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口断崖式萎缩 城市“抢人大战” 该走向何方
各地推出各种吸引人口的政策,更多是应对短期危机的权宜之计,而非全国性的长久之策,鼓励生育和取消户籍限制是必须之策作者简介梁建章 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黄文政 黄文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自2016年底以来,很多城市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提供补贴等方式吸引人才和人口迁入。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抢人大战”,各地抢人政策不断加码;3月22日,西安市宣布全国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在线落户西安。到今年3月,一向严厉限制落户的北京和上海也先后推出旨在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政。 为何曾经抱怨“人满为患”的各大城市会上演“抢人大战”呢?这背后折射出中国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一是年轻人口面临断崖式萎缩。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三十年间萎缩了33%。特别是,从2015到2025年十年间,21到25岁的年轻人口将萎缩36%。随着年轻人口越来越稀缺,“抢人大战”有望愈演愈烈。目前开始抢人的城市能够赢得先机,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人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从产能不足的短缺性计划经济,过渡到产能相对过剩的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靠创新来驱动,而大城市集聚效应则是创新的重要引擎。更多人口,尤其是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口,会创造更多机会,激发更旺盛的创造力。 三是更多的经验和更深入的探讨,促使人们认识到,人口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非之前计划生育所宣传的那样更多是负担。可以说,人口增减与城市兴衰互为因果。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表现出更多的需求,更强劲的活力,更大的财力以及更快提升的基础设施。没有一个城市被人口增长压垮,相反城市的衰微则表现为人口的萎缩。人口比人才重要 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还是只将目光放在人才上,而北京和上海更只针对所谓的“优秀人才”放宽落户条件。按通常理解,人才是指受过良好教育或者具有特定技能的人;在目前的抢人大战中,很多城市把人才解读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但城市不仅需要受过高等教育或者拥有特别技能的人,也需要普通的工作者和消费者。各种技能其实是互补的;高科技和金融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只放宽人才的落户条件,而依然限制人口的迁入,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选择和福祉,也会提高人才的生活成本,降低他们发挥才能的效率。 实际上,更能反映人对经济发展意义的是劳动市场的供需,而非人为设定的标准。不同行业技能要求不同,并不意味着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目前蓝领工作薪资上涨更快,说明城市更缺乏蓝领工作者。人为区分人才和人口不仅破坏公平性,也是在扭曲劳动市场。 从源头来说,人才来自于人口,人口是孕育人才的基础。只有在众多人口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才是真正的人才,而城市管理者并没有能力判断哪些人会最终脱颖而出。在相同教育和竞争条件下,人口越多,人才规模也越大,其中最优秀的人才也更优秀。因此,维持庞大的人口规模并建立公平高效的竞争机制,是确保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出现的最有效方式。 再者,也只有真正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才是可持续并且最有效率的。比降低落户门槛,提供落户补贴更重要的,是提升基础教育、医疗和其他公共服务,让年轻人不仅能在当地就业、创业,也能够在当地休养生息,结婚、育子乃至抚养老人。 目前短期内大量年轻人落户,将在几年后带来当地的出生高峰并形成入托和上学压力。应对这些压力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和建设相关的医疗、托儿和教育设施。如果只吸引年轻人,却不能把他们的生活成本维持在可承受的水平,这些年轻人迟早也会流失。 最后,人并不只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让更多的人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在城市立足,依靠自己劳动换取城里丰富和便利的生活,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意义所在。 造人比抢人重要 现在各地抢夺的人口,特别是年轻大学生,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存量人口,其中很多是当年被视为社会负担的所谓“超生”者。 从全国范围来看,抢人导致的只是存量人口在地域之间的转移。如果这种转移更符合迁徙者和雇佣者的偏好并因此产生更高的效率,那结果就是全国范围内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扣除这种优化效应,“抢人大战”对全国来说其实还是一场“零和游戏”。 人才的基础是人口,而人口的源头是生育。只注重人才,而不重人口,只重抢人,而不重生育,都是一种只顾收割、不事耕耘的局域且短视的思维。因此,远比“抢人”更为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造人”。 但各种证据显示,中国早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63万,比之前卫计委预计的最低预测还要少300万。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出生人口就出现如此幅度的萎缩,反映了生育意愿的低迷远超预料。 随着育龄高峰期女性数量在未来十年萎缩40%左右,全面两孩政策导致的生育堆积效应逐步释放,出生人口面临雪崩。即使立即全面放开生育,中国的生育率也面临着三重下行压力:即现代化进程、中华文化圈所面临的共同因素、城市一孩化和计划生育宣传改变了生育观念。而影响这些压力的各种因素,在未来的可预期变化几乎都是负面的。长期来看,中国的自然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意味着出生人口每代将减少1/3。 在这种人口趋势下,未来城市不仅无人可抢,已有的存量人口都将难以为继。人口的不断老化和萎缩将严重削弱城市动力和活力。城市基础设施会因需求萎靡和财力匮乏而无法更新,大量学校、医院、机场、港口、车站等面临关闭的命运。曾经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城市将呈现出暮气沉沉、江河日下的面貌。 长期来看,超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坍塌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应对这种空前的危机,需要立即取消生育限制并大力鼓励生育,竭尽所能生育率至少提升到可以维持民族正常繁衍的更替水平附近。“抢人大战”的上演凸显了全面放开并大力鼓励生育的必要性。 应当促进人口自由流动 目前各地抢人政策中的典型措施,是放宽落户条件并简化落户程序。随着“抢人大战”趋于激烈,进一步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落户条件,都可能成为部分城市未来的选项。这种自下而上的变化正在倒逼户籍政策的改革。而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取消户籍限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实际上,人口的自由流动是世界各国包括以前中国的常态。去哪里工作和生活应该是个人的选择。甚至在欧盟各主权国家之间,人口也可自由迁徙;一个来自波兰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去巴黎工作和生活,并享有与当地人相同的就业、居住以及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但同在中国,一个河北农民在北京工作一辈子也可能无法落户北京,连他的孩子都不能在北京正常上学。造成这种隔离的直接因素就是户籍限制。 但人是跟着工作机会走的,户籍限制并不能真正阻挡人口迁徙,只会让在当地工作和居住的外地户籍者生活在无奈和怨气之中。在2014年年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常住人口中,外地户籍比例分别为38.1%、41.1%、35.6%和69.2%。对更多人来说,户籍限制让很多人无法在职业、事业乃至家庭生活上做长远规划,甚至有捞完钱就走的心态,这些现象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内需的提振。 在市场经济中,人口随着经济机会而流动,其动力是需求和供给的匹配能带来更高的经济产出。因此,限制人口流动自然会造成经济机会和效率的损失。经脉畅通才能健康,各种要素的充分流动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比起财和物,人是更核心的要素, 因此人的自由迁徙对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重要。 在所有城市中,目前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并因此最难落户的是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其实是全国很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和最有竞争力企业的角逐之地,其集聚效应是中国十几亿人口规模优势的体现。 但严控人口规模的政策却在阻止这种集聚,让很多科技创新的机会消弭于无形。这严重削弱了中国经济最有创造力和活力的部分,阻碍了中国经济提升。 虽然北京和上海近期对"优秀人才"放宽落户条件,但其力度和背后所反映的理念已远远滞后于以西安为代表的"抢人"城市。可以预料,北京和上海在未来城市角逐中已经先输一局,这是中国的损失,更是这两个城市自身的损失。未来政策演变方向 各地为了抢人推出各种吸引人口的政策固然可喜,但这更多是不同地区应对短期危机的权宜之计,而非全国性的长久之策。在我们看来,“抢人大战”的上演突显了在中央层面就人口政策和户籍政策方面进行重大变革的必要性。 最近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撤销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并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计划生育从国务院部委序列中去除,是向全面放开生育迈出的可喜一步。 但要有效地提升中国生育率,更需要全面鼓励生育。具体措施包括,对高收入家庭通过孩子人头抵税的方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较低者则直接发放生育补贴。此外,提供大量免费或低廉的托儿服务也是降低年轻父母焦虑、提升生育率的有效的措施。 在维持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让人们顺其意愿自然流动,不仅提升整体幸福感,也增强活力,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因此,户籍政策的改革方向应是逐步放松直至完全取消限制,最终只保留户籍的居住登记功能。 这样做只是让当前状态正常化,会缓解而非引发社会矛盾。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已基本与工作地而非户籍所在地挂钩;基于户籍的某些限购措施是反市场的短期特殊政策,不应成为长期障碍;初等教育按家长居住地来实施本来就是演变的方向,而大学录取可从按学生的户籍地逐步过渡到按学习地进行,并最终实现全国一视同仁。 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下,改革措施只要设计得当,可确保当地人原有福利不降低。其实,当地人拥有先到优势,外来人口促进当地的创新和创业乃至经济发展,让当地人的条件水涨船高。因此,消除户籍区隔,让人口在城乡和地域之间自由迁徙,既是提升农村家庭的善举,更是造福城市自身的良政。 简言之,要消除城乡和地域差距,真正重要的是让人们拥有平等的机会,按自己的意愿安居乐业,而不是被折叠在不同的空间之中。 目前上演的各大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实质上是各地在争相突破人口和户籍方面的固有观念,并以突击性的政策措施将观念的突破付诸行动。那么在全面取消生育限制和户籍限制后,这种地域性竞争是否依然有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到那时,“抢人大战”的竞争不是表现在采用哪种突击性的措施来破除不合理的限制,而是如何建立系统性的长效机制来提升当地的就业、创业和生活条件,让居民用脚投票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居住城市。 虽然吸引年轻人落户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能立竿见影,但鼓励生育在局域和短期来看却是吃力不讨好。因此,全国性的制度安排应该确保地域竞争不仅表现在吸引存量人口上,更应该表现为促进生育上。比如,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某种转移支付机制,让那些吸引人口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人口移出的地区。 地域竞争是中国社会最有活力,最有韧性的一面,也是应对危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尽管中国面临人口坍塌这样空前的危机,但各大城市之间上演“抢人大战”这样的竞争,透出了中国最终能够走出低生育率困境的一线生机。文章选自财经网,2018年4月6日
2018年4月9日 -
沈南鹏位列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首 刷新中国投资家最好纪录
沈南鹏,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揭晓,耶鲁校友沈南鹏登上该榜单全球第一名。2018年4月3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The Midas List)揭晓,红杉资本再次位列投资机构上榜人数之冠,共有9位投资人的名字闪亮榜单。其中,由沈南鹏领衔的红杉中国表现抢眼,他本人历史性地登上该榜单全球第一名,并再次刷新了由他自己创造并保持的中国投资家最好纪录。这同时也是全球华人创投人士首位得到此次桂冠,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从2012年“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首次有华人入选至今的7年间,沈南鹏始终是排名最高的华人投资家。在沈南鹏和红杉中国团队高歌猛进的背后,是中国投资家群体的强势崛起,在全球投资舞台上,已然与美国投资人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近十年来,红杉中国早早预见并且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布局,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重量级玩家,更成为少有的T(头条)M(美团)D(滴滴)共同投资人。此外,来自红杉中国的两位合伙人周逵、计越同时入选该榜单,并分列13、90位。在今年榜单的100名创投人中,有16位是华人投资家,创历史新高,彰显了中国企业和投资家们在全球市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沈南鹏的卓越表现,正是中国投资家崛起于全球的缩影;红杉中国的成功,也是中国在全球投资版图话语权逐渐加大的集中体现;中国独角兽与优秀企业层出不穷,更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书写了科技与产业共生共荣的中国篇章。迈达斯榜单(The Midas List)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迈达斯王能够点石成金的神话,又被称为“金手指”榜单,多年来被业内认为是“创投界的奥斯卡”,该榜单向来以专业、严谨和权威性著称。自从2001年开始,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每年都会评选出100名顶尖风险资本家,他们能于早期对具有潜力的领先科技企业做出重大的投资,并创造卓越的价值。下附2018年全球最佳创投人完整榜单:Rank Name Firm Notable Deal#1 Neil Shen Sequoia Capital China Alibaba#2 Bill Gurley Benchmark Uber#3 Jim Goetz Sequoia Capital WhatsApp#4 Carl Gordon OrbiMed Acerta#5 Robert Nelsen ARCH Venture Partners Juno Therapeutics#6 Mary Meeker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Airbnb#7 Peter Fenton Benchmark Docker#8 J.P. Gan Qiming Venture Partners Meitu#9 Douglas Leone Sequoia Capital ServiceNow#10 Brian Singerman Founders Fund Stemcentrx#11 Eric Paley Founder Collective Uber#12 Mike Maples, Jr. Floodgate Okta#13 Kui Zhou Sequoia Capital China New Dada#14 Roelof Botha Sequoia Capital Square#15 Byron Deeter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Twilio#16 Scott Sandell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MuleSoft#17 Rob Hayes First Round Capital Uber#18 Dennis Phelps IVP Snap#19 Josh Kopelman First Round Capital Flatiron Health#20 Hans Tung GGV Capital Musical.ly#21 Neeraj Agrawal Battery Ventures Coupa#22 Joe Lonsdale 8VC Wish#23 Xiaojun Li IDG Capital Xiaomi#24 Xiao Ping Xu ZhenFund Meicai#25 Jeff Jordan Andreessen Horowitz Airbnb#26 Tony Florence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Jet.com#27 Steve Anderson Baseline Ventures Stitch Fix#28 Bryan Roberts Venrock 10x Genomics#29 John Doerr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Twitter#30 Sameer Gandhi Accel Dropbox#31 Rebecca Lynn Canvas Ventures Lending Club#32 Alfred Lin Sequoia Capital Airbnb#33 Anton Levy General Atlantic Alibaba#34 Scott Shleifer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Despegar#35 Vinod Khosla Khosla Ventures Square#36 Deven Parekh 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Fanatics#37 Shailendra Singh - Go-Jek Indonesia#38 Marc Andreessen Andreessen Horowitz Samsara#39 Jeremy Liew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Snap#40 Mitch Lasky Benchmark Snap#41 Jeremy Levine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Pinterest#42 Allen Zhu GSR Ventures DiDi Chuxing#43 Lee Fixel Tiger Global Management Spotify#44 Jim Tananbaum Foresite Capital 10x Genomics#45 Ryan Sweeney Accel Qualtrics#46 Ravi Mhatre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AppDynamics#47 Hemant Taneja General Catalyst Stripe#48 Jonathan Silverstein OrbiMed Ascendis Pharma#49 David Cowan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Twitch#50 Matt Cohler Benchmark Tinder#51 Andrew Braccia Accel Slack#52 Yuri Milner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Airbnb#53 Aydin Senkut Felicis Ventures Adyen#54 Jeff Horing 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Airwatch#55 Ann Miura-Ko Floodgate Lyft#56 Gaurav Garg Wing Venture Capital FireEye#57 Jim Breyer Breyer Capital Etsy#58 David Weiden Khosla Ventures Instacart#59 James Mi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Rong360#60 Frank Rotman QED Investors Credit Karma#61 Erhai Liu - Mobike#62 Beth Seidenberg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Flexus Biosciences#63 Fred Wilson Union Square Ventures Coinbase#64 Hurst Lin DCM 58.com#65 Jeff Lieberman Insight Venture Partners Delivery Hero#66 Klaus Hommels Lakestar Spotify#67 Peter Thiel Founders Fund Palantir#68 Ben Horowitz Andreessen Horowitz Okta#69 Joel Cutler General Catalyst Lemonade#70 Bryan Schreier Sequoia Capital Dropbox#71 Todd Chaffee IVP Twitter#72 Kevin Comolli Accel SimpliVity#73 Yi Cao Source Code Capital Bytedance#74 Jenny Lee GGV Capital YY.com#75 Michael Eisenberg Aleph Wix.com#76 David Yuan Redpoint Ventures APUS#77 Kirsten Green Forerunner Ventures Dollar Shave Club#78 Quan Zhou IDG Capital CreditEase#79 Roger Ehrenberg IA Ventures The Trade Desk#80 Navin Chaddha Mayfield Fund Lyft#81 Ron Conway SV Angel Airbnb#82 Peter Levine Andreessen Horowitz GitHub#83 Neil Rimer Index Ventures Funding Circle#84 David Chao DCM SoFi#85 Randy Glein Draper Fisher Jurvetson Ring#86 Ted Schlein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Shape Security#87 Jules Maltz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 Yext#88 Mamoon Hamid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Slack#89 Theresia Gouw Aspect Ventures ForeScout#90 Steven Ji Sequoia Capital China Ganji#91 Rich Wong Accel UiPath#92 Asheem Chandna Greylock Partners AppDynamics#93 Jeff Crowe 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Spotify#94 Salil Deshpande Bain Capital Ventures MuleSoft#95 Sonali De Rycker Accel Spotify#96 Young Guo IDG Capital Meitu#97 Aileen Lee Cowboy Ventures Good Technology#98 Ping Li Accel Heptio#99 John Vrionis Unusual Ventures AppDynamics#100 Jan Hammer Index Ventures Robinhood文章选自耶鲁北京中心,2018年4月7日
2018年4月9日 -
【CGTN】 | “户口”只是吸引人才的第一步
【视频观看】 近日,CGTN全球财经就当下热点话题“人才引进”采访了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唐蓓洁。 中国的科技创新方面正在蓬勃发展,只要有好的政策和条件,中国有足够的资本吸引海外人才。 ——要吸引海外人才比如“海归”,不只取决于他们定居在哪里,户口政策等影响。首先整体环境要支持创新。 其次是生活的质量,他们关心这是个适合我工作、居住的好地方吗?他们还在乎房价、医疗系统、孩子教育、交通系统、空气质量等因素。同时他们也关注中国的经济投资环境。所以我认为户口只是吸引海外人才的第一步,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好的政策。 ——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比如上海、北京还有深圳等。但中国现在已经做的不错了,大部分留学生都选择了留学后回到中国工作,同时中国的“千人计划”项目也进行的非常好。我相信中国之后的科技创新以及吸引人才的能力会更加完善。 ——中国现在的教育方面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从小就开始开发学生的创意方面,同时现在高校都开始有创新孵化器,还有一些大学开展海外交流项目,把中国人才输送到外国,与世界创新科技接轨,再带回中国。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中国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文章选自CGTN全球财经,2018年4月3日
2018年4月9日 -
【CGTN】China, US should foster new growth points for trade amid rift
China implemented its countermove to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metal tariffs on Monday by bringing into effect its earlier announced intention to impose tariffs on 128 US imports.Trump announced higher duties on steel and aluminum imports from China on March 8 under the broad “Section 232” national security tariffs, and they came into force a fortnight later. But that was not enough to feed the businessman-turned president’s appetite. Invoking Section 301 of the US Trade Act of 1974, which has actually never been used since the late 1980s, he signed a presidential memorandum on March 22 that could impose tariffs of up to 60 billion US dollars on imports from the Asian powerhouse he has called “an economic enemy.”Later,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Robert Lighthizer noted the tariffs, a large proportion of which target Chinese hi-tech products, may not be imposed until early June. “I think there is hope,” he said when asked whether Beijing will avert the massive duties through negotiations.Gao Feng, spokesman for China’s Ministry of Commerce, called for WTO members to oppose trade protectionism, in Beijing on March 29, 2018. /VCG PhotoIn the 60-day period seeking public comments, both China and the US are seeking effective policy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trade rift from evolving into an all-out internecine war.In reality, the tremendous US trade deficit of 100 billion US dollars, as Trump has claimed, is not quite accurate, since the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rade figures need to be updated. For instance, many Chines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mport raw materials from a third-party country; Japan, Ireland and Israel are among a slew of nations that profit as material suppliers. But Washington accuses Beijing of raking in the bulk of the profits from the manufactured products when in reality, much of the “profits” actually go toward purchasing these raw materials from those countries. Therefore, the trade surplus would be a different figure if these factors are taken into account.To address Trump’s trade concern, both sides should foster new growth points.Launch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operation can be effective, for e-business brings in about 10 billion US dollars on average every day. China’s some 300 million middle-class earners – the cohort of which is still burgeoning – spend tens of billions of US dollars online per day.People walk past an advertising display of the Dior luxury goods company outside a department store in Beijing, November 30, 2016. /VCG PhotoPlenty of the goods lying in those consumers’ online shopping carts are made in the US, like milk, apparel and cosmetics. China’s customs authorities are expected to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facilitate popular US goods in entering the Chinese market.When meeting with Trump in New York last January, Chinese Internet business magnate Jack Ma, founder of the Alibaba Group, talked about his plan to empower US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 and farmers to sell their products to Chinese middle-class consumers who have staggeringly high online purchasing power. 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sales to this booming marketplace would help create a projected one million jobs across the US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For Beijing, another way to facilitate trade growth is to expand imports from the US, such as energy products and farm produce, to benefit domestic consumers. In the meantime, China can lower the tariff on automobiles – which currently stands at a prohibitive 25 percent, cellphones and luxury items.The US is blessed with abundant shale oil and natural gas while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energy importer, making energy trade a highlight in striking a trad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e natural gas yield in the US hit a peak of 767 billion cubic meters in 2015, and according to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the country is projected to become the world’s third-biggest liquefied natural gas exporter by 2020 after Australia and Qatar.A worker stands in the cab of an earthmoving Caterpillar machine at a construction site in downtown Washington, DC, on May 1, 2012. /VCG PhotoBoth countries can also cooperate o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for US energy exports. For instance, if the US can facilitate Chinese investment in gas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long its West Coast, that will greatly help reduce its trade deficit to China.Meanwhile, it’s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 EU from getting into this trade conflict. Beijing should work with European nations and support their positions in the WTO to reach greater consensus on trade.With all the strategic policy measures, we are upbeat about containing the ripple effects of this friction. Conversely, huge tariffs may not be a bad thing, for they encourage us to ramp up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author is a reporter for CGTN.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a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of China and Globalization.)From CGTN,2018-4-2
2018年4月9日 -
【中国社会科学网】苗绿:怎样打造中国智库国际话语权?
国际化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发展方向。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需求,是中国智库在新时代下的重要选择。作为国际化的后来者,中国智库应在积极汲取国外智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中国智库国际化的背景中国智库国际化符合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需求。随着日益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国际化智库的研究来支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合作,“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也需要国际化智库进行研究和传播。中国智库国际化符合智库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撑的现实需求。《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智库需要研究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的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形成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并通过智库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让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中国的话语体系。此外,智库还可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担当“民间外交使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辟高层对话的第二轨道。中国智库国际化符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的现实需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求表明,中国智库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实现国际化,掌握相关信息、知识与数据,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系统性研究,才能真正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如今,中国智库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智库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有一定的提高,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数量以及出席国际会议的数量都有所增加,部分中国智库已经具备国际化经验、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水平。与此同时,很多中国智库仍没有进行国际化实践,缺乏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09—2010全国软科学研究机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2000多家智库中,两年中从未有人员出国考察的智库有700余家,没有参加国际会议的也达到700余家,超过上千家没有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没有在国外会议或期刊发表过论文,有超过一半的中国智库没有外文著作出版。究其原因,与其缺乏全球化视野、传播意识与国际传播能力有直接关系。中国智库国际化“路线图”(一)研究国际化培养国际化研究格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面临的全球性公共议题越来越多。中国智库要提升国际影响力,首先就需要具备国际化的研究格局,从聚焦国内研究扩展到对国别问题、区域问题乃至全球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的社会政策、健康政策、科技政策和腐败治理等方面。除了各国共同面对的全球性公共议题越来越多,当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的时候,各国的国内政策也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随着中国的崛起,欧美各大智库纷纷设立中国研究中心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论是研究国内问题,还是全球性议题,都要求中国智库具备国际化的研究格局。汇聚国际化研究人才。智力资本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化人才不但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既了解本国国情,熟悉本国政治历史,又熟悉其他国家的政治历史与发展现状。这种多元文化背景是智库产生创新思想的基本保证。比如兰德公司近2000名雇员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掌握着世界上75种语言,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双语者或多语者。这些优秀的国际人才是兰德公司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全球人才流动的大环境中,要吸引并留住全球优秀人才,中国需要进一步拓宽用人视野,出台智库人才吸引计划,将智库人才纳入“千人计划”等各类高端人才工程项目中;同时,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完善国际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政策开放度,让世界上的优秀智库人才近悦远来、尽展其能。搭建国际化研究网络。合作网络对智库的发展至关重要,战略合作可以为智库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视野。中国智库需积极同国际组织等开展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智库、研究机构等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开展学术交流,构建面向全球的研究网络。比如全球化智库(CCG)通过与众多国际组织机构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国际猎头协会、国际大都会人才组织等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举办研讨会和联合研究,很好地发挥了中国新型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具有一定实力的智库也可以通过直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聘用海外研究人员等方式,以各个海外分支为节点,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研究与合作网络,实现智库的全球布局。比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最重要的实体机构是其遍布欧洲7个国家首都的办公室,包括柏林、伦敦、马德里、巴黎、罗马、索菲亚和华沙,这些办公室是其日常运营机构,承担着智库的主要研究项目。(二)活动国际化智库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研究方面,还体现在智库活动所涉及的范围从国内向国外扩展。出国考察访问、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际会议等均是智库活动国际化的可选路径。国内外智库实践经验表明,不同国家的智库之间、一国智库与外国政府之间的交流无论在议题、规格、深度等方面都具有外交政策意义上的影响力。中国智库通过国际化的活动可以主动设定国际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引导国际舆论,甚至影响他国政策。作为社会智库,CCG在这方面也作出了诸多努力。例如,2017年10月初,CCG专家团深入美国的政商中心——华盛顿和纽约就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与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等主流智库和国会山两大党派的参众议员代表、亚洲协会、中国美国总商会、纽约百人会等中美商界代表进行了12场深入交流和沟通活动。(三)打造国际化的智库传播体系构建国际化传播平台。全球化时代,智库要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学会使用国际通行的语言、方式与世界交流。中国智库需要立足互联网,通过英文出版物、英文网站、国际社交媒体等渠道用国际语言打造智库的国际传播平台,推动世界范围内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提升。CCG在国际传播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与创新:2008年建立了专业英文网站;2016年推出全新英文网站,新版网站支持移动客户端。此外,还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实现智库成果的全球传播;在国际上连续出版了多部研究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研究成果,影响国际学术界。学会与国际媒体打交道。众多智库的传播实践也证明,媒体的报道在帮助智库传播观点方面的确可以起到关键作用。中国智库要实现国际影响力,需学会与国际媒体打交道。因为智库提出的观点能否为国外普通大众所理解,又能引起他们多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媒体如何解读这些观点,以及如何传播这些观点。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媒体沟通,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JIIA)近几年一直在开展一个“媒体外交项目”,以此促进东亚国家的媒体代表和日本同行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国智库应同国际媒体积极沟通,增进了解,让国际媒体成为中国智库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助力。作为世界智库大国,中国智库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大有可为。这需要中国智库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在立足国内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全球性问题;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交往、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方式建立国际研究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实现智库成果的全球传播;根据国际形势和对外交往特点,强化外交关系意识,重点加强与一些主要国家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主动设定国际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引导国际舆论,发挥智库的公共外交作用,打造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作者单位:全球化智库)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4月9日
2018年4月9日 -
真格基金徐小平荣登福布斯“ 2018 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位列 24 名
理事简介徐小平 ,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真格基金创始人。作为真格基金团队的一员,得知小平第三次荣登《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我对他再次企及投资实践的奥斯卡舞台深感自豪。他对商业和科技发展本质与未来的精准把握,他对那些怀揣着改变商业、改变科技、改变世界、改变人生这一人生梦想而出发的创业团队的真心信任和毫无保留的支持,令他进入这一榜单实至名归。我更因此感到莫大的欣喜,因为真格基金从它诞生那天起,这一带着“真格烙印”的投资价值观和投资实践越来越深入地扎根在投资团队每一个年轻成员思考、判断、决策的坐标系中,作为一个阳光快乐高效共赢的集体,面对创投领域不断出现的变化和打法,面对商业和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机遇和无限可能性,真格团队正成长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沉稳。——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王强昨晚,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 2018 年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 Midas List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位列第 24 名,比去年上升了 48 名。这已经是他第三年荣登该榜。从2001年开始,“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每年都会评选出100名顶尖风险资本家,表彰他们在早期对具有潜力的领先科技企业做出重大的投资,并创造卓越的价值。迈达斯排行榜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迈达斯王能够点石成金的神话,又被称为“金手指”榜单,堪称“创投界的奥斯卡”。 在 2018 年的榜单中,红杉资本中国基金(Sequoia Capital China)沈南鹏凭借对阿里巴巴的投资首登榜首。第二、三名分别为投资了 Uber 的 Bill Gurley ( Benchmark ) 和投资了 WhatsApp 的 Jim Goetz ( Sequoia ) 。 今年榜单的 100 名创投人中,有 17 位是华人投资家,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了许多大家熟悉的中国面孔:除了上述提到的真格基金徐小平、红杉资本中国沈南鹏,还有启明创投甘剑平、纪源资本童士豪、IDG 资本李骁军、金沙江创投基金朱啸虎、愉悦资本刘二海等优秀投资人。中国投资家强势崛起,在全球投资舞台上,已然与美国投资人呈现出分庭抗礼之势。福布斯迈达斯榜单授奖词 “ 2011 年徐小平( Bob Xu )和王强共同创办了真格基金,该基金是与红杉资本中国合作成立的天使投资基金。作为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共投出了四家上市公司——包括 2014 年上市的聚美优品,以及 14 家独角兽公司如 ofo 和美菜。徐小平的投资横跨多个行业,囊括了钢铁交易平台找钢网、共享工作空间的优客工场、教育科技公司一起作业和人工智能公司依图科技。在创办真格基金之前,徐小平与俞敏洪和王强共同创立了中国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翻译自 https://www.forbes.com/profile/xiao-ping-xu/?list=midas ) 最后,我们再次祝贺徐小平和其他上榜的投资人。希望在未来,真格可以发掘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基金”!文章选自真格基金,2018年4月4日
2018年4月8日 -
【中国贸易报】中国须具备高端人才竞争力
随着欧美国家的经济复苏,对创新要求不断提升,世界范围的“人才战争”愈演愈烈,高附加值的智力资源成为国家间争夺的对象。在此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践行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呢?在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人才成长路线图》和《人才战争2.0》两书及其新书发布会上,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这表明,长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认为,当前,我国正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因此,中国对人才使用更需“才尽其用”,避免由于使用不均造成的浪费。 如何合理利用人才呢?王辉耀认为,应聚焦人才培养之道,探寻人才成长路径。从人才“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在制定组织目标时适当考虑人才的个人发展方向,激发人才潜力,达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双赢。 除了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外,王辉耀还在《人才战争2.0》一书中提出我国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面临的隐患问题:高素质留学人才大量外流。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近年来留学归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的差距逐渐缩小,但目前仍处于人才外流状态。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统计,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万人,留学回国人数达到41万人,其中,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的只有15%。这意味着,留学生学历越高,越有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越需要,回国的可能性越小。 对此,王辉耀表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跨国流动不可避免,但人才外流却是一把“双刃剑”:有时造成庞大损失,有时却带来巨额收益。 “人才外流不等于人才流失。”王辉耀说,企业的走出去、留学生出国学习等都可能带动大量的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很可能暂时“滞留”在海外工作或学习,不确定将来是否留下,甚至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国外为祖国效力。 近2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也得益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包括“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由“人才流失国”扭转为“人才回流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现阶段中国留学人员回流仍停留在浅层表面,如何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回流,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挑战。”王辉耀说。 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表示,下一步,中国的人才工作将进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阶段。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强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这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 有了吸引人才的政策和计划,还应注意避免“人才再流失”。王辉耀提醒,随着中国崛起,一些留学生能够看到祖国的希望,愿意克服收入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硬件因素归国工作。但腐败、人才机制不公平、体制文化不开放、签证手续僵硬等软因素,仍可能导致留学人员“再归海”。 调查显示,留学人员再流失的原因还集中在国内环境污染、有食品安全问题、不愿意子女接受国内教育、买不起房、人与人之间诚信较低、难以适应人情关系等方面。 “‘人才再流失’蒙受损失的往往不是人才本身或使用这些人才的机构和企业,而是留不住人才的那些国家。真正的人才会‘人挪活’,换个环境就能重新发挥才能。”王辉耀表示,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作出改变,而不是要求引进的人才来适应国情,改变的标准在于是否对国家有益。 “中国需要国际人才,国际人才也需要中国舞台。”王辉耀还建议中国在综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移民法,使中国在人才引进、人才移民等具体操作上有法可依。同时,中国还应积极与国际接轨,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保护国际移民在中国的人身、居住和财产等合法权益,设立移民融入处,在语言培训、文化融合、提供职业信息等方面发挥作用,让移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文章选自《中国贸易报》,2018年4月3日
2018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