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网】智库:中国绿卡新政吸引国际化人才
摘要:《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的出台,是中国在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上的一次改革创新,对服务外国人在华活动、推动社会开放再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网3月2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这项改革涉及外国人永久居留的申请条件、资格待遇、受理审批程序、日常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昨日举行媒体交流会,由CCG专家和课题组解读新政细则和意义。 3月1日,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实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同时,公安部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昨日起正式对外办公,受理、审核永久居留申请,提供咨询服务。这是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后地方的第一个试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这是中国首次针对外国人居留出台国家级的政策,反映了全球化人才流动的趋势;是中国在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上的一次改革创新,对服务外国人在华活动、推动社会开放再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王辉耀分析,第一、《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永久人才申请标准,以前都是国家计划,这是第一次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市场的作用。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探索积分评价制度,量化外国人永久居留的标准。第二、强调了完善外籍人士从工作居留到永久居留转换的标准。第三、意见还提到要吸引外国人的投资移民,实施积极的投资移民政策,这是中央第一次提出吸引投资移民。第四、意见中提到外籍优秀人才简化申请方式,包括为中国公益、体育、科教、文化、和平等事业做出贡献的人。 王辉耀表示,中国要成为世界创新中心,没有世界人才很难。这次政策的实施是真正支持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起到表率作用。“这个政策一旦起来,是国际化接轨的模式,有区域指向和倾向性,对人才到各地区去都有作用。地方可以因地制宜吸引人才到地方去。中关村作为最大的特区先行先试,向全世界发出信号,中国继续保持改革开放,最大的开放是人的开放,只要人才流动不被打断,创新等各方面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表示,CCG一直坚持“人的开放是最大的开放,人的全球化时真正的全球化”,一直在推动人才国际化工作。从2008年成立以来,不断出版国际人才系列蓝皮书,开研讨会,给中组部、人事部、统战部、公安部、国侨办等相关部委做大量课题研究。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研究总监郑金连对政策出台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说明,整项工作历时三个月,CCG一直参与其中,包括政策二十条的成文,到公安部批准以后的实施细则。文章选自海外网,2016年3月2日
2016年3月3日 -
【China.Org】Beijing vows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talents
A foreign woman requests an application at a service desk in the Zhongguancun Service Hall on March 1. [Xinhua]A new policy to facilitate foreigners entering and staying in China’s capital, especially in its high-tech center of Zhongguancun, took effect on March 1.The policy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MPS) on January 12 consists of 20 new measures, aiming to ease procedures for high-end foreign professionals, oversea Chinese, foreign students and foreign staff who 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 in the city.A service hall set up by the MPS in Zhongguancun was put into service on Tuesday to accept and approve foreigners’ applications.According to the policy, overseas Chinese with a doctoral degree received in other countries will be given permanent residency, no matter how long they stay in the capital. Foreigners who work for companies or startup businesses in Zhongguancun will be given a five-year residence permit. Foreign students at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will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and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in Zhongguancun.The policy marks the nation’s second pilot program, after the Shanghai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as granted 12 favorable policies in July. The move is intended to attract more high-level foreign talents to Beijing, especially to Zhongguancun which is considered "China’s Silicon Valley," and provide continuous endogenous power for the country’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the new policy at a seminar on March 1. [Photo by Lin Liyao/China.org.cn]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said, "The policy is a breakthrough and an active signal to the whole world that China will hold fast to its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s a leading Chinese global think tank, the CCG is the only private research institute participating in making the new policy."The Law on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approved in 1979 has promote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ttracted numerous foreign investments," Wang said. "The pilot policy for foreign talent to enter and exit Beijing, and acquire permanent residence will woo more foreign high-end talents to the capital and speed up the country’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oth of them hold great significance.""In future, Beijing’s policy is expected to be duplicated in other Chinese cities and regions, such as Qingdao, Chengdu and Ningbo, which have high-tech zones or free trade areas," said Wang.From China.org.cn, March 2, 2016
2016年3月3日 -
【CCTV NEWS】Beijing eases rules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permits
Big Chinese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have unveiled policies that will encourage more foreign talent to work and even settle down in China. CCTV reporter tell us more about these changes, as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transform its economy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s seeking new ways forwar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opes the country can thrive as a global innovation hub and sees foreign experts and entrepreneurs as a way of achieving this."China, actually was in last number of years, wants to transform from attracting financial capital, to attracting human capital; from population dividend, to talent dividend,"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But high thresholds and lengthy application processes for work permits have put many foreigners off in the past."China benefits from talents, from international talent being here. China benefits from overseas Chinese that want to come home, maybe retire, maybe invest.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have these policies to allow the free flow of people, of information, talent and technology and so forth,""That’s maybe the reason why you see these changes is that somebody is realizing that this is important economically for China as it continues to go through a transformation," said James Zimmerman, Chairman of Amcham China.But things are changing. The central government -- along with the Beijing and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s -- are trying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s for foreign experts, while allowing some to acquire their own residency permit, or "Green Card".A pilot program will start in China’s silicon valley, Zhongguancun in Beijing."In the past if you apply for a green card, you need 6 months process, sometimes even longer, 9 to 12 months. Now the new regulation commits that it going to finish the application in 50 days. So it’s very fast,""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in China,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is going to establish a permanent residence processing center in Zhongguancun. It’s the first green card application and processing center in Beijing. That has never happened in the past," said Wang.But who can enjoy the fast-track green card application? Foreign members of start-up teams in the Zhongguancun area, and the foreign tech talent who are hired by firms in the area. Overseas Chinese with a PhD qualification or better, and overseas Chinese with long-term entrepreneurial plans.To attract more young talent, companies in the Zhongguancun area can now hire foreign students, who even study abroad, as interns. Foreign students, who are studying in Beijing-based universities can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in Zhongguancun.Experts say the polices, if successful, can be and will be applied in other regions.Foreign talents are the key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ountry is transforming from a labor-intensive to a high-end industrial econom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did a research comparing the Zhongguancun area in Beijing with the Silicon valley in California. On the number of talents, there are about a million people working and living in both tech hubs.Meanwhile, international talents account for almost 40 percent of all talents in the Silicon Valley while in Zhongguancun, international talents ONLY account for just one percent.And among them are roughly 10,000 people overseas Chinese or Chinese with overseas work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This means Beijing needs to speed up and work really hard to bridge the huge talent gap to make it a global innovation and tech hub.From CCTV NEWS, March 1, 2016
2016年3月3日 -
张亚勤:用技术驱动商业模式创新
▼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百度现在2/3以上的流量来自移动端,移动营收占到了54%,布局移动化的红利才刚刚开始显现。此外,服务化和全球化正是现在百度不断开拓布局的发展方向。百度在海外形成了工具矩阵,有超过7亿的海外用户,月活超过2.5亿,在17个国家应用排行榜第一名。 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近日在欧莱雅全球高管到访活动中发表演讲,再次强调了百度公司的三大发展战略,即移动化、服务化和全球化。张亚勤表示,百度现在2/3以上的流量来自移动端,移动营收占到了54%,布局移动化的红利才刚刚开始显现。此外,服务化和全球化正是现在百度不断开拓布局的发展方向。以下为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的演讲实录: 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百度做客。因为对于商业创新的执着追求,我们今日相聚于此,进行面对面的分享和交流。 从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交流世界之旅,到今天,世界步入全球化的新阶段,堪称企业国际化开创者的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商业舞台上无法或缺的重要成员。 今天,我代表百度站在这里,不仅希望各位朋友能够深入的了解百度,更希望百度和欧莱雅在群星璀璨的世界商业舞台上,携手并进,亘古长青。 百度发端于中文信息检索产业,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 古代中国有一个著名的词人,叫做辛弃疾。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青玉案·元夕》。其中一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百度的名称正是来源于此,寓意着我们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这也是我们始终致力于向人们提供“简单,可依赖”的信息获取方式的信念所在。 也正是在这一信念的驱使下,百度从最初的不足10人,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今天,百度正致力于成为一家服务于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 在此,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近两年来,百度的三个发展方向。 首先是移动化这一方向。在移动端,我们一共有14款移动产品用户数过亿,而且“亿级俱乐部”成员还会不断增加。2015年发布的Q3财报有一组数字:百度现在2/3的搜索流量都来自移动端。其中移动营收占比持续上升,达到54%。可以预见,在中国全面进入移动时代的大背景下,百度也将收获移动布局的红利。 第二个方向是服务化。这些移动产品不仅是连接信息的入口,更是连接生活、连接服务的入口。正是基于此,我们从过去搜索虚拟世界、连接人与信息,变成了连接人与服务、检索真实的世界。 第三个方向是全球化。今天到场的朋友来自全球各个地区,百度的全球化业务进展近两年也在快速推进中。过去一年里,百度在海外形成了工具矩阵,有超过7亿的海外用户,月活超过2.5亿,在17个国家应用排行榜第一名。此外,百度还有广告变现平台,不仅仅是变现百度自己的应用,也可以帮助中国的开发者变现。 回顾16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意识到,技术是支撑一切商业创新和变革的底层力量。 在此,向各位朋友简单介绍一下百度近年来的技术研发现状。 2013年,我们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研究院,同谷歌、微软等企业争夺人工智能技术制高点。通过吸纳众多全球顶尖专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深度神经网络“百度大脑”。今天,我们的语音识别、图片书别、传输、LBS、移动交互、3D照片还原等技术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直致力于将这些前沿技术注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用中国式的方法,解决世界性难题。 前几天,我们刚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京签署了“全国电子商务网站监管服务系统”研究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尝试通过“互联网+政府监管”的形式,打造工商网络监管的利剑。 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则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及来自于传统医疗机构的庞大海量数据,推出了百度医疗大脑。现阶段,百度医疗大脑已可智能识别皮肤病,我们相信,百度医疗大脑未来可以做更多。 此外,百度还与联合国启动战略合作,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以帮助联合国解决环保、医疗、教育、减灾等人类发展问题。目前,实验室首个创新型应用——百度回收站已经推出,这是一个电子垃圾绿色回收平台,也是全球首个电子垃圾技术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植根于中国并面向全球的科技公司,技术创新就是百度信仰。我们一直希望通过技术改变世界,通过互联网理念、技术、资源与各个行业进行融合创新。 在此,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这些前沿技术与欧莱雅的商业模式不断碰撞、融合,携手开启一个新的商业时代。文章选自新浪科技,2016年1月30日
2016年3月2日 -
【中国青年报】消除流动壁垒才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 这次新政策的出台,针对高层次人才,设立永久居留“直通车”,以便捷的方式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释放强烈的引才信号。 近日,公安部公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将于3月1日起实施。这是公安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出入境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对中国融入世界人才战略、合理利用全球人力资源配置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6月,根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公安部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2015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体现了“政府和市场”两条腿并行下的更为灵活的体制机制。再到公安部出台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这一系列促进海外人才引进的政策在半年多的时间内相继出台,充分显示了各级政府对吸引国际人才的重视和工作的高效。 这次新政策的出台,针对高层次人才,设立永久居留“直通车”,以便捷的方式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释放强烈的引才信号,使中关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提档加速,从而推动原始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研究;给予外籍华人在华居留和永久居留突破性的便利,有助于吸引和推动外籍华人回国创新创业;设立创业团队成员和外籍技术人才快速入境和长期居留便捷通道,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人才引进评价机制,有利于整建制吸引外籍创新研发团队,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外籍技术人才,从而带动和促进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外籍青年人才到中关村进行实习活动,支持外国留学生到中关村创新创业,有利于发挥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链的发展。总的来说,此次新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真正从全球广纳人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 对于下一步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放宽“绿卡”门槛。中国从2004年以来对外籍人士实行“永久居留证”制度,即中国“绿卡”。由于设立标准很高,实际发放数量很少,让很多海外人才望而却步,很大原因在于中国绿卡的门槛很高,对申请人的职务、工作经验、专业贡献等有诸多限制,更多是“追认式”地授予绿卡,不能有效吸引国际人才。放宽“绿卡”门槛,出台更为便利的居留政策,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吸引国际人才,也是海外华人的关切所在。 给“华裔”特殊待遇。在国际人才引进中,海外华人群体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海外华人依然有巨量的智力资源可以引进。中国目前华侨华人总数约为500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数量约为400万。海外华人对畅通归国途径亦有需求。可以考虑给“华裔”特殊待遇,如在大陆投资、购房、开立银行账户、申请驾照、子女入学等,有利于解决海外华人在中国生活、工作、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规划设立“移民局”。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国际人口流动的相关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现在设立永久居留受理中心是第一步,希望今后政府能够设立移民局,专门受理国际人口签证等申请,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设立外国人入籍通道,有利于吸引更多愿意到中国发展的国际人才。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2016年3月2日 -
王广发: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精英人才
理事简介王广发,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总裁、北京王府学校董事长·校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2015年10月18日,王广发校长在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发表演讲。他主要提出四点想法:一、金砖国家大学应建立完善的大数据,启动教育科研智库研究的系统工程;二、吸收各类基金为金砖国家以及各国教育创新、大学责任、人才培养创造财富,形成良性循环;三、着眼大学教育、研究型教育,向中学下游辐射;四、金砖国家大学人才建设要“走出去、引进来”,重点学科联盟要走向大合作舞台,承担跨区域、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伟大使命和责任。发言实录: 尊敬的刘川生主任、董奇校长以及金砖国家的大学校长、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以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的身份出席本次论坛。在这里,我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给我一个与国内外各位校长交流学习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金砖国家携手共同培养面向未来精英人才》。 本届金砖国家大学校长“创新、变革和大学责任”主题论坛,是顺应国际多边、双边形势变化而召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届峰会论坛。 一、金砖国家应联合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 如今,大国崛起、区域新型经济体的发展、大学教育、大国责任的担当,将引领多国共同努力,落实各国首脑提出的国家战略产业结构转型的重大举措。教育优先发展将满足金砖国家以及全球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投资和贸易合作发展的需求,也是未来大学改革转型教育、教学、教法、课程设置、学科学术科研国际标准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前,世界各国开放、转型、创新、变革责任的时代已经到来,金砖国家大学建立高端学术合作交流是实现大学先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及战略顶层高端规划设计的必由之路。 教育无国界,我们要抓紧快速发展的机遇,优先发展合作交流,设置国际人才的培养标准,应用现代移动教学技术,促进金砖国家的发展,弘扬灿烂文明,最终形成多元文化并存、多样学术自由融汇世界的核心价值观,让金砖国家的优质教育惠及四方。 金砖国家的大学教育,应当为21世纪各国涉足参与设立的国际机构,比如上海经合组织、中非南南合作、金砖银行、亚投行、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卫以及“一带一路”涉及的64个国家服务。 金砖国家大学应当培养更多符合未来发展的具备大国责任、公平公正担当的国际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国际学术标准考试、实现学术交流、探索时代发展等领域,金砖国家大学校长是“头脑风暴”的引领者、变革者,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决定大学的竞争力,最重要的还是决定本届金砖国家大学校长的竞争力。 二、王府学校实现与世界一流大学完全接轨 本人可能是参与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的唯一一所中学的校长,北京王府学校连续五届参加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移动教育改变世界教育”高峰论坛——作为一个中学,完全实现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其课程设置、教学教法、国际考试、学术科研与世界名校完全接轨。同时,王府学校也是唯一一所实现了卫星视频交互式教学、线上线下与世界百所一流大学进行交流学习的中学。我们的教师队伍结构为40%外教、40%海归、20%双语教师。我们的学生在高三阶段已经选修了大学课程并获得学分,因此,我在这里参与本次论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三分之一个大学”的校长。 三、关于金砖大学人才建设的建议 第一,金砖国家的大学应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系统,成为包含教育、科研、智库研究的系统工程。与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为平台,做好大学之间的双边、多边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学术研究渠道,建立世界一流的学术标准,把全面开放融入世界文化,注重高境界、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为培养人才服务、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服务,最终为世界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吸收各类基金为金砖国家以及各国教育、创新、变革大学责任、人才培养、创造财富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各国大学通过金砖大学联盟,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联盟。 第三,着眼大学研究性教育,向中学下游辐射,面向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期,把人才培养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高标准进行衔接,优先发展青少年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尤其是师范大学。今天我们的东道主是引领中国教师、国际教师培养的殿堂和摇篮,我们要肩负培养辛勤园丁、灵魂工程师的责任,而致力于未来教师转型标准的培养,要从高中开始。 第四,金砖国家大学人才建设要“走出去、引进来”,重点学科联盟要走向大合作舞台,承担跨区域、跨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伟大使命和责任。 以上仅仅是我本人就国家产业战略转型研究和智库研究领域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今天跟金砖国家的大学校长在一个舞台上交流、探究,敬请各位专家、大学校长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文章选自北京王府学校,2015年12月
2016年3月1日 -
陶景洲:并购谈判的“黄金分割点”
随着国际化的愈演愈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迅猛增长之势,但并购成功且持续盈利的企业并不多。据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仅有13%的企业盈利可观,各有24%的企业分别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造成境外并购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并购双方参与的谈判过程是一项决定因素。跨国并购谈判如何才能成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本刊采访了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陶景洲,他是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兼并与收购领域的专家,拥有30年谈判实战经验。跨国并购谈判三大特点复杂程度高。大多数的跨国并购不是“一锤子买卖”,买方往往是分阶段购买卖方的部分资产或股份等,双方之间存在着利益捆绑问题。由此,谈判技巧的重要性就格外凸显。因为谈判团队既要让己方获得预期利益,又要让对方满意,造成一种“双赢”的局面,以促进未来长期、深入的合作。在每一桩跨国并购中,都涉及两个国家的法律、财务和税收等相关政策。谈判双方不仅要就资源整合、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达成一致,还要对实际运作中方方面面的限制因素考虑清楚。调查显示,目前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国企业对于并购标的所在市场的法律、税务、会计等政策法规知之甚少。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劳资纠纷案就是有力的证明。文化隔阂明显。商业谈判,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既然是博弈,双方的真实意图就不会轻易表露在谈判桌上,谁也不会轻易亮出“底牌”。这样一来,就需要谈判者既能见微知著、审时度势,又要观言察色、见机行事。然而,在通常意义上,跨国并购的谈判团队至少来自两个国家,谈判者在文化观念、语言思维和举止行为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在正常沟通都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对于跨国并购谈判团队来说,“心领神会”实在是一个太高的要求。在陶景洲看来,谈判中的文化隔阂问题非常普遍。他记得在一家法国化工企业与一家江苏南通企业的合资谈判中,中方因对一些条款不满意拂袖而去。面对这样的情形,法国代表表现得手足无措,以为谈判彻底失败了。然而在陶律师看来,任何熟悉中国“高语境”表达方式的人,都会看出中方只是摸到了法方的底线,知道对方已经不会再有所让步了……果然,第二天,中方就带着合同来签约了。在合同签署时,中方与外方也存在明显的态度差异。外方往往会全面、详细地制定合同中的每一项条款,他们认为签署后的合同具有至高的权威性,任何人都不能更改。然而,在许多中国企业管理者看来,“先把合同签了才是万事大吉”以及“合同的签署是谈判的开始”。也就是说,中方往往会在合同签署之后才开始认真考虑与对方谈判。如此,双方就难免出现诸多冲突与不快,甚至会因关系僵化而进行仲裁。商业信用是关键。诚信,作为商业文明的核心理念,丈量着契约精神的内核,决定着商业合作的成与败。对于跨国并购双方而言,这种还没有所谓“交情”可言的混搭商业盟友,更需要信任护驾,以真诚沟通为纽带,方能实现双方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陶景洲参与的众多跨国并购谈判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让他印象颇深。一家瑞典企业与一家山东企业的前期谈判十分顺利。在采用了瑞典企业提供的技术后,山东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利润也增长了很多倍。但是问题在于,两年过去,按照合同山东企业需要向外方支付的技术许可费却始终没有到位。无奈之下,瑞典企业聘请律师着手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竟然是山东企业向有关部门上报了假合同,假合同上的技术许可费一栏赫然写着“无”。最后,瑞典企业在斯德哥尔摩起诉了这家山东企业,这家山东企业只好按照合同规定赔付了全部的技术许可费,并终止了合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又过了两年,本以为已经将瑞典企业的技术完全消化的山东企业,再次找到这家瑞典企业,请求继续进行合资,因为他们发现对于这项技术自己又玩儿不转了……跨国并购谈判的成功路径跨国并购谈判,是一个双方妥协的过程。因为在谈判桌上,没有哪一方可以做到利益独吞,也没有哪一方甘受剥削。问题的关键在于,需要在谈判的拉锯战中找到那个“黄金分割点”,也就是说需要找到那个可以将己方利益最大化推进的界限。因为往往再向前一步,谈判就破裂了。若要找准“黄金分割点”,谈判者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做好尽职调查。这意味着对谈判对手进行360度全方位调查剖析——明白对手的优劣势、真实意图和利益诉求是什么,以及公司文化、管理层的做事风格等相关情况。只有做到这些,谈判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应付自如。从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一桩具有缜密计划的并购整合,为双方都创造了卓越的价值。通过此次并购,吉利提高了技术能力和品牌形象,扩大了市场份额;沃尔沃则加强了与中国政府的关系,扭转了销售下跌之势,再次赢得中国市场。在尽职调查中,除了要了解谈判对手外,还需要保持一种“全局观”——要对国际整体的行业格局、谈判双方所处的商业环境等具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另外,在准备阶段,还特别要对并购标的所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税务财务规定等进行充分了解,从而确保在谈判桌上不被动,做到真正“胸有成竹”。换位思考,审时度势。谈判者需要精准定位双方之间的中间地带,然后进行各种“创造性思维”。在谈判桌上,做到真正的“双赢”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追求利益,谈判双方不但不会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还会试图通过各种周旋,打探对方的底线,直至觉得对方不会再让步了,才觉得自己没有吃亏。在这样的情况下,谈判者一方面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一方面又要保持高度机警的状态,灵活应变,见机行事。而在复杂程度高、文化冲击明显的跨国并购谈判中,“换位思考”与“审时度势”将更加重要,但也更具挑战性。迫于利益之争,谈判桌上往往会出现诸多“演技派”的表现。面对这样的情况,谈判者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谈判地位,进行实际充分的评估,做到心中有数。之后,一方面将自身谈判影响力最大化,一方面站在对方的立场,从“如果我是你”的角度出发,与对方“摆事实,讲道理”。陶景洲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谈判就像是棋手之间的博弈较量,不仅要单方面为自己想出路,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对己方构成威胁的各种可能性。正如下棋一样,有时候谈判中也并不需要大幅领先对手,“棋高一着”就足够了。经验积累和外部协助。在跨国并购谈判中,往往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性格的谈判对手,这是对谈判者判断力和敏锐度的很大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谈判也是一种对过去人生经历不断洗礼的过程,对人和事见得多了,自然就能明察秋毫、深谙其道。由于跨国并购谈判过程相对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政策法规,加之中国企业整体还未达到跨国并购的成熟阶段,所以需要设立专门的团队,以及招募外部顾问。这些顾问一方面可以提供专业化视角,如法律、税务、财务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具有洞见性、建设性的外部观点。 跨国并购谈判是一门艺术,若要运用自如,中国企业还须下大工夫。如何对己方的谈判地位进行恰当评估,如何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如何摸清对方的底牌,谈判团队又该如何默契配合,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打磨、不断优化的关键所在。文章选自哈佛商业评论,2016年2月24日
201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