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智库举办研讨会研讨和平条约签订40周年及两国合作与发展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2018年9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BRIJC)共同举办“中日合作发展研讨会”。近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和安倍晋三首相多次在对华关系上积极表态,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出席东方经济论坛期间与安倍首相举行了会见,李克强总理也会见了200余人的日本经济代表团,两国关系呈现改善向好势头。在中日关系释放积极信号之际,中日专家学者和日本企业界代表就两国关系发展、一带一路合作、区域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是日本首个专门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智库。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担任其最高顾问,并聚集了日本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官员、学者、媒体等50多位专家顾问。此次访华团由BRIJC理事长、筑波大学名誉教授近藤荣一担任团长,立命馆大学教授周玮生担任副团长,并由10多位来自日本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学者组成。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平泽顺,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CCG副秘书长、媒体与公关部总监许海玉,CCG中国城市全球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刚,CCG研究员、国际传播总监聂立高及多家国内外媒体出席研讨会。 CCG理事长王辉耀首先致辞。他表示此次中日智库研讨会时机很好,正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和中日关系回暖。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日本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做出了许多帮助,如日本政府开发援助(ODA)就对中国许多领域进行了支持。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很长时间友好合作的历史。未来,中日在“一带一路”,TPP、RECP等区域合作,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他希望研讨会能够进行建设性讨论,为推动中日关系合作发展作出智库的贡献。 之后,BRIJC理事长近藤荣一也代表日方进行了致辞。他提到,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在经济规模上的超越对许多日本人冲击很大。但他强调,如果把历史视角拉长,就会看到不同的图景:历史上中国曾领先日本2000多年,而处在丝绸之路最东端的日本在与中国的交流中开启了自身文明的繁荣。在全球化进程中,19、20世纪是英美主导的全球化,而21世纪中日应携起手来推动一个更有人情味的全球化,这也是CCG与BRIJC的责任。 随后,在座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立命馆大学教授周玮生认为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终极目标是要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日可以在沿线国家合作建设低碳共同体或能源环境共同体。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期间,中日签署了《关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为中日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备忘录中规定的三个重要领域是基础设施、流通和能源环境,这也是“一带一路”日本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此外,他还建议在中国建立联合国南南大学,推动发展中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培养公务员和产业界领导。 国际开发杂志社编委会委员竹内幸史从国际开发合作的角度谈到中国的海外投资决策速度快,规模大,但也引发了“中国威胁论”的误解,日本海外投资决策慢,但注重对环境和当地民众的影响,中国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后在这方面将做出改善,日本也能提供许多经验参考。此外,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宏大,建议中国要提出一个明确的经济模式或中国式的开发模式。他比喻道,中国就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日本则像一个年迈的老者。一个高远的理念可以带来一种软性的力量,吸引日本这个老者与中国携手合作。 日本中国研究所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会代表涉谷祐从海上能源运输的角度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能源的基础物资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运输需要连接,这与产业、生活、社区和军事等都有关联。能源运输可以分为综合性的、开放性的和多元可替代性的共三种。海上的能源运输今年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成果:今年7月,位于北极圈内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通过北冰洋运送到了中国。俄法中三国是此项目开发的核心,日本企业在运输和融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陆地和海上的运输分得很清楚,但在能源的运输上现在两者已很难区分。这意味着,“一带一路”不仅是东西方向的交流,通过北极航道的南北向交流也应纳入其中。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李瑞雪介绍了其对中欧班列与物流集群的研究。他表示,正如海上集装箱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贸易格局和开发模式,如果发展中欧班列的同时,能在沿线打造出国际性的物流集群,则会有助于产生新的开发方式。他指出,中欧班列作为典型的人为打造出的国际性骨干运输方式,会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使内陆城市沿海化。相比沿海城市能够通过口岸优势与国际性的骨干运输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享有物流优势,内陆地区即使有国家政策支持,也很难打消国际物流的劣势,而中欧班列使内陆城市直接站在了国际分工的前沿。二是改变全球国际供应链的格局。 拓殖大学教授朱炎观察到日本企业对“一带一路”有很大兴趣,但由于近些年中日关系紧张,许多日企对中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大部分日企在参与“一带一路”上仍处于搜集资讯的阶段。他指出,日本参与“一带一路”可以有几种方式:一是日本参与中国企业项目;二是中国参与日本企业项目;三是日本利用中国基建成果;四是日本提供经验教训;五是中国在“一带一路”的产业集群日本可参与。而除了政治因素外,合作的关键是双方企业要放下身段,相互学习、适应。 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平泽顺则从个人经历和企业具体实践的角度介绍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年以来,中日企业在商务领域日益深入的合作。他认为最初的20年,中国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日本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催生了众多商机。而之后10年,中国需要更多更高的技术,日本需要中国庞大的市场。最近10年,这一趋势没有变,且中国在IT、金融科技等领域已领先日本,值得日本企业学习。日本企业应该放下傲娇的姿态,加强与中国企业合作。丸红早已与中国企业携手,在越南、哈萨克斯坦、安哥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密切合作,取得了丰富的中日在第三国合作的经验。 对于东亚区域合作,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伊集院敦指出,建立和平机制是未来东北亚地区的重要议题,而从更长远的视角看,要认真考虑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在朝鲜实现无核化后,经济制裁何时解除、下一步经济合作如何进行、东北亚经济秩序如何建立是东北亚各国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当前,东北亚相关国家不断提出新的经济构想,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俄罗斯的“新东方政策”、韩国提出“新北方政策”等,东北亚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对接,防止为争夺朝鲜产生冲突,可以借助此前六方会谈中的经济能源小组等平台开展协调。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苏浩指出目前正是加强中日更深入合作的时机。东亚经济发展正由“雁型模式”向“平轴模式”转型,得益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各国间合作正从阶梯式合作向多层次多领域对接转变,Made in China和Made in Japan在向Made in East Aisa转变,中日在推动东亚经济共同体上出现广泛合作空间和动力。中日应化竞争为合作,将中日企业界在东南亚等地开展合作的“2+1”模式进一步上升到政府政策层面予以推广。进而,中日韩在海外可以采取“3+X”的合作模式,做好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 此外,多位专家也跳脱出经济合作的范畴,从政策、文化、理念等更广的视角分享了对中日合作的看法。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认为,在对外投资、老龄化社会、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日本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两国应加强政策沟通。同时,她还反映了中国企业希望到日本投资化工、制造等实业但找不到入口的诉求。她认为未来中日两国应站在人类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看待中日关系,共同以儒家文化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希望CCG与日本的智库、企业在这些方面多交流。 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原田博夫也从社会资本、人际关系角度发表了看法。他通过研究发现,人的满足度、对幸福的感受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日本许多人看来, “一带一路”只是一个经济行为,注重产业发展。他认为应加入更多非经济性指标,从人类发展的更高远理念吸引包括美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参与进来。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应着手建立长远机制和常设性机构,比如成立一个类似OECD的机构。 本次研讨会参与专家讨论深入,着眼长远,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CCG今后也将持续加强与包括日本“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内的日本智库、企业的交流,为中日关系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2018年9月19日 -
《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发布 华商在非洲投资发展迅速
2018年9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华商在非洲”研讨会暨《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本书由人才研究领域领先的全球化智库(CCG)组织编写,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和CCG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担任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新书发布会上,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致辞,王辉耀主任发布报告,康荣平所长就华商发展进行发言。国家侨务部门领导、华商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华商企业家等二十余位嘉宾出席并共同探讨相关议题。
2018年9月6日 -
获“咨商地位”组织如何深度参与联合国事务?中促会与CCG展开交流
2018年8月29日,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秘书长朱锐一行到访CCG北京总部,与CCG管理团队就获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社会组织如何更好的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展开交流。参加交流会的有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CCG副秘书长唐蓓洁、CCG副秘书长许海玉、CCG城市全球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刚、CCG高级研究员肖慧琳等。 8月13日,CCG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正式授予非政府组织 “特别咨商地位”。成为获此资质的为数不多的中国机构之一和今年唯一获此地位的中国机构,也是第一个正式取得该地位的中国智库。 咨商地位是联合国与社会组织之间正式关系的核心,也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国际事务的重要途径。具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是社会组织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表明这些组织有权利、有义务在国际社会组织事务中充分发挥作用。本次交流会,意在通过双方沟通,加强在人才、研究、活动、建言献策等方面的合作,使得CCG作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 “特别咨商地位”成员,更多参与到联合国议题设置和讨论中,增强中国社会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深度参与全球治理。 作为专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民间组织联合体,中促会致力于广泛联系国际国内有关民间组织和人士,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自2008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全面咨商地位以来,中促会协调国内大批民间组织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人权理事会、新闻部非政府组织年会、可持续发展大会等联合国系统重要活动,通过发言、提交报告、主办边会和展览等方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民间组织声音,与联合国系统各机构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广泛联系。
2018年9月3日 -
美国企业代表团访问CCG,就贸易战对投资与金融的影响展开交流
2018年8月24日,全球投资政策分析和尽调咨询公司Capstone LLC首席执行官David Barrosse率领的知名美国投资界代表到访CCG,与CCG专家学者围绕贸易战对中美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度交流。
2018年8月27日 -
美单边行动引贸易摩擦再升级,中外专家与美欧商界代表深度研讨WTO改革
2018年8月23日,美国在301调查项下对自中国进口的160亿美元产品加征25%关税,这是继7月6日美国向中国进口价值34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后的又一举措。中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折射出诸多长期存在的问题。WTO在决策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美国对WTO颇为不满并采取了单边主义,WTO改革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2018年8月27日 -
中非发展基金一行到访CCG
2018年8月15日,中非合作论坛即将召开之际,中非发展基金副总裁周超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总部,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秦刚、CCG副秘书长刘宇、CCG副秘书长许海玉等深入交流。
2018年8月23日 -
彭博社代表团访问CCG,与CCG学者专家就中美贸易摩擦热点问题展开交流
2018年8月3日,知名国际媒体彭博社(Bloomberg News)代表团一行访问了全球化智库(CCG)总部。彭博社政治高级执行主编Wes Kosova, 彭博亚洲政府事务主编Dan Ten Kate、彭博资讯政府报道记者Peter Martin和彭博资讯中国政府报道记者李丹丹一行与CCG主任王辉耀博士,CCG高级研究员、前中国驻纽约和旧金山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和CCG国际传播总监聂立高等就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交流。 CCG主任王辉耀首先介绍了CCG的近年来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及其政策和社会影响力,分享了CCG与国际顶尖智库的紧密联系与国际合作,并指出智库在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当下如何做好更多的研究来增进共识,减少误判。 彭博社首先提到最近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提出的恢复中美谈判的三个条件,即“结构调整”、“开放市场”和“停止报复美方贸易措施”,与CCG展开交流。王辉耀回应到,罗斯部长提出的“结构调整”和“开放市场”,其实中国正在实施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开放,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各项开放举措中国都在不断落实推出,美方应该理解中方的善意,停止不断升级,否则其结果将是对双方和世界都是负面的。对于“中国制造2025”计划他认为美方无需过度解读,此项计划的目的是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并非向世界宣誓霸权地位。王辉耀指出,如今美方存在误解,贸易问题的处理不应受“阴谋论”的影响,中美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双方可以做大蛋糕,务实合作,专注于贸易问题本身,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的精神进行磋商,中美贸易将会迎来新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美两国的智库扮演积极的角色。 随后,CCG高级研究员、中国驻纽约和旧金山领事馆原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就“301调查”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等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美国宣布追加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25%关税后,商务部长罗斯提出如果中方改变贸易做法,进行结构调整,且不进行关税反制,双方就可以谈判。这是不奇怪的,正好说明美方每次把大棒做大后,就提出跟中国谈判,无非是要中国在大棒下让步。对中国来说正好相反。美方关于中国贸易做法、产业政策的指责都可以谈,但前提是美方取消、至少停止301调查和单边关税,因为它违反世贸规则;如果实行,必须反制。所以球在美方。何伟文认为,中方红线并不是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产业政策,而是中国的发展权,美国不应去干涉。至于中国制造2025相关政策或具体措施中有无不当,要按相应世贸规则来衡量。这就可以谈。如果确实不符,应该调整;如果政策没有错,但下面执行中有违反世贸规则的做法,查实后予以纠正。但现在无论301报告和纳瓦罗的报告,提不出实实在在的确凿证据来证明某项具体事实,只是停留在引述来引述去。而美国却以此为据,单边征收关税,置WTO予不顾。所以如果谈判,美方需要改变,要拿出确凿事实,在WTO框架下进行。何伟文估计,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政府的2000亿美元关税措施很可能实施。中方当然反制。所以目前在政府层面,谈判时机不成熟。但中美双方智库可以谈,把美方的关注详细对照有无事实根据进行过滤,为双方政府提供客观叙述和建议。 彭博社代表团继续就中美贸易磋商的途径和方式,美欧贸易联盟的前景和特朗普总统的民众支持趋势等时事和话题与CCG学者进行进一步交流。彭博社感谢CCG专家的分析和介绍。对CCG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做的研究和建议表示赞赏。这是彭博社高层今年第二次和CCG专家展开交流,双方还探讨了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持续关注着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战略和路径贡献智库的思想产品,并通过与国际媒体、国际机构交流,贡献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这也是彭博社连续第三年到访CCG,与CCG专家就国际热点话题进行交流。
201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