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Times】China slams ‘capricious’ US trade actions
‘Big stick’ in trade scares no one: officialThe US has many structural problems and turns other countries into scapegoats for its own issues, and its approach of using a "big stick" in trade talks does not work with China, a senior Chinese trade official said Thursday.The US has been "capricious" over trade problems with China, but regardless of shifts in US attitude, China will calmly respond, Gao Feng, spokesperson of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MOFCOM), told a press conference on Thursday.Gao said China and the US are scheduled to conduct consultations on issues affecting the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ndustries in the near future and will also discuss structural issues.The forthcoming negotiations MOFCOM mentioned appear to get at the heart of Sino-US trade issues as manufacturing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said Zhuang Rui, deputy dean of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Beijing.Another problem is that China has a large deficit in the services trade with the US, which the US neglects to take into account in negotiations, Zhuang said, noting that consultations on the services trade will help address bilateral trade tensions fairly.Zhuang told the Global Times that "trade disputes are superficial. Beneath them is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Such competition is long-term and the US will eventually feel the pressure, she said.No such ’economic aggression’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rade and Manufacturing Policy on Tuesday issued a report outlining how China’s policies threaten US economic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e report accuses China of "economic aggression."The report came a day after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hreatened a 10-percent tariff on $200 billion in Chinese products and an additional list worth $200 billion if China fights back.Xu Hongcai, CCG senior fellow and an economist at the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told the Global Times on Thursday that such rhetoric is groundless and China has gained an advantage through fair market competition and has always pursued economic growth at its own pace.He Weiwen, CCG senior fellow and an executive council member of the China Society for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Studies, agrees with Xu’s views. The report says that "expanding China’s share of global markets" is one of China’s "economic aggression" tactics. But He said, "China’s share rose thanks to its large volume of exports, which is not economic aggression.""US semiconductor chips and Boeing aircraft enjoy a large share in the global market. Is this economic aggression?" He told the Global Times on Thursday.The report also claims that China aggressively seeks to acquire American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rough physical and cyber theft,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s and evading US export control, among other methods."The US claim that China is steal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nsferring technology twists the facts," Gao said, noting that many foreign firms have been engaged in sound cooperation with Chinese companies on technology dur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cess and have received handsome returns. Gao said this is what the market is all about, but the US conveniently ignored this.The US unilateral protectionist measures will eventually harm US companies, workers and farmers, and world economic growth, Gao said, noting that China is prepared to respond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asures if the US releases a new tariffs list.China will adva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t its own pace and seek high quality economic growth, Gao said.A new negative list is scheduled to be released before July 1, MOFCOM said. Gao noted the new negative list will show "large scale" opening-up.Another report released on Wednesday shows that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the US slid by 30 percent in 2017 compared to a record high in 2016, the Xinhua News Agency said.Xu attributed this to US entry limitations on Chinese firms and China’s efforts to restrict "irrational investments." Uncertainties in the US market coupled with US trade disputes with China also hit Chinese firms’ enthusiasm to invest in the US, Xu said.From Global Times,2018-6-21
2018年6月29日 -
【China.org.cn】US law professor: China-US trade tension a symptom, not a disease
Trade tension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re about more than trade. They are about culture, anxieties, and in particular, they aren’t about China at all, Frank Wu,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Law, shared his personal view on the issue during a lecture at a Beijing think tank on Wednesday. Trade tension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re about more than trade. They are about culture, anxieties, and in particular, they aren’t about China at all, Frank Wu,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Law, shared his personal view on the issue during a lecture at a Beijing think tank on Wednesday.Frank Wu, professor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Law, lectures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n Beijing on June 27, 2018. [Photo by Li Xiaohua / China.org.cn]China-US trade tension "is a symptom, not the disease, it is just one small piece of something much, much bigger," said Wu during his keynote speech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Wu is also president of the New York-based Committee of 100, an influential non-profit membership organization in the Chinese-American community in the U.S.Wu admitted it might seem funny to say that the rhetoric directed at China isn’t about China. He went on to explain that it’s also about what’s happening inside America, about American domestic politic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rhetoric is to look beyond the rhetoric -- with U.S. mid-terms quickly approaching, it’s important for candidates to appeal to their voter base."China is being blamed for America’s internal problems, along with Mexicans, Muslims, and now shockingly Canadians," Wu said.According to Wu, part of the trade deficit is driven on the American side by consumer spending habits, with America now a debtor nation. "Those who say it’s better not to deal with China don’t realize that if China stopped buying American debt, the American economy would collapse. It would be terrible for America and Americans if China sought to disengage and didn’t continue to prop up the U.S. economy through the purchase of treasury bills," he said.Wu also applauded China’s leadership and its people for what they have accomplished. However, he said that China’s rise is also threatening for Americans who are accustomed to seeing China as an impoverished and struggling third world nation."They aren’t accustomed to seeing China as a global power. They see China as a challenging force in Africa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elsewhere. Not just in terms of trade, but in terms of influence, soft power, in terms of culture, in every way, China is rising," said Wu, "and China’s rise affects American perception.”From China.org.cn,2018-6-28
2018年6月29日 -
王辉耀:海归群体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天然纽带
王辉耀,CCG理事长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百余年间,总共10余万人的留学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458.66万人,回国总数达到265.11万人,所以说,改革开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留学潮与海归潮。 四十年来,海归群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并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家,他们在填补与缩短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空白与差距的过程中,充当了领头雁,他们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给国内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文化,自觉担当起中国全方位开放的先遣队,充当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天然桥梁。 海归群体推动科教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科教领域是留学归国人员的传统发展空间。留学人员拥有先进的专业技术优势,在推动科教兴国事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他们积极推动科教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投身重大科研项目,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大大缩短了我国与世界的科研水平差距。 海归群体在国家科技战略的确定与有效执行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科技部“973”“86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课题组长,绝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归国人员。据统计,中国科学院81%的院士有留学经历,其中,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新当选院士中,海归比例超过83%,中国科学院化学部新当选院士中,海归比例更是达到100%。中国工程院有54%的院士有留学经历,其中2017年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新当选院士比例达67%,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新当选院士比例超过70%。海归精英们搭建起一大批不同于国内传统体制的新型科研平台,推动中国基础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领先世界的科研突破。在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人员中,海归占比超过60%,其中第一完成人中,海归占比超过80%。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留学归国人员进入高校,他们中产生了一批中国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据2018年教育部直属70多所高校最新统计数据,海归在高校校长中占比超过63%,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等。他们为中国高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世界最前沿的学科与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治学方法,很好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根据全球化智库(CCG)2015—2017年连续三年发布的“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显示,大约40%的海归精英在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中国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他们不断探索高等教育机制创新之路,成为教育领域的改革者。 海归群体开创与引领高科技创业潮,积极参政议政,对公共政策事务发挥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学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五代留学生,与前四代海归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恰逢中国真正开始走向市场经济,他们通过带来大量高精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风险投资、国际资本及各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多样化的产业选择,推动了国内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生物医疗、传媒、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由著名海归创办和管理的企业,如百度、搜狐、新浪、携程、新东方等均成为中国新经济和高科技的重要企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海归群体凭借国际化视野和冒险精神,在国内“双创”领域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开创与引领着中国高科技创业潮。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2017年入选榜单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164家,其中,由海归创办或管理的企业占比超过60%,这些独角兽企业开创与引领着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文化娱乐、物流、交通出行等行业的新模式与新技术,塑造着新的创业文化。 现代社会对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海归人才因其特殊的跨文化背景、先进的现代管理经验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等优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与民主建设的积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精英们进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国家企事业单位等,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海归群体通过创办智库或者供职于智库,为政府提供专业参考与智力支撑,许多政府重大决策和决议的背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等都拥有一大批重量级的海归精英,正是这些或官办或民营的重要研究机构,不仅事实上充当了中国政府的智囊团,而且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外脑,扮演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智库角色。 海归群体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帮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大批外资企业包括全球500强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外资与就业机会,也将中国纳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而几乎所有的在华跨国公司都有海归的参与,有些海归还成为很多世界500强的中国“掌门人”,比如上榜CCG“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中的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一、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等。作为跨国公司对华战略的参与者与执行人,海归们对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加快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培养大批国际化本土人才、促进跨国公司业务与中国经济紧密融合、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乘风破浪,日益活跃于世界舞台,而熟悉东西方文化和国际“游戏规则”的海归则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一方面,他们以创始人或职业经理人的身份直接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百家中国企业中,80%是由留学人员创办和管理的。海归企业在海外上市,不仅能够融到资金,更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国际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吸纳新技术、新人才、新的战略合作机会,在全球的标准制定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大量海归以法律服务、咨询、会计等方式,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参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并购业务,间接推动中国企业发展。比如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帮助腾讯把微信推广到印度尼西亚,重新定义了印尼的社交媒体,打造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成功典范。金杜律师事务所全球主席王俊峰在全球16个城市成立律所,成为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著名法律专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海归们在引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成为中国企业闪耀于世界舞台的关键力量。 海归群体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客观上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升级,中国经济的前景才能更加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归活跃在高端服务领域,很多都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领跑者。海归们在金融财务、咨询、法律、经纪代理、传媒、出版、公关、广告、旅游、会展、教育等多个领域大显身手,加快了中国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整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却不是一个制造业强国,我们要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虽然大部分留学人员在回国发展时,比较倾向于新经济领域,但是也有很多海归凭借其国际化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以职业经理人等各种身份进入传统产业。他们通过努力,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带动了传统经济效率的提高。海归们的发展并未脱离传统的制造业,他们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进行技术嫁接,将传统制造业与现代科技相对接,不断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海归群体带回风险投资机制及现代管理新理念,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人才 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风险投资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帮助并促使其商业化,进而促进新产业的形成并加快科技的发展。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国际风险投资公司的“掌门人”都是海归,大部分风险投资都是通过海归或海归工作的外企带进国内的,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些投资激发了国内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了一大批海归企业和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风险投资行业的进步。近年来很多海归创业成功后转做创业投资,比如北极光创业投资创始合伙人邓锋、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等。风险投资的理念和新经济模式的引进,带来了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概念,使海归和跨国公司一道,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的革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的场合阐明了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等诸多人才战略思想。人才培养和引进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环节。 中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海归精英为中国的人才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给国内创新创业大潮带来各种人才,带动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留学回国人员的一大特点就是国际化,他们回国创新创业,将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经验、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管理模式等带回国内,在不同的岗位对国内人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在教育领域从事人才培养工作,在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带进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思维模式等,也有助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另外,一些留学人员选择以团队形式回国创业,往往是各有所长的几个人一起回国创业,并在创业过程中不断从国外引进企业所需的留学人才,这也是留学生创业在引进人才方面的优势之一,发挥国内外团队和群体的作用。部分成员在国内创办企业,部分成员在国外开展研发工作,既可以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又可以有效利用国内的市场、资金和劳动力。海归创业团队与国外保持着密切联系,便于及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并有利于开展国际合作。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海归在国外也有企业,可以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研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 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海外留学人员为中国引进了众多的国际化人才,也成为当前中国人才培养的一支重要助推力量。未来需要为这些人才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调动他们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海归群体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抓住机遇加入新一轮全球竞争,积极参与制订新的国际规则,内外联动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维持已经取得的贸易优势,提升资本优势,建立人才优势,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动,推动全球化进程。 海归群体通过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有效提升了中国话语权,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朱民在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副总裁期间对推动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海归群体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的案例越来越多,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张涛、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赵厚麟、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国际委员会主席邓子新、国际民航组织秘书长柳芳等。 改革开放四十年,二百多万“海归派”已遍布各行各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支新的生力军。从国家领导到地方官员,从两院院士到“千人计划”专家,从国际组织领导到国企总裁再到外企“掌门”,新时代的海归精英是中国与世界全方位接轨的天然纽带与桥梁,正成为领航中国的重要力量。文章选自人民论坛网,2018年6月26日
2018年6月29日 -
张燕生:关注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专家简介张燕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首先,我谈一下对中国经济结构性变化的一些看法。中国经济现实的结构性变化有三个指标很重要。第一个是创新。创新可以从很多的角度看,例如研发强度,发明专利,申请的增长率以及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等。如果我们单用一个指标——研发强度,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可以看到三个不同的板块,分别对应处于三个不同阶段的中国。一是东部沿海的七个省市。这些省市的研发投入2016年是9830亿人民币,占总的研发投入62.7%,这意味着此区域的研发强度已经超过OECD的平均水平。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10年、20年之后,这个地区它的流量积累出存量,将会出现一批一流的实体企业、拥有一流的创新能力、具有一流的现代金融的发展和聚集一流的人才、人力资本。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构建一流的实体企业、创造出一流的创新实力、发展一流的现代金融的区域。因此,该板块主要着眼于下一步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它的创新环境,实际上是在全球范围内对标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准。二是中部和西部比较发达的省11个省市。该板块在2016年投入创新的资金是5342亿人民币,占整个研发投入的31.6%,基本上还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的前期、中期、后期,而且这个部分绝大部分都属于内陆地区。该部分下一步的核心重点是怎么能够基于国内需求、国内消费、国内投资的发展,从高速转向高质量。三是剩余的11个省市自治区。这11个省市自治区在2016年投入创新的钱只有888亿,仅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因此,该区域实际上仍处于资源驱动阶段,还没有进入投资驱动阶段。因此,这个地区主要关注如何保护好绿水青山,怎么能够走好“一带一路”,例如新疆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广西是东南亚的最前沿,云南是面对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的桥头堡等。因此从这个地区未来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带一路”,着重对外开放、对外合作。因此,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中国有着三个完全不同的板块,任何一项宏观政策要考虑国内地区、城乡巨大的差异。第二个是发展结构变化。例如,对比在2016年、2017年两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GDP的增长率,能看到过去的十年,有九年江苏的GDP增速、山东的GDP增速快于广东,江苏和山东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快于广东,但是在2017年这两个省全面落后于广东;同时,江苏、山东的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也慢于广东。过去十年,我们仅看到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而忽视了掩盖了结构性的转换和动能的转换。如果我们通过观察货运量、用电量、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和进出口的增长率,过去十年江苏和山东落后于广东。以上的对比体现出,在总量还保持着一定增速的时候,由于新旧动能的转换、结构的转换和体制转换的滞后,在东部沿海地区七个省市出现了分化。即广东、浙江、上海,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讲,进入到比较主动的发展状态;而山东、江苏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结构转换方面的确落后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看省内的差距,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可知广东省内的差距是显著大于江苏、山东、浙江的。而且政府、市场、社会的协调性,也是存在着缺憾的。众所周知,解决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要靠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史靠政府的作用、靠社会的作用。第三个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比重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个发展档次的地方,动能差异、结构差异、体制的差异也是不同的。其次,谈一下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中国的一些重大需求已经到了峰值或者已经过了峰值,例如制造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房地产的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可能在2018年将达到或过了峰值。这意味着,过去40年支撑高速增长的三大投资需求,在未来将会减速。重大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首先是外商投资。2018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白皮书指出美国企业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还是主流。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外商来华投资,70%以上是服务业,是技术服务、研发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而在这些重要的服务领域,我们的市场准入、投资环境、制度规范等方面,和制造业相比,这方面还是有着非常显著的差距。因此,要想把外商来华投资形成一个投资新的需求增长点,就需要我们改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其次是民营企业投资和民间投资。过去40年,我国改革推动力度比较大的是制造业。中国的制造业,民营企业占比是61.2%,外商投资企业比例是11%,国有企业是27.8%,可以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40年,会成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很大程度是一个比较有效率的混合所有制的结构。因此,如果实现民间投资更加活跃,除了解决产权问题和对民营市场准入的一视同仁等这些重要的因素以外,怎么能够让我们的现代服务领域和一些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也能够形成一个混合所有制的结构,即“引狼入室、与狼共舞、培养狼性”,我相信民间投资会有更好的发展。主要为创新而投资、为绿色而投资、为民生而投资。除了投资以外,还有的领域如煤炭,这种传统能源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还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重化产业所产生的投资需求,都在发生重大的峰值变化。第二个方面是资源环境的底线。为了绿色发展,发改委能源所提出了三条线:第一条资源环境消耗的上线;第二条环境质量的底线;第三条是生态保护的红线。如果中国14亿人实现现代化,能源消耗、环境容量的消耗应当采取一个什么模式更好?采取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能源消费的模式,地球是无法承受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更加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模式,进而使得当前技术、基础结构、制度、产业和整个国民的行为,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第三个方面我国产业结构和人工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抄袭、山寨等发展模式后,中国的经济、社会以及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最后,我谈一下结构性去杠杆这个问题,简单地谈一下我自己初步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十年,中国都是一个加杠杆的过程,都是用加杠杆的方式为世界走出危机的泥炭做出贡献。但加杠杆的周期是不是应当结束了?能不能够结束?我们大家知道,中美的贸易摩擦以及美国的加息、减税、缩表和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仍然需要一个大国为它在未来的十年拉车,它会用贸易摩擦、贸易冲突、贸易战的方式逼着继续加杠杆,一直加到崩溃,成为第二个日本,我们能从这个怪圈里摆脱出来吗?过去十年国企和地方政府是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这里面涉及到2008年的危机究竟是我们的危机还是他们的危机,我个人认为2008年的危机是欧美生产网络的危机,而不是东亚生产网络的危机。我们东亚生产网络除了为欧美代工受到重大影响以外,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都没有受到重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地方债还是国企债、企业债、居民债、居民杠杆率,核心的问题是一句话,推动去杠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在结构性、体制性和高质量上做足文章。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18年6月25日
2018年6月28日 -
赵穗生:中美规避战略误判之道
赵穗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克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终身职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观点摘要现在特朗普完全放弃了美国的价值观念,成为自由主义本身的一个挑战者,甚至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自由主义理念、美国的人权价值观念的一个最大挑战者。对华接触政策在美倍受指责?赵穗生指出,今年美国政界、学界总结对华政策效果时,对接触政策的指责日益增加,一些人甚至认为对华接触政策为美国制造了一个竞争对手,并未达到美国的战略目的。对此,赵穗生首先系统回顾了美国对华接触政策40多年的演变史,并指出,中美当初达成合作共识,事实上是一种“错位共识”。因为美国想把中国变成一个像它一样的西方式的民主社会,而中国现代化的目的只是要富国强兵。在这样一种错位的共识下,中美之间的接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很成功,美国认为中国正按照它想要的方向变化着。冷战结束后,中国按照邓小平的指引,韬光养晦,不出头,不搞对抗,加强合作。这又给在美国支持接触政策的人找到了根据,认为只要保持耐心,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一定会导致政治上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然而,如今美国责备中国,说中国变了;中国责备美国,说美国遏制中国。”赵穗生认为,“美国逐渐认识到中国不接受它的一些理念,而它也没有能力改变中国。”分水岭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赵穗生指出,金融危机对美国伤害很大,中国却从中很快走出来。中国的政治领导人、学者都对于中国发展道路越来越坚定信念。中国声音、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越来越强。所以,美国开始担心中国是不是要建立一套自己主导的国际秩序,替代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特朗普欲颠覆对华接触政策? “这种背景之下,中美两国一个越来越没有信心,没有安全感;另一个则变得越来越自信,错位共识消失了。”赵穗生指出,因此接触政策受到了很大挑战。美国开始反思并认为接触政策难以为继,美国要改变战略,对中国实行强硬政策,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华采取强硬的经济政策。 “特朗普上台后,其实还是继续停留在对华政策的上下、左右摇摆的周期。”赵穗生认为,特朗普他所关注的跟中国接触的问题中只有两个:朝鲜和贸易问题。他的问题点很集中,而这些贸易摩擦并不完全只针对中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不认为特朗普的对华政策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赵穗生指出,美国把很多经济上的问题归结为政治上的问题。在安全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中美之间产生修昔底德陷阱,可能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恐惧而产生冲突和战争。中美关系一直是上上下下。一个新的总统要批评他的前任,所以会采取强硬政策,一段时间后会发觉中美关系很重要,开始软下来;然后一段时间发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开始强硬起来。赵穗生强调,“特朗普并没有走出这样一种周期。” 对华接触政策呈强硬转型之势? “十年以前绝大多数的东亚国家和美国的贸易额都超过这些国家贸易额的50%,现在只有20%左右,而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50%。”赵穗生表示,“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想跟亚太地区国家保持好的关系就必须和中国接触。”并强调,尽管有这么多批评,但是美国没有办法放弃对华接触政策,主要原因有,接触政策中国受益很多,美国也受益很多;美国要想在亚太地区继续存在,就必须跟中国合作;接触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中美对抗,对于中国发展有利,对于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也非常重要。 “过去的接触政策是要改变中国,现在是不求改变中国,只求维护美国的利益。”在赵穗生看来,美国对华接触政策不会被放弃,却正在发生转型。“也就是说过去的接触政策强调是用合作来定义竞争,而现在的接触政策是用竞争来定义合作。” 对中美双方而言,如何规避战略误判,准确把握对方核心利益诉求,寻求新时代合作共赢之道或许是将这种曲折中走过近40年的中美接触政策进行到底的唯一正确出路。正如在此前的有关演讲中,赵穗生曾指出,美舆论认为中国要和美国竞争,重新塑造国际秩序的美式“担心”并不客观。寻求中美战略误判规避之道 “我觉得中国目前要做的事情并不是要取代美国,”赵穗生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取代美国的硬实力。第二是中国软实力现在也还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第三,中国还是现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 “由于这三方面的原因,中国尽管对现存的国际秩序有不满,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公正不合理,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条件替代美国在亚太地区或在全世界独自塑造国际秩序。”赵穗生认为,“多年来,中国被很多国家说为是一个搭便车者,中国现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求改革现存国际秩序,而不是要重新塑造国际秩序。” 赵穗生强调,如此中美两国之间就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和谈判空间,如果美国能够和中国谈判,让中国有更多发言权,美国让渡一些霸权,这两个国家就可以联手共同塑造现存国际秩序。从中国的角度来讲,中国也应该明确向美国或者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因为中国仍然是受益者,中国要改革的是国际秩序当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激进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权。这是中美之间全球博弈的焦点。文章选自中宏网,2018年6月23日
2018年6月28日 -
陈文玲:应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近段时间以来,所谓“中国使用合资要求、股比限制和其他外商投资限制来强制或迫使外资企业转让技术(强制技术转让)”,成为美欧频频指责中国采用贸易不公平手段限制外企的主要口实之一。 这种指责毫无根据。中国自改革开放之日,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就将吸引外资作为最重要的开放政策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所发展的加工贸易,其大部分技术和核心装备最初全部来自于国外引进,中国暂时以加工贸易中最低端的来料加工参与到国际产业链中。以后随着市场的需要,引进汽车、航空、航海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徐工、三一等企业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没有签署过一项强制技术转让协议。即便有一般性外国企业和资本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支持力度,自觉自愿地转让技术,也向中国企业收取了专利费和技术转让费,不存在以技术换市场的情况。中国商务部迄今为止没有接到过一起由美、欧、日、韩在华商会提及的中国方面违反法律、合同及协议,强制要求外方转让技术的举报。中国在这方面是个守法者,是游戏规则的忠实执行者。 一些欧美企业将厂房从中国迁移到东南亚国家,是全球的产业链配置转移趋势主导的结果,不是所谓中国盗窃、强迫转让核心技术的逼迫。一些企业以及带着冷战思维的政客与学者看到中国在产业链中日益上升的地位,意图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打击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他们的指责毫无道理。实质上,中国对知识产权始终保持三个态度: 第一,中国是遵守知识产权规定的国家,政府和企业不会有任何在谈判时强迫对方技术转让的事情,如果有,请拿出证据。 第二,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自觉,不是欧美的要求。中国正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维护自主创新、鼓励高新技术发明进步的前提。中国有自己的改革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会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大国和强国,将打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来中国投资的外企可以在这方面放一百个心。 第三,中国政府近年来降低了触犯知识产权法的法律门槛,建立多个跨省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专门的商品检验队伍,对工商质检部门进行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下决心从法律上增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回击欧美对中国的无理指责。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在跟外方签订合同时,希望能得到一些技术,而外方也愿意开拓中国市场,这种双方在合同中表明并已签订协议的行为,属双方自觉自愿。国外同样存在类似协议,比如博世汽车在南美开拓市场时,也曾转让过技术,但要强调的是,这些转让的技术不属核心,更非高新。 未来40年,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多边体制和WTO向下的规章制度,更好地依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使市场更加透明、合法、合规。同时,中国企业更要加强自主创新,依法保护知识产权,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好地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发扬。文章选自财经网,2018年6月24日
2018年6月27日 -
【CGTN】Nepal-China agreements: big achievement and great future for BRI
Prime Minister Khadga Prasad Sharma Oli of Nepal speaks at the Nepal-China Business Forum during his China visit in Beijing, June 20, 2018. /VCG PhotoThe visit of Prime Minister Khadga Prasad Sharma Oli of Nepal to China marks a new beginning in Nepal-China relations. During the visit, Oli signed eight agreements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cooperative initiatives including in the areas of rail, trade, and energy. Nepal has been inspired by China’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support for the Belt ad Road Initiative (BRI). Nepal’s joining BRI is a big achievement for China’s initiative.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dia has not accepted BRI, while all of its neighbors are joining BRI and becoming vibrant supporters of the initiative.Nepal’s Deputy Prime Minister Krishna Bahadur Mahara said, “Nepal has just become a member of the China-propose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anks to the Chinese leadership for introducing such a wide concept that seeks to enhance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Nepal is gradually moving forward from the status of a least-developed country, our economic growth is rising, and is full of possibilities, so with the Chinese assistance, we can attain economic prosperity.”There is an old saying in Chinese, “When there is high tide in the ocean, all the ships are elevated.” It is high tide in China in the form of development; all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can be beneficiaries of China’s historic development by joining the BRI. China is willing to share the fruits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s with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Sunrise at Bhaktapur, Nepal /VCG PhotoNepal, a beautiful, landlocked country in South Asia, is becoming a hotbed for Chinese tourists. It has a population of 26 million spreading across an area of 143,350 square kilometers. Its per capita GDP is approximately 2,573 US dollars and its 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tourism, is booming.After joining the BRI, Nepal has seen proposals for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s a result, jobs will be created, trade will be enhanced, dependence on India may be reduced, and poverty will be eradicated. Under the BRI initiative, Nepal’s priority list for the BRI projects would most probably include transportation projects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Both these sector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Nepal, and these projects would reduce the country’s strategic vulnerabilities and its outright dependence on India.According to Xinhua News Agency, "China contributed to around 87 perce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commitments received by Nepal during the first 10 months of the current fiscal year that began in mid-July 2017." Citing official government figures, Xinhua reported that by mid-May, Nepal had received FDI pledges of 43.22 billion Nepali rupees (396 million US dollars) from China, out of a total FDI commitment of 49.87 billion Nepali rupees received by the Himalayan country since July 2017.The difficult part which now confronts Oli’s government is that it somehow still wants to balance its two strong neighbors -- India and China.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BRI and its international role as a global power (which takes all the stakeholders big or small together) will get more recognition. China has developed to a stage where it can help the entire region to prosper. The country understands its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ries its best to be a more effective contributor to development globally. This is truly an example of the win-win strategy. About Author Zamir Ahmed Awan is a senior fellow with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nd a sinologist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From CGTN,2018-6-26
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