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创业最痛苦的是寻找商业模式
▼ 张黎刚的人生一直在放弃:复旦大学学位、搜狐网副总裁之位、e龙网CEO之位。他自己说过,“我不做英雄的陪衬,我要拥有自己的公司。”不甘心做配角的他,在创办爱康网时寄托了一颗雄心和满腔激情,对他而言,爱康网“是我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次创业”,“是我希望做一辈子的事业”。生意就是生意,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对企业是有利的就应该去做。◎“对创业者来说,从一个想法到最终创立商业模式之前这段时间是最艰难的,要找到一个模式真正能够把你的公司发展下去,能够更快发展,能够造一个品牌。” “这十年,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把握好市场,找到商业模式。”2014年,回溯自己十年创业历程时,张黎刚开门见山地总结道。 2003年,受一本杂志启发,张黎刚意识到中国在健康管理产业上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次年就成立了爱康网,实行B2C的商业模式,向消费者卖会员卡,但成果微乎其微,“卖了一个月只卖出去一张,我就知道这商业模式有问题”。根据自己之前在艺龙转变商业模式的经验,张黎刚将爱康网的商业模式调整为B2B,由卖卡给消费者变成卖给企业和团队,业务量大增,很多在各地设有分公司的外资企业通过爱康网,总部可以顺利地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 不过,问题又随之而来:虽然爱康网不愁订单了,但没有合适的医院来落单,线下的医院将其作为竞争对手,不愿意与之合作。为此,爱康网只能再次转变商业模式,从线上走到线下。2007年,爱康网和上海的国宾体检合并,从一家互联网公司转型为跨越互联网与医疗实体的健康管理平台,“从鼠标公司(爱康网),变成鼠标加水泥的公司(爱康国宾),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在这个商业模式的推动下,爱康国宾的收入在2011年达到了行业第一,对此,张黎刚说,“我们花了四年,学会怎么管理体检中心,学会互联网思维和实体的结合,学会连锁化经营,从而做到行业第一。” 从B2B到B2C,再到后来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商业模式的摸索期总算告一段落,“这三步路走完后,公司就没有发展障碍了”,张黎刚感叹,“对创业者来说,从一个想法到最终创立商业模式之前这段时间是最艰难的,要找到一个模式真正能够把你的公司发展下去,能够更快发展,能够造一个品牌。”◎“创业要学会妥协,虽然我做人的原则、公司的价值观从不会妥协,但在商业模式上,可以向市场妥协。” 在商业模式的寻找中,张黎刚经过很多的纠结和挣扎。他本人是做互联网出身,深具互联网情结,在创办爱康网时,他极不希望将其变得重型化,但这份心愿在医疗行业行不通,“我多多少少也是在互联网行业经手过上市公司的人啊,可在医疗行业,人家并不把你当回事。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不掌控实体资源,有一天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与医疗行业的特点有关,互联网依靠的是大流量和资源过剩,但医疗行业是资源稀缺的。“我后来意识到,酒店、宾馆,包括商品都是过剩,因此它需要阿里巴巴、艺龙帮其分销。但医疗服务是供不应求的,不需要分销。”因此,如果按照互联网思维,仅提供平台服务,价值极为有限。为了创业成功,张黎刚不得不进行妥协,“创业要学会妥协,虽然我做人的原则、公司的价值观从不会妥协,但在商业模式上,可以向市场妥协。” 商业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张黎刚也开始注重发展B2C的商业模式,他调整成立移动医疗公司,并将其视为继艺龙和爱康网之后的“第三次创业”。“我觉得大家的消费习惯已经改变了。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危机。当很多人开始把预约体检等服务从PC端、电话端转到手机上的时候,如果爱康还不在,那就是问题了。所以,就我们的主营业务本身,也需要在移动端有属于自己的服务体系。”此外,张黎刚还谈到,目前的医疗行业不存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未来只有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才可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7月28日 -
洪为民:港青创业放眼全球 勿跟风
洪为民,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中新社香港7月25日电(陈逸舟)“香港有创业的种子,但是没有创业的土壤。”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几年前在不同场合说过这句话。但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香港既有人才,也不乏创新的点子,在特区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有不少创业公司在科技园、数码港成立发展,也有80多个香港的创业团队入驻深圳前海青年梦工厂。 洪为民是创业者,也是一位投资者,常常接触不同的创业团队,也乐于和他们交流。前段时间在一个创业比赛的香港分赛区,有一个大学生团队做了一个关于旅游的项目,他们认为,香港人很喜欢旅游,所以这个项目应该会成功。洪为民反问:“难道内地人不喜欢旅游吗?美国人不喜欢旅游吗?旅游是一个生活方式,全球都可以做,市场范围多大决定了你们要找多少投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太小了,世界就会受局限。” 他反复强调,不要只看香港这1100平方公里,要面向全世界。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项目只适合香港市场,那就该想想是不是不该创业。现在有很多香港创业团队进入内地,一是为了拓展内地市场,二是为了招揽人才。另外,东南亚国家例如印尼,有4亿人口,也是一个庞大市场。 洪为民说,香港的传统领域需要创新,例如金融系统结算、零售电子商务等等。现在互联网金融成本较低,可以方便小投资者和小额贷款人。 洪为民自己曾经创业三次,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后,他告诫年轻人,一定要想清楚市场在哪,做细分市场。他总结了创业成功的几个因素:抓住市场上的“痛点”;取得爆炸性的增长;了解全球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竞争对手;刚开始不必追求尽善尽美,先做出来再逐步完善;最后,创业不能轻言放弃。 洪为民说,跟风创业不是好现象,创业是孤独的,也需要性格合适才能成功。另外,感觉很重要,但是不能光靠感觉去创业,还必需有市场和财务的知识。一旦失败,要尽快了结失败,然后在失败中前进。 而且,创业的热度刺激了大量风投出现,但没有经验的投资者可能会盲目抬高估值,或所占股权太高,令公司将来的发展受限制。不过洪为民也表示,风吹的时候猪也会上天,等风静下来就知道谁是猪,谁是老鹰了。(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 2016年7月25日
2016年7月28日 -
【地外参考】希拉里和特朗普谁当总统对中美关系影响最大?
随着美国两党党代会进入尾声,特朗普和希拉里分别正式获得党内总统候选人提名,美国大选的酣战拉开序幕。但无论明年1月谁入主白宫,都需要面对一个急遽变化、分歧加深的世界,需要处理中美关系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近日,中国问题专家、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到访中国,针对美国大选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分享了他的观点。戴博在中国居住超过11年,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曾在80年代时担任驻华外交官,担任过江泽民、吉米·卡特、基辛格等首脑的翻译,还曾在大热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客串。 ▼戴博 戴博认为,2016年总统大选与历届选举相比呈现出诸多不同属性,相当多的美国人开始质疑美国政治制度的坚强程度,他们不清楚美国是否能保持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特别是奉行美国主义、拥有反全球化立场的特朗普得势,直接向美国人传递一种恐惧感,觉得美国快要崩溃。 特朗普给美国社会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延展到外交政策上,他多次表现出轻视维护美国传统盟国关系的倾向,认为“应让美国人优先”,优先解决国内事务。例如,他认为日韩应交“保护费”,缩小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存在规模。 虽然中国近年的经济增长和军事现代化正代表了朝多极化发展的世界趋势,但戴博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演讲中说,中美关系并不是美国人在大选中最关心的问题。 那么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取向分别是什么,他们当选总统后又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地球外参”就此问题对戴博进行了独家专访。 希拉里的对华政策较好预测,她可能比奥巴马强势一点,基本的方向是深化和继续重返亚太政策。但特朗普的未知性很多,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会不会“言行合一”,也不知道哪个特朗普会当总统。“如果他作为讨价还价的商人来做总统,中美关系会有良好预期。”戴博说。 地球外参:您上一次来中国是什么时候? 戴博:上个月还来过,5、6、7月都来过。我必须经常来中国,因为在美国的媒体里,中国是一个样子,但是其实中国并不完全是那个样子。如果我很久不来中国,我就会失去对中国的知觉。我是马里兰人,就像有一段时间,我生活在南京,我有一度感觉,我甚至失去了对美国的知觉。所以我每年来中国6、7次,来保证我对中国的判断。 地球外参:无论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来当美国总统,会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什么影响吗? 戴博:中美关系是比较成熟的大国关系,历届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也比较一致。所以很难讲,不管谁进了白宫,我们在南海方面的安全控制不会改变,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对中国不会改变。他们两个人都不太会改变。最起码开始时,会比奥巴马开始的时候的对华政策稍微强硬一点,这主要是因为东海南海的一些变化。 2008年,奥巴马刚当总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金融萧条、银行危机,那个时候外交政策是次要的,而且那时中美关系的问题并不多,比较稳定。后来美国认为,中国在东海南海恃强凌弱,才开始采取“重返亚洲”。但是其实奥巴马进驻白宫的时候就表示“我们对中国的人权记录的观察,不应该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他刚进白宫时,拒绝了达赖喇嘛的见面,才到中国访华。开始的时候,奥巴马对中国是比较友好的。 到2017年,无论特朗普还是克林顿(当选总统),不会因为自己敌视中国(而改变对华政策),而是国际局势已经如此了,他们会比奥巴马刚当总统时较为强硬。 地球外参:特朗普对华态度如何? 戴博:特朗普,我们是真的不知道他对中国有什么态度。我们知道,在贸易方面他说美国的所有自由贸易协定,都谈的很不好,是有害于美国公司的,他说要把这些协定都作废,把国内的北美自由贸易条约,还有世贸组织都作废。他说201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一直在“强奸”美国的经济。 但是特朗普比较轻视其它在亚洲盟国的关系,这似乎让中国当局比较高兴,他说,除非韩国跟日本多出一点钱,要不然,他不知道在亚洲的同盟要怎么发展下去。但是,特朗普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如果他当了美国总统,作为一个商人,他只是想讨价还价,那么中国可以跟他谈判。中国人擅长谈判,中国人不怕谈判。但是特朗普,也没有详细地讲过对华政策。 地球外参:你怎么看希拉里的对华政策? 戴博:希拉里,中国领导人很早就认识她了,1995年,希拉里发表了女权、人权讲话,中国领导人认为她比较强调人权问题。克林顿曾发布推文攻击中国的人权、女权问题,中国领导人是不喜欢她的。2010年,她在越南宣布美国在西太平洋也有核心利益,后来她就宣布了美国的“重返亚洲”政策,最重要的是,中国觉得这个政策一部分是跟希拉里有关系的。我听了很多中国领导人、智库的人的分析后发现,他们宁可是特朗普(当总统),也不愿意是希拉里。可是他们的分析真的不见得正确。像特朗普、杜特尔特(注:菲律宾总统)这些人,他们不一定会做什么,未知性很大。没人知道他们会做什么。 地球外参: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现象,是全球化趋势吗? 戴博:其实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回事,其实现在每个国家,都有点本土主义、利己主义的趋势。同时,全球化这个力量还是不小的,这真是个未知数。特朗普搞得就是美国主义。 地球外参:这代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声吗? 戴博:11月8日我们才会知道。文章选自地球外参,文|张梦圆 祖晓雯
2016年7月28日 -
【文汇报】“黑幕”已成美国总统选举常态
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夕,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黛比·沃瑟曼·舒尔茨24日宣布将在党代会后辞职,意在为两天前被曝光的党内预选黑幕丑闻灭火。 “维基揭秘”网22日公开了近两万页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内部邮件,显示民主党高层在党内预选阶段合谋排挤伯尼·桑德斯、暗助希拉里获胜。例如,他们试图在一些宗教氛围浓厚的州把桑德斯的形象塑造成无神论者。 曝光的邮件内容立即引起桑德斯支持者的愤慨和抗议。不过,在一些政治分析人士看来,这些黑幕内容看似令人大跌眼镜,里面涉及的各种暗箱操作早已是“不见光的常态”;再加上共和党的特朗普阵营同样丑闻不断,这次民主党“邮件门”对未来选情影响恐怕相当有限。黑幕背后是资本操纵民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刁大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迫使舒尔茨引咎辞职的这些邮件内容披露,希拉里阵营采取非正式的负面手段打压对手,采取不光彩的政治伎俩谋求胜选,采取绕开竞选经费规则和法律的方式募集经费,甚至操纵看似公正的媒体为希拉里竞选阵营服务。 “这些情况可以说是美国选举政治背后不可见光的常态,只是以往并没有机会这么集中而真切地公之于众,”他说,而这些黑暗常态的曝光,再次证明“美国政客为了胜选而无所不用其极的倾向,也坐实了希拉里采取各种手段操纵民意、不可被信任的现实。”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认为,民主党预选黑幕丑闻暴露出美国政党选举体制虽然经过多年改变和进步,但效果依然不佳,反而越来越依赖金钱和资本。 “因为竞选费用越来越大、专业性越来越强,竞选越来越依赖金钱与资本的共谋。而在选战受金钱左右的情况下,一个政客受资本青睐的重要性远高于受民众青睐,”储殷说,“这就意味着,受民众欢迎却被资本所不满的政治家会被排挤。这也成为美国选举过程中的常态。” 依靠小额资金和大批普通民众支持,桑德斯在党内预选阶段与希拉里选情胶着,而后者在民主党内势力强大、有多名“金主”和“超级代表”扶持。 选情预判:继续“比烂” 刁大明认为,舒尔茨长期支持希拉里,如今她宣布辞职、站出来为这次“邮件门”丑闻负责,意在为希拉里阵营降低丑闻继续发酵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这起丑闻会和希拉里此前的‘邮件门’一起,强化希拉里本人高高在上、弄权滥权、不可信任的负面形象,从一定程度上拖累她的选情,”他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被民主党和希拉里“算计”的特朗普阵营会因此受益。 “在美国竞选政治的大环境下,特朗普阵营也一定会采取各种类似手段攻击对手,只是具体方法和程度不同而已,”刁大明说。 储殷也认为,这次丑闻又一次强化了美国民众反建制的情绪,可能对民主党选情有重大杀伤力,但未必会起到扭转局面的作用。他说:“考虑到特朗普的表现,这次民主党丑闻可能还不足以让更多选民抛弃希拉里、选择特朗普。这两个候选人已经把选举搞成了‘比谁更烂’,一些选民选择希拉里不是因为喜欢她,而只是因为他们更害怕、更讨厌特朗普。” 张代蕾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选自《文汇报》,2016年7月26日
2016年7月28日 -
【大公网】美学者:16年大选三点不同 特朗普当选或对中美关系更有利
大公网7月26日讯(记者严雪)2016年7月2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从总统大选看中美未来走向”研讨会,邀请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就美国大选如何影响中美关系发表演讲,多位国内外知名中美问题研究专家出席,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戴博针对上述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着重分析了当下美国民众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态度,从美国社会的各种数据结构、居民结构、动态感觉和倾向、社会居民的分裂状态等角度分析了美国现在所存在的问题。 戴博称,2016年大选与历届选举有所不同,包括:第一,相当多的美国人开始质疑美国政治制度的坚强程度,并且不清楚美国是否能保持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第二,多数美国人对两个大党的候选人都有负面的印象,其中64%对特朗普有负面影响,54%对希拉里有负面影响;第三,两党之间存在着剧烈的两极分化。50%以上的民主党员说他们投票给希拉里,不是因为他们支持希拉里,而是因为他们反对特朗普,50%以上的共和党员说他们会投特朗普的票,不是因为支持他,而是他们恨透了希拉里。 他补充说:“多数美国人对两位候选人都有着负面消极的印象,存在很大的争议,希拉里如果当选美国总统会继续深化和改善奥巴马的很多政策,而特朗普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最为关心的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走向,戴博表示,美中关系并不是美国人在大选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果希拉里当选下一任总统,她可能会比奥巴马更强势一点,基本的方向是深化和继续重返亚太政策。特朗普的未知性很多,如果他继续以讨价还价的商人特质来当总统,中美关系会有比较良好的预期。 他还强调,现在非常重要的是各方都需要冷静下来,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总的来讲,中美双边关系是很成熟的,很多摩擦中美两国可以一起处理好,把这些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戴博总结说。 不过,两位候选人在竞选演讲时,对华政策都相对强硬,引起了不少中国民众的担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就此表示,中美建交以来美国经历了五届总统,分析他们竞选时对中国所说的负面的话,在其当了总统之后大部分都没有兑现。 “所以我们现在不仅要听他们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当了总统之后他们会怎么做。”何伟文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规律,是现代化大生产、社会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形成的,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个别政治家很难改变这一点,但我们可能要为此付出时间、经济和政策上的代价。”选自大公网,2016年7月25日
2016年7月28日 -
【The Japan Times】China to create its first immigration office to lure talent
A welder works at a construction site in Beijing on Sunday. | APBEIJING – China is setting up its first immigration office, according to people with knowledge of the plans, as President Xi Jinping seeks overseas talent to help drive the transition of an economy led by consumer spending and innovation.Public Security Minister Guo Shengkun, who doubles as a state councilor, disclosed the move earlier this year at an internal meeting about a wider overhaul of domestic security services, said the people, who asked not be identified because the plans are not public. The office would be created by merging and expanding the ministry’s border control and exit-entry administration bureaus and could be set up before year-end, they said.It is the latest sign that China sees the recruitment of foreign workers as a way to help shake its dependency on manufacturing and investment and avoid the “middle-income trap” that has stalled developing economies from Asia to South America. Almost four decades after Deng Xiaoping began opening China to the world, about 600,000 foreigners live in the Communist-led country, a tiny fraction of its almost 1.4 billion population. Japan, by comparison, has 2.17 million foreigners.“China didn’t need to do that over past decades because it had double-digit growth simply by enjoying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 research center that advises the government. “But now it needs a new dividend of foreign talent to help support economic growth.”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on Monday announced 16 measures to streamline permanent residency applications and other skilled foreign worker approvals in the free trade zone in China’s southern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of Guangdong, which borders Hong Kong,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Besides needing expertise, the country is facing a long-term demographic squeeze as the population ages. The government replaced its one-child policy with a two-child limit last year after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shrank for the first time in two decades.It is unclear exactly who the new Chinese immigration office would seek to attract. While Xi has urged a general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talent exchanges, his public remarks have focused on overseas Chinese, particularly those who left the country for an education and never came back.“You are warmly welcomed if you return to China,” Xi told a meeting of the Western Returned Scholars Association in October 2013. “If you stay abroad, we support you in serving the country in various ways.”Strict visa rules, heavy pollution and weak rule of law are among the factors complicating any efforts by China to lure overseas workers. Less than half of the 2.6 million students sent abroad between 1978 and 2012 returned, the official Xinhua News Agency said at the time of Xi’s remarks.Similarly, a study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released last year found that only 7,300 foreigners had secured permanent resident status in the first decade of its availability. The government has broadened the categories of people eligible for a Chinese green card, highlighting foreigners who working in innovation-focused careers in laboratories and technology centers.The relaxed guidelines followed a meeting of Xi’s Central Leading Group for Deepening Overall Reform last September. The panel pledged to “manage foreigners’ permanent residence in a reasonable, open and pragmatic manner,” Xinhua said.“The threshold would be very high,” said Wang Yukai, a professor at the state-run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Even if we set up an immigration office and introduce a new immigration policy, the government would be very cautious in choosing whom to let in. The opening would be quite small in the beginning. We would like to attract the elite, talented people, but we wouldn’t allow those who we don’t need to flood into China.”While some big Chinese cities have seen a surge in foreigners in recent years, they still lag their global peers. About 0.5 percent of Beijing’s population is foreign born, compared with at least one-third in London, New York, Sydney and Toronto, the Geneva-base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reported last year.From the Japan Times,2016-7-21
2016年7月28日 -
【中国日报网】美国专家戴博:维基解密公布民主党初选内幕对希拉里影响不大
中国日报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 严玉洁)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从当地时间25日起举行。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希拉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诚信度。 戴博指出,仅有33%的美国人相信希拉里在公共场合说的是心里话,其他人则认为她说话是经过政治考虑的,这是她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很多人认为他很粗鲁、很过分,但是包括其反对者在内的多数美国人都认为他说的就是内心所想。 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前夕,维基解密披露了1.9万封黑客盗取的电邮,内容显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初选开始时已经倾向于希拉里,这引起了另一名参选人桑德斯的不满。不过戴博认为,此事影响不大,很快就会平息。就如特朗普的妻子梅拉尼娅被爆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抄袭“第一夫人”米歇尔8年前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演讲一事虽引起轩然大波,但很快就风平浪静。 戴博进一步指出,从2008年大选来看,希拉里和奥巴马在政策立场上没有根本分歧。希拉里若当选,应该会深化和完善奥巴马政府的政策。不过,希拉里本人目前还没有具体阐明她的政策,还有待观察。 戴博和CCG高级研究员邹德浩等几位在座的专家认为,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当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差别都不大。选自中国日报网,2016年7月25日
2016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