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光明日报】为深化金砖合作铺筑智慧之路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为今年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后,多家智库激荡智慧,为积极落实会议成果建言献策,以智力之“砖”铺筑更加宽广的金砖合作大道。1“金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改变”夯实经贸合作根基,让合作之门始终敞开 在过去10年中,金砖国家携手同行,成长为世界经济的新亮点。10年间,五国经济总量增长179%,贸易总额增长94%,城镇化人口增长28%,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作出突出贡献,也让30多亿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认为,10年来,金砖五国经贸合作基础扎实,不仅在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继续推动务实合作,还逐渐拓展到服务贸易、电子商务、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等领域。 回首过去,是为了找准前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 从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五国各自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两个维度看金砖合作,既是对金砖五国过去10年在推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方面贡献的高度概括,又是对过去10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准确总结。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表示,正因为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才使得金砖合作历经风云变幻始终“不褪色、不失色”,反而愈加具有“国际范儿”。国发智库研究院执行院长、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沈刚指出,事实证明,金砖合作契合五国共同发展需要,更顺应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大势。 无需否认,金砖国家经济传统优势在发生变化,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五国合作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如何通过内聚力推动“金砖+”的务实建设,夯实经贸合作根基?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出品的《金砖国家经贸合作》一书强调,要以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为目标,加强金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金砖课题组编写的《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报告(2017)》指出,推动金砖国家在海洋产业、海洋生态文明、海上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将为各自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战略支撑。以海洋产业合作为例,报告建议加大力度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广东工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蔡春林指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存在内部合作、南南合作、南北合作三种维度。内部关系稳步提升是面对质疑的最好回应,重点是要实质性提升现有合作水平;同时,积极探索“金砖+”,金砖国家可借鉴“东盟10+N”模式,以一个整体对外进行同心圆式合作。 2“要齐心协力拿出解决方案”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让合作之船行稳致远 不是清谈馆,而是行动队。从2006年9月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成立至今,合作从务虚走向了务实,已成为全球最有效、最有序和最有用的常态化机制之一。 在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雪凌眼中,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要渐进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既要争取做好存量的改革,让更多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增加现有治理体系的代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如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也要力求做到增量的创新,增加公共品供给。“参与、维护、贡献全球经济治理,需以现有机制化成果与发展方向汇聚更多力量,特别是把新兴经济体团结在以金砖五国为基础的平台上,在灵活的应对能力与稳固的合作机制之间保持平衡。”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如是强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金砖国家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徐秀军看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内部治理很有特色,不管是在项目的前期评估还是后期监督上,都能够快速、灵活、高效运行。这种成员平等分享股权和投票权的治理模式,为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选择。然而,“金砖合作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诊断”精确客观、符合事实,也显示了未来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 有报告显示,2015年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共计5394.1亿美元,占全球出口的比重为11.3%;金砖五国中,服务对经济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具有很大潜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建议,根据厦门会晤达成的“服务贸易合作路线图”,应加强信息交流,在金砖合作机制框架下,成立服务贸易专项工作组,形成信息交流机制;同时,选择重点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如旅游、教育、医疗等。 厦门会晤核准《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倡议》,全面启动金砖国家电子商务合作。上海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发布的《金砖国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金砖五国网民数合计超过14.6亿,占全球网民的42.7%;网络购物用户数合计超过7.2亿,占全球网购用户的47.2%;网络零售交易额8761亿美元,占全球网络零售总额的47%;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920亿美元,占全球跨境网络零售总额的23%。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所长张莉建议,要建立金砖国家电子商务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优先建立信用体系互认机制、标准互认机制和物流的通关机制;加强金砖国家电商平台合作,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如共同建立海外仓、共建服务平台、共享数据资源等;推动金砖国家间跨境电子商务的生态链建设,率先启动跨境电商的物流链和支付链的构建工作。 3“让伙伴关系理念扎根人民心中”人文交流走深走实,让金砖国家合作之树枝繁叶茂 只有深耕厚植,友谊与合作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深化金砖合作,人民相互了解、理解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王文表示,人文交流的源源不断地注入,让金砖机制由传统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双轨并进”进入“三轮驱动”的新阶段,更加强劲的向心力感召力带来了更为坚实的执行力竞争力。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写的《金砖机制发展战略报告(2017)》建议,建立“金砖文化学院”,借助“金砖大学联盟”合作机制,介绍成员国文化特色,了解彼此文化价值观,增进彼此文化认同。学院可辅助设立“金砖文化交流基金”,加强文明互鉴,展示金砖文化魅力。 推动人文合作走深走实,应更加充分挖掘人文交流“助推器”作用。由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出品的《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建议,要建立金砖国家人文交流协调机制,探索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框架下设立常设的人文交流委员会,以更具综合性的对话内容、更富吸引力的合作形式,把金砖合作故事传遍大街小巷。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30日
2017年12月1日 -
【新华社】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迈向更高层次
新华社海口11月25日电(记者刘邓)日前在三亚举行的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与会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认为,2016年至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正从能源类投资向高端制造、品牌和技术类投资转换,更加注重全球产业链布局和本地化运作,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迈向更高层次。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3万亿美元,境外资产总额达到5万亿美元。虽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小幅回落,但整体热情仍然很高。 重庆力帆集团是一家有着20多年出口历史的摩托车企业,成功将中国一半的摩托车卖到海外,但也曾面临品牌口碑的问题。“这倒逼着我们通过技术推动产品升级,现在我们品牌的市场升级到第二世界国家,欧洲和美国也有出口。”力帆集团董事长牟刚表示。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打造有品质的品牌。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有些标准已超越欧美。我们在新西兰投资30亿人民币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当把伊利的相关管理标准、研发检测带到新西兰技术工人面前,他们适应不了,在新西兰没有这么多的标准,所以从国内派人给当地的员工培训才顺利开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 近年来,互联网出行、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一大批新技术涌现,正在重塑世界高科技版图。在这些领域的跨境创新和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新生力量。 在滴滴出行副总裁王欣看来,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交通结构非常复杂,得益于中国的城市规模,滴滴平台的大数据算法恰好适应了沿线国家的需求,现在滴滴出行在巴西、东南亚和中东等地都非常受欢迎。“与当地合作得非常顺利,本土化运作,真正共赢。”王欣说。 通过本土化运作实现共赢,即使在传统的钢铁行业也充分得到体现。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企业,河钢集团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建立营销服务平台、制造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提高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 “我们坚持在战略管控下的本土化原则,对于海外收购的企业,并没有派大量的中国管理人员进驻,如塞尔维亚的公司有5400个员工,只派了10个中国人过去,着重解决当地就业问题;也没有改变原来的管理架构和管理流程,只是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平台,把河钢的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网络优势和现有的海外公司对接,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河钢集团战略总监、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毅仁说。(完)文章选自新华社,2017年11月25日
2017年12月1日 -
【经济日报网】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吸引更多发达国家游客来华旅游
2017年11月27日,全球化智库与携程旅行网联合发布报告《推动中国入境旅游快速发展 促进全域效应提升惠及全国》。报告对国际游客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总结了影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中国入境游客随着全球化发展表现出了新特征。例如,入境游客群体更趋年轻化,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吸引更多日、美、韩、澳等发达国家游客来华旅游。从旅游目的来看,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类型主要是商务旅游和自然风景旅游。从旅游标地来看,上海、北京、广州位居有中国旅游经历的外国游客最喜爱的城市前三名;而贵阳、昆明、成都则超越一线城市,成为首次计划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游客最期待的三个城市。在中国入境旅游服务方面,通过OTA(在线旅游社)了解旅游信息并购买旅游服务成为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过境免签政策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区域不断创新,为中国入境旅游带来新增量。 报告显示,外国游客对于中国的旅游交通满意度最高,尤其是中国高铁已成为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的重要体验。旅游安全同时也被给予较高评价。在暂没有来中国旅游计划的外国人中,近一半游客担心语言障碍,三分之一游客担心文化差异。 报告分析,来华签证、旅游宣传、语言文化、旅游成本、旅游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我国入境游发展的原因。报告建议,要进一步重视入境旅游发展,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就业与综合实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实行签证改革,通过区域免签和区域联动机制建设提升外国游客入境中国的便利程度;提升旅游从业者职业素质,实现政府职能部门对旅游业的协同管理;发挥旅游行业组织和企业力量宣传中国旅游,深入挖掘区域资源特色;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减少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障碍。文章选自经济日报,2017年11月27日
2017年11月30日 -
[CGTN] Who is travelling to China? CCG New research gives insights
While Chinese tourists are flocking to almost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becom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tourism in many countries, what kinds of tourists are visiting China?Research conducted by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nd travel agency Ctrip released on Monday might give us a glance into the demographic and their preferences for trip to China. Demographic As 1633 valid questionnaires show, there are twice as many men as women among those who have visited China. However, the numbers of two groups are almost even among those who are planning their first ever visits to China.Photo via quanjing.comBesides attracting more female tourists, China also sees more young people visiting in the near future. Those who have visited China before are aged between 36 to 55, yet those who plan their first visit to China are aged between 18 to 35.“Most of them are college students or those who are just starting their career, they are very interested in China’s history,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xplained Li Qing from CCG at a press conference on Monday.Those who have visited China mainly come from Japan (20%), the US (16%), South Korea (15%) and Australia (13%). The short geographical distance mak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natural tourists-generating region.However, worth noticing is that among those who plan to travel to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almost 80 percent are from the US.Experts from CCG and Ctrip believ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recent trip to China may also further boost this trend. Patterns for inbound tourismIn terms of the reason for tourism, one third of those who have traveled to China went for business travel. But that is totally different among those potential new tourists, who are more interested in leisure,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natural scenery. CCG’s research shows that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have become a new interest among those who plan to visit China.To no one’s surprise, metropolitan area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rank among the top in preferred destinations for oversea tourists. However, what is a surprise is that those cities are not necessarily among potential new tourists’ list. Guiyang, in southwest China’s Guizhou Province, Chengdu, in southwest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Hangzhou, in south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are among the cities that they want to visit the most.Likes and dislikesAmong many experiences in China, traffic has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among all tourists and the high-speed trains have become a feature that tourists won’t miss.However, tourist catering received the poorest ratings. The difference in diet habits, concerns over food hygiene and excessive prices are the problems that most tourist worried about. From CGTN,2017-11-28
2017年11月30日 -
【界面新闻】智库报告:缩小中国旅游贸易逆差可放宽签证限制
全球化智库(CCG)认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受到来华签证、旅游宣传、语言文化、旅游成本、旅游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2017年10月7日,山东青岛,边检站民警为出境游归来旅客办理通关手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在拥有巨额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却在持续扩大。其中,旅游贸易逆差是是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如何发展入境游,对于缩小服务贸易逆差、促进贸易结构平衡有着重要意义。全球化智库(CCG)周一发布报告呼吁,通过放宽签证限制等举措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 官方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510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则高达2400亿美元,并创下新高。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旅行项目逆差高达7666.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服务贸易总逆差85%以上。 相比出境游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却显“平稳”,形成巨大反差。CCG报告显示,2005年至2015年,入境游客数量11年间增幅仅为11.2%。除港、澳、台入境游客外,2015年我国入境外国游客数量为2598.54万人次,而同年中国大陆居民赴港、澳、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数量为5762.06人次,国际游客数量赤字逾3000万人次。此外,2016年,中国游客占比全球已登记游客人数近10%,境外消费总额达2610亿美元,占全球旅游总消费额20.9%,连续12年双位数增长。 CCG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入境游发展受到来华签证、旅游宣传、语言文化、旅游成本、旅游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报告称,中国免签和过境免签政策尚不匹配入境旅游需求量。现阶段,中国仅对日本、新加坡、文莱和圣马力诺实施个人游入境免签,与中国签署团体旅游互免签证协议的国家只有6个,国内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口岸只有15座城市。 “国内大部分地区签证政策依然偏紧,不利于中国入境旅游发展。”CCG报告称。 世界经济论坛(WEF)《2017年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也显示,中国在签证开放度这一指标的得分,在参与统计的136个国家中排名第129名。 CCG在报告中建议继续放宽签证限制,提升外国人入境中国旅游的便利程度。例如,可在自贸区等改革试验区率先对免签、落地签证、电子签证等多种形式的签证政策措施进行突破。此外,报告建议取消外国人入境中国24小时内去公安部门报到的制度,提升旅游监管人性化程度。 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报告建议推出类似“APEC商务旅行卡”功能的“丝路卡”,促进沿线相关国家到中国观光旅行。文章选自界面新闻,2017年11月27日
2017年11月30日 -
金灿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五新”
金灿荣,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十九大报告在外交上的新提法,是对过去五年外交上新实践、新理论的总结。过去五年外交上的理念、风格、实践有很多变化,已经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 一是新定位。过去五年我们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一个新的定位。在这之前中国自我定位就是有一定世界影响的地区国家,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后,定位新了,整个风格趋向积极进取,原来中国外交主要是反应式外交,现在是一个倡议接一个倡议,而且大多数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对这一情况,美国已经开始有所重视了。 二是新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新理念非常多,大致分成两层次:第一个是面向全球未来,最重要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等。十九大报告主要侧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二个层次就更多了。针对中美关系提出新型大国关系。针对周边国家对我们强大很紧张的态度提出四点主张: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针对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期待越来越高,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等。 三是新方式。新方式是双轨制,一方面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体系内积极发声,在联合国、WTO、IMF积极发声,另一方面在美国以外开始搞自己的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经济方面建设的亚投行,让美国人震撼。 四是新战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美国也跃跃欲试要加入进来。 五是新实践。稳定大国关系,建立战略伙伴网络,开始塑造周边关系。以前我们是顺应,现在我们要塑造,特别是战略机遇期。 过去五年,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而且有自己新的全球治理哲学、全球设计理念,它们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部分。其中的内容要总结,区别就在于比十八大的要求更高,十八大要求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大国,而十九大提出除了我们不仅要自己提升,还要在世界上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如何理解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认为,首先是中国自己的总体发展态势很好,经济比较稳定,未来五年里科技、军事应该是快速发展。还有一个机遇是西方现在问题比较多,世界乱局稳定不下来,中东未来可能比较麻烦,俄罗斯与西方的矛盾也在上升。另外是全球问题的严重化,气候变化、网络犯罪、极端思想蔓延、公共疾病的增加等,这些会促使西方跟我们合作。 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中国外交可能还会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比如,中国跟美国未来的综合国力将日益趋近,这可能会造成紧张。为了确保十九大提出的目标能够实现,我们的外交应当站位更高,拿出多种对策。文章选自《北京日报》,2017年11月27日
2017年11月29日 -
吴江: 打造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
专家简介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报告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 记者:报告再次强调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您认为其针对性何在? 吴江: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以来,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干部选拔工作发生了导向性的变化。经过近5年的实践证明,选出好干部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发展。进入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仅要坚持,关键要抓好落实。落实就是把好干部用起来,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需要大胆选用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特别需要广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报告提出这个要求也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目前,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不作为”现象,少数干部存在“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消极心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但最重要的是从制度上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大胆选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静下心来想问题、扑下身子干实事,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干部。报告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就是通过建立这些好的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严格执行“渎职要问责、不作为也要问责”的要求,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落地生根。 记者:在坚持好干部标准的同时,报告提出要突出政治标准,为什么要这样强调? 吴江:落实好干部标准最关键的是政治标准。为此,报告特别强调“突出政治标准”,政治标准是选人用人的核心标准,政治上不合格,一切都不合格。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端正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要从选人用人这个入口把好关,这个政治关把不住,干部难免就会“带病上岗”“带病提拔”,以至于走上违纪违法之路。报告将“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标准,就是充分体现了突出政治标准的新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必须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让干部队伍中涌现出更多现代治理的行家里手 记者: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报告为什么要突出专业化,强调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吴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提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要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其中“专业化”就是指选干部要懂经济会管理,要从“万金油”式的外行领导转变为“有所专长”的内行领导。经过多年努力,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在专业化方面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分不开。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挑战,一些干部的专业能力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 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吴江:我认为,新时代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是指在各项事业发展中能够掌握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学知识、治理方法和创新精神等素质要求,这就需要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上进一步下功夫。为此,应当做到: ——坚持事业为上选干部。牢固树立“以事择人、优中选适”的理念,“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只有以事择人才能提高专业化水平,考察识别干部要注重工作岗位的专业匹配度、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度、工作方法的科学运用度、解决问题的创新贡献度。 ——坚持干部选拔的五湖四海,畅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渠道,适度扩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的岗位设置和聘任制比例,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导向。 ——完善干部培养方式,探索机关与党校、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不断丰富干部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专业基础。年轻干部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记者:报告提出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您怎么看对于年轻干部的这种培养和锻炼? 吴江:报告强调要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这既是尊重年轻干部成长规律,也指出了选拔年轻干部要坚持正确导向,用“经过实践考验”的要求来挑选优秀年轻干部,不能把年轻干部完全等同于年龄小、学历高的干部。过去有的地方在选拔年轻干部时机械划定年龄、学历等条件,使部分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被刷了下来。现在的年轻干部,学历已经不是问题,高学历者比比皆是,但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的实践历练。年轻干部多到基层“墩墩苗”,经历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的锻炼,才能砥砺品行、增长才干,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干部。 记者:应该如何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 吴江:年轻干部处于成长期,虽然对于成长期的年轻干部条件可适当放宽些,但基本要求不能降低,好干部标准不能动摇,尤其在政治上、人品上、廉洁上、纪律规矩上不能有丝毫放松。谁在大是大非面前党性更坚定、在艰苦环境中意志更坚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力更突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更大、在干部群众中口碑更好,就选谁。还应坚持把好政治关,突出政治标准首先要落实在年轻干部上。坚定理想是第一位的要求,是否一心一意拥护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重要的。要改进年轻干部选拔工作,进一步拓宽来源、优化结构、改进方式、提高质量,坚持组织掌握、动态管理、有进有出、适时起用,保持一池活水。另外,针对一些基层和边远地区不容易留住年轻干部的问题,要制定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在事业发展、职级待遇、工作生活条件上引导年轻干部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干部的付出要充分尊重,创造的业绩需得到合理回报 记者:报告提出对干部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尤其是厚爱与激励,这是近年来较为关注的话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江: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全党全军必须善于爱护干部,并且提出了爱护干部的5种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在约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前,如何调动干部积极性,解决干部的待遇偏低,特别是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报告提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把厚爱和激励干部的要求落在实处,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付出需要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创造的业绩需要得到合理的回报,他们的成长环境也需要呵护和保障。另外,还应继续深化干部工资福利和奖励制度改革,加强关心激励干部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创新。我认为,不仅要旗帜鲜明地肯定表彰锐意进取的干部,还要从物质和精神激励方面予以体现,特别是在职级设计上更加弹性灵活,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的干部鼓劲撑腰。文章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8日
201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