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光明日报客户端】智库专家纵横谈: 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 (上)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从“漏舟之中”的危局中站起来,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富起来,从“开除球籍”的边缘强起来,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浙江嘉兴南湖,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党同志:“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这样的初心和使命让中国共产党革故鼎新、引领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为此,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智库》电子期刊特推出“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栏目,分两期邀集国内智库学者感悟改革开放进程、纵论改革开放经验,以智慧之思奉献家国、助力改革。第一期我们带来了六位专家的观点:高质量发展,厚植强国之基魏礼群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能够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追求。这是因为: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判断,符合我国发展的客观趋势。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党的使命所在,也是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 3.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发生重大变化,在继续保持经济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例如,在经济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 推动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有周期性、总量性的,但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持续释放巨大内需增长潜力。为此: 一要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抓住未来几年的历史关键期,在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实现振兴实体经济的重大突破。 二要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既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创新的大环境。适应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大趋势,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对外合作水平,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法治保障。 三要以打破垄断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创新,实现营商环境国际化、法治化,已经成为当前市场化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 四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第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防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财政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为总体改革承担成本,并巩固改革的成果。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动力变革为关键厚植强国之基,还有相当多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广大智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供富有真知灼见的新见解新建议,以更好服务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作者系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转型发展主动权迟福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所谓高质量发展,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包容性发展。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追求。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发展新时代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应当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无论是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还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全球新竞争格局中形成新优势,都处在重要的历史关口,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转型发展的主动。 1.以振兴实体经济为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水平的实体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继续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的同时,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 第一,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聚力发力。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民间投资提供市场空间;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 第二,推进产权保护制度化法治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增强社会信心和稳定社会预期;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家的保护机制;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严格纠正以公权侵犯私权。 第三,以打破垄断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当前,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现实需求,而且成为激发国内市场活力、振兴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创新市场准入制度,以发展中小企业为重点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重点破除服务业领域的行政性垄断和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第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化解财政金融风险为重点,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以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在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历史交汇的大背景下,全面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3.将改革进行到底。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以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跨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将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注入新活力。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要有“天下观”刘尚希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点,是党的统一领导和走群众路线相结合。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独特逻辑。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改革开放才能有序推进;只有发动群众,激发群众智慧,走群众路线,才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第二点,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做法,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道路自信,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就不会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不对外开放,看不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没危机感,改革动力就不足,发展也会很慢。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既要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同时,也要根据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问题及时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微观活,宏观稳,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深入拓展。 用“天下观”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改革的整体性得到了加强,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重点由过去的经济领域向多领域纵深推进;另一方面是全方位开放,中国的发展已经超出了境内的概念,从老百姓的休闲旅游,到企业的投资、贸易等等,都以世界为舞台。这意味着我国新时代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关系到全球许多国家。既然中国的发展在推动世界的发展,那么,对中国发展在新时代的理解就需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来思考,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 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未来两个领域的改革尤其值得关注。第一是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产权制度的改革、产权的保护都涉及发展的持续性问题。没有产权制度的改革,产权的保护就很难做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很难发挥。因此,国家对对其他主体产权的确认十分重要,也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第二是财政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运行状况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加快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财政改革。其实,国家收钱、花钱的方式,就已经标识了国家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面对高成本,消化成本的能力决定了转型升级能走多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降”就是降成本,这也是今年两会我关注的重要问题。成本高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制约,消化成本的能力决定了转型升级能走多远。而当前经济发展的高成本,都是资源错配带来的成本。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这是在当前条件下我国降成本的根本出路。(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本报记者底亚星采访整理中国奇迹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胜利刘志彪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不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与市场主体的逐步发育成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都与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市场调节机制的逐步有效以及市场工具和手段的逐步深度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都与政府职能的逐步合理化、政府宏观管理的法制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广泛地调动和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潜力,激励了他们投身于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市场取向型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市场取向改革的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总原则,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资源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更多地流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用关键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千方百计地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显然这种“破”和“立”的具体的政策行动,离不开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否则就无法使政策要求通过市场传导机制来实现。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新时代仍需要逐步解决的老问题。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路径。一是要更好而不是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要通过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的管理减少干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做最有效的事情上;“更好”的标准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二是要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对权力多做减法,对市场多做加法,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三是要“放手”而不是“甩手”,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并当好监控者和仲裁者,在非营利性活动中发挥主体角色,为市场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经济性。(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构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引力场王辉耀 中国历来重视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扩大人才引进,建立现代人才制度,助力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是与中国的人才政策分不开的,而学习外国经验、引进人才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重大。近年来,中国实行“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政策,吸引海外华人华侨、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来华。根据教育部数据,2016年,来华留学生达44.3万,比2015年增长11.35%,是世纪之初的8倍多。同时,从1978年到201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比例逾八成,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该继续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人才制度,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为此,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扩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建立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建立华裔卡制度、不断引进国际留学生等方式来解决中国在引进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 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的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管理部门,比如可组建国家移民局,整合并明确国际人才管理权限,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更新补充法律法规,通过相关领域的移民法,界定移民管理体系,明确移入者的权利和义务。 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持续发挥国家创新区域创新引领与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让更多国外千里马奔腾在中国。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引力场。 建议对海外华人签发有别于签证的华裔卡。给他们在国内的交通出行、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提供一揽子完整的方案或解决办法,助力构建海外“人才银行”,促进海外华人回流环流。 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要建立有效的区域国际人才开发合作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市场、人才的统筹协调与合理分配,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联合开展国际人才研究,加强人才政策的持续推进与追踪监督机制,建立区域国际人才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和统一的国际人才评定标准,发挥国际人才的最大价值。通过国际人才合作组织综合协调,统筹区域之间的人才开发合作,建立全面的人才开发体系,促进人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优势地位,在提升中国人才话语权的同时,为区域人才竞争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基础条件之一。进入新时代,应继续扩大引进国际人才,建立现代人才制度,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期待,新时代的中国将成为人才培养强国和国际人才聚集地,揽全球人才为我所用。(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根本保证公丕祥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进程,当代中国法治改革走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凝结着弥足珍贵的法治改革的中国经验。其中,中国共产党对法治改革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无疑是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一条至为重要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也是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在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进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总揽法治改革的全局并且主导着改革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性任务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历史进程。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专门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按照“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方针,强调要加强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司法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这对于我们党探索新时期对法治改革领导的新思路新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党的十三大把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把加强法治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代中国的法治改革开始在更为广阔的背景和更大的范围内进一步展开。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且第一次提出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强调小康社会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进而从坚持依法执政的高度,第一次全面提出并且阐述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国情条件,高度重视法治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对法治改革的战略谋划和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30多项重大改革措施,其中相当部分与法治领域改革密切相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推出了180多项法治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许多都是涉及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调整的‘硬骨头’”。与此同时,党中央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法治领域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一些关乎法治建设全局的重大改革举措,坚持试点先行,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充分表明,当代中国法治改革面临着全新境况和重大机遇,进入了一个全方位深化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强调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并且勾画了新时代中国法治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愿景,开辟了当代中国法治改革的新境界。十九届三中全会则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重大决定,新时代中国法治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 回眸40年来当代中国法治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行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法治改革所走过的道路,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法治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并且取得重大进展的根本保障,鲜明地反映了作为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对法治改革坚持不懈的高度关注和执著努力,进而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改革道路有了更加清醒的理性自觉和更为透彻的科学把握。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必须牢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文章选自光明日报客户端,2018年3月2日
2018年3月13日 -
钱颖一委员:一个垄断的市场无法实现有序竞争 | CCG看两会
钱颖一,全国政协委员,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于3月8日下午3时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表示,虽然今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低了一点,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更高。 钱颖一:那么如何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呢?那就要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在我看来这个初心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这个开放不仅仅是贸易投资,也包括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开放。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举了四项引领世界创新潮流的例子,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每一项都是开放的结果。第二就是让市场起作用,这是我们40年来的切身体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作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反过来不按市场规律办事,受到的惩罚也超出我们的预期。第三,就是把激励搞对,只有正确的激励才会激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接下来,我想到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讲到改革的“硬骨头”,改革仍然需要再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对照一下五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提出的清单,我们就会发现还有很多改革要做。从让市场起作用这一点上看,要求我们要建立的目标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要做。要统一开放,就不能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像劳动力市场就不能说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我们还有城市、乡村的分别,因为我们有户籍制度。各省之间的市场也不那么统一,因为社保还不是全国统筹,所以这些使劳动力市场还没有成为统一的市场。要竞争有序,就不能是一个垄断的市场,必须是竞争的,在这方面既有行政管制形成的垄断现象,也有新兴技术引发的市场势力,实施反垄断、实施竞争政策都是非常艰难的改革,但是对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极为重要。 再比如,要把激励搞对也是多方面的。我在全国工商联,咱们工商联是联系民营企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对民营企业家的激励就极其重要。去年民间投资比上一年增长率有所回升,不过还是低于全社会的投资增长率,这方面民营企业家也非常关注营商环境,中央出台了两个文件,2016年的产权保护文件和2017年弘扬企业家精神文件,改革的硬骨头就包括要落实这两个文件,切实改进、优化营商环境,所以改革确实还是在路上。同时,我们也很有信心,只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我们有信心把改革进行到底。文章选自人民政协网,2018年3月8日相关阅读前方高能!CCG专家已抵达两会现场!智读两会:CCG专家与您“两会有约”
2018年3月12日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Beijing’s Silicon Valley’ offers express green cards for foreign spouses
Zhongguancun relaxes permanent residency rules in quest for expertiseBeijing is offering streamlined permanent residency for the foreign spouses and children of top-tier Chinese talent at the capital’s hi-tech hub as it tries to recruit skilled professionals.The benefits for workers at the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 an area with ambitions to be “China’s Silicon Valley” – are similar to concessions already in place for foreign specialists.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nounced last week that Chinese citizens who worked in the park and qualified as “high-level talent” could apply for green cards for their foreign spouses and children through a streamlined scheme.It comes six years aft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rst gave the go-ahead for such applications but until now the process was complicated.Under the new system, applications would be processed in Zhongguancun within 50 working days, instead of the usual 180 days, the park’s management committee said without specifying a start date.Permanent residency has long been the exception rather than the rule for foreigners in China.According to a 2011 national census, there were more than 600,000 citizens of other countries living on the mainland, but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green card scheme was launched in 2004, just 7,356 were issued the documents – most of them working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r laboratories involved in “key national projects”.China has eased restrictions in recent years, expanding the professional fields in the quest for expertise.More than 660 foreigners filed permanent residency applications in Beijing last year, 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Photo: Simon SongIn 2016, the country extended eligibility for permanent residency to foreigners working in a greater range of areas.Wang Xi, deputy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s Exit and Entry Administration, said 662 foreigners filed permanent residency applications in Beijing last year, up from 598 in 2016 and triple the number lodged in 2015.Miao Lu,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Beijing-based Centre for China and Globalisation(CCG), said the latest move would not have a big impact on the absolut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but it was an important sign that China was working to lure global talent.“Whil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is curbing immigration, China is sending a signal to the world that it is making it more convenient for global talent, telling them that they can come to realise their dreams here,” Miao said.She said other cities could follow Zhongguancun’s lead.“Various cities have been exploring new policies over the past years and they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Miao said.Shanghai free-trade zone started streamlining applications from foreign workers in April.Marketing executive Wang Lili, who has lived in Belgium for seven years and has a Belgian husband, said the new rule would be useful for her family, but there were other things to consider.“It is attractive to me, but the top thing is whether my husband can find a better job in China than the one he has now. Also I’ll need to be sure we can afford a home,” Wang said.Fro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8-3-5
2018年3月12日 -
【 参考消息】中关村推出绿卡“直通车” 努力吸引全球人才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5日报道】题:“北京硅谷”让中国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享受永久居留直通政策。 北京为招募有技能的专业人才,将让首都高科技中心的高层次人才的外籍配偶和子女可以通过简化程序申请永久居留证。 志在成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的工作人员可以享受的这一福利类似于目前为外籍专家放宽的条件。 北京市政府上周宣布,中关村的“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直通车程序为外籍配偶和子女申请中国绿卡,中关村会在50个工作日,而不是通常规定的180天内处理相关申请,不过管委会没有透露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新政。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的结果,生活在中国内地的外国公民超过60万人,不过在2004年颁布绿卡审批管理办法后的第一个十年期间,只有7356名外籍人士拿到了中国绿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在政府部门或与“国家重点项目”相关的实验室工作。 近年来,中国放宽了限制,将发放绿卡的范围扩展到其他一些领域,以寻求相关的技能。2016年3月1日,在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中关村外国人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在为外籍人士办理业务。 新华社记者 李文 摄 2016年,中国允许更大范围的外籍人士申请永久居留。 报道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总队王曦说,2017年有662名外籍人士在北京提交永久居留申请,高于2016年的598人,是2015年提交申请人数的三倍。 设在北京的全球化智库(CCG)的秘书长苗绿说,最新举措不会对提交申请的绝对数量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这是中国努力吸引全球人才的重要迹象。 苗绿说:“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控制移民,而中国则向全世界发出信号,表示正在为全球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告诉他们可以来中国实现自己的梦想。” 她表示,其他城市可以效仿中关村的做法。 苗绿说:“最近几年来,许多城市都在探索这方面的新政,它们会相互影响。”文章选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3月7日
2018年3月12日 -
23位具发展前景的创新型商界女性获选参与2018年度安永亚太区成功女性企业家项目
►获选参与该项目的商界女性2017年在区域内共创造收入超过6.87亿美元,雇佣员工超过4,300人►企业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生物科技、教育、采矿、奢侈品消费产品以及食品饮料等►获选参与该项目的商界女性分别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蒙古、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和斯里兰卡五位来自中国的商界女性企业家获选参与恰逢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安永宣布其2018年亚太区和日本区成功女性企业家参与者名单。来自11个国家的23名正在崛起的女性企业高管获选参与今年的项目,她们均来自于高成长企业,业务涉及包括生物科技、教育、采矿、奢侈品消费产品以及食品饮料在内的多个行业。今年亚太区的参与者2017年共创造收入超过6.87亿美元,雇佣员工超过4,300名。项目旨在优选一批带领正在发展壮大的企业的女性企业家,帮助她们突破现有瓶颈,扩充业务,发挥全部潜能,成为全球市场领导者。该项目将为参加者提供战略支持、培训,让他们参与安永的全球创业生态系统。2018年度安永亚太区成功女性企业家入选者包括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蒙古、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和斯里兰卡的商界女性。今年,安永日本区商界女性首次参加该项目。安永全球高增长市场主管金美安(Annette Kimmitt)表示:“正如我们所见,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驱动因素。显然,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女性企业家将会处于领先地位。安永成功女性企业家项目如此重要,正是因为项目致力于帮助女性企业家扩充业务。安永在为企业家提供指引、建议并进行评选表彰方面拥有32年经验,我们利用这一无以比拟的优势为这些卓越的女性企业家提供洞察观点,协助其加快扩大规模的步伐。”项目的参与者将在2018年5月28至29日首次齐聚日本东京参加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并在本年度内参加一系列的视频电话会议、国内商业会议和研讨会。这一定制项目关注的核心领域包括:就业绩增长、人才、运营、领导力等问题提供可行指引找寻并建立战略性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和新的销售渠道与获奖企业家和商界领袖网络建立联系接触潜在投资者提高参与女性企业家们及其企业的知名度亚太区及日本区项目是安永全球成功女性企业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于2008年在美国创立,迄今已有430多名女性企业家参与该项目,她们的企业覆盖所有行业,遍及50个国家和地区。安永于2017年末发布的关于该项目全球影响力的研究显示,自加入项目以来,入选女性企业家企业的复合年增长率和员工增长率平均为35%和166%。2018年度亚太区和日本区其他参与者名单该项目面向具有高潜力的女性企业家,参与者的获选标准为:公司业务须经营至少五年;过去两个财年每年营收超过200万美元;女性企业家持股比例不低于51%;且已准备好进行业务拓展,发展全球业务,成为市场领导者。参加2018年度安永亚太区和日本区其他成功女性企业家项目的人士包括:东盟日本韩国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文章选自安永EY,2018年3月8日
2018年3月12日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China’s “golden ticket” to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in biotech
Chinese scientists are making an impact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setting up China as a dominant player in the biotechnology and healthcare sector.China, the country that was once thought to be the "Sick man of Asia"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is clearly sick no more. Not only has the country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ion, China is also fast becoming the powerhouse in biotechnology and healthcare technology in the recent decade. Exactly a decade ag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Thousand Talents Plan" in a bid to lure leading Chinese talents – e.g. scientists, academics and entrepreneurs – living in overseas back to the country. It also opened up to foreign individuals seeking to settle in China, hoping to attract up to 2,000 talents over a five to ten year period. Therefore, three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launch; in 2011, the government further expanded the scheme to encompass younger talents and foreign scientists.Various provincial governments and local universities resonat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all and dove into the programme, setting local targets and rewards to attract talents to their respective regions."If a guy becomes a Thousand Talent, there are cases where that guy is getting multiple local benefits – local incentives, local grants," said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China & Globalisation (CCG), Wang Huiyao, in his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Propelling Chinese research to greater heightsTo date, the programme has attracted more than 7,000 people,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Nature. The influx of experts has driven the overall funding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quadruple to USD191 billion from 2005 to 2013 – as the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me sought to repatriate experts. This has directly benefited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gene therapy – specifically in the use of CRISPR-Cas9 gene editing technology – to alter the DNA of human embryos. Although such technology was considered controversial by many – a large part due to ethical considerations of interfering with "natural" human genome and the theological argument of "playing god" –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by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in Guangzhou was still considered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biotechnology.“The level of available resources is incredible in terms of the freedom, the flexibility that gives key leading Chinese scientists to move very, very fast on a given research track if a new opportunity arises,” stated James Wilsdon, Professor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at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The rapid rise of China in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also sees the progressive growth of the domestic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t switched from relying heavily on generic drugs to highly lucrative, but risky and competitive biological treatments which have been spearheaded by the West. Biotech companies perhaps, looked for China for cheap labour in the past; but now, it may instead find competition there.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me: Too good to be true?The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me has, no doubt, achieved many milestones to accumulate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within the Chinese territory – but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gramme is not as successful as it seemed. For example, more senior top talents who hold tenured posit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reluctant to give up existing positions for a risky venture in an unfamiliar country which politics dictate different human-rights and freedom-of-speech policies."That’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programme design from the beginning," commented Cong Cao,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UNNC), further highlighting that “for Chinese scientists who have been abroad for years, it is difficult to be reintegrated into the system.” The programme is also prone to fraud and abuse, according to Cao, as some unscrupulous institutions may attempt to cheat the governments by falsifying the qualification of potential hires – such as those who are already in China. Funding streams still often depend on connections to ‘old-boy networks’,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expatriates to reintegrate into the Chinese system. Photo credit: NatureMany also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over Beijing’s seemingly favourable treatment for foreign-educated Chinese – many of whom do not even speak or read Chinese. Institutions would hire scientists with full-time commitments overseas, assuring them that their time sheets will not be reviewed. Some scholars “drop in for two weeks of the year, and that’s it,” said Neil Foster, a chemical engin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in Sydney, Australia, who received a Thousand Talents award in 2010 to work part-time at th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There could be problems, there could be fake [scholars], there could be scandals,” highlighted Wang. However, he asserted that “the general picture and the message they’re sending to attract talent is good.” Many Thousand Talents recipients suggest that ignorance of award conditions is common. Coupled with the uncertainty of the outcomes of the programme, time can only tell if it would help China unseat other incumbent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ir rule of the scientific industry – to proclaim itself as the leader. Meanwhile, other countries,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may have to prevent a brain drain to compete with the Chinese. From MIMS,2018-3-1
2018年3月12日 -
李稻葵委员:中国经济如何跑好高质量发展的马拉松 | CCG看两会
李稻葵,全国政协委员,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经济从2018年到2050年还要跑一个马拉松。那么,怎样才能跑得好、跑得漂亮,怎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呢?仔细考虑历史经验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下三点值得深思。 第一,绝不摔跤、崴脚、岔气,严防重大波折。 重大波折可能来自于金融风险。从历史上看,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拉丁美洲历次金融危机,1997年到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后所发生的金融恐慌,每一次都让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倒退十年甚至二十年。 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一是实体经济负债规模较大,而且隐含较多的不良负债,应该利用好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的时机,及时清理。二是我国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太强,现金、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总量已经大约172万亿人民币,与GDP相比超过200%。这些随时可变现的资产会导致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较差。因此,要从根子上改革,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引导储蓄者直接持有流动性低一点的债券或其它证券,提升金融稳定性。 重大波折也可能来自于我国经济的供应链对外依赖度非常高。一些重要的上游产品,包括芯片、原油、天然气,高度对外依赖而且来源比较集中。需要提防1971年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式的风险。要从现在开始,适当减依赖度、增多元性、增储备。 第二,边跑边提前补水,不断提前解决一些制约未来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个是劳动力素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升级,我国劳动力的竞争对手将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劳动者。产业和就业能否留在国内,就要看我国劳动生产率能不能够比得过这些发达国家。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劳动者还要竞争得过那些逐步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还得干那些机器做不来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具有前瞻性地加大教育投入,尤其初中以及高中阶段基础性教育,不仅提高数理化等硬知识,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和技术所难以复制的人文社会等综合软素质。 另一个是人口老龄化问题。短期来看,应该适当地鼓励人口生育。更重要的是,要有彻底的思维转变。今天很多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其经验积累、技能保持、身体状况,比20年前的50多岁的中年人还要好。老龄人口有含金量,应该通过改革,鼓励他们自愿参与社会劳动,化压力为动力。 第三,利用好马拉松路线上的上坡、下坡,要善于用好正常的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有它自身的波动规律。150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深刻地揭示了市场经济内在的导致其不稳定性的矛盾。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根子上解决马克思所论述的基本问题,但不等于说政府应该完全抹平市场经济的波动,相反应该用好经济波动。 利用好经济波动就好比中国传统医学所说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一个优秀的马拉松选手,上坡时减速、调呼吸,下坡时加速、调肌肉。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加强监管,帮助金融体系“排毒”,提高效率;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多做一点公共投资,多补短板。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积累了40年改革开放宝贵实践经验的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2018到2050,一定能够再跑出一个漂亮的经济发展马拉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文章选自人民政协网,2018年3月8日相关阅读前方高能!CCG专家已抵达两会现场!智读两会:CCG专家与您“两会有约”
201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