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时报】法国承诺彻查枪杀华人案
3月28日晚,旅法华人在巴黎19区警局前示威,抗议警察暴力。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一名旅法中国公民在巴黎家中遭法国便衣警察枪击身亡的事件持续发酵,牵动着无数法国华侨华人的心。当地时间28日晚,数百华侨华人再次到巴黎19区警局外集会示威,要求警方还原真相,惩罚凶手。在当地华人的奋力抗争和中国外交部门的连续交涉下,巴黎警察总局局长向华界代表承诺,将加速司法调查,尽快澄清案件真相。据了解,3名涉案警察已经暂时停职接受调查。法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保护所有在法中国侨民安全是法国政府的优先考量”。在分析人士看来,这场“意外”悲剧虽是个案,却点燃了法国华人社群长期的愤怒与恐惧——他们常常遭受种族主义的侵扰,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参与和法国警方交涉的欧洲青田同乡会会长陈少奇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法侨团还将组织大型示威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当天表示,“中国外交部、中国驻法国使馆将继续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敦促法方妥善处理。同时,我们也继续主张广大旅法侨胞依法、理性维权。”涉事警察停职接受调查 28日晚,数百示威者再次在巴黎19区警局外集会悼念死者,要求警方公正处理案件。据《巴黎人报》等媒体报道,现场大约聚集了500名抗议者,这次悼念示威活动得到巴黎市政府的允许。为应对更多的抗议者,法国警方加派了防暴警力,在警局门口严阵以待。集会者中有人举着“警察是凶手”“我们伸张正义”等标语牌。警察局门前可以看到点燃的蜡烛。 相比前一晚的示威出现焚烧警车等骚乱事件,28日的示威活动要平静一些。《欧洲时报》报道称,示威人群高呼“警察,杀人犯”“反对暴力”等口号,要求警方给予真相。现场不断有人提醒,示威目的是寻求公道,不是挑衅警察。大约23时12分,忽然有人向警察投掷爆竹,警察立即用催泪弹还击,现场一度混乱。随后,警察发现在中心场地之外的外围地带有人在与他们“打游击”,遂将主要注意力集中转向对付这些人,据称这些人并非华人。法新社称,警方当晚逮捕10人,他们被指向警察掷投射物。 当天下午,巴黎警察总局局长卡杜及总局主要负责人与华界代表举行会谈,就旅法华侨刘某被警察枪杀一案进行沟通。他表示,将加速司法调查,尽快澄清案件真相。欧洲青田同乡会会长陈少奇参与了这次对话交涉,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华人侨团向巴黎警方提出三点要求:立即释放27日晚在游行示威中被捕的35名华人,公开事发时的办案资料,停职并关押枪杀中国公民的法国警察。在会上,警察方面表示,3名涉事警察已经暂时停职等待接受调查,法国警察内部两个独立部门的审查程序也已经紧急启动。35名被捕的华人大部分已经被释放,其中3人因涉嫌砸车、烧车而要走司法程序。法方当局代表还强调对此事件非常重视,司法当局将全面调查,到时一定公布调查结果,同时要求华人保持克制。 “这起事件是警察造成的,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是警察杀了我们的同胞。”“德国之声”29日援引一名法国华人社团负责人的话称,巴黎华人希望向法国政府要安全保证,许多社区的人都感到不安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法国国家警察总监察局和巴黎第二警区已就警察是否失误开枪展开调查。法国新上任的内政部长菲克尔28日在一份声明中严词谴责针对治安人员采取的暴力行为,对维护治安的警察表示全力支持。他同时呼吁大家保持冷静,让司法人员展开全面的调查。针对事态的发展,法国外交部发言人纳达尔28日表示,保护所有在法中国侨民安全是法国政府的优先考量,法国内政部和巴黎警察局正在对此事件进行调查,以便查明真相。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外交部、中国驻法国使馆一直同法国政府有关部门就这一中法两国人民都很关注的事件保持着密切沟通和联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29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法国使馆负责人28日先后分别向法国驻华使馆、内政部及警方负责人提出紧急交涉,表达中方严重关切,要求法方尽快查明真相,公布调查结果。我们也请法国政府理解中国旅法侨胞对此事的反应,保持克制,避免再次发生冲突导致事态升级,积极回应相关人员合理诉求。希望法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在法中国公民安全和合法权益。 《欧洲时报》29日援引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王加清的话说,华界代表与警察总局的会面,是中国外交部严正声明、中国驻法使馆交涉、华裔青年奋力抗争的结果。维权团体呼吁统一行动 遭警察枪杀的华侨刘某籍贯是浙江省青田县。北京时间29日晚,《环球时报》记者与欧洲青田同乡会会长陈少奇第一次电话联系时,他正赶往召集各大侨团开会的路上。陈少奇说,当天仍有华人自发参加示威活动,而在法侨团后续还要组织大型的示威抗议活动,寻求正义。但大家会理性表达诉求,用和平方式发出声音。 采访中,陈少奇表达了对3名涉事警察的不满,他说:“受过专业训练的特警为何打死年近6旬、身高1米6左右、体重只有五六十公斤的刘某,他不是抢劫犯,不是恐怖分子,法国警察有什么权力一下子就打死他? 这是对生命的无视!”陈少奇还表示,由于便衣警察没有佩戴执法记录仪,3名警察的口供与受害者家属的口供又存在很大不同。法国警方现在承诺公正调查此案,并感到来自法国内政部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中国外交部门就事件进行交涉后,对案情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中法两国国家层面。 29日下午,遇难者刘某的妻子及儿女在律师的陪同下会见记者,讲述26日晚所经历的噩梦时刻,记者会吸引不少法国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律师代表家属呼吁大家保持冷静。从最初忽视该事件,到越来越多的法国主流媒体开始关注这一事件,华人团体的“抗争”显然起到了作用。比如法新社详细报道了受害人妻子与儿女对媒体的表态。BFM连续新闻电视台称,警察这样携带武器闯入民宅打死户主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有关事情发生的经过现在双方说法有很大差异,看来必须全面调查才能有结果。华人的怒气也有道理,因为他们觉得受到不公正待遇。 创立温州商会的侨领刘若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法国华人各社团均动员起来维权,帮助受害人。各社团均通过自己的渠道向法国各级当局进行交涉与施压,力图使当局对此事件有明确说法与合理解释。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侨团负责人表示,华人在法国安分守己,却遭到其他族裔不良分子的连续偷盗抢劫。华人没有受到警察的良好保护,却又成为警察暴力的受害者,实在无法忍受。因此,此次法国华人才会如此愤怒地行动起来。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了解到,29日有华人呼吁到市政厅、埃菲尔铁塔等地继续示威,但有在法华人维权团体呼吁大家不要分散力量,等30日下午侨学界会议之后再定,团结起来在一个时间统一行动。当地华人维权中心会长曹华钦表示,抗议活动应该在周末举行。他透露,巴黎检察官表示,周五或下周一会向华人社团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华人的愤怒与恐惧” 事件也让法国华人长期以来的不满情绪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纽约时报》称,此次命案恰逢法国亚裔社区不安加剧之际,许多亚洲移民生活在巴黎贫穷的社区,去年一名华人裁缝在巴黎郊区遭到3名北非裔青年暴力打劫后去世,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也引起人们对巴黎北郊欧贝赫维利耶地区安全的关切。“我理解社区里的怒火”,此次被杀华人刘某家属的代理律师乔布说,他的几个亚裔客户最近都抱怨警察滥施暴力。 “法国警察杀人事件暴露出华人的愤怒与恐惧”,美联社28日称,中国移民和中国政府抗议巴黎警察开枪杀人,街头爆发暴力冲突,法国亚裔社区的担心与失望显露无遗。法国是华人最多的欧洲国家,在法华人经常指责警方没有采取足够措施保护他们免于种族主义的伤害。去年9月华人裁缝张朝林被打死后,1.5万华人在巴黎集会,敦促结束对亚裔社区的暴力,呼吁关注巴黎郊区紧张的种族关系。巴黎第八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说,在法国,中国人是其他民族种族主义泛滥的受害者,他们成为犯罪者的袭击目标,因为许多华人经常携带现金,不少人没有居留证,所以很容易受到威胁。皮卡尔说:“中国人不喜欢抗议这种形式,也不愿意公开表达,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他们非常非常生气。他们对遭歧视受够了。” “华人不应成为‘沉默的一族’”,德国慕尼黑华人学者陈日晨2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巴黎警察枪杀华人事件震动欧洲华人圈,这也给华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华人在欧洲不断成为暴力的牺牲品?他认为,华人在欧洲实际上人数并不少,甚至算是一个较大的少数族裔。但为什么华人参政这么少,在议政上没有华人的声音?华人不能只默默工作,而应该积极利用各种团体共同发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海外华人越来越多,但还处于居住分散、缺少合力、与当地脱节和政治参与比较弱的状况。很多地方的华人在当地活跃度不够,与当地社会来往比较少。华人主要是做生意,办报纸自己看,住唐人街,吃中餐,特别是有了微信等社交媒体后,出了国和在国内区别减小。他建议,华人除了要改变“散”的状态,还要多在当地参与政治,多在主流媒体出声,积极投入公益活动。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3月30日
2017年3月31日 -
唐世平教授CCG演讲:特朗普时代国际秩序分析及中国的选项
2017年3月29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唐世平教授,在CCG总部举行“特朗普时代的国际秩序分析及中国的选项”的主题演讲和交流。 过去十余年来,崛起中的中国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伴随着英国脱欧、特朗普胜选等新形势,未来的中国和全球治理的关系成了新的热点话题。二战后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在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升起的特朗普治下该如何定义?中国该如何认识变化中的国际秩序,避免冲突,合作共塑国际秩序?中国是否有意愿、战略和能力对现有国际秩序提出改造方案?唐世平教授结合自己的长期研究和最新观察,总结了当下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理解及对中国选项的考虑,阐述了如何理解国际秩序及其历史变迁,分享了他得出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中国的选项的见解。CCG副主任王欣主持了会议。 唐世平教授首先强调,大家都在谈国际秩序,但是,秩序并不是一个容易理解和度量的概念。因此,我们首先要度量或理解国际秩序到底有哪些基本维度。根据他此前发展的一个关于秩序的分析框架,唐教授认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秩序都可以定义为,在任意一个系统内,如果出现了一定的可预测性,就表明这个体系有一定的规则或规律,这个体系就被称之为是有秩序的。而从度量的层面来看,一个秩序有四个维度,包括广度,权力的垄断程度,制度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制度被内化的程度。而国际秩序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在全球层面有多个方面:军事方面最讲究硬实力;政治方面看硬实力和理念的吸引力;经济方面也最讲究硬实力,其次是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方面是中国的基本价值和社会构成体系对其它国家的精英和民众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知识方面是中国的知识精英,特别是社会科学精英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化的知识,并且在国际社会科学界享有相当的知识威望。 唐教授之后评估了中国的国力和影响力,并探讨了中国的选项。他表示,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超过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总和,还要至少15-20年时间,而中国离成为技术最先进的经济体的地位就更是漫长。因此,我们的总体评估应该是我们离追求地区领导权的时机还有至少15-20年的距离,离追求全球领导权的时机更是遥远。所以,中国的核心指导原则是“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在把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永远放在第一位的基础上,可以在制度化和内化比较低的领域,联合其他国家对现有的国际秩序推动一些有限的变革。同时,国内学术界需要加强对不同领域的制度化和内化的程度的比较研究,在对基本的事实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并在对于硬实力的需要不是第一位的领域来推动一些变革。唐教授认为,“有所作为”首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全面开花。 演讲结束后,CCG理事、嘉宾、高校学生和数位媒体记者就国关学界对目前国际形势的判断,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影响,构建什么样的区域秩序以及如何将国家实力转化为秩序等问题向唐世平教授积极提问和探讨。 参加此次圆桌会的嘉宾有CCG理事、京创时代(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安永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编审张平、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世界海军研究室主任张烨,甘缝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宁,军事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响和CCG副秘书长唐蓓洁等嘉宾,以及北京各高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 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和中国最大的社会智库,CCG持续关注着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战略和路径贡献智库的思想产品。自美国大选启动以来,CCG召开了关于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等专题的20余次系列圆桌会和研讨会,发布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系列报告,包括《FTAAP: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和《特朗普时代的挑战、机遇与中国应对》等,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主讲人简介唐世平 唐世平教授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唐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其英文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于2015年获得国关学界极高荣誉-国际研究协会(ISA)年度最佳著作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学者。他是位多产学者,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中国战略、比较政治学、制度政治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哲学等领域均有发表国际水平的研究著述。唐教授的公开活动所涉及的话题也包括中国外交与安全战略。
2017年3月31日 -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在沪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2017年3月24日,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光明日报社、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仲飞、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李向军、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刘靖北主持论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仲飞致辞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李向军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致辞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刘靖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回顾过去的一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备受瞩目,稳步推进,在特色作用发挥与体制机制建设两大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此次论坛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内涵?聚焦?对接”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加强新型智库内涵建设,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如何聚焦党和政府战略需求、战略重点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如何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实现党政部门政策研究与智库对策研究有效对接?围绕上述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探讨交流。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燕爽表示,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智库的评价既具有专业性也具有民族性、国际竞争性,不能将西方国家对智库的评价标准简单照搬到国内,套用评价中国新型智库。按照西方标准建智库、用智库、评智库,我们永远处于追赶阶段。评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决策咨询体系中有别于西方国家鲜明的特征有两点。一是党和政府内设、下属各类研究中心、研究室、研究院。二是发达完整的媒体系统。这在西方媒体、西方智库、西方话语中所不具备的。忽略掉以上两点,片面的说中国智库不如西方智库,说明缺乏严谨科学的评价态度,研究视角出现了偏差。 燕爽认为,评价新型智库不能仅仅局限于为党和政府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还要看其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经济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总布局中还涉及到更广泛的建设主体、参与主体,如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这些都是新型智库的服务对象。另外,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发出一个声音、一次倡议,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影响了一群人,带动了一片人,更提供了新的尺度,塑造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也是智库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一种体现。打造中国特色智库体系 国务院参事、中国全球化(CCG)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的社会智库处于起步阶段,它对中国智库总体生态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也在推进中国智库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国模式需要一种新的决策机制补充来提升中国决策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减少浪费失误,政府避免决策失误的最佳方式就是增加智库并发挥智库的作用。未来打造中国特色智库体系,就是加强民主协商,提高科学民主,提升中国软实力,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智库也能助推国家软实力走出去,中国的硬实力有目共睹,但软实力还有很大空间。智库作为软实力载体,帮助中国更好的走出去,通过智库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国的全球化主张。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高世琦表示,建设党建高端智库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多方面不懈地努力,一是加强党的建设重大课题的研究,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党建高端智库要加强重大课题研究,搞好选题策划,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重点任务,组织开展中长期重点研究课题和年度重点课题研究。二是加强党建理论研究,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党建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三是加强党的建设交流与宣传,发挥智库传播研究作用。四是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党建人才的作用,要掌握和联系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的党建专家,请他们指导和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对重大课题和政策的制定提出意见和建议。五是健全智库管理体制,完善智库的组织机构。六是加强对外国政党的研究和国际的交流合作,扩大当今高端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党建高端智库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信息的获取,全国党建研究会将建立健全党建研究人才库、党建研究机构数据库、党建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党建研究案例库等等,为增强党建研究的科学性、精确性、有效性。文章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30日 -
【国际商报】人才政策还应更加开放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部分外国专家亲切座谈 自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将统一实施,新政将原《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看来,“两证整合”不仅将外国人来中国的门槛降低了一级,带来了外国人才管理理念的变革,更意味着我国在推进人才政策开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王辉耀的观点与《服务贸易“十三五”规划》确立的方向十分契合,在这份最近由商务部会同13个部门发布的文件中,人力资源服务被圈入我国服务贸易24个重点发展领域的行列, 围绕着扩大人才服务进口,规划提出了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整合外国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资源,创新引进外国人才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外国人才评价办法等一系列举措。“规划释放出明显的信号,那就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在人才政策方面手脚还要放开一些。”王辉耀对国际商报记者如是表示。加强引才引智服务国家开放战略 “当前,无论是国际人口数量占比,还是国际人才数量占比,我国都处于低端水平。例如国际人口占中国人口比例大致是0.04%,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可以达到10%。国际人才的占比,数值更低。”在对比了这一组数据后,王辉耀表示,“这说明我国的国际人才集聚能力依然落后。‘十三五’期间,中国要‘走出去’扩大对外交往,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懂国际语言,熟悉国际文化规则,掌握法律商务知识的人才,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更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力。” 长期从事人才政策研究的王辉耀认为,2016年是我国有关人才政策密集发布的一年,国家层面开始实行更加灵活务实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制度,中关村先试先行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为来华创新创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便利,多地试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等,而且形成了区域人才政策竞争发展的局面,各个自贸区以及北京纷纷对各项重点改革举措先行先试,引领示范和推进人才对外开放。“自贸区的建设对中国人才政策的推动很大,希望各个自贸区的经验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复制推广到全国。”王辉耀说。好的文件还需要有效推动 《服务贸易“十三五”规划》对近5年我国的引才引智工作提出了诸多任务,在向记者谈及落实执行规划要着重注意哪些问题时,王辉耀表示,完善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健全法制法规方面非常关键。从理顺出入境、居留和入籍政策衔接问题的角度出发,他曾多次建议设立专门的国际移民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外籍人士的签证、居留、移民事务,统一审批绿卡和入籍申请,以及处理之后的社保、档案等有关问题,并制度化、指标化,为外国人才设立可能达到的“奋斗目标”,给他们来华发展的“稳定预期”。 在全面提升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水平方面,建议下放绿卡和人才签证审批权,例如下放到海外使领馆,地级市,人才特区、实验区和自贸区。降低绿卡申请门槛,更新人才类别的概念,扩大中国绿卡发放范围。例如在广州、义乌有很多来自非洲、南美,擅长从事贸易的商人,目前就没有他们可以对号入座的签证类别。再比如,针对我国沿海地区用工短缺,是否可适当放开引进一些技能型人才?改革当前的绿卡制度,将开放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类别纳入考虑,建议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设立量化评估体系和年度需求额度,全面评估相关申请者的素质和情况。 今年1月份,国家三部委下发通知,允许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一年以内的外国留学生和境外高校外籍毕业生申办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外国人就业证。王辉耀强调,此举也是加快外国人才评价机制的市场化探索,侧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为用人单位所用的一项革新。京东集团曾希望雇佣国内某大学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从事马来西亚电商市场开拓工作,但受限于现行留学政策而不得实施。弥补人才短缺,我们需要取消来华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设置留学生工作签证,逐步建立来华留学生“留学—实习—工作就业—永久居留”完整链条?。“一系列引才引智政策文件的出台,营造了当前外国人才引进的良好环境,未来几年的重点在于加快推进落实。”王辉耀说。(作者:张钰梅)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7年3月29日
2017年3月30日 -
【央广网】大量留学生即将归巢 人才引进应注重“量质齐升”
央广网北京3月28日消息(记者卢海宁)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海外人才专属发展平台Lockin China联合全球名校中国职业发展联盟,以及招聘兄弟会,近日联合发布了《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大量的海外人才即将归巢。留学生回国已成趋势 中国或将迎来回国人数超过留学人数历史拐点 报告显示,中国今年留学生归国人数预计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报告指出,54.8%的海归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归国发展。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学成归国留学生人数增加,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 王辉耀说:“中国海归回流的现象十分迅猛,目前从回国情况来看,海归回国就业比较受青睐的包括销售、市场、研发。特别是他们在国外受到专业的训练,同国内全球化接轨的需要,成为海归就业的亮点。” 留学生“归国潮”正在形成。教育部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比1下降到2016年的1.26比1,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的“逆差”在逐渐缩小。此外,启德发布的《中国留学市场2016年盘点与2017年展望报告》中预测,留学生回国人数大于出国人数的拐点或将在5年内出现。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赞同,他说,未来几年,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有望由负转正,实现“顺差”。 熊丙奇表示:“在未来几年完全有可能。前几年我国出国人数以20%的速度在递增,在2012年左右,回国的海归大幅增加,2017年这些人毕业之后,开始回来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显著的事实是,由于出国留学人数增多,海归人数也会相应增加,从明后年开始,叠加的留学归国人数可能就会超过当年的出国留学人数。”门槛低、容易学、好就业 商科成为留学主流专业选择 在留学专业方面,报告指出,商科、管理类和金融经济专业仍旧受到海归们的热捧。教育部数据显示,2015年有出国读商科意向的留学生占41.2%,选择工科、理科和社会科学的留学生比重分别为16%、13%和7%。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车伟民表示,海归扎堆商科,岗位需求与专业门槛是主因。 车伟民说:“社科和工商管理它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它的就业门槛或者学习这个专业的门槛较低,学成的成功率较高。国内的很多学校同样有商科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对于留学生回国来讲,恐怕要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理性看待留学归国热 从留学生变成留学人才仍需“力学笃行” 随着留学回国人员数量的激增,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然而,根据2016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显示,海归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明显加剧,85.9%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也占到68%。 也要看到,报告指出,随着美国、英国以及澳洲移民政策收紧,留学生毕业后难以留在留学国家继续发展;而美国、英国和澳洲留学的学生就占比超过56%,因此也是海外留学生归国的原因之一。熊丙奇表示,理性看待留学生归国热,不能仅从“量”上扩充人才,还要从“质”上引进人才。 熊丙奇说:“不仅仅要看它的人头数,还要看结构。不妨把它看做三个三分之一,可能三分之一是以前的精英留学,另外比三分之一多一点是中层次留学,再一个三分之一是低端留学、或者说是垃圾留学。按照这个结构来看,最后的三分之一在国外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回国。中间这个三分之一大部分是回国的。而前面真正的精英留学这块,回国的人还是很少。权威调查显示,在这个阶段(精英留学) 出国留学归来的人数大概只占了10%到20%,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近年来过度追求速成,扎堆商科,也让留学逐渐变了味儿。留学商科未必能成为大企业家,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成为董事长的却多如过江之鲫。留学的动机,不应只是流于敲门之砖,更应拥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求索。文章选自央广网,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30日 -
【China.org.cn】China loosens green card policy for foreigners
Eunice Moe Brock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off her green card –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certificate offer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uring a ceremony in Liaocheng,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on July 24, 2009. She was born on Aug. 11, 1917 in Beidaihe, Hebei Province, where her parents worked as missionaries. The family returned h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30 when she was 13 years old. She came back to live in Liaocheng in September 1999 to continue her parents’ charity work. She died in the city on April 28, 2013. [File photo]Foreigners who come to China to work will get a unified work permit as the country tries to streamline application procedures and improve service efficiency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talent, according to a recent report from Legal Weekly.The new permit is to take effect on April 1. It will replace the Alien Employment Permit and the Foreign Experts Certificate, issued by two different government agencies, for which expats sometimes had to spend months obtaining.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perts Affairs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issuance of the new work permit.The new policy is more market-oriented and more quantitativ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ones. Actually, a trial operation has already been in progress in Shanghai since September last year when the city issued its first single unified work permits to ease the burden of highly skilled expats seeking jobs in the city.While commenting on the new work permit policy, Legal Weekly said it signifies that the "threshold" – namely the standard for foreigners coming to China – has been lowered to a certain extent amid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talent to speed up its development.Wang Huiyao, head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highly appraised the new move, saying that it shows China’s immigration policy is becoming more open, inclusive and flexible. Wang made the remarks in an interview with Legal Weekly.For a long time, permanent residence permits for foreigners in China, known as green cards, have been described as "the card which is most difficult to get in the world " due to its extremely complicated application procedure.Wang believed that there were many obstacles in the country’s policy and mechanism in attracting foreign talent. He cited two examples –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complicated application procedures – that have brought a lot of troubles to immigrants.It usually takes a foreigner several years to get a green card in China, during which the applicant must have a good record of performance and make a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The following are three representative foreign figures offered green card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In 2004, Joan Hinton (Han Chun), an American citizen, was the first foreigner in China to receive a green card –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certificate 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e was 83 years old and had worked and lived in China for 56 years. She died in a Beijing hospital on June 8, 2010.In 2016, Stephon Marbury, a former NBA star become the first foreign basketball player to get China’s green card in the Chines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CBA) league’s 21-year history. He received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certificate from Zhang Jiandong, vice mayor of Beijing, during a ceremony in Beijing. The 39-year-old veteran, who had steered Beijing to three titles in four seasons and been named an honorary citizen of Beijing in 2014, was recognized as the most successful foreign player in CBA history.Also in 2016, Popova Liliya Annatuoliyefuna, a Russian expert who had worked in the Daqing Ophthalmologic Hospital for 18 years, obtained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permit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She became the first foreigner to obtain permanent residency as a special talent in northeast China’s Heilongjiang Province.Statistics from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show that, 1,576 foreigners became permanent Chinese residents last year, an increase of 163 percent over 2015.From China.org.cn,2017-3-11
2017年3月30日 -
【南方日报】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体系
编 语“改革举措体现了开放、务实、灵活的改革精神”“站位很高、格局很大、指向很实、亮点很多,彰显了改革排头兵的特色”“通篇贯彻了‘以用为本’的工作思路”……记者就近日广东出台的《关于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采访了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荣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省人力资源研究会理事长谌新民等知名专家学者。他们认为,《实施意见》的出台,其目的是通过改变广东省人才工作方面目前存在的人才使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广东人才的培养开发、人才聚集、人才服务构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真正把广东建设成为人才高地,从而为推动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突出舞好制度创新“指挥棒” 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提出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赋予人才更大经费支配权,下放科研设备采购自主权和职称评审权限,支持科技人员创业兼职。 “《实施意见》突出舞好制度创新‘指挥棒’,提出了很多人才制度创新亮点,让人耳目一新。”沈荣华说,例如,《实施意见》提出“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现了人才管理制度的突破。沈荣华认为,此次人才制度改革的“含金量”很高,推动其落地落实,将会实现从“政策推动”到“制度创新”的跨越。 “为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灵活的体制机制。”王辉耀说,《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赋予人才更大经费支配权”等措施,这都是进一步放权松绑、增强人才体制机制活力的重要体现,调动了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谌新民认为,《实施意见》为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指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党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人才发展,促进市场主体充分高效地使用人才。用人单位作为人才市场主体,最了解人才的特点,最了解人才的应用价值。《实施意见》突出放权松绑,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人才活力的激发在根本上需要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柳学智说,广东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管理,突破了现行统一编制管理的约束,能够让用人主体真正拥有设置内设机构和人数的权限。同时,广东提出建立人才退出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组建人才发展研究机构、设立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制定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更加灵活的人才制度体系的建立。展现广东揽才勇气和信心 《实施意见》提出优化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给予杰出人才每人120万元生活补贴。推进人才出入境和停留居便利,落实公安部关于支持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和自贸区建设的16条出入境政策。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对新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省财政分别给予350万元、250万元、150万元的购房补贴。 沈荣华认为,《实施意见》为保证广东的人才资源供给和国际人才竞争优势,制定了力度较大的人才政策。例如,每年选送200名企业家到国外培训,每年资助400名40岁以下的优秀科研人才到海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遴选约500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试点,给予引进的单个创新团队最高1亿元资助,对项目入选的团队,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科研经费,考核优秀的再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资助。“这些强力度、大手笔的政策,展现了广东揽才的勇气和信心”。 王辉耀说,在平台建设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了“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广东企业在国(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孵化载体”等具体举措,说明人才平台建设已从国内走向了海外,突破地域人才平台建设的视野,把人才平台建设推向世界,推向国际化的舞台,集全球人才的智慧来建设广东、发展广东。 “人才活力的激发不仅需要松绑,也需要激励。”柳学智说,广东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财政基础,在人才激励上铆足了劲。例如,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后,大幅提高人才享受科研成果收益比例;在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培养和海外人才引进、使用中,不仅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而且提供丰厚的生活补贴或住房补贴等。 谌新民认为,《实施意见》通篇贯彻“以用为本”的人才工作思路,重点体现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其中,尤其强调服务企业人才,对企业家人才培养极为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加大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股权激励、探索科研人员奖励性收入税收优惠等,促进科技人才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创新创业。彰显广东人才服务特色 《实施意见》提出,优化提升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发展帮扶计划(扬帆计划),编制粤东西北地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支持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到粤东西北地区就业创业。同时,深入推进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粤港澳科研人才交流,支持港澳青年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我省就业或自主创业。 在采访中,专家学者们都认为,包括上述《实施意见》内容在内的改革举措彰显了广东特色。 “《实施意见》中的广东特色体现在特别关注广东省内人才的协调发展。”柳学智举例说,比如在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中,对于珠三角地区的政策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博士,由市财政给予每人不少于10万元生活补贴,而对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政策是,年龄放宽到40岁,由省财政提供每人20万元的生活补贴。同时,继续实施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帮扶计划,专门支持这些地区的人才发展。此外,广东还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依托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 谌新民认为,《实施意见》的另一亮点是承认差异、分类施策。如《实施意见》对“扬帆计划”的成功做法进行了总结和优化。为了突出分类施策,在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方面,大幅度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评审相应职称,并在企业人才股权激励和人才收入分配方面,给予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 “《实施意见》还体现了广东人才服务的特色和亮点,在人才公共服务方面体现差异化。”谌新民说,将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的自主权下放后,因人施策的政策效能必将渐次体现出来。 王辉耀认为,对港澳的开放政策一直是广东的特色,这在《实施意见》中也再次得到体现,通过加强与港澳人才的交流合作、实现对两地职业资格的认可、支持港澳青年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广东创新创业等,有利于进一步破除广东与两地人才合作和交流的障碍,推动广东人才体制机制的优化提升。(南方日报记者 王聪 周志坤)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