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平:信念的力量
徐小平,195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87年至1995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定居,并获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被中国青年一代尊称为“人生设计师”。曾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现创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不太平坦的留学路,充满坎坷的学生时代,造就了我坚忍不拔的性格。从准备留学申请文书,到在美国刷盘子打工,再到创立新东方,成立真格天使投资基金,我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我的前半生,一路荆棘,一路春光。留学,我年轻时的梦 我们那代人是在精神食粮相对匮乏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对知识和文明有强烈的求知欲。改革开放前,我只能从有限的资源,如《唐诗三百首》《离骚》等中汲取知识。那时,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回乡,其中有我的音乐启蒙老师何冰和其他一些中学老师,虽然书籍匮乏,他们仍给我们讲述了不少的名著和典故。残缺不全的教育和强烈的求知欲构成了我们那代人独特的人格--对知识、文明、外部世界、新鲜事物都充满渴望。1978年恢复高考,我们欣喜若狂,压抑了多年的求知欲似井喷海啸般迸发。我如愿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 五年大学毕业后,我到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当了一名教师。在北大期间,我和俞敏洪、王强关系最密切。一起吃饭,一起过节,相互照顾。我们渴望留学并付诸行动,王强学过英文写作,帮我打国际长途,但那个学校并没录取我。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文化部曾有公派出国名额,但我没得到机会。 有两年时间,我日夜想着出国,做梦都跟出国有关,曾梦见在国外泳池游泳。我赴美之路充满艰辛,不仅有护照签证问题,也有政府间的人为隔阂,阻力很大。因此当克服重重困难,来到美国的一瞬间,我非常激动,犹如发现新大陆一般。出国实属不易,耗尽精力、时间、金钱和家人的期待,但这种经历为我日后在新东方做留学项目提供了经验。失败亦不妥协 说起来,我在美国从未真正立足过。那时,留学生梦想拿到学位,找到工作,买房买车,接父母出国,而这在当时是奢侈的。我太太硕士毕业得到一份年薪六万美元的工作,而我却屡屡受挫,压力很大。我曾到加拿大找过机会,也尝试回国发展,但都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曾有人建议我做房产经纪或者考执照,找份工作,但我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之所以未在北美立足,我总结出了三个原因。一、专业问题。我是学音乐教育的,本就很难就业。二、我的梦想。太太曾建议我读法律,但我不感兴趣,我还是想读文学,读艺术。三、心存祖国。我觉得中国的机会多,我可以施展才能的天地也大,我想创建公司,想做电视节目,想做娱乐界的大腕,所以我才在1992年回国探索创业。 美国星河灿烂,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我并未为之所动,而是追求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市场需求最大之事。这个方向从未改变。比如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我被分到上海文化局,离家虽近,但我婉拒了。因为我被北大吸引,要矢志不渝追求喜欢之事。村上春树曾说:“作家写作时身上有毒素,排出毒素,小说才能成形。”于我,这不是毒素,而是灵魂中最甜蜜的东西。于是,我1992年回国,1993年创业。如今,我在创作《中国合伙人2》,表达三个人创业成功的过程,这让我很快乐,找到了生活的理由。我从未放弃自己,一直想回国,改变中国文化,希望成为启蒙式人物。不论一无所有还是腰缠万贯,无论是处于令人羡慕的留学生之位还是经历创业的惨败。即使众叛亲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每个人都要怀疑自己究竟是谁,这能时刻提醒自己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1994年创业失败后,我回到加拿大,写剧本、传记,在所谓的文化界鬼混。准备回国前,俞敏洪到北美考察,他的到来为我回国提供了最完美的平台。他曾说,“这么多年,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如今想想二十年前的俞敏洪与现今相比,天差地别。1995年,他是个体户,如今新东方代表着中国民营企业万紫千红的春天。他接纳了我,在新东方,我的喜怒哀乐、挫折、渴望都得到了完美的释放。中国合伙人 在新东方,俞敏洪上课讲他的苦闷,王强上课讲他的成功--北大校园领袖和美国实验室,我讲学生的悲惨以及咨询我之后成功的过程。由于在国外多年,了解出国流程,我为新东方的学生提供留学服务,做得很精彩。其实,俞敏洪、王强和我三人就完美地构成了一个人奋斗的精神链条:首先要学好新概念、大学四六级等基础英语,再考托福、GRE出国。而我们三人,王强负责讲基础英语,俞敏洪教托福、GRE,我则提供出国服务。所以我们在产业链上也配合得很完美。 做留学要与众不同。我不会问对方是否能出国,而是考虑他该不该出国,出国将给他带来怎样的人生价值。有时,甚至有点刻意避开生意的目的,打造他的个人潜能。人生的选择和设计是新东方的精神,这奠定了新东方品牌里极其闪光的一部分。我们既做牌坊,也立牌坊。我的如是举措在于新东方给了我信任,我要对得起俞敏洪。 后来,新东方上市了。它变得和其他企业不一样,这让我们充满了精神上的愉悦。正如松下说的:“要电器像自来水一样大批量生产”,松下每生产一个电吹风、一台电视机,便实现了一次突破。新东方的学生从一个到一百个也是一种突破。新东方上市后,突然闲下来,使我很有挫折感。我常批评俞敏洪,三驾马车本可以继续奔驰在祖国大地上,但上市后我们的工作转变了。如今,我每天谈项目,把所创造的财富打出去时,依然在播撒新东方的种子和梦想。我们并未摆脱从前的心态,充满好奇心、渴望、参与欲,希望证明自己,从未变过。回到彼岸,绽放精彩 随着新东方等留学机构雨后春笋般得在中华大地上萌芽,短短的十几年间,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呈几何倍数上升。留学生带来了普罗米修斯之火,他们用西方文明之光,照亮了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文明中某些未被现代文明照亮的角落。中华文明若能恢复当年的恢弘与辉煌,就能与世界最强的国家,在硬实力、软实力、吸引力上抗衡媲美甚至实现超越。 2009年,我首次到哈佛论坛做演讲,其中提到生长在中国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中国寻找人生,但要认清怎样实现自我,你的能力在哪里能最大限度地放光。当时,我并没说这个地方是中国。但每年去做演讲,主题就一个:回到彼岸,寻找你的家。这个家毫无疑问是中国,即使雾霾笼罩着北京,但有远见的人能看到一个晴朗的明天。文章选自《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主编:王辉耀/苗绿,中译出版社
2016年1月25日 -
【China Daily】European tech companies are the target
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s booth at an exhibition in Shanghai. The company’s acquisition of Pirelli was the largest China outbound M&A deal in 2015. Provided to China DailyEurope has become the top destination for outbound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s technology becomes the top target for Chinese companies, industry insiders say.A report from Dealogic, an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vider on investment deals, says Chinese outbound M&A volume increased for the sixth consecutive year to a record $111.9 billion in 2015, breaching the $100 billion mark for the first time.Europe was the top region, accounting for almost a third of total outbound M&As, with $31.3 billion in 136 deals, the highest volume and activity level on record.China National Chemical Corp’s $9 billion acquisition of Pirelli, completed in October, was the largest China outbound M&A deal in 2015 and the third-largest Chinese bid for a European company.Technology was the top sector for outbound M&As, with a record $18.8 billion in 2015, up 87 percent from 2014, the report says."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about changes in its economic structure, which needs a lot of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o Europe will be a very important partner, and they are more open compar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says Sun Yongfu, former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European affairs at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Sun says China’s investment in Europe exceeded Europe’s investment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4, and the trend is likely to continue."Europe was the birthplace of industry. If Chinese companies want to build their own research teams and start from scratch to d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t would take a very long time for them to catch up with the global level, so they use the shortcut of M&As of overseas companies."He says about 30 to 40 percent of the technology that Chinese companies have imported is from Europe."Europe is very open. If companies want to seek technology to help their companies to upgrade and update, Europe will continue to be provide it."He adds that as Europe has not fully recovered from the global recession, many companies face a fund crunch and are welcoming Chinese companies.Stephen Phillips, chief executive of the China-Britain Business Council, say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United Kingdom has seen an average annual growth of about 85 percent of investment from China. He says the UK welcomes Chinese investment and has a good investment environment.He believes there will be more M&As in the UK, and more Chinese companies will take Britain technology to China.Harald Fuchs, China director for FrankurtRheinMain, which is in charge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for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says Germans will be more used to the fact that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will be owned by Chinese enterprises.From China Daily, 2016-01-22
2016年1月25日 -
张红力:走出去要以国家利益作为底线思维
导语4月14日,以‘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为主题的CCG圆桌会议第二讲举行。针对 “一带一路”战略及亚投行的人才缺口和培养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方案,来自政、学、企的多位精英人士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嘉宾简介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CCG副主席。 整个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历史很短。在整个走出去的过程中,无论是社会、媒体、政府、企业都应该有更多包容宽容的心态。因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不太擅长走出去,父母在不远行。金好银好不如家里好。我们DNA里就不太愿意走出去,觉得家里是最好的。中国走出去的历史 特别是在过去的三百年间,我们衰落了一百年,到了1840年;然后我们抗争了一百年。从1949年起,我们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百年。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是很有意义的。 真正让中国人挺着胸板走出去的时候还是最近的事,承包公司出去可能有几十年的历史,投资也就最近十来年的历史。所以,这么短的历史,这么多成绩是相当大的,可观的,可喜可贺的。 来看看世界其他走出去的国家,现在说英语的国家远大于英国本土,说西班牙语的国家远大于西班牙,说葡萄牙语的国家也远大于葡萄牙。当我们为自己的祖的聪明智慧先感到骄傲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祖先真的没有过侵略或者走出去的这种DNA。所以,在我们走出去的过程中,我觉得中国人是人类历史上留下一笔的话,那就是中国现在是文明的、挺着腰板走出去。所以,我们对当地的文化、社会、机制、体制需要学习和理解的有很多,所以,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民营企业是“走出去”的主力 我是做了几年南非标准银行的副董事长,我们投资南非标准银行20%,前几年我们工行把他们的网络和我们连上,连上以后发生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个月间突然有700多家公司在非洲当地与南非标准银行开帐号,这些公司都是中资公司,都是中国民营企业在那里投资的。这样的话,国内就可以通过全球联网的模式管理管到南非当地的帐号。 我们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中国企业在南非,而且有的规模相当大,他们从事各种行业包括餐厅、贸易和矿产等。所以,走出去按数量来说民企已经做得相当好了,不要低估民企在走出去的力量。有些企业可能我们当地的使馆不一定知道。以平和的心态寻找“对接点” 中国目前人才肯定是缺乏的,而我们机制体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肯定的。但这里还要有一个心态,就是不要太着急。“一带一路”也好,亚投行也好,现在实实在在来讲不是十年、八年的事,可能是几十年的事。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金融体制不一样,每个国家的文化、法律、宗教都不一样,重要的是他们的诉求不一样,他们想要什么,和我们想给他们什么、做什么也不一样。走出去的话怎样找到一个对接点,可能要有一个长期的对接过程。需要沟通,需要相互了解,不要单相思。 在对接过程中,企业需要在‘’干‘’中培养人才,很多事课本是教不出来的,你得到现场去,到实践中去。我对国外情况已经很熟了,每次出去都有新的启发收获。中国“走出去”的优劣势 我们现在走出去有什么优势?我们有资金,有市场,我们有富裕的优势产能,我们有过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我们有可能是世界上性价比最好的装备业,我们有比较好的资本市场投融资支持,我们有决心。 缺什么?缺人才。缺对当地的了解,特别政治制度的了解。缺金融布局,缺我们海外安保。如何怎样得到保护? 物理保护是一方面,另外政当地权更替怎么办?特别在法律不健全情况下。对当地的把握和当地的影响都缺,等等这一切我认为都是需要有更多的人才来做和来执行的。在“走出去”中需要发挥引领作用 在这里面金融能做的事也很多。人们往往认为金融都是贷款和项目支持,但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金融不应当仅仅是支持经济发展,更应该起到引领作用。 要完成这一目标,你要对整个投资环境进行评估统筹。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宗教,法律、项目,工程等。你要对环保机构、其它投融资机构等一系列领域的机构进行统筹。 引领的内涵,包括模式引领,经验引领,战略引领和能力引领。我们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积累的经验,可能是沿路60多个国家最需要的,比需要我们的资金还需要。我们要有这种自信,说白了咱们这套摸索出来的最适合他们,因为在这期间我们也犯过错误,吸取了很多教训,消化了很多经验理论,也创造出很多。当然我一直觉得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理论。 我就一直不同意有人说的中国只有5个经济学家,5个经济学家怎么能够创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几十年发展奇迹呢?我认为很多人,包括很多官员都是非常称职的的经济学家,只是我们对经济学家定义不一样,是实实在在可操作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为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做实事的经济学家。 我们的经验、能力、模式和战略都可以起到引领作用。但是要引领是要有内涵和载体的,还是那句话,做好这一切还是缺人。关于“人才短缺”的建议 一是小语种人才,想招点小语种人才特别费劲,找英文的都有几句,基本都能沟通。小语种的人,俄罗斯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泰语、等,我们要从学校这块就要开始。 二是鼓励更多企业家去试去做,而且要在实践中去捶打。我觉得要有一个长期心态,要坚持,要有打持久战的心态。就要允许犯错误,而且要鼓励创新容忍错误。历史会给我们这代人,特别是走出去的这批人浓浓的记上一笔的。 要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的继续改革开放,来自于我们自己发展,来自于我们国内的数不胜数的世界级经济学家领导的中国经济发展。 三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人是最擅长学习的。我们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一路学习,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国际适用的经验和做法,继续改革开放。我们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对待这个事情。 最终国家利益是一切的核心,是我们国家安全的核心、是走出去的核心,把握住国家利益这种底线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底线思维,把利益把握住,这种利益不仅是我们的经济利益,还包括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利益等。国家安全的核心就是利益,要有大安全观思维。CCG智库圆桌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系列圆桌活动,针对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慈善研究、国际问题等话题,汇集政策制定者、学者、CCG理事、相关产业精英等召开的经常性的圆桌研讨会。讨论内容将整理成建言献策,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016年1月22日 -
【国际商报】北京招才引智彰显强国策
公安部近日公布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出入境新政,相关政策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一揽子出入境新政拟为北京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便捷的出入境环境、更为优良的外籍人才居留待遇、更加高效的出入境服务,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员集聚北京。 此次出台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北京创新发展中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的迫切需求,着重解决制约吸引和聚集各类外籍人才的政策瓶颈,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主要包括:为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设立申请永久居留“直通车”;公安部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并缩短审批期限;对中关村市场化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实施积分评估制度;对中关村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提供办理口岸签证和长期居留许可的便利;对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长期创业的外籍华人提供申请永久居留的便捷通道;允许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在中关村短期实习;允许在京高校外国留学生在中关村进行兼职创业等。 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国家间的综合实力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国际创新人才更是链接全球创新有机网络的纽带和把握产业变革先机的窗口,科技创新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 北京是全国创新创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而中关村又是北京创新发展的龙头。据介绍,此次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既紧密围绕服务中关村建设,又兼顾北京打造全国科创中心普遍需求。其中10项政策措施系根据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定位、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中关村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第一个国家人才特区,是国家先行先试的创新平台。 在中关村开展新政策试点,既是支持中关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积极探索,也是积累经验,研究形成系统配套的引才政策措施的重要手段,更是不断为国家探索出入境管理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另10项政策系将公安部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措施扩大至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在上海施行后已取得较好效果,海外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受理人数大幅增加,外籍人员长期工作类居留许可签发数量快速增长,申请口岸签证更加便利。此次扩大到北京实施,将为北京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优良便捷的出入境软环境。 据了解,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全程参与了此次“北京人才20条”政策的研究,所提出的多项建议被纳入其中。CCG主任王辉耀指出,“北京人才20条”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出入境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将对中国融入世界人才战略、合理利用全球人力资源配置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前30年破除货物流动壁垒,下一步则要破除人员流动壁垒,为中国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要面向全球70亿人选才,而即将实施的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的意义正在于此。文章刊于《国际商报》,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聚焦人才发展大战略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好光)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 ,近日在北京举行。百位国内人才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和企业界人士共聚一堂,充分发挥资深人才专家智力密集的优势,深入交流“十三五”规划实施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及应对,共同探讨如何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把人才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提到了“十三五”人才规划突出的位置。本次“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在这一背景下举办,旨在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精神,研讨“十三五”建议的实施与落实,凝聚国内资深人才专家学者对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和集思广益,发挥智库服务决策的作用。 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何宪,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出席论并发表致辞。 何宪在致辞中强调,要准确理解五个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新时期的人才工作,把建设人才强国总的要求和“十三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要求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工作新的突破。要根据“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要求,进一步丰富人才优先的具体内涵,切实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王晓初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人才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需要不断破解。他认为,人才研究工作者要对四个方面的问题给予特别关注:一是人才工作如何更好适应新常态;二是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人才法制建设;四是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人才理论体系。 本次圆桌论坛由“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四大议题组成。 在“十三五规划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议题讨论中,专家学者表示,中国的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强调人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围绕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要求全面发挥各级各类人才的作用,既要创新体制,又要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议题,就加快人才改革和创新的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展开全面讨论。专家学者表示,人才机制体制改革要重视大数据、智慧化、移动终端、云数据的时代变革背景,把人才战略规划的评价实施机制放到一个重要角度来考虑。 “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围绕本议题,与会专家学者指出,人才工作前提是尊重人才,要做好产学研、体制内外、理论与实践三个打通;人才引进工作要做好硬条件和软环境两方面的建设,同时做好硬性引进和柔性引进;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理确定人才价值,打破不合理的框架,同时建立合理的框架。 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议题,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涉及环境、机制、人才等诸多因素,而人才的发现、激励、爱护、培养非常关键;要创业创新并举、创新广于创业,优秀创业者在关键决策方面能够把握住整体趋势,不断转型、不断创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召集人王辉耀表示,“中国人才50人论坛”将坚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焦中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企业人才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沟通桥梁。论坛将作为国内人才研究领域和人才研究工作推广的长效机制平台,在“人才50人论坛”框架下逐步邀请相关人才专家加入,丰富平台建制。文章选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
路东:中国制造升级关键在数控机床
▼路东,欧盟数字城市OASC中国区首席代表、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4.0时代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工厂、数字工业、数字技术覆盖了整个产业链,过去的数字技术只控制机床,现在控制到整个产业链。 工业制造最重要的就是工艺和工差,而提升工艺、减少工差的关键在于机床。工业2.0时期是靠人,人操作机床,看图纸操作,用卡尺来检测加工部件。如果出了问题,人再重新上去修改。工业3.0使用数控机床,制造过程中人不用去做,由数控程序控制。不过,检测时还需要人操作三维监测仪,并在发现误差后,人工调整加工数据。因此工业3.0还得要用人。 工业4.0的突破在于用数控机床,加上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检测用机器人,通过激光扫描系统扫描工件,实时通信实时调整。调整后的信息会被传送给机床,机床将不断再循环,再检测。按照这种方式实时调整加工数据,在理论上工差可以做到很小。我们都知道奔驰宝马好,正是因为它们工差控制得非常好,一般在一毫米之内。国产车的工差控制没那么精准,可能有时候两三毫米,甚至六七毫米。 中国的机床工业从2.0时代一直落后到现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用服装、袜子、纺织品等在全世界挣到几万亿美元,按理说有足够的钱做全面数字化升级。但在2001年至2009年间中国机床业并没有注重研发,还是在买各种西方控制系统。当时一些地方政府和国企也不重视,认为低人工成本是我们的优势,所以只抓招商引资,不抓技术升级。直到2009年,在国家的推动下,机床业才开始重视这个事情,此时中国工业水平大大落后了。 尽管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数控机床仍然是我国制造业水平提升必须啃下的硬骨头。当前,我们研发的重心应该放在数控机床的核心控制系统PLC上。这个系统欧洲人研究了60年:从数控机床开始一段一段地发展,从机床控制系统到数控生产,再到数控工厂和数控产业链。我国才研究了五六年数控机床,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因为市场认可和完善还需要时间。当前最关键的是迅速吃透西方已有的技术成果,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联动数控机床研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亟需认识到工业4.0是数字制造技术的延伸,即工业3.0的延伸。4.0时代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工厂、数字工业、数字技术覆盖了整个产业链,过去的数字技术只控制机床,现在控制到整个产业链,包括订单乃至整个市场,几乎覆盖整个社会活动。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6年1月20日
2016年1月21日 -
【Global Times】New policy announced to attract foreign talent
The new policy, which will take effect in March, also offers favorable terms to foreigners who wish to seek permanent residence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A pilot program will start in Beijing’s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Special offices for permanent residence applications will be set up with streamlined approval procedures and more favorable terms for top-level intellectuals with doctorates, the Xinhua News Agency reported on Tuesday.The new policy allow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start a business after graduation, and allows students at oversea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do internships at the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China, with the world’s lowest proportion of foreigners, still has much to do in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 Chinese think tank, told the Global Times.On average, foreigners comprise 1.6 perc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population, while make up 10 percent in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contract, foreigners only accoun for 0.06 percent in China behind India’s 0.4 percent, Wang said."China is short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especially high-level intellectuals and professionals, which are vital for a country’s innov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added.From Global Times, 2016-1-15
2016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