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永图:让别人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伪命题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出席论坛,他强调了全球化进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让其他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伪命题。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这次圆桌论坛主要是希望讨论两件事情:一是推动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二是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 推动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这个任务很重,而且整个世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全球化还在发展,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正在倒退。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死”了。 要讨论怎么看待全球化在世界的发展,怎么推动全球化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确中国的智库为什么要推动全球化?这是因为只有全球化的进程继续下去,中国的对外开放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如果全球化已经“死”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很难,外部环境会非常恶劣。所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继续推动全球化在世界上的发展。 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受到重大创伤 最近的美国大选很热闹,形成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对峙。美国媒体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现在美国的大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对抗。特朗普代表民族主义,而希拉里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代表着美国长期以来的主流,就是推动全球化。开始大家并不把特朗普当回事,但现在看来他已经成气候了。这就说明全球化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里面倒退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受到重大创伤,可能会出现倒退。 在战略层面上,我们对特朗普的观点还是可以发表一些意见。比如特朗普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观点是认为美国管的事情太多,要退回美国国内,以美国本土利益为重。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样也不错,美国在我国南海的干预也会减轻。现在中国很多网民对特朗普很有好感,认为如果他上台,中国在亚洲的事就好办得多,美国就不会过多干预。从国内的具体问题来看可能是这样,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特朗普的民族主义观点,特别是美国走向单边主义,会使全球体制受到重创。不能说美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美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的走向对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更不要说特朗普在贸易上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将是一场灾难。大家要关注这个问题,要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二、中国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让人家承认? 我们的领导一直在强调现在是和平发展的时代,只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发展才能实现。这是符合我们利益的,也符合全世界国家的利益。最近大家感到比较震惊的是欧盟议会突然提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也是反全球化的一个行为,他们完全是从欧洲的国家利益出发做出这个决议。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一个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目标,他们可以在欧洲内部推行保护主义,但不能把中国当成一个靶子。从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那一天开始,不是人家承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是从美国到欧洲的每一个代表,逼着中国人承认搞市场经济。 自小平同志提出“市场和计划”的问题以后,一直到中央全会决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1992年才解决中国搞不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从1986年开始进行谈判,一直到1992年,欧美国家逼着我们承认搞市场经济。当时的矛盾焦点是我们不承认搞市场经济,是人家逼着我们搞市场经济。最后我们说“好,我们搞市场经济”,但是要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家说“管你搞什么市场经济,只要搞市场经济就行”,这才解决了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不是他们承不承认,而是中国想不想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后来我们在入世协议中专门加入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这个条款是在反倾销的特定范畴里提出“要承认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注意是“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证明自己搞市场经济、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在反倾销的调查中就可以适用WTO的一般条款,否则要适用替代国条款。 当时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是非常基础性的条款,不涉及到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是讲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之所以接受了这个条款,主要是当时中国的很多外贸企业相互杀价,你说这个杯子5块钱,他说4块5、3块5。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接受了让企业接受市场经济的规则,不要互相杀价,不要搞内斗。因为杀价使得中国企业不但没有得到好处,还反而遭到反倾销。所以我们才跟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企业在反倾销的具体范畴里取得市场经济地位。 好像国内也没搞清楚,加入WTO十五年以后让大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反过来看一下,谁承认美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人、欧洲人补贴农业那么多年,那是市场经济吗?每一个国家都有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时候。不管是联合国,还是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没有一个国家组织拿出8条、10条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 我们中国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让人家承认?让美国人来承认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我们每天找人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让人家拿着一根棍子来敲我们,跟人家交换一点东西。跟澳大利亚交换的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其实不合理。现在又搞到了欧盟议会来说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是针对WTO十五年所有中国企业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我们不要再去证明了,他们现在认为中国企业还得继续用自己的行动来说明你是搞市场经济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欧盟搞出这个东西是借着一个伪命题来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逆全球化之潮流。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再不说清楚,中国老百姓也会失去信心。中国搞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1992年起承认市场经济,到现在搞了20多年的市场经济,人家还不承认,我们老百姓怎么想?现在还有那么多人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做了那么多年的努力不是白做了吗?这是很大的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我们从来没让他们承认,为什么要让欧洲来做一个决议呢?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全球化的进程还是很曲折的,包括欧盟做的决议,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势力强大,反全球化的力量很大。 我们这样的全球化智库就要大声疾呼,为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全世界推动全球化的发展,第二个任务就是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推动中国的人才更加国际化。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任重而道远,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把全球化的进程继续进行下去。中国现在总是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悖论,中国国内也要推动全球化的进程,否则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好的外部环境,就没有理论基础。假如全世界都在搞民族主义,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就难以继续。 三、遵守全球的规则,才有可能参与全球治理 今天讲全球治理,我认为讨论全球治理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认可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的理念都不认可,就没办法搞全球治理;二是尊重现有的全球体制。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一系列全球体制,要尊重这个体制,不能颠覆这个体制;三是遵守全球的规则,才有可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是合格的,我们认同全球化的理念,进行了改革开放,尊重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体制,并且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 当然,这是在非常理想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灵活的态度来对待全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全球化理念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进行争论,包括对特朗普的看法,我们可以争论,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国内民族主义的说法也是要做好引导工作。比如全球体制现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发展。 根据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亚投行,得到了全球几十国家的支持。我们建立亚投行也不是为了取代世界银行,也不是为了取代亚洲开发银行,而是一种补充。是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规则也是这样,WTO不太作为,TPP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则,这些规则代表了世界贸易前瞻性的问题,我们就要包容,甚至采取支持的态度。在推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要提出创新、活力、包容。美国人要包容亚投行,中国人要包容TPP。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的创新和活力,同时我们也一样尊重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创新能力。如果采取这样的做法,全球治理就可以做好。对只有全球化理念出现的新观点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全球体制中出现的新机制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全球规则体系中出现的新的规则体系采取包容态度,才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好处。否则在新体制没有建立之前就把现有的体制搞乱了,对中国企业也没有好处。 四、不鼓励中小企业冒然“走出去” 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中国加入全球化是明智的选择,但是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的,例如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其实这是我们自己找出来的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用不着任何国家承认,况且我们还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是为人所难吗?他们永远不会承认。 除了国家层面,我们国家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化也面临着困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开始主要是依靠国有大企业的数量扩张,交给几个大企业,GDP提升的很快,这也是符合规律的。“一带一路”开始都是做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用亚投行私募基金的项目,比如亚投行第一个项目就是“中巴经济走廊”,这是带有国家战略外交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作为“走出去”的先锋还是合乎逻辑的。开始“走出去”亏损和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就让国有企业先顶一顶,反正国有企业的后面也有国家支撑。 大的格局形式了,主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的构架已经建立起来了,民营企业再“走出去”就比较合乎逻辑。像新希望这样的民营企业自己可以单打独斗,自己有本事“走出去”。一般来讲,我是不鼓励中小企业冒然“走出去”,因为突然进入国外市场就是两眼一抹黑。所以先让大企业“走出去”,先让国家资金支持的企业“走出去”,这样比较稳妥。 至于国外对我们企业的歧视,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了解当地的规则。要高标准、严要求比较好。不要动不动就说人家歧视我们,不要求自己就永远无法进步。 五、辩证地看待中国与TPP的未来 全球化伴随着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博弈,TPP和中美之间的博弈,对中国绝对是坏处吗?现在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经常是被倒逼着走出来的,外汇的巨额储备就是始于加入WTO以后低附加值的、环境污染的工业化的崛起。我认为应该辩证地去看TPP对于中国的未来。 首先,对TPP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在TPP还没有达成协议的时候,国内的主流媒体就在反对。但是很多媒体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反对。好像美国人干什么他们就要反对什么,这样还参与什么全球化?没有是非、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在国际上站不住脚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TPP讲的是什么东西、TPP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在多哈会议以后,因为WTO长期没有作为,不能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借用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贸易的影响力,参与了原来几个小国发起的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协定。加入了新的环保标准、劳工标准、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国有企业的行为规范。这些问题在WTO长期争论不下,在TPP的推动下达成了协议。在我来看这是好事,是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往前走的重要一步。 (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3日 -
【新华网】龙永图:欧洲议会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全球化表现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张春晓 韩淼)中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15日表示,欧洲议会近日通过的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决议是反全球化的表现,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在世界上势力很大,反全球化力量很大。 在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龙永图指出,欧洲议会从欧洲国家利益出发,做出这一决议,但是找到了错误的题目和目标。欧洲的保护主义“不能把中国当作一个靶子。” 欧洲议会本月12日通过一项非立法性的决议,以中国未满足欧盟有关确定市场经济地位的五个标准为由,不支持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仍建议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非标准”办法,即在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过程中,仍应评估中国商品的成本和价格是否是市场价格。 龙永图强调,中国入世协议中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是在反倾销这一特定范畴里提出的要承认“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的调查中就可以使用世贸组织的一般条款,否则要使用“替代国”条款。之所以接受这个条款,主要是让中国企业接受市场经济的规则,“绝对没有涉及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 龙永图说,一个国家搞市场经济不需要其他人承认,欧洲议会这一决议实际是实行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潮流。 龙永图的观点得到了参会者的认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欧洲议会这一决议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真的出现了问题。 郑永年说,欧美国家一直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已经从欧美国家手中接过了推动全球化的大旗。未来,中国还将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本届圆桌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联合举办,就新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讨。(完)文章选自新华网,2016年5月15日
2016年5月23日 -
郑永年:全球化面临民粹主义挑战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出席并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对内要通过内部体制改革来解决问题,避免演变成民粹主义;对外要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矛盾。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特别高兴来参加这次圆桌论坛。我觉得这个论坛特别重要,它可以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体现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责任。我觉得作为智库的使命就是推动全球化,而不是反对全球化。自由贸易在美国变成非常肮脏的词汇 这一轮的全球化主要是从80年代的英美国家开始,中国在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我认为中国不仅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且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如果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没有中国的参与,它很难叫做全球化。同时,中国本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GDP迅猛增长。 但是今天的全球化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崛起,不仅有美国的特朗普,还有英国的工党、德国的极右派、拉丁美洲、巴西、委内瑞拉,无论是右派的民粹主义,还是左派的民粹主义,这些都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80年代以来,大家提倡自由贸易。但是现在自由贸易在美国变成非常肮脏的词汇,谁提自由贸易谁就会受到攻击。80年代全球化以后,导致各个国家收入的分配不公、社会越来越分化,像美国的富豪经济。我觉得这是国家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内的问题解决不好就搞民粹主义,这是非常麻烦的。 从历史上来看,民粹主义崛起不仅是内部的问题,还是国际的问题。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内部出现问题,社会主义运动跟当时的民粹主义也是有关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内的民粹主义往往会导致地缘政治的大变化,像欧洲的一战和二战。现在的风险仍然很高,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日本在东海的不断挑衅。国际社会一直没有中断,亚太地区会不会也变成欧洲一战、二战,我觉得不能低估这个风险。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好处,也存在很多问题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不应当搞民族主义。从历史上来看,民族主义是小国的武器,不应是大国提倡的。大国搞民族主义,小国就非常害怕。当然,小国也不应该搞民族主义。搞民族主义的小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富裕。北朝鲜就是非常民族主义的国家,它发展不起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内部也搞民族主义,就会出现大问题。 中国下一步面临的情况,是外部环境越来越不好,例如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有内部的民粹主义也非常强烈的。今天的世界,无论是民主国家、非民主国家,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民族主义都非常强烈,中国本身也是有的。所不同的就是有些国家有能力控制,有些国家没有能力控制。有些国家的政客会鼓动民粹主义,有些国家会比较理性。我是觉得民粹主义到处都是,主要取决于领导人采取怎么的意志来处理这个问题。中国加入WTO也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意志,要选择什么样的政策,一直到今天也是这样。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好处,也存在很多问题。还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来解决问题。内部问题要通过内部体制的改革来解决问题,不应当把它演变成民粹主义。对外要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矛盾。这也是智库应该承担的责任,希望CCG可以往前推进。 企业应该是全球化的主体 关于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我讲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中国将成为全球化最主要的推动力。刚刚提到欧盟,欧洲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必然。全世界到现在为止的全球化还是西方在推动。现在西方经济遇到困难,他们搞贸易保护主义、搞民粹主义是必然的现象。接下来这段时间,即使中国未来10年保持5-6%的增长,中国也会成为强劲的全球化的主力。 第二,对于世界上现行体制的看法,我觉得简单的接收就行,不要进行政治化的解读。西方已经扛了自由贸易的大旗,现在不能扛了,中国只要简单的接过来就行。我们要包容新的规则,还要做加法,中国也可以再加规则。 第三,对于全球经济,我们还是要谈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要?欧盟误解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现在也在误解自己。“一带一路”的主体是企业,主体不是政府。现在给人家的印象是中国“一带一路”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每天都在讲,而企业没有动起来。我还是觉得要把企业主体做好。如果企业没有“走出去”,“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就是空白。中国企业有能力“走出去”,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3日 -
陈启宗:我不认为中美会有大的矛盾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CCG联席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他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智库需要在世界历史和地缘经济的大环境里研究全球化。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一、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我们这个智库的名字叫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我问一个问题,中国以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全球化过程里的最大的功臣是谁?在前线的功臣是谁?非龙永图主席莫属。我认识他很多年,以我的观察,他绝对能称得上功臣。在中国入世这件事上,在海外为中国入世说话的民间人士的第一人,你们不知道是谁,但他今天也坐在这儿--就是我。当时我是在外部观察,作为香港人,我有中国情怀,觉得中国入世对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刚开始我一直在观察龙部长如何在前线带领中国的谈判队伍,龙部长很了不起。龙部长当时的对手,美国的谈判代表现在到亚洲协会当会长,我是主席,可以说他是我的手下。因此我对当时的情况也有不少了解。当时龙部长为了中国的利益,是一大功臣。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全球化开始于人类历史的哪个阶段?开始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现在的名字叫什么?叫做“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智库,当然要思考这件事。丝绸之路是全球化的老祖宗。500年前世界的经济重心向欧洲转移,欧洲和美国建立殖民地主义,传教士到了非洲和南美。二战之后才到了东亚,首先是影响日本。日本的体积不够大,不能影响全球。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有成,中国真正进入了全球化之后,全球化才比较完整。 其实,还不够完整。新疆以西、东欧以东这一块是全球化最弱的地方。过去一年中,我去了这个地区18次。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在改变那个地区的全球化进程。总而言之,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人类历史的进展就是这样,早晚会把还没有全球化的地方再全球化。目前剩下一块就是新疆以西、东欧以东。作为丝绸之路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作为东端的盟主,提出“一带一路”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极重要的一块,也就是完整全球化过程的最后一段。 CCG去年的工作做得非常好,请很多专家来讲“一带一路”的问题。我希望可以把全球化放在大的世界历史和地缘经济的大环境里。 龙部长说到美国会不会往反全球化的方向走。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单边主义,1776年开始就是要脱离欧洲,不要全球化。美国以往的200多年是反反复复的,有时候往全球化走,有时候是往内部走。上世纪20年代就是单边主义,结果经济不行,又全球化。当然,现在也有可能走回头路。 我的问题是中国在这个大环境里该如何自处?美国往全球化的方向走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自处。美国反全球化的时候,中国又要如何自处?我不相信世界能够完全走回头路。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多一点的时候,我们中国该如何应对。少一点的时候,我们中国又该如何面对。这就需要智库来研究。 非常有幸参与龙部长领导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成立有历史意义,也有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意义,中国就需要这样一个智库。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让中国人更清楚自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一方面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是为全球做贡献。以往500年来,贡献社会是西方为主。在接下来的50年,我相信亚洲,特别是中国会越来越多地贡献社会、贡献人类、贡献全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不仅是为了中国好,长远来看也是为了人类发展做贡献。 二、好的企业都是要走出去的 人类历史走到这一步又到了一个拐点。我的观点很简单,回头一看,以往2500年来,凡是有新兴国家发展起来的时候,守成的都是大国,都是不愿意接受新兴国家的兴起。所以才有人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大的矛盾。但是,也不一定。虽然以往这30年中国的崛起确实让守成的大国美国有相当的担忧,我个人还是认为不需要担忧,是没有对中国历史的担忧,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美国的看法。 10年前,我就希望美国能够比较开明,能够明白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现在看来好像美国到今天还没有好好的适应中国的崛起。长远来说,我不认为两个国家会有太大的矛盾。简单来说,中国是和平的,我们要经济发展。另外,虽然东亚的中小型国家推动美国去包围中国,我相信美国也不会支持。如果两个大国都没有这样的意愿,长远来看,我还是保持比较正面的观点,认为不可能会出太大的事。 当然,还有一个不好的原因,就是我看中东的情况绝对会出事。中美还没有交锋之前,中东已经出事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还是专心做自己的事。当然,也要看跟世界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慢慢演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慢慢的会有些调整。希望可以借助民间的力量把故事讲得好一点,让西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理解中国的崛起不是对他们的威胁,反而是对世界和平的一大帮助。 在这个大环境里,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怎样的呢?大概15年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预测中国崛起在世界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年前我碰到科技大学的教授,他向我提出15年前的演讲内容。其中一点就是中国企业一定会走出去的。在过去的5-10年间,中国企业趋势确实慢慢地“走出去”了。 我还记得10年前说过一句话,我说我认识中国的企业,最好的都是不走出去的。因为先要占领中国的大市场,把中国的大市场搞好了,能够立足才有实力走出去。 然而到了今天要反过来了,优秀的企业要往外走。因为中国的市场已经被他们占领了,现在要开始往外走。由此看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又有了一个新的使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日本大企业在20年前开始走出去,绝大部分是失败的。中国企业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呢?我是比较乐观,但也有很多陷阱是中国大企业需要注意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智库需要研究的,要散播这方面的知识,让中国的大企业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取得成功。 最后我认为中国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13亿人口的意志是不能被抹杀的。外面的环境再恶劣,中国人还是要往外走。虽然全球化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体来说这个方向还是不会逆转的。中国需要好好的研究,怎么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制胜。总而言之,好企业都是要走出去的。 (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3日 -
【人民网】CCG智库专家: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大量“资本外流”
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 覃博雅)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5月15日北京落下帷幕。在此次智库云集的盛会上,嘉宾们深入讨论了新形势下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机遇与挑战。CCG主任王辉耀主持开幕式。 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并在全球多个城市设有办事机构或海外代表,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位列全球智库综合排名第110位,并入选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百强。 继2015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后,本次圆桌论坛会议设置了开幕式,以“G20、全球治理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催生新商业与新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等为议题的四大分论坛,午餐会以及青年领袖圆桌晚宴。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全球化:“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致辞中表示,因为只有全球化继续下去,中国的对外开放才有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这既符合我国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他表示,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灵活的态度来对待全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CCG联席主席、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表示,全球化始于丝绸之路,而如今的丝绸之路正是“一带一路”。他认为,作为丝绸之路的创始国之一,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概念,是全球化极重要的一部分。也只有当中国真正进入全球化之后,全球化才比较完整。 CCG主任王辉耀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到了转型时期。产业升级现在确实面临着拐点,或者是十字路口,我们刚刚又制定了“十三五”的规划纲要,如何实现中国经济预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同时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世界贸易中心总经理伍淑清表示,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地方,便于“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故事”——外国朋友通过民间外交和企业家交流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对全球化做出的贡献,从而意识到中国通过全球化的崛起是和平、互利共赢的。 “走出去”:并不存在大量“资本外流” 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一带一路”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如果企业没有“走出去”,“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就是空白。 CCG副主席、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表示,中国市场跟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是国家的主体战略。既然处于这个国际化的格局里,中国的企业必须要“走出去”进行投资,因此把“走出去”说成“逃”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走出去”是合法、合规的,是中国企业的必然之路。 陈启宗表示,中国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13亿人口的意志是不能被抹杀的。虽然全球化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体来说这个方向还是不会逆转的。中国需要好好的研究怎么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制胜。总而言之,好企业都是要走出去的。 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徐小平表示,“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中国的企业和投资人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在世界各地的所购资产,实质上都是“中华民族的海外资产”,并不存在大量的“资本外流”现象。 转型:政府应为企业走出去消除政策障碍 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首先就是政府要适应变化。政府的部门要适应现在所要求的法制规范、公平透明和开放的新形式。企业同样也要适应变化,企业家要从创业走向技术创新,包括企业国际化。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爽表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来源于我们自身的政策。因此希望国家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消除政策上的障碍,比如对外投资的问题和审批的问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要进行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如何以市场开放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从工业主导向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型;如何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来推动城镇化结构,由现在的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二次开放;以监管转型为重点的政府改革。 王辉耀表示,改革开放每十年有个政策,比如说80年代联产承包,带来农民积极性的释放。90年代城市住房私有化,房屋私有产权带来了中国房地产繁荣几十年,都是巨大的政策红利。2000年左右WTO加入,推动中国进入经济第二强。每十年有个巨大的红利,现在可能我们也需要一个大的红利,包括刚才说的城镇化。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未来我们要从好几个方面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包括继续发展绿色信贷,做大普惠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绿色基金,建立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等等,通过这些努力来动员更多民间资金进入的绿色金融体系。 宝石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阮小明表示,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是未来成长的主力军。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很强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非常艰难。要发展,中国应该首先发展中小微企业。 本土化:管理好海外资产进行全球资产配置 CCG常务理事、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表示,谈到在海外拓展的经验,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本土化问题,归根到底看能不能在海外管理好资产、能不能组织好海外资源以及能不能组织好开发运营阶段。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表示,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的时刻,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企业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二是充分运用经贸合作区的优势开展全球化经营,三是切实做好本土化经营;四是努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表示,今天全球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不是特别好,尤其是汇率变化非常频繁。需要未雨绸缪,利用机会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 互联网+:互联网公司应从技术上向全球看齐 阿里巴巴高级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互联网时代原来经由批发零售到消费者的信息传递方式,改为由制造商直接跟消费者互动,中间的环节经销商这些中间人,必须被淘汰出局。在整个效应的推动下,整个价值链的福利一定会为制造商和消费者带来价值。 CCG常务理事、恒昌公司创始人、总裁秦洪涛表示,互联网金融无论是大数据、云计算,还是第三方支付技术,都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但是中国的征信市场不透明,法律法规不完善,只有小额的借贷和信贷才能够适应中国这种经济的形势。 搜狗CEO王小川认为,由于互联网公司走出国门难度较大,应在技术上向全球看齐。 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表示,整个地球是被一张网所覆盖的,不管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而后面存在的大数据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人工智能大脑。互联网时代谁不加入这个“大脑”则必将被时代所摧毁。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尽早布局人工智能。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5月15日
2016年5月20日 -
CCG推出全新英文网站 敬请关注
尊敬的CCG朋友们: 我很高兴地告知您,经过数月的努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新英文网站 http://en.ccg.org.cn/ 正式上线了。 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以国际化、影响力和建设性为宗旨。除了国际化的研究话题和视野、人员配备、合作伙伴,我们坚信国际化的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是保持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CCG自2014年1月即上线第一版英文网站,是国内较少的拥有成熟英文网站的智库之一。两年后推出全新英文网站也旨在与时俱进,以国际流行的网站形式、叙述方式,帮助国际访问者更好的了解CCG在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研究领域所做的工作。新版网站支持移动客户端,并有分类目录便于查找各项信息。网站会同步更新CCG最新的事件、新闻、专业观点、研究以及CCG的学者和理事相关信息。您也可以在网站上直接订阅CCG每月两期的英文时事通讯。 此外,CCG还在Facebook、LinkedIn等国际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及时用英文发布最近消息和研究成果。 诚挚地希望我们的新网站能给您带来全新的访问体验。如有疑问或建议,请发送邮件至ccg@ccg.org.cn,或通过Facebook和LinkedIn联系我们。欢迎您的访问和指正。同时也欢迎您登陆 http://www.ccg.org.cn/ 浏览我们已有的中文网站。 再次感谢您的关注! 苗绿 博士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
2016年5月20日 -
EU lawmakers’ rejection of China’s MES protectionist, anti-globalization
BEIJING, May 15 (Xinhua) -- A recent resolu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denying China market economy status (MES) goes against globalization and signals the heavy presence of trade protectionism across the world, China’s former chief negotiator for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entry and CCG Chairman Long Yongtu, said Sunday.The non-binding resolution passed on Thursday urged the European Union (EU) not to grant China market economy status, citing China’s failure to fulfill five EU criteria.The European Parliament made the resolution in the interests of European nations, but it chose the wrong topic and target, Long, former Chinese vice minister for trade, said at a forum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which hosted by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 a think tank based at Beijing.A country does not need anyone else to recognize whether it is a market economy or not, Long said, stressing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resolution is in essence protectionist and anti-globalization.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has given people in many countries access to both inexpensive and fine-quality Chinese products, he added.The resolution does not mean 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with China’s MES, and neither will it have any real impact on China, said Zheng Yongnian, director of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nd director of Academic Advisors Board of CCG.The rise of populism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that are now facing tremendous economic difficulties has taken the form of protectionism in external trade, Zheng noted.China has replaced these countries as a main driver of globalization, and will remain so in the future, he said.Long also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globalization, saying that China will hav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opening up only if globalization is sustained.[ Editor: Zhang Zhou ]From Xinhua,2016-5-16
2016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