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南方都市报】报告称移民中国正成为新趋势 专家建议成立移民局
转载自《南方都市报》,2015年3月19日摘 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称,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国,来华追逐“中国梦”是已成为国际移民潮的新趋势,建议中国成立专门的移民局。 [南都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称,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地国,来华追逐“中国梦”是已成为国际移民潮的新趋势,建议中国成立专门的移民局。 中国吸引力总体排名仅次于瑞士新加坡 在“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总体排名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过了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而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比1990至2000年的3.0%有所提高。 在对外籍人士的调查中,中国在经济状况指标(包括收入、财富和可支配收入等)上排名第一;在对当地经济满意度的调查中,中国名列前五。调查发现,从薪酬收入来看,亚洲是最受外籍人士欢迎的地区,而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受外籍人士青睐的国家。中国的外籍人士年薪超过25万美元的几率为29%,是全球平均值7%的4倍多。 CCG主任王辉耀说,中国正在开始发力,这与跨国公司在华集聚、大量投资,吸引了大量外籍人士(专家)有很大的关系。过去一段时间,国家出台了“外专千人计划”,同时发放了更多绿卡和签证。“我个人认为随着‘10年多次往返’的签证政策对美、加开放,未来向中国移民的人数还会有更多增长。”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海外移民首选国,美国对中国移民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连续两年递减,降幅连续两年保持在10%左右。 “建立移民体系,开发好国际移民红利” 王辉耀建议,作为最大的移民目的国之一,中国应加强移民融入服务和非常规移民的管理,成立专门的移民局,一改以往进出移民管理事务分散在多个部门的局面。 “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来华人才移民体系,开发好国际移民红利。”王辉耀指出,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留学生回国和在华留学生、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申请等多种制度并立的行政管理模式,相互之间并没有衔接,不成体系。涉及移民事务也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之间,这为中国开发移民红利带来不便。因此,应加快不同签证之间的衔接,同时设立专门的移民事务管理机构。 另一方面,大量外籍人士(包括大量非洲非常规移民)进入中国,也给城市管理、社会稳定以及安全环境带来了挑战。报告建议应借鉴国际经验,依法、分阶层管理“三非”人员。分阶层对待“三非”人员,对工作时间短的“三非”人员依法遣返回国;同时加快完善外籍人才的管理,减少“运动式”地打击“三非”的活动,加强常态性管理。
2015年3月23日 -
【第一财经】移民缔造美国繁荣 智库建言中国开发“移民红利”
转载自第一财经,2015年3月19日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最新研究报告认为,过去三十年,我国依靠破除限制国内人口流动的户籍、身份等障碍,收获了国内2亿多城乡人口流动的红利;随着我国越来越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中国应该进一步开放国际人才流动,开发世界“移民红利”推动未来30年的发展。 2015年3月19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下称“蓝皮书”)。蓝皮书称,对移民比例高的国家而言,移民的经济贡献突出。如根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外籍人士对新加坡GDP增长的贡献度为41%,其中37%来自有专业技术的白领阶层。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发现,在美国,每年有大规模的移民进入,他们带来的专业技能、资金、文化和人力资源促进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蓝皮书援引美国政策国家基金会2014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在推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移民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反映在他们的得奖、研究、创业和教育等方面。”报告认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1965年国会通过的《移民和国籍法》,废除了关于国籍来源配额的种族歧视条款,使美国向亚洲移民打开了大门;20世纪90年代通过的《移民法》,增加了与工作相关的绿卡发放数量。这些政策变化的结果就是美国吸引着全世界人才,并直接反映在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从1960年至2013年,美国有72名移民科学家得奖,占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4左右。 蓝皮书说,移民已成为美国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蓝皮书研究发现:外国出生的人口只占美国总人口的14%,而他们获得的美国创新专利却占了总量的1/3。在美国的7大顶级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员出生于外国,其中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移民科学家比例高达62%。在教育领域,2011年,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国际学生占71%;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占65%。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者中,外国人比例从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发现:在创业方面,移民表现尤为突出,移民创建了美国1/4的高科技公司。中国、印度和韩国是向美国输送移民创业家的前十位的主要国家。美国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而在硅谷,36.4%人口出生于国外, 1/3初创企业是印度裔美国人创立。 蓝皮书介绍,英国《英中时报》报道指出,每7家英国企业中就有1家企业属于移民企业家。来自155个国家的海外移民在英国创办了企业,创业者人数接近50万。伦敦约有19万移民企业家,远比伯明翰(1.9万人)、贝尔法斯特(1.7万人)多。由于伦敦占据了多数的移民企业家资源,其获益也最多,其移民企业的数量为18.8万家,约为伯明翰的20倍。 蓝皮书根据国家外专局的统计指出,2013年,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专家为61.2万人次,比2011年(52.9万人次)增加8.3万人次。2004~2013年,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4600多人取得中国“绿卡”。自2008年中国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来,至2014年5月,有1306外籍人才及其家属以及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推荐的高层次人才,获得中国“绿卡”。 蓝皮书认为,外国高层次人才在科研、教育、产业创新等各个领域,在推动“中国创造”,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蓝皮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我国外籍人才的比例还是比较低。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共84.85万人,占我国人口的0.06%,基本上为全世界最低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1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2%,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6%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2%。 王辉耀说,外籍人在中国的流动也有待提升。2013年,外国人入出境中国共5251万人次,比2012(5435万人次)、2011(5412万人次)均有所下降,降幅为3%~4%。而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入境达1.95亿人次,为外国人入出境人次的3.7倍,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每年都在增长,比2009年内地居民出入境9491万人次增长了106%。
2015年3月23日 -
【央广网】2015《中国国际移民发展报告》发布:外国来华成新热点
转载自央广网,2015年3月19日 [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据记者采访到,中国社科院正在北京举行2015《中国国际移民发展报告》发布会。 记者拿到蓝皮书,首先关注到的就是中国移民到美国的人数两年来呈现递减趋势。2011年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是87000多人,2012年就减少到了81000多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将近一万人,下降到了七万一千多人,降幅是12.2%,中国移民美国的人数呈现了递减趋势,美国对移民的吸引力出现了相对减弱的情况。而且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证的数量占当年单发永久居留证数量总数的7.2%,也呈现下降趋势。 外国来华,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热点,中国开始成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蓝皮书首先谈到近来年我国国际形象的提升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它援引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如按照购买力评价来衡量的话,2014年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这个背景下,来中国追求中国梦已经成为了国际移民潮的一种新趋势。据联合国估算,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大概是84万多人,近十多年来平均增长率达到了3.9%,比1990年到2000年十年间的3.0%有很大的提高。蓝皮书认为,中国对于国际移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了。 蓝皮书还援引英国汇丰集团2014年10月份发布的数据,在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当中,中国的总排名是位列第三,差一点超越了瑞士和新加坡,并且已经超越了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最后,会上专家还提出建议,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面临的外国专家、华人华侨侨民、非常规移民情况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越来越复杂,未来单一的学科就很难胜任。所以技术移民事业就会应运而生。专家认为我们需要探索技术移民事业,建议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技术移民立法工作,因为技术移民推广在21世纪初,最近十多年英国、新加坡、法国、日本、德国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技术移民法。
2015年3月23日 -
【中国新闻网】中国移民美国人数连续两年递减 美吸引力减弱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3月19日 [中新网北京3月19日电]3月19日上午,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蓝皮书是CCG编撰的《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之一,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发布。 美对移民吸引力减弱 中国移民美国连续两年递减 这则报告研究发现,近两年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呈递减趋势。2011年取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87016人,2012年减少到81784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9986人,下降到71798人,降幅为12.2%。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证的数量占当年颁发的永久居留证总数的7.2%,呈下降趋势。 报告显示,2013年,来自中国大陆的通过职业技能而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有20245人,占年度永久居留权总数的28.2%;比上一年度增加2041人,比重提高了4.9%(2012年为23.3%)。 这份报告研究发现,美国对移民的吸引力出现减弱现象。2013年中国入籍美国的人数为35387人,比2012年度增加3519人,增幅为11%。中国新入籍人口占美国新增户籍人口总数779929的4.5%,仅次于墨西哥(99385)、印度(49897)、菲律宾(43489)、多明尼加共和国(39590)。 报告援引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指出,放弃公民身份的美国人或缴回绿卡的长期居民人数达到2999人,比2012年的932人增加了221%,创历史新高。在这 2999人中,华裔的人数在180-190人左右,比例约为6%。 10年有效签证政策将有效减少海外移民人数 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美双方给予对方公民最长十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对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专家认为,美国向中国公民发放10年有效签证,中国公民在10年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需要办理签证,往返美国十分便利,相当于发放了10年的美国“绿卡”。相比之下,移民美国的吸引力将开始下降。这将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人才和资金流向美国产生的负面效应。 该报告认为,这一措施也方便促进美国学生来华交流、学习,有助于中国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目前,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纷纷对中国实现签证有效期延长、缩短签证办理时间等措施,中国可以积极与世界各国谈判,不仅努力争取他国给予中国公民更多出入境便利待遇,也相应地给予他国更多便利措施。 为此,报告建议,可以借用美国的模式,对于已经给予中国公民免签、落地签、延长签证有效期等便利化措施的国家,将相应的便利反向给予对方国家。如加拿大等已经单方面给予中国公民10年多次往返签证的国家,中国也应对等给予加拿大公民10年多次往返签证,这样的往返签证将大大缓解外籍人才来华的不便,简化签证的繁琐程序。 报告进一步建议,目前人才签证细则还没有出台,对于哪类人才可以申请、签证的有效期、如何申请等,均无明确的规定。而且由于人才签证的发放涉及到人才的评估、审议等环境,办理程序将较为复杂。如果对发达国家开放十年多次往返签证,人才(尤其是环流型人才)来华短期工作就不需要申请人才签证。这种情况下,人才签证可与工作签证结合,在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估后,人才签证可以作为更长时期的居留证明,同时也作为外国人才申请绿卡的资格证明。
2015年3月23日 -
【人民网】中国的出境人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
转载自人民网,2015年3月19日[人民网北京3月19日电]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在京发布,蓝皮书报告认为:国际移民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亚洲人是国际移民最大群体,中国的出境人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指出目前中国国际移民形势呈现以下热点趋势,并就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移民体系,提出相关建议:1.国际移民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亚洲人是国际移民最大群体,经济危机刺激了国际移民的流动。2.中国的出境人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3.中国移民美国人数连续两年递减,美国对移民的吸引力出现减弱现象。4.中国向主要发达国家移民人数基本保持稳定。5.投资移民将继续成为重要移民群体,对我国不会构成直接冲击。6. 来华移民成新热点,中国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7. 中国国际移民在带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凸显。8. 10年有效签证政策将有效减少海外移民人数,建议将此签证便利化措施推广至更多国家。9. “移民红利”在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领域的表现突出,中国需进一步开发移民红利。10. 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成效明显。11. 海外侨胞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战略。12.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移民体系,开发好国际移民红利。13. 美国移民改革计划将对中国带来挑战,我国应积极探索技术移民事业,加强引进国外智力。14.移民融入问题越来越引起移民接受国的关注,我国应加强移民融入服务和非常规移民的管理,提升国际形象。
2015年3月23日 -
刘永好:单枪匹马走出去不如联合走出去
2015年3月17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61层举办了CCG2015年三月名家午餐会。两会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会呈现哪些新特点?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经济、外交局势如何?政府、社会、企业等应当怎样应对?围绕上述热点问题,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CCG咨询委员会主席龙永图;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CCG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陈启宗;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原院长、CCG顾问吴建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永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分别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大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CCG创始人王辉耀主任主持了午餐会,汪潮涌、王广发、王俊峰、张亚勤、张懿宸等60余位CCG副主席、常务理事、专家、嘉宾和媒体朋友出席了本次午餐会。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做了以下演讲: 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一块学习。刚才听了几个非常精彩的演讲,确实对我国的国际化在新格局下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全球格局有一个阐述,确实非常精彩。 刚刚“两会”结束,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也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大概是我刚刚开会的第三天,我们李克强总理到了我们四川团,我是作为四川企业家和人大代表。本来我有发言,事先把稿子交上去了,我也不知道交给谁了。结果我是第二个发言,我刚讲我发言的题目“搭平台,促联合、谋发展”,主要是指中国的企业联合求发展到海外投资的事。克强总理说,永好,我建议你就不要念了,因为昨天晚上你的稿子我全看了,对你的稿子的一些内容我们互动一下好不好?我说当然行。然后克强总理就问了我很多,我看基本上就是我稿子里谈的内容。其中问到,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和国内比效益怎么样?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困难大不大?问题大不大?政府该怎么做?中国以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和管理,这种方式你是怎么看的?另外还问到了,我们搭建了一个叫做医疗健康产业平台,就问我们医疗健康平台是怎么做的?中国民间医疗怎么做的? 针对这些问题从我的理解和考虑一一做了回答,不知不觉我发现用了30分钟。确实通过这次对话我感觉到,克强总理在鼓励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是非常明确的,另外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方面是非常明确的,鼓励中国的企业大踏步的走出去是非常明确的。这是非常好的,这与我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也是一致的。 我在其中提了一个案例,大概是去年习大大到澳大利亚参加G20峰会并且进行国事访问,同时中国和澳大利亚结束了十年的贸易谈判,中国和澳大利亚将开展新格局下的外贸的发展。我就说,我联合了一些中国的企业搭建了一个平台,叫做中澳农业和食品百年合作计划这样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由中国和澳大利亚大概各二十多个企业共同搭建的。这个平台试图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联合求发展的方式,互相在各自的国家做一些投资发展,做一些食品安全保证的工作,做一些粮食的保证和肉蛋奶的供给体系。没想到这样的计划得到了包括我们四川省政府、外交部、商务部、农业部和国家发改委的重视,在他们的推荐下,我们的项目在习主席访问澳大利亚的时候,习主席和阿博特先生见签我们的协议,这是对中国企业联合走出去和中国民营企业的鼓舞。 我们今天单枪匹马的走出去有好处,但坏处很多,因为政治、经济、法律什么都不懂。但我们联合走出去就能做很多的发展。 另外我谈到我们联合走出去要做很多事,一方面是去学习,第二方面是交朋友,第三方面更重要的是去发现和寻找投资机会,去做一些企业家联合投资,我觉得效果也非常好。今天,我们联合抱团走出去到了一个关键点,在中国经济更加持续的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联合走出去显然是一个好办法。 另外,我也提出在我们新的格局下,我们的投资采用一种所谓多元投资或者混合投资的模式,通过发行一个基金做投资的方式,能够把方方面面的利益联系得更紧,这样对我们走出去和自身的发展非常有利。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15年3月17日
2015年3月23日 -
郑永年:中国经济仍面临风险 远未进入新常态
2015年3月17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61层举办了CCG2015年三月名家午餐会。两会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会呈现哪些新特点?所面临的世界政治、经济、外交局势如何?政府、社会、企业等应当怎样应对?围绕上述热点问题,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CCG咨询委员会主席龙永图;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CCG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陈启宗;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原院长、CCG顾问吴建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永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分别对世界和中国经济大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CCG创始人王辉耀主任主持了午餐会,汪潮涌、王广发、王俊峰、张亚勤、张懿宸等60余位CCG副主席、常务理事、专家、嘉宾和媒体朋友出席了本次午餐会。 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做了以下演讲: 郑永年:今天我想讲几点,刚才他们把重要的都讲完了,我就补充几点。我也是结合“两会”和全球化、国际化讲。 我非常认同龙部长讲的GDP重要不重要,这几年大家都在批GDP主义,我自己也在写文章批判。但批GDP主义不是说GDP不重要。因为不管怎么样,“两会”以前习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有很多著名的媒体就问四个全面到底什么意思?我说四个全面很简单,第一个全面小康社会最最重要。前两年中国一直在谈论中等收入陷井的问题,我这两年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有些中国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就担心说,前两年我们谈论中等收入陷井的问题,但今天我们听到了“中等收入陷井的脚步声”了。我是觉得如果大家在十八大以后看到很大的变化,确实有令人担忧的地方。 所以,我一直说邓小平当时提出一部分人要先富裕起来,后来又提出来要建立小康社会,我觉得我们不光是代表无产阶级,还要把无产阶级转化为中产阶级,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都免谈。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我还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好的时候你去观察,无论是民主还是非民主,大家的活都很好过,经济不好的时候,哪怕你再民主,像欧洲希腊也很难过。所以,我一直说政府不一定要有那么多的目标,重要就是一条能不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也就是中国的中产阶级社会,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今后十五年、二十年能够建成小康社会,我觉得政府真的是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 新加坡,亚洲四小龙,日本就是这样,经济起飞后二十年建立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社会,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和平民主了,当然高收入的他们也有其他的问题。所以现在来看,这一点对中国最最重要。 如果今后的十五年二十年,中国能有6-7%的增长,中国有可能把自己提升为高收入社会,如果没有的话,5%以下免谈,中国很多问题都会出来。 现在大家最常用的“新常态”,我个人理解不一样。中国还远远没有进入新常态。什么叫做常态?常态是你10年到20年比较稳定的增长,这是叫做常态。如果一年7.5%,一年7%,然后又马上往下掉,这种常态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新常态我的理解,高增长已经过去了,两位数的增长确实不可能了,但要实现新常态,6-7%的增长在今后10-15年中,这是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已经实现这个目标了,远没有实现。大家现在把新常态挂在嘴边,但新常态是什么样的内容不去讲。我觉得中国今天实际上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倒退。 最近我跑了很多地方,发现有的地方官僚体制不作为。一个是有几个因素,习主席说得很对,好吃的肉吃完了,要啃骨头了,所以要有顶层设计。要有顶层设计,这非常重要,反腐败也非常重要,这是对经济体制发展有影响的。“两会”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人有些担心,甚至稿子都没念就提前走了。所以,你要改革就要触犯人家的利益,触犯了人家的利益人家就要告你。中国人反腐败,我是觉得高层设计得很好,一到底层也有出问题的,我觉得反腐败怎样能够走到法治化,怎样的影响,我是觉得现在有些地方不作为很麻烦。 第二,改革方向上有的地方如何取舍。比如,国企改革,当初通过那么大的努力国企才走出困境,国企需要改革,但国企改革要什么方向?三中全会说得好要市场化,现在的改革需要市场化推动。市场化没有做完,国企还是行政积累,但是你学新加坡淡马锡制度也没有学,总体来说我觉得有的国企大倒退还是有可能的。 还有更重要的是国际上环境变化变得很差。我也非常同意,西方的保护主义起来了,但中国的“一带一路”走出去也非常难。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走出去,中国不可能像西方这样实行殖民地主义,殖民地主义很简单,我和你签合同,你不执行我来打你。中国现在能打吗?也很难。早先新加坡做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有问题,因为新加坡国家小,印度也不担心,也没有国家安全的概念。但中国一去马上就出来了。 我就说上次和王毅部长交流的时候我也说了,中国未来十五年、二十年外交最难做。中国早期想加入WTO,中国八十年代请进来这很简单,市场开放给外国人当然人家很开心了,九十年代加入WTO是接轨,改变自己的世界也简单,现在走出去就麻烦了,到处都有既得利益,你怎么走出去呢?中国已经强大到不愿意自己再继续向国际调整的这样一个程度,同时,中国还没有强大到其他国家向你调整的程度,所以是一个非常麻烦的持久战,弄不好会出大问题。 最近我想中国为了下一阶段,领导人说了不要犯反颠覆性的作为,国内我找了十大可能会颠覆性的错误,我也在外交领域找了十大可能会颠覆性的错误,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习近平说的四个全面第一点非常重要,后面的深化改革也好、法治也好,加了一条从严治党,他们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你把它倒过来非常好看,从严治党最重要,我把这个稍微说窄一点,就是习近平说的关键的少数人。亚洲成功国家都是拥有关键的少数人,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关键的少数人,新加坡的李光耀更是关键的少数人,韩国人更一样,中国的关键少数人,当然你们作为企业家也属于关键少数人。关键少数人搞不定,就害了整个国家。 习近平说了,我们的政治生态环境也要山清水秀,我是觉得关键的少数人能做起来,因为是少数人,你要去教育13亿老百姓这个是做不成的。少数精英不文明,老百姓怎么文明?我们现在的精英,有很多我是非常失望,真正把中国的关键少数人做好,中国才有希望。谢谢。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15年3月17日
2015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