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陈志武:2019年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
陈志武,CCG学术委员会专家,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冯国经冯国纶基金教授 11月6日下午,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全球贸易与供应链峰会暨国际海运年会2018”,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举行。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教授陈志武教授出席了本次年会,并发表了题为“2019年全球和中国经济走势预测”的演讲。 陈志武在演讲时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不少挑战,但明年中国经济形势大致上将仍然保持稳定。在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方面,陈志武注意到,目前在解决短期经济问题上,货币政策转变为“松货币”,在长期结构性问题上则以“去杠杆”为主。陈志武认为,在目前经济下行趋势面前,“松货币”处在第一位。此外,财政政策也从以往的“稳健”转为“积极”。 据陈志武介绍,随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多个红利逐渐结束,中国近几年GDP增速从整体来看逐渐走低。其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动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WTO红利结束;投资红利、消费红利也基本消耗结束。但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居民消费从以往农村居民消费的3.5倍下降到2.5,反映出农民收入增速较快,农业消费持续上升的趋势。陈志武表示,未来中国农村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质性改革,将使农村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陈志武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债务杠杆挑战。他表示欧美经济学家在分析中国债务问题时,往往会忽略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当银行放贷、企业还贷出现问题时,地方政府出面协调的普遍做法,使债务问题在中国不容易引发金融恐慌,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金融风险。 因此陈志武认为,中国是否会爆发债务危机,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财政状况。“只要政府没有财政危机,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经济危机。”陈志武说道。他认为虽然目前中国政府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但中国不会出现财政危机。 在陈志武看来,消除债务风险的根本方法包括: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对地方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进行更多制约,并且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从以往以企业金融、建设投资金融为主转向以消费金融、家庭金融为主。 演讲最后,陈志武还分析了他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看法。陈志武表示,自去年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减税政策以来,美国经济活力得到激发,2017年GDP增速达到2%,今年增速预计超过3%,对促进美国经济繁荣有很大影响。此外,虽然受到英国脱欧等问题的负面影响,欧盟也已逐渐走出欧债危机阴影,印度的GDP增长也保持在7%以上,都会推动全球经济的继续增长。 陈志武认为,观察美国经济的重要角度,是观察占美国gdp70%的民间消费水平,而民间消费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劳动力就业水平。陈志武介绍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失业率为3.7%,甚至低于最佳水平的4%。他因此预计,考虑到低就业率和国际对美元投资的需求增加,明年美元仍然有较大的升值压力。 对于美元升值是否会给人民币贬值带来更大压力,陈志武表示,这取决于中美之间即将进行的一系列谈判,但他总整体上仍对人民币汇率稳定保持信心。文章选自凤凰网,2018年11月6日
2018年11月27日 -
【南方周末】英国导演拍了一部中美故事纪录片:主流媒体没讲过的普通人故事
2018年11月24日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在北京举行首映礼,宣传语是:“普通人的信念,推动中美关系坚定向前。”知名人士轮番出镜,但主角是这样一群使中美两国保持亲密联系的普通人:在中国学校教橄榄球并在中国找到真爱的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将中国珠算带到美国的民间大师,在爱荷华州马斯卡廷自掏腰包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灯光熄灭,白发苍苍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现在大银幕上。他回忆起1971年秘密访华时,他对周恩来说,自己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度。周恩来当时回答:“中国有什么神秘的呢?我们有9亿人,但我们并不神秘啊。如果我们能彼此增进了解,神秘感就会消失。”“某种程度上,那次对话总结了中美接下来几十年都在面对的挑战。我相信,世界的和平与进步,都取决于中美两国是否能找到一个调和双方差异的对话途径。因为如果我们两方发生冲突,对世界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需要努力,让我们本性中‘善良的天使’成为这复杂世界的主宰力量。”基辛格说。2018年11月24日,中美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中国首映礼在北京举行。以基辛格的独白作为开场,此后90分钟的影片中,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知名人士轮番出镜,阐释其对中美关系的思考。然而,他们都不是影片的主角。普通人的故事最打动人心“善良的天使”出自时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的就职演说。面对当时美国南北方的矛盾,林肯说双方“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呼吁双方找到天性中“善良的天使”,从而保持亲密联系。《善良的天使》的主角则是这样一群使中美两国保持亲密联系的普通人:在中国学校教橄榄球并在中国找到真爱的美国退役海军陆战队士兵,将中国珠算带到美国的民间大师,在爱荷华州马斯卡廷自掏腰包建立“中美友谊屋”的中国企业家……“我们从一开始就想讲述主流媒体没有讲过的普通人的故事,从他们的视角阐述两国之间的关系。”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在首映礼上说,普通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在很多美国人眼中,中国还是神秘的国家。其实中国并不神秘,但是中国需要向美国学习讲故事的能力,在把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成就告诉全世界的同时,也讲述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作为观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何宁明白导演的用意。影片中最打动何宁的,是一位中国工人的故事:为了多挣些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这位云南小伙到非洲修桥,三年回不了家,错过了儿子的出生和成长。“(中国人到非洲)不是为了要超越美国,就是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像美国人一样过得富足。如果真正了解这个生活目标,我想很多美国人的戒心也会减少。”美国驻华大使泰里·布兰斯特德(Terry Branstad)在影片中说,美国人对中国的害怕倾向来自“对不了解的人的恐惧和不信任”。他也出席了首映礼,但并未作公开讲话。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了10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该片观影活动。据《人民日报》报道,崔天凯致辞说,许多人对近期中美关系形势深感忧虑,在这充满挑战的时刻,中美关系发展更需要“善良的天使”。要讲述中国故事,必须走遍全世界《善良的天使》中国首映礼主办方、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称,影片是在中美关系的关键十字路口送上的大礼。但这一时机并非刻意为之。影片立项约在四五年前。柯文思原本计划18个月完成拍摄,但在寻找人物故事过程中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中国已经是全球性大国,要讲述中国改革开放和复兴的故事,必须走遍全世界。”柯文思是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美方制片人William Mundell称,选择第三国导演拍摄中美题材纪录片,是为了保持影片视角的中立性;同时,英国人经历过帝国兴衰,更自然地看待国家力量的强弱变化。有媒体记者提问,影片拍摄过程中是否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柯文思回答,除了在加拿大进行后期制作享受的减税,该片没有从任何政府获得资金。柯文思还说,只有他和美方制片人拥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我们完全掌控这部影片,没有其他人能指挥我们该怎么做。影片的资金来自个人投资者。”中方制片人韩轶补充说,《善良的天使》作为中美合拍片,中方肯定是参与的。“但我们希望,在讲中国故事时能被看作是独立的声音。所以中方的投资全部用在影片制作完成后,影片制作的资金没有来自中国的。”因为知道影片在美国传播时会受到质疑,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影片对于中美关系的讲述保持“越独立越好”。韩轶说,影片在美国首映后,美国主流媒体的评价十分“有趣”。韩轶希望,2019年,《善良的天使》能在中美两国院线同步上映,“而且是同样的版本,来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11月26日
2018年11月27日 -
【北京青年报】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11月25日《 北京青年报》第A2版 2018年11月11日,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在法国巴黎召开,包括60余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来自105个国家的数千名代表出席论坛。论坛追求为全球治理方案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创新全球治理以推动多边合作、实现世界和平。笔者作为中国智库代表,入选论坛执委会并指导、参与论坛工作。CCG理事长王辉耀向中国参加巴黎和平论坛全权代表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介绍CCG入选全球治理项目CCG理事长王辉耀向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介绍CCG入选全球治理项目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但目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可测因素也在增多,国际合作放缓、民粹主义高涨、有关国家不断强化军事力量、联合国地位弱化、国际正义遭受挑战等等,令人忧虑。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阴霾不散,地区动荡、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潮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经济金融和发展鸿沟问题日益突出,世界范围内安全挑战更加复杂严峻。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道。尽管有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差异,中国和世界各国寻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仍是一致的,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应加强对话沟通,提升全球化的包容性,在合作中协调,做到“和而不同,命运共同”。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参加了智库专场研讨 中国适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尝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细分为4个具体可操作的层次:信息共同体、机构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其中利益作为国际社会中最现实的要素,最具结成共同体的潜力。如果各国在更多领域形成了共同利益,各国相互依赖,增大共同利益,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打造利益共同体,将是推动世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近期举办的以“文化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邀请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1000余位嘉宾参会。而在巴黎和平论坛上,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等呼吁维护多边合作,保障可持续性的和平与进步。默克尔指出,当今的大部分挑战和威胁都无法由单一国家解决,唯一出路是携手合作。这些无不表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和愿望,中国和世界很多国家都在为此作出积极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就是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彼此命运休戚相关,在信息、机构、利益、价值等层次构建起共同体的基础上,人类的命运将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信息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不同国家、不同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有助于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建立信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共同体已经初步形成,接下来要继续推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建设,填平不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机构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托。“一战”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治理机构,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机构共同体。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全球治理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现有机构共同体,使其更加有效、公平。 利益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以中国和印度两国为例,在中印军队洞朗对峙期间,一些观察家强调中印两国的差异,认为中印“必有一战”。最终这场危机得以和平解决,表明两国领导人和战略家深刻认识到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中印两国能够同为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就体现了两国共同点远大于分歧。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绝大多数国家都以发展为核心利益,为此就需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各国在两大主题上都有共同利益,并且越来越相互依赖。随着合作的推进,各国在经济、安全、全球治理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共同利益促进合作,而合作又进一步增多共同利益,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平台。 价值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沟通合作的参与者需要具有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意识,主张和践行多边主义,支持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鉴于当前一些国家的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尤其需要展开广泛的讨论和实践,彰显“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需要强调不同的叙事方式,以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对立为不同的群体;需要强调共同的利益和面对共同的问题,而不是奉行单边主义和零和博弈。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难题,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符合中国与各国的共同利益,更将推动世界长治久安。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25日
2018年11月27日 -
CGTN Live: Exactly what role should China play in the world?
[Video Watch]Join CGTN’s Laurence Brahm for a marathon of insights and stories from those who have been a part of making China what it is today, as they discuss the country’s role in the world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CGTN, Nov. 23 , 2017
2018年11月26日 -
【金羊网】智库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报告》 专家建议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
金羊网讯 记者张豪报道:11月21日,“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在广州南沙召开。广州市相关部门为获得2017年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代表颁发证书。会上,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发布首个《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并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 据了解,全球化智库(CCG)长期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连续多年出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等多部蓝皮书和数十部人才研究著作。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与优势、发展与挑战、国际著名湾区对比借鉴、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建议等五个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情况,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报告指出,粤港澳地区拥有世界最密集的空港,还有全世界最长的港珠澳大桥等硬件设施,已经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此外,粤港澳三地高校资源、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丰富,以及以广深港科技走廊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区的形成,为大湾区的人才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大湾区的发展中的一些短板。目前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方面还不理想,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不均匀,此外,在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些政策壁垒仍然没有打破等等,这些都给大湾区发展带来挑战。 为此,报告建议要建立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运行机制,建立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打造大湾区国际人才自由港,建设人才保税区;打造大湾区全球人才大会品牌,建设“全球人才大会”永久会址,打造人才达沃斯,把全球的人才凝聚到大湾区等等。 王辉耀表示,南沙是大湾区的核心地区,也是国家级自贸区,双轮驱动,打造南沙人才试验区,可为大湾区提供一个人才高地平台,这对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6年,广州市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5年投入35亿元精准引育“高精尖”人才团队。2017年是“1+4”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共评选出21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9名创新领军人才、9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27名杰出产业人才和2996名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 获得2017年广州市创业领军团队代表、广州威溶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带头人颜光美,长期在中山大学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研究,2015年他带领团队来到南沙,将研究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开始研制抗肿瘤的新药。“南沙吸引人才的优惠力度非常大,而且人才政策是切切实实落地,比较实惠。目前我们研制抗肿瘤的新药进展比较预期要顺利,目前正在申请国家临床试验批文,很快即可进行临床试验。”颜光美说。 近年来,南沙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通过出台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1+1+10”政策体系、打造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等创新人才载体、放宽港澳专业人才执业限制等,为各类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南沙创新创业,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典型示范。文章选自金羊网,2018年11月21日
2018年11月23日 -
【南方都市报】探索更便利大湾区签证(注)、居留与入籍制度
“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广州)现场。南都记者 马强 摄 南都讯 记者李鑫 11月21日,“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广州)在广州南沙召开,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优势和愿景———建设广州国际人才港和南沙国际人才特区的机遇与挑战”。来自政、产、学、研、商各界人士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之路。全球化智库(CCG)同步发布首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分析了大湾区人才发展的现状与机遇,并提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建议。会上,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为去年获得“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称号的代表们颁发证书。 以平台引才,以才聚才 2016年,广州市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5年投入35亿元引育“高精尖”人才团队。2017年共评选出21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9名创新领军人才、9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27名杰出产业人才和2996名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在圆桌会议当天,2017年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代表获颁证书。 人才喜欢什么,如何吸引人才?这也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核心话题。他们认为,地区要集聚人才,除了给予资金支持,还要搭建平台、营造科创资源集聚的氛围。 “很多人说工资高、待遇好就够了,但我认为平台是引进人才的根本。对于人才来说,要实现他的价值,要有一流的平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表示,在高校间合作平台方面,南方科技大学目前与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深港微电子学院,与香港大学共建了研究中心,而他认为高校与科创企业的合作平台尤为重要。 城市群优势是吸引人才关键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引才话题也带来了新观点。“世界不是‘平’的,全球约有30个地区支配全球经济。这显示了人才会随着地区优势自然集聚,地区的优势越明显,人才的集聚度越高。”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也提出了一个观点:经济创新是区域性的,但不是按行政区域划定的;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将表现在城市群一体化与协同创新的程度上,而非单个城市的吸引力。 基于这种观点,吴江认为人才发展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的延伸和支撑,而人才一体化形成有三个层次。“首先要打破各城市间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壁垒,形成区域人才市场一体化格局;第二个层次是以推动各城市间合作引进、培养、支持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形成区域人才政策一体化体系;第三个层次是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吸引力为动力,形成区域人才服务一体化环境优势。” 吴江也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重点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自贸区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的开发建设,发挥其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广州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有着四通八达的位置与交通优势,而且也有相对充足的地理空间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要把这些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南沙可以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先行先试,突破一些壁垒;另一方面要使服务业到位,建设宜居环境,营造包容的文化,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酷指数’,就是引入个性化、更能吸引年轻人才的要素。” 提出建议推动人才一体化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会上发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显示,在全球人才战争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人才发展的基础与优势,比如密集的空港及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粤港澳三地的逾百所高校、4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但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存在壁垒等短板。粤港澳三地在出入境、税制、公共服务衔接方面还不够完善,创新产业合作也不够紧密。 对比国际著名湾区,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度较低、国际化人才比例低、科创投入强度偏低”。因此,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一体化发展的21条建议。包括:加强对大湾区人才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广“大湾区人才卡”、“大湾区英才计划”等政策,在税收、出入境、执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消除壁垒;建立粤港澳三地政府组成的大湾区建设发展协调委员会,实施三地人才流动计划;探索更为便利的大湾区签证(注)、居留与入籍制度,如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大湾区实习就业限制,实施假期工作签证等。报告也提出不少前瞻性的意见与观点,比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飞地,粤港澳三地合作共建新型的联合大学以推动人才联合培养等。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22日
2018年11月23日 -
【信息时报】探索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模式
信息时报讯(记者 崔小远 通讯员 王贝贝 文静)昨日,“中国人才50人论坛”圆桌会议(广州)在南沙区召开。当天,政、产、学、研、商精英齐聚一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发展优势和愿景——建设广州国际人才港和南沙国际人才特区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讨湾区人才发展之路。 探索取消“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通行证 会上,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发布首个《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大湾区面临几大挑战,包括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相对较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粤港澳三地合作不够紧密抑制人才流动的积极性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报告》对大湾区建设提出21条建议:大湾区可尝试探索允许大湾区三地人才在飞地自由出入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探索取消“粤港澳”人才三地来往通行证,允许湾区内地人才赴港澳一签多行,以及到大湾区的人才来往“无证化”;实现“一检通关”快速过境,以及三地人才来往“无证化”模式。 同时,王辉耀提出可借鉴海南省自2018年5月1日起实施的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办签证政策,在大湾区推广区域“9+2”任何一个城市入境,可以在大湾区域内停留30天,推进大湾区成为实现人才交流与聚集的集聚地。 广州累计发放人才绿卡4591张 据悉,2016年广州市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2017年是该政策实施的第二年。昨日,主办方为2017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颁奖。共评选出21个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9名创新领军人才、9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27名杰出产业人才和2996名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 据悉, 为吸引高端人才“走进来”,广州市相继发布多项人才政策。据悉,2016年2月,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发布《广州市人才绿卡制度》。截至2018年10月底,人才绿卡已发放超过4591张,吸引了一批年富力强、各专业领域内的“高精尖缺”人才来穗工作和创业。与此同时,广州市也为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待遇、培养资助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待遇。文章选自《信息时报》,2018年11月22日
2018年11月23日