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环球时报】郑永年:从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国未来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亚洲”这个概念不是亚洲自己的发明,而是西方给我们的。西方以其自身为中心的地理位置来区分近东、中东、远东,并在此基础上将处在“远东”的中国列入“东方专制主义”。 一、应思考如何把西方文明整合进来 要想预见中国的未来,只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30年是不够的,加上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时代也看不清楚,即使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来看也未必能看得清。预测未来,要从文明的角度去分析历史。 中国文明是一个整体,我把它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2世纪,这个时期的背景是“百家争鸣”,是中国本土多种思想之间的对话。第二个阶段是公元3世纪到公元10世纪,佛教进来后对中国文明产生冲击。两种文明之间对话,但佛教文明占主体地位,中国文明居次要地位。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1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是以朱熹为主要代表的“新儒学”,重新将中国文明转化成主体,把佛教容纳进来。第四个阶段即19世纪末西方文明进来后直到现在,我们需要新的文明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排斥西方文明,而应思考如何把西方文明整合进来。 说到中西关系,梳理亚洲价值观很有必要。“亚洲”这个概念不是亚洲自己的发明,而是西方给我们的。西方以其自身为中心的地理位置来区分近东、中东、远东,并在此基础上将处在“远东”的中国列入“东方专制主义”。“东方专制主义”延续了西方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看法,亚洲国家之前没有任何反应,直到“亚洲价值观”的产生。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现代化的国家,开始以自己为中心学习西方非常成功,但后来犯了致命错误,没能正确解释亚洲价值观,而是假装成西方国家,尤其是二战期间走上了西方帝国主义道路。日本走错方向导致失败之后,没人再提亚洲价值观。1980年代,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又提出亚洲价值观。但这一概念遭到西方围攻,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价值观不仅遭到西方国家围堵,还遭到亚洲一些开始民主化国家的批评。 我个人认为亚洲价值是存在的,只是当时新加坡力量太小,难以引领这个价值观走向。现在中国崛起了,正如多年前美国一些政治人物的说法,中国对西方的真正威胁不在于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有多强大,而是这套体制所代表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中国模式和发展经验放在亚洲价值观这一背景里来考量,我相信中国模式是亚洲东亚模式的一部分。东亚主要是儒家文化圈,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它们的成功确实是跟西方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但它们不是拒绝西方,而是像中国文明一样包容了西方,把西方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又没把自己变成西方。因为一旦把自己变成西方就会犯错误,比如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台湾。相反,韩国没有照搬西方,只在政治选举上模仿西方。新加坡做得也很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价值。 二、中国的一大挑战是文明转型 实际上,中国文明中的很多理念都具普世性。任何文明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但同时又是核心价值与共享价值的统一。但如何传播这些价值观并据此塑造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有难度的。 塑造中国价值观有三个传统,即几千年来的大传统、近代以来的中传统以及改革以来的小传统,当然还要加上全球化。知识分子应有知识担当,任何文明的核心都是它的知识体系。现在对外宣传很困难,因为西方媒体很强大,但这种强大并不在于媒体本身。媒体只是技术和形式,强大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背后有一套知识体系。我们现在弱就弱在没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知识分子要把这件大事情做起来,这样才能支撑中国崛起。 我们要塑造的价值观不是现在所说的儒家和国学。现在的国学比较狭隘,不能帮助中国恢复传统价值观。如同最初抵制佛教进入中国一样,现在一些人想用国学作为抵制西方的工具。实际上不用抵抗,而应以自己为主,把西方文明包容进来。西方价值观和体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来自中国:一个是文官体制,二是“有教无类”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没有这两样东西就很难支撑。没有相对中立的官僚体制,民主政治很难运作;没有“有教无类”思想,就没教育普及,民主同样生存不下去。因此,包容西方文明、把它化解后体现在中国自身制度上并非完全不可行。 建设价值观过程中首先就涉及社会价值观问题。虽然中国崛起了,但社会价值观却有陷落的迹象,因为我们缺少一个价值体系。尽管有过“五四运动”那样的反传统文化运动,但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民间仍然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发掘这个社会已有的价值观,这比推行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新东西要好得多。 另外,所有文明价值观都有转型问题,西方文明如此,中国文明也一样。当下中国真正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文明转型。这个转型是统合式,而非排斥其他文明。中国文明中的很多精华已经流失,希望我们能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把它们找回来,同时还要把西方文明中好的东西接纳进来。只有经历这种整合过程,未来发展道路才能顺利走下去。 中国的价值观映射出来一个大的方面就是亚洲价值观。亚洲的经贸水平不比北美或欧洲低,亚洲崛起面临的挑战是没有共同价值体系。明明东北亚是有共同价值的,但我们没把握好。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展亚洲文明对话,我觉得很重要。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塑造一个价值共同体。没有共同价值基础就成不了共同体,尽管可以做贸易,但做不到更深层次的交流融合。本文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4月15日
2016年4月18日 -
郑永年:从文明的角度把握中国未来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亚洲”这个概念不是亚洲自己的发明,而是西方给我们的。西方以其自身为中心的地理位置来区分近东、中东、远东,并在此基础上将处在“远东”的中国列入“东方专制主义”。 一、应思考如何把西方文明整合进来 要想预见中国的未来,只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30年是不够的,加上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时代也看不清楚,即使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来看也未必能看得清。预测未来,要从文明的角度去分析历史。 中国文明是一个整体,我把它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2世纪,这个时期的背景是“百家争鸣”,是中国本土多种思想之间的对话。第二个阶段是公元3世纪到公元10世纪,佛教进来后对中国文明产生冲击。两种文明之间对话,但佛教文明占主体地位,中国文明居次要地位。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1世纪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是以朱熹为主要代表的“新儒学”,重新将中国文明转化成主体,把佛教容纳进来。第四个阶段即19世纪末西方文明进来后直到现在,我们需要新的文明整合。这种整合不是排斥西方文明,而应思考如何把西方文明整合进来。 说到中西关系,梳理亚洲价值观很有必要。“亚洲”这个概念不是亚洲自己的发明,而是西方给我们的。西方以其自身为中心的地理位置来区分近东、中东、远东,并在此基础上将处在“远东”的中国列入“东方专制主义”。“东方专制主义”延续了西方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看法,亚洲国家之前没有任何反应,直到“亚洲价值观”的产生。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成功现代化的国家,开始以自己为中心学习西方非常成功,但后来犯了致命错误,没能正确解释亚洲价值观,而是假装成西方国家,尤其是二战期间走上了西方帝国主义道路。日本走错方向导致失败之后,没人再提亚洲价值观。1980年代,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又提出亚洲价值观。但这一概念遭到西方围攻,特别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价值观不仅遭到西方国家围堵,还遭到亚洲一些开始民主化国家的批评。 我个人认为亚洲价值是存在的,只是当时新加坡力量太小,难以引领这个价值观走向。现在中国崛起了,正如多年前美国一些政治人物的说法,中国对西方的真正威胁不在于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有多强大,而是这套体制所代表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中国模式和发展经验放在亚洲价值观这一背景里来考量,我相信中国模式是亚洲东亚模式的一部分。东亚主要是儒家文化圈,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东南亚一些国家都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它们的成功确实是跟西方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但它们不是拒绝西方,而是像中国文明一样包容了西方,把西方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又没把自己变成西方。因为一旦把自己变成西方就会犯错误,比如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台湾。相反,韩国没有照搬西方,只在政治选举上模仿西方。新加坡做得也很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和保持了自己的价值。 二、中国的一大挑战是文明转型 实际上,中国文明中的很多理念都具普世性。任何文明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但同时又是核心价值与共享价值的统一。但如何传播这些价值观并据此塑造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有难度的。 塑造中国价值观有三个传统,即几千年来的大传统、近代以来的中传统以及改革以来的小传统,当然还要加上全球化。知识分子应有知识担当,任何文明的核心都是它的知识体系。现在对外宣传很困难,因为西方媒体很强大,但这种强大并不在于媒体本身。媒体只是技术和形式,强大的真正原因在于它背后有一套知识体系。我们现在弱就弱在没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知识分子要把这件大事情做起来,这样才能支撑中国崛起。 我们要塑造的价值观不是现在所说的儒家和国学。现在的国学比较狭隘,不能帮助中国恢复传统价值观。如同最初抵制佛教进入中国一样,现在一些人想用国学作为抵制西方的工具。实际上不用抵抗,而应以自己为主,把西方文明包容进来。西方价值观和体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来自中国:一个是文官体制,二是“有教无类”思想。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没有这两样东西就很难支撑。没有相对中立的官僚体制,民主政治很难运作;没有“有教无类”思想,就没教育普及,民主同样生存不下去。因此,包容西方文明、把它化解后体现在中国自身制度上并非完全不可行。 建设价值观过程中首先就涉及社会价值观问题。虽然中国崛起了,但社会价值观却有陷落的迹象,因为我们缺少一个价值体系。尽管有过“五四运动”那样的反传统文化运动,但中国传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民间仍然存在。我们要做的是发掘这个社会已有的价值观,这比推行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新东西要好得多。 另外,所有文明价值观都有转型问题,西方文明如此,中国文明也一样。当下中国真正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文明转型。这个转型是统合式,而非排斥其他文明。中国文明中的很多精华已经流失,希望我们能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把它们找回来,同时还要把西方文明中好的东西接纳进来。只有经历这种整合过程,未来发展道路才能顺利走下去。 中国的价值观映射出来一个大的方面就是亚洲价值观。亚洲的经贸水平不比北美或欧洲低,亚洲崛起面临的挑战是没有共同价值体系。明明东北亚是有共同价值的,但我们没把握好。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展亚洲文明对话,我觉得很重要。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塑造一个价值共同体。没有共同价值基础就成不了共同体,尽管可以做贸易,但做不到更深层次的交流融合。本文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4月15日
2016年4月18日 -
【The National】World Bank and ADB sign deals with AIIB
Beijing // The World Bank and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have completely overturned their initial reservations about the China-sponsored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and actually begun particip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bank.The World Bank Group president Jim Yong Kim yesterday signed the first co-financing deal with the AIIB president Jin Liqun for US$1.2 billion.This i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ve publicly distanced themselves from the AIIB, which now has 57 members including some US allie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South Korea.“I think the new deal is going to raise the profile of AIIB. The agreements show that the two multilateral agencies are willing to co-operate in an area where there is huge demand for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Wang Huiyao,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nd an advisor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ld The National yesterday.Officials at both the World Bank and ADB had previously expressed concern over the banking and project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the AIIB during the long months in 2013 and 2014 when th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travelled the world trying to persuade state leaders to join his project.The bank’s opening late last year with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France and India contributing to its US$100 billion equity pot brought about a seachange in its image.Yesterday, the ADB took another major step in aligning itself with the new bank by allowing Hamid Sharif, its country director for China, to become the AIIB’s first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compliance, effectiveness and integrity (CEI) unit. Mr Sharif, who hails from Pakistan, currently handles a major ADB portfolio worth $10bn.The new position reports to the AIIB’s board of directors.The CEI unit’s mandate include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ng the bank’s portfolio, ensuring policy compliance, and oversee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grievance procedures.“I am sure other multilateral banks would now be interested in collaborating with the AIIB," Mr Wang said, “It will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US and make a lot of people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excited about the bank."Although the AIIB board has experts from countries across the world, most observers expect that the new bank will finance some of the projects along the One Road, One Belt programme or the Silk Road plan, being implement by China.“The main risks lies in whether China would use the AIIB to push forward its own favourite projec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Paul Haenl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Charnegie-Tsinghua Center of Global Policy, said yesterday at a conference organised by the Asia-Pacific Council of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Beijing.“There is also some worry over whether the bank would give greater importance to Chines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cross Asia," he added.Still, many of the fears about China dominating it to support its domestic economy have been relieved with the World Bank joining it in co-financing.One of the reasons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agreed to become AIIB members, ignoring warnings from US officials, is that they expect a share of the business the new bank will throw up.The AIIB is expected to begin financing projects in Asia in the coming months.It has set a target of $1.2bn for financing in 2016, of which joint projects with the World Bank will account for a sizeable share. The World Bank and the AIIB are now engaged in assessing nearly a dozen projects that can be co-financed in sectors that include transport, water and energy in central Asia, south Asia and east Asia.The World Bank also agreed to prepare and supervise the co-financed project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in areas like procurement,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afeguards.This means the new bank has agreed to implement the World Bank’s stringent standard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because there were fears in the west that China would push the AIIB to finance Asian projects that are driven by political means and could violat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By Saibal Dasgupta)From The National, April 14, 2016
2016年4月18日 -
老“天使”徐小平的投资大冒险
理事简介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最近心情很不错,由他创办的真格基金越来越受创业者追捧,而他本人也已被视为圈内名人,3月24日,他还首度入围了“2016年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名列第94位。这是他第二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和俞敏洪、王强创办新东方,那个故事已经被陈可辛导演在2013年搬上了大银幕,影片叫《中国合伙人》,其中邓超饰演的角色即以徐小平为原型。与上一次创业不同,这一次他不再是追随型创业,而是领导型创业,他是真格基金的老大,老二则是新东方原来的老三王强,也就是《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饰演角色的原型。如今徐小平60岁了,但依然保持着年轻人般的活力,平时又唱又跳又讲笑话,表情和动作也是极度夸张,活像一个老顽童。许多人都觉得,他的气质跟一般投资人的气质太过违和,简直就像把郭德纲想象成一名经济学家。那么,这样一个充满喜感而且功成名就的人物,是怎么想起做天使投资的呢?天使投资:抑郁症的解药2006年9月7日,徐小平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由俞敏洪、他和王强等人创办的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之后,他作为联合创始人突然发了大财,而且这种财富受人尊敬。一时间,他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他“屌丝逆袭”的故事,尤其强调他38岁还在加拿大给人送披萨外卖。成为财富英雄后,徐小平在新东方又待了一段时间,从前线退居管理层。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地方真正需要他了。唯一需要他的是新东方文化研究院,他是那里的院长,负责每年做一两百场演讲。但这项工作对他而言失去了挑战性,变成了例行公事。环顾四周,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在新东方已经没有梦想和空间了,于是他选择了离开。那一年他50岁,觉得上天在跟他开一个恶意的玩笑:假如新东方早5年上市,他45岁,可以像雷军那样二次创业;而假如晚5年上市,他55岁,就可以安心退休抱孙子了。但偏偏不早不晚整了个50岁,他拿到了一大笔钱却失去了工作,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写书嘛,没意思!拍电影嘛,没意思!周游世界嘛,没意思!他过往的人生太过丰富,让他对当下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更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此时,他就像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却被突然告知——战争结束了。“那段时间我得了抑郁症,我一生得过两次抑郁症,第一次是在加拿大拿到硕士学位却找不到工作。”他回忆。为了摆脱这种萎靡不振的状态,他热切地寻找新的事业出路,甚至有一点急不可耐。2006年下半年,河北的一位企业家邀请他帮忙做包装上市方面的工作。徐小平高高兴兴地答应了,然后非常认真地帮那个人做各种事情,干了三四个月。怎料那个人后来通知他,“对不起,不跟你合作了。”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就把他击倒了。“站在窗口看着万家灯火,心里无限凄凉,恨不得跳下去。当一个人为一件事,为一个目标付出了你全部的激情和努力以后,无缘无故地失败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的一种挑战。”他后来如此描述当时的心情。遭此打击,他的内心更加绝望。不过,他体内的激情依然澎湃,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这时候,一帮同样怀有澎湃激情的创业者出现了。最早找到他的是一个杭州小伙子,向他申请100万元投资,说要做“中国的Facebook”。他没有做过多考察就投了,并在那人把钱“烧”光后又追投了100万元,结果项目还是失败了。第一次投资虽然不成功,但却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而他决定投那个小伙子也是被其迸发的激情所感染。后来,创业者们一拨接一拨地到来,都以“海归”为主。徐小平接待了这些人,听他们讲述各种各样的抱负和理想,情到深处就忍不住投一下。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不但跟他要投资,还跟他要经验,尤其是在遭遇挫折时。而这让他非常受用,感觉自己又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老大哥。在这个过程中,徐小平慢慢走出抑郁症,开始了一场投资大冒险。另类投资哲学徐小平是学音乐出身的,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加拿大留学期间修读的也是音乐,回国后从事的则是出国咨询和人生咨询,在开启天使投资事业之前,他从来没有做过投资,也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培训,就连进入这一行也是被年轻人“拖下水”的。那么,这样一个非专业、甚至有点感性的人,在选择投资时看什么呢?徐小平的回答是看人,而不是看项目。他的解释是,天使投资人要在一个公司什么都没有而只有创始人的一个构想时就介入,所以,除了人之外,没有什么可考察的。这种投资哲学在圈内非常另类,而且有点被视为“不专业”,就连创业者都常以此调侃他。一些创业者在社交平台上这样评论道:“和徐小平先生聊业务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大部分时候他是看面相的。想聊业务,基本上和他底下投资经理聊得就差不多了。”“他比较喜欢听故事,如果你是休学、退学或者毅然辞去很好的工作,他会很激动、很开心,像一个老小孩,然后给你满满的鸡血。和他聊天的时候,是处于一个‘相谈甚欢’的状态,但是聊的内容大多数只是政治正确的废话。”“徐老师投人比较多,非常看重创始人的素质,相对不是特别懂业务本身。”听上去,这是一种非常不靠谱的投资哲学,但其市场效果似乎还不错——有几家徐小平投资的公司还成了明星上市公司,比如聚美优品、世纪佳缘和兰亭集势。而这种成功又让徐小平对自己的投资哲学建立了信心,同时还完善其理论体系,并一直应用至今。那么,徐小平看人都看什么呢,怎么才能从他手里拿到投资呢?大体包括三点,即学习力、工作力和影响力。所谓“学习力”其实就是聪明,一般都要是高材生,最好还在海外名校留过学。徐小平自己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在北大教过书,去美国和加拿大留过学,回国创办新东方时接触的又全是青年精英,因此有强烈的精英情结。在他投资的三家明星上市公司中,有两家的创始人是海归——聚美优品的陈欧,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兰亭集势的郭去疾,先后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还有一家的创始人是国内名校生——世纪佳缘的龚海燕,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徐小平之所以把学习力看得那么重要,是因为一次创业成功的几率极低,许多创业者都是在二次、三次创业时才获得大成,雷军就是一个多次创业才有大成的例子。因此,一个创业者一定要能快速地学习新东西,并迅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工作力则是指做事情的能力,并不一定要有工作经验,因为很多留学生是刚刚毕业的。徐小平要求创业者一定要告诉他之前做成过什么事,可以与商业无关,比如在校园里组织过活动。他则根据创业者的描述,判断其是否具备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或潜质。影响力包含的面则比较广泛,也是徐小平最为看重的,大体包括魅力、资源和胸怀。徐小平所说的“魅力”主要指感染他人的能力,他称之为“忽悠力”。他常戏言自己以前在新东方干的就是“忽悠人”的活儿,是这方面的高手,一般人忽悠不了他。如果一个年轻人能把他“忽悠”得热血沸腾,那这个人一定是营销奇才,也一定能“忽悠”来一大批追随者和用户。他投马佳佳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直到今天,那位以“马佳佳”之名闻名全国的90后性感女郎,也没有折腾出什么像样的事业,但这并不妨碍徐小平将她视为一个“成功”案例。他解释说,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大的思想误区,就是从心底还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这种观念早就不合时宜了。现在是一个什么都过剩的年代,营销是每一家公司和每一个创业者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而马佳佳恰恰是这方面的急先锋。马佳佳敢于亲自上阵为自己的产品——情趣用品拍摄宣传海报,而且敢于用刺激性的图片和言论挑逗公众的神经,引发全社会对她的关注。在徐小平看来,这种敢于大胆营销的精神值得鼓励和弘扬,而他愿意为此买单。▲马佳佳代言的广告至于“资源”,则是指创业者应该具备广泛的人脉,或者至少知道能从哪里获得有效的帮助。对于这一点,他曾举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反面的例子是他因为某些创业者“忽悠力”强大而投了对方,但很快发现投错了,因为对方除了能忽悠,什么都不会,连找人都不会,还来问他——去哪找人啊?他气得都快背过气去,指着创业者吼道:“同事没有吗?同学没有吗?同乡没有吗?笨蛋!”正面的例子则是毛大庆,他经常举毛大庆的例子,而且每次提起这个名字都笑得合不拢嘴。毛大庆是原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分管集团的商用地产业务,同时任北京万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2015年3月毛大庆从万科离职,之后创办优客工场,旨在打造全国最具规模的联合办公空间,为创业者构建创业办公、人脉社交与服务生态圈。最让徐小平感到兴奋的还不是这个项目的前景,而是毛大庆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毛大庆毛大庆先后毕业于东南大学和北京大学,还在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中科院任客座教授,在万科工作期间更是把房地产圈摸透了。此外,毛大庆还和投资圈的人过从甚密,已在今年3月14日完成了规模为2亿元的A轮融资,公司估值接近40亿元。投资方除了真格基金(投资3000万元),还包括红杉资本、创新工场、亿润投资、清创科控、诺亚财富等机构。徐小平说,“这样的人,给他钱就可以了。”除了魅力和资源外,徐小平认为胸怀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创业的深入会越来越重要。他所说的“胸怀”主要指股权结构,他希望看到一个合伙人型股权结构,而不是一个独裁者型股权结构。对此,他解释说,“很多人感叹新东方的成功,羡慕阿里巴巴的地位,惊讶小米的爆发力,但鲜有人意识到这点——如果背后没有联合创始人无论高峰还是低谷的不离不弃,很难说企业会有现在的辉煌。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合伙人比商业模式重要得多。”他还以自己为例做进一步阐释。在新东方,俞敏洪的股份是50%,他和王强的股份分别是10%。他爱俞敏洪,但如果不是为了那10%的股份,他干嘛要拼死拼活呢。如果是为了培养人才,他可以去团中央啊。为了佐证“利益捆绑”的重要性,他还时常引用丘吉尔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此外,他还常举两个反例来做补充说明。第一个例子是一位女性创业者。这位女士有很好的产品、较强的忽悠力,本来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对象,但徐小平最终没有投她,因为他发现这位女士是一个100%的股东。起先他还问那位女士,“你为什么一个合伙人都没有呢?”而那位女士回答,“我不需要啊,我有重要的员工。”听完这句话,他就彻底失去了投资兴趣,还丢给那位女士一句话:“我绝不会投你,我认为你一定成功不了,这是已经被多次反复证明了的东西。”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一类人的。许多创业型公司看上去有创业合伙人,但仔细一分析却发现,所谓的“合伙人”几乎没有什么股权,他们的股权是按加盟年数来算的,每年增加0.25%。徐小平尖锐地指出,这不是“合伙人”,而是“伙计”、“打工的”。他还决绝地预言,这样的创业注定会失败,因为创业者从出发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同盟军,没有伙伴,不会有人跟他爬雪山、过草地,创业者完全是一个人在战斗。以上就是徐小平的看人投资哲学,他还为这种哲学取了一个名字——“真格”,而他的基金也因此得名——真格基金。徐老师“喊”你去创业“人人都可以创业吗?”主持人艾诚针对“创业”话题发起过一次采访,访问对象是熊晓鸽、李开复、汪潮涌、阎焱,以及徐新、蔡文胜及徐小平等十三位顶级投资人。当她把这个问题抛给以上投资人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认为创业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而当徐小平听到这个问题时,他不假思索且情绪激动地说:“当然!当然人人都可以创业。”不过他又紧接着补充,“关键是你要提供一个人们需要的东西。”徐小平对创业的支持已经达到了某种宗教般的热忱。他利用一切场合声援创业者,并呼吁还没有创业的年轻人赶紧加入创业大军。在他看来,创业最终也许不会成功,但绝对会比从未创业要强。因为,创业者会因为这段经历而在市场上更值钱,即便回去找工作也可以成为大公司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那么,徐小平为什么如此力挺创业呢,是为了赚更多钱或者找更多乐子吗?实际情况好像并非如此。就赚钱来说,很难说多“忽悠”一批人创业,多投资几个项目,就会多赚一些,也许还是赔呢。徐小平也承认,创业成功的几率大约只有5%。换言之,他赚钱的几率也只有5%,其余95%的几率都是不怎么赚钱(并购)或者亏损(清盘)。“忽悠”更多年轻人投入创业大军,对于徐小平和真格基金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使许多不合格的创业者涌入市场,会消耗掉他们的时间和资金。而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徐小平投资的聚美优品CEO陈欧,在谈话类节目《老友记》中,就曾当面向徐小平吐槽,说有一天,一个男孩闯入他的办公室,扑通就跪在他面前,要求他帮忙引荐徐小平,并以死相要挟。因为这个男孩觉得,只要见到徐小平就能拿到钱,就能像陈欧一样飞黄腾达。徐小平听完这段描述也是哭笑不得,也觉得这种创业没有任何合理性。看上去徐小平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而他越是高调地“忽悠”年轻人创业,他所遭遇的类似麻烦就会越多。徐小平的本意是“忽悠”出几个马云那样的创业黑马。但事实上,马云那样的创业者是不需要你去“忽悠”的,而“忽悠”出来的创业者也是很难成为马云的。当然,徐小平这种高调鼓吹创业的行为,可以增加他和真格基金的曝光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优秀的创业者看到他的诚意,并愿意在选择天使投资时更多地考虑他。另一个疑问是,他如此力挺创业是不是为了找更多乐子呢?事实上也不是,徐小平的投资事业一开始并不顺利。前面提到,他投资的第一个项目是失败的,200万元打了水漂。后来他还常以此自嘲,说,本想投一个“Facebook”,结果变成了“非死不可”。而在最初的几年,这样的挫折还有很多很多,有时竟然连人都投错了——对方要么不是创业的料,要么是在“烧”完钱后溜了。这让他倍受打击,常有一种被人蒙骗的感觉。那几年的春节,他每次回家与家人团聚时都发誓——今后不再投资任何项目了。他太太对此也持相同态度,很不看好他的天使投资事业。他第一次转运是在2008年年初。当时,由他于2006年投资的跨境电商平台“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获得了两轮VC(即“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下家,追投天使投资投的优质公司)融资,公司整体估值增长了20倍。同时,这个投资也是他“看人投资哲学”的一次胜利。因为,他当初并没有听懂项目,只是相信创始人郭去疾——一个从谷歌中国出来的,拿有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的高材生。▲郭去疾第二次赚大钱是在2011年5月。当时,由他于2007年投资的严肃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这次成功也同样验证了他的“看人投资哲学”——世纪佳缘创始人龚海燕先是在工厂打工,接着通过复读考入北大,后来又读了复旦的研究生,之后因为要给自己找对象而做了一个婚恋网站,结果获得了巨大反响,因此决定融资做大。龚海燕是一个认真、勤奋而且有点严肃的人,徐小平相信这样的人能做出一家优秀公司,他赌赢了。▲龚海燕这两次赚大钱的经历,让徐小平建立起了对天使投资事业的信心,他决定以专业化的方式继续做大。2011年,他联合红杉资本创立真格基金,并邀请自己新东方的合伙人王强加盟。正规化运作后,徐小平又收获了一次巨大成功,这次更为传奇。2014年5月,由他于2007年投资的化妆品限时特卖商城“聚美优品”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他当初投下的38万美元在上市当天价值3.4亿美元,即便是在聚美优品于今年2月启动私有化退市的情况下,这笔投资也仍为徐小平带来了240多倍的盈利。▲徐小平(右三)出席聚美优品上市仪式然而,这样的神话毕竟仅此一例,世纪佳缘和兰亭集势那样的成功案例也屈指可数,大部分项目都不那么令人兴奋。更何况,即便是聚美优品这样的神话项目,在成为神话的过程中也不断遭遇挫折,甚至是关乎兴衰的重大挫折,绝谈不上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体验。然而,徐小平就喜欢这样的体验,喜欢那种与合伙人同舟共济、克艰历险、创造伟业的奋斗状态。如果说他做天使投资是为了找“乐子”的话,那么这个“乐子”就是,支持下一个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帮助那些一无所有的有志青年打出一片自己的天下。他甚至对媒体夸口说,他的目标是投出下一个马云。对于徐小平而言,这件事具有宗教般的意义,也是他之所以如此力挺创业、为“创业”代言的原动力。徐小平195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青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22岁才上大学,32岁才出国,混到38岁仍然是一个送披萨的小店员,笑称自己是一个“有知识无资产阶级”。那时,他是一个让妻子失望、让父母犯愁的角色,整个人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这时候,新东方的俞敏洪出现了,“喊”他回国合伙创业,他的命运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合伙人”——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回顾过往,他感慨不已,若是没有这一次创业,他将作为一个无名的“失败者”湮灭于历史之中,就像筷子兄弟在《老男孩》中所唱的那样:“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她来过。”这种悲剧之所以没有发生,是因为他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刻选择了创业,选择以勇气、热情和勤奋应对人生所有挑战。他赢了,比当初想象的赢得还要多。他感谢40岁勇敢迈出征程的自己,感谢“喊”他回国创业的俞敏洪,更感谢这个朝气蓬勃的壮丽时代。而如今,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财力和资源,可以像俞敏洪当初“喊”醒他一样地去“喊”醒广大“有知识无资产阶级”,告诉大家:资源就在身边,命运就在手中,而创业就在当下,也许你就是下一个《中国合伙人》中的“成东青”(以俞敏洪为原型)。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徐小平愿意冒险,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热情和金钱。在真格基金,他简化了创业者申请资金的流程,你只需要跟他见一次面,然后填个1~2页的简单表格。而且,他的搭档王强还在2015年3月发表了题为《撕开资本的傲慢》的演讲,表达了反对“大爷型”VC(风险投资),坚决与创业者生死与共的立场。与一般的天使投资不同,真格基金并没有明确限定行业,只要看上了创业者,做什么他们都支持。比如,他们2014年7月投资支持北大法学硕士张天一做大他的“伏牛堂”米粉店;2015年9月他们又投资上千万支持一批清华毕业生做“3D煎饼打印机”项目。另外,真格基金也不像一般天使投资那样,只投资50万美元或最低2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有时为了鼓励创业者,他们也会投一些很小的项目,比如投资6000元支持一个高中肄业生做创客群租项目。“谁知道你成不成功,谁知道市场需不需要,你试一试又怎么样呢?创业者怕什么,反正你烧的是我的钱。”徐小平在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创业者最坏的结局,是回到他原点的最高处,成为职场上的炙手可热的人。有什么不好呢,拿着我的钱试了一把,证明了自己,看清了自己的长板短板,然后再重新出发。这是这个时代的伟大,是一次社会试验,这个试验每天都在发生着。”▲真格基金主题曲--査可欣MV《异想天开》徐小平还特别强调,与一般的天使投资人不同,他在做天使投资之前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与创业者是同行,知道在创业过程中会发生些什么,应该怎么应对。因此,他将自己定义为创业者的“合伙人”,并且强调,自己不是那种谨小慎微的投资人,他宁可投错也不愿错过。如今,这位“合伙人”正坐在他北京的家里,每天乐此不疲地接待最多8~10拨创业者。而面对甚嚣尘上的“资本寒冬论”,他也没有缩减投资的计划,说当下资本的确没有往年多,但影响的主要是那些千万美元级别的大项目,而不是50万~100万美元级别的天使投资。所以,他今后仍会像一位团支书或一个拉拉队长一样,大张旗鼓地“喊”年轻人去创业。同学们,徐老师已经准备好出钱了,而你准备好敲他家的门了吗文章选自真格基金,2016年3月24日
2016年4月18日 -
【新华社】与全球竞争者同跑——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4.0时代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数艘十万吨级货轮停靠码头,各色集装箱不断被大型起吊机拉起,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一派繁忙。8日,离港口数十公里外的雅典城内,希腊总理齐普拉斯等中希200余名政商界代表见证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买下比港管理局67%股权的签约仪式。另一场“洋媳妇过门”的签约仪式几天前也鸣锣结彩——美的集团买下日本老牌家电企业东芝80.1%的股权。 两场签约仪式,拉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巨幅图景。自2001年中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至今,中国企业“出海”不断跨越升级,在世界商业大舞台上,与全球同行同场竞技日趋火热。拾阶而上——“走出去”迈入4.0时代 来自北京的刘一星律师日前到纽约出差,闲暇之余走进一家AMC影院观看了好莱坞大片《蝙蝠侠大战超人》,从事国际并购法务咨询的他当然知道,这家全美第一的连锁院线早已被中国企业买下。 经过15年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经过不断升级的三个阶段后,正迈入4.0时代。 “走出去”战略诞生之初是中国企业懵懂的1.0时代。探索之旅多分散且自发,主要在海外设立销售网络,从事初级的国际商品贸易。 江浙粤企业身先士卒,温州鞋企奥康集团就在其列。2001年,奥康在巴黎开了第一家海外专卖店,随后又把店开到美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将中国皮鞋卖到世界各地。 随着大量国企转向海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2.0时代。在这个初建自信的阶段,大型国企主要瞄准海外实物资产,特别是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工程类企业则走出国门大量参与海外基建项目。 这一阶段,中石油50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油田,五矿集团和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矿场,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中国铁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等中字头国企也不断接下海外大型工程承包和援助项目。 进入3.0时代,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崛起是最大亮点。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建厂或购买国外相关企业和配套设施,雇用当地劳动力,把中国制造基地移向海外,打造中国品牌。 这一阶段,联想12.5亿美元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吉利汽车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民营制造业企业踌躇满志,纷纷站上行业最高舞台。 如今,中企“走出去”进化到4.0时代,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军,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更具战略性,投资方向从产业链整合转向全球资产配置,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上移。 自信满满的4.0时代,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大放异彩:中国化工集团报价430亿美元拟收购全球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整合全球市场;万达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瞄准上游影视制作;复星集团9.6亿欧元收购法国知名度假村品牌地中海俱乐部,安邦保险19.5亿美元买下纽约地标华尔道夫酒店,资本投资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这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第13年增长,截至去年末,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百舸争流——“走出去”展现丰富内涵 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迪罗基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外向并购额达92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此外,中国是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购中的最大收购国,占30%的市场份额。 ——资本投资多样化 4.0时代,中国企业成为全球并购交易的重要驱动力,投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产业链上下游,而是扩大到所有有价值资产。 因竞购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再次名噪国际投资圈的安邦董事长吴小晖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已从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出,升级到资本与管理输出。 ——出海企业多元化 4.0时代,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占比越来越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近期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指出,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同比增加295%,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 ——“买全球,为中国” 在中国收入增长、内需扩大等因素支持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转而“为中国制造”的情形顺势而生。 4.0时代,从锦江集团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法国卢浮宫酒店集团,到携程投资印度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Make My Trip,再到三胞集团买下英国老牌百货连锁福来德,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引进来”,为中国人提供产品和服务。 ——新势力崛起 4.0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的标的开始“由硬转软”。万达、乐视等公司进军好莱坞,不仅买院线,还买电影公司,深耕文化行业。中国方案及中国平台也在“走出去”,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作为电商平台在俄罗斯和巴西等多国受热捧。华为、百度和腾讯等企业投资东南亚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TMT(科技、媒体和通信)市场,不仅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还占领世界技术创新平台。风起云涌——“走出去”折射中国经济巨变 从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商到马达加斯加铁矿,从日本酒店项目到英国连锁比萨店……中国知名私募投资机构弘毅投资的每次“出海”都抓住中国经济结构性变化的脉搏。 弘毅董事长赵令欢认为,进入经济新常态后,中国发生了两个前所未有的转变:一是由资本输入国成为资本输出国;二是由“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 如今,中国消费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服务业产值明显提升,内需正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引擎。中产阶级崛起、互联网动能接入使中国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更多企业海外成功收购消费类型企业以满足国内需求。中国企业“走出去”的4.0版,必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反映,也是顺应当前中国经济开放新战略的积极行动。 除了消费升级驱动,技术创新也成为中企“出海”新动力。彭博社的报道说,自2013年5月以来,中国在中央政府层面就出台了20多份文件促进创新,涵盖从简政放权、设立上海自贸区、“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迅速达到世界级水平。国际竞争中的中国企业已由“跟跑者”变成“并行者”,其中有些已成为“领跑者”。 德国《商报》近日也发文总结近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两大趋势:一是青睐“工业4.0”投资标的;二是对循环利用、水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等绿色增长领域表现出极大兴趣,而这些行业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着力点。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及合作园区。 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建设生产线、产业链和产业园区。 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和挫折从未消失。有专家指出,从外部看,一些国家监管当局以国家安全等为由阻碍中企在当地收购的阻力时有出现。此外,中企在克服本土化障碍及在所在国合法合规、安全有效运营方面,还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从内部看,中企在并购前做好海外经营调研和战略规划,以及在并购投资后提升自身财务透明度、提高生产经营和创造利润能力上仍有改善空间。 出海的船越来越大,行驶的水域越来越广,船上水手经历也越来越丰富。这里,既有令人心怡的风景,也有风浪和漩涡。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商业竞争大潮、为自身和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的过程仍在继续演进……(新华社记者汪平、乔继红、谢鹏)文章选自新华社,2016年4月10日
2016年4月18日 -
李彦宏:百度在路上
理事简介李彦宏,百度董事长兼CEO、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从创立百度至今,先后经历互联网泡沫破灭、商业模式调整、与Google对决,李彦宏在一波三折之中慢慢走来,总是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带领百度一直在路上,让百度于惊险中脱颖而出,以强者面貌示人。在他这里,要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不跟风,不动摇。李彦宏说:“一旦你想清楚做一件事情,不管外界有多少人在质疑你,不要管他。你是可以蔑视一切怀疑你、质疑你的力量,认准了,就去做。”从守得云开到转型在路上,再到投资璞玉,一起来看李彦宏的创业故事。读书、工作、寻找方向 1968年,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84年,李彦宏考入山西“高考大户”--阳泉一中。当时,阳泉一中作为省重点中学,拥有一个其他学校想也不敢想的电脑教室--“苹果II机房”。正是在这里,李彦宏开始接触他之后一生事业的起点。1987年,李彦宏走进北京大学,就读图书情报系,还经常去计算机系蹭课。 1991年的圣诞节,李彦宏踏上了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他要去布法罗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1994年,李彦宏收到道·琼斯子公司的聘书,做了一名工程师。1997年,李彦宏进入当时美国主流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硅谷的商战气氛让他心中升起一股躁动,李彦宏切实地感觉到:“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胜千里的因素。”终于,在妻子的鼓励下,李彦宏决定利用自身的技术回国创业。守得云开见月明 1999年底,李彦宏与合作伙伴徐勇带着融到的120万美元回到北京。 2000年,两位“大老板”终于招到五个“兵”。人少工作也还是要做的。那段时间,办公室里整夜亮着灯,谁困了就在椅子上将就着休息一下,或去洗把脸,回来继续工作。百度便这样诞生了,名字取自李彦宏最爱的一句宋词“众里寻他千百度”。 2000年5月,百度找到第一个客户,一家名为硅谷动力的网站。李彦宏赶紧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却在现场遭遇尴尬:无法接通网络,他精心准备的应用展示毫无用武之地。李彦宏用嘴皮子代替电脑完成了既定演示。演示结束,没人举手向他提问,大家还没弄明白李彦宏究竟是干什么的,百度的业务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面对挫折,李彦宏意外地平和,他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地接受了这一切,专注地在中文搜索的一亩三分地里经营着,拼搏着。“守得云开待月明”说的大概就是他吧。 2000年6月,李彦宏和百度终于迎来了“春天”,在互联网寒冬里拿下新浪、搜狐、网易和TOM的技术委托大单。 2001年,百度运行已有一年时间,公司没赚到多少钱,在业界也没有多少名声。李彦宏不禁思考是不是百度的商业模式出了问题。思虑再三之后,他决定率领百度转型,引入搜索竞价排名机制,在国内首创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以少量投入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销售额。 2002年时,在访问率、访问速度、文章库等多项搜索引擎标准中,百度虽然已经在大部分指标上表现优异,但在公众口碑中,却是Google更胜一筹。当然,其中不乏公众推崇国际品牌的因素。 2002年2月,百度成立了15人组成的“闪电计划”小组,实行第二次技术升级,目标是:在9个月内让百度在日访问页面上比原来多10倍,日下载数据库内容比Google多30%,页面反应速度与Google一样快,内容更新频率全面超过Google。计划运行到8月,效果却不理想。李彦宏亲自上阵,带领小组搞研发。他在搜索引擎方面有深厚积累,对世界前沿技术十分了解,让“闪电计划”如虎添翼。 2002年12月,北京进入初冬,“闪电计划”大功告成。2003年5月28日,中国电脑教育报发起了一场万人公测活动--“Google vs. Baidu--两大搜索引擎对决搜索之巅”。10015名普通用户参加测评:55%的人选择“百度比Google好”,10%的人选择“百度、Google差不多”,35%的人选择了“Google比百度好”。这一串数字证明了百度,也驱动着百度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2004年6月,百度又迎来新节点:超过3亿的中文网页链接,超过6000万的日流量,宣布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此时,百度真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上市也适时地被提上日程。 2005年8月,百度上市的钟声敲响,开盘价格66美元,首日收盘于122.54美元,涨幅达358.85%,成为美国历史上上市首日表现最出色的十大股票之一。 敲响NASDQ的钟声,是百度新纪元的开始。李彦宏常说:“百度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以此激励自己和员工一直保持“在路上”的心态,永远走在时代最前沿。转型在路上 2012年,百度看起来波澜不惊。 中国宏观经济低迷。用户的搜索行为开始从PC端转向移动端。11月13日,百度股价两年来首次跌破100美元,第四财季的收入预计在61.55亿~63.45亿人民币,低于市场预期。 资本市场开始担心:“百度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但在移动端市场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并且很难复制自身的传统优势”。 李彦宏思考后,诊断百度患了“恐龙病”。自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市场后,百度一家独大,少了竞争压力,也少了发展动力。针对“恐龙病”反应钝化、创新活跃度降低的症状,李彦宏开出的处方是“狼性之说”,在百度内部“鼓励狼性,淘汰小资”,“要让所有员工更明确如果想找一个稳定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混日子,请现在就离开,否则我们这一艘大船就要被拖垮”。 唤起员工的创业热情后,李彦宏开始布局移动互联网,搭建以移动搜索为核心的百度移动互联网生态。为此,他提出了百度要实行从“连接人和信息”到“连接人和服务”战略的转变,改变百度的商业模式,并延续了以往的技术追求,重视技术投入,以积累雄厚的技术储备,在技术研发上,单是2014年,每个季度都要投入十几亿,在研发投入上的增幅为70%,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Google和Facebook。 转型成果斐然,2013年,百度有13个app用户数过亿,包括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云、百度手机输入法、百度魔图、百度视频、91桌面等。从搜索量来看,2014年第三季度,百度移动流量首超PC,百度移动端的搜索市场份额约为80%,超过了其在PC70%的流量,成为百度转型成功的标志,超过了阿里和腾讯。从收入来看,2014年第三季度,移动端收入就超过了36%,“2014年底时,百度的收入也有50%以上是来自移动端,是用户通过手机创造的。”至此,百度不仅成功实现了向移动端的转型,而且成果领先,李彦宏自己也表示,百度的转型成功,“这在主流的互联网公司是没有过的,我们是第一个。” 百度在开发新业务上也大力投入。2014年9月,李彦宏引进前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负责百度的新兴业务。张亚勤提倡“互联网的物理化”,提出了百度大脑、百度Eye、百度筷子、百度无人汽车、百度机器人、百度直达号等业务,百度大脑可预测世界杯、预测流行疾病、预测景点游客动向等,百度Eye有电视语音翻译和语音识别功能,而百度筷子更类似生活小帮手,可检测食物中是否有“地沟油”、糖分、酸碱度等情况。 2015年2月,李彦宏宣布百度组织架构调整,整合成三大事业群组:移动服务事业群组、新兴业务事业群组、搜索业务群组,其中新兴业务群组则肩负着百度“开疆辟土”的职责,这意味着百度搜索业务的权重下降,新业务成为了战略方向。 “技术控”李彦宏也一直重视研究工作,2011年建立了百度美国研究院第一个办公室,2013年,李彦宏建立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注重智能技术领域,这将为百度乃至互联网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璞玉 在自身发展的“狼性之说”以外,百度的投资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为了占领细分的移动O2O市场,李彦宏不惜重金。在2013年,百度就以18.5亿美元并购91无线,成为到目前为止中国互联网领域最大金额的并购案,对打造百度移动互联网入口战略举足轻重。2015年,李彦宏宣布在未来3年内对百度糯米追投200亿,大手笔参与O2O的市场竞争。 以旅游市场为例,2011年,发现去哪儿将成为旅游流量的入口之后,李彦宏果断决定投资收购了去哪儿。2015年10月,百度又出售去哪儿的绝大多数股份置换成携程的股份,这是百度在O2O上的胜利,对其拿下了旅游细分领域的第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人甚至评论“百度出了王炸”。 2014年百度对UBER的投资尤其深受李彦宏重视,这次举动不仅继续完善百度的O2O布局,赢得未来车联网的入手,更是百度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在百度走出国门的战略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本文选自《那些年,我们怎样创业》,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CCG主任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4月15日 -
【搜狐网】中国是英国最大留学生源国
教育部统计数据,2014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5.98万人。根据2015《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内容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留学生在英国总数已达8.8万人,在留学生来源国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过其他排名前6位的国家/地区(印度、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香港)总和,中国是英国国际留学生的最主要来源国。 中国是英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但增长速度放缓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2013-2014学年的统计数据,在欧盟地区中,德国籍留学生约1.4万人,排名第一位;而在非欧盟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向英国输出了最多的生源。2014年,中国内地留学生在英国总数已达8.8万人,在留学生来源国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过其他排名前6位的国家/地区(印度、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香港)总和。而根据英国高等教育国际部的统计,从类别上看,中国留学生在本科和授课型研究生课程中的就读数量,都远超其他的生源国或地区;而在研究型研究生人数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数差距相对不明显。 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的数据显示,2009-2010学年至2013-2014学年,中国在英国高校留学的人数始终保持增长的趋势,已从2010年的5.7万人次攀升至2014年的8.8万人次。然而,尽管总人数有所增加,其增长速度却明显减缓。中国在英留学生人数增长率于2008-2009学年便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在2012-2013学年更是急剧下降,于2013-2014学年降至最近几年的最低点4.9%,这也反映了中国学生对留学英国越来越趋向理性。 中国留学生更偏好英格兰地区的高校 中国留学生在就读地区选择上,跟国际留学生偏好大致相同。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的统计结果,在2013-2014学年,首次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有74020人,约84%的学生选择在英格兰地区就学;有7855名学生就读于苏格兰地区的高校,约占总数的9%;其他6020名学生则在威尔士和北爱尔兰上学。 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文化创意在英国更易就业 英国高校比其他国家的高校在科学研发和行业辐射方面更有优势。在新热门专业中,大部分为英国的强项,如低碳环保,金融投资,生物科技,新能源行业等,英国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这些热门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经英国高等教育统计署调查, 2013-2014学年,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文化创意专业的海外留学生,相较于商科和社科类留学生更容易在英国实现就业。 调整移民政策,加强对国际留学生申请工作签证的管制 目前,除了"毕业生创业计划"(Expanded Graduate Entrepreneur Scheme)和"国际学生实习计划(International Student Internship Scheme)",英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促进国际学生的留英和就业。2013年4月,英国边境管理局(UK Visas and Immigration, UKVI)对Tier2 General工作签证政策进行了调整,自2014年5月6日起,毕业生需获得英国认证机构授予的学士或以上学位,且雇佣通知书必须由英国边境管理署认可的担保机构发出,从事的工作年薪最低为28000英镑,可申请长达三年的"第二层级"工作签证。3年后续签时,对年薪要求则为42000英镑。此外,雇主也可以直接为员工申请长达5年的Tier2工作签证,但此类工钱发放对签证申请人的薪资要求较高。Tier2签证持有人可在工作5年后申请永居。 非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在英留学生将不再免费享受全民医疗服务 2015年4月,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正式实施了一项新政策:所有来自非欧洲经济区国家的公民凡申请英国签证(含工作,学习,探亲类)超六个月者,均要在申请签证的同事,缴纳医疗附加费(Health Surcharge);缴纳标准为学生每年150英镑,其他人员每年200磅。新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在英留学生将不再免费享受英国全民医疗服务。 增加2个奖学金项目,有针对性地吸引中国留学生 (1)"百万英镑奖学金计划" 2014年10月,英国北方大学联盟(NCUK)正式启动百万英镑奖学金计划(NCUK Anniversary Scholarships Scheme),加大对中国、韩国及尼日利亚学生的吸引力度。 根据百万英镑奖学金计划,顺利完成北方大学联合会预科课程,并向NCUK成员申请大学本科课程的中、韩、尼日利亚学生,综合素质优秀者将在本科阶段获得每年5000英镑的奖学金,该年度奖学金共有57个名额。此外,奖学金获得者还有机会获得世界级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名额。 (2)BAFTA 奖学金中国计划 自2016年起,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AFTA)将启动"BAFTA奖学金中国计划"。为加强中英两国在电影、电视及游戏方面的交流合作,该计划将为中国优秀留学生提供学费和一定的生活费,以及相关的学习项目和活动机会。 注:内容摘自2015《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经搜狐出国编辑整理,转载及引用请注明出处!文章选自搜狐网,2016-4-11
2016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