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中国绿卡”应让更多马布里拿到
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针对当前存在的申请条件设置不够合理、签发对象偏窄、待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工作,以更加积极主动、开放自信、灵活务实的态度,创造更为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本次新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中国更加重视人才红利,有利于更广泛地吸纳国际人才,特别是以往未纳入政府引智计划、受限于申请条件,但又为广大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迫切需要的国际人才。 以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中超和CBA为例,从放开外援引进至今,已有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援代表各俱乐部征战赛场,其中不乏竞技水平高、为所在球队作出重要贡献、并广受大众喜爱的外援,比如国安的安德雷斯、原恒大的孔卡、舜天的埃雷尔森等。但是碍于以往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的高门槛和签发对象限制,俱乐部引进的外援只能通过工作签证或就业许可来华参赛,造成诸多不便。到目前为止,仅有为北京金隅四年内三次获得CBA总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并成为北京第30位荣誉市民的马布里获得“中国绿卡”,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现役外援。 现在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国内人才存量和结构不能满足众多新兴领域的需求,社会对外籍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但以往的外国人来华就业政策有很多专业、年龄等限制,并且手续繁琐,更不用说申请永久居留。以艺术领域为例,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需要更加深入地国际艺术交流,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策展人有巨大需求。但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自由策展人受到聘用单位的限制,还只能持商务签证来华短期工作,频繁出入境办签证,不利于扎根当地工作和生活。 同时,外国人才的年龄也是极大的申请门槛。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急需的特定领域的教职和科研人员,如果超过申请条件中的年龄限制,即便是身体条件好、专业水平高、符合社会的迫切需要,也难以办理职业签证和享受相应待遇。 本次出台的新政策,意见的第8条就强调了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永久居留申请标准,发挥“市场”在外国人才和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意见的第11条规定了“进一步拓宽突出贡献人员范围、丰富推荐方式、简化申请手续、缩短审批时限,倡导和鼓励外国友人为促进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公益等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以往更多局限于科研领域的外籍人才引入将会向更多领域拓展,我们也更可期待外籍球员的加入让中国的联赛更精彩,外籍艺术家的加入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 本次新政策是首次在中央层面出台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的指导性文件,此前公安部、北京、上海也分别出台各地的相关实施意见,目前,各地也应结合指导意见和试点地区的经验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更加积极、广泛吸纳国际人才的局面指日可待。本文选自《新京报》,2016年2月26日
2016年2月29日 -
徐小平:科技创业是最伟大的创业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在未来论坛创始理事徐小平看来,未来论坛的创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而即将推出的科学大奖将会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科学,拥抱科学。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结合将促进科学传播和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科学家如果华丽转身,在创业领域也大有可为。未来论坛未来论坛您如何看待未来论坛成立的意义?徐小平:当未来论坛这个创意出来的一瞬间,我的眼睛就亮了,心也被点燃了。我一直认为所有创业中最伟大的就是科技创业。从苹果、微软到雅虎、谷歌和Facebook,这些都是科技创业的典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随着国家一步一步的开放,像科学传播这种本来应该由国家来做的事由民间来做了,我认为这是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我用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激情来支持未来论坛的创立。未来论坛很多人认为中国是缺乏科学精神的国家,您怎么看这种观点?徐小平:我当然不认同这种说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科学发明,但是近代以来发展显然落后于世界。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科学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暴露了许多集体主义的弊端、中国机制和世界机制之间的不接轨。未来论坛的出现就是要填补这种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论坛是非做不可的。未来论坛未来论坛未来要推出科学大奖,奖金高达一百万美金,这种奖励的意义是什么?徐小平:简单地说就是要奖励科学家,传播科学知识,唤起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成果,让科学家和科学成果被全社会认同、拥抱和神往,激发民众对科学的追求。未来论坛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结合能不能使科学技术在研究、应用上有所突破?徐小平: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一个伟大的、令人惊讶的转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开始的时候,很多科学家并没有太多商业上的概念,但若干年后,大量的千人计划中的科学家开始创业了,这就回答了你的问题。真格基金就投了好几个这样的项目。虽然企业家做不了科学家,但可以跟科学家合作,用科学技术创造伟大的产品和服务;科学家虽然不是企业家,但如果华丽转身,在创业领域也大有可为。未来论坛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创新热?徐小平:今天中国的创新、创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体现在政府、社会意识的转变。十年前,创业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现在春风得意马蹄疾。这将彻底地改变中国。 未来论坛创新创业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徐小平:我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从0到1,有巨大原创力的创新,比如微信;另一种是从1到10,台阶式增长的创新。有时候这两种创新之间还有小数点式的不同阶段的创新。今天所有的创业、创新都包含了这三种,而几乎每个投资公司都有这样的组合。未来论坛但也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全民创业有很大的泡沫,您怎么看这种质疑?徐小平:我不这样认为。全民创业是全民思想意识的解放,是颠覆等级和阶级的运动。任何人都可以有梦想。在梦想中你把自己养活了,你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何其伟大。西方有谚语,一个男人的房子是他的城堡,一个男人的公司是他的王国。中国的大地上有几千万独立的奋斗者,中国的转型还需要费时间吗?本文选自凤凰财经,2015年2月13日
2016年2月29日 -
【China Daily】Overseas campuses lead the charge in soft power
Students in class at Xiamen University Malaysia on Monday, its opening day. Zhang Wenzong / XinhuaExperts are predicting an increas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expanding overseas as the country extends the reach of its soft power.Among the trend leaders is Xiamen University Malaysia, whose campus opened on Monday to welcome its first batch of more than 180 students.The effort has been described as pioneering by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He encouraged more maj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expand overseas in support of the country’s growing economic clout.Wang Ruifang, the Malaysia campus president, said enrollment had exceeded expectations as no more than 100 students were expected in the first batch.It was a sign that the university has won recognition among local high school graduates and their parents, he said.Courses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batch of students inclu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studies, journalism, accounting,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verseas campuses lead the charge in soft power pushThey will be taught in English and their degrees, which will be granted by the parent university in Xiamen, Fujian province, will be recognized by both the Chinese and Malaysian governments.Xu Liping,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aised the choice of courses available. "The programs offered by the newly opened campus are quite balanced and comprehensive, which I believe will help the campus to keep developing and exp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said Xu.In recent years, som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been looking to cooperate with educational institutes overseas in a range of way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set up a college in Tokyo, mainly offering degrees on language and culture, while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s joined hands with Thailand’s Rangsit University to set up the Bangkok Business School, providing six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programs on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Xu predicts a growing trend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heading overseas in the near future, with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dentified as a major destination.However, Xu warned against expanding too rapidly without doing the proper research."Against such a backdrop, Chinese universities wishing to go overseas should be cautious about too quick of an expansion," said Xu. "Rather, they should take local need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design programs and courses accordingly."(By Hu Meidong and Zhao Xinying)From China Daily,2016-2-26
2016年2月29日 -
王广发:成功的创业者具备战略思维,不断创新、转型
“中国人才50人论坛”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为国内顶尖人才理论研究专家,政府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者和中国企业界精英人才搭建的国内高层次跨界交流平台。中国人才50人论坛定期举办,邀请国内一流的官产学人士参加,打造中国人才思想最高端的智库!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出席论坛并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圆桌讨论。他表示,成功的创业者要具备战略思维,把握整体趋势,不断创新、转型,行动前调查充分、研究彻底,依法合规、持续、科学、稳定发展。发言实录: 我是从创业实践中走过来的,按照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导思想,我理解为:具有创业能力 胆识的“能人” 识全面创业,但是大家一定准备好,创业预示着风险,这个因素必须要考虑到。你只要创业就有风险存在,因为市场风险是意志以外的因素,把握控制好风险,成功概率就高,把握不好创业就会失败。创办新企业三年,能健康成长持续稳定发展的不超过10%左右,可谓大浪淘沙。这样你的智慧、素质、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应对产品制造滞销等,所有元素要适应市场残酷的风险、面对挑战和考验。我们创业并不容易,法政集团创业至今成绩能够科学转型发展实属来之不易,过程面对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我创业的经验是转型,不断转型,发展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创新。 这些产业转型发展确实要有驾驭能力,同时体现团队决策者的自身素质,要全面评估创业战略定力思维。从地产到教育、国际教育、医疗、金融、建筑、传媒等确实需要胆识,但转型很顺。从九十年代的纯地产到教育地产,又转型医疗地产,整个开发的两平方公里王府大社区满足了多元需求,业主的子女就学难,业主及居民就医难都得到了全面解决。首先开发地产社区的城乡结合部公共配套,优先得到保障。20年后的今天完全符合北京提出公共配套功能疏解的规划要求。 创业,首先要把握,调查充分、研究彻底;不调查充分不决策,不研究彻底不行动,这点也是必须把握好的。创业难,发展更难,转型挑战市场难上加难,因此要正确面对,高度重视,完全是市场行为,不要总是责备政府政策。万众创新就预示着人人面对更大的风险,与时俱进创新,选择好破与立的关系,要敢于突破,敢于天下为先,持续、科学、稳定发展,不断的转型。 创业,我们要创新突破,科学创新突破,用人标准的创新突破,依法合规科学创新突破。我在教育论坛上讲过,一所学校关键校长要转型,引领带动老师转型,实现学生自我创新主动学习发展,能不能转的动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说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先进理念、科学的新型教学法接轨国际的先进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用实际行动践行2020教育、人才两个“纲要”。 王府学校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关键是办学理念:“因材施教”“无为而治”“走班分级教学”“学分必修选修”“移动信息技术”“教考分离”,所有考试及国际考试题库,这些创意,得益于创业人的跨域超前国际视野思维。 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破就是批判,就是改革,就是发展。 我作为校长,给高中生、初中生做党建工作、政府政策、国际关系、青年志向抱负、商务贸易活动、投资风险控制、做人做事、依法合规、双边多边外交关系、国防、经济、法律、国际视野人才标准等主题报告,用自己创业的发展经验、发展阅历去和师生分享。
2016年2月26日 -
沈南鹏:要吸引更多人才去学习基础科学 | 理事观点
沈南鹏,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凤凰财经讯1月17日,在未来论坛上,红杉资本全球投资合伙人,未来论坛创始理事沈南鹏着力讲述了科学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在就业市场决定专业选择时,最多最好的学生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但是要提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能力的话,恐怕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学习基础科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企业在招人时要认识到基础科学学生的优势。以下是演讲原文: 未来论坛是关注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全世界顶级的基础科学的领先者。想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华人成为顶级的科学家,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 80年代初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到了80年代中期,生物科学,或者说生命科学,变成了大家选项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热点。到了80年代末期,计算机科学成了大家选项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选项。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甚至取代了数理化这样最基础的科学。我是1985年进上海交大的,很荣幸是在全国第一个免试生的班,班里100多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最后40位学生选择了计算机科学,只有两位同学去了数学系,我是其中一位。 最知名的学生去了哪里?计算机科学。美国也是一样,前两天我看一个做学生信贷的公司,只给全国最好的博士生提供信贷,本科生也可以,但必须是学计算机科学的。为什么?就业决定专业选择。计算机科学是全世界最容易找工作的专业。当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要提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整体能力的话,恐怕需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去学习基础科学。 学习数学物理就一定需要最后成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吗?未必。这样的教育本身提供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很多重要的一些基础的培训。举个例子,基础科学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对个人成长有巨大帮助:一是逻辑思考能力;二是建立模型的能力。 我们发现建模能力是很多创业企业需要的能力,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当中需要的能力。我们投资不少互联网公司,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和CEO的特征是他们懂得利用数据去建立自己的一套模式,建模,去比较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竞争差异化的,然后不断的去优化自己的产品。这就是那些最基础的工具手段发挥的作用。 我相信,要提高整体的人才的素质,应该引导更多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当然,考虑最后职业的选择是一项,计算机科学是最容易找工作的一个趋向,但是更多人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真正热爱这个专业,决定自己在四年重要的大学阶段去做什么。这样的一种选择,恐怕能够使我们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最基础科学。 企业社会也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有时候我们去学校招生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个惯性的思维:去找那些计算机科学的人,因为那样的人可能很好用。但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会从人文科学、基础科学,各个方面去寻找人才,因为这些基础科学所带来的良好的培训和视野,给这些人才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本文选自凤凰财经,2016年1月17日
2016年2月26日 -
“北京人才20条”出台 外籍人才流动壁垒破冰
日前,公安部发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简称“北京人才20条”),被坊间称为中国“绿卡”和“华裔卡”的新政贯穿其中。这也是继上海2015年7月试行“人才新政20条”后,又一项创新出入境政策,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突破之举。 曾参与“北京人才20条”起草论证的国际人才专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货物与资本流动壁垒在逐步消除,但人才流动壁垒一直很高。北京、上海的人才新政是突破人才流动壁垒的破冰之举,相信未来全国各地将陆续效仿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创新创业。”中国"绿卡"政策更进一步 此次公安部出台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北京创新发展中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的迫切需求,着重解决制约吸引和聚集各类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该政策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意味着,被称为全世界最难拿到“绿卡”的中国在接纳外籍人才入境方面迈出了历史性一步。 “上海2015年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中有5条涉及国际人才。现在公安部又推出‘北京人才20条’,而且全部针对国际人才,政策力度、宽松度以及对外国留学生的限制都有大幅度突破,现行规定180天的审批期限也缩短为50天。”王辉耀介绍,“这些都是历史性的突破,是非常难得的成果。” 据悉,“北京人才20条”政策中最大的突破是外国博士不在中国就可以申请中国“绿卡”。“此前是需要来华工作多年,表现好再给你发‘绿卡’,而美国‘绿卡’是吸引你来的条件,相较而言两者概念还不太一样。中国‘绿卡’还起不到吸引人才的作用。”王辉耀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人才20条’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可以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 调研发现,来华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是来自韩国,其次是来自非洲、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来自发达国家的非常少。中国大概排在美国学生愿意留学的国家的第六七位,他们首先愿意去法国、意大利等国。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后发现,最好用的人才是曾在中国留学的美国海归,这些人对推动中国外交非常有帮助。这些人不愿来中国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留学后不能在中国工作。 “现在每年来华留学生有30多万,北京放开人才政策后,会吸引更多人来中国读学位。此外,在中国已经有4年工作经验的外国人很多。根据统计,在华外国人约80多万,还有一些‘黑身份’的外教等。如果门槛进一步降低,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王辉耀表示,“现在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有400多万,加上港澳台华人,共500万人左右,读博士的大概10%,总人数在50万左右。政策出台后,将会让部分海外留学人员下决心回来。”提升中国国际人才比例 备受期待的“北京人才20条”不仅惠及众多外籍华人,也在推动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步伐。 中国的国际人才的比例在全世界都比较低。据统计,在中国的外国人约为80万,约占中国总人数的0.06%。而全世界国际人口的平均比例是2.3%,发达国家基本上是10%,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20%-4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6%,印度是0.4%。 “相较之下,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是非常低的,这对创新等各方面都是不利的,特别是高层次外籍人才不足。”王辉耀表示,“比如,加拿大每流失一个人才去美国,就要从其他国家吸引4个人才做补充。中国人才现在基本上是只出不进,近年来每年的出国留学人员大概只回来一半,在美国的博士以上的理工科留学生回来的比例不到15%,8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 欧洲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民国家,包括德国在战后的外来人口也只有不到1%,但如今德国的外来人口已达13%,并且还在大量地增加。英国也达到10%以上。如今,欧洲这些传统的非移民国家国际人口都占到10%以上。我国香港地区也占到6%以上。“越是发达、有活力的地区,国际人口比例越高。”王辉耀表示,“就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是,美国在70亿人里选人才,中国在13亿人里选人才。” CCG在给中关村所做的一项研究中曾对比美国硅谷和中关村,二者人才存量都在100万人左右。美国硅谷来自全球的国际人才占40%,而中关村只有1%左右来自海外,其中70%以上都是海归,真正的国际人才少之又少。“北京市政府对这一情况也非常重视。中关村就是中国的‘硅谷’,中国的创新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中关村。创新创业最终要靠人才来实现,如果没有国际人才、创新人才,这是很难实现的。”王辉耀表示,“‘北京人才20条’的出台,将加快北京吸引外国人才的步伐。”外籍人才管理需与时俱进 随着“北京人才20条”政策实施在即,我国外籍人才管理也需与时俱进。 “这次新政策首次在中关村专门设立‘绿卡’受理中心,比原来全程到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有了很大进步。”王辉耀表示,“这也预示着原来粗放式的外籍人才管理模式也要持续改进。外国留学生的增多,会对管理带来新的管理课题,会促使学校等做出更多调整,公安部门、外事管理部门也需要对外国人提供的服务和管理进行改善。” 目前,CCG研究团队正在参与制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其原则是要贴近市场、可操作、可执行,不要设置太高的门槛,能减少审批的尽量减少,能简化的尽量简化。“此外‘华裔卡’还需要一些新的论证,比如怎么定卡等。现有的‘绿卡’机制可以先充分用起来,比如5年的签证可以多次往返等。”王辉耀表示,“此外,现在的门槛是外国博士才可以申请中国‘绿卡’,我们建议有5年海外工作经验的硕士也可以;‘华裔卡’可以参照印度的‘印裔卡’实行普惠制,没有门槛,欢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 “此外,我们也一直呼吁设立移民局专门受理国际人口申请。”王辉耀表示,“当前我国国际人口流动职能分散到不同机构。中关村永久居留受理中心的设立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希望未来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外籍人才管理工作。”(记者:邓淑华)本文选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6年1月18日
2016年2月26日 -
【China Daily】Graduates face struggle as economy slows
Graduates attend a job fair at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n Saturday. Some 2,500 jobs from about 130 employers were on offer at the event, the first such fair in the city since the Spring Festival holiday. Jia Chenglong / for China DailyFinding suitable employment could prove difficult for China’s college graduates this summer as a record 7.7 million leave higher education and enter the country’s job market amid a slowing economy.For some, such as Guan Hongtao from Xi’an, Shaanxi province, a lack of opportunities in his chosen city of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has forced him to widen his job search.The 26-year-old, who expects to obtain a master’s degree in July, had been looking for work at a public hospital or biopharmaceutical firm but "found it very difficult"."First, I noticed that there were fewer jobs being offered by companies, while the jobs at hospitals I was interested in required at least a doctorate," he said. "What’s more, the salary offered was lower than I expected. So I had to give up on Guangzhou and shift my attention to Beijing and Shanghai.""My parents have insisted that I look for work in first-tier cities, as they think these could have better job prospects," he added.Zhang Jingxiu, executive director of Beijing-based employment consultancy Newjincin Research Institute, said the overall outlook for the job market was negative due to downward economic pressures.This, combined with the obsession among recent graduates for high-paying jobs in first-tier cities and the competition offered by Chinese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abroad, means that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re drying up."Demand for talent shrank as the economy slowed," said Zhang. "We have also noticed slow growth in salaries across different cit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15."When we talk about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we are not talking about whether they can find jobs. The key point is whether the jobs are satisfactory."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said domestic students might face further struggles as the government considers lifting the job cap for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which could even extend to fresh college graduates from abroad."Before,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could not seek jobs or internships in China immediately after graduation, but this will soon be changed in Zhongguancun, a high-tech hub in Beijing," Wang said."International talents will help Chinese companies expand their business globally. There is always a high demand for graduates with an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he said.From China Daily,2016-2-22.
2016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