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经济日报】新时代中国经济带来全球新机遇 ——“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观点摘登
2017年11月16日,“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举行论坛讨论,围绕中共十九大的主要成果和世界意义、发展开放的中国和全球经济新机遇以及中国对外政策与世界和平发展等话题,中外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本报记者 吴 浩摄 在11月16日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共十九大的主要成果及其世界意义。现将有关观点摘编,以飨读者。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副主席恩科洛·福—— 中国进步是全人类的财富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到了近些年中国取得的进步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财富,也是全人类的伟大财富。中国的发展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加快发展又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而言,都是一个不错的借鉴。 我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正如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倡导国家之间交流而非对抗,结成伙伴关系而非同盟关系,这样的想法在世界人民中间越来越流行。只有在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和在遵守国际秩序的背景下,各国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梦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和非洲人民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非洲感谢中国对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援助,这缩小了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非洲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加快发展的步伐。巴基斯坦巴—中研究所执行主任 穆斯塔法·海德尔·赛义德—— “一带一路”推动世界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的相关协议是在巴基斯坦电力短缺严重影响本土企业发展的背景下达成的。当时,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商环境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过去4年,中巴经济走廊给巴基斯坦国家电网带来了1万多兆瓦新的电能。很多企业以前逃离了巴基斯坦,现在又回到了巴基斯坦。 现在,巴基斯坦的商界非常积极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且其他国家也通过“一带一路”到巴基斯坦投资。因为中国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投资,其他国家也就有信心来进行投资。这不仅促进了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国外投资者对巴基斯坦的信心。 2013年签订“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时,巴基斯坦GDP增长率是3.1%;如今数据显示,我们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5%以上。 “一带一路”倡议一定会给全世界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会造福于世界经济和各国人民的生活。“一带一路”一定会给我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中国繁荣与世界进步紧密相连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作为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全球化发展的最新路径选择,“中国方案”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精神将更多地被国际所理解和认同,成为应对全球问题之道。 未来,中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着力:第一,继续深化贸易全球化。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自贸区,还有很多的贸易协定。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贸易协定,利用这一贸易机制,把其他的区域贸易协议融入进来。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应抓住机遇转型升级,阶段性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形成“中国大市场”和“‘一带一路’大市场”。加快机制化步伐,尽快完成相关常设机构设置,完善“一带一路”国际治理与参与,让更多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利益攸关方。“一带一路”应有长期经营、审慎推进的准备,只有将它做成百年大计,才有可能让新的全球化范式从沿线国家的实践中脱颖而出,并以“一带一路”为动力的“中国需求”为全世界带来“全球化红利”。 第三,人才的引进、流动应成为新一轮包容性全球化的重要抓手。应成立国际人才组织,引导全球高端人才流动和国际人口流动,推进全球人才政策合作,加强人口、人才问题的全球机制顶层设计,消除全球治理的缺陷。 第四,应进一步挖掘入境游潜力。同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人性化与国际化水平,在城市建设方面应尽快完善旅游配套与无障碍设施建设。 最后,面对全球化阻碍,中国应进一步挖掘资源、积累势能。在“反全球化”思潮不断凸显、“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进程深度博弈的当下,面对“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质疑,中国应从传统的“发展洼地”中挖掘资源,用弥补自身的发展短板来开发潜能。 当前,新观念、新技术乃至新的社会组织和资源动员形态已经形成了推动中国发展的又一波“创新红利”,中国通过积累和创新掌握产业制高点,为下一轮发展积累动力和势能。这样的“中国方案”越多,在道路选择中的竞争力越强,就越能在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吸引更多的支持,团结更大的力量,把“中国繁荣”与“世界进步”更深刻地联系在一起。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新加坡办公室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尼尔—— 中国引领新的全球治理方式 中共十九大体现了中国对未来世界规则和秩序的一种愿景。中国正在努力地去构建一种全新的全球治理方式。 现行的国际规则是二战后逐步确立的,中国基本上没有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 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共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到各国作为平等的国家要相互尊重,共同探讨问题,这就抛弃了冷战的传统思维。中国倡导采取新的方式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强调国家间的合作。 中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其他国家和人民谋求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先后都被写入了联合国的决议,体现了世界对中国理念深刻的认同。 中国的崛起,将在整个国际体系中举足轻重。未来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的治理,将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 多元化探索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中共十九大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其影响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经验和胜利果实,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互联网周边产业爆炸式发展、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地区经济与国际关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在内的发达国家在经济上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民众的满意度也不高。为了零距离观察各国经济和政治动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我们盘古智库组织专家团队多次赴美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印度、韩国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从对各国企业、民众、学者、政要的调查走访和学术研讨中,我们发现:一方面,按照西方的思路进行治理的非洲、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既没有促进经济的有机健康发展,也没有实现民生的实质性改善,反而滋生出大量的恐怖暴力问题和基本民生问题。西方国家及其追随者中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这是西方国家发展道路遇阻的明证。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经验,世界发展呈现出多极态势。中国在扶贫攻坚、城镇化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制定出了当前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案。 由此可见,传统的西方模式不再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和实现繁荣富强的唯一路径,世界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格局。 中共十九大让世界看到中国凭借智力软实力逐步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标志着中国在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经具备了探索综合管理与长期发展的科学途径、为世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和案例。 在新时代中,中国智库肩负着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方案的伟大使命。相信通过中外智库的深入交流和各家智库的密切合作,大家共同携手,必将为推进中国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贡献。其他专家声音 中共十九大传递给世界一个新的声音。中国的领导人试图解答和解决现有世界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中国的领导人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承担着巨大的重量,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分院远东历史、考古与民族学所所长 维克多·拉林 中共十九大不仅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也吹响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号角。在中国复兴的大背景下,中国很可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外交姿态来处理国际事务。这对于国际社会是积极有利的,我们将看到一个更加承担责任的国家。中共十九大也为包括蒙古在内的周边国家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蒙古要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为两国关系筑牢新的基础。——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舒尔呼 中共十九大对中国未来发展定下了基调,也标志着中国将更多地去贡献人类社会。中国正变得更加开放,并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匈牙利参与“16+1”合作,中国是“16+1”合作主要的推动者和设计者。我们希望“16+1”合作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匈牙利安塔尔约瑟夫知识中心国际关系经理 维多利亚·安娜·帕普 中国在发展和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发展目标。中国变得更加自信,将在全球层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希腊驻华使馆前文化专员 艾莉娜·阿芙拉米多文章选自《经济日报》,2017年11月21日
2017年11月22日 -
【China Daily】Step-by-step to enter Belt and Road markets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volves successive echelons of participation,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he initiative, the Report on Chinese Enterprises Globalization indicates.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together with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launched the 2017 edition of this blue book on Wednesday in Beijing.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sectors such as energy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re the first tier to enter the market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volved in the initiative. They take the lead in driving the second echelo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o the target marke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s and capital gradually become the third echelon.According to a CCG survey, 73 percent of the enterprises are positive about the investment situ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are willing to put in more money in the future. Among the ways in which enterprise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investment operation, product exports, project contracts, joint ventur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wholly-owned enterprises take a larger share.China’s privately-r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have also started to speed up their investment in the initiative, as the report shows.It also says that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hosen to jointly explore overseas markets and have formed a new mode of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s advantages. Therefore, the report suggests a platform should be provided to reduce potential investment costs and risks for the enterprises that plan to go abroad jointly.Currently, the main purpos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overseas are to obtain advanced technology, high-end talent, resources, market channels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however, should be not only an export of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but also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the entire industrial chain.According to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as more Chinese enterprises step into the global market, their business activities such as strategic layou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throughout the world. Accelerating globalization in the entire industrial chain can be one of the strategies that allow Chinese enterprises to stand out from global competition.From China Daily,2017-11-10
2017年11月22日 -
[人民网]麦启安:中国在世界环保能源中保持领先地位
Alistair Michie(麦启安),英国48国集团副主席、CCG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 人民网三亚11月17日电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今明两日在海南三亚举行。论坛设立了十三场聚焦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全球化主题的分论坛, 国内外政要、知名“走出去”企业领袖、外国使节、国际专家学者等嘉宾在论坛上分享智慧。 英国48国集团副主席,CCG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Alistair Michie(麦启安)表示,作为一位外国人,其对全球化的未来有一些担忧,因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趋势在抬头,这不仅影响到全球,而且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增长。Alistair Michie认为,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思考全球化以及英国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十九大报告不仅仅描绘了中国的蓝图,也描绘了全球未来发展的蓝图。 Alistair Michie指出,以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例,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确定了相应的政策,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加强有力的推动中国的绿色发展,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的变化,中国成为了世界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在世界环保能源中保持领先地位。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九大报告一定能够在实际层面上得到有效落实,这种落实的速度和规模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也是我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的原因,我将十九大报告看作一个宏伟的蓝图。 Alistair Michie强调,中国需要改善与外界沟通的能力,让更多的普通人关注中国的十九大报告,这不但有益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助于对抗反全球化力量。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11月17日
2017年11月22日 -
【光明日报】中国繁荣”与“世界进步”联在一起
“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现场 “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未来15年,中国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将更加全面”。在刚刚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展望中国经济惠及世界的美好愿景,郑重宣告中国将开启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新征程,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16日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第二节会议上,中外智库专家以中国在新时代的开放发展为观察点,畅谈全球经济新机遇。 当今的世界,正面临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转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理念应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应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果应更加注重公正共赢。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 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连续下滑,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现象频仍。对此,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指出,短期来看,“逆全球化”可以让一国获益,但这种通过零和博弈获得的收益,是无法长久、不可持续的。因为这种行为无异于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应该如何作为,共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又该怎样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刚刚落幕的中共十九大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参与并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坚定决心:坚定开启新征程,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表示,作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新兴经济大国,开放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推动更加包容、普惠、平衡的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积极作用日趋凸显。德国发展研究所培训部主任托马斯·福斯表示:“我们赞赏中国在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在二十国集团担任主席国期间也在践行这样的原则。” 对外开放,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这是“中国为什么能”的重要答案。今年,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出席二十国集团汉堡峰会等多边场合,始终旗帜鲜明地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开放发展才是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的光明大道;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产生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辐射效应,让更多国家搭乘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方面我们强调通过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重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促进全球经济更好复苏与更快增长。与过去的开放发展相比,“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开放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其涉及的范围更广、综合性更强、影响面更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全球伙伴与新倡议中心高级主任何伊兰认为:中共十九大重申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这为世界提供了巨大机遇,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沿线国家合作,对于中国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影响是积极而显著的,相信“一带一路”将推动建立更加开放、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捷克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鲁道夫·弗斯特强调说,中国“走向全球”的步伐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欧洲,中国正在成为经济主导者,尽管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离预期还有距离。经济全球化给中东欧国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中东欧国家的视角中,中国成为了极有价值的投资者、商务伙伴、文化交流的参与者以及科技合作中的实干家。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活动,将会带来稳健的机遇。期待中国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更多力量,贡献更多智慧 在王辉耀看来,作为全球治理的新思路,“中国方案”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精神将更多地被国际所理解和认同,成为应对全球问题之道。 “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不是要另起炉灶或推倒重来,而是要对其中不合理、不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完善和创新,使之更能反映当今的国际经济现实,使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使其少犯错误,增强自身纠错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服务于全球的稳定和发展。”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主任周强武强调。 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共产党这种自觉和担当的体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周强武分析说,要想实现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增长,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全球治理改革向前推进了,全球治理体系更加普惠公平了,全球经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当今世界充满挑战,前面的道路不会平坦。面对“贸易不平衡”和“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质疑,王辉耀建议,中国要学会从传统的“发展洼地”中挖掘资源,从弥补自身的发展短板来开发潜能。比如,通过积累和创新掌握产业制高点,为下一轮发展积累动力和势能,做足中国的准备,这样就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吸引更多支持,团结更大力量,把“中国繁荣”与“世界进步”更加深刻地联系在一起。专家观点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为推动更加普惠平衡的经济全球化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迭起,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十九大报告中有三个地方提及经济全球化。一是在分析中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时,作出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大判断,表明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二是在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方略中,明确表达了中国“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决心;三是在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针对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等问题,呼吁各国人民“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联动增长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在于通过各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提升国家与国家之间乃至整个全球在各方面的互联互通水平与层次,形成新的动力,促进各方事业的更好发展。 从中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要真正实现以开放促经济增长的目的,以“一带一路”促进全球经济联动增长,还必须要通过联动的改革建设起一套良好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更加开放的制度特别是更加开放的经济制度、更加公平的竞争制度、更加深度合作的制度,尤其是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王辉耀(全球化智库理事长)“中国需求”将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红利”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已经开启,“中国方案”将引领探索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新理念,开拓新型经济全球化道路。未来,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抓住机遇转型升级,阶段性突出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加快机制化步伐,尽快完成相关常设机构设置,完善“一带一路”国际治理与参与,让更多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利益攸关方。以“一带一路”为动力的“中国需求”,将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红利”。恩科洛·福(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副主席)中国理念将影响世界 中国梦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关,特别是与非洲人的梦想紧密联系。在和平、稳定、遵守国际秩序的背景下各国才能发展,中国也认识到了新时代的挑战,因此,呼吁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开放包容的世界,实现和平与共同繁荣,也期望各国平等讨论国际事务。中国人民反对霸权、反对单边主义,认为国家不分大小,都应享有应有的权利。在国际社会中主张这样的观点,非常值得赞扬。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中国倡导由交流代替疏远,以互相尊重代替憎恨,这在世界人民中深受欢迎。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11月17日
2017年11月20日 -
福耀在美国用这几招摆脱了难缠的工会
“这个失败对工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Joe Allen,一位美国长期关注工人问题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对此接受采访时说。作者 | 李媚玲 黄姗“我投了反对票!这是最后一天面对工会这摊糟心事(Shit)了!”美国时间上周四,11月9日晚,福耀玻璃(美国)位于俄亥俄州的工厂女雇员Cherry如释重负。天色已经渐渐暗下来,福耀玻璃位于代顿市的工厂里灯火通明,1608名符合投票资格的福耀美国雇员们已经投了一整天的票,从早上8点持续到午夜12点。关于是否要加入美国联合汽车工会(United Auto Workers,下称UAW),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你根本想象不到工会的入侵性有多强,他们去雇员家里做家访,包括拜访他们的家人,他们有无人机,每天在工厂上空徘徊,想象一下这是多么疯狂的场景。他们每天列队在工厂的入口处,喇叭嘈杂,被媒体记者们簇拥着……我们只想要清净一点,我不想每天看到和听到这些,我们只想要进入工厂!(不想工作被干扰)。”Cherry展示了几张此前工会列队站在福耀工厂门口声援呐喊的照片。2014年1月,福耀全球董事长曹德旺宣布,计划在前通用汽车莫瑞恩厂区内建造一座汽车玻璃制造厂,初期雇佣约800名员工。同年5月,曹德旺以1500万美元买下了这座废弃工厂,并追加后总投入了2亿美元对该工厂进行改造。这片重塑的厂区已经投入使用,福耀玻璃在莫瑞恩当地雇佣了2000名美国员工,已经超出了和莫瑞恩及俄亥俄政府最初约定的雇员人数。福耀还计划雇佣本地员工直至3000名。“我喊‘工人’!你们喊‘力量’!听懂了吗?”几个月前,一位高举美国联合汽车工会(UAW)牌子的中年女性对着声援人群大喊。该工会的成员从附近区域赶来声援福耀所在的莫瑞恩当地UAW工会,在工厂附近的公路上呐喊声援,声浪起伏。这是一个难缠的对手。UAW是全美最大的汽车工人联合会。从福耀进入美国雇佣本地员工开始,这场拉锯战已经持续了18个月。去年,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因安全违规向福耀开出一张22.6万美元的罚单。福耀随后与管理局达成了和解,罚金减至10万美元。这份罚单始于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收到一封由11名福耀玻璃厂工人联名发出的投诉信。这封投诉信的落款者正是UAW。据UAW在当地的主管Rich Rankin介绍,在工会的推动下,今年4月,福耀把所有在职美国员工的小时工资从每小时10美元左右涨到了12美元左右。在福耀俄亥俄州工厂内,UAW正在努力说服工人:能够为他们争取更好的保障和更高的工资,以及更安全的工作环境。UAW在福耀工厂外不到100米处开设了一间办公室,专门寻找愿意加入工会的福耀工人。Rich Rankin先拿出了利益“诱惑”,说他管理的地区内加入工会的两家汽车玻璃制造厂付给工人的工资是每小时22美元,远高于福耀员工每小时10美元的起薪。接着Rankin还打出了煽情牌,“以前听说美国企业出走海外,付给当地员工极低的薪水,现在我亲眼见到美国制造业工人正在遭受着这一切。”他说。然而,11月9日晚的投票结果却让UAW和它的支持者们大跌眼镜。“我们非常震惊!”一位支持加入工会的福耀工人Jeremy Grant, 对当地电视台说。868名福耀工人投了反对票,444人投票支持加入工会。对于2比1的大比例失利,有当地媒体用“到底发生了什么?”作标题对此进行报道。“我们本来非常有信心。我本以为工会和福耀的工人们可以一起建造一个更好的公司。”Jeremy说。“我非常开心地告诉大家:我们(福耀的美国工人)通过投票拒绝了工会,耶!!!”11月9日深夜11点45分,Cherry迫不及待地向好友们分享了投票结果。“难道工会不是会让工人们拿到更高的工资吗?”Cherry的一位朋友不解地问。“并不是这样的。你赚的越多,工会就抽走的越多。我们不想给一个中间人付钱,这不会让我们的境遇更好。当你一进福耀的时候,你的起步工资就是每小时14美元,三个月之后你就有一个提升的机会,这个提升阶段(对于决定你的工资)非常关键,我当时就涨到了14美元每小时,每年的薪水都在涨,到明年4月,我可以拿到每小时17美元,这家公司才成立两年而且正在迅速发展中。”Cherry解释说。“工会曾经很伟大,可是今天他们和其他部门一样,开始腐败和滥用职权,他们开始走下坡路了。”Cherry的一个朋友附和她说。“美国有很多法律保护员工的利益,没有工会我们也一样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工会只是想要我们的钱,我可不想我每天工作8小时,然后付钱给那些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的人。”Cherry说。Cherry的情绪有些激动:“福耀有2200名员工,未来会有更多,我们才不会给工会机会,让他们像毁掉GE一样毁掉我们,没门!看看本田,这么多年来一直坚决抵制工会,我们也能做到。”“我们做了很多功课,最后我们做出了对福耀和福耀员工未来最好的选择。”“我们认真地读了工会承诺的所有细节,然后我们想明白了对我们员工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我们也希望能涨工资。”“无疑他们(工会)会把福耀逼关门,让他们撤资回中国,我们和我们的经济根本不能承受这个结果。”一位福耀员工透露,福耀在去年私下付给工会70万美元,只要对方选择放弃(进入福耀)。然而,工会不满足这个结果,“他们急需更多的会费。”“这家公司花了八百万美元搬到了美国,给了我们工作机会,他们可以随时把工厂搬回中国去,像福耀其他的工厂一样照样赚钱。我们可绝不希望重蹈GE的覆辙。”Cherry说。“是的。工会只要一进来就会用罢工来要挟厂方付更多的工资。”Cherry的朋友也赞成她的意见。“这个失败对工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Joe Allen,一位美国长期关注工人问题的历史学家和作家对此接受采访时说。“如果UAW不能在俄亥俄的汽车厂组织到足够的工人,他们如何掌控自己的未来?”对UAW来说,这家中国工厂里的2000多名美国工人至关重要。UAW会员近年来增长缓慢;2009年的全国会员总数约为35.5万,到今年只有41.6万人,这距离1970年代末UAW辉煌时期的150万会员数相去甚远。此外,该工会数十年来从未在美国南方组织过一家主要汽车制造工厂。今年8月,该组织在争取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密苏里工厂的工会选举中,再次打了败仗;因此,UAW急需在福耀莫瑞恩工厂的投票中取得胜利。对于双方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一位长期报道福耀的当地美国媒体记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对于选举前的宣传动员活动,福耀方面非常私密和低调,都是在工厂内部与工人直接沟通,没有公开的大规模的社交媒体或者市场活动;而UAW在社交媒体上发足了攻势,但对工厂内大部分的员工来说,仍然缺乏足够的直接渠道进行对话。”福耀则充分抓住了这个与工人们直接沟通交流的优势,在工厂内散发宣传材料,宣传和抨击UAW涉嫌腐败,鼓励工人向UAW投反对票,“发出自己的声音”。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就在启动投票前几天,11月6日,福耀玻璃美国援引美国联邦调查局正在调查的UAW官员和汽车企业高管涉嫌贪腐的经济犯罪报道,福耀美国总经理刘道川在一份声明中“呼吁工人不要同全美汽车联合工会有任何关系,并在本周的选举中,强烈反对UAW”。11月2日,底特律新闻网率先披露了有关UAW涉嫌贪腐的最新报道,这个时间点对福耀发动宣传过攻势非常有利。报道称原先针对3名UAW官员和2名菲亚特·克莱斯勒行政人员的经济腐败调查,已经扩大到一名通用汽车董事会成员,以及由底特律三家车企共同资助的UAW训练中心。美国联邦调查局早在4个月前就启动了这项针对UAW管理层勾结克莱斯勒高管贪污腐败的调查。今年7月26日,联邦大陪审团指控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前劳工关系负责人阿方斯·科贝利(Alphons Iacobelli)从一家工人培训中心盗用了数百万美元,用于支付他和其在全美汽车联合工会的主要谈判伙伴的多项个人支出,包括豪华旅行、礼物、住房改善和其他费用。根据由密歇根东区美国律师办公室撰写的42页起诉书中,这名涉案前高管在UAW的主要谈判伙伴是UAW副主席莫妮卡·摩根(Monica Morgan),在2008年-2014年间,她负责该工会同克莱斯勒的谈判;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将军霍利菲尔德(General Holiefield)的遗孀。起诉书中提到,科贝利支付了大将军霍利菲尔德夫妇2009到2013年间共120万美元开销。对此,刘道川在申明中称,“工会腐败是许多汽车工人不再选择工会的原因之一,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由工会组织的劳工团体几十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而UAW对此的反击则很无力,并未对此事做进一步解释。只是由发言人援引工会主席丹尼斯·威廉姆斯在今年夏天的一封信称,“目前工会的领导层在此前对这些所谓的犯罪活动一无所知。”此外,福耀还成功联合到一位来自Dayton地区的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迈克·特纳(Mike Turner)的声援,该议员一直与福耀关系密切。8月10日,美国联邦政府国会议员迈克·特纳到福耀玻璃莫瑞工厂与公司高层人员会晤。特纳于11月1日在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公开了一封写给福耀玻璃美国总经理的一封公开信,后被媒体和福耀Facebook官方账号广为传播。该信中提到,自己对UAW近来在莫瑞恩工厂的行动(组织工会)“深感忧虑”。福耀玻璃莫瑞恩工厂的前身为通用汽车莫瑞恩集装厂。在这份声情并茂的“深感忧虑”的公开信中,特纳说,自己成长在俄亥俄州代顿市的一个工会家庭,父母均为工会的一份子。但是,他和许多亲眼见到繁荣一时的通用汽车工厂在2008年,因为通用汽车和UAW的一项协议而被迫关闭,造成了上千名员工失业。他表示无法信任UAW,并把这座工厂再次交还给工会。”特纳认为,该工会对2008年通用汽车莫瑞恩SUV工厂倒闭负重要责任。UAW作为美国劳工联合会的一部分成立于1935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深陷困境,而当时这些企业员工的薪资和各项福利高达70美元/小时,但由于他们的工人都加入了UAW,而后者不愿降低工人工资,导致汽车企业不堪重负,最终申请破产重组。对于特纳此举,俄亥俄州民主党主席大卫·佩珀(David Pepper)在民主党申明中反击特纳,“一点都没从他的言论中看出他从‘工会家庭’里面学到点什么。”他进抨击特纳公开反对在福耀工厂内成立工会,“是制造谣言,以偏概全,企图影响近在咫尺的投票。”特纳也不示弱。他反击称,“UAW确实推波助澜了通用莫瑞恩工厂的倒闭,这不是偏见,这是事实。福耀工人有权决定问题的性质;他们应该把这个事情考虑在内。”特纳公开表示,“福耀同员工的直接关系是福耀带领当地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除了华盛顿方面的声援,还有更多共和党的本地官员站在了福耀这一边,超过12名俄亥俄州共和党州议员敦促工人引用“拒绝外部力量”反对加入工会。官员们在此次博弈中的立场并不难理解。2009年通用汽车倒闭的时候,莫瑞恩政府损失了50%的税收来源,这让当地政府近年来的处境非常艰难,通用汽车当时雇佣了4200名员工。解决就业,也正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时对选民许下的承诺。自特朗普当选总统以来,包括拜耳、软银和印孚瑟斯在内的外资企业已经调整其在美投资设厂的目标。刘此前曾对美国当地媒体称,中国其他投资者对此次投票结果“备感关注”,暗示该投票结果或将影响未来来美建厂的中国投资者的态度。自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向美国直接投资超过136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完成于去年。除了政府官员,在此次投票中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来自福特UAW的工人Terry Bowman的现身说法,福耀的官方Facebook账号转载了他通过自身在工会的体验在一封媒体公开信,信中告诫福耀员工“投反对票”。他说,在福特2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明白UAW最关心的是扩大其在劳工中的影响力,而非工会成员的核心利益。Terry在信说,UAW高层(因贪腐)“洗劫了”罢工基金近2700万美元之后,在2014年一次性将工人会费提高了近4成,而大部分自己最后都用于增加政治活动。他指出,2016年,只有6%的私营部门雇员加入了UAW。这意味着更少钱可以供工会高层公款消费购买奢侈品和进行政治活动。“UAW争取福耀工人加入工会就是为了扭转‘大工党’逐渐失势的局面。”他说。Bowman在这封信中义愤填膺。他直指当年被通用汽车解雇的2500名员工都不是UAW的会员,“是的,工会把这些工人当做任人宰割的小绵羊,因为他们不是会费支付者。”他认为,工会的首要目的是确保稳健的会费收入来源,而不是为员工保障更安全的工作场所。不过,这一次,UAW立刻采取了反击行动。UAW当地2308分会主席John Holub在媒体发文称Bowman是“心怀不满的UAW福特员工,是在电视和报纸上散布对工会的仇恨”。他说,自己26年来在MillerCoors啤酒厂工作,同UAW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的结果是确保了26年来“零解雇”。他最后在公开信中说,“请记住,工人团体就是工会组织。”然而,这些回应并没有消除工会贪腐丑闻的负面影响。1月16日,福耀中国餐馆开业。另外,与工会的“生硬家访”不同,为了和美国当地员工拉近距离,福耀打出了感情牌。福耀投入近一百万美元在福耀莫瑞恩工厂外建造了一间近8000平方英尺的餐馆。这间餐馆将为福耀工人和本地公众提供正宗的中国菜以及环球美食,该餐馆已在11月16日开始对外营业。10月19日福耀组织员工见面会,和员工一起分享食物,在轻松的氛围下听取工人的意见与反馈。此外,福耀还定期组织员工见面会,和员工一起分享食物,在轻松的氛围下听取工人的意见与反馈,保持与员工最新鲜的互动。9月1日,福耀员工在答谢活动。9月16日,在员工答谢日福耀玻璃员工家庭成员们。为努力融入员工团体,搭建社区网络,福耀在今年9月中旬为莫瑞恩工厂工人举办了员工答谢日,邀请到工人亲人朋友在田径场上一起同公司高管参加团体活动。9月16日,福耀创始人兼董事长曹德旺在当天出现,并发表现场讲话。“我在福耀工作,我热爱我的工作!!对于加入工会我投了反对票,我们不需要工会!!这是一家新的公司,它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没有任何抱怨,我拿到不错的薪水,我很开心拥有这份工作!!”Cherry在福耀的官方FB账号上给出了五星评价和一连串的感叹号。继福耀之后,郭台铭今年7月也在白宫宣布,富士康将投资100亿美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造一座制造工厂,将创造3000个就业岗位。新工厂最终可能将创造1.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2.2万个间接和衍生就业岗位、1万个建设就业岗位,威斯康星州政府对这家新工厂的承诺包括总计30亿美元的奖励措施。2016年,中国在美国投资了670亿美元,而此前一年,中国公司的投资额仅为119亿美元。这些投资中包括并购,也包括新设厂。其原因包括美国更低的生产成本,力度更大的税收政策,以及美国制造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以及避开贸易壁垒等,这一情况在中国轮胎制造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同时,也更接近市场,目前中国企业去美国建工厂,最多的还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有大量的市场需求。除了难缠的工会,中国企业在美国建厂还面临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差异等诸多挑战。“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一位福耀的前员工此前在福耀莫瑞恩工厂外的UAW集会中说,“每次当工厂的管理层出现的时候,他们都说政策变了。”“沟通障碍超级可怕,”她补充说,“他们(管理层)甚至不懂我们在说什么。”
2017年11月20日 -
【环球时报】韦爱德:中美大战略在“互动式调整”
2017年11月11日,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韦爱德应邀在全球化智库(CCG)发表演讲 国际关系不是台球,国与国间不完全是表面的相互碰撞,而是在国际、国家(中央政府)和国内三个层次间相互贯穿。同时,国际关系也不完全是国防和安全问题,也有经济以及文化认同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 而所谓大战略,就是把所有应该考虑到的事情,所有必须达到的目的,所有拥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把经济、安全和文化因素都包含在内,贯穿国际、国内和国家,连接短期、中期、长期考虑,做权衡性分析。 中美关系的相互塑造性 国与国间的大战略不是相互孤立的。就像把两只老虎放进一间屋子,即便不了解它们的历史,也能知道它们原先的个性。可以预料,这与把两只猴子放在一起的情形不一样,有虎有猴子的情形也会不同。所以,不管拿什么动物作比喻,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中美关系也是这种互动中的大战略。 现在看来,美国的基本全球性大战略就是自己主导美洲,同时避免有一个太强的国家来统治欧洲或亚洲。而中国自1950年来的区域性大战略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外部稳定,发展国内经济。随着权力的转移,现在中美两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大战略。美国正做得越来越少,而中国正做得越来越多。这个实践的过程可能会产生很多问题。 从历史来看,中美关系是相互塑造的,这种塑造并非从二战才开始,而是已有两三百年历史。未来十几年,中美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复杂。为了两国间的利益,双方仍然可能管控好关系并避免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不靠谱 我不认同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即一个现存大国攻击一个崛起国家以遏制它的崛起,或者一个崛起国家攻击一个现存大国以加速它的衰落。这个概念源自古希腊,基本意思是斯巴达是现存大国,雅典是正在崛起的国家,两国因安全问题引发战争。但事实上,那时最有潜力的波斯没有直接参与战争。雅典当时也已经崛起,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权力中心,而斯巴达当时不占主导地位。况且,斯巴达发动战争并非出于安全或者经济考虑,而是为了其军事领导者的自我形象。所以,当时最基本例证中的条件并不是“修昔底德陷阱”所说的情形。 再举个例子,欧洲大国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的94场战争中并没有发生权力转移,崛起和现存大国间很少直接发生战争。事实上,现存大国为争取更多霸权,总是试图把崛起中的新兴国家整合进已有的国际体系内,而不是孤立或攻击它们。同时,崛起国家通常也想加入已有的大国阵营,而并非想着推翻它们。 那美国和中国在什么情形下可能发生战争?军舰意外碰撞、台海冲突、第三方找了麻烦、朝核问题以及经济冲突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都需要仔细注意。但这都和“修昔底德陷阱”没有太大关系。所以不能只盯着历史,更要注意现实问题。美国的最佳策略是“离岸平衡”美国战略家米歇尔·格林指出,美国对亚太地区两百年的历史中有五大矛盾——欧洲与亚洲、大陆与海洋、岸上与离岸、自决与普遍价值观、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 一、欧洲与亚洲的矛盾。对美国来说,欧洲曾经比亚洲重要,但现在亚洲的分量越来越重。当美国忽视亚洲未来的时候,美国对亚洲的政策就不会很好。 二、大陆与海洋的矛盾。麦金德有关大陆的理论认为,谁可以控制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谁就可以控制全世界,这与当时英国要保护印度殖民地以及俄罗斯要把权力往南延伸的历史背景有关系。而马汉的“海权论”更符合现在的情形。作为海上强国,美国与日本为了对抗大陆上的强国,结成天然盟友。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非常有远见,将大陆性与海洋性结合,将来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三、岸上与离岸的前锋防线矛盾。美国应该在亚洲什么地方画一个“防御线”,是所谓的“第一岛链”还是“第二岛链”?美国国内最著名的战略家认为美国绝对不应在亚洲大陆作战,越战就是个巨大的战略错误。我认为美国现在完全不考虑在亚洲发动战争,但也不排除与朝鲜爆发冲突。相信一百年后美国可能会退到“第二岛链”,但速度不会很快。大部分共和党内知识分子认为,美国的最佳策略是“离岸平衡”。 四、自决与普遍(普世)价值观的矛盾。尽管在短期内与经济或国防相冲突,长期来看,民主理想主义对美国是有利的。但美国的理想主义本身也包含矛盾:如果价值观完全是普世的,那怎么能让每一个国家决定自己的价值观?如果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价值观,那价值观怎么可能是普世的?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五、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矛盾。这个矛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美国为什么要独立?部分也是为了与中国有直接贸易,不想通过中间的英国并付税。美国历史上也曾是贸易保护主义者,但一直想与亚洲通商。从1945年开始,美国就在推动贸易自由化。 最近几年,研究中美关系的美国学者和分析人士都认为,美国应调整对华政策。1978年以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目的,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培养对付苏联的盟友。但谁也没有料到三十年后中国会成长为如此强大的国家。 美国的权力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占主导地位。它在经济、军事上的优势正出现问题,同盟关系也在减弱,而中国的支持者在增加。美国的问题特别体现在执行层面,特朗普政府至今没有任命新的外交团队,国务院依然还是个空盒子。即便下届美国总统有新人选,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因为民粹主义选民对美国的对外参与不满意。美国的知识分子和外交政策精英原本有共同的方向,但现在越来越分裂,尤其是在共和党内。 中国有繁荣的经济、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精明的大战略。如果把中美各自的情形作对比,中国占优势。但仍有不少国家怀疑不断强大的中国将来会怎么做,这一点中国也需注意。(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系列讲座暨CCG系列圆桌会上的发言整理)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11月16日
2017年11月17日 -
【哈佛商业评论】《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出炉——中国位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对美投资高于美国对华投资
2017年11月8日,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外直接投资下滑的形势下,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830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位居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连续两年进入资本净输出国行列。继2015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后,中国企业对美投资依旧热情高涨。据CCG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156起,投资总金额达850.16亿美元,同比增长76%,再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 该报告以绩效全球化、战略全球化、人才全球化、市场全球化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化为一级指标构建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评价体系,跟踪收集的300家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数据。2017年度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10份。根据CCG调查,73%的企业均对“一带一路”投资表现积极态度,投资意愿强烈。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经营的方式多样,“产品出口”“工程承包”“建立合资企业”和“建立独资企业”占比较多。调查同时指出,虽然“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资产价格便宜”“天然资源丰富”等优势明显,但政治等风险仍为“一带一路”投资环境的限制因素。一、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表现谨慎,出现小幅回落 (一)全球化出现“倒车”现象,对外直接投资小幅回落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蓝皮书,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复苏之路崎岖。与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的强劲上扬之势相比,2016年出现了小幅度回落,全年同比下降了2%,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降至约1.75万亿美元。2012~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FDI) CCG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2016年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使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表现谨慎。2016年因欧洲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全球出现了小幅反全球化浪潮。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开始反对原有的自由贸易协定与TPP,明确表示要对现有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提高关税,以促进美国的境内的工业增长和刺激就业的言论,体现了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同时导致世界贸易格局的大幅变动。可以说,难民危机挑战了欧盟融合的价值观及政策、英国脱欧是欧债危机引发对欧洲一体化质疑的具体表现,欧洲区域开放政策触礁;特朗普上台代表了美国国内反全球化的声音。因此,欧美出现全球化倒车的现象也是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小幅下滑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对发达经济体投资小幅上扬,欧洲、亚洲和北美最吸金 2016年,全球整体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流入量持续增加,与2015年相比上扬7.3%,超过1万亿美元,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的59%。另外,2016年欧洲区域获全球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多,占投资总额的33%,其中跨国并购推动的股权投资行为成为最大拉动力。其次为亚洲占比28%、北美占比26%、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共占比9%、最后非洲占比4%。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区域分布 (三)服务业仍占对外直接投资“半壁江山”,高端生产、智能制造成新热点 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的行业来看,2016年以金融、商贸及通讯行业为主的服务业占比虽下落至51%,但仍处在领头位置。另外有41%的资金流向制造业,呈持续增长状态,探及原因是依靠电气和电子产品、食品及烟草等行业的大宗跨国并购交易带动;农业仅占8%仍处低位,这是由于初级商品价格低,导致原材料、能源产业的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继续收紧。 报告主编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分析认为,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2016年对制造业的跨境投资向微笑曲线两端不断推移,进而推进高端生产、智能制造等境外投资成为新热点。这主要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变革。美国特朗普上台后积极推进“制造业回流”、同时倡导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欧洲德国的“工业4.0”战略推进制造业的创新;“中国制造2025”从顶层设计中体现创新驱动的特点等,都使得资本追逐技术成为制造业比例上升的原因之一。 (四)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出境并购国 2016年,全球跨境并购增长18%,达869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全球并购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都有所回升。与并购投资相比,绿地投资增长乏力,2016全球年绿地投资额为8280亿美元,同期增长7%。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的绿地投资下降9%,投资额跌至2920亿美元,生产性投资略显不足。 CCG认为,在跨国并购方面,2016年来自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表现活跃,是全球跨国并购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据CCG的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超过2000亿美元,由此可以判断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出境并购国;另外,在绿地投资方面,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对境外投资的监管开始收紧,全球对初级产业的投资开始放缓。绿地投资开始转移至技术、高端制造等领域。这对直接在东道国新建企业,现地运营增加了成本与经营难度。因此,在绿地投资方面全球出现增长缓慢的趋势。 (五)国际投资政策整体趋向自由化与便利化,部分国家收紧外商投资限制和监管,中企对外投资不确定性加大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蓝皮书,2007~2016年,全球出台的对外投资政策数量持续增加。贸发会的统计,2016年全球58个国家,出台涉及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共124项,较2015年增长25%,达到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数值;其中自由化与便利化政策84项,占比68%,显示国际投资政策仍在向自由化与便利化发展。此外限制对外投资的政策数量也有所增加,共22项,占政策总量的18%;中性政策为18项,占14%。 报告分析,2016年尽管全球投资政策整体趋向自由与便利化,但是个别发达国家也正在收紧外商投资规定,对外投资加强监管和限制措施也在增加。而从2016年的中国投资目的地来看,资金流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东道国的投资限制壁垒增加,加大了中企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因此,尽管全球投资政策整体趋向自由与便利化,但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仍需要加强政治风险防范。二、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状况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持续增长,2016年仍创新高,但井喷式增长出现逐步放缓 根据CCG的统计,2016年1-6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共456宗,而下半年7-12月并购笔数降为316宗。整体呈现上半年海外投资活跃,下半年开始逐步放缓的态势。 综合分析,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由井喷式增长逐步出现放缓的迹象。主要是2016年下半年我国政策转向变化加快,审批、资金监管趋严,和部分发达国家收紧外资准入所导致。但是,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实现增长,2016年达到了1701.1亿美元,是2006年的8倍,对外投资依旧创下历史新高。 (二)中企对外投资区域分布:欧洲居榜首,美国仍是最受青睐的单个投资接受国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蓝皮书指出,从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集中于欧洲、北美与亚太区域,比重分别为35%、29%和25%。其中,在欧洲投资221起,投资金额1114亿美元;在北美投资175起,投资金额为908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亚洲投资148起,涉及投资金额602亿美元。 从对外投资单个国别看,中国企业依然热衷对美投资。继2015年中企对美投资首超美对华投资之后,2016年对美投资持续热情高涨。中国已超过其他国家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赴美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以并购为主要进入方式,通过投资美国企业,以提升中国企业知名度、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整合为主要投资动力。但面对美国国内日益增长的民粹主义和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对相关行业细分领域的安全审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法律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2014~2017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图 (三)对外投资主体继续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有望成为“走出去”主要力量 2016年“走出去”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上表现积极,成为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根据CCG的统计,2016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金额虽呈现小幅下滑,但投资数量达到395笔,依然超过2015年总投资数量。 CCG认为,2017年随着国家对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审核进一步加强,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的投资额将有望超过国企,成为“走出去”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海外发展在审批程序、外汇出境限制、境外并购贷款、对外投资法律障碍等方面,依然面临比国企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在政策上建立健全的境外投资法规制度,简化并且改善民企海外投资管理,完善外汇管理政策,提高审批效率,也是接下来促进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四)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主要投资方式,绿地投资下降 从投资方式来看,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根据CCG的梳理,2012~2016年跨国并购案例宗数持续增加。2016年再创新高,总量达到772起。在绿地投资方面,2016年绿地投资的投资笔数与投资金额,与2015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CCG分析,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与深入,加之“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更专注于提升品牌、核心技术和市场的共赢。另外,近年绿地投资逐步从发展中国家转移至发达国家,企业更多是考虑获得国际市场以及全球资源,接触先进研发成果、生产技术以及成熟的管理经验,以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五)制造业领域对外投资势头增长强劲,对外投资领域向高端制造转换 从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领域来看,制造业对外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占总投资比重的1/3以上。特别是重视对欧洲等发达区域的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另外,2016年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亮点,并体现在不同行业之中。例如,中国港口技术不断发展海外投资,带动了中国的建设标准、技术的国际化进程。 CCG分析,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海外投资也从能源类投资向高端制造、品牌和技术类投资转换。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开始注重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另外,华为、中兴等企业也开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六)“一带一路”共建呈“梯队式”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逐步成为“一带一路”新力量 中国企业走向“一带一路”首先以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国企作为第一梯队,率先进入东道国市场,带动上下游产品制造为主的第二梯队跟进。在此基础上,带动科技、服务、资本逐渐成为第三梯队的新力量。 CCG分析,2016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小幅回落,主要是在我国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时期,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而对“一带一路”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投资较为集中在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电信等大规模产业领域,投资回报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另外,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也开始加快对“一带一路”投资的脚步,逐渐形成梯队式投资模式。且“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互相合作,将是助力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健康发展的新契机。 (七)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加重视全产业链布局,以提升各环节国际竞争力 现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为获得海外先进的研发技术、知名品牌、高端人才、海外资源、市场渠道、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中企全球化发展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出,更是全产业链上的全面发展布局,以提升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国际化水平为抓手,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报告认为,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在全球范围内战略布局、调动资源配置等企业活动将逐步增多,加速全产业链上的全球化发展,是中企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之一。 (八)海外经营本土化战略更受中国企业重视 从2016年CCG对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调查显示,多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开始重视本土化战略发展,重视与当地协同发展。 CCG认为,企业全球化的成功,来自本土化的能力。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已经开始重视与当地社会的沟通能力、提升与当地人民的合作能力、加强与第三方组织的协助能力、有意识地提高在不同市场因地制宜的经营能力。企业植根于当地,与当地人民构筑信赖关系、为当地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税收,同时赢得当地消费者的青睐,是企业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九)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趋势明显 从2016年CCG对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调查显示,近年来更多的中国企业选择“抱团出海”共同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企业间优势互补、分散海外投资风险的新模式。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引导企业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鼓励“抱团出海”,实现海外协同发展,有效进行海外风险防控。 CCG认为,以园区输出模式的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开拓全球市场的重要方式。为企业“抱团出海”提供新平台,可有效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梯次输出式的“抱团出海”,可以有效推进全产业链配套“走出去”,在海外形成中国价值链,既降低了科技企业“走出去”的市场风险,也丰富了大型企业综合服务的技术含量,全面提升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产业力量。 (十)企业对外投资“软实力”竞争意识大幅提升,有意打造“世界品牌” 根据CCG2016年对200家“走出去”企业的调查显示,提升品牌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驱动力,占中国企业“走出去”要素的43%,企业海外投资软实力竞争意识大幅提升。 CCG分析,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品牌战略意识随之加强。目前,国家电网、工商银行、腾讯、海尔、中国移动、华为、联想等在世界范围内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了自身知名度与国际竞争力。接下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打造全球知名品牌,收购海外知名品牌,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在提升产品“硬实力”的同时打造品牌“软实力”,是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三、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六大问题 全球化智库(CCG)《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7)》蓝皮书同时也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面临六大问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初期,海外投资风险显现,出现外资准入门槛高、设置投资隐形壁垒等 各种“隐形壁垒”的客观存在使得“一带一路”相关协议的落实过程屡遭波折。与此同时,“一带一路” 建设项目规模、资金需求量巨大,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初期投资风险上升。 CCG认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企业融资困难、沿线国家市场不成熟、企业人才储备缺乏、中介服务机构乏力、地域投资风险和政治风险系数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出现外资准入门槛高、设置投资隐形壁垒的主要原因。对此,报告建议,企业方面,建立国际化管理模式、加强企业间战略合作、增强形象与品牌战略;政府方面,制定“一带一路”投资总规划、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做好风险评估应对、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另外,建议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相关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前行。 (二)“走出去”企业合规性隐忧显现,国内外监管趋严 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监管环境趋严,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放缓,同时境外国家安全审查以及外国投资审查制度趋严,特别是敏感地区的敏感行业受到特别的关注,同时反垄断和审查制度聚焦中国国有企业。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同时,合规性隐忧开始逐渐显现。 CCG认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轻视尽职调查、投资情绪过热、东道国保护主义、服务机构国际化水平低等,是导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合规性风险突出的主要原因。 为此,CCG提出了解决建议。企业方面应增强法律意识,注重监管信息和相关法律政策、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政府方面需加强海外投资立法、增强国家间政治互信;另外,律所、行业协会方面要“走出去”、积极构建国际化团队、成立相关专业委员会扩大国内外交流。提升对外法务的服务能力。 (三)跨境电商初“出海”,多方面问题开始凸显 跨境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下的新蓝海,撬动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力量,成为推动中国创业创新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随着近几年以淘宝全球购、天猫国际、聚美优品、苏宁等跨境电商“走出去”浪潮迭起,其产业运输风险、海关报关、风险管控与监管等方面问题也开始逐渐凸显。 CCG认为,传统销售方式不适应、物流清关报税体系不成熟、售后体验难保证、监管问题突出是跨境电商初“出海”,海外发展困难多的主要原因。 为此,CCG提出了解决建议。企业方面要不断健全供应链体系、完善售后服务和用户体验、加强商家审核监督能力;政府方面要完善跨境电子支付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跨境电商国际经贸规则;另外,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需联手,为跨境电子开辟绿色通道 (四)“走出去”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遇难题 中国制造业日益发展壮大,自2010年起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制造业的“大而不强”仍是亟须突破的瓶颈。 CCG认为,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成本高、研发投入和人才供给不足是“走出去”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转型难的主要原因。 为此,CCG提出了解决建议。企业方面,要加速抢占新技术蓝海、创新投资模式、打造“世界品牌”战略;政府方面也要引导境外合作、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教育结构引进高端人才。 (五)中国产业园区海外发展困难多,出现空心化现象 我国境外产业园区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风险与优势共存,我国海外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欠缺,特别是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合理的企业资源配置,带来开发成本偏高、经营形式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目前来看,境外产业园区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园区规划不合理,落户项目缺乏,招商能力弱,缺少央企和国企等有集聚效应的项目;同时,对东道国法律、市场环境了解欠缺、综合情况分析和研究调查不足、企业本土化程度不高、投融资水平有限等问题表现突出。 CCG认为,中国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周期长、融资难、缺乏园区人才、发展模式“封闭化”,是其出现空心化现象、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 为此,CCG建议,企业方面,需对接东道国发展战略、多元融资精细招商、培养园区人才、树立企业责任、尊重当地习俗;政府方面要建立产业园区工作组、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战略示范园区、加强人才培养。 (六)“走出去”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瓶颈 近年,中国民营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塑造国际品牌形象。随着中小企业逐渐成为“走出去”主力军,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却逐渐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瓶颈。 CCG认为,金融市场不成熟、信用体系不健全、企业申贷门槛高、信息不对称等是海外发展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瓶颈的主要原因。 为此,CCG建议,企业方面需拓宽融资渠道、提高担保贷款额度、构建信用强企;政府方面需要发展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与国际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增强融资服务作用;另外,相关金融机构也要创新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建立多元金融机构平台。文章选自哈佛商业评论,2017年11月9日
2017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