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金灿荣:金砖代表新兴年轻的力量
金灿荣,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2009年俄罗斯牵头在叶卡捷琳堡召开第一次峰会,预示着金砖国家集团正式登上舞台,重塑世界经济版图。从恢复世界经济信心,到贡献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如何评价金砖机制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未来十年,这一发展中国家“领头羊机制”又如何发展?新浪新闻就此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新浪新闻:从2009年金砖四国到2010年南非加入扩容至五国,过去十年金砖在经济方面对世界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在您看来,过去十年金砖国家给世界做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金灿荣:第一是金砖国家在恢复世界经济的信心上的贡献,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陷入信心恐慌。2009年俄罗斯牵头在叶卡捷琳堡召开第一次金砖峰会,这对恢复信心有一些帮助。金融危机以后,最主要的挑战要有信心,金砖国家联合起来信心会强一点;第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和其它金砖国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突出;第三,是对全球治理的贡献,金砖国家成立的金砖银行和一千亿美元的应急基金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未来金融体系平衡都有一定的好处。原来世界金融都是欧美国家控制的,现在金砖银行和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也具有比较好的金融带动性。 新浪新闻:您刚才说金砖国家在成立之初具有恢复信心的贡献,但是这两年南非和巴西因为国内政治,经济并不是很景气。另外金砖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作用也下降了,是不是不如建立之初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金灿荣:金砖是很新的国家集团,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平台,跟西方七国集团和APEC相比确实年轻一点,既然年轻,当然有问题,比如信心不是很够,信息不够完善,内部发展也不够平衡。这两年就有一个现实问题,经济发展势头中国不错、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比较糟糕。从政治稳定方面来讲,现在巴西和南非比较糟糕。另外金砖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中印关系比较不顺利。我们需要面临现实,新生事物本身不完善,现在又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内之间的治理的问题,经济发展失衡等等。 换一个角度讲,恰恰需要加强协调合作来应对金砖国家内部的很多问题。比如说中印之间,因为金砖峰会我们才看到在边界冲突上有了克制,金砖会迫使大家坐在一起至少克制一点。另外南非、巴西经济比较困难,但中国经济相对比较好,就可以帮助他们。像南非、俄罗斯、巴西,如果没有金砖一千亿应急基金在后面维持,可能国际资本已经攻击他们货币了,这个后备金在帮助他们经济稳定方面有一定作用。在南非和巴西内部政治不稳定方面,我不清楚金砖国家是否有帮助措施。但是金砖机制在帮助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方面是一定有作用的。 新浪新闻:您刚才提到G7和APEC同金砖算是同类型的地区合作组织和合作机制,跟他们相比,刚才提到的一个劣势是金砖五国还很年轻、很不完善,那么它的优势是什么?金灿荣:简单地说,他们不太一样,G7是发达国家俱乐部,金砖是新兴国家俱乐部,发展性质不一样,金砖代表了一种新兴、年轻的力量。另外APEC和金砖相比地域性质也不一样,前者是环太平洋这一圈,而金砖代表的地域就太多了,亚洲、非洲、南美都有,所以金砖地域代表性更好一点。金砖的人口代表性也比G7好,因为其人口占了整个世界人口的42%。欧美日加起来9亿多人,还不如中国和印度人口相加,中印加起来占人类的14%多。再一个优势是,金砖是我们自己牵头,G7是美国牵头,中国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美国近些年倾向于将自己的想法加注于自己的盟友,使得盟友也不太轻松。以上四点优势。 新浪新闻:您刚才提到的金砖国家在全球治理方面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治理。那么在金砖国家内部,未来还有什么可能的合作领域?金灿荣:金砖国家内部合作预计在未来主要还是经济 (文晶)文章选自新浪网,2017年9月4日
2017年9月6日 -
【People’s Daily Online】BRICS can enlarge ’circle of friends’
Amid the high expectations for BRICS to enlarge its “friends circle,” Chinese experts suggest the organization first set its eyes on involving th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G20.Xu Xiujun, deputy director from the Institute of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unde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old a seminar on Friday that BRICS could link to G20 – a bigger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 to include the other fiv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strengthen its role as a platform for emerging econom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seminar was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n Beijing.“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promote South-South cooperation, BRICS is in fact open to more developing countries beyond its members,” said Xu.All five BRICS members are G20 members and another G20 member, Mexico, was invited to attend this year’s summit in Xiamen for dialogue with emerging economies.Echoing Xu, Cui Fan, a professor from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at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uggested that the other five G20 members that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the focus as the association expands: “So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G20 can also meet on a regular basis and reach a census like G7 before the G20 summit,” he noted.The core goal of BRICS aims at strengthen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more projects to facilit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de, according to Cui.Citing a stud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e Weiwen, an executive council member at the China Society for the WTO, gave credit to BRICS, especially for its fulfillment of its promises made at each summit. The fulfillment percentage was 70 percent for its pledges in 2014, while the pledges made at the BRICS summit in 2016 were 89 percent accomplished.“While it may be hard to be an international governor, this has proven its achievements in certain areas,” He said, adding that BRICS members could play leading role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From People’s Daily Online,2017-9-1
2017年9月6日 -
何亚非:十年锤炼未褪色“金砖成色”将更足
何亚非,全球化智库(CCG)联席主席,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编者按】十年之前,之于一个人,或许是“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的感慨;十年之后,之于一个合作机制,或许是“合作愉快,共同发展”的收获。金砖合作机制,就已经走过来这样的十年。十年里,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从12%上升到2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在金砖国家走过第一个十年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金砖国家新的“金色十年”航程徐徐开启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举行期间多方采访外交家、企业家等,畅谈金砖合作机制对未来世界经济将产生的影响,并带读者一同领略下一个“金色十年”的美好前景。 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金砖+”模式成为本次会晤的一大看点。 对此,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推动‘金砖+’的机制,旨在加强南南合作,倡导全面开放,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普惠思想,即全球化过程中不能有任何国家掉队,还体现了‘共享’精神,表明世界经济未来发展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与此同时,针对“一带一路”倡议、“金砖褪色论”、中印关系等问题,何亚非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一带一路”与“金砖+”宗旨契合NBD: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目前金砖国家响应不同,此次厦门会晤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将起到怎样的作用?何亚非:“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这几年支持的国家越来越多,响应的国家越来越多,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已经有10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参与其中。 对于一个新的国际合作倡议来说,能够有如此大规模和范围的参与,进展是很快的,说明这个倡议创新了全球治理机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考虑的,也不是经济援助方案,而是希望通过中国国内成功治理的经验、技术以及发展模式的成功,能为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考,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起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且中国不仅提出了思路,还在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一带一路”倡议,“金砖+”模式都是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能够尽早实现工业化,尽早赶上全球化的步伐,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总体来说,金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是持欢迎态度的,俄罗斯比较突出,印度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顾虑,但最终也会认识到“一带一路”的真正意义。我想只要双方沟通得当,求同存异,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双方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合作一定会更加深入。 我比较有信心,通过这次厦门会晤,各国将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共识。多因素助“金砖”不可能褪色NBD: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经走过了十年,近几年来,由于金砖国家经济面临不同挑战,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金砖褪色论”。您对此持什么态度?何亚非:当前金砖国家不仅没有褪色,而且“金”的“成色”越来越足。 这几年金砖五国经济发展都在往前推进,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已经达到约23%,较10年前增加近一倍,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比例从11%提高到16%,对外投资从7%升至11%。 当然,金砖国家也遇到一些困难,像巴西、南非,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比较高,受资本流动的影响比较大,经济会出现一些反复或波折,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也存在不足,但总体上这五国经济都在较快发展。金砖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就是五国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建立的。 与此同时,五国在能源、贸易、技术这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空间和合作空间都非常巨大。俄罗斯是能源大国,而中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作支撑。另外,金砖五国有各自的技术优势,中国制造业比较发达,但俄罗斯和印度的基础科技研究不比我们弱,巴西在航空业、飞机制造等领域有很强的优势。这些互补性加上各自的生产能力,使得各国的贸易互补性也很强。 “金砖”不可能褪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现在正在积极推动“金砖+”的国际合作模式。“金砖”这个概念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确实这五国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几大洲的新兴经济体,但毕竟数量有限,还有很多国家也想加入这一行列。 发展中国家当中有一批国家走在前列,而且都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技术基础。如果这些国家能够形成合理的合作机制,运用“金砖+”,形成一个大“朋友圈”,这个群体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然,发达国家不用担心这是新兴国家希望重新制定国际秩序,中国和其他金砖国家并没有这层意思,中国希望在现有国际体系内进行发展,但是这个体系需要改革,特别是要给予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发言权、决策权,这样世界才能更加平等、公正、合理地发展。中印关系有困难,但前景看好NBD:金砖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加强合作的重要任务,作为两个重要金砖国家,日前,由于边境问题,中印关系紧张,您觉得未来中印如何谋求两国关系更好地发展?何亚非:中印合作是唯一的选项,而且合作前景非常广阔。现在两国要做的就是排除干扰,双方要采取积极向前的态度来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合作的必要性进行深入探讨。 两国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力度都在世界前列。经济互补性也比较强——中国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印度信息产业比较发达,双方也有比较优势,所以双方贸易机会是很多的,有很大的合作潜力。现在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以通过金砖机制来加强双方合作。 总体来说,中印两国关系有困难,但前景看好。 何亚非:如果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合理的合作机制,运用“金砖+”,形成一个大“朋友圈”,这个群体在全球经济政治体系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万水千山总是情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9月5日
2017年9月6日 -
【深圳晚报】深圳国际大学园正崛起 打造深圳东部创新“智核”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把现代多元的巨型大学比喻为“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标志性成果,自诞生时起便结下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大学与城市相互交织与碰撞,演绎了人类文明史上奇妙的双重变奏曲。 在深圳市龙岗区,一座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世界级名校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大学园正在逐渐崛起。9月3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下简称“港中大(深圳)”) 举行2017年度入学典礼,迎来了创校以来的第四批本科生,为深圳国际大学园增添了新的血液。而在9月13日,中俄两国第一所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也将正式开学,这标志着国际大学园的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随着深圳“东进战略”的不断推进,作为主战场和核心区的龙岗区,正在演绎着一场城市与大学互动的双重变奏曲,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崛起,不仅探索了一条开放式、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新道路,还推动着龙岗面向全球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深圳东部创新“智核”,促进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涵养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落子国际大学园,发展高等教育 [后发与前瞻] 这是一场城市与大学互动的双重变奏曲。 长期以来,深圳的发展一路向西,从罗湖到福田到南山再到宝安,形成“西强东弱”的发展格局。作为深圳的东翼,龙岗长期处于“东弱”的“后发”地位。 随着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扩容,龙岗区由原特区外被纳入到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内。次年,在大运会的历史机遇下,龙岗的城区面貌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并留下了16平方公里的“大运新城”。 作为曾经偏居深圳一隅的加工制造大区,龙岗区从“加工之区”蜕变成为“大运之城”。在特区一体化进程中,随着高端人才不断流入龙岗,龙岗的人口结构已发生根本改变,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方面也是日新月异。 2013年,龙岗区提出了“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极富前瞻性地抓住深圳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提出要打造国际大学园的设想,并在龙岗区核心地段大运新城片区划出2.66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来建设国际大学园。 同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在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医疗卫生、金融等重点支持领域建设一批特色学院。这对处于转型发展之际的龙岗而言,正需要一所大学城为龙岗“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 龙岗提出打造国际大学园的设想,为港中大(深圳)落户龙岗创造了条件。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港中大就成立专门小组,开始探讨在深圳办学。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离香港比较近,是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也是最需要国际化大学和人才的城市。 “考虑到学校的百年大计,我们最后选择了龙岗。”至于为何选址龙岗,徐扬生透露,在选择校址时,深圳市曾推荐过其他区,他也到各个区进行考察,最终觉得龙岗的空间更大,各方面要素都非常契合学校要求。 在徐扬生看来,龙岗区是一个相对安静、比较符合办学的地方,离市区还有一定距离,从龙岗到福田的距离,就如港中大从沙田到中环的距离,无论是校园的大小、地貌和距离,都跟港中大相似。 2013年3月,港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了最终协议,并组成港中大(深圳)理事会,由港中大与深圳大学各委任8人组成。2014年4月28日 港中大(深圳)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经深圳市政府选址确定,港中大(深圳)最终落地龙岗大运新城。 港中大(深圳)落户龙岗拉开了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大幕,这是龙岗在转型升级发展布局中落子高等教育,同时也开创了深圳高等教育国际化先河,构建高等教育新格局。 世界名校集聚 构建国际化高等教育新格局 [筑巢引凤] 港中大(深圳)刚敲定不久,紧接着又迎来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2014年5月20日,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俄两国教育部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支持中国北京理工大学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以下简称“莫斯科大学”)在深圳市合作举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全俄罗斯最大的大学和学术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一流高等学府之一。 作为深圳东进的主战场与核心区、国际创新高地和创业者的乐园,龙岗的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达,加上良好的环境与政策支持,吸引着中外名校来龙岗办学。同年8月,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宣布入驻。2014年11月,深圳明确在龙岗区大运新城规划建设国际大学园,作为特色学院办学的集中建设区,命名为“深圳国际大学园”。 作为中国经济的奇迹样本,深圳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从最初想要打造成“东南亚学术明珠”的深圳大学、中国最好的高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到改革聚焦的南方科技大学,再到如今引进世界名校合作办学,打造国际大学园。 伴随着深圳龙岗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构建起中国高等教育新的格局,探索一条开放式、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新道路。 提及港中大,人们首先想到的特点往往是“国际化”。作为港中大在内地的延续,港中大(深圳)也延续着“国际化”的办学传统。一进港中大(深圳)行政楼,便可见一副对联: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这是港中大(深圳)的办学理念。 国际化、中英并重、书院制传统、以学生为本是港中大(深圳)的特色,这也是书院制和理事会制两种大学体制并存于一地新的尝试,探索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作为港中大(深圳)2014年开学以来的第一批本科生之一,吴芷羽感受到这所学校和她一起成长,在国际化的教学氛围中体验着文理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港中大(深圳)的本科生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曾出国交流学习。与吴芷羽同期的首批学生中,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学交流。 对于今年刚从港中大(深圳)毕业的研究生曾庆烽而言,就读同声传译专业的他曾多次参与到国际性论坛的同声传译实践中,也曾为诺奖得主演讲提供同声传译服务。在他看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是一种真正的国际化,融入学生的血液。 港中大(深圳)的国际化教学模式是深圳国际大学园的一个缩影。在9月13日正式开学的北理莫斯科大学里,同样弥漫着国际化的氛围,这是国内第一所引进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中俄合作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采用汉语、俄语、英语三种语言进行教学,招收俄罗斯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为中国、欧亚乃至世界搭建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合作平台。 如今,深圳国际大学园囊括港中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校,加上配套建设的科研共享中心及院士村,国际高校+院士的组合成为龙岗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工程学院已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华南理工-罗格斯创新学院(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太空科技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签署合作意向书,项目在不断推进,另外多个项目也正在洽谈引进中。 外界评价,未来深圳国际大学园将成为全国中外合作大学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国际合作大学集聚区,有望打造为深圳的“中关村”、中国的“硅谷”。 打造深圳东部创新“智核”,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驱动]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大学呼吸与共,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龙岗在深圳“东进战略”的背景下,其定位已然调整为深圳东部中心,而深圳国际大学园所起的作用就是“智核”——区域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为城市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创新动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在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建设中,无论是从龙岗的规划上来看,还是国际名校的办学选择,龙岗和大学的互动,悄然间影响着这座城市和国际大学园的发展。 徐扬生认为,大学是城市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创新与活力的源泉。真正的大学是与城市互动发展的。 港中大(深圳)是国际大学园进驻的第一所高校,自筹建以来,徐扬生就开始思索深圳这所城市需要怎样的大学,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调研和努力。办学3年以来,港中大(深圳)不断推动产学研融合,促进大学与城市的互动。 短短3年,港中大(深圳)已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批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另外,聘请的杰出大学教授中不乏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组建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等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助推龙岗、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对于龙岗区而言,从国际大学园谋划伊始,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国际大学园内的高校资源与周边产业配套优势结合起来,目前初步形成“高等院校+创新平台+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创新创业资本+创业人才+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其中创新创业新型国际大学园是整个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大学实际上是知识和创新集聚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才集聚的地方。”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需要与市场接轨,把大学拥有的创新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与这座城市的产业相结合。 随着国际大学园的稳步兴建,其在创新创业领域中所发挥的“智核”作用也会愈加凸显。龙岗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大学园所在的大运新城片区,未来将成为全市13个重点开发建设区域中唯一的以国际高端教育引领,关注源头创新以及世界产业最前沿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中心,并以此引领龙岗创新全局。 龙岗区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管理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新城将依托国际高校、科研机构,以集中的大运场馆、核心总部功能及产学研功能为发动机和智慧源泉,充分发挥创新中心、实践中心的作用,承担新时代“大学城”知识转化,与产业互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要求,并体现校区、城区、园区的互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 同时,该负责人表示,大运新城将紧密结合知识中心,围绕轨道站点等重要交通节点,聚集总部服务功能,打造知识与产业核心,塑造活动基地,构建文体中心。由此,大运新城将成为“东进战略”中深圳向东拓展腹地、辐射莞惠乃至整个粤东地区的战略高地。 [大学之城] 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涵养城市文化与灵魂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反之,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 如今,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建设已有3年,给龙岗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智核”效果,在这短短的几年里,高端人才不断集聚龙岗,高新技术企业在持续增量,创新型研究机构落户龙岗。 在大学与城市互动中,龙岗将深圳国际大学园打造成深圳东部的“智核”,这需要大学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显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深圳国际大学园的建设仍处于开始阶段。 在徐扬生看来,要办好一所大学大概需要30年,大学的发展分为创校、发展、巩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0年。在创校期间要定好规矩、目标和办学理念,找到好的师资;在学科发展阶段,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最后一个阶段则需要完善,对各个学科之间要进行协调,真正地做到产业化、真正地辐射到社会上去。 “大学城如何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肌理,这是非常重要的。”徐扬生认为,无论是大学园的规划,还是机制建设,大学一定要把自己当做城市和社会的一部分,城市也要把大学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看。 在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中,徐扬生说,我们跟社会有个约定,通过开放式办学与社会连在一起,每周都对社会开放大型的论坛、讲座以及实验室,并让社会的人参与学校的管理。同时,我们建立9个月的工资制度,故意把3个月的工资连到社会上去,“强迫”教师与城市和社会连在一起,为社会做贡献。 在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看来,大学真正融入一座城市发展的肌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建设真正的国际大学园需要做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释放国际大学园驱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推动大学与城市的互动。 对于国际大学园如何融入城市的发展肌理,深圳市人大代表、龙岗区龙城高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马锐雄认为,大学应当更好地联系社会科技发展的现状,避免出现大学“孤岛”现象。 马锐雄是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他一直关注并见证了龙岗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此进行了多方走访调研,了解建设国际大学园的现状和难题,并专门写了相关提案。在他看来,龙岗可以通过国际高校聚集效应,打造成未来珠三角东岸地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训与国际交流的知识与智慧中枢,实现产学研的高度融合。 根据龙岗区《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显示,预计2018年将力争入驻高校不少于4所,2020年国际大学园各高校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国际大学园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3.8万人。 未来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落实到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能在竞争中“收获”更多的人才,谁就能赢得最持久的繁荣和进步。王辉耀表示,龙岗在东进战略中打造知识与智慧中枢,国际大学园必须在其中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根据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统计,西丽深圳大学城硕博研究生就业“留深率”逐年上升。显然,未来也会有更多从深圳国际大学园毕业的学生留在深圳发展,这些国际化人才将为深圳创新创业等各领域注入新鲜血液,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中。 与此同时,一所优秀的大学对于一座城市奠定文化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深圳国际大学园逐渐融入龙岗城市发展的肌理,在城市文化的建构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中,也将起着引领作用,涵养城市的文化与灵魂。文章选自《深圳晚报》,2017年9月4日
2017年9月5日 -
【中国青年报】破解留学逆差难题 中国教育如何影响世界
当前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一部分老百姓有钱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海外教育。“政府的教育投入较40年前大幅增长,民众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背景下,中国的教育怎么办?” 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共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强,在近日由全球化智库等机构举办的“全球教育五十人论坛”上,提出了教育改革需要直面的两大问题。50位来自教育界一线的大学校长、学者以及来自政界、企业界、经济学界、人文艺术学界、自然科学界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在此次论坛上共同探索全球教育未来,献策中国教育改革。 “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育人,但教育也是一个社会筛选机制。”李强说,“考入清华北大的和初中没有毕业的,最后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所以家长就忧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拼命在争。争什么呢?争未来在社会上的地位。” 在李强看来,早出国对孩子成长不一定是好事,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和困惑,但是“我们本位文化没有做好,家长不信,就都送出去”,这值得深思。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家国际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介绍,2015年~2016年,中国在海外留学人数达到130万人,占全球留学人数总数的25%。来华留学生仅为20万人,占我国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0.7%。这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这一比例平均为8%。同时,中国内地大学的师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只有不到1%,中国香港的大学师资国际化程度平均为40%。 这种状况已引起教育改革者重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高书国提出,中国将努力在2030年回归世界教育中心地位。正在研究的教育强国方案包括6个指标体系:建立强大的教育体系;人力资源强国进入高层次开发水平;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进入第一梯队;受高等教育者达到世界第一;中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留学生目的地国之一;2030年真正实现中国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高书国说,为了实现中国教育影响世界的目标,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的故事讲出去”。 我国的顶级学府已经开始实践。“真正的国际交流不仅要把国际教育资源整合到中国,来培养中国的竞争力,同时要打开国门,广邀全球人才来中国学习文化、科技和制度。”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副院长程文浩介绍,该书院一半的师资来自清华大学各院系,还有一半来自从全球招聘的顶级学者,目标是为了培养全球领袖。第一届学生有110人,其中45%来自美国,20%的学生来自中国。选拔时“不但看中他们的学术表现,同时也非常关注他们的领导力潜质、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在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看来,“教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你强烈的使命感构成教育真正对人性的提升,你对问题的发现有多大、有多高,你的责任感就有多大、多强”。 “教育最核心的是价值的植入和形成过程。”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大学教育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重要。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9月4日
2017年9月5日 -
【财新网】专家:巴西力促国企私有化 抄底投资要留意债务和信用风险
摘要巴西货币贬值严重、资产缩水,加上国内正在大力推行国家控股部门私有化,目前或正是进行企业收购的好时机。 【财新网】(记者 杨睿)“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是投资巴西的好机会。但也需要谨慎,中企在收购时,要搞清楚巴企背后的债务问题。在巴西,风险与机遇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中拉关系与对拉战略”项目组首席研究员贺双荣如此告诉财新记者。 9月1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金砖国家合作,下一步走向哪里”会议在北京举行。贺双荣在会上分享了自己于今年7月赴巴西考察的经历,也提及了中企进入巴西的风险与挑战、巴西内部改革对中企的影响、巴西各层面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看法等议题。 贺双荣之所以认为现在是投资巴西的好机会,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目前巴西正处于经济低迷时期,资产非常便宜。另外,巴西也在大力推进国家控股部门私有化进程,推动投资伙伴关系计划。 巴西联邦政府于近日宣布,为增加税收、提振经济,将对57个国家控股部门进行私有化改造,其中包括机场、电力系统、港口以及巴西国家铸币机构等。 8月31日至9月5日,巴西总统米歇尔·特梅尔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有分析认为,特梅尔此次中国之行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为巴西国有企业私营化的进程寻求中资投入。 “特梅尔在国内推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企进入巴西有很大帮助。中国企业现在还是很欢迎特梅尔政府的改革措施的。对于中企来说,更透明的商业规则、更开放的市场,以及净化商业环境,都是比较好的事情”,贺双荣告诉财新记者。 对于中企投资巴西是否正当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杨首国也有类似看法。他在会上提出,现在很多具有“抄底意识”的国际投资已经开始进入巴西,因为巴西货币贬值严重、资产缩水,很多巴西企业经营困难,因此现在收购企业是很好的时机。 “目前国际投资已经对巴西抄底了,我觉得中国也不能落后。实际上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也一直跟得比较紧”,杨首国说。 但贺双荣也提醒中企,目前走进巴西最大困难和风险,就是巴西的信用违约率高企。“很多巴西企业拿着合约副本到海关就可以把货提走,也不付款,这就造成信用违约比率较高,对企业经营造成困难”。经济触底反弹 不确定性犹存 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巴西经济触底反弹的迹象也会利好中企投资。根据巴西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巴西GDP增长1.12%,较去年同期增长0.68%,12个月以来累计增长2.78%,这标志这巴西已经开始走出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巴西政府预计,2017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0.5%。 金砖国家概念的提出者、“金砖之父”奥尼尔认为,考虑到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波动较大的因素,人们对巴西经济的看法往往过于负面。“我观察到巴西的金融市场表现,居全球最好之列已近一年。这点暗示我,巴西经济定将复苏。” 但巴西的经济和政治局面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贺双荣看来,并不是所有特梅尔想要推行的改革计划都能够得到议会批准。一些对中企有所助益的改革措施,仍在巴西国内遭遇巨大的阻力。 以特梅尔推动的劳工法改革为例。此前,已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巴西劳工政策,对工人的权利有诸多保护措施。例如,工人在规定工作时间之外不能加班加点、享有长达30天法定带薪休假时间。如果工人对雇主有不满情绪,可以向法庭提起诉讼。2016年,巴西有近400万起工人控告雇主的案件,对企业主开出的罚金总计高达240亿巴西雷亚尔(约合人民币约400亿元)。 在这样的劳工政策之下,《巴西圣保罗页报》指出,巴西工人的劳工生产率在上世纪80年代初相当于美国工人的40%,如今却下降到美国工人的24%。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数据,巴西的劳动力市场效率在全世界138个国家中位居第117位。 7月13日,特梅尔签署了劳工法改革议案,新法案将在巴西联邦《官方公报》上公布后120天正式生效。这次改革规定了更加弹性的工作时间、放松了对零时工的限制、允许员工可以将其30天带薪休假时间分成三次使用等等。 《经济学人》认为,劳工法改革对民意支持率降至最低点的特梅尔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总体来说,大企业老板、小企业雇主都支持改革,但却遭到了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巴西工会组织还发起了全国性大罢工,多个行业加入此次罢工行列,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较大影响。 同样难以推动的还有巴西国内已持续进行了三年多的反腐调查“洗车行动”。尽管贺双荣向记者坦言:“巴西的反腐如果能继续推动下去,能跟进很多政治改革,这会对巴西净化整个商业环境、政治环境有很大好处”。 在贺双荣看来,在巴西传统的政党格局中,大部分的政客、有影响力的大党都卷入腐败案中。前总统卢拉亦卷入其中,今年7月卢拉因受贿、洗钱等罪名,被判处9年零6个月有期徒刑。目前,卢拉能不能重出江湖,在2018年再次参加巴西总统竞选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而巴西大选中,有没有卢拉的参选将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格局。现在连巴西人自己都不知道,谁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新总统”,贺双荣告诉记者。特梅尔政府的外交战略“再平衡” 贺双荣在7月下旬赴巴西考察时,曾与巴西主要的智库、大学教师就巴西的经济形式和金砖发展进行了交谈。她认为,巴西政府层面对金砖合作机制的发展持比较积极的立场,但她仍然感觉到特梅尔执政后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特梅尔之前的前两任总统卢拉及罗塞夫,均出身巴西左翼政党——劳工党。在2016年8月底,巴西首位女总统罗塞夫因腐败丑闻被弹劾下台之前,劳工党已经执掌巴西政权长达13年时间。劳工党执政的巴西政府,一直将“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特梅尔上台后,巴西政府的官方表态当中,‘战略’这个词没怎么出现过。我查了好几遍,把‘金砖’作为战略合作支柱这样的官方表述好像没有出现过”,贺双荣在会上提出。 官方表述中微妙的变化,或许反映出巴西对其身份认同的转变。贺双荣提出,“金砖国家”是新兴发展国家间的合作机制,主要的金砖成员都是新兴发展大国。巴西在过去也把自己看成发展中大国,但今年5月份,巴西正式申请要加入经合组织(OECD),体现了其自身认同和国家定位转变的过程。 贺双荣在与巴西一些学者交谈时了解到,卢拉担任巴西总统时,曾想将自己打造成发展中国家的领袖,因此将金砖机制作为南南合作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来看,南南合作对巴西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在WTO谈判中,巴西本想联合南方国家推动贸易谈判,但中国、印度的立场与巴西相反,合作并未成功;此外,巴西想通过“金砖机制”合作及南南合作,推动巴西在联合国安理会“入常”,也未达成目标。 贺双荣分析,上述诸种影响,使得特梅尔上台之后有一个外交政策“再平衡”的过程,其重心开始从过去的南南合作,向传统的伙伴关系转移。但贺双荣分析,目前巴西国内外的形势,对特梅尔的外交战略调整不是特别有利。一方面是,特梅尔个人也因腐败等问题遭遇政权合法性危机,即使他想搞好与西方的关系,西方也会对他保持一定距离;另一方面,特朗普上台之后的“逆全球化”政策可能会对巴西外交战略有一定影响。 在杨首国看来,另一个需要妥当处理的问题,是巴西对于“金砖+”模式的态度。8月30日,在中国外交部的媒体吹风会上,外交部长王毅提出,“金砖+”是为扩大金砖“朋友圈“,加强金砖国家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对话合作,推动建立更为广泛的伙伴关系。 “我认为,现阶段巴西对(金砖集团)扩员不是特别赞同。早前南非加入时,巴西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近年来遭遇经济衰退、外交收缩,巴西对金砖扩员不是很积极。尤其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这几个国家的大国情结是很深的,巴西肯定不希望墨西哥加入,也不希望阿根廷加入,所以在扩员问题上不太积极”。 杨首国认为,中方应向巴西做好解释工作,表明金砖扩容不会影响现在五个成员国地位的立场。 此外他还提出,中巴双边合作主要还是得抓住巴西目前经济困难、对中国期待最高的诉求。以产能合作为抓手,通过基础设施合作,挖掘经贸关系潜力,加快中巴发展的对接。文章选自财新网,2017年9月2日
2017年9月5日 -
【中国日报网】专家:金砖五国是“新型全球化”开拓者 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方案
中国日报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 严玉洁) 9月3日到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厦门举行。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1日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金砖国家合作动力强劲,五国作为一个整体是“新型全球化”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徐秀军指出,金砖五国合作动力依然强劲。首先,五国都处于发展进程中,有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其次,五国有进一步拓展国际空间的需求。再次,五国有加强战略和政策协调的需求。上述种种需求,都需要借助金砖国家这个平台来实现。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说,金砖五国作为一个整体是“新型全球化”的开拓者之一,对拓宽全球化、国际合作、世界增长与发展大有裨益。此外,金砖五国还能推动国际层面的公正公平。 CCG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周晓晶对此持类似态度。她说,金砖五国是全球治理中一支很重要的力量。目前全球化受挫,全球治理急需中国方案,这一需求有望在金砖峰会上得到满足。 周晓晶还认为,此次峰会一大亮点是打造“金砖+”,通过峰会扩展金砖合作的朋友圈,同时也扩大中国的朋友圈,进而实现全球共同繁荣的目标。徐秀军也指出,“金砖+”模式如果进一步推进,可以为金砖合作注入新动力。 徐秀军预测,未来金砖国家将大有作为。一方面,国际力量对比是朝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进行转移的。另一方面,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潮流也为金砖国家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供了新的国际空间。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7年9月日
2017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