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施一公:时不我待 舍我其谁
专家简介施一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民进、农工、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党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特邀请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畅谈体会和认识,就如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伟大事业表达诉求、发表见解。——编者 今年是我回国工作的第十个年头。10年前,我的实验室刚刚启动,首批学生还懵懵懂懂。2007年3月我的清华实验室开始了第一个科学实验。而今,我们于2015年发表的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我在清华培养的博士生已经在中外研究机构开始独立领导实验室。 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疑惑不解,认为我疯了;可是今日回头看,我想再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这10年,我亲身见证、经历、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深切感受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切切实实正在发生的进行时。 然而这10年,当中国国内稳定发展时,世界大势却发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近几年的变化可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打铁还需自身硬”,科技强国、人才兴国。运用科技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政协委员时的这番讲话既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激励和鞭策,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过去10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作为工作在国内一线的科学家,我却反而有了更多的紧迫感,原因很简单: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之前我们的心态多为追赶,前方的路或多或少有迹可循、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是现在我们要开始调整心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若干领域要思考如何“引领”的问题。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必须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所以,我对总书记讲话中连提三个创新心有戚戚:“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秉持创新的精神锻造自身实力,运用创新的思维应对不可预测的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责任重大! 结合自身实践,我以为,作为一线的科技人员,创新体现在对于本领域科研工作敢为天下先的追求,发挥才智,探索未知,为人类文明书写新篇章,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而另一方面,2008—2015年间,受学校信任我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医学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科研教学几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尝试,今天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回顾这期间的经验教训,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机构的管理者,创新体现在对新机制体制的不断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智慧、不忘初心推进改革的勇气和韧性。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6年前,我在“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曾经呼吁我们每一位专家要“树正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要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升华人生价值。这是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会一直努力践行的准则。 总书记讲话中体现出来的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与倚重更是一缕春风,让我们为了国强民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明天而心无旁骛地努力,轻装前行。惟行胜于言,直挂云帆济沧海。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9日
2017年4月7日 -
【China Daily】China could help US rebuild aging infrastructure, thinktank say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oth benefit if they work together 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 top think tank reported on April 5.The report is titled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US-China Relations and published by Beijing-based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It explains how several projects in which Chinese companies have entered the US market are helping the US government meet goals set by President Donald Trump during his campaign.It said that as Trump plans to develop transportation and energy facilities, build a next-generation internet network and improve veterans hospitals, the US needs Chinese businesses to put these big-ticket projects into place.Chinese firms, such as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and China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 have already been helping the US upgrade som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 in Manhattan, the subway station near Yankee Stadium in the Bronx, a coliseum in South Carolina and a massive entertainment hotel and casino in New Jersey.“Chinese construction and railway vehicle companies have made impressive inroads into the US market with their quality products,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tise and comprehensive after-sales services. They are 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US economy by improving the country’s infrastructure,” said Wang Huiyao, the think tank’s president.The US is coming to grips with its aging bridges, rail lines, tunnels and roads, ranking 19th i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US consulting firm Rhodium Group said that from 2013 to 2030, the US will have to spend $8.2 trillion upgrading its infrastructure.The report predicted Trump’s plans will further motivate Chinese heav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nglomerates to expand into the US market.Chinese companies can earn decent returns from the US market, and as a result could open more subsidiaries in the country to directly invest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in the US. This would not only create growth in the US, but also enable Chinese companies to expand their presence in more developed markets.CRRC Sifang America, an arm of railway equipment manufacturer China Railway Rolling Stock Corp, broke ground in Chicago on a $100 million plant to build rail cars for the city’s transit authority last month.CRRC also started to build a $95 million plant in Massachusetts to build rail cars for Boston’s transit authority in 2015. Completion of the plant is scheduled this year. (By Zhong Nan and Ren Xiaojin)From China Daily,2017-4-6
2017年4月7日 -
【科技日报】习大大访美,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6日将应邀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首次会见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之际,4月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发布《基础设施合作为中美关系提供新机遇》的报告,预测了此次习近平访美将会给中国企业在美国发展带来的机遇。 投资基建 报告主笔人之一、CCG主任王辉耀指出,在特朗普复兴美国蓝图中,关键之一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提振美国经济。其在百日新政宣言里提出未来十年内,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一万亿美元规模。 世界经济论坛曾对全球基础设施质量进行评比,美国位居全球第19位,排在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曼之后。2013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对国内基础设施综合评测结果为D+,并估算至2020年,美将为升级交通基础设施需投资3.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用于维修、更换或扩建的花费将高达数千亿美元。 报告称,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各个州政府具有极大的自主权,也是吸引外资和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对来自中国的外资需求,是美国各州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国加强链接的动力。有投资意愿的中国企业家造访州政府,一般会被州政客和官员奉为座上宾。另有研究显示,投资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每1美元所产生的经济回报为4美元。 提供就业 特朗普一再强调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将遵循“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原则,并承诺未来十年为国内创造2500万个工作岗位。换言之,到美国投资建厂是最符合特朗普执政方针,也是中国企业最容易受到地方政府拥护的方式。美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直接关系到州长、州政府官员的政治前途。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是“走出去”最快的中国企业,在斯普林菲尔德和芝加哥的生产基地分别为当地创造了150和169个就业机会,对经济不振的地方政府而言是很大政绩。 报告建议,中国企业在美国开拓基建市场过程中,力求适应当地市场和法规要求,逐步实现更多的当地采购和劳动力的本土化。而在选择美国合作商时,考虑雇佣一定比例的妇女和少数族裔工人,以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一带一路” 特朗普曾经的国家安全高级顾问詹姆斯·伍尔西曾撰文指出,奥巴马政府未能加入亚投行,在华盛顿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的“战略失误”,并期待新总统将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更为热心。 2015年9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联手推动非洲地区的清洁能源项目,帮助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实现用电人口翻一番的目标,支持中国政府“一带一路”战略和美国政府“电力非洲”计划。 报告认为,像这样的中美企业合作,与第三国联合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在中美基建合作中存在巨大空间。 此外,报告针对中资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受到美国本土竞争、PPP项目落地操作和地方政治博弈等因素所制约,提出建议:中国企业深入地方,提升本地化;金融资本组团,联合布局美国基建;加强两国省州级政府互动,共同推动省州级基建项目合作等。(记者 华凌)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7年4月6日
2017年4月7日 -
【中国新闻网】智库报告:中美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广阔合作共赢空间
中新社北京4月5日电 (周乾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5日在京发布报告认为,中美在基建领域存在较大优势互补,有广阔合作共赢空间。 报告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了未来十年内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达到一万亿美元的目标。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拥有资本、技术和经验的相对优势。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前10个月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已达到94928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投资热情不减,2016年中国对美投资总量达到45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报告首先分析了中美在基建领域达成合作的机遇。中美基建企业、轨道交通企业以及工程机械设备企业有望受益基建热潮;高新科技企业可借此参与美国最前沿基建项目;美国公私合营模式发展前景看好。 报告同时指出,中资参与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受到美国本土竞争、公私合营模式项目落地操作和地方政治博弈等因素制约,建议中国企业深入地方,提升本地化;金融资本组团,联合布局;邀请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基建合作;建立中国基建合作促进机制等。 报告主笔人之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中国将继续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也需找到中美合作共赢的新支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4月5日
2017年4月7日 -
黄仁伟:换个角度看中美关系,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专家简介黄仁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我想换个视角探讨中美关系,最近世界的走向究竟是不是逆全球化了?如果是的话,中美关系在此大背景下会发生什么变化?逆全球化与全球化: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理解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则是因为出现了全球的生产力和全球生产关系的矛盾。 全球生产力发展产生全球化,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则逆全球化 首先以此理解全球化。从1980年代末开始,所有的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及跟随苏联集团的发展中国家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世界第一次有了全球的市场,由于这一点,全球的市场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力的大流动,再加上最新的要素全球的网络和信息的流动,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形成了最近30年的全球化的高潮。所以说,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包含了全球市场的空前扩张。 而所谓逆全球化,它是全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远远落后于全球生产力大突破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出现全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和各种要素的协调平衡的发展,所以全球化生产力的潮流造成了全球一系列极不平衡的现象而得不到纠正。 西方目前无力重构全球生产关系,逆全球化暂不会消失 全球生产力和全球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哪里?主要在发达国家之中,所以这次逆全球化首先是在发达国家产生,由发达国家带领,先是英美两个国家,现在欧洲也跟上来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原先在全球化中处于前沿,但因为全球流动首先是从发达的经济体向发展中流出的,导致其空心化、杠杆化、虚拟化,所以之前越是在前沿的,现在矛盾越是突出。全球财富的转移造成了新的财富分配和权利转移,其结果是,原来发达国家中两个核心的资本主义稳定支柱出现了危机,一个是中产阶级的稳定性,一个是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要重新巩固这两根支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财富分配,但是西方现在做不到。所以全球生产关系的滞后,全球上层建筑的滞后在发达国家里面首先暴露出来。 以此来看,全球治理是一个全球生产关系和全球上层建筑要重新构建的历史任务。但这个历史任务太大,太遥远了,所以逆全球化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英国退欧、特朗普现象以及一系列“黑天鹅”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后面的矛盾没有解决,病根没有消除。跳出过去的国际关系理论看中美关系 用这个视角来谈中美关系可以得出新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用中美关系来说中美关系。 从1980年代到金融危机前,中美经济利益超越其他 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在30年的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生产力的全球重新布局,中国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也使得中国和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共同的经济利益,并且超越了战略分歧、地缘政治、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这个变化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了大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的下滑和中国经济迅猛上升到第二位,使美国感觉到全球化不再有利于美国,而更有利于中国,换言之中国是更大的受益者,美国是受损者。这是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核心。 退回旧有政策,美国霸权已不能适应新的全球发展 所以特朗普的政策特点就是要把全球化中中国获利部分拿回去,他只是把对美国造成的损害的问题都集中起来,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因此就出现第二个问题——美国所采取的所有政策不是向着解决全球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矛盾方向而走,而是向着用更旧的落后的早期的美国政策来找出路,向更不全球化、更逆全球化的方向走,以为倒退回去就可以解决美国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特朗普利用民粹主义的方法来上台,推出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等等政策。这些政策能不能解决全球化中的大范围的宏观的矛盾?绝对不可能,所以实际上美国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一方面代表更加落后美国旧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来说是其霸权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一个霸权不能维持的基本原因是不能适应新的全球发展,它领导不了。 习特会,期待谈出中美全球治理新合作 最后,中美能不能找到最好更新的出路?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关系来看,中国有可能走在美国的前面。因为我们在推动全球治理,我们在推动全球财富更加合理的分配,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全球平衡的结构。 4月7日,习主席要会见特朗普总统,他们会谈很多问题。其实我们的理念和战略思路比特朗普先进,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制高点上,站在战略的主动权上。所以下面几方面的合作可以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找到出路。 其一,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和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找到共同点。全球需要基础设施的全面的革命性的改造,美国也需要,双方可以找到共同点。 其二,在亚太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上找到共同利益。美国放弃了TPP,但不等于TPP将来就不存在,它还会有。比较稳定的RCEP和比较高规格的TPP最后应该要结合在一起。 其三,中国和美国技术的融合。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产生新的技术,美国很多技术如果找不到中国市场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中美的研发系统将越来越多融合。 其四,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倡议的提出者。美国现在很矛盾,因为它自身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如果跟着中国走变成第二了,不跟着中国走就是落后。但是中美两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国要再伟大,中国要中华复兴,所以特朗普与习主席的会晤会有积极成果。文章选自文汇网,2017年4月1日
2017年4月6日 -
丁学良:中国高校海外招生,先一箭三雕
专家简介丁学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为什么北美大学每年全球招生,还给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他们这么坚持做了几十年,一定是算了活账和长远账,把扩大本国综合影响、增加文化交流、刺激本地学生竞争力、引进明天的高级人材等要素考虑在内。大学国际化,一定要从长远的活账着眼! 大陆高校海外招生最重要的正能量:若是增加从海外招收女生的数量,就大大提升内地男生找到合适女友结婚成家的机会,这尤其帮了理工科高校男生的大忙。在上大学期间结识的对象,日后成家更有可能和谐,特别是对养育下一代有好处。 过去十几年里,全球的大学(包括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竞争和评比体系新增了几项指标。虽然有的指标并不受笔者的拥护——因为它们欠缺高等教育的实质要素,容后再评说,有几项还是具有新鲜实质内容的。本文单提“国际化”这一项,主要是看一所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里,各自包含多大比例的外国公民。 高校国际化:算死账算活账?算短账算长账? 笔者1993年春第一次来香港工作时,香港高校教师的国际化刚刚迈上一个新台阶,主要是由于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的刺激。但过了好几年,香港高校的学生国际化才慢慢起步。香港那时对境外学生来港读大学只是算死账——他们会耗费本地纳税人的多少钱?因为香港的高校是公立的,政府要对每个学生拨款资助。公款资助占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全部费用的比重,依据该学生的家庭财政状况。如果从香港的境外招生,外地生家长不向香港缴税,外地生拿到的高校资助就成了香港纳税人的损失。即便外地生不拿本港的奖(助)学金,全自费,也还是占了香港的便宜,因为香港高校的学费显著低于市场价格,靠的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比如,2015-2016学年,香港几所大学的全额学费约为10-12万港币,这比素质相似的美国州立大学对非本州学生的收费要少一半以上,差距就是香港政府的补贴。 我们这类从国际教职员市场上被招聘到香港教书的人,当时就以北美高校的例子跟本港的算死账派讨论:你们这样的小算盘北美就不会打?为什么他们的大学每年全球招生,还给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他们这么坚持做了几十年,一定是算了活账和长远账,把扩大本国综合影响、增加文化交流、刺激本地学生竞争力、引进明天的高级人材等要素考虑在内。大学国际化,一定要从长远的活账着眼! 大陆高校的海外招生要有初级蓝图 笔者之所以简介当年香港的这种辩论,就是预料到,中国内地一些读者读了本文的提议,也会有类似的质疑。我非常希望能在每年的“两会”上听到有相关的提议和讨论,因为这是含义深远的公共政策议题。建议:中国内地的高校(包括二级学院和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也需要扩大从海外招收本科生的比例,定下一个大概的指标,到某年为止,某类地区的某类高校力争有某个百分比的海外本科生。 十多年前,香港高校初定的目标是海外本科生达到8%;更早一些年,定下的海外研究生比例是20%;现在这些指标已经超过。这种国际化趋势给本地高校带来的正面效应远超过香港纳税人为此而付出的短期财政支出。基于这个经验,笔者也能列出一长串相似的对内地将会带来的正面效应,即便短期来看,内地也需要对国际化付出相当的资助费用。 高校国际化趋势给内地带来的长期正能量效应中的有几项,大道理明显,此处无需细论,比如增加中国的软实力。这里笔者仅挑出有具体内容的三项,作点阐释。第一项正能量效应,是刺激教学的双向挑战互动。中国传统式的大学课堂里,学生很少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海外学生提问题的劲头通常更踊跃,尤其是他们提出的问题的视角,往往出乎你的预料,有“横路冲出来一匹黑马”的拍案惊奇效果。 正能量两例 笔者永远不会忘记早年的一个经历:1990年代初我参加美国东北部的高校交流,给一年级通识课班的学生讲中国的男女不平等在公共资源分配上的多种表现,比如公厕。到了课末对中美在此问题上的异同进行讨论时,有个学生就批评我说的“男士在这边排队,女士在那边排队”的分类考虑不周。我很惊讶,反问学生应该怎么表述才完整,学生答:“你应该想到还有极少数的人,是变性的中性的,既非男,也非女。”真没想到,时隔四分之一个世纪,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该问题竟然是影响很多人投票的一个公共政策因素。在今年2月22日,特朗普行政部门要就此特别发布一个公告,废除前任总统的指导意见。 高校国际化的第二项正能量效应,是可以为中国内地输入高素质的新移民作铺垫。来中国大陆读书的海外生,大部分是要回到他们的原居住地的。这些人的返回原地对中国今后拓展和那些国家及地区的经贸、文化、政治、非传统安全(如环境污染和流行病的控制)等方面的交往,功能不可小视。但中国大陆也应该尽快改进相关的政策法规,让其中有意愿留在大陆就业和创业的海外生先拿到1-3年有效的中式绿卡,继而开启他们日后顺利地和以较低成本变成永久移民的合法通道。当目前一些西方国家收缩技术移民的窗口、日本继续奉行对移民关门的过时法规的期间,中国大陆适度放开国际移民的门窗,能收到多种的名实效应。 国际上比较各国的竞争力高低,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是看该国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广博程度:越是多有来自外地、外国的人在这里学习工作,这里就越是具有创新力。因此,全球最具创新力的那些城市和地区,都是人力资源最开放最五花八门的。你再看看中国内地的城市和地区,至今有多大比例的海外人士在那儿学习工作?仅凭这一条,内地的一线城市跟伦敦、纽约、柏林、巴黎、波士顿、洛杉矶等一流城市比,就差着好几个等级!笔者2007-2008年参与一项国际合作项目,调查跨国学生的流向和地区高新产业发展,二者的相关度极高。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你仅仅从本国的各地吸引人才,哪能比得过从全球各地招人引才!高校国际化是人力资源全球化的至关重要环节,越早起步尝试,越能逐步改进相关的机制。 最重要的正能量效应 第三项正能量效应,是为内地高校的男生间接介绍女朋友,成他人之好。笔者近期曾在专栏文章中简评了内地适婚人口男女失衡的严重性。一方面,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内部,男女失衡的人伦后果都是按照经济和社会地位分布的。也就是说,越是综合地位低的男人,越是难以娶到妻子,有高校学历的男子承受“无妻徒刑”的概率要低于不具高校学历的同龄男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男生找女朋友,绝大多数做不到漫天撒网、八方出击。上大学期间那么忙,能够结识女友的圈子,以本校和周围高校为主。大陆高校若是增加从海外招收女生的数量,就大大提升内地男生找到合适女友结婚成家的机会,这尤其帮了理工科高校男生的大忙。在上大学期间结识的对象,日后成家更有可能和谐,特别是对养育下一代有好处。 大陆高校若是增加从海外招收女生的数量,就大大提升内地男生找到合适女友结婚成家的机会。 鉴于上述考虑,内地高校从海外招生的时候,就应该对女生多加分:如果其它条件相等,录取女生的几率至少要高一倍。同时也须设立对海外女生特别优待的助(奖)学金资源和评比标准,尽量让那些愿意到大陆来读书的海外女生得到财金扶持。这样做,符合文明世界的公共政策原则,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偏向相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法规。中国内地高校这么做,还能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好评。每过若干年,请多方人士作全面回顾和检视,分析其利弊和提出改进的措施,使这类优待海外女生的项目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按笔者的评估尺度,只要招进来的境外女生身心健康、学成毕业(不必是高材生)、合法留在内地、与大陆男友成家、至少生育两个孩子(两个女孩最佳,一女一男次佳),就是中国国民利益的纯进账。 内地高校招海外生,要有预备班的安排。有些海外生的语言能力不足,须先过语言关。笔者1984年去美国读书,第一学期便是在匹兹堡大学的实用英语班受到强化训练,由校方奖学金支付。香港的大学本科原来是跟英国的一样,三年制。自从扩大招收内地学生以后,就新加了“0年级”,主要是语言训练,英语为主,粤语为辅,上完后再进一年级,全部是四年制。内地的预备班,可以参照这类变通做法。 内地高校从海外招生是一箭多雕,本文暂摆出三雕。仅仅这三雕也够吸引人了,得抓紧做起来。文章选自中国大学在线,2017年3月24日
2017年4月5日 -
【China Daily】China welcomes more job-seeking foreign graduates
Foreign job seekers at job fair in Beijing, Nov 5, 2016. [Photo/VCG]BEIJING - Four months before getting his Master’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Irish student Gareth Lacey got a job offer from a Chinese tech start-up in Beijing’s equivalent of Silicon Valley.It might not sound like a big deal to a science postgraduate student in Beijing, but the offer did not come easily.China only recently dropped the work experience requirement for foreign postgraduates, opening a floodgate of opportunities, especially to foreign students pursuing higher education degrees in China.It had been almost impossible for foreign students to be employed right after graduation. Two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were mandatory in most cases, Beijing-based foreign students said.Lacey, who has been studying a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ill be among the first to benefit.He described the policy as a "welcome change" for himself and many foreign graduates in similar positions.According to a January circular issued by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eign students with a postgraduate degree or higher from Chinese or "well-known" foreign universities can be offered employment within a year after graduation.Applicants should be healthy, have no criminal record, obtain a B grade average (or 80 out of a 100-point scale), have a job offer related to the major of study and with an income no lower than the local average.Successful applicants will be given a one-year work permit, which can be extended to no more than five at renewal.Lacey said the Chinese job market is a big draw for foreign job-seekers due to competitive salaries and relatively low living costs.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 China’s market has more to offer foreign job-seekers. Typical jobs for expatriates used to be language teachers, multinational executives, and foreign mission staffers, but the range is widening quickly.Figures on the number of foreign employees in China are not always available. It was estimated that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is century, the number of foreigners working in China grew three times to 220,000,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which oversees immigration affairs.Lacey said that with the new policy, he suspects there will be a large increase in recent graduates seeking work in China."I found it hard to understand in the past that multiple scholarships were offered to foreign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but after graduating, they had to leave," he said.Chinese universities began aggressively enrolling foreign students in 2010. The amount of scholarships has been increased over the years.The country aims to become Asia’s top destin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2020, targeting 500,000 foreign students enrolled per year by then.The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estimates that about 398,000 foreign students came to study in China in 2015.Wang Ying,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 under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aid Beijing’s Zhongguancun hi-tech zone had actually started piloting the policy last year and it was well received.Postgraduates jumped at the opportunity, Wang said. Last year, his school organized eleven job affair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ach was full packed. Tech giants like Huawei were among the hiring firms."Many of our students were thrilled. They told me they wanted to learn Mandarin and work in China," Wang said.The appeal of a Chinese job is not confined to metropolises like Beijing, Shanghai, and Shenzhen.There is enthusiasm in mid-level and even smaller cities.Ayaz Ali, a Pakistani Ph.D. candidate studying at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nder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aid it was his dream to work in the northwest city of Lanzhou.Ali said other than participating in the world’s leading cryospheric research, he finds the local culture accommodating to Muslims like him. The province of Gansu, where Lanzhou is located, has a relatively large Muslim population, and Islamic rituals and practices are observed.Ali said many Pakistani students come to study in China, but until now few have been able to stay on after graduation, which remains a cause of concern among Pakistani students in China."After all, it is also very hard to find a good job back home," he said.Ma Xiaolei,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ffairs office at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said lowering the employment threshold for foreign students serves the strategy to re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He said foreign employees will help Chinese enterprises gain an advantage as they expand overseas, and it is logical for foreign graduat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put to use what they learn in school.To open its market, China has also been easing the residence and entry policies for foreigners.Last year, 1,576 foreigners obtained permanent residence in China, rising 163 percent over the previous year. Foreigners with permanent residence will enjoy the same rights as Chinese citizens in areas such as investment, housing purchases and schooling, among other rights.From China Daily,2017-3-29
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