格与意志的投射。 作为一名“苦出身”的企业家,开拓疆土、占领市场份额是曹德旺的应有之义,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会高举高打,浮躁冒进。 曹德旺的每一步都走得慎之又慎。 2012年时,通用公司就已提出希望福耀玻璃能在美国设立基地。虽然此前早已有了走出去的经验,但曹德旺依然为此准备了4年。直到2016年,福耀玻璃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汽车玻璃工厂才正式建成投产。也正是因为有了精心的准备,福耀玻璃美国公司才能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在2017年实现盈利。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曹德旺,既不会逢迎市场热点也不会高喊宣传口号,这是他作为传统企业家的做派。“我不会去拥抱独角兽,一看‘兽’字就怕了,被咬一口怎么办?但是有一点,我也想看看它是怎么表演的。”当问及李嘉诚掌控的长江和记实业已与小米展开联盟合作时,曹德旺如是说。 或许是性格使然,曹德旺对现今资本市场的某些乱象深恶痛绝。 “我对现在的资本市场有一点担忧,它不讲究股票质地,讲究的是股票的故事性,能够成为妖股最好。股性活跃了,大家都赚到钱,但如果企业最终没有赚到钱,那又有什么用?”曹德旺说。 这些现象的存在,显然与曹德旺专注实业的理念相悖。 在资本市场中浸淫几十年,曹德旺始终与各类乱象绝缘,其执掌的福耀玻璃更是以持续高比例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的表现,被上交所评价为沪市稳定运行和投资者回报的压舱石。“我们能够做到这样,关键在于心静。那些弄虚作假的,和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呢?你弄虚作假,股东倾家荡产去买,最后血本无归,你好过吗?”曹德旺说,“我管不了别人,但我会管住自己,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企业。”挺进 美国开工厂 “如果美国没有需要,会买吗?如果中国没有钱赚,会卖吗?所以所谓的贸易战是不存在的。” 作为一家配套企业,汽车厂在哪里,福耀玻璃的生产基地就应该在哪里——无论如何,全球化是福耀玻璃不可逆的选择。 走出去,必然伴随着阵痛,无论是经营业绩、理念相悖还是文化差异、政策环境、舆论压力,任何一点处理不妥,都可能造成“走出去”的失败。 有着丰富经验的曹德旺,对这一切也有着清醒的认知。 “从中国到美国,你说没有困难,是不现实的。有困难,要不要去解决?股东花那么多钱雇我当董事长,不解决问题当什么董事长?就是让你去解决这些问题,我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我很希望美国人‘闹事’,跟他较量一回,赢了后我很得意,因为我还可以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曹德旺说。 在处理贸易问题上,曹德旺有着自己的见解。 “贸易是什么?就是买卖,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其中一个不同意是绝对做不成的。如果美国没有需要,会买吗?如果中国没有钱赚,会卖吗?所以所谓的贸易战是不存在的。”曹德旺说道。 在他看来,“贸易摩擦”对福耀玻璃并不会构成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做生意就是做生意,去研究下他(买方)有没有需要,有需要我就卖给你。像我做玻璃卖给美国人,如果卖了一次他就不买了,就打起来了,那我不会做。当然美国人也不会这样做,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做生意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福耀集团微信公众号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介绍道,美国当地时间4月19日,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到访福耀玻璃美国公司。在就中美贸易局势进行探讨时,章启月表示,福耀玻璃美国公司为中美贸易提供了一个“可研究案例”,该案例说明两国只有贸易合作才能互惠互利。 “另外一个问题是,政府运用反倾销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真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自己也要检讨。比如说我生产玻璃,卖得很便宜,冲击他的行业,把他的行业搞到倒闭,那他们肯定不会说你卖了便宜的产品给我们,我们很感谢你之类的话。”曹德旺说,“相反地,对方只会认为,你进来一个行业,我倒闭一个行业,还有一批工人要安置,银行坏账要处理,你如果有一天不卖给我们了又怎么办?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试图保护它的产业安全。” “对我们来说,就是你去美国卖货的时候小心一点,不要(恶意倾销)导致人家倾家荡产。”曹德旺说。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5月14日
2018年5月16日 -
张首晟:In math we trust
专家简介张首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专家档案:张首晟,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丹华资本创始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2007年,他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基于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他已包揽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下文是笔者编辑整理的一篇张首晟先生近日在“安全·赢未来”2018区块链安全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文/Steven01量子计算与区块链在矛盾中发展、共存区块链是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题目,我今天想讲的正是量子计算、AI与区块链。三星期之前,给整个谷歌全体员工做了类似的演讲。现在来看,我们整个IT行业让我总结一下的话,这三个是我们最最前沿和激动人心发展的前景,而且三者之间相互的关联才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比如量子计算和区块链必然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过程,量子计算和网络安全也是非常紧密的关系。我个人在量子计算领域做了一些工作,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最近做的科学发现叫天使粒子,往往一些科学发现都跟深刻的哲学理念相关。我们似乎生活在对立的世界里,有正数必然有负数,有存款必有负债,有阴必有阳,有善必有恶,有天使必有恶魔。这在基本物理世界里有个同样的对应,那就是在1928年的时候,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狄拉克,根据哲学的原因把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的时候发现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狄拉克方程预言的是,在自然界所有粒子必然有反粒子,但是当时世界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反粒子,所以大家都嘲笑他,说他这个结论不对。他讲了一句话,他说我的方程太美丽了,你们继续找下去吧。五年之后,大家在宇宙射线辐射的时候找到了反粒子。正电子在日常当中被应用,比如医学检测其中有一项是PET,就是电子的反粒子,叫正电子。反粒子的存在不只是在真正的生活中有所应用,也给好莱坞带来广泛的想象。大家可能都看过一部电影叫《达芬奇密码》,后续的一部叫《天使与魔鬼》,就是说正电子和负电子、正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淹没有点像天使和魔鬼的争斗。电影里讲了一帮恐怖分子想把反粒子偷出来,他们用了100万分之一克反粒子爆炸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5吨的TNT。大家认为这是宇宙永恒不变的真理,有粒子必然有反粒子。有一位物理学家很好奇,是意大利的科学家Majorana,整整80年以前做了完全新的猜想——有一种粒子存在,并没有反面,他就是反粒子。从此之后在整个物理学界有一个大家梦寐以求的名单,大家想找到这些粒子。比如2012年在欧洲粒子加速中心,一个长期被期待和预言的粒子被发现,叫希格斯粒子。这是物理学界重大的发现,后来过了几年就获得了诺奖。我们梦寐以求的名单当中也有引力子、瓷单极、暗物质和Majorana费米子,而Majorana费米子和别的梦寐以求的名单中的粒子不一样,除了粒子本身非常奇妙使得大家梦寐以求想寻找之外,意大利人Majorana本人也非常神秘。写下这篇文章之后没有几个月,他就到了一个港口上了船,本来想去细细里岛,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这成为整整80年的迷,他的粒子是不是存在,他本人到底发生了什么?2010—2015年期间,我的理论小组精准的告诉大家,在过去80年之内大家都找不到这个粒子,Majorana只是一个猜想,说不定自然界存在这种粒子,但是并没有告诉大家去哪儿寻找,就像他本人一样神秘。但是在2010年,我的理论小组精准预言了在哪个实验系统,并且用什么样的信号可以找到Majorana费米子。往往一些比较深刻的科学发现用最简单的语言可以解释得通,比如通常的粒子就像硬币,有正面有反面,但是这个Majorana费米子只有一面,没有反面。所以某种意义上Majorana费米子是通常粒子的一半,如果是通常粒子的一半,在某些性质上也会有所体现。那么,通常粒子在电导过程中的量子化要么是0,要么是1,要么是2,都是整数的台阶。我们理论小组大胆的预言了,如果有这种天使粒子存在,就会导致半整数的平台。就在去年,我记得是7月份,我们的理论小组在斯坦福和UCLA、UC Davis UC lrvine紧密合作,真正是在实验条件下首次在0.5的地方发现,也是提供了天使粒子存在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做科学家的乐趣是追求梦想,但是作为科学家也是会有非常独特的喜乐——就像我们生了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给孩子取名字,我们作为科学家有重大科学发现,也可以给发现的粒子或者概念取名字。当时我就想起我当年非常喜欢看这本小说,也很喜欢看这个电影《天使与魔鬼》,所以向媒体界宣布这么一个消息,我们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天堂,那里只有天使没有魔鬼。但是这个跟我想说的有什么关系?就是整个网络安全和非常神秘的天使粒子的发现到底有什么关系?今天网络上所有安全的协议都是建筑在最基本的数论概念上,比如今天在网站上看新闻,我们仔细看上面的标题写的是HTTP,但是如果要去淘宝网买东西,马上就会变成HTTPS,这个S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安全。这个安全是建筑在什么算法上呢?就是建筑在RSA的算法,RSA算法跟安全什么关系?它是特殊的加密办法,是建筑在数论的基本概念上,如果我们取任何一个自然数,比如我们看15和11差别在哪?大家显然知道,15可以写成3×5,但是11写不成两个数的乘积,最多只能写成1×11,这不算。这种特殊情况不算的话,就是15和11有本质的差别。我如果告诉你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你很难区别到底是术数还是复合数,是两个更小的术数的乘积,还是它自己本身是一个术数。所以整个网络的安全就是在建筑这么一个数学原理上,这种判断非常耗时间。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数学问题,经典的计算机只能用穷取法找到这个数是术数还是复合数,比如把这个数先除2再除3等等,看被整除时才知道,所以经典计算机做很多计算都是一步一步的,用穷尽法用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来到量子的世界里,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世界——一个粒子可以在同一时间穿过两个孔,所以量子的世界是平行的。而如果建筑在这个原理上,能不能构成新的量子计算机?经典的计算机最基本的信息存储单位叫1比特,这个比特要么是0要么是1,但是量子世界如果一个基本粒子同一时间能够同时穿过两个孔,我们这个量子比特也可以成为0和1之间叠加的状态。一旦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就能有量子计算机,有了量子计算机就可以把本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得出来的数论题很快地做出来。但是量子比特非常非常脆弱,为什么量子计算机人人都在讲,但是我们用的数论协议还是安全,主要是量子计算机非常难造出来。现在美国的大公司都在大力的投资要造量子计算机,就是希望达到这种平行计算的可能,但是由于量子比特非常非常的脆弱,大家现在还没有真正把量子计算机有效地造出来。我的科学发现是天使粒子的发现,就是在核心上改变了这个问题。通常的量子计算机如果有一个量子比特需要10—20个纠错的量子比特为他服务,显然没有拓展性,如果有一天我号称自己造了50个量子比特而其中可能只有两个可以用,但是有了天使粒子发现之后是非常奇妙的,每个量子比特就不需要另外再纠错,因为它自带纠错的功能,所以我们这个是非常轰动的发现。因此,通过这个发现可能整个量子计算机的步伐会快速的往前进行。在这个之后我们再谈到第二个题目就是AI。02AI会为区块链技术安全方面带来重大影响我们人类进化了差不多10万年,现在终于有一个新的可能的智力的产生。在过去的10万年人类显然是整个地球上最聪明、最有资历的动物。但是现在AI的产生好像对我们自己的智力也有一个挑战,AI之所以在今天这个世界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计算能力按照摩尔定律每过18个月翻一倍,我们量子计算机发明之后这个不仅是量变,而且是质变。第二,海量数据产生,而且有非常精妙算法的产生。现在整个人类的AI发展似乎还是在非常简单的仿生的阶段,如果做一个比喻,我们人类看到鸟飞带来了很大的灵感,我们想自己能不能像鸟一样飞,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自己手臂上放两个翅膀,这个结果当然不太好,但是最终我们理解了后面的数学原理,就是空气动力学,使得我们造出大飞机,飞得又高又快,但是并不一定像鸟一样飞,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AI并不一定像人才是牛,但是会有个客观的根据来判断AI哪一天是不是像人一样的聪明。我现在讲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区块链。区块链和AI会不会有非常奇妙的结合?我刚才讲了区块链和量子计算可能有矛盾的存在,但是和整个AI我觉得是可以成为互助的产生。AI所需要的是三块,1)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2)海量数据的产生;3)算法。但是那个海量数据的产生是我们现在最稀缺的,因为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对数据的拥有权非常模糊,在这些中央垄断的平台上用了他们的服务,但是过程中却把我们自己最隐私的数据暴露出来,一旦有了区块链之后第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八个人的数据完全隐私的保护起来,但是这样还不够,如果把个人数据完全个人拥有,一点不跟大家分享的话,必然也不能通过大数据的学习使得AI更加往前走一步。所以,在这个时候会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数学算法产生,又能保护你的隐私,又能达到集体的智慧。我把今后整个人类金融和数据市场的发展用一句话来描述叫In math we trust,就是我们的信任机制可以完全建筑在数学上。这也是使得作为一个科学家觉得区块链是特别有意思的学问,因为里面又需要深刻的数学,又需要跟经济行为紧密结合,刚才已经讲了整个加密的系统是建筑在数论因子分解定论上,并且有了哈希函数,很难找到哈希值,但是一旦找到之后容易被验证,这是区块链的核心思想。区块链+AI产生伟大的效率必然需要下面的几个数学理论,其中有一个叫零知识的证明。比如我解了一个非常难解的题,我想告诉你我已经解了这个题,只想给你一个比特的信息,并不想把我解题的内容告诉你,我把我的答案完全公布给你看,你马上知道我到底有没有解,但是又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给你的信息太多。所以现在,整个这个领域需要的数学理论,就是能够保护隐私又能做计算,我能给出你一个比特的信息,就是我把这个题解了,但是不能把解的答案告诉你。另外,加密经济也会使整个社会更加公平,现在社会带来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对少数派的歧视。但是一旦有了数据市场这个概念之后,会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公正。为什么呢?比如刚才讲AI最需要数据,但是需要哪一类数据,比如现在AI算法算到90%精准,我要更上一步提高到99%,我需要的数据肯定跟我以前学的数据越不像越好,就是那些非常少数的算例。这样我学习到新的数据,马上就会想到跟以前不像的那些少数派拥有的数据,我会给它更大的比例,使得AI变得更加聪明。在这样的世界里少数派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就好像丑小鸭变成美天鹅,因为丑小鸭并不是它本身丑,而是它跟别人不一样,在数据市场产生的那个时代也会使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所以数据市场也是区块链很大的一块,今天的一位嘉宾李俊先生,他们就是专门做整个底层的架构,用上我刚才讲的那些数学理论,把它真正建成能够保护个人隐私的系统。区块链会给AI带来海量的数据,既能保护个人的隐私,又能学习到集体的智慧,反过来也是一样,通过AI也能给区块链上的安全带来重大的影响,在这个情况下的确需要AI在整个区块链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把安全问题解决。03网络世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整个区块链上大家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我们共识机制当然是非常重要,但是达到这个共识是指一定要付出某些代价。从物理学的语言来讲,达到共识是熵减的过程,但是整个宇宙的熵会增加。现在比特币需要烧掉一些能量还是比较自然的现象,因为总的熵在增加,我们达到共识时会减,必然会排出熵。我并不是说比特币达到下限,在这个领域另外一个非常好的学术问题,就是达到一个单位共识的情况下要烧掉多少熵,花费多少的资源或者多少的能源,所以并不能说比特币现在就达到了这个下限,我的理论是说它必然消耗一些资源,当然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再回到跟安全问题有关的,由于不只是消耗了一些能量,并且使得挖矿的矿工大家聚集在一起,一旦聚集在一起,本来去中心化的理念就破坏了。所以,我觉得整个网络的世界处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环,本来区块链是去中心化,但是大家挖矿过程中又变得中心化。现在有个非常奇妙的思想出现,你不需要去买芯片花很多电费达到这个共识,你只要有硬盘就可以,有很大硬盘空间,可以在硬盘上预先算过的哈希值放在硬盘上,大家比我硬盘上存的随机数跟你报出来的随机数哪一个最接近,哪个就有投票权,这是非常高妙的想法,我觉得这是绿色的比特币,会使得共识机制花的能量很少,因为硬盘不需要花很多钱买,这样也使得整个共识机制更加去中心化。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结论,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时代,我认为区块链基本上是互联网乘上10或者乘上100的机会,但是这里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安全性是第一性原理,一定要从第一性原理思维出发,才能真正解决区块链和网络世界的安全性。文章选自财链社,2018年5月10日
2018年5月15日 -
王辉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中小企业大有可为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课题。目前,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正逢其时、前景可期,加速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源源不断地给沿线国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国企和央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作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中小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建设项目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对外合作的主力军,是世界各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鼓励和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的创新群体,能够适应国际市场上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船小好调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锐,应对灵活,能够根据国际市场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丰富、竞争能力较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支持中小企业依靠市场化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供需双向的良性互动。中小企业的普遍参与有助于扩大“一带一路”受益面,促进沿线国家人民“民心相通”,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和经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二是难以有效识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对沿线国家的行业政策、法律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缺乏了解。三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国际竞争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能否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获得充分发展,相当程度上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成败,因此,政府和中小企业自身都需要做好功课和准备工作。在政府方面,要为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保障中小企业的投资安全和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国家行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工业园区,用园区吸引金融资本,以园区作为平台,尽量规避非经济风险,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安全防范在内的良好保护。 政府还可以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发全新产业链模式,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形成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同时,应积极探索大型国企与中小企业资本统筹的模式,以国企、央企联动中小企业的形式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从而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针对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应组织和完善中小企业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构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服务体系,深化我国中小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小企业方面,各地区相关行业可以考虑成立海外协会、商会,进行统筹合作工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工商界增强互信、优势互补、拓展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规模效应。中小企业要认清自身及所在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做到精而专。应当跟着国家政策、国企和央企的步伐前进,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实施及动向,依托国家政策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定位和水平的建设项目。要全面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法律,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大有可为。要发挥好中小企业的作用,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大企业要形成引领作用,小企业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发挥优势,各行业、各方面要统筹协调,为推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13日
2018年5月15日 -
【北京青年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中小企业大有可为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全球瞩目的重大课题。目前,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正逢其时、前景可期,加速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源源不断地给沿线国家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国企和央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较之下,作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中小企业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建设项目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日益成为对外合作的主力军,是世界各国对外经贸关系中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鼓励和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我国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的创新群体,能够适应国际市场上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中小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船小好调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敏锐,应对灵活,能够根据国际市场环境的改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丰富、竞争能力较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支持中小企业依靠市场化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供需双向的良性互动。中小企业的普遍参与有助于扩大“一带一路”受益面,促进沿线国家人民“民心相通”,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和经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二是难以有效识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对沿线国家的行业政策、法律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缺乏了解。三是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国际竞争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能否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获得充分发展,相当程度上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成败,因此,政府和中小企业自身都需要做好功课和准备工作。在政府方面,要为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保障中小企业的投资安全和利益。政府可以通过国家行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工业园区,用园区吸引金融资本,以园区作为平台,尽量规避非经济风险,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安全防范在内的良好保护。 政府还可以与国企、央企合作开发全新产业链模式,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形成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同时,应积极探索大型国企与中小企业资本统筹的模式,以国企、央企联动中小企业的形式带动更多企业“走出去”,从而形成更大的规模效应。针对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应组织和完善中小企业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构建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服务体系,深化我国中小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在中小企业方面,各地区相关行业可以考虑成立海外协会、商会,进行统筹合作工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工商界增强互信、优势互补、拓展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规模效应。中小企业要认清自身及所在行业的优势和劣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战略意识,做到精而专。应当跟着国家政策、国企和央企的步伐前进,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实施及动向,依托国家政策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定位和水平的建设项目。要全面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法律,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一环,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中大有可为。要发挥好中小企业的作用,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大企业要形成引领作用,小企业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发挥优势,各行业、各方面要统筹协调,为推动“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5月13日
2018年5月15日 -
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创新发展——王广发在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2018年度实验区联席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8年4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2018年度实验区联席工作会议”在成都锦江举行。王广发校长做了《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与在座的教育界同仁、专家学者们共同分享了法政国际教育和嘉汇教育集团在课程改革领域取得的经验。On April 23, the 2018 Experimental Division Joint Work Conferen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Center was held in Jinjiang District, Chengdu. At the event, Mr. Wang Guangfa, Principal of Beijing Royal School, delivered a keynote speech entitled “Curriculum Reform Promotes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highlighted Fazhe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Jiahui Education Group's educational reform initiatives.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大家中午好!今天,来自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领导、专家在这里交流课程改革经验,充分体现了十九大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人才纲要对发展教育的改革要求。课程改革是深度理解和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关健词。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田主任为领导的核心团队抓住了这样一个重要抓手,率领在座的各位实验区的领导、专家,走出一条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创新、优先课程改革的战略格局思路。我很荣幸法政国际教育和嘉汇教育集团今天成为新的实验区成员,非常愿意在这里分享课程改革的经验。我主要讲四点内容:第一,我的题目是“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创新发展”。如果教育教学没有课程支撑,教育教学什么都谈不上。课程是引领分级教学、走班上课、必修选修、学分制、受教育者个性化发展的唯一选择。不管国家教育课程怎么变化,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意识形态、国家高端顶尖人才培养的格局不契合,那是不行的。那样的话,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应用,不符合实际。我们用新常态常规教育思维、逻辑可以推理出来学生学什么,未来做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才,产业需要什么人才,这一系列问题都与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业转型相关联。而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下决心大力支持课程改革,近几年来又设立了实验区。2010年我应邀到广东参加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论坛,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开始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合作。这几年,王府学校积极引进多元多样课程,借鉴AP、A-level、IB、K12、托福、雅思、汉语考试等国际优质课程,进行综合、融合、全面课改,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并且与国际测评、考试相结合,与教考分离相结合,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法政国际教育、嘉汇教育集团用比较的教学、理解的教学、领导力的教学、批判的教学统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深度教学活动,实现了我们特色教育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实际上既有作为高等教育基础部分的本科课程,也有不断创新改革的K12基础教育课程。从课程的设置到课程的设置标准,到教考分离,到不同受教育主体多样多元教育需求的满足,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使教学中过去不可触摸的一个模块,在当前国家进入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时期,引领它走向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优化升级与人才知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标准已经在改变,教育、教学、教法、课程与当前的教改形势不能相悖。从国家城镇现代化治理到依法合规、“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科研、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三个面向”、高端顶尖人才标准的重大变化。今天大家分享了许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发展的经验,应当说这是本次会议最核心的成果,大家都是实验区的创新者、受益者,但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的孩子。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社会将更加认识到今天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第二,既然决定了教育改革从课程入手,移动卫星教学、固定教室学习与非固定教室学习时代空间更大、创新转型的课程改革就是未来21世纪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培养人才、从人才强国战略向教育强国战略转型的超车道快速发展。王府学校的教学团队,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把我们自身的特色课程创新兼容发展好。王府学校的内涵特色重点是它引进了北美、英联邦权威课程,实现了课程“同类项”的融合,申请世界一流大学时学分折抵。我在某高校的报告会上也提出过,当我们的学生能够被世界排名前30的大学录取时,为什么不能被中国的名校录取?我们高校的录取标准是什么?我讲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所有中国名校录取的文理学科状元,在今天的双创时代,这些学子在哪里?在国际机构、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商务、法律、科学研究、智库研究等不同领域做了哪些重大贡献?应当跟踪调研,把更多成才的“状元”作为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所以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带领我们王府学校用课程改革的方法,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4年12月10日颁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对“分级教学、走班上课、学分制、必修选修、电子信息化”的要求引领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我认为,办教育、办强国教育,一方面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民间资本、非国有资本快速进入到大国教育事业中,形成对国家财政支持的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最终实现民办资本、混合所有制教育机构托起中国大教育的半边天,这个时代一定会到来。第三,王府学校的师资情况结构合理,外教、海归、双语中教分别占40%、40%和20%,并有更多的博士实施博士导师制。学校包容世界文化,以中国的课程统领传统文化、国家考试和各种权威的国际课程、考试,实现了考试的多元化、课程的多元化。实际上,我们应当把国际化理解为“互为国际化”,当我们教育走出去、优先在所在国发展的时候,我们应当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合作、交流、走出去,辐射到其他国家,为所在国孩子做好教育服务。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时代机会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好,中外课程的融汇也是未来国家走向世界、拥抱世界、了解世界,站稳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走进世界中心、集聚天下英才的伟大时代的要求。没有国土安全、没有国际人才,就谈不上国家国际主导地位。过去我们国家很少有人才参与国际机构,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今天我们通过上合组织、金砖五国、亚投行、“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欧、中美俄日韩等在国际事务参与治理中发挥了更大作用。国家正在建设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个三角经济区,发展粤港澳湾区经济,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湾区经济。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用课改先行、教育先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先行,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好、把人才培养好。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伟大战略,强调培养复合型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包括要输送掌握两种语言以上的人才到国际机构去担当国际事务。我们既要创新政策,发展中国现有的良好的适应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的教育体制机制,又要接轨先进的国际教育优质资源、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课程先行改革、全面改革。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到2049年世界教育进入中国、中国教育进入世界,我们要做好应对一切挑战的准备。最后,新时代、新标准、新课改、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围绕着我们影响力深远的课改,作为我们贯彻十九大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责任和使命,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国家大战略意识。我们作为课改实验区新成员,要积极响应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号召,迎接课程改革的新时代。延伸阅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 落户嘉汇教育
2018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