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GTN | How China and the West differ in soft power play?
Soft power comes in many forms. While the U.S. boasts Hollywood and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China is catching up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owever, soft economic power still lacks the appeal of mass media.Hong Kong-based film critic Sam Ho says: “America is the best soft power country. They promoted the goodness of their country. But I realized that soft power can backfire on a country. When you promote your goodness all the time and then people see another side of you, people feel cheated. Soft power needs to be done with sincerity.”[Video Watching]U.S. aid comes in many forms like the Peace Corps and USAID. But 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alyzes the sincerity of U.S. aid.“After World War II, the U.S. initiated the Marshall plan. The BRI is purely to connect the world. There has been no major impetus to spur global development in 50 years,” says Wang.While the Marshall plan was clearly a political maneuver by the U.S. against the Soviet Union, Wang likens the China-led BRI to an “angel investor.”Ho adds: “China is upfront about building relationship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unlike the West who only helps in the name of helping.”Wang quotes the late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to explain how China bucks the trend: “China’s path is a little different. But it doesn’t matter if the cat is black or white as long as it can catch mice. If China can lift 800 million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world, let’s give them some time.”China’s ability to prosper and serve as a model for other developing nations can be seen as a soft power quality in itself."40 years with Laurence Brahm: A marathon of experiences and ideas" is a special CGTN program o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10-episode series explores many sides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years and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seismic shifts that have rippled through China’s economy, policies, and social fabric. The program is live-streamed at cgtn.com every day from November 15 to 24.From CGTN,2018-11-24
2018年11月28日 -
参考消息 | 中美关系呼唤“善良的天使”
“我有一个美国梦,但是由‘中国制造’。”当片尾镜头定格在这句话时,剧场内响起一片掌声。《善良的天使》纪录片首映礼暨中美关系的未来研讨会于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东注文化联合举办,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出席当天活动。11月24日,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在北京举办首映礼,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右二)出席。这是一场独特的首映礼。没有明星,主创团队却星光熠熠:两届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执导,美国知名制作人威廉·蒙代尔和中方制片人韩轶联合制片。没有红毯,海报主题词却力透纸背:“普通人的信念,推动中美关系坚定向前。”制片人威廉·蒙代尔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他制作纪录片的初心就是“通过讲述普通美国人和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努力化解双方的误解”。CCG主任王辉耀在首映礼上致辞说,在中美即将迎来建交40周年之际,该纪录片的出品恰逢其时,在中美关系的关键十字路口为两国带来新思考。《善良的天使》美方制片人威廉·蒙代尔普通人弥合“信息赤字” 《善良的天使》以基辛格谈论中美关系为开场,采访了一些国际政要和名人,如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中国香港前行政长官董建华等。不过故事的主角并不是他们,而是那些为跨越两国地域和文化差异做出自觉和不自觉努力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有将珠算文化传授给美国孩子的数学老师,有前往亚拉巴马州中国工厂工作的移民工人,还有在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建立“中美友好屋”的中国企业家等。 影片讲述的故事之一发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最贫穷的村镇托马斯维尔,中国公司在这里开设了铜矿厂,为当地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让这个30多年来都没有外来投资的地方重获新生。当地一位美国女性下班回到家,欣慰地看着做作业的孩子,这个月她刚从当地的中国企业领到工资给孩子缴纳学费。不同于美国政客口中“中国企业抢走美国人饭碗”的说辞,这样“普通美国人的故事”向观众真实地展示了中美友好往来为两国人民带来切身的改变和收益。 导演柯文思说,在许多美国人的眼中,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是远在大洋彼岸孤独神秘的挑衅者,甚至是敌人。但其实中国并不神秘,他希望两国人民能借此片增进彼此了解。影片主创团队一致认为,与其说中美之间存在“信任赤字”,不如说中美之间存在“信息赤字”。影片中这些“民间外交官”的故事能帮助搭建两国交流和互信的桥梁。 制片人韩轶说,这就是该片精雕细刻五年、跨越四大洲拍摄、脚本累计超过850个小时的原因所在,他们希望寻找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并将之串成一串珍珠。《善良的天使》导演柯文思《善良的天使》中方制片人韩轶美国人对中国了解远远不够 蒙代尔认为,相对而言,中国对美国的了解远多于美国对中国的了解。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好奇心可以说在两年前都没有如今这么强烈。部分原因是特朗普在总统竞选中提到了中国——尽管不一定是正面评价,但引发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好奇心。美国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实在太缺乏对中国的了解。 蒙代尔认为应该激发更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借助电影可能是方法之一。当年美国总统候选人艾伯特·戈尔为了让公众关注全球变暖问题,亲自出演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出乎意料地收获过亿票房。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时涉及中国的话题有可能推动更多美国人走进影院。蒙代尔希望届时该影片可以化解中美双方对彼此的误解。比如,很多中国人不理解,美国虽然非常发达,但仍有很多不发达的地区。这些急需外部投资的地方其实为中美两国提供了合作机会。 普通美国人通常只看到赴美旅游的中国游客,然而正如美国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在影片里所说:“我们认为他们很富裕,但他们认为自己还不够富裕。”很多美国人没有意识到中美两国有很多相似点。比如,中国在享受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24日在首映礼上致辞中国的付出配得上它的繁荣 来自云南小山村的工人保万利在埃塞尔比亚的山区修桥。远在他乡已三年之久,他错过了儿子的出生。由于当地通信问题,他和妻子通电话都要爬到山顶或高处去。电话打通了,这头听着儿子的咿呀学语声,电话那头的妻子眼泛泪花……这正是蒙代尔在影片里展示中国承受全球化代价的视角之一。 中国有6000万留守儿童,占中国儿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些儿童不得不和父母分开,由祖父母抚养长大。而西方世界对这样的中国社会形态并不了解。 这种中国人已熟知的常态在柯文思看来是“最令他感动的故事”,也是“西方人眼中很难想象的牺牲”。他说:“中国的复兴之路并不容易,中国人配得上他们现在拥有的经济发展程度。” 在首映礼观影之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希望能有更多的类似影片在美国放映,让美国人了解中国对开放型世界经济抱有善意,中国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今天。《善良的天使》剧中来自美国得州的梅莫·马塔和他的上海妻子(本文照片均由CCG供图)“民间外交家”搭建沟通桥梁 片尾拥有“中国制造”美国梦的梅莫·马塔来自美国得州,他在上海担任一所学校橄榄球队的教练,娶了中国妻子。工作中,马塔要求中国学生自己穿球服,不能由父母代劳,学生家长也慢慢习惯了这位“洋教练”倡导独立自主的西式教育。生活中,夫妻二人手拉手在乡下田间散步,相约年老后回到这个安静的地方生活。 点滴平凡的画面让观众几乎忘却这是多元文化家庭,美国人与中国人其实多么相似,大家的目标、梦想与期待同样是更美好的未来。 蒙代尔说,如果我们遵循一种所谓“民间外交家”的做法,推动普通的美国人和中国人搭建互相了解的桥梁,弥合双方的差异,那么中美关系就可以从彼此容忍差异的现状,发展到化差异为资源的未来。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11月27日
2018年11月28日 -
王辉耀: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11月25日《 北京青年报》第A2版 2018年11月11日,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在法国巴黎召开,包括60余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来自105个国家的数千名代表出席论坛。论坛追求为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创新全球治理以推动多边合作、实现世界和平。笔者作为中国智库代表,入选论坛执委会并指导、参与论坛工作。CCG理事长王辉耀向中国参加巴黎和平论坛全权代表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介绍CCG入选全球治理项目CCG理事长王辉耀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介绍CCG入选全球治理项目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但目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测因素也在增多,国际合作放缓、民粹主义高涨、有关国家不断强化军事力量、联合国地位弱化、国际正义遭受挑战等等,令人忧虑。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阴霾不散,地区动荡、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潮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经济金融和发展鸿沟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道。尽管有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差异,中国和世界各国寻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是一致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应加强对话沟通,提升全球化的包容性,在合作中协调,做到“和而不同,命运共同”。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参加了智库专场研讨 中国适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尝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细分为4个具体可操作的层次:信息共同体、机构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其中利益作为国际社会中最现实的要素,最具结成共同体的潜力。如果各国在更多领域形成了共同利益,各国相互依赖,增大共同利益,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打造利益共同体,将是推动世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近期举办的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邀请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1000余位嘉宾参会。而在巴黎和平论坛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呼吁维护多边合作,保障可持续性的和平与进步。默克尔指出,当今的大部分挑战和威胁都无法由单一国家解决,唯一出路是携手合作。这些无不表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和愿望,中国和世界很多国家都在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就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彼此命运休戚相关,在信息、机构、利益、价值等层次构建起共同体的基础上,人类的命运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信息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建立信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接下来要继续推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建设,填平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机构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托。“一战”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治理机构,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机构共同体。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全球治理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现有机构共同体,使其更加有效、公平。 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以中国和印度两国为例,在中印军队洞朗对峙期间,一些观察家强调中印两国的差异,认为中印“必有一战”。最终这场危机得以和平解决,表明两国领导人和战略家深刻认识到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中印两国能够同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就体现了两国共同点远大于分歧。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绝大多数国家都以发展为核心利益,为此就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各国在两大主题上都有共同利益,并且越来越相互依赖。随着合作的推进,各国在经济、安全、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共同利益促进合作,而合作又进一步增多共同利益,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 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沟通合作的参与者需要具有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意识,主张和践行多边主义,支持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鉴于当前一些国家的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尤其需要展开广泛的讨论和实践,彰显“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需要强调不同的叙事方式,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对立为不同的群体;需要强调共同的利益和面对共同的问题,而不是奉行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难题,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符合中国与各国的共同利益,更将推动世界长治久安。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25日
2018年11月27日 -
【China Plus】Movie on China-US relations premieres in Beijing
[Video Watch]As the world’s two superpowers are trying to resolve trade differences, a feature documentary on the China-US relations premiered in Beijing on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8.“Better Angels” was directed by Oscar-winning filmmaker Malcolm Clarke.The movie starts with a warning from the now 95-year-old Henry Kissinger looking directly into the camera saying, “If we are to clash, it would be a disaster for the whole world.”The film suggests the two countries could establish better bilateral ties by learning from many cross-cultural cases and personal exchanges.The premier attracted many guests, including Terry Branstad, the US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William Zarit,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for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Better Angels”was aired in the US in October, and is expected to hit Chinese theaters in January 2019.The movie premiere was followed by a seminar where moviemakers and several scholars discussed the China-US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seminar was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 renowned Chinese think tank.From China Plus,2018-11-24
2018年11月27日 -
【中评网】用电影剖析中美关系?奥斯卡导演讲背后故事
会后导演和制片人等接受媒体群访(中评社 郭至君摄)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郭至君)当前中美关系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中美关系这个看起来似乎有些冰冷的,不接地气的定义如何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来呈现,来剖析?2018年11月24日,全球化智库(CCG)联合东注文化在北京举行院线记录电影《善良的天使》(Better Angels)国内首映暨中美关系的未来研讨会。会后,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接受了媒体记者们的群访,讲述了电影筹备背后一些不为人知的努力和细节。 首先,这个纪录片的名字出自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句话:“神秘的记忆之弦,终将被天性中善良的天使所拨动。”这部聚焦两国的民间往来纪录片,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合作为两国民众带来的福祉。影片跨越四大洲拍摄,记录了那些跨越中美地理上的距离及各方面的差异、努力试图搭建中美友谊桥梁的人们的故事:一位在中国学校教英语和橄榄球并在中国找到真爱的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一位将中国珠算带到美国的珠算大师;一位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自己掏钱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在我们忽略的地方,中美两国的普通人以他们的方式沟通着彼此陌生而又息息相关的世界。导演柯文思说,内心的天使是放下两边不同的东西来追求我们共同的一种聆听,善良的天使在西方的表意就是心中向善,如果中美关系破裂,不光是对中美两国,对于全世界都有一个消极的后果,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把片名叫做《善良的天使》。 柯文思也透露,“这个片子本来计划要拍一年半,但却拍了五年,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责任。一开始我对中国缺少了解,我以为拍一部中美关系的片子,只需要在中国和美国拍摄。但事实上,我逐渐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要讲述中国的故事,就不可避免的要去到非洲,去到很多地方,这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也会导致这个影片拍了很长的时间。” 说到片子里让导演最感动的故事,柯文思表示,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中国也将很多的工作转移到了非洲。很多片子讲到了中国发展的迅速,但他们没有讲的是中国在背后付出的沉重代价。现在在中国有六千万的留守儿童,有很多的家庭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人,就像我们片中的那个在埃塞俄比亚修桥的工人,他没有见到自己孩子的出生,他没有机会养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他三年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果一个美国人要在非洲工作可能每两个礼拜就会飞到杜拜去到那边去享受一下生活,这种事情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做到了,所以中国人配得上他们所现在拥有这样一个经济,这样的一个崛起和复兴。“这个片段,从拍摄到剪辑我看这个片段可能有几百次,但是我仍然很为他打动,所以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相信能够最打动人的片段,是触及人心灵的,留在人们心中久久回响的。” 说到这部片子在美国上映之后的反映,导演柯文思表示,美国人发现其实他们之前对中国的理解是非常的片面的,或者说很概念化。中国其实是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一个国家。是有这么多,活生生的人在这里生活。就像影片中的阿拉巴马的黑人说她现在开始喝中国的茶,原来对中国并不了解,随着跟中国人相处之后她就对中国了解更多。“我一直认为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一个叫信息逆差的东西,就是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要远远少于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就像影片开头基辛格说的那样,周恩来告诉基辛格说,中国并不是一个神秘的国家,请来了解我们。”柯文思说。 柯文思说,中美之间的这样的仇恨的情绪,或是一些不理解的情绪,不是说从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才有的,从五年前片子开始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特朗普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只是把这些原本有的问题再继续煽风点火。像西方对中国指责的几个问题人权问题,偷工作的问题,因为我尤其对偷工作这个问题颇有微词,因为并不是中国晚上偷偷跑到美国去偷过来的,而是美国人美国的这些企业主为了更好的利润,为了更低的成本,而把工作运到中国来。而对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存在的敌视甚至是恐惧,柯文思表示,我要从两个层面来回答。第一个层面的就是我刚才说到的中美之间的一个信息逆差。因为西方对于中国的不了解导致了一种恐惧,而在西方的政策制定者或者说在在政府高层有一些人,有些政策会故意的把这个问题极端化,因为通过这样的煽风点火能够激起人们的恐惧,其实更容易让政府的观点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所以从我个人而言的话我不赞同这些政策的做法,但是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这件事情对于人类的未来是没有益处的。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我在想要去对中国做出一些批判性的想法。中国并没有很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中国在过去的四十年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无法去让西方人去了解,所以我的建议是,要讲述中国的故事,讲述中国普通人的故事,从人类的共同情感去讲中国的发展,讲中国所付出的代价,讲中国人的牺牲,我认为这会是一个很好的讲述中国的途径并且能够消除恐惧。 柯文思坦言,他来到中国的时候我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国家,并且我已经决定了在接下去的两三年会把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中国,诚然,中国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就像英国和美国一样,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每一个国家有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但是就像一个成熟的人一样,没有人是没有问题的,我更想要的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方式,而不是说是一味的去指责和抱怨。我觉得虽然有很多的记者来到中国报道,中国的故事,但是在这个国家有太多太多的故事没有讲出来,而且有太多的故事我认为是足够的精彩,我非常想把他们用人类共同情感的一种方式去呈现出来。另一方面,我觉得通过这样的做法也能够改善和平衡信息逆差,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未来可能中国在经济体量上中国会超过美国,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就一定会是要去衰败的,从文化上来说的话,美国的一种精英主义,一己独大主义我觉得是很危险的,因为不是说只有美国人是最好的,其他的国家在他们不同的领域也有很好的地方。 《善良的天使》中方制片人韩轶也强调,影片制作时候的资金没有来自于中国的,就是为了避免把这个影片非议成中国的宣传品。该部影片整个都是主创团队非常独立的想法。“我们一开始就想接受这个挑战,我们不想去讲老生常谈的几个问题,人无完人,每个国家也都不尽完美,但是我们能不能跳开所有这一切问题,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想要好一点的生活,我们想我们的下一代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其实是相同的,所以思考的时候要跳出一些大框框。 该影片由奥斯卡和金马奖获奖团队历时4年打造,旨在国际语境下,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的思维来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影片集聚了全球知名政要、学者、企业家,他们各自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期望、乐观的态度和谨慎的担忧,并认同增加中美之间共识和互信的深远意义。同时影片还拍摄了一群为了彼此靠的更近而不断努力跨越两国之间地域和文化差异的美国人和中国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中美两国在各个层次和领域之间已经存在、并且可以实现更多的了解和学习,来加强彼此亦有的纽带,缔结新的友谊。 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生于英国,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现居加拿大,是世界知名纪录片导演,获得过奥斯卡奖和艾美奖。文章选自中评网,2018年11月25日
2018年11月27日 -
【中评网】探讨中美关系—善良的天使纪录片中国首映
导 读全球化智库(CCG)联合东注文化在京举行院线记录电影《善良的天使》国内首映暨中美关系的未来研讨会。《Better Angels》影片首映暨交流招待会于11月24日在京举行。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徐梦溪 郭至君)全球化智库(CCG)联合东注文化在京举行院线记录电影《善良的天使》国内首映暨中美关系的未来研讨会。《Better Angels》影片首映暨交流招待会于11月24日在京举行。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美国驻中国大使泰里·布兰斯塔德,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参赞王擎,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蔡瑞德,《善良的天使》导演柯文思, 《善良的天使》制片人William Mundell、 韩轶出席。 当前中美关系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抉择。该影片由奥斯卡和金马奖获奖团队历时4年打造,旨在国际语境下,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的思维来探讨中美关系的未来。 《善良的天使》导演和制片人上台与观众见面 影片以亨利·基辛格博士回忆与周恩来总理关于中美差异的对话为开头,引出了接下来对中美差异和如何求同存异的探讨。影片主要记录了中美的人与人的交流,深入浅出,引发人们对中美两个大国如何相处的思考。影片还聚集了许多全球知名学者、政要,包括两位美国前国务卿:詹姆士·贝克、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前北约最高司令韦斯利·克拉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中国的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恒隆集团主席陈启宗、《超限战》作者乔良将军等,邀请他们各自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期望,和对中美之间增加共识和互信的重要性的理解。 柯文思表示,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五年中去了很多股价。正是由于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要想讲清楚中美之间的关系,就去需要去到世界上的不同角落寻找故事。他希望太平洋两端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个影片,通过这个影片促进两边的互相了解,消除一些矛盾和误解。“我相信如果两边加强互相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话,就可以创造一个很好的未来。” 柯文思认为,目前中国和美国两边的人民都应该共同肩负起中美关系的未来,因为中美关系是21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双边关系。目前他观察到的是,普通中国人了解美国程度要远远大于普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影片,促进两国人民的更多了解,有更多的合作。 韩轶指出,这个影片是她做过的影片里面最具挑战性的。因为一个是在它的时间和空间上,时间比较久,空间比较宽。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把中美关系这样一个抽象、冰冷的概念,用90分钟形象、生动地出体现来,在这背后,实际上是将近200位工作人员,有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等共同完成的这部影片。 文章选自中评网,2018年11月25日
2018年11月27日 -
【新华网】中美联合制作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在北京首映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聚焦中美关系的纪录电影《善良的天使》国内首映式24日在北京举行,包括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在内的400余位来自政商学界、社会组织人士以及近百家媒体参加了当天的首映式。 《善良的天使》由中美两国电影人历时5年打造,旨在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用智慧、包容和前瞻性思维在国际语境下探讨中美关系未来。影片日前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系列公映活动,引起美国各界震动。 这部纪录电影由奥斯卡奖获得者、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柯文思执导。柯文思当天表示,影片着重从中美两国普通人视角讲述中美关系。他表示,中国几十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背后有着大量感人故事,但是世界对此非常缺乏了解。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互相了解,消除一些误解和矛盾,促进更多交流与合作。 本次首映式主办方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将迎来中美建交40周年,这部影片为中美关系呈现了全新角度。王辉耀认为,中美在全球化过程中都是受益方,中美共同的目标是让世界更加美好,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会更好地促进国际合作共赢。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蔡瑞德在首映式上说,中国美国商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支持中美经济关系的友好发展,中国美国商会的每一个会员都希望两国经贸关系转好。文章选自新华网,2018年11月25日
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