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亚勤:反全球化不利于全世界 技术贸易壁垒应消除
理事简介张亚勤,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百度公司总裁。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3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开幕,本次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建立共同的未来”定为中心议题。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CNBC专访时表达了对目前反全球化情绪抬头的担忧,他指出反全球化的情绪,对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好的。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全球流通应该消除摩擦,消除壁垒。从英国脱欧、欧洲右翼政党崛起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反全球化浪潮在2017年愈演愈烈。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言论和行动充斥各大媒体,全球化遇挫,各国际多边贸易组织遭遇寒冬。本次冬季达沃斯主题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以应对当下重大全球挑战,并重新认定各方在合作中所担当的角色与责任。施瓦布强调,“由于在包容性发展和世界资源保护方面的集体失能,我们现有的多套全球治理体系同时面临着失灵的风险。为避免这一状况,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即是建立新的合作模式,而这样的合作必须排除狭隘的利益观,必须建立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基础之上。”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CNBC采访时也表达了对于目前反全球化情绪抬头的担忧,他指出反全球化的情绪,对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好的。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全球流通应该消除摩擦,消除壁垒。对于2018年全球经济的话题,张亚勤将其总结为变化,而对中国则是“乐观”。他表示中国2017年不管是高科技行业、服务业,还是大健康等行业,其实都是在稳步的发展。“我记得前年在达沃斯时,大家对中国经济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认为有大的风险,但其实并没有发生,我觉得中国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做的很不错的,控制了整个大的风险,同时新的行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高端制造还是有很多发展,包括金融行业其实也是十分稳定的。”文章选自搜狐网,2018年1月24日
2018年1月29日 -
梁建章:放开生育 开放城市 解放孩子
理事简介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当地时间1月25日,携程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人口经济学者梁建章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受邀出席主题为“增长的责任 中国助力世界的未来”的午餐会。梁建章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口问题存在三大隐患:少子化、城乡流动障碍和应试教育困境。 梁建章表示,中国的人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人口规模最大,而且中国人勤奋好学。但目前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政策上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同时他也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大力鼓励生育,让农村小孩进城尤其是大城市,以及尽快推进自主招生改革。 与梁建章一同受邀发言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英国国家学术院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等。 鼓励生育 抑制少子化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史上最宏大的经济变革。随着改革开放,数亿人口从贫弱转向富裕;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有望在未来10-20年内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梁建章分析称,创新仰赖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中国从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受益匪浅,并将继续从中受益。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拥有世界19%的人口,但是新生儿却只占世界的12%。严重的少子化将导致严重的人口年龄的“倒金字塔”结构。预计到2030年,25岁至35岁的最佳育龄女性数量,将以惊人的速度大幅萎缩。届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和1990年代初的日本一样糟糕。 因此,他建言中国应尽快抑制少子化的趋势,放开二胎只是第一步,还远远不够,未来必须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并且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对多孩家庭的财政补贴,强化托儿所、幼儿园建设等。 取消大城市限制 弥合城乡鸿沟 梁建章在演讲中指出,第二个问题是提升农村教育。如果占比一半以上的农村小孩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那么中国未来的人才质量和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中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依然无法解决农村学生数量绝对减少等问题。 农业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2017年仅为8%,农村很难为大批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大约有2.7亿农民工,由于城市对流动人口生育的歧视,很多打工者子女被迫与进城的父母分离,导致数千万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有研究表明,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特大城市的规模还是偏小,而非偏大,吸纳和接收外来人口的空间广阔。梁建章建言,中国的特大城市应该取消限制人口流入的政策,城市政府应积极加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投入,消除对外来劳动力的限制,吸纳更多劳动人口就业和居住。 梁建章说:“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就是城乡差距。只要我们从政策上鼓励农民工进城,消除他们的孩子在城市上学的各种限制,就可让农民工的下一代获得更为平等的发展机会,增加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解放孩子 强化创造力教育 作为经济学者,人口年龄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梁建章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又一领域。在近期出版的专著《人口创新力》中,梁建章也分析、阐释了创新的来源和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梁建章认为,创新力的教育薄弱是中国当前城市教育的最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西方的教育在知识的广度、探索精神和交流能力方面占优。而东方的教育在知识的深度和工具的掌握方面具备优势。东方代表性的“应试教育”在以大量练习为基础的学科方面,体现出了效率和优势。 “但是,中国的创造力教育依然会卡在高考问题上。普通高中必须要求学生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备战高考,这导致素质教育领域的任何改革只能是徒劳。”梁建章分析称,中国当前教育中过于集中和标准单一的入学测试,不仅造成学习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得中国家庭在金钱、精力方面付出巨大代价。 对此,梁建章建议,在国家统一考试之外,废除单一的高考招生制度,各大学各专业可通过考试成绩、学校表现、课外项目等多重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有天分的学生在兴趣导向下充分发挥其专长,同时通过适当降低录取标准等方式,最终让大学教育惠及弱势群体。文章选自经济观察报,2018年1月27日
2018年1月29日 -
何亚非: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为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作者简介 何亚非中国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外交部原副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的提出,既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功治理基础之上,更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思想实践的升华之结果,是凝聚了中华文明“和”的核心价值,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各国在面临三大严峻挑战时做出睿智的选择。首先,世界面临全球化或“逆全球化”的选择。各国齐心协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克服“逆全球化”潮流,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向更加普惠、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目前,全球化进入了新时期,突出表现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加剧,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政治极端化日趋严重。全球化面临巨大的不确定因素,全球治理亟需调整和改革,以适应世界力量平衡的变化。这主要源于全球特别是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阶段,唯资本马首是瞻,内在的资本与劳动矛盾,即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失衡持续激化,社会不公现象严重,成为“逆全球化”主要推手。据美前财政部长劳伦斯估算,由于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美国最高收入1%的人需要每年支付1万亿美元额外税收才有可能缓解收入的极端不平衡。这些矛盾的积累和爆发,导致不少极右、排外、崇尚狭隘民族主义的西方政党纷纷走近政治中心,普通百姓与社会精英的对立加剧,社会治理结构撕裂,引发历史罕见的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如今美国和西方国家出现的种种混乱或多或少与此有关。其次,世界面临偏向追求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追求国际社会利益与各国利益相一致的选择。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并付诸实践有助于寻求各国的共同利益。作为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主导方,个别国家认为全球化偏离了自身利益轨道,不愿继续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开始重新制定国际规则。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49年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再到如今进入习近平新时代,正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倡导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先进全球治理思想,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和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倡议,以促进中国与全球合作伙伴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给出了中国思想、中国方案,提供了新的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在联合国和G20等范畴内积极推动发展议程的落实,无论是联合国2015千年发展目标(MDGs)还是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国都带头实践。事实上,中国的脱贫成绩占了联合国MDG脱贫目标的80%。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致辞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目标,这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是第一次,对全球的脱贫努力也是巨大的激励和促进。再则,世界面临文明冲突还是文明融合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助于各国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共同抵御“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等地缘政治的干扰和冲击。当今的国际体系,用基辛格的话来说,“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指1648年欧洲缔结《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世界岛”或者“中心—边缘”世界格局的终结,地缘政治进入力量重新平衡的新时期。地缘政治复杂敏感给大国关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美俄对抗有增无减,再次进入冷战的可能性凸现;关于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不绝于耳,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里森(Graham Allison)新著《战争命运注定—美中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就是其中的典型。大国关系紧张既影响世界和平,也阻碍经济发展,根本性问题在于世界面临文明冲突,还是文明融合,这两者之间的抉择。以亨廷顿教授文明冲突论为代表,西方主流思想一直以此指导其对外战略,对美国主导的西方文明始终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优越感”,认为其衍生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也最好,因而极力推广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并把各种冲突都归咎于“文明冲突”。米尔海默斯教授《大国政治的悲剧》则进一步将此拓展为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离岸平衡”的战略来遏制对付新兴大国崛起。个别国家最新制定的《国家安全战略》则直指“战略竞争者”,再次验证了其对外战略的“零和思维”。大国关系需要加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逻辑思维,努力建设“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世界陷入更大不确定性的今天,各国合作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殷切期盼。
2018年1月29日 -
【法制晚报】中外人才汇集北京
法制晚报讯 在本届政协全会专题座谈会上,委员谭天伟说,科技创新中心应汇聚国际一流人才。他说,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及“国际交往中心”优势,大力吸引海外专家团队、国际科技组织汇聚北京,推动更多中外联合实验室建成落地。政府要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更好的政策支持,留住人才。 在今日的两会政协小组会上委员王辉耀建议,通过发起并打造“全球人才大会”,在北京营造各层次人才交流、对话的大环境,进而逐步完善和扩充论坛机制,最终形成“国际人才合作组织”。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北京要在2050年建设成为世界城市,需要广纳天下英才,加强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王辉耀建议参考“达沃斯”模式,发起全球人才大会。以基金会形式成立非官方、非营利性国际会议组织,以国际化人才交流对话为平台,每年召开人才主题年会,广泛邀请世界各国政要、知名企业和机构参加,引导舆论环境、增进各方交流、增强多方互信,为下一阶段吸引政府性机构参与进行铺垫和过渡。作为首都发展近70年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 在中国历史上,繁荣时期都会带来人口的剧增,这对北京市来说也不例外,据有关数据统计,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人口约为276.81万。经过近70年的发展,北京已经成为一线城市中的人口大市,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约为2170.7万人。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为重庆、上海、北京。重庆市目前共有常住人口3048.43万。重庆虽然是直辖市,但总面积达到了8.2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3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尽管上海和北京的全域人口数量排在重庆之后,但也都超过了2000万。 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介绍,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日前,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北京2017年全年经济数据。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庞江倩介绍,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876.6万人,乡村人口294.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 另外,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是中国第一个齐聚56个民族的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的汉族人口188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0.1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土家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2%。其中,满族人口最多,为33.6万人,占41.9%;其次是回族人口,为24.9万人,占31.1%。向国际化大都市靠拢汇集大量中外人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光辉等进行《历史时期北京人口迁移研究》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太平天国北伐、卢沟桥事变等,都曾导致北京人口的短暂离散迁移。城市人口受到战乱的影响出现短时间减少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总的趋势一直在增长。 文中统计显示,自1910年至1948年,北京市维持在超过千分之十七的人口增长率。民国时期,北京人口来自全国各省市,以1942年为例,北京将近180万人口中,北京本地户籍人口为47%,剩余的53%来自华北、东北、华南等地。 国际大都市,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顶给城市戴上的皇冠,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极高搭配,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北京正在向这样一个城市靠拢。目前,这里不但汇聚了全国各个省市的人才,甚至还有来自欧美、非洲等地的大量外籍人才。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比比皆是。 不少在北京工作、创业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一段难忘的北漂经历,部分人还成为新北京人,在北京买房置业。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为首都群众办实事 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人才,让北京成为一个超级城市,而大量人口的增加必然需要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北京作为首都,已经先行一步,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社会化民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正在加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切实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在1月19日召开的北京市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建设推进大会暨2018年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2017年北京市政府确定的为群众办理的7个方面30件重要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市财政建立“疏解整治促提升”市级引导资金,支持整治提升102条街巷胡同环境,规范架空线51.5公里,完成112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和901个村“煤改清洁能源”改造任务。新建、改建幼儿园可提供学位约3万个,全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和95%以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0.2万人,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12.2万人就业。社会保障覆盖人群超过1900万人,各项社保、救助水平全面提升。 北京全面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和药品阳光采购,药价整体下降8.5%,节省药品费用超35亿元,遴选13万余名慢性病患者参与中医治未病工程。完善“三边四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新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30家。新开工保障性住房6.5万套,棚户区改造4.9万户。 在交通方面,轨道交通燕房线、西郊线、S1线(石门营至金安桥段)开通试运营,完成136项疏堵工程建设,提高路网通行效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万多场,参与群众3000多万人次,发放5000万元惠民文化电子消费券。文章选自《法制晚报》,2018年1月27日
2018年1月29日 -
关于国际人才学研究与发展—访王辉耀副会长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Dialogue近日,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韦智敏就关于国际人才学的研究与发展访谈了中国人才研究会王辉耀副会长。 韦智敏:目前国际人才学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如何? 王辉耀:目前,随着我国人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人才学已经成为人才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新兴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以及相关领域从业者的关注。2013年底,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新加坡人力资本领导能力研究院(HCLI)和人力资源公司德科集团(Adecco)第一次联合发布《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13》,也正式表明人才学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未来国际人才学的发展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其研究内容将更加深入,其涉及领域会更加宽泛。 韦智敏:目前我国在国际人才学的发展和实践中有哪些创新和突破? 王辉耀:中国作为人才学的诞生地,更是国际人才学发展和实践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这既是对我国近年来国际人才学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是对未来的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指导。从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实施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和规划,再到地方的各种国际人才政策的探索和突破,都无不表明新时期我国国际人才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的不断突破和快速发展,特别最近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出台推出《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更是把我国国际人才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无论学术领域还是政策推动和实践,我国的国际人才学的研究和发展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研究领域已经涉及到制度、管理、开放、评价、历史、战略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全面深化和创新,对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人才学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韦智敏:全球化智库(CCG)在国际人才学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和成效? 王辉耀:我本人及CCG团队是长期从事国际人才的研究的工作者,先后在其领域编著出版了系列蓝皮书以及其他相关著作,比如2010 年出版《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2013 年后,先后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设立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项目,每年出版 4—5 本蓝皮书,包括《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著作。CCG还参与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先后在党建出版社出版了《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国际人才战略文集》等。多年的研究工作,也受到相关领域的好评和同行的认可,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研究成果连续四年获奖(《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 》中关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发展的特点与建议》一文获得第八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中关于《国际人才在中国流动的壁垒与突破》一文获得第六届“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等)。可以说,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奠定了CCG在海归创业、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国际移民等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地位。CCG 关于留学、海归蓝皮书出版也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以及路透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的报道,政策建议为大众所熟知,引发社会舆论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韦智敏:近年来国际人才政策有哪些重大突破? 王辉耀:可以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是我国国际人才政策制度改革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五年,其改革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从中央来看,2013年7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增设了“人才签证”类别,用于发给国家需要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2015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随后于2016年2月由中办、国办印发,提出“要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政策”等措施。2017年4月公安部印发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方案》,把我国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全面推向的高潮;在地方上,2015年7月,公安部支持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系列“十二条”出国际人才政策措施正式落地实施。2016年3月,公安部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北京新政二十条”也正式推出,此后,福建、广东等地的“人才新政”也纷纷出台。 从这一时期国际人才政策发展取得的成效来看,其政策受益群体明显扩大,市场化、国际化的特征十分明显,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得到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人才的服务群体拓展到各类企业及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团体;认定方式扩展到税收、薪资等较为市场化、国际化的模式;外籍华人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被重点“关照”;外籍优秀青年学生也成为首次作为“潜人才”,成为政策的受益者……可以说,经过这几年国际人才政策的改革,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学习交流的渠道更加便捷,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 韦智敏:全球化智库(CCG)在未来国际人才学研究及实际方面的规划和愿景? 王辉耀:多年的学术研究经历,使我深深感觉到国际人才学领域的知识浩瀚和内涵的丰富,还有更多、很大的空间和领域,需要更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去探索和发现。全球化智库(CCG)及我本人也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国际人才学的发展,也真诚地希望未来能和更多专家学者以及国际人才学的关心与支持者一道,不断开拓我国国际人才领域研究的新境界,为我国的国际人才学研究多做贡献,积极推动我国国际人才学世界话语权的建设。文章选自中国人才研究会,2018年1月26日
2018年1月29日 -
王胜地:只有奋斗才能青春无悔
理事简介王胜地,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爸爸的选择创始人兼CEO。(本文节选自王胜地在首届北大青年CEO俱乐部首届年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出席北大青年CEO俱乐部首届年会。我叫王胜地,是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0级校友,也是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的第一任理事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大家济济一堂,可谓是高朋满座。有的人从上海、深圳,甚至从海南过来支持我们的年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创业者火焰一般的热情。在此我代表北大青年CEO俱乐部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祝大家新年快乐。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俱乐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北大在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谱写着时代的新篇章。在北大,不仅诞生了俞敏洪、李彦宏、黄怒波、赵文权、孙陶然等知名企业家校友,更是在当下社会的创新浪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新锐力量,担当新使命,迎接机遇与挑战,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由优秀北大青年创业校友发起成立,旨在聚集北大优秀80后、90后创业校友,合作抱团,共同发声,凝聚校友感情,汇聚校友资源,促进校友发展。俱乐部现在的组织架构为:我任理事长,胡运兴任监事长,蔡润维任秘书长,沈磊任副秘书长,有执行理事16人,理事48人,这个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目前还有一百多位创业家等待审批。俱乐部本着学习、互助、合作、成长、抱团、信任、共享、共赢的核心理念,以助力青年创业校友成为具有北大精神的行业先锋,为北大企业家队伍储备优秀的后备力量,希望成为北大青年创业校友的精神家园,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青年创业组织。 我们希望这个俱乐部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创业者,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创业者能够加入我们的俱乐部,成为俱乐部的一份子。值此俱乐部年会之际,我想对北大的青年CEO们、创业家们,发出一些倡议: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创业家。 第一,我们要有理想。“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大家首先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不能为了世俗的东西而活着。比如我刚从北大化学系毕业的时候,很多人拿到了宝洁或者联合利华等世界500强的offer。我当时就在想,当大家都在崇洋媚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创造一个世界500强的日化企业。很多年过去了,当我从MBA毕业的时候,我发现,我们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那么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能够自己做一个世界500强的日化企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离这个目标近了一大步。虽然这个目标可能是一千亿,我们只做了几亿,但是至少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了。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从欧拉到华罗庚,再到陈景润,我们在不断前进。我觉得在座的诸位都要有远大的理想,有改变行业的信心。特别是我们北大的毕业生们,哪怕在落魄的时候、遭遇瓶颈的时候,无论其他人怎么嘲笑,心中仍然要有一个梦,支撑你前行。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个灵魂,如果我们连理想都没了,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要坚守初心,坚守商业道德底线。我们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痛点,不能为了赚钱而做一些无底线的事情,特别是我看到很多做医疗创业的同学,比如做肾上腺的陈绪勇同学,他以前也是医生,但是他特别想改变一个现状,他不想通过病人得了病,然后贩卖医药挣钱,而是想通过提前干预治疗,让病人少得病或者不得病,从而实现商业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为了赚钱而给社会或者其他人带来更多痛苦,我们的商业要建立在别人幸福的基础上,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更美好,而不能是我们为了赚钱让很多人过得很痛苦,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的底线。 第三,我们要有担当。我们创业不能够向社会索取,而是要给社会解决一些痛点问题。比如我们是不是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是不是给员工提供了好的薪酬和发展机会;是不是为客户提供了好的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对环境造成更多的污染,是不是对整个行业起到带头作用、正面作用;我们是不是敢于承担一些其他的社会责任,比如说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做一些公益事业,或者做一些扶贫事业。当大家都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敢于去东北做一些尝试性的投资。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对一部分地区和人失去信心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和社会就会很可怕;所以我们这拨人要敢于跳出来,敢于对房价说不,不向世俗的东西和安逸的生活低头。 第四,我们要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把社会财富转移,去占国家的便宜。现在社会里存在着一些乱象,很多人都靠一些手段,把一部分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上,或者说很多人拥有的是见不得光的一些财富,但是我们要做的是财富的创造者而不是财富的转移者。我们衡量一个创业者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从别人手里成功的得到了多少金钱,而是看他能够生产多少价值,反过来给社会多少回馈。 比如火星人俱乐部给中国薄弱的科普领域创造了新的价值,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还有好孕妈妈,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营养师培养机构,他们为农村妇女、下岗妇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机会,不仅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薪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优秀的培训体系,使她们接受再教育,帮助她们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实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 第五,我们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做一些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敢去打破桎梏,但是我们作为北大的创业者应该有勇气,敢于去迈出第一步,在行业中做头狼,作标杆,并且能够坚忍不拔,一如既往。 就像我卖房创业。创业之初,我卖掉了位于北京二环的唯一的一栋房子,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是很痛苦的事,但是我认为人生不只有房子,还有诗和远方,于是我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振兴中国日化企业的事业当中。为了事业,我曾经累倒、病倒送去急救,但是我仍然坚强的站了起来,并且在短短的四个月内成功戒烟、戒酒,减肥了三十多斤,战胜了高血压…与此同时,我们公司的业绩翻了两倍。我认为,只要你有足够坚持,没有什么不可能。 为了打开市场,我带领我的团队在一年之内几乎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跑了全国各地将近二百场的展会。经过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爸爸的选择终于在圈子里积累起了名气,销路渐渐打开。 第六,我们要有所创新,不仅仅是模仿一些东西,人云亦云。以前我们可能是在一个初期的阶段,东西都是copy to china,但是现在我们的很多东西也是有了中国自己特色的东西,应该to copy china。我希望我们北大的创业青年们也能做一些中国没有的、甚至世界没有的东西,去引领时代。就像灵犀微光,一家AR技术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研发出光波导技术的公司,现已成为与Lumus、微软匹敌的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光波导技术拥有者。 第七,我们要有信心,对个人、对行业、对国家都要有信心。“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坚定下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都会取得胜利。最开始我在创业的时候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但是在我的坚持下,事情慢慢的出现了转机。所以说,只要你坚定下来,总会胜利,但是不坚持,肯定会失败。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行业、对国家有信心。比如在日化行业,美国日本等大品牌长期占据着行业制高点,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人能够打破这一局面。但是我们要坚信一点:中国的日化行业势必要崛起,国产品牌势必都在各个行业崛起,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如果你对国家有信心,那么你就应该对这个行业有信心,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有信心,那么你就应该有信心去做行业的龙头。我想作为北大的毕业生你应该有领导一个行业的信心。 国家的信心和强大来源于千千万万个像我们一样的个人创业者,如果我们有信心了,我们国家才有信心,二者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要对国家有信心,对行业的崛起有信心,我们要对个人也有信心,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相信我们能够越过山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生如白驹过隙,在宇宙的长河里人生只是短短一粟。但是我们要怀揣向死而生的信念,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过,才能不让人生留下任何遗憾。创业路艰,但是你并不孤单,让我们一起携手,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谢谢大家!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网,2018年1月24日
2018年1月26日 -
【Bloomberg News】China Seeking More Free-Trade Deals as Trump Tramples Them
(Bloomberg) -- Just as the U.S. throws up new barriers to cross-border commerce, it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China is redoubling its efforts to seal free-trade agreements.From deals with blocs including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to bilaterals with tiny countries like Maldives, China’s FTAs already cover 21 countries. That compares with the 20 countries covered by U.S. agreements. More than a dozen additional pacts are being negotiated or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While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his week imposed tariffs on solar panels and washing machines, underscoring his America first outlook, China is hoping for a "bumper year" for new trade deals, according to the Commerce Ministry.China’s FTA approach is also tied to broader goal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build new trade and infrastructure links across Eurasia, said He Weiwen, a senior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in Beijing and a former Commerce Ministry official."That would offer some help for China to counter the shockwave from trade frictions with the U.S., but that’s not the purpose," He said. "China wants to be more open, and 2018 is important as it marks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historic reform and opening-up."Another new trade partner looks to be getting lined up with Beijing this week. Uruguayan President Tabare Vazquez said in Montevideo Wednesday his country wants a free-trade agreement with China and is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Meanwhile, 11 nations are planning to save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rump abandoned. That may spur China, which isn’t part of that deal, to pursue its own agreements such as the proposed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which potentially will bind China to its strategic rival India as well as to diverse partners from Australia to Cambodia."As the U.S. is retreating from economic engagement in Asia, the rest of Asia is moving forward aggressively to conclude deals among themselves," Wendy Cutler, a former U.S. trade negotiator who’s now vice president at the 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 in Washington, said Wednesday in a Bloomberg Television interview from Seoul.Such progress could help fortify Beijing’s ambitions to put itself at the heart of globalization -- outlined in President Xi Jinping’s speech to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Davos a year ago -- particularly if Trump follows his dropping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with dismantling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 talks are continuing this week.China already dominates global trade with almost 14 percent of world exports, data compiled by Bloomberg show, and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 estimates it will overtake the U.S. as the largest importer within five years. Even so, if a threatened trade war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does materialize this year, then Beijing may seek friends wherever it can find them.From Bloomberg News,2018-1-25
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