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如泉:中美能源交易,未来三大关键领域值得关注
2025年1月21日2024年12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在以“特朗普2.0新政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开幕圆桌上发表以下演讲:
感谢CCG的邀请。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我想说的话,我必须说能源、气候、对话是在中美之间十字路口的非常重要的共识,尤其在特朗普2.0时代。当我们回顾特朗普1.0时代,我们知道他的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其实最终就是让美国反对所有其他国家,而自己独善其身。美国是油气资源最大的生产国,因此他们的力量非常强大。美国可以大量出口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到欧洲,俄罗斯的天然气断供时美国首当其冲填补这一空白。因此,油气这一强大的力量是让美国更加强大的基础。特朗普第一轮任期时,2017年,他们和中国能源行业签订了大项目。中央政府项下的这些企业和他们签订了这些协议,但在2018年出现了高关税和各种各样的抵制,因此这些项目最终没有落实。只有一个项目得到了执行,美国可以向中国出口油气,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年以及在未来几年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的油气。因此,只有一个项目得到了落实。
在去年中国大概从美国进口了3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和1000万吨的石油,价值100亿美元,然而,这仍远远低于中美贸易逆差。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影响之下,贸易逆差也是特别大的一个因素。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第二个话题,特朗普2.0时代能源政策是什么。我们非常明确,我们只能以古鉴今预测未来,在能源政策方面可以做几个预测,一是推动油气的发展和生产来确保它在全世界是油气老大。二是大量的将油气出口到欧洲、到中国,从中牟利,这样可以在地缘政治竞争和矛盾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和优势,同时又会遏制电力资源的发展,像《通胀削减法案》(IRA)和其他的一些方案。还有电子行业相关法案。从这两个预案的提出和此前的政策都可以看到,能源部门提出的政策,都可以看出这样的一定的遏制作用。包括传统能源公司也是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看过去,看未来的时候,中国美国在能源交易上有三个领域要去关注。一是气候问题,我们有一些重叠的地方,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比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项目和技术发展上。二是对甲烷的控制,因为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甲烷泄漏也是特别重要的气候污染元素,会影响到气温变化,所以我们应该在温升这些项下签订更多的协议。除此之外,美国是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我们又是最大的进口国,这是重合的利益,可以在未来形成合力,我们也希望如此。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非常多,最重要的一点,跨国企业也可以进行更多合力,因为我们共同重叠的地方也特别多。中石油在莫桑比克、越南、伊拉克等地都可以进行合作,我们可以形成大的项目,大家可以共同持股,比如中国、美国,2000亿美元的投资体量非常大,不可能由一家进行投资。所以,未来能源、气候的接触上大家将大有可为。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 50国嘉宾90家智库共襄盛举,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圆满落幕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第五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聚焦智库创新合作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 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成功举办——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智库创新发展探索
■ 2018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落幕,百余家全球智库共论全球化挑战与智库创新
■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