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醒生:科技创新投资要找准方向,而不是靠抢“风口”
理事简介张醒生,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道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资金还在不断涌入科技创新领域,他们想投什么?中国的科技创新投资有没有风口?技术持有者和投资基金都迫切想知道答案。经济观察网专访了道同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醒生,他给出的答案是,“科技创新投资要找准方向,不能靠抢“风口”。而对于科技创新团队,张醒生给出的建议是:技术核心、运营能力、风险把控,一个都不能少。科技创新投资不能靠抢“风口”经济观察报:为什么资本会选择科技创新领域?张醒生:在谈科技创新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投资路径,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过去三十几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且投资的领域也很明确,主要集中在了基建投资工业项目和房地产投资。现在,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改变也深刻地体现在投资上,概括起来就是投资正在从基建、工厂和房地产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投资。在这一轮的投资潮中可以看到,互联网是资本最先进入、也是最早获得投资效应的领域,但是互联网只是科技创新投资中的一个部分。打个比方,互联网就像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相当于给科技创新铺平了一条高速公路,科技创新就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而且这些汽车之间的信息是可以互相交流的。这种交流加速了创新,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创新要素。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本身也在加速吗?张醒生:在这一轮的创新过程中,小公司创新力度更大。典型的就是美国的Facebook,十几年前创业时大家都觉得不靠谱,但庞大的社交网络已经改变了世界。中国也一样,阿里在1999年成立,刚刚庆祝自己的18岁生日,18年之前很难想象一个由互联网公司规划的线上交易模式,会深刻地改变中国社会的消费模式。实际上,现在的科技创新不是集中在某一领域而是全面爆发,无论是生命科学、计算科学还是材料科学,包括一些基础性的研究,都出取得了快速发展。可以说,现在到了迭代和大爆发的前夜。经济观察报:这个“前夜”是从技术本身来说,还是指资本将会在科技投资中出现井喷?张醒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科技创新没有出现质的飞跃,资本是不会去投的。正是因为资本都看到了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效应,才会看到不仅社会风险投资资本在围着科技创新打转儿,就连传统的金融资本也纷纷涉足这个领域,在金融科技方面也出现了巨大创新。经济观察报:也就是说,技术也在为投资提供更详实的分析数据和更新的投资工具?张醒生:是的,变化已经看到了。过去做投资,传统的基金都需要有自己的分析师团队,还要有自己的数据员,通过建模和数据分析来判断要不要做这项投资、该使用什么样的金融工具。现在,科技和互联网的进步,让项目的前期调研时间大大缩短,也节省了相应的调研成本,要获得相同质量的调研报告,所用的手段和人力成本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观察报:如果您投一个科技类项目,从前期的实调到项目第一笔款项落地要多久?张醒生: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的投资,一般要先派投资总监去搜集投资方的基本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个人在行业的背景、个人信誉等内容,这些信息会在投委会上进行讨论,实际上就看这个人和事是不是靠谱。以上述传统的方式进行尽调和分析到决策,一般需要至少半个月以上时间,有些项目甚至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可形成决策依据。看好AI和AR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投资,您看好哪个领域?张醒生:首选还是AI(人工智能)和VR/AR(增强现实)领域。人工智能和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上提升很快,而且这两项新技术跟年轻人的消费以及社交紧密相关,这都会成为未来科技创新和消费的革命性趋势。经济观察报:当前这一轮的中国科技创新跟美国硅谷的科技创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张醒生:目前国内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一谈投资就得找个风口。我在美国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情况,当一个创新公司做了一个产品之后,除非这个公司在技术创新上有足够的优势和特点,否则很难获得投资,而投资方也很少说有人投了某个领域,其他投资人也“一窝蜂”去跟风,他们在投资上一般不会去刻意去寻找所谓的风口。中国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比如之前的打车软件,现在的共享单车,都出现了资本跟风的情况。经济观察报:科技领域的投资,也存在扎堆的情况?张醒生:我的理解,科技领域的投资应该是方向,而不是所谓的风口。比方我看好的AI和AR领域投资,这是投资的方向。就以VR(虚拟现实)来说,两年前成为了投资的热门,现在又被说成已经过时了,从技术本质上来说,这些代表着视听感受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这是技术的方向,当然也应该是投资的方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科技领域的创新投资与现在投资圈里所说的追风口还有一个本质区别,那就是技术门槛。一些消费模式上的创新确实可以成为投资的热点,但是正是由于技术门槛过低,模式很容易被模仿,也很容易被超越。因此,科技投资的最大门槛首先是技术,然后才是资本。经济观察报:科技创新投资,实际上对资本的要求也更高?张醒生: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科学转化,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更需要高科技人才,最近引起关注的量子技术就是典型代表。而且,现在一项新应用技术的进步,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撑,很多是跨学科的,是融合创新的。比如量子通讯就是量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部分,这其中还涉及到量子计算机等其他应用技术。在科技领域也是如此,一条主线突破以后,它会带来一连串的技术进步,比如说基因技术,基因剪辑的技术突破,就带来了无数的基因科学方面应用的突破。这样的技术转化,也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一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会带动周边的产业,就像常说的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自然就会带来人才和资金,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经济观察报:为什么科技创新领域的团队,能够最终走下来的不多?张醒生:确实我们看到,很多科技团队拿到了天使轮、A轮投资,但是不能拿到B轮以后投资,称之为“B轮死”。这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内控是十分重要,不仅要有专业的研发团队,还要有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科学家可以很好的研发创新,但把技术变为产品和应用还有相当一段路去走。所以,做创业要有三个要素,技术核心、运营能力、风险把控,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美国投资的科技公司,往往是从科学家的科研开始,在实现产品阶段要引入有公司管理经验的管理人,这样才再继续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继续“破冰”经济观察报:您刚才提到了科技创新的产业链条,中国对科技领域也一直都有国家和省级的扶持政策,比如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部门,他们每年都会获得研究基金,如果投资机构也参与到这类项目投资,是否会存在进入、收益分成等问题?张醒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投资,肯定需要国家予以资助,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基础性的、涉及战略领域的投资,这部分投资没有办法仅仅依靠风险投资和公益投资。美国也是如此,它也有一些国家级的研究院,最典型的就是NASA,这都是国家资金支持的。而社会资本的风险投资基金,出资人的资金是需要有回报的,回报期一般最长是10年,像一些大型的基础性科研项目,10年可能仅仅是个起步阶段,社会资本很难承担起这么长时间的投资。目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跟国家级的科研投资还是有区别的,在创新领域的投资更侧重于把基础领域研究的知识产权更好的进行转化和嫁接。而在这方面,过去无论是社会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不足。这对创新是有损害的。经济观察报: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科研人员愿意与社会资本合作?张醒生:我目前了解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政府的科研资金在审批和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还是存在很多条件限制,这是科研工作者比较头痛的事情。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需要每年提交申请报告,还要分阶段汇报进程,只有完成进度才能获得下一个阶段的资金,而且这些报告需要审批,有些项目还需要答辩。经常是刚刚完成一个报告,又要再写报告去申请,科研人员有相当的精力被写申请报告占用了,效率会受到影响。经济观察报:关于知识产权,去年科技部公布了新政策,科研人员可以按比例拥有知识产权转化成果,包括持有一定的股权,未来政策会进一步扩大吗?张醒生:我个人认为,科技“个体户”也是可以存在的,需要做的是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给予研究工作者更多的只是知识产权保护,另一个要从法律和制度上更加明晰地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文章选自2005委员会,2018年1月4日
2018年1月29日 -
【China Daily】Wang Huiyao: A golden future for China-UK relations
Britain’s departure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leaves room for nations to enhance their ties and champion globalizationBeijing and London are passionate and eager partners in their mission to promote global trade and opening-up, especially during a period when strong headwinds face globalization across the world.According to British media, the United Kingdom’s Prime Minister Theresa May will visit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The visit will shore up bilateral ties. May’s government needs to secure a stronger Sino-UK relationship for its "global Britain" strategy after sufficie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alks about Brexit, the country’s exit from the European Union.Obviously, China,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nd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is important for the UK’s interests. London now has more space and willingness to woo investment from China to balance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departure from the EU.As a financial hub on a par with New York, London eyes more capital from China, the second-largest outbound investor, to update Britain’s outdated infrastructure and motivate global business, while China will also utilize London as an overseas currency exchange platform during its RMB’s internationalization.Business leaders from China seem confident in the UK as a safe and lucrative destination, a springboard for their global vision.Despite domestic worries about the influx of Chinese money, the UK’s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nvestment-friendly and dynamic economies.According to a China Daily repor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the UK from China more than doubled from $9.2 billion (7.5 billion euros; £6.5 billion) in 2016 to $20.8 billion in 2017. The figure is eyecatching and astonishing, considering the year-on-year one-third slump in China’s overall outbound investment due to tightened capital limits from bo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foreign scrutiny agencies.Instead of worrying about its role as a gateway into the EU after Brexit, the UK could play a bigger role in linking China and the EU if London can deal promptly with bilateral relations with the EU.Exit from the EU will probably leave the UK more dependent on bilateral trade relationships, and thus a Sino-UK free trade agreement is more likely at this time, given the UK’s growing independence in decision-making. China also sees the UK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for its FTA negotiations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Moreover, the UK is now also a unique ally among the Western developed bloc for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aking on a major role in the world and advancing globalization, from which Beijing has benefited during its 40-year opening-up and since its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2001.Thus China will hope for more support from the UK over it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ike what it received dur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 China-led multilate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er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Asia.Since President Xi Jinping’s visit to the UK in 2015, the Sino-UK golden era has escalated to a new stage, with more comprehensiv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illars likely to be fortified during May’s forthcoming China tour.It could benefit both governments and their peoples if the two countries accomplish more record-breaking strategic cooperatio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projects and even a free trade agreement.There are obstacles. May’s Cabinet still faces domestic pressure, as it has found in the case of the Hinkley Point power station and in China’s risk control and policy adjustment over outbound investment.Notwithstanding, support for globalization has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two UN Security Council members to tackle the global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About Author Dr. Wang Huiyao is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largest social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and also a counselor to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From China Daily,2018-1-26
2018年1月29日 -
张燕生:深化全球治理变革,打造共赢共享的国际新秩序
全球治理作为指导各国和其他行为者的规则、规范和制度的总和,正在发生复杂而又深刻的变化。构建基于和平、合作和发展规则的,尊重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不同宗教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的,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全球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必须严肃面对的迫切课题。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首先要有大国担当。中国作为负责任新兴大国的担当,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产品。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希望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美丽家园,以改造并替代“失序和碎片化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就要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包容性的新型全球化向前发展,责任重大。应该建立“基于公平”的共商共建共享合作机制,处理好包容性、共享性、公平性发展问题,推进绿色、开放、普惠、包容、共享的跨境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合作,解决好实体与虚拟、金融和创新、资源开发和非资源产业、人力和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平衡发展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应该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和包容发展。“一带一路”涉及到亚欧非大陆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一些国家经济陷入了“低水平发展陷阱”,始终无法突破贫困的恶性循环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另一些国家则长期无法摆脱长期发展瓶颈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将为沿线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还要努力让成果与全球公众共享。修铁路、修港口重要,修学校、修医院同样重要,但最重要的形成平等、公正、规范、绿色、共享的机制和文化。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制度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包容是合作的基础。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着力点之一。习近平主席说,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展望未来,中国将在进一步完善国际秩序、构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提升全球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等方面迈出更坚实的步伐,努力将“地球村”打造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人的美丽家园。文章选自中国报道,2018年1月24日
2018年1月29日 -
【看法新闻】对外友好界委员建议:加快智库建设 服务北京发展
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摄/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杨小嘉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武玉姗)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对外友好界王辉耀委员建议,要加强北京高端智库建设。 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是提升北京高端服务能力、促进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北京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王辉耀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捐赠制度和财税优惠制度,宣传公益政策理念,在社会上形成捐助智库的慈善捐赠文化,鼓励包括中国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捐助智库,支持中国社会公共政策研究事业。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非涉密信息的公开力度,消除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及部门利益掣肘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健全社会化的政策信息网络,建立公开、透明、可问责的信息使用机制,为各类智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升信息权力。同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将智库政策研究产品纳入各领域重要行政决策程序,为智库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和稳定的渠道。 王辉耀表示,“开放”是打造高端智库的关键,建议打造北京智库国际顾问委员会,邀请全球顶级智库专家每年为北京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加强同各国顶级智库的合作,通过联合调研、联席会议、互动交流等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 目前北京已确定的首批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多为体制内智库,王辉耀建议,将北京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扩展到整个智库体系,形成体制内外智库共同服务决策的格局。同时,打造“智库一条街”,打破智库之间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智库合力。 此外,王辉耀还建议,要加强智库人才的培养与规划,打造智库建设人才交流机制。文章选自法制晚报看法新闻,2018年1月26日
2018年1月29日 -
CCG理事长王辉耀参加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加快智库建设 服务北京发展
2018年1月2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代表对外友好界别进行发言。王辉耀以《加快智库建设 服务北京发展》为主题阐述了提高智库建设对于促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发言的还有民革北京市委、致公北京市委、民建北京市委、民盟北京市委等界别的18位委员代表。加快智库建设 服务北京发展王辉耀(2018年1月25日)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智库建设,服务北京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央和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智库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也积极加强首都新型智库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首都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高端智库建设是提升北京高端服务能力、促进决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北京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北京高端智库建设: 一、完善制度建设,为智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议进一步完善公益捐赠制度和财税优惠制度,宣传公益政策理念,在社会上形成捐助智库的慈善捐赠文化,鼓励包括中国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捐助智库,支持中国社会公共政策研究事业。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大对非涉密信息的公开力度,消除由于体制机制障碍及部门利益掣肘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健全社会化的政策信息网络,建立公开、透明、可问责的信息使用机制,为各类智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升信息权力。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力度,将智库政策研究产品纳入各领域重要行政决策程序,为智库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和稳定的渠道。 二、打造北京智库国际顾问委员会,提升国际影响力 “开放”是打造高端智库的关键,建议打造北京智库国际顾问委员会,邀请全球顶级智库专家每年为北京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加强同各国顶级智库的合作,通过联合调研、联席会议、互动交流等方式,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完善智库行业格局,形成智库合力 目前北京已确定的首批14家首都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多为体制内智库,建议将北京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扩展到整个智库体系,形成体制内外智库共同服务决策的格局。同时,打造“智库一条街”,打破智库之间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智库合力。 四、加强智库人才的培养与规划 高端智库建设需靠高端智库人才支撑。建议立足首都人才高度集中的优势,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全局出发,做好智库人才的培养规划,出台智库人才吸引计划,同时将智库人才纳入“千人计划”“海聚工程”及“高聚工程”“凤凰计划”等各类高端人才工程项目中,构筑出国际、高端的智库人才体系。 同时,完善智库人才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以及人事流动等方面的人事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北京高端智库发展的人才认定、评价与晋升机制,方便体制内外智库的人事对接,促进体制内外智库的人才流动。 五、打造智库建设人才交流机制 目前北京已探索设立一些固定职位给学界,促进政界与学界间的交流。建议把相关探索成果制度化,逐步建立政府官员与智库学者间的轮换、挂职机制。同时,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智库为交流试点,选拔政府官员到智库担任访问学者等研究职务。对于成功的试点经验,可以把相关探索成果制度化,并加以推广。 北京正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期,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高端智库成为实现首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北京从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建好机制,持续、稳定支持高端智库建设,促进智库基础性研究资源、信息和成果共享,用好研究成果,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谢谢大家!
2018年1月29日 -
张亚勤:反全球化不利于全世界 技术贸易壁垒应消除
理事简介张亚勤,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百度公司总裁。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3日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开幕,本次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建立共同的未来”定为中心议题。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CNBC专访时表达了对目前反全球化情绪抬头的担忧,他指出反全球化的情绪,对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好的。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全球流通应该消除摩擦,消除壁垒。从英国脱欧、欧洲右翼政党崛起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反全球化浪潮在2017年愈演愈烈。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言论和行动充斥各大媒体,全球化遇挫,各国际多边贸易组织遭遇寒冬。本次冬季达沃斯主题旨在号召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以应对当下重大全球挑战,并重新认定各方在合作中所担当的角色与责任。施瓦布强调,“由于在包容性发展和世界资源保护方面的集体失能,我们现有的多套全球治理体系同时面临着失灵的风险。为避免这一状况,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即是建立新的合作模式,而这样的合作必须排除狭隘的利益观,必须建立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基础之上。”百度总裁张亚勤在接受CNBC采访时也表达了对于目前反全球化情绪抬头的担忧,他指出反全球化的情绪,对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不好的。技术、贸易等方面的全球流通应该消除摩擦,消除壁垒。对于2018年全球经济的话题,张亚勤将其总结为变化,而对中国则是“乐观”。他表示中国2017年不管是高科技行业、服务业,还是大健康等行业,其实都是在稳步的发展。“我记得前年在达沃斯时,大家对中国经济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认为有大的风险,但其实并没有发生,我觉得中国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做的很不错的,控制了整个大的风险,同时新的行业,特别是高科技、服务业、高端制造还是有很多发展,包括金融行业其实也是十分稳定的。”文章选自搜狐网,2018年1月24日
2018年1月29日 -
梁建章:放开生育 开放城市 解放孩子
理事简介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当地时间1月25日,携程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人口经济学者梁建章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期间,受邀出席主题为“增长的责任 中国助力世界的未来”的午餐会。梁建章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口问题存在三大隐患:少子化、城乡流动障碍和应试教育困境。 梁建章表示,中国的人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人口规模最大,而且中国人勤奋好学。但目前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误区,政策上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同时他也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大力鼓励生育,让农村小孩进城尤其是大城市,以及尽快推进自主招生改革。 与梁建章一同受邀发言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英国国家学术院主席尼古拉斯·斯特恩、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等。 鼓励生育 抑制少子化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史上最宏大的经济变革。随着改革开放,数亿人口从贫弱转向富裕;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有望在未来10-20年内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梁建章分析称,创新仰赖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中国从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受益匪浅,并将继续从中受益。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拥有世界19%的人口,但是新生儿却只占世界的12%。严重的少子化将导致严重的人口年龄的“倒金字塔”结构。预计到2030年,25岁至35岁的最佳育龄女性数量,将以惊人的速度大幅萎缩。届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将和1990年代初的日本一样糟糕。 因此,他建言中国应尽快抑制少子化的趋势,放开二胎只是第一步,还远远不够,未来必须尽快全面放开生育,并且推出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对多孩家庭的财政补贴,强化托儿所、幼儿园建设等。 取消大城市限制 弥合城乡鸿沟 梁建章在演讲中指出,第二个问题是提升农村教育。如果占比一半以上的农村小孩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那么中国未来的人才质量和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中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依然无法解决农村学生数量绝对减少等问题。 农业占中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2017年仅为8%,农村很难为大批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工作,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大约有2.7亿农民工,由于城市对流动人口生育的歧视,很多打工者子女被迫与进城的父母分离,导致数千万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有研究表明,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特大城市的规模还是偏小,而非偏大,吸纳和接收外来人口的空间广阔。梁建章建言,中国的特大城市应该取消限制人口流入的政策,城市政府应积极加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和基础教育投入,消除对外来劳动力的限制,吸纳更多劳动人口就业和居住。 梁建章说:“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就是城乡差距。只要我们从政策上鼓励农民工进城,消除他们的孩子在城市上学的各种限制,就可让农民工的下一代获得更为平等的发展机会,增加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解放孩子 强化创造力教育 作为经济学者,人口年龄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是梁建章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又一领域。在近期出版的专著《人口创新力》中,梁建章也分析、阐释了创新的来源和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梁建章认为,创新力的教育薄弱是中国当前城市教育的最大问题。研究结果显示,西方的教育在知识的广度、探索精神和交流能力方面占优。而东方的教育在知识的深度和工具的掌握方面具备优势。东方代表性的“应试教育”在以大量练习为基础的学科方面,体现出了效率和优势。 “但是,中国的创造力教育依然会卡在高考问题上。普通高中必须要求学生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备战高考,这导致素质教育领域的任何改革只能是徒劳。”梁建章分析称,中国当前教育中过于集中和标准单一的入学测试,不仅造成学习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得中国家庭在金钱、精力方面付出巨大代价。 对此,梁建章建议,在国家统一考试之外,废除单一的高考招生制度,各大学各专业可通过考试成绩、学校表现、课外项目等多重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有天分的学生在兴趣导向下充分发挥其专长,同时通过适当降低录取标准等方式,最终让大学教育惠及弱势群体。文章选自经济观察报,2018年1月27日
2018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