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光明日报】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与行动
11月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在京开幕。在主题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与行动”的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实现共赢目标展开热烈讨论。现摘编主要观点如下:曹文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智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智慧来源,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智库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政策研究。加强国内政策支撑和体制创新的研究,特别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加强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研究,促进金融政策协调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要不断研究丰富“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行动型智库。通过创新“一带一路”智库合作模式、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等,深化各领域智库间的交流合作,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智力成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增进各领域交流和互信。智库要勇于承担引导责任,正确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有效传播“一带一路”核心理念,不断增进各国了解互信,使各国人民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良好愿望和切实行动。韩景阳(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原副书记)建设“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应该广结天下英才,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民族和文明体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吸纳多元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应组建国际性的“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将世界上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整合起来,为智库搭建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共同对“一带一路”重大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政策研究。“一带一路”不仅需要智库的深入研究,而且需要培养一大批各行各业急需的建设人才。要尽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大学联盟,将沿线国家的大学资源整合在一起,为“一带一路”不断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张景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理事长)当前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重大的颠覆性创新时有出现,科技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关键。在这个世界性的创新大潮和创新竞赛中,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芬兰、马来西亚、白俄罗斯6个国家将成立国际丝绸之路科学院,其非政府、非盈利的学术研究机构的民间性特征和性质,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切实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交流合作意义重大。推动“一带一路”,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技术文化交流,构建科技战略咨询库,促进协同创新,并编制“一带一路”科技发展议程,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中心、平台中心,促进“一带一路”科学发展合作和创新,引领未来发展,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王辉耀(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可以组建国际“一带一路”联盟,或者建立共同治理机制,甚至可以尝试在“一带一路”里面探讨自贸协定。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推动自由贸易,也非常重要。其中,与东盟合作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如开展贸易合作、旅游产业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此外,还可以与东盟合作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示范区,开展国际文化教育,更多吸引东盟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等。刘建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面临六方面现实问题:来自现有国际秩序的阻碍;融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走出去”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理论支撑不足;存在政治、地区安全等风险;我国自身配套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明确重点方向,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和重点项目,优先对接对方国家的重大战略,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不贪多,不求大;把政策和人文沟通等“软”的政策放在“硬”的政策之前,引导广大沿线国家改善投资,大力发展科技、卫生、旅游合作;推进金融创新方面一系列的务实措施,加快研究成立国际发展署,依托专业化的国际开发机构和人才,提高对内协调和对外沟通的能力。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当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争议,更加凸显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过去存在对创新、不公平和治理等问题的忽视,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们沿线各个经济体共同的事业,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重点;牢牢把握扩大内需和消费这个战略支点,通过本地的相互需求带动相互贸易、相互投资和相互融资,这是我们本地区发展的基础,也是合作的战略支点;牢牢把握“一带一路”蕴含的巨大商机。(曲一琳整理)文章选自《光明智库》,2016年12月7日
2016年12月12日 -
【国际在线】报告称中企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阳):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23日在北京发布。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了“黄金期”,国际上“逆全球化”有所抬头的现状不会影响企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这份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报告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参与全球化当中,对外投资是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最容易被看到的。我们总结2015-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三大亮点:第一,中国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第二,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来源国,我们在流量上已经超过了日本;第三,也是跟美国大选直接相关的,我们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了美国对中国的投资。” 从全球的视角看,报告认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强劲复苏,达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1.7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跨国并购金额从2014年的4320亿美元增至7210亿美元,增长率为67%,成为复苏反弹的主要牵动力。 但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些国家表现出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英国脱欧、美国新任总统的一些表态也加剧了“逆全球化”言论的声势。对此,专家表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前驻美国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表示:“我们要考虑目前国际形势的背景,现在出现大量的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是不是担心全球化会逆转,中国企业全球化道路是不是可以顺利地走下去?我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全球化是一种经济规律,无论上层建筑怎么翻腾,扭转不了经济规律,全球化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分工的基础上,必须实现跨国的资源分配和最佳配置,形成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报告调查指出,在“一带一路”投资目的国经济展望方面,73%的受调查企业表示看好,其中44%的企业计划扩大投资。美国中国总商会前秘书长黄学琪表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将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范围会更广阔、更深入。现在看,不但是在主要发达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近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之后,我们在“一带一路”这方面的投资,企业‘走出去’的数量、质量和范围也不断地扩大,今后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大的。” 报告还显示,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环境进行评价时,40%的受调查企业认为“天然资源丰富”是较大优势,同时,“政治风险较高”(36%)、“发展水平较低”(33%)、“法制化程度较低”(31%)、“金融资源不足”(29%)、“政府治理水平较低”(29%)也是企业关注的因素,反映出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机遇和风险已有考量,这将有助于做出更加审慎的投资决策。文章选自国际在线,2016年11月24日
2016年12月12日 -
【钛媒体】海外投资剧增和“中国智造”大潮中,中国企业国际化怎样找到实现路径
摘要:对外投资的疯狂并进,只是现实环境的A面;B面的趋势更加明显,即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背景,已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进入了全新的“中国智造”阶段。 201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额高的惊人——高达1456.7亿美元。 许多企业在近两年通过海外并购让自己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腾讯以86亿美元收购国际游戏巨头Supercell 84.3%股权,以此布局国际手游市场,成为横跨端游、手游两大平台的帝国;美的相继斩获东芝白电业务、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的大部分股权,海外营收占总收入比重接近50%。 并购确实能帮助企业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及配置,让中国企业的品牌和市场在海外土地上野蛮生长。(在今年前9个月时间里,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总价值达173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8%) 2016年11月2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在北京发布了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该报告根据各个上市公司公告及其他公开资料的数据,通过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以及跨国并购的影响力这两项指标,评价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由此评选出了“2016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十强”: 同时,按“走出去、走进去、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海外发展路径,该机构还评比出了 “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50强”。其中,海航、美的、万达等知名企业在两个榜单上均排名靠前。(2016年中企全球化50强推荐榜) 海外投资剧增和“中国智造”的两大新形势 然而,撑起1456.7亿美元这个庞大数字的,有成功的辉煌,也有失利的黯淡。 2015年9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迎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新时代》报告中称,中国买家的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仅为67%,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而到了2016,《2016年企业海外财务风险管理报告》报告指出,中企海外并购有效率仅有1/3,加权跨境跨文化整合因素,只有不到20%的海外并购能够真正成功。 因此,中国企业国际化,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收购,而是整合。收购是可以通过资本买就可以,而整合则涉及到更多的问题。 首先,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没有那么多人才去管理。另外,中国企业习惯用已有的中国成功方法去套国外市场,缺乏因地制宜的灵活性。这还属于公司整合的主观问题,而客观现实也不容回避。以印度市场为例,跨州要交税、水电气供应都很困难,而印度消费者接受中国产品也需要一个时间周期。 在“跨国并购十强”上了榜单的美的在研究了其他公司的国际化途径之后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在海外,中国进行异地投资、建立本地的产销,然后建立自己的品牌,是一个非常痛苦和漫长的过程。即便是并购式的海外拓展,也面临着很多困哪和挑战。 而对外投资的疯狂并进,只是现实环境的A面;B面的趋势更加明显,即中国企业向海外扩张的背景,已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进入了全新的“中国智造”阶段。 过去,中国的产品多为贸易式扩张,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进入市场,品牌竞争力较薄弱。而现在,渐渐开始向资本、产能输出转型,一方面越来越重视提高产品附加值、将技术变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更加重视自身的知名度、认知度以及美誉度等。 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运营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把握正确的国际化路径,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最大挑战。那么,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是应该主动出击还是消极被动等待?并购完成之后如何有效的实现不同背景的企业发生化学反应? 未来是应该制定详细的利益和激励机制?还是要将管理层都裁光?如果这样的话怎么保证这家企业能在被并购后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种种问题表明,形成一套完整的国际化战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量国内外经济环境,也要对企业经营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估,调查拟进入市场的状况、竞争者状况等等。 因此,有了出海的野心,中国企业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参照一些已经完成国际化版图的“前辈们”做法,得出一些国际化路径选择的对策。 美的集团的国际化样本 一、需要系统的战略规划,循序渐进 从依靠供应链和生产制造体系走出去到依靠品牌和研发体系走出去——这是中国企业普遍选择的路径。从OEM(委托制造),到ODM(制造+设计)再到OBM(自有品牌创造),这样的国际化路径十分清晰,走得也很稳。美的就依据这个路径很稳地进行国际化布局: 第一阶段实行贴牌生产,打开国际市场,在海处市场投资建厂;美的通过在国际市场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小家电等产品,率先切入国际市场,在越南的美的生产基地, 也以当地没有竞争者的电饭煲、电磁炉等产品为主。美的这种有机结合各种不同产品的优势, 有市场针对性的发展模式, 是一种理性的、利于公司长远品牌战略的国际化模式。 第二阶段,争取在全球新兴市场的自主品牌话语权,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积极参股或控股一些国际品牌;美的通过与国际上很多知名品牌达成合作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此突破管理与技术两大难题, 尽快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第三阶段,通过合资合作获得先进技术和国际品牌经验、并打开国际市场渠道后,自主品牌与被并购厂商的品牌形成梯队格局,最终成为全球性的品牌运营商。美的选择自己的主打业务——空调,作为自己树立国际品牌的基础, 此时已经学习过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品质管理而建立起自己核心优势的空调业务, 已经可以尽职的为美的品牌树立良好形象, 并带动其他业务走向国际化。 在逐渐转向OBM的阶段中,中国企业要注意加大创新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华为在进行海外市场开拓的过程中,采取了先易后难、“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先在发展中国家大肆收割市场,再进军欧美市场。通过建立研发中心的方式快速占领发达国家的高端市场,凭借其研发创新能力加强品牌扩张的深度,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了全球三大手机商之一。 二、无论是并购还是打开新市场,都要有布局意识 Interbrand发布2016全球最佳品牌榜上,华为和联想榜上有名。联想的国际化布局同样也堪称典范。2004年联想并购IBM PC业务,用全球并购和业务创新,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家业务范围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 腾讯从2005年首次出海收购,到现在,海外并购涉及游戏、社交、电商等领域拓展业务边界。随着Supercell并购案的落实,腾讯将占据全球游戏业规模13%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美的对库卡的收购属于跨国跨界收购,但即使这样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其目的和路线。库卡曾被德国总理默克尔誉为“德国工业的未来”,在德国“工业4.0”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美的要约收购库卡94.55%的股份,可以说是收购了德国工业的未来。从产业链、品牌架构的角度看,美的这次收购也将助力其“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让美的更顺利地进入智能家居领域。除了战略性收购,美的也着眼于实际效益明显的技术性收购。美的拿下东芝白电超80%的股权,意味着获得了东芝5000项与白电相关的专利。东芝本身就已经在东南亚和中东市场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一步棋着实让美的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 三、企业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调整管理模式 TCL在早期的国际化拓展路径中采取了自由品牌+国际收购+本土化品牌结合的策略,市场拓展难易互补的方式本身没有问题,然而其在2003年收购了几家公司的部分业务后,不但没有打开欧美市场,反而遇到了文化融合的大挑战,最终造成了巨额亏损。中国企业大多数并购失败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文化背景与西方迥然不同的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也相对更大。 提起华为,有的人会联想到其“狼性文化”。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具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在国际化的扩张过程中也需要妥协。任正非对华为的国际化历程提过管理哲学的6个字:开放、妥协、灰度。也正是这样的战略让华为在进入新市场时总能保持高度适应性和灵活性。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企业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其实也伴随着文化的输出,那么企业就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创造力,即将自身文化转化为一种国际市场广为接受的文化的能力。 美的虽然把东芝、库卡等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收入囊中,但在整合企业文化的时候丝毫不显得霸道。比起一口气换掉高层,美的更倾向于它可能会保持收购对象在一定时期之内的稳定性,比如保持Clivet核心高管团队的稳定性、工人工资待遇不变、不裁员,支持库卡集团监事会及执行管理委员的独立性,对东芝,美的表示充分尊重其经营的独立性,只派几名高管入驻,以安稳度过收购后的动荡期。 总而言之,全球化竞争最终落脚点仍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之争。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不仅在资本上和规模上要胜人一筹,不仅要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更重要的是未来在文化、理念、价值、信仰上占据制高点。文章选自钛媒体,2016年12月2日
2016年12月12日 -
【国际商报】中国企业“走出去”亮眼全球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迎来‘黄金期’;跨国并购不断攀升,绿地投资显著增长;投资领域呈多元化趋势;‘一带一路’沿线国成大手笔投资热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亮点纷呈。”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并于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蓝皮书如是指出。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 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5年达1456.7亿美元,是2005年的近12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CCG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与环境利好,这是对外投资激增的主要因素。一是在政策方面。自2014年开始,我国在对外投资的审批环节上大幅简政放权,形成了“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改成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一系列的政策开放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的潜在活力。二是资金面支持方面。2015年下半年,我国放松货币政策,信贷与社融投放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实体经济资金面整体趋于宽松。受国内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加之全球经济尚处于复苏期,优质低估值企业较多,促使优秀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三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方面。受2015年“8·11”汇改、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处于下跌通道之中,出于远期对人民币汇率的担忧,企业加强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以抵御风险。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45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其中非金融类为1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金融类为242.5亿美元,同比增长52.3%。2015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虽比2014年有所下滑,但仍居全球第一位,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居美国之后、日本之前。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蓝皮书显示,中国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2015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56亿美元。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7亿美元。对外投资首超吸引外资,中国开始步入资本净输出阶段,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中企钟情亚欧北美 据CCG统计分析,2015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欧及北美地区,比重分别为30%、29%和25%。其中在亚洲投资180起,涉及投资金额3865.75亿美元;在欧洲投资177起,投资金额1769.14亿美元;在北美投资152起,投资金额为503.71亿美元。 2015年,复星集团以近25亿美元收购美国保险巨头IronshoreInc,安邦保险以19.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地标性酒店……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热情不减。据CCG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案例129起,投资总金额达到482.67亿美元,与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4%和94%。2016年截至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近20%流入了美国。跨国并购不断攀升 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借IBM的品牌力度获得全球营销网络;美的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弥补了在核心技术上的空白,把东芝在电子控制领域的技术应用到家电智能领域,提高美的国际制造水平…… 根据CCG收录的2000年~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案例,跨国并购案例占总案例数的88%,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自2006年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数急剧上升,2015年再创历史新高,达498起。CCG认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资源、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 相对于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绿地投资数目相对较少,但是投资金额超过海外并购金额,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选择在欠发达或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以获得原材料和劳动力。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多以绿地投资为主。另外,正在寻求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把目光投向德国,继2014年之后,再次成为在德绿地投资项目数量第一的国家。投资领域呈多元化趋势 CCG分析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从过去的能源、资源类逐渐转向包括高新技术、服务贸易在内的多元化领域。从2015年的投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制造业占比48%,接近总投资额的一半,投资海外房地产业占比12%,信息技术、互联网领域投资占比8%,能源、金融业海外投资各占7%,文、体、娱乐占比5%,服务业占比3%,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各占比2%,科研、农林牧渔业、水利及住宿餐饮业的海外投资各占1%。“一带一路”沿线热点多多 2002年~2016年6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单起投资规模集中在1亿~10亿美元的有442起,单起投资规模在10亿~100亿美元的有139起。 2015年以前,中国企业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2015年以后虽然对传统产业的投资仍然占主导地位,但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行业的投资明显上升。2015年以前单起投资规模以1亿~10亿美元为主,2015年以后10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案例数增多,达到14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都在优化升级。”CCG报告指出。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12月7日
2016年12月12日 -
张宏江:AI+大数据+云=企业服务的未来
理事简介张宏江,金山软件CEO、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到金山,再到上周退休,张宏江博士可以说见证了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发展,今日他也来到了36氪Wise2016企业服务年会现场,在现场获得企业服务终身成就奖的同时,张宏江博士也为我们分享了他对企业服务未来的一些看法。首先是人工智能,张宏江博士分享了他在Alpha GoVS李世石期间赢钱的趣事,这场举世瞩目的比赛也让大众对AI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认知,“差不多在20年前,人工智能的机器赢过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但是这20年,人工智能走了非常长的路。” 张宏江博士表示这背后其实是大数据、新算法和强计算的支撑。在大数据方面,张宏江拿Alpha Go举例,它的训练数据远远超过人类大师一辈子的数据,再加上它900多个CPU,2800个GPU的计算能力,它的段位已经非常接近人类的大师了。“这是在比赛之前,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因素在里面,它的数据已经非常领先了。”而在围棋之外,全球数据以40%的增长速率增加,沃尔玛每4小时会产生2.5PB的数据量,推特每天有5亿条帖子更新。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张宏江博士也给出了跟李开复类似的观点,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有局限的,必须具备大数据、边界清晰、外部反馈、顶尖数据科学家和计算资源五个条件。张宏江认为AI+大数据的应用会成为企业的标配,“过去是分析、现在是预测、未来是认知。”而在AI和数据方面,都离不开云计算,它已经成为IT主流技术,云也成为了成长最快的2B产业。在给出AI+大数据+云=企业服务的未来的结论后,创业公司该怎么做?张宏江博士也给出了建议:AI+大数据+云会跟所有新技术出现后,带来的商业机会稍纵即逝,创业者需要前瞻性眼光需要很快的积累起我们的技术能力、工程能力,产生技术壁垒需要有工匠精神,能够不断的改善我们的算法和分析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下为张宏江博士演讲实录:我今天讲的题目企业服务的三个阶段是紧扣的,可以把它叫做3.0+或者是企业服务4.0。如果我们回忆一下2016年有什么样的主题始终贯穿着互联网、整个企业服务软件的市场、整个IT的市场,一定是三个主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什么这么说?人工智能是我做过很多年的领域,那今天就从人工智能谈起,2016年的一件大事是在3月份AlphaGOvs李世石,很多人不知道AI这个词是什么,也不知道AI到底有多厉害,但AlphaGo赢了韩国的围棋大师,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差不多在20年前,AI赢过俄罗斯的国际象棋大师,这20年间,人工智能走了非常长的路,在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很多人都认为人工智能将会统治世界。我不知道在座大家在这比赛前有没有人知道人工智能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人跟你的同事下过赌,到底是机器赢还是人能赢,我下了赌,而且赢了钱。这块有很重要的原因在里面,我为什么认为AlphaGo可以战胜人类的围棋大师,很重要的是背后的深层支撑,实际上今天终于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今天终于有足够多的数据,今天有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算法)。我尤其要强调的是在数据和算法这块,人类大师一辈子能下好几千场真正的高质量的比赛,但是AlphaGo在它的有限的生命中间,和人类的6到9段的选手下过1.6万次,同时3000万次的机器对局,因为它本身没有所谓的感性的因素,所以自己可以跟自己下,所以这两个数据使得它的训练数据远远超过人类大师一辈子的数据。再加上它的非常强的计算资源,900多个CPU,2800个GPU这样的资源,它的段位已经非常接近人类的大师了。这是在大师比赛之前,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因素,也就是说它的数据量比人类大师领先很多了。所以真正的在AlphaGo背后隐藏的动力,其实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和强计算加上新的算法。这是今年发生的最热的一件事情背后真正的原因。那么我们谈到大数据,在过去的几年中间谈得非常多,也有人发出大数据时代是不是已经过去的疑问,其实不是,而是刚刚开始,而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数据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过去的几年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的数据其实在爆炸性的增长,根据IDC的调查,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数据大概是4.4Z,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会再增长10倍,如果你用一个标准的苹果的Ipad,里面有128G的内存,你把这44个Z存进去的话,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来回走9次。比如说沃尔玛在2013年每4个小时产生的数据到了2.5PB,今天推特每天推的文字就5亿条,微信一天在朋友圈分享的照片就是10亿张,今天中国的存量照片是300亿张,但是企业界的数据增长的速度同样非常快。我还是用移动互联网的例子,现在手机上非常普遍的应用就是照片,这种照片越来越多以后,你在手机上发现管理照片是个问题,所以两年前大部分的手机都开始出现叫做照片自动分类的云服务,包括根据人脸进行分类,当你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你以前只能根据地点和时间进行分类,今天就可以知道根据人的面孔,把你的朋友、家人进行分类。假如我的手机上有雷军的照片,我就点一下他的照片,你发现所有他出现的照片全部都帮你找出来了,这背后用的技术是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的技术,这个技术今天在所有第一线的平台上都已经出现了。这件事情在AI的历史上走了几十年,以我的专利为证,这是我1997年在惠普实验室申请的专利,这个专利基本的核心是:当照片进来以后我做一个人脸检测、人脸特征的提取,从而进行比对,而且我20年前就已经预测到这个体系很难在一个体系上实现,而需要一个分布的体系,所以它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系统,今天看来这个东西就是手机。这个专利是在2000年批准的。但是这件事儿至少在我看到走了20年,20年前这件事儿是非常难做的,除了算法没有今天这么先进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数据不够。所以以我来看过去20多年,计算机对人脸识别的发展就是一个数据库和计算能力的扩张。90年代初的时候你用的训练数据就是几百张、几十人,到了十年前,已经到了几万张或者是几十万张,我们能够用的人数也是到了几千个,真正到了过去的三五年,计算机或者是人工智能开始超过人的数量,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谷歌和Facebook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开始用大量的数据,包括着2亿张照片,800万人,因为有这么多数据所以能支撑起非常庞大的深度学习的网络,从而能够训练出识别准确率超过99.63%的算法和人脸识别系统。当我们训练数据用了260万张的时候,识别率大概在76%,用了2.6万张的时候,识别率增长了10%,这是没有经过仔细的调优的情况下你可以看到数据对于识别精度的影响,同样当你用到算法的复杂度和计算能力之间也一样,只有当计算能力不断提高复杂度和精确度才能支撑起来。我的观点还是说数据和计算能力是AI背后的主要推动力。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异军突起,领先了国际市场,也领先了国际的学术的领域,这些从微软研究院衍生出来的这些公司,他们都做到了世界上最好的人脸识别系统,原因是他们都和微软研究院也许,更重要的是今天他们都有大量的数据,中国人口最多,中国的摄象头最多,摄象头密度最高。这一系列的数据使得我们能够做到最好的识别系统。除了人脸之外,我们知道只要你做了坏事儿,只要在路上任何一个角落拍了你一张照以后,你基本上插翅难逃了,除了人脸识别以外,AI在什么领域会超过人类,这是我们今天讲的核心内容,AI已经在一系列的领域会替代人工,除了在人脸识别、下棋以外,在翻译、新闻记者的采编,尤其是财经记者的采编,在行政助理、警察、出租车、股票交易员、会计,包括保姆都会在今后的5到10年内很大的程度上被AI所取代。为什么?你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可不可以像AlphaGo一样一天下几百万盘旗,人类能不能像特斯拉那样每天从路上超过20万辆跑的车上收取数据,能不能像所有遍布于各个机场、各个火车站的摄象头那样见到那么多人。正是因为这些无穷无尽的数据使得AI有越来越强的能力,从而他们不光是能够识别出人,而且比人类听懂更多的语言。所以我们也同样相信这一切也会改变我们今后的企业服务的形态。你会问一个问题,是不是AI能取代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工种,所有的任务,很重要的一点,一定是在有大数据的情况下才能做到很好的AI系统,一定要有一拨很好的顶尖的科学家才能把这些数据形成很好的体系,从而有很好的算法,也需要有大量的计算机的资源。其实在这里面我们也知道,无论是计算机资源,还是科学家这些你都能找打到,对于创业企业来说,但是大数据对创业企业是个挑战,你从哪能够获取这么多数据。大家会问一个问题,到底多少数据足够多?在大数据的分析里面,我们从来说没有太多的数据,数据从来不够,因为很重要的。用传统AI的方式,性能也是随着数据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加的,用最新的算法增加的数会更快,或者是饱和的速度会更慢。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当你没有数据的时候,用的最新的算法你的性能也只会在这儿,不会在这儿,尤其是我们今天碰到的越来越复杂的场景,你所需要的数据会越来越多。重要的是说当你的覆盖度、数据精度这两点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对于传统模型的依赖才会减少,缺少数据的时候才会做出一个模型来。今天我们看大数据对于企业有什么影响,我想用美国一个调查的数据举例,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了,60%的IT公司里面,大数据已经成为日常中间开始使用,在商业和专业服务的公司里面也有将近一半的公司在用,金融47%的公司,最传统的制造业和零售业这个数字也在逐渐的上升,所以我们知道今天在我们的企业服务行业里面,数据已经变成下一个新的宗教。过去传统对大数据的依赖使用它来做统计,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很快用它来做分析,我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发生,今天更多大家在用到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未来我想我们会用到它,最大的会是认知,我们对于任何一个商业决策的反馈,从简单的知识到智能的演化过程,这个是今天大数据开始在企业服务里面发挥作用的一个核心原因。当你有了大数据,有了先进的算法,像一开始演示的,在手机上做人脸识别,你可能认为手机本身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但是我想告诉你所有的计算都是在云端进行的,你的照片拍完以后是把它送到云端去,在云端进行了人脸的检测和识别,在云端搜索了联系人的数据库,从而返回到照片的人脸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后端,没有云端的大规模的存储、大规模的计算、大规模的数据分析一系列的计算的功能,今天做不到我们说的智能。云计算已经成为主流技术,今天已经不像三年前,你谈云计算别人会认为你谈在云里雾里是在忽悠,今天云计算已经成为IT真正的主流,今天创办一家公司,你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的时候,你想到的不是自己再去并购一个数据中心,再去买大量的服务器,而是利用今天已经有的大量的云服务的提供商他们所能提供的云计算。中国的云计算能力这个市场是非常广大的,潜力是无限的,因为我再分享一个数据,IDC在去年年底做了中国公有云市场的报告,中国公有云市场,包括SaaS、IaaS,所有的公有云的市场收入的总量只占美国同类收入总量的3%多。但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哪个领域我们只是美国的3%多?要么是跟美国同样的档次,要么比美国还要大。就算再小一点,我们至少是美国的一半,当你看到一个迅速成长的市场,今天市场的整个规模只有美国的3%的时候,你知道这个市场有多大,所以中国的云市场潜力无限。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在我们谈企业服务的时候,尤其在谈新时代的企业服务,有三点我们要进行充分的考虑:首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会像以前所有的技术一样,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出现,它的机会稍纵即逝,对于AI、大数据、云这样的现象级的技术的爆发,需要的是有非常前瞻的眼光,顺势而为的能力;需要很快的积累起我们的技术能力、工程能力;我们也需要有工匠精神,能够不断的改善我们的算法和分析能力,从而我们能够真正的为企业提供最好的新时代的企业服务。谢谢大家!文章选自36氪,2016年12月7日
2016年12月12日 -
【国际在线】“逆全球化思潮下的中国方案”系列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会上发布报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屈功泽)12月8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发布《客观认识逆全球化,积极推进包容性全球化》与《亚太自贸协定: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报告,就中国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以及后TPP时代,全球经济规则和世界贸易新体系的重构等重大问题提出智库方案和对策建议。 发布会由CCG秘书长苗绿主持,CCG主任王辉耀和副主任何伟文发布报告。 《客观认识逆全球化,积极推进包容性全球化》这一报告主要分析了 “逆全球化”现象出现原因、伴生问题和趋势,并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主张。该报告认为全球化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形成跨境分工、交换和投资,乃至全球价值链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报告显示,英国脱欧和德国反对TTIP不是逆全球化;特朗普攻击自由贸易的系列主张站不住脚,但反映了资本运动带来的就业和收入不平等问题和国内社会政策的缺失。在面临全球化伴生问题的冲击下,当今世界仍应坚定地顺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全球化的客观规律,科学推进全球化,走在潮流的前头。报告建议,进一步组织政府和智库力量,对逆全球化和全球化趋势,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出“包容性全球化”口号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主张。在中国国内,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开放型经济。 在《亚太自贸协定: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这一报告中,专家指出,美国缺席的TPP将不再具备成为“21世纪贸易规则”的潜力。TPP的“搁浅”虽然会使RCEP在短期内成为亚太地区的首选超级自贸区,但是RCEP并不足以取代TPP,而且缺乏美国参与的RCEP也是不完善的。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经贸治理领域的合作与否,将直接决定世界经济是转向更开放、更一体化的未来,还是走向以邻为壑的孤立主义。在中国寻求经济结构转型和新一届美国政府重新布局经济战略的历史性时期,只有中美就未来全球经济规则达成一致,共同推动建立一个亚太自贸区(FTAAP),才能为亚太地区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进一步释放红利,从而为区域和全球经济提供更大福祉,FTAAP将是后“TPP时期”的最佳选择。文章选自国际在线,2016年12月8日
2016年12月12日 -
【China Daily】Expert calls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policy overhaul
Wang Huiyao,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hina’s largest independent think tankEditor’s note: With increased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China now has an urgent need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as Dr Wang Huiyao tells us here in a Q&A with China Daily website.Dr Wang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a counselor to the State Council who focuses on research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talent policy.Q: As an expert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talent policy, what are the priorities authorities should focus on right now?Wang Huiyao: To set up a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talent agency is urgently needed right now under the direction of a more widely-open and inclusive strategy.Now facing the tremendous economic transi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China, as one of the strongest advocates of new global co-operat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it woos more talents abroad to meet the talent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or leading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s or initiatives like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G20 or One Belt One Road.The alien population ratio is now about four out of 10,000 in China which is far below from the world average of 300 out of 10,000, while the figure in India is 15 times more than in China.Q:For a long period, graduates who study abroad and overseas Chinese have been targeted as the resource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for China. Do you think this trend will change in the future?Wang Huiyao:Yes, this trend will definitely change and it ought to meet China’s diverse demand for alien talent to help engage in world affairs more deeply and widely over time. The non-ethnic Chinese group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human resource bank in the future.Q: How can China overcome the obstacles to introducing more foreign talent into government agencies, enterprises and think tanks?Wang Huiyao:Chinese government organs and think tanks should actively send more staff to cross-border organizations as interns or temporary worker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abilities and uphold our interest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new global rules. Meanwhile, more intelligent foreigners like those overseas Chinese and professional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work for the Chinese public bureaus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like think tanks.Q: With the rapidly aging population, what preparations should China be making to bring in more skilled workers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offset the shortage of labor force?Wang Huiyao: China should accommodate more skilled labour like high-end trained nurses, babysitters and household attendants who are now in dire need, especially among big Chinese cities from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Moreover, this inflow of professionals could also motivate dome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has been left behind during the current misguided educational system geared towards skilled training.A sound environment is also important to facilitate small business start-ups who could supply an abundance of high or middle-level serving positions.Q: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urrent foreign talent reform and what would you expect next?Wang Huiyao: We absolutely have made breakthroughs as we have seen recently. More pilot programs have been undertaken in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which are also hailed by expats working in China.More bold policies should be adopted and the threshold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should be lowered further, then China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bonanza of global human resources.Q: What can we learn from developed economies about their foreign talent policies?Wang Huiyao:A specific agency for the service of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hould be set up given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 and other countries which are top destin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For different targeted groups, we should choose multiple tactics to attract them. We could learn from India’s ’Indian card’ for overseas Indians and forge our ’Chinese card’ for those 70 to 80 million Chinese and their offspring.In addition, we could copy Singapore to become a nation headhunter to search for human resources across the world. (By Nie Ligao)From China Daily,2016-12-8
2016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