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Daily】Talented foreign graduates like China, but there’s a catch
An employee from China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rp chats with two women at a job fai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Peking University. ZHU XINGXIN/CHINA DAILYCompanies want them, but regulations can be a hindrance to many in search of their dream. Zou Shuo reports.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have seen a boom in overseas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as young people seek to capitalize on the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China’s growing global engagement.Yet despite the strong demand for such talent among domestic enterprises, strict employment policies mean few foreign students are able to remain after graduation to find work in the country.Russian student Kira Maksimova, 21, has spent the past four years in Beijing studying for a bachelor’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My plan is to stay i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and I already have some offers," she said, adding that she feels the country’s rapi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foreigners looking to work with major corporations.Student visas allow holders to apply only for internships, paid or unpaid. Maksimova currently works in BOE Technology Group’s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and she has applied for spots at other companies across the Chinese capital. However, she knows finding a full-time job will be tough."I really, really want to work in China, to take advantage of my education background, but I know that many seniors do not get jobs and have to return to their home countries," she said.The number of foreigners enrolled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risen almost tenfold from 52,150 in 2000 to 489,200 last year. The nation is Asia’s top destin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the majority arriving from South Korea, Thailand, Pakist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A 2009 poll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Peking University found 82.7 percent had chosen to study in the country because they wanted a career related to China, while a survey taken at a 2016 job fair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s Chinese Service Center for Scholarly Exchange and Peking University found 95 perc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anted a job in China.Landing a full-time job, however, is easier said than done."My feeling is that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a job,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one you want," said Italian student Paolo Scroccu. "It’s very easy to find a job teaching English, or something that needs English speaking or writing skills," but that is not his dream career, he said.He said that, as a sophomore at Tsinghua University’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 is interested in consulting and providing strategies for business development."My fluency in several languages, global mindset and previous working experience with a big multinational European company offer me advantages over Chinese graduates," Scroccu said.Saman Pouyanmehr, a senior at UIBE from Iran, added that the biggest hurdle for foreign jobseekers is the lack of information.As few job fairs cater to such students, he said most get their information about internships and job vacancies from websites or other classmates."There are 1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y class, but only four have found jobs in China," said Pouyanmehr, who has been offering advice to major Chinese companies with plans to expand in the Middle East.International students seek out opportunities at a careers fair in Beijing organized by the Zhongguancun Belt and Road Industrial Promo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LI ZHONG/FOR CHINA DAILY’Cultural bridges’To qualify for a Chinese work permit, foreign graduates need to have at least two years of post-college work experience-a high threshold, according to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n independent think tank based in Beijing."Basically, many foreign students want to stay in China, but they can’t. If a foreign graduate gets a bachelor’s degree and wishes to stay and find a job, it’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obtain a work permit," he said.Compared with Chinese graduates of overseas schools who find work abroad, the percentag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that go on to land jobs in China is low, Wang said.Yet this appears to be a wasted opportunity. With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attempting to tap overseas markets, Wang argues that there is massive demand to recrui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act as "cultural bridges".In early 2017,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troduced a program to ease the employment restrictions for some foreign students, allowing those with postgraduate degrees or who had attended "well-known" universities to obtain Chinese work permits just a year after graduation.Candidates must be healthy and have a clean criminal record, a B grade average (or 80 out of a 100-point scale) and a job offer related to their major that pays a salary no lower than the local average, according to a joint circular issued by the ministries of education, foreign affairs,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Successful applicants receive a one-year work permit, which can be extended up to five years upon renewal.Chu Zhaohui, a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part of the Education Ministry, said lowering the employment threshold for foreign students serves the strategy to reinvigorate China’s HR development.Foreign employees can give domestic enterprises an advantage as they expand overseas, plus it’s only logical that these graduates want to put to practic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he said.An Australian intern treats a patient at the Zhe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angzhou. LIU CHEN/CHINA DAILYGreen channelAs it continues to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China is gradually relaxing its residency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for foreign citizens."Green cards" were issued to 1,576 foreigners in 2016, up 163 percent year-on-year,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show. A permanent resident’s permit means they enjoy the same rights as Chinese in terms of buying property and sending their children to public schools, among other things.The country began to ease the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nts in 2015, a move that has helped attract more overseas talent and boos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Shanghai received six times the number of "green card" applications in 2016 than it did in 2015, with Beijing witnessing a 426 percent increase over the same period.Australian student Thomas Linnette described the relaxed policies as a "welcome change" and said he expects there will be a large increase in fresh graduates seeking employment in China. However, he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 to go further and scrap the two-year work experience requirement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The 21-year-old student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said he wants to work for a big tech company in China when he graduates in the summer."I love China. I have a girlfriend here, and I’m ready to start my life here with her after I graduate this June," he said."It will be really inconvenient for me to go back to Australia and work for two years to meet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for a working visa in China."Linnette recently finished an internship at consultancy firm KPMG, where he analyzed China’s outbound investment trends. He will soon start another internship at ride-hailing company Didi Chuxing."If I start work in China after graduation, my salary will be around A$40,000($30,000) per year, half the amount I would get in Australia," he said, but he still wants to work in China in order to face a different challenge."China is growing quite fast, with new and innovative industries springing up every day," Linnette added."I want to seize this growth opportunity and grow with China."From China Daily,2018-4-30
2018年5月2日 -
【上观新闻】专家评城市人才政策:让一哄而起的抢人变为理智冷静的规划
近日,杭州、武汉、郑州、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推出主要以解决户口和提供房屋补助来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到底好不好?在25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才50人论坛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CCG高级研究员、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表示,“人才争夺战”是一种好现象,是各地重视人才的表现,目前各地已经到了求才若渴的阶段。同时,各地应当针对自己的区位优势特点,以及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去综合制定吸人人才政策。 胡建华认为,最近各地一窝蜂地出台人才政策,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他更倾向于各地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吸纳人才。“各地应考虑是需要高端人才,还是中端或者低端的人才,还要考虑是需要哪个行业的。不能说别的省出台了人才政策,其他省也要赶紧出台,这就没有了自身的特点。” 他建议,各省市要考虑建立人才数据库。人才数据库可以方便各省市依据发展的项目或产业,有针对性地吸收人才。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长远的信息库。各地不仅仅是吸引大学生人才,每个行业的各阶段人才都可以从数据库中选取。 胡建华强调,“人才争夺战”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出台一个政策,更长远的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的创造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这需要一个完整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不是靠一时的政策来体现的。胡建华说:“希望各地从一哄而起的抢人,转变为理智、冷静的规划。” 针对“人才争夺战”中提及的开放户口一说,胡建华认为,户口跟人才确实是有联系的,但是不能等同。他说:“大家都希望能够赶快地放开户口,城乡能够融合到一起,这个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是它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不是大家想象那么简单。一个城市的户籍制度,要受很多现实因素的制约。如果一线城市马上完全放开,恐怕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城市了。”文章选自上观新闻,2018年4月26日
2018年4月28日 -
【人民网】专家聚焦各地人才“争夺”战:文科人才被遗忘
研讨会现场(CCG供图) 近日,面对经济条件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和发展空间广阔的“北上广深”,杭州、武汉、郑州、合肥、南京等20余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战”。 4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在京联合举办研讨会,分析当前各地人才新政利弊,探讨人才流动背后的趋势,为各地制定理性的吸引人才政策提供参考,以期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CCG顾问、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CCG 主任王辉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及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调研员王选华等现场参与了研讨。各地应尽快建立人才产业目录 “运动式的人才争夺,犹如开誓师大会、下指标、定任务......甚至可能沦为一项政绩工程,恐怕难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面对时下大热的“抢人”大战,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马抗美颇有担忧。 在马抗美看来,唯有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地方人才政策不受跟风或官员日后任免的影响。“你就是把人弄来了,怎么样长期为我所用,真正地让人才在这儿做事业?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她强调。 对此,CCG高级研究员、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表示认同。 “一窝蜂的政策,你也出台,我也出台,就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胡建华建议,各地应针对自身区位优势的特点,从地方发展的大方向综合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方面,让人才看到当地政策的针对性,能打消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有底”,明白自己吸引的人才在高、中、低端上的比例,得以有的放矢。文科人才被遗忘? 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在肯定各地建立人才产业目录的同时,对此举的持续性表示了担忧。 “比方说,同样建立人才产业目录,决策层设计时就会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但如果地方政府来做,可能只倾向于围绕自己家的企业或产业。辛辛苦苦从各地吸引而来的人才,面对的却是‘一时半会’的竞争,会导致一些隐患的产生。”她如是说。 “文科(生)可能没戏。”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更为直接地指出其中的隐患。 他指出,尽管地方出台人才产业目录使供需双方得以更有效率地对接,但基本倾向理工科专业的人才目录可能导致人才流动与教育结构上的失衡。他提出质疑称,“在进行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上应重视市场,不应盲目行事,进行‘低成本的扩招’,而是应该及时地进行理性的反思。”人才储备还是资源浪费? CCG常务理事、智联招聘CEO郭盛分享了自己从业多年的经验。就他看来,在二三线城市城镇化发展势头良好且职位量增长的当下,“大家还留在这些大城市里,为了一个户口奋斗,是对资源最大的浪费。” 郭盛坦言,人才流动应是市场行为,但与人才关系甚密的户口和房产政策却是行政行为。“如果不打破现有的规则,人才还是会集中北京等一线城市争取住房资源和医疗资源,而不会去二三线城市。”他指出,各地的人才新政实际上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弥补了规则的不合理性和资源缺失后的优化配置特性。人才的定义应交由市场决定 “我非常希望把人才争夺战的“才”字去掉,改为‘人口争夺战’。”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举例称,“分别从杭州师范学院和深圳大学毕业的马云、马化腾,按当年的北京和上海人才政策,根本不算个人才!” 黄文政认为,人口远比人才重要,只要人口充分、教育良好、环境适宜,人才自然会冒出。在他看来,人才的定义应该交给市场,而不是白纸黑字的政策。 针对人才培养地和流动城市之间的矛盾,他分享了一种平衡关系的办法:从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人才所流动到的城市,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受教育的城市进行补贴。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4月26日
2018年4月28日 -
【澎湃新闻】业界人士话“人才争夺战”:地方政府应避免盲目引才
近期,杭州、武汉、郑州、合肥、南京等20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呈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这场被舆论称为新一轮的 “人才争夺战”也因此备受社会关注。 “应该说各地已经到了求才若渴的阶段。”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4月25日在北京参加“人才争夺战”研讨会时表示,如果大家都对人才很重视,“人才争夺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现象。 业界普遍认为,去年,以武汉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的号召为起点,全国多个城市从解决户口、发放住房补贴等不同政策红利着手,试图构建起自己的人才高地。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这场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才50人论坛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提出引才“一窝蜂”现象。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认为,如果城市不问专业、不问需求地盲目引才,可能造成对教育结构的调整,导致高校新一轮扩招。 “因此,为了长远考虑,地方政府应该去了解,什么样的项目或产业应当到哪里去吸收人才,吸收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各地方政府自己的人才信息库。”胡建华建议说。落户在放宽 在“人才争夺战”中,“落户”可谓是引进人才的“标配”。 根据武汉、成都、南京等多个城市的相应政策,符合年龄限制等条件的本科生均可直接落户。CCG主任王辉耀在上述研讨会中表示,从目前来看,现在各地的人才政策主要是以解决户口为主要导向。 “我们现在整个大环境还只是把人当成劳动力来使用,但实际上这样的理解是有欠缺的。”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解释说,“人对经济的发展其实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他是劳动力,另外一方面,他是消费者。” 因此,黄文政认为,户籍的限制导致很多城市只利用了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劳动力优势,但没有充分利用到庞大人口规模背后的消费需求优势,而充分发挥这个需求优势实际上就需要人才可以更加自由地迁移。 “户口仍然是制约人才流动发展的较大障碍。”各地落户政策上的放宽,让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原主任陈化北看到了进一步放开户籍政策的可能,“户口的松动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避免盲目引才 无论是放宽落户,还是在买房方面给予购房补贴,亦或是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所有政策的背后无不显现当下诸多城市对人才的渴望。 胡建华用“求才若渴”形容这轮“人才争夺战”。 “从现象来讲是好现象,因为毕竟是重视人才了。”胡建华表示,所谓的“抢人大战”曾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出现过,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被发达地区争夺走了,当时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政策。 “应该说,现在比改革开放初期对人才的尊重又进了一步,如果大家都重视人才,那确实是个好现象。”但胡建华担忧,“求才若渴”的另一面便是人才政策的“一窝蜂”。 “你也出台,我也出台,就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胡建华认为,一个地方应该针对自己的特点、区位的优势、将来的方向去综合考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尽量做到“心里有底”,“不能说是别的省出台政策,我们也赶紧出台”。 吴江则认为,如果城市“不问专业、不问需求”地盲目抢人可能造成对教育结构的调整,导致高校新一轮扩招。他建议,各地政府要按照需求,拿出引才的学科目录。“不同城市发展不同的产业,再去和不同的人才政策对接,不能盲目。” 胡建华也建议,“为了长远考虑,地方政府应该去了解,什么样的项目或产业应当到哪里去吸收人才,吸收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各地方的人才信息库。”“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澎湃新闻注意到,各地人才新政层层加码,引才工作如火如荼,却也引发舆论对落户、住房等一系列问题落实之后对真正核心问题的担忧,即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据界面新闻报道,武汉大学《2017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该校58.72%的本科生选择读研或出国,剩下四成求职者中,留在湖北工作的只有25.46%,较上年还下降了2.06个百分点。 报道称,该校一名新闻专业的教师表示,留人最核心的其实是城市提供的岗位和潜力有多大,该校新闻学院的毕业生留在武汉工作的很少,“因为这里没有对应的好企业”。 “所以人才的去留不光是看地方政府出台了什么样政策,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市场的配置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陈化北进一步表示,人才并不会因为政府出台引导、鼓励的政策,就完全按照政府说的去做。“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争夺,也不存在人才战,更不存在人才竞争了。” 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马抗美坦言,“解决人才问题,不是说给他一套房子,他就能很安心了,人才关心的是在这个城市能不能干成事,能不能有他发展的空间,能不能有他事业的成功。” 马抗美为此建议,各个地方政府要下大力气抓好新政策的落实,需要随时跟进、不断完善,进一步把配套措施搞齐,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既要遵循人才自身成长的规律,还要遵循市场规律。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18年4月26日
2018年4月27日 -
毛大庆:塑造超强磁力场
理事简介毛大庆,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优客工场创始人。 2018年4月18日,磁力场·优客工场三周年暨百场庆典在北京王府世纪社区召开。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在现场回顾了一个空间独角兽的成长之路。三年间,优客工场通过空间扩张、线上线下整合以及产业并购与合作,稳步成长为中国共享办公领域首个独角兽企业。从物理扩张到化学反应至生态建设,一个彼此吸引、互相赋能的磁力场正在形成。 成立三年以来,优客工场在场地合作、产业合作、企业服务、产品创新、场地生态、战略入驻等6个维度上展开跨界合作。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优客工场于2017年发布了全新的产品线战略,推出了五条产品线:Matrix,头部创新企业的大本营;Elite,大中型企业及跨国企业的商务办公空间;Clash,为在细分领域较为领先的中型成长性公司打造的活力空间;Box,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办公及企业服务空间;Heritage,历史建筑中的共享艺术空间。 2018年,优客工场先后完成对洪泰创新空间、无界空间和Wedo联合创业社的并购。并购之后,优客工场的总估值达110亿元人民币,全球布局160个办公社区,吸引6000余家企业及10万余名会员入驻。 此次举行庆典的北京王府世纪社区,是优客工场正式启幕的第100个社区。毛大庆说,“共享经济的本质是新关系构建,是个体与群体间精准且无摩擦的连接方式。”未来,高势能下的服务与体验裂变升级将逐渐形成。标准化楼宇管理输出,多元化资本市场的探索,众创空间行业标准的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的加强,开源知识分享平台优客讲堂的打造,将成为强力助推,使优客工场对行业发展的探索与引领成为可能。文章选自北京晚报,2018年4月19日
2018年4月27日 -
宗庆后:企业应坚持弘扬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
理事简介宗庆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8年4月21日,第二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的演讲,指出新时代是合作共享的新时代,广大企业应坚持和弘扬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民族精神,热情讴歌中国人民,向亿万人民发出了奋进新时代的号召。对此,宗庆后指出,在新时代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亦要共享发展机遇,特别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要加强合作与共享,通过共享实现共赢。“我认为,只有中小企业发展好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宗庆后也坦言,中小企业实力弱、规模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确实面临许多困难和局限,限制了发展速度。因此,他指出,中小企业要精准定位、找到自己在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合适的位置,并建议向发达国家学习成功经验,让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协作的道路,共享发展机遇。 在企业如何实现长治久安的问题上,宗庆后认为,企业应发挥“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这就要求企业既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实现“企业的事情员工管”,亦要做到“员工的事情企业管”,即从企业增效员工增收、提供平台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各方面来全方位地关爱员工。 此外,宗庆后还表示,“中国企业要实现基业长青、永续发展,必须怀有海纳百川之心、博采众长之态。”在新时代,娃哈哈的开放合作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大,立足主业的同时,在生物工程、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谋划布局,努力寻求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目前,娃哈哈正在与以色列、美国等国家知名高校和研发机构进行洽谈,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设立人才培养项目,选择若干先进的、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投资孵化,并提供资源协助研究人员在国内实现技术的产业化。与此同时,公司亦与以色列、欧美等国家在细分产业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进行深入的洽谈合作,在国内成立合资企业,把欧美的先进技术转移到中国来,服务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需求,填补国内相关等领域的产品和技术空白。宗庆后坚信,只有开放,才能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文章选自凤凰财经,2018年4月24日
2018年4月27日 -
郑永年:技术冷战与中美冷战序曲
专家简介郑永年,CCG学术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导读]伴随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一个“新冷战”时代即将开启。郑永年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全面剖析了中美贸易战的可能演进方向,为我们理解“中美冷战序曲”是否已经奏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特此编发。中美两国的贸易战,至少在言语层面,正在激烈交锋之中。目前的局部贸易战会不会升级成为全面贸易战?贸易战会不会导向技术冷战?技术冷战会不会升级成为全面新冷战?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如果中美能够在理性引导下,只打一场有限贸易战,不仅两国可以维持正常贸易关系,目前的世界秩序也不至于解体。但如果贸易战失控,最终演变成技术冷战甚至新冷战,就意味着现存世界秩序的解体。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中美关系绝对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人们可以把中美关系称为国际关系的两个最主要“柱子”,缺一不可,哪一根“柱子”倒了,国际体系就会垮掉。很多人对今天的贸易战很亢奋,也很恐惧。不过,从积极面来思考,一场有限的贸易战也不无正面意义。如果双方都感到贸易战对自己会有重大损失,大家就会变得理性一些,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互相依赖的情况下,民族主义情绪没有多少用处,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找到和冷战期间不一样的行为方式。这对美国尤其如此。在贸易问题上,现在特朗普政府还是停留在“冷战”思维阶段,对今天复杂的世界贸易格局没有理性认识。很显然,这一波全球化以来,世界产业链发生本质性变化。从前一个国家制造一个产品的全部部件,但现在一个国家只制造一个产品的一些甚至一个部件,整个产品是由众多国家共同制造的。尽管中国被视为世界制造工厂,但确切地说,中国只是组装工厂。很多产品部件都是由其他很多国家生产后运到中国,中国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从这个角度说,中美贸易战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参与产业链的国家。再者,受贸易战影响的不仅仅是贸易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球贸易体制的问题。国际贸易体制的形成就是为了减少和解决贸易纠纷,但如果一些国家避开国际贸易体制搞单边主义的贸易战,那不仅破坏国际贸易体制,也大大打击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体制的信心。这一点,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刚过去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得很清楚,他认为贸易战会对多边国际贸易体制产生灾难性后果。就中美关系而言,贸易战也会促使双方意识到,在推进国内工业化和现代化时,必须同时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例如,美国生产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消费多少,都会影响到中国;反之亦然。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大国,在全球化时代如果过于自私,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外部反应。如果这次贸易战能够促使人们思考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中美关系重建,更有利于国际经贸关系甚至整体国际秩序的重建。▍全面贸易战爆发的几个方向贸易战会不会朝这个积极方向发展?经验地看,概率不是没有,但很小,更大的概率是往更坏方向发展。如果全面贸易战爆发,中美之间的冷战就会变得不可避免。实际上,至少就美国强硬派来说,贸易战是新冷战的起点。从贸易战到技术战再到全面新冷战,这里的逻辑和路径都很清楚。最近几年,很多学者把今天的国际格局比喻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格局。一战之前也经历了类似今天的全球化,至少在欧洲国家之间,经济上互相依赖的程度,并不比今天中美两国之间低;同时,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依存度也不低。当时人们也不相信战争会爆发,因为国家间的战争就是互相伤害。不过,战争最终还是爆发了,并且是热战。原因很简单,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之间,人们做出了直截了当的选择——“国家安全”。今天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逻辑地说,贸易依存度既可提高,也可减少,甚至脱钩。就中美经贸关系而言,前些年美国一些学者把两国关系称为“中美国”,中国国内直到今天仍有人把中美关系称为“夫妻”,即使是不情愿的,甚至强迫的“夫妻”。不过,这样的看法过于简单。“夫妻”不仅可以离婚,还可以成为仇敌。如果美国强硬派想把中美关系引向冷战,那么这次贸易战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第一,贸易战减少中美贸易依存度,直到最后脱钩。第二,美国向盟友发出信号,并开始调整和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在两国贸易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开始冷战,美国对自己的伤害会很大。贸易战便是一个调整时期,逐渐把成本降下来。一旦脱钩,政治上甚至军事上的冷战便开始。一个明显事实是,美国的贸易战不具普遍性,即并不是针对所有国家,而是专门针对中国,美国已经把对盟友和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区分开来。这里还有一个人们没想到也不肯面对的问题,就是即使这场贸易战因双方觉得对自己都不利而不打了,在危机时刻戛然而止,但在一定程度上,美国也已得到想要的效果,即拖慢中国崛起。正如一些观察家所说,今天中美两国已经开始了技术冷战。正如美国政策界和决策圈所公开明示的,美国发动这场贸易战的最终目标是“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来说,“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长远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但美国并不这么看。美国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超越美国甚至威胁美国的计划。事实上,中国内部也有不少人(至少在知识界)把此视为中国超越美国的计划。这些年来,不少人不是把中国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视为目标,而是把超越美国视为目标。给国际社会的一种强烈感觉就是,中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超越美国。这种过度的宣传更强化了美国西方对中国的忧虑或者“威胁感”。再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技术发展也已经累积到一定水平,在一些领域赶上甚至超越西方,西方感觉到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在这个情况下,如何拖延甚至遏止中国的技术超越,是西方战略家这些年在对华政策上所考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个层面,可以说,技术冷战也具有必然性。今天西方的普遍共识是,尽管中国技术发展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这么快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西方技术在中国扩散。西方认为,中国是这一波全球化最主要的受益者,因为中国是从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中西方技术扩散和西方向中国开放市场是两个主要因素。就向中国开放市场来说,西方促成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成为经济活动,“西方技术+中国劳动力”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就技术来说,高铁就是其中一个案例。要阻止中国在技术上超越西方,西方也必须在技术上做文章。很多年里,西方对中国的所谓“工业信息谍报战”,及中国企业对西方企业的“技术转让”要求一直耿耿于怀。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已经明确把如何阻止中国这么做提到政策议事日程中。特朗普上台后,尽管很多方面和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驰,但在对华政策上不仅具有一致性,且更进一步。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防范心理也越来越甚。▍美国两党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尽管这次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及其贸易战的方法,并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认同,一些政治人物甚至持批评和反对态度,但在针对“中国制造2025”方面,可以说整个西方达成一定“共识”。在美国国内,无论亲华还是反华,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在这方面更可以说结成“统一战线”。怎么和中国进行一场技术冷战?目前来看,西方主要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西方阻止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尤其是阻止高端技术出口中国。另一方面,西方阻止中国企业进入西方市场,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西方总是把技术进出口置于西方“国家安全”的概念架构中去认知和讨论,明显表明西方把经济和国家安全绑在一起。一旦冷战爆发,西方在这方面的动作会更大。尽管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西方怎么做都难以围堵和中止中国崛起,但必然会拖慢中国崛起。没有多少人预见到今天的中国国际形势,会发生如此戏剧化的改变。尽管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一波接一波,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但所有这些声音被简单地视为“冷战思维”,被人们人为地忽视了。尽管美国强硬派一直没有中断过制造新冷战格局,但在全球化时代,一场新冷战被视为是不可能的。尽管美国方面多年来一直在中国周边挑衅(尤其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但因为中国有效地应对了这些挑衅,人们便很藐视美国,觉得美国不过如此,没有能力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挑衅,或者进行一场新冷战。现在国际局势巨变,很多人不能理解,就简单地说是特朗普个人的错误,认为是特朗普个人“非理性”甚至“疯人行为”所致。特朗普个人因素当然很重要,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决策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特朗普政府的决策模式是“商人+军人”。这个模式让决策效率大大提高,但缺失中国人所说的“权衡”过程,容易产生在外界看来是“非理性”甚至“错误”的决策。不过,特朗普政府本身就不会有如此认知。在他看来,他所做的正是美国很多届总统想做而做不成的一些事情。不管人们喜欢与否,美国正在做其应当做的事情,中国也会做出其应当做的回应,这就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上有“认知”(perception)和“错误认知”(misperception)的分析,无论是“认知”还是“错误认知”都不是对错的道德判断,因为两者都是“社会事物”,一旦产生了,都会对现实政策产生影响。美国正在发动的贸易战或冷战,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能取得如此大的内部建设成就,主要是存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这样一个和平国际环境,是中国和外在世界互动促成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国际局势做了一个正确判断,那就是和平与发展是国际两大趋势。根据这个判断,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反过来促成了世界发展与和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正确判断和中国本身的努力,中国能够经历40年的和平国际环境。今天,不利于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又回来了。中国无法,也不可能逃避现实,只能直面。中国如何应对,不仅决定自己的前途,也将决定世界的前途。文章选自联合早报,2018年4月24日
2018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