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薛澜:吸纳更多海归人才进入公共管理领域
我1985年出国,1996年回来的。当时也是比较简单的想法,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政府的作用是非常强的,公共治理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样系统地进行研究,能够去把知识理念跟中国自己摸索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结合起来,能够改善中国公共治理,希望可以在中国国内开展MBA教育和公共治理研究。 如果说原来中国的海外学子和全世界华人是如涓涓溪流的人才,那么现在的海外人才已经变成滚滚洪流。我想借这个机会说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们当时出去的时候信息不对称,我们对海外的学校的情况以及我们回国后能做什么都不了解。当时有一点比较客观,那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敢于探索,即使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也敢于憧憬未来,我们有着“敢于去闯”的精神。 现在留学人员的信息是非常对称的,坦率讲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差别。很多来找我咨询,我感觉他们对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更强,他们更多的是风险规避性。但是梦想跟不确定性是密切结合,怎么样让我们新一代留学人员能够继续保持这种敢于梦想,敢于去面对不确定性,敢于去冒一定的风险,这是第一个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海外留学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正常的学习方式,或者学习的一个选项。在回国服务的领域上,各个时期的留学回国人员则有着很大的差别。早期的留学生在学术界比较多,而现在的留学生更多的是进入商界。但是请大家关注公共领域,我们这一代在海外学习公共管理的留学生,回国后有很多进入公共领域。我在高校工作跟海外公共管理的院校联系很多,我们现在有很多在国外学习公共管理的留学生,回国以后有志于在政府部门从事公共管理,但是他进不去,因为他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以及层层的考核和筛选。当年容闳在出国留学8年后回国,他原来也是想可以在政府部门发挥更大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他更多是从事商业的,后来李鸿章给他了一个五品官。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学了公共管理的学子,他们希望能回来改善中国公共治理做出贡献,但是他们目前渠道不通。我希望社会各方面能够一起来推动这件事情,来使我们在海外的留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政府领域的工作。 我们不但要在科技创造方面向西方学习,在观念、理论和思想领域,中国也需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在治理模式方面,刚才陈启宗先生特别提到美国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我想中国有没有可能在吸取各国的治理模式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创立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治理模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发挥学术上的独立性、严谨性,同时也需要理性思维和理性思考。
2013年9月19日 -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3年11月4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北京举行发布会。这是继《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国际人才蓝皮书出版后,中国留学服务与海归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国际人才最权威研究成果的又一本专著。本书以权威、前沿、原创和数据翔实为编著原则,分为总报告、调查篇、专题篇、园区篇及附录。这也是继2012年度首次出版《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后的第二本中国海归研究专题报告。 纵览全篇目录可见一斑。编著者从世界人才回流现状入手,纵论了“人才回流”与“人才环流”的新变迁与兴起趋势,透露了相关发达国家诸如“绿卡制度”、“蓝卡制度”、“创业签证”等一系列吸纳真正国际人才的战略与措施;同时,对中国如今中国“史上最大的海归潮”的现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与分析。在海归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探讨真正高层次海归国际人才的回流时间表与海归创业的现状,就中国留学人员回流的新趋势进行了客观而细微化的分解与研判。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反映了我国海归发展的最新情况,梳理并分析了我国最新的留学人员回国政策和环境。蓝皮书综述了世界人才回流的背景和现状特点,总结了新时期中国海归回国发展现状、特点及原因,提出了中国人才回流的新问题和新趋势,并概况了2012年海归群体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 一、“海归就业”成为为海归回国服务的重要内容 在调查篇中,首先就海归群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列举了中国留学生出国前出生地分布、选择在海外就读国别、专业倾向性分布,按序排列,十分明了。在近年来呈现的回国潮背景下,就留学生回国原因与顾虑等深度话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得出结论。尽管我们常说道“海归创业”话题,实际上,“海归回国日趋年轻化”与“海归回国以就业为主”等现实特征,成为本书评述海归现状的一大研究视角。特别是本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就“海归就业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值得目前从事海归服务的各级政府、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国际企业及本土企业,还有正在海外求学、即将选择出国留学的家庭们加以特别关注。 二、“海归创业”成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点与热点 与此同时,本书对“海归创业”情况重点予以研究。特别是关乎海归创业“地区分布、行业划分、资金来源”等具体热点问题,发表了专家的观点与适时的调查取样。在海归创业企业规模、绩效、财务方面,突出了研究成果。书中就“海归创业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对现有的海归创业园区政策与人才吸引政策进行了评述与建言,并指出目前“海鸥式”创业模式与现象日益增多与明显。 在专题篇中,本书重点就“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在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来源和急需资源领域,提出了独特的研究心得与政策性总结建言性分析。具体涉及到了扶持海归创业政策中的几大要素,如专利、永久居住情况、行业界别等。在留学人员创业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及行政级别比较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文中还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获得的“非资金支持”方面,如家属安置、创业登记、子女教育、出入境签证、合法收入等细节方面,纵论列表,凸显现状。 另外,蓝皮书还就将中国海归人才发展趋势研究作为重要专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分析。从1978-2012年海归人才的发展趋势,到海归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都进行了类比论述。书中,首次对2013-2020年中留学人数与海归人数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为中国留学与海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数据依靠。
2013年9月17日 -
项兵:发挥人才的“集聚效益”
有关留住人才的问题我也想谈一下,作为学校,我们面临着和国内其他高校同样的挑战。我们要的是世界级的教授,就是斯坦福要的教授,竞争对手基本就是世界知名的大学。让他们持续出成果是更大的挑战,如果他们出来不了成果,长江商学院的人才引进就是一锤子买卖,不会有其他的国际上的高层次人才会选择到长江商 学院,而会继续留在斯坦福大学之类的世界名校。我们引进的33个全职教授,共在全球24个顶级杂志发表论文,人均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球排名第六,我认为在 这一成果在小范围是一个大的突破。只有引进的人才在长江商学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的人才引进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国际顶尖人才辞掉世界名校的职位,加入我们学校并能够保持五年持续出成果,这样才是长江商学院生存的必要条件。 另外,研究成果不是钱能砸出来的,研究的环境和氛围非常重要,美国商学院比我们钱多得多,我们没法儿跟他们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可以取得同样优秀的科研成果,不是所有事都是钱可以搞定的。
2013年9月15日 -
汤敏:利用网络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学校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说中国移动用了几十年才发现腾讯是真正竞争对手,工商行最近才醒悟,马云才是最危险的敌人,未来酒吧,咖啡厅还喝咖啡吗,酒店就是用来睡觉的吗,餐厅就是用来吃饭的吗,美容业就是靠折腾那张脸吗,我加了一句,未来的留学是一定要出国吗?” 我们正处于一个世界瞬息万变的时代。最近一系列变化和挑战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遇。留学生要出国才能学习外国的知识和理念,这是过去的想法,现在随着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出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课很快都可以完全在网上学习。用户不但可以在网上学习,还可以通过网上学习而获得相应高校的学分,这是全球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未来的留学很可能就是主要的课程就在自己的寝室里,家里头,甚至学校学习,然后花一年、两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国,更好地去体验各种不同国家的社会现象。 我是1984年出国,2009年回来,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回国从事过不同领域的工作,从原来的经济跨界到现在的公益慈善。把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大规模公开在线教育(MOOC)在全国推广。最近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把中国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的课通过摄象头直接用到全国5个省的12个贫困乡村学校去。使乡村学校的学生跟人大附中的同学同堂听课,同堂作业,同堂考试。另外,我们跟北京大学合作,把北京大学一个创业课程传播到全国70所大学里,70所大学的同学能够跟北京大学的同学同堂上创业课,一起分享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经验。 教育确实不公平,特别是传统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公平的。但是有了这种MOOC,有了这种实验方式,就有可能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直接送到乡村学校去。我们现在在12个学校进行实验,下一步希望可以做到128个学校,全国的学生都可以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教育公平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梦想,有可能成为现实。
2013年9月12日 -
2013年导师名单和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创业企业
为了完善留学人员回国体系,配合实施国家千人计划,进一步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的支持力度,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同欧美同学会成立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了25位相关专家作为创业讲师。同时,专家委员会近期遴选了新一批回国创业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确定了新的28位新聘创业导师的名单。他们分别是:雷军、郭盛、南立新、杨建华、赵峰、赵建光、张振安、卜昕、许正、谭慷、丁雪峰、王卫东、王伯庆、顾伟忠、黄昊、赵柏松、张磊、段冬、王炜、汪潮涌、张亚勤、张毅、徐德清、刘科、李山、陈玮、王维、刘征宇。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推动一大批留创企业健康稳健的发展,今天7月起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了2013年最具成长潜力的推介活动,共有23家省市进行了推介,经过组织权威专家从成长性、创新性、经营性综合评价,遴选出北京海博思创等25家国家企业入选2013年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创业企业。这次推介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节能和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
2013年9月8日 -
刘延国: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
多年来欧美同学会推动科学发展,传承留学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欧美同 学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影响,吸引更多优秀海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贡献力量。 1. 畅谈国际人才资源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以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欧美同学会以百年海归创新创业为主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分享创新创业经验,这对激励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充分开发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荐和用好海外各类人才,是国家人才强国战 略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留学人才受益于国外优质资源,国际化的视野,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并入快车道的有生力量。 2. 发挥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能 为来华创新创业人员服务 国家外国专家局是引进国外专家的政府职能部门。长期以来,我们按照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各类人才,并为他们来华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3. 营造引才环境 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 近些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深入推进法规建设,积极优化信息服务功能,鼓励培育市场环境,搭建优质公共服务平台,为引进海外人才营造更好的环境。我们通过实施外专千人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引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专家重点支持计划等一批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的项目,吸引了大批发展高新产业,带动精尖学科的战略性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他们已经成为我们新经济和高科技的中坚力量。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密切联系,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 力对海外留学人才与国内单位搭建优质的交流平台,我们也欢迎更多的、各类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创新创业为国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做出贡献。
2013年9月5日 -
何亚非:人才资源是关乎一国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海外留学潮开始于清王朝的后期,面对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世局,一批又一批致力于改革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青年留学,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进步力量。以深刻影响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国家、国际地位的尖端武器为例,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绝大多数为留学归来的国际工作者。
2013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