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GTN】France and China, a winning partnership
French media platforms commenting on the visit of Prime Minister Bernard Cazeneuve to Beijing on February 21-23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both countries to cooperate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rise of “protectionism.” Some associated the visit of the French PM to an attempt at rallying China to a fight against “economic barriers.” The allusion to the US is not concealed, although in Beijing, the perception is different, and conceives of the visit as a normal high-level consultation.Yet in France, they also acknowledge that continual consultation with Chinese leaders has become mandatory for any policy-maker in Europe. Economically, the EU has become China’s big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EU’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since 2004.France’s Prime Minister Bernard Cazeneuve speaks after his visit to the P4 laboratory in Wuhan, capital city of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on February 23, 2017. /CFP PhotoWith France,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continue to progress, but remain markedly imbalanced. The trade deficit reached 29 billion euros in 2015. China is ahead of Germany, France’s first bilateral trade deficit. French market share in China was 1.6 percent in 2016, compared with around 5.5 percent for Germany, 1.2 percent for the United Kingdom and one percent for Italy. China is France’s second largest supplier, with nine percent of the market (ahead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mports from China consist mainly of computer,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ducts (30 percent) and textile and leather products (23 percent). Both France and China are endeavoring to preserve their market share in each other’s markets.But with nearly 1,600 French companies settled in China, the aforementioned deficit should not overshadow the many successes experienced by French companies in China, and th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new sectors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agri-food industry in particular).France’s Prime Minister Bernard Cazeneuve (R) and Secretary of Hube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Jiang Chaoliang talk in Wuhan, capital city of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on February 23, 2017. /CFP PhotoThe visit of Prime Minister Bernard Cazeneuve to China is indeed a continuation of the same effort that brought the 53-year old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from the status of “global partnership” announced in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May 16, 1997, to the level of “global strategic partnership,” declared in 2004. The high-level bilateral visits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partners have succeeded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solve problems, and “bring water to the mill” as goes the French dictum.The visit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o France in March 2014 coincided with the celebration of 50 years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During that visit, a cooperation plan was adopted. It set out the main operational orientations for the Franco-Chinese partnership, which has developed since, along three main axes: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dialogue, working to rebalance economic relations in a spirit of reciprocity, and fostering greater exchanges between civil societies, particularly between French and Chinese youth.The Franco-Chinese cooperation in the nuclear field is an illustration of a long-term industrial partnership that France and China have been able to build. It was strengthened in 2010 by the decision of the Heads of State to establish a global partnership covering all stages of the nuclear fuel cycle, in 2015 by adopting a joint declaration on civil and nuclear cooperation, and in 2016 b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ject of Hinkley Point C.During their press conference in Beijing, Li Keqiang and Bernard Cazeneuve made sure the dialogue between both sides was fairly positive.There are enough challenges o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for France and China to foster their cooperation and strive together, particularly for the free flow of global exchanges, and to prevent a “trade war” that would benefit nobody and force even the world largest economy into curling up.About Author Hichem Karoui is a Non-Resident Senior Fellow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he largest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with over 100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staff.From CNTN, February 23, 2017
2017年2月27日 -
【China Daily】China sees biggest overseas returning wave in recent years
At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s Conference held in Beijing on January, 2017, Ren Xiaobin and his team won the second prize in the 2016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Award."It is the best time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hina," said Ren. "China has a larger stage which provides more chances and room for growth. We can expand our ability and achieve greater value of life."No one would expect Ren to achieve so much from nothing in only nine years. As on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experts enlisted in the national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or Thousand Talents Program, he returned from Japan to establish the Frontier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lead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to conduct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material.Ren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many overseas returnees. Since the program was introduced in 2008, more than 40,000 high-level talents have come back to homeland and have found jobs.The number of returnees at professor level has been more than 20 times than that of the total number between 1978 and 2008, forming the biggest overseas returning wav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e are close to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an any time in the history and we are eager for talents than any time in the history," said President Xi Jinping at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Most overseas Chinese want to come back to China," said Wang Huiyao, vice-president of the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As China is improving its national strength,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going abroad and returning people has fallen from 3.15:1 in 2006 to 1.28:1 in 2015. Talents are coming back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According to official statistics,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project leaders working at key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are overseas returnees. 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ians a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t China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re overseas returnees.Experts estimate that China will transform from the biggest brain drain country into one of the main brain revers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five years.The change of research environment is a major reason why overseas scholars are choosing to do research in China.Shao Feng is in charge of a laboratory named after his name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Two months ago, a research paper produced by his laboratory was published by world-known medical magazine Nature Microbiology, achieving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bioscience.Shao said the key to success is that the laboratory is run in a similar mode to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breaking the constraints such as budget report, assessment standard, which are usually seen in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Favorable policies, exploding high-tech industry, innovative atmosphere and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re appealing to more and more overseas students.Currently, there are more than 300 overseas returnees’ pioneer parks and about 24,000 enterprises in the parks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about 24,000 overseas returnees being employed."Many ask me why I came back. My answer is simple: I’m still young and I want to pursue my dream," said Zhu Xiang, 30, who turned down the offer of a research institute in France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 in China.Zhu with his friends established a mobile medical platform at an incubator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now has millions of users. He thinks the fast-growing China now has a very good platform for overseas returnees to realize their aspiration.From China Daily,2017-2-24
2017年2月27日 -
【人民日报】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百川奔流终归海 同心筑梦正当时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国家、地方和用人单位引才项目竞相发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潮澎湃而至。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在亿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重要时刻,广大留学归国人才用一个个人生梦、事业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动力。 广纳天下英才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吸引全球人才 捧着红彤彤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证书,任晓兵欣慰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2009年,作为第二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任晓兵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参与创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带领一批青年科研人员矢志创新,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7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任晓兵主持的“基于晶体缺陷调控的铁性智能材料新物理效应”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现在是在中国做科研最好的时代。中国有更大的舞台,能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上升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大施拳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任晓兵说。 任晓兵只是无数留学归国人才中的一个代表。统计显示,自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引才项目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过4万名,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总量的20余倍,带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 大量海归人才释放出巨大发展能量。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00多个,入园企业2.4万家,2015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2800亿元,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 “这是向天下英才发出的深切召唤和诚挚邀请,广开进贤之路的集结号正声动四海,广纳天下英才的中国风已吹遍全球。”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岳文厚说。 在这样的感召下,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回国报效祖国,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呈现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勃勃生机。 ——精英云集。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留学归国人才中“星”光熠熠。相当一部分留学归国人才来自美欧等科教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具备较强的科研攻关和组织领导能力,为我国前沿研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大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 ——成果辉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建成使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使用中国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背后,承载着留学归国人才的智慧和汗水;一系列我国原创性科研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特别是一些应用技术打破了国外封锁垄断,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科技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6.2%,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巢暖凤来。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增强,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如今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且呈现人才加速回流态势。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将迎来“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我国将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逐步成为国际人才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人才聚、事业兴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完善“顶层设计” 两个月前,全球知名医学杂志《自然·微生物学》发表了一篇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实验室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嗜肺军团菌效应蛋白LepB利用全新的磷脂酰肌醇激酶活性,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一个实验室何以能取得这样傲人的成绩?邵峰认为,关键是实验室创建之初就比照国际科研机构模式运作,打破了传统科研管理的预算申报、考评标准等束缚。 正是因为理顺了体制机制,海外留学人才才能消除顾虑,如鱼得水。几年来,实验室带头人、已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王晓东锐意实行“科学家为主”的管理机制,实现了人才和科研机制上的大胆突破,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改革的“试验田”。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充分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擘画改革蓝图,布局改革路线。2016年,酝酿多时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改革大幕徐徐拉开。 “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这份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人才政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优待政策不断落地。2013年,出境入境管理法及配套法规中专设人才签证类别并正式启用。去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各地也纷纷更新、细化人才居留、社保、户籍、子女教育等便利措施,用贴心服务向海外人才敞开胸怀。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唐永刚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社会主义引才育才的制度优势、广大留学人才的爱国情愫,是形成新一轮海外人才归国潮的重要原因。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项项引才用才新举措,让中国逐步成为全球人才磁场。 国家“千人计划”在深入实施中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拓宽非华裔外国专家申报渠道,已累计引进60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不少地方和部门探索的柔性引才方式效果显著:河南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重大人才工程中单列计划,从国内外柔性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5万多人次、院士253人;江西建立76个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103名院士、800名团队成员,形成“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教授”集聚景象……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走,到中国去”“回到祖国去”成为新的风尚,中国正成为全球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沃土。 圆梦正当时 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回国,其实答案很简单,我还年轻,我还想追梦。”刚到而立之年的朱想谢绝了法国一家研究所的职位邀约,回到国内创业。 在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的孵化器中发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下壮大,朱想和朋友们共同创办的移动医疗平台如今已拥有数百万用户,收到了上万份感谢信。在他看来,快速发展的中国为很多归国留学生梦想的实现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和平台。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2003年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的武宁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国内较早的免疫细胞治疗公司,大力引进国际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并率先临床应用。他深有感触:“个人梦想的实现与国家梦的实现紧密相连,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上让人生出崇高的使命感。” 文明交流互鉴,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鉴。 据统计,仅2015年,来华留学人员总数达到近40万人,比2014年增长5.5%,其中,韩国、美国、泰国、印度和俄罗斯居生源国前五位。同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52.4万人,比2014年增长13.9%。数据显示,出国留学人员回流速度在不断加快。 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2012年12月,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体现了一个大国自信与包容的发展观。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尚贤者,政之本也。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更加需要敞开胸怀,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更加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增强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需要探索建立符合科研规律体现人才价值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引才法规制度体系,畅通人才回国通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开放的中国正鼓励和吸引着优秀海外人才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汇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光明和灿烂的前景。一切有志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只要广大留学人员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崔清新、崔静、胡浩)文章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3日
2017年2月27日 -
【亚太日报网】美向移民“关门”,中国应采用这十项措施来“开一扇窗”
亚太日报评论员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编者按:移民对于早就今天创新和开放的美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如今却在特朗普执政下却面临挑战。当美国向国际人才关上了一扇门,中国应当乘势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广纳贤才,为我所用,用国际人才红利推动大国崛起。美国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并保持领先优势,其移民体系功不可没。美国移民体系既为应对美国人才缺口和人才环流设置了临时工作签证,也为了避免“临时居民”转为永久居民、冲击国内劳工市场而设置了劳工证,还为了吸引世界各领域顶级专家和杰出人才留美工作而设置了无条件“绿卡”。这不仅满足了美国各行各业发展需求,更为美国从全世界70亿人口中精选了最顶尖人才。但自9•11之后,美国移民政策有所收紧,金融危机又曾使外籍人才遭遇寒冬。特朗普上台后继续推行反全球化、美国优先,不仅认为恐怖主义可能借此渗透,威胁国家安全,还把美国的就业问题归咎于人口无限制的跨境流动。特朗普此前签署的“禁穆令”虽遭联邦法官封禁,他仍坚持收紧美国移民政策,可能继续颁布“禁穆令”。再加上意将改革H-1B签证制度等风声,这一系列举措或将大量国际高端人才拒之门外,而这些人才无论是作为中国应对老龄化的“人口红利”,还是作为中国创新发展源动力、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人才红利”,都是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中国正加快移民签证制度改革,推进一系列外籍人才引进试点工作。可以说,美国移民政策收紧实则为主动对外开放、招纳全球人才的中国创造了一个重大机遇。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快马加鞭出台更为开放、友好的人才利好政策,吸纳世界英才。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十项建议,旨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灵活的国际揽才机制,实现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后起超越。1.进一步放宽永久居留申请条件。扩大在华永久居留申请者聘雇单位类型范围,降低保持在华永久居留资格的最低时限要求,扩大永久居留申请材料出具单位范围。2.进一步提前“绿卡”发放时间。允许有意向来华发展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在海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免去先来中国住满一定期限的要求。3.建立永久居留转入籍制度。建议已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创新创业人员,符合在华满一定年限等条件者,可批准其加入中国国籍,并探索研究外籍华人申请双重国籍制度。4.放宽留学生在华工作和实习限制。建议在中国境内高校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毕业生,可享受为期两年的工作签证,打通境外高校外国学生来华实习通道,建立“全球优秀青年实习计划”。5.进一步加大留学生工作签证的发放力度。允许优秀的拥有专业技能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华工作,而没有相应学历但拥有高级技能的外籍优秀人才可以以其工作经历抵换一定的学历要求。6.探索建立华裔卡制度和华侨身份证制度。建议来华创新创业符合一定学历和居住年限的外籍华人可申请华裔卡,给予永久居留,并建立华侨居民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发放范围扩展至华侨。7.建立与国际无缝衔接的外籍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对境外人才来华工作期间社保的开户服务、缴纳标准、保障内容和离境衔接等进行明确规定,加快与他国签订社保互认机制,设立弹性社保缴费比例。8.制定移民法,完善移民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建议综合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技术移民法》和《投资移民法》等,使中国在人才引进、人才移民与人才管理的法律框架更科学和系统,在具体操作上有法可依。9.建立移民局,优化国际移民管理与服务。高效整合相关职能,尽快实现外国人签证、居留和移民等事务的统一管理,发挥移民局统筹管理海外人才引进和移民权利保障及融入的职能,创新外籍人员监管和服务模式。10.加大引进外籍人才的宣传力度。做好对境外人才引进意义的宣传,消除对境外人才的误解与抵触,让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同时借鉴欧美国家在全球舞台的宣传技巧,提升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文章选自亚太日报网,2017年2月22日
2017年2月27日 -
【人民网】CCG:中国应建立灵活揽才机制吸纳世界英才
人民网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 郝孟佳)今天,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中美国际人才新政” 研讨会,并发布《抓住美国移民收紧机遇 更加开放国际人才政策》研究报告。报告基于CCG对中美两国国际人才政策的长期跟踪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十项建议,旨在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灵活的国际揽才机制。 报告在梳理分析中美的移民政策、体系及现状后认为,当前美国移民政策的收紧对于正面向世界建立开放、包容和灵活揽才机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但中国目前存在 “绿卡”申请条件过严、相应法律法规和管理、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相对又削弱了中国的国际人才竞争优势。 报告从签证、永居、移民法等八方面提出了十项建议。包括进一步放宽在华永久居留申请条件、进一步提前“绿卡”发放时间、建立永久居留转入籍制度等;针对留学生,报告建议放宽其在华的工作和实习限制并加大留学生工作签证的发放力度。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表示,美国移民政策收紧,实则为主动对外开放、招纳全球人才的中国创造了一个重大机遇。中国可抓住这个机遇,快马加鞭出台更为开放、友好的人才利好政策,吸纳世界英才。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胡本钢表示,在产业中低端饱和、高端供给缺乏的情况下,不仅要运用好国外的矿产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还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为中国建设、中国发展和中外互利双赢发挥用处。胡本钢指出,要引进更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外籍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开放中企收购外企的绿色通道,以便于他们到中国来合作、商谈和交流。此外,若要实现招人、聚才并举,还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体制,进行顶层设计的策划和思考。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指出,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要实现创新驱动的战略人才不可或缺。虽然中国现在对美国的贸易是很大的顺差,但是在人才交流方面对美国却是绝对的大逆差。美国每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大量的留学生以及移民,而美国的发家史也可以说是美国的人才引进史。因此抓住美国移民收紧的这段时期,不仅开放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才,也需要加大引进发展中国家人才,如推动越南、泰国等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大力发展配套的人才市场和猎头公司,同时改善对外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改革人才机制。 CCG常务理事、燕定美中教育创始人兼总裁高燕定认为,如果特朗普出台对留学生在美立足不利的政策,这些家长有可能因此不再那么积极把孩子送到美国,这方面流失的减少可能有利于中国未来留住人才。 他建议,考虑到外国人在中国公立学校就学困难的问题,应该对外国人在此方面出台利好政策。因为现在很多国际学校在质量上并不如本土学校,更多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更希望孩子真正在中国的学校里学习,学到更好的中文和中国文化。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2月22日
2017年2月27日 -
【中国日报网】智库CCG:中国应借机对国际人才实行更开放政策
2月4日,示威者聚集在美国华盛顿白宫附近,抗议美总统特朗普日前签署的入境限制令。(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日报网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严玉洁)美国国土安全部2月21日发布两份备忘录,落实总统特朗普此前签署的关于加强边境管控、限制非法移民的行政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2日发布研究报告称,要抓住美国收紧移民政策的机遇,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政策。 CCG在这份名为《抓住美国移民收紧机遇 更加开放国际人才政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美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的同时,中国已经主动对国际人才张开双臂,招纳全球人才。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指出,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要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在优化证件设计、改造信息系统等方面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识验和便利化问题,推动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资格待遇落实。 CCG进一步建议实行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政策,并从签证、永居、移民法、移民局等八方面提出了对策。其中包括进一步放宽永久居留申请条件;进一步提前“绿卡”发放时间;建立永久居留转入籍制度;放宽留学生在华工作和实习限制;进一步加大留学生工作签证的发放力度;探索建立华裔卡制度和华侨身份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无缝衔接的外籍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移民法,完善移民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建立移民局,优化国际移民管理与服务;加大引进外籍人才的宣传力度。 特朗普1月27日颁布行政令,暂禁全球难民和西亚北非7国公民入境。2月3日,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作出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入境限制令。2月21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出台两份备忘录,旨在“阻止非法移民并方便对没有合法理由进入或滞留美国的外国人进行识别、逮捕、关押和驱离”。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7年2月23日
2017年2月27日 -
【封面新闻】专家谈杨振宁入籍:中国 “海外人口”增加十倍也没问题
70岁的姚期智院士依然会走上讲台。台下坐着的,是95后甚至更小的本科生。他的身份很多,但在中国计算机少年的心中,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姚班(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是的,这个班和他同姓。 2月21日,已由中科院外籍院士转为中科院院士的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按照姚班2017年春季课程表,21日这个周二的上午,姚院士会出现在清华学堂117教室,和助教黄棱潇一起,为学生们讲授《计算机应用数学》。能够倾听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亚裔获奖者的课,是许多理工学子的梦。 和姚期智一并转为中科院院士的,还有诺奖得主、94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身兼名誉院长的杨振宁,办公室编号写着209。他21日证实,自己已于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而这一天,距他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回忆50年前之举,杨振宁说了这样一句话,“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说我父亲到临终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而谈及这次回归,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在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眼中,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其实只是中国近年来引进海外人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快引进海外人才的步伐。据了解,2012年12月,中组部、人社部等25部门联合印发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2015年6月,公安部根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新增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类用人单位类别;2016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同年,在《意见》基础上,起草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今年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指出,“实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件便利化改革,要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在优化证件设计、改造信息系统等方面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识验和便利化问题,推动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华资格待遇落实”。 而据新华社报道,刚刚过去的2016年,公安部共批准了1576名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63%。 不仅人数上升,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报告,近年来,外国人永久居留的待遇也明显得到提升。永久居留证可以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通信、工作、税收和社会保险、财产登记、诉讼等事务的身份证明,取得永久居留资格外国人的子女还可获得就近入学等国民待遇。 如何更多引进全球人才为中国服务?王辉耀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比如,他对封面新闻记者建议,进一步放宽永久居留申请条件,允许在中国境内企事业单位就业或在中方驻境外企事业单位和机构就业,而符合相关标准的外国人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据王辉耀介绍,目前保持永久居留资格需每年累积在中国居住满三个月,或五年内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建议进一步降低在华居住时限要求,以更开放灵活的政策吸引国际人才。” 而对已取得永久居留权有入籍愿望的外国人士,王辉耀建议进一步完善入籍渠道。“目前外籍人士入籍中国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依亲关系。并没有出台非依亲关系入籍的相关政策或细则。”他建议,对已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创新创业人员,在华满一定年限且符合一定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可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此前,曾有专家学者建议尝试移民法等相关立法。目前现有法规主要包括《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以及一些相关办法和意见。王辉耀建议,在综合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可加快研究制定《技术移民法》和《投资移民法》,使人才引进、人才移民与人才管理的法律框架更科学、系统。 中国国际人才专委会副会长胡建华也认为,解决海外人才引进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入手。“到底我们移什么样的民?怎样移?需要有哪些法规?这样,才可有法可依。”另外他认为,今后不管是吸引人才还是使用人才方面,中国应有全球化思维。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胡本钢认为,中国发展需要更多海外人才参与,“我们要利用国外的不仅是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而且需要人才资源。”他指出,在目前中国产业中低端饱和、高端供给缺乏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各方面人才进来。“不能光考虑中国人和华人,无论生活在美国还是欧洲的,只要对中国建设发展、对中外互利双赢能发挥用处的人才,就可以给他们提供空间。” 扩大引进外国人才,逐步放宽永久居留待遇,会不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并不这样认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1月,59.4万名外籍人员居住在中国,占中国人口的0.04%,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平均10-15%及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2-3%的数据。黄文政认为,中国可接受有限度的移民,“即使把现在’海外人口’增加十倍也没问题。” 不过,黄文政同时强调,引进海外人才不能以牺牲国内公民利益为代价,“不能是超国民待遇,要一视同仁。”(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章选自封面新闻,2017年2月23日
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